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之家网站,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5:17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1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职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从高校的根本任务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养和奉献精神。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表率和楷模。反之,如果教师失德,学生在思想品德、作风养成过程中就会被误导。因此,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1.师德现状。据有关调查,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整体素质较高,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绝大多数教师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能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不少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建议措施,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是,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这说明部分高校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忠诚度不高。有的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有的对校、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不约束个人作风;等等。

2.原因分析。

(1)部分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迷失了方向。部分高校教师把追逐经济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当成了主要追求,不安心本职工作,在职称评定和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据有关调查,高校中谋取私利、学术造假和工作敷衍三类现象最为严重。

(2)教师的引入和评价机制设计失当。高校自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来,采用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师德”的考核。加之“师德”是思想道德范畴的内容之一,很难量化,实际上,师德在教师的引入和评价体系中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3)忽视了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据有关调查,对职业热爱度较低的教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低;二是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三是发展空间小。因此,强调高校师德建设,决不能忽视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师德建设过于强调奉献和牺牲精神,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促进师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强化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日常工作中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教师头脑。帮助他们进一步牢固确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道德观,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信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融入到学校和个人的发展中,融入到实际的教书育人环节中。

2.加强师德师风培训。要系统规划师德师风培训,分步骤、多形式、多层次组织实施。把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培训既要有专业知识、讲课技能和创新技巧,也要有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内容,使他们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基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另外,还可开展经验交流、讲课比赛、教学科研成果展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2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比较规范,再到继续深化、发展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历史沿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的演变

早在建国之初我国就在高校中开设了政治课,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名称,如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了公共必修课开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文、法、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这些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就是今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56年9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中又将政治课称之政治理论课程,以后又出现过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等名称。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第一次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标准提法,意见指出:“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改革。”1自此我国高校的政治课称便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统一名称,并一直沿用到2004年。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就是中央16号文件,16号文件下发后,“两课”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演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国初期至的17年为第一阶段,10年为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30年为第三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次大改革

1.1985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方案

1985年8月1日中央又再次下达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揭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轮改革的序幕。1986年3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意见》把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确定为四门,即:《中国革命史》(由“中共党史”改变而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在文科中开设。理工农医院校政治理论课的总学时应当不少于210学时。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由原来的“老三门”变为“新四门”,即“85”方案。

1991年8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课时应作适当增加,具体要求是:四年制本科课时,文科类为3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为280学时(其中《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70学时,《马克思主义原理》为140学时),大学专科二年制文理科均为140学时,三年制均为210学时(以上均不含时事政策学习和德育课程学时)。并且强调,上述规定课时必须予以保证,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任意减少或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时。

2.1998年的“两课”方案

1998年4月23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批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产生了新的课程体系。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3.2005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为贯彻落实党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2003年2月1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通知》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3月9日又下发了《意见》的《实施方案》,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设的4门必修课是: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还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芳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的历史考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教师, 自身修养

Abstract: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moral theory education the main channel, each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a required course. University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can get good grades and effect, the key lies i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This paper, from the moral cultivation, the theory training, professional three aspect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ccomplishment.

Keywords: universities,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ers, ourselves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递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政课教师的品德修养

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长期地、自觉地学习、锻炼、涵养和陶冶的过程,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水平。思政课教师的品德修养是教师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锤炼的过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教养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是对学生最有力的德行教育范例。高校思政课与一般的学科有所不同,一般的学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思政课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高校的学生是一群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年轻人,他们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那么,教师的品德修养就应该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一个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教师是不可能教育好学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招聘条件都是只看学历、学位、职称,甚至有很多高校只接受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品德。一个没有良好品质的人即使有再高的学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善良、正直、诚信、爱国、有责任心等等,只有具备这些优良品德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模范。

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充分了解客观世界本质规律、人类社会本质规律等内容,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阶级、国家、民族等问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起源,法律与道德关系等内