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14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1篇

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具备全面素质;注重素质提升;情感渗透

我国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其目的就是把人才培养摆在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践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特长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创新思维、主动作为等方面素质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就谈谈我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其次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学法指导,从根本上转变“教”的角色,以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人21世纪以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信息爆炸时代对学生来说各种知识、信息也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深度了,也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知识进行讲解,而要跨学科、多角度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小结,结合学生实际,启发、引导并重。再次,教师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大纲要求,对本学科知识网络构架和各部分知识点联系清晰,了解学科的特点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用前沿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复合型”“引导型”“创新型”“乐教型”的教师。

二、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观,这就是“以生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要摒弃那种“满堂灌”的传统落后教育方式,努力建立师导、生学、质疑、讨论、点评的新型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师导”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下足功夫,结合所教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本课重难点,根据重难点合理设置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切忌“偏”“难”“怪”,要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给学生以心理暗示:你所关心的,也正是老师所关注的。正因为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所以老师上课的导入也就顺利多了。在完成了第一步“师导”之后,第二步就是学生的“自学”“质疑”,因为学生是带着问题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性很强,能力强一些的学生通过主动学、认真思,往往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质疑或自己的看法。在完成了第二步“生学”“质疑”之后,第三步就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学习的“成果”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果由每组组长进行搜集整理。最后一步就是老师“点评”,老师将每组组长的问题进行分类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切忌将答案“标准化”“程式化”,尽量做到在点评互动过程中发现、呵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看问题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

师导、生学、质疑、讨论、点评的新型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其目的还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生活,关注社会。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培养自己“思辨”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施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要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全局着眼。首先教师要注意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绝不能照本宣科或将其与其他各门学科割裂开来讲授,必须要注意与各学科关联知识的联系。比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步入青春的我》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因此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主动将生物科关于生理卫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小结,并结合本课的要求同生物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在做完准备工作后再上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预期效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主动作为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可以安排成绩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给其他学生讲清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既要反对全盘接受,又要反对彻底否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前提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甚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紧密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注重情感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促进学生参与,而其中无不饱含着情感渗透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努力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转化为情感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本堂课的知识点,通过情绪的渲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在获得知识和道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此外,在课堂上还应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难懂的概念通过音像、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加深理解。还可以结合时政,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实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在内心深处经历情感历程,去伪存真,获得正确的情感,从而品读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达到化无形于有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总之,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素质,既要坚持“以生为本”,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要注重情感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2篇

一、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人格品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思想品德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教师在言谈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育应有的实效性

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教注重实效,学才能有实效,为此,教师教学应突出“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既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思想品德素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3篇

一、教育评价体制制约着品德课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个教育评价体制仍然相对落后,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考核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必然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育人观的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把高考能否上名牌、中考能否上重点作为目标,至于学生思想品德如何,价值取向怎样,他们并不关心。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也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在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第三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功利观念的存在,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导致学生重功利,重成绩而轻品质养成的现状。

二、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各种不同的畏难情绪,往往以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怕出安全事故,怕经费没有保障,怕领导不支持为借口,这实际上是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一节思想品德实践课,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布置实践内容,学生在课上只背诵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情感得不到陶冶,意志得不到磨练。这种现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三、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教材单一,只有统编教材,没有与本地方、本学校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没有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只能按统编教材照本宣科的讲空洞的理论,学生不能联系身边生活的实际,教育的实效性差。许多节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有重要作用。而教学中没有利用这些时机,没有充分整合这些德育资源。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进行结合。因此,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四、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发挥的作用是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初中阶段,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薄弱,心理品质教育明显不足。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体验,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4篇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小学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开展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我们除了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重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开展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保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老师应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积极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设置专业的思想品德课程,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能够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实际出发,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3、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利用学生集体教育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1、认真分析小学生集体特点,做好集体教育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2、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保证集体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集体教育中,提升整个集体教育的成效。

3、提升集体教育的有效性,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集体教育的诸多优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应积极开展集体教育。

五、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考虑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多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六、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考虑到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作用,应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时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利用榜样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5篇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层面普遍重视学生数语外的学习,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分配给了这些主课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

2.从事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

普遍来看,在小学阶段专职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做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教育效果上不太明显。

3.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

从整体上看,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教师业务水平不一,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是因为,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实践性,作为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教师,首先应当做好学生的榜样,并让学生信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向教师学习较高的精神品质。

4.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普遍对于思想品德的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着一点逆反的心理,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知识,有着懈怠的情绪。很多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基本的道德素养水平较差,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差。

二、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加深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力度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各门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艰巨任务,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担当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境界的重任。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可以说,思想品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小学学校角度来看,应当重视对于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好课时量,将思想品德教育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培?B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指导自己的言行,规范自身在生活中的行为。

2.加强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教师在整个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推动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来说,也同样如此。因此,从小学学校角度来说,应当加强对于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在相关教师的数量配置上,应当按照教育教学文件的要求,合理的配置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开展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还要加强对于思想品德教师的培训,定期为他们提供参加交流与学习深造的机会,不断的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与实际的教学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境界的提高,教师在其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相关的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学生树立典型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格,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3.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热情

鉴于小学生普遍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去学习的现状,作为相关的教师,应当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同时,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还可以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进一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这样来看,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自身积极的思考,真正的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通过教学境界的合理设计,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4.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教育环节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作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在思想品德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教育的环节。具体来说,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现实,使得学生的思想和情况与社会进行充分的接触,使得学生真实的受到实践性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开展相关的思想道德活动,真正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素养。鉴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相关教育应当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研究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

1 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很多学校相应做出了系列教学改革,其中也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展开,但由于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较晚,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故仍存有不少问题。

其一,初中学生多为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再有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也较差,对于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片面,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

其二,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讲授依旧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又或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要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主导地位依然坚固,从而师生交流较少;还有的只作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全班同学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完全忽略学生性格、学习能力、学习进度等的个体差异性,故而教学效果较差。

其三,师生缺失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现实中还是有不少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有如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精神素养都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方法

2.1 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首要教师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提高教学的质量。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走向课外,因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又或是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开展来带动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并就此指出其言行上的道德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有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对受心理因素影响而导致道德认识偏差的学生,多加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2.2 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

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比如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就要学会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使己身政治素质与思想素质贴合时代,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教导学生,为时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 打造校园文化――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程度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2.4 调整思想品德内容――提升品德教育接受程度

若要确保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知识。比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当增加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根据班级班风的特点有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比如班风沉闷的班级,可开展有关于“人生理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班风活跃的则可开展合作“互助合作”、“创业理想”等思想品德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教育 探索 研究

引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人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杜会生活常识教育。”

一、对思品教师的管理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核心,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他们应该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军,要求应当具备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素质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是深刻的。

二、对思品课堂教学的管理

如何把呆板、生硬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教学”方式变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受小学生欢迎的现代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1.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贴近学生。制订目标,是科学管理的灵魂和核心。然而。目标制定不合理,太高或太低,也会影响教育效果,必须使德育教育目标贴近学生实际。德育教育也要根据学校在不同年级提出不同思想品德要求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2.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形式贴近学生实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喜闻乐见,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我国是一个具有灿烂历史文化、优秀文化遗产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国家,节日、纪念日贯穿于一年的始终,是一笔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节日、纪念日中渗透德育内容,既容易被学生接受,又能形成一个传统美德的思想教育系列。

3.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贴近学生实际。思想品德教学活动,重在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参与的群体面和个体态度;’(2)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3)促进学生的相互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4)促进学生的知情结合和知行统一;(5)促进学生的道德辨析和道德选择;(6)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7)促进学生关注人、环境和社会;(8)促进学生认识理想和现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对班队会中进行德育的管理

在专题班队会上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队会,抓好养成教育,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1.抓好起点养成教育。2.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3,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对思品教研的管理

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还要吃透《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推动思品教学改革,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设计能体现小学生特点和本区域特点,符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2.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研究;3.深化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新方法,探索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4.对低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改革的研究;5.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6.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7.小学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研究。

五、对校外德育教育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道德的发展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生活化发展趋势日益凸现。新的德育课程观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等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强调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个人体验,而学生参与实践的主体环境就是学校与家庭所在的社区。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逐渐意识到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因此研究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的指导实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行为规范、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观念,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1]。

(三)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目标,都与学生对人生及理想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行的到位,才能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引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除了校内教育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二任教师,也要注重对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意识到强化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做出改正,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全面落实德育教育[2]。家长在同学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方面和目标,遵循规范的教育模式,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将社会、思想品德及语文等多个科学整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使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任务融合为一体,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各个学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规划计划时,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全面、有序、规范地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如果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紧抓实践教育环节,防止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节[3]。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例如:帮助福利院老人、观察和保护大自然、农田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理论同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程度,使得学生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想品德规律,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三、结语

小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接班人,其思想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小学作为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阶段,应提高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应用整合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构建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环境,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等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达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中军.小学德育模式“建构特征”问题的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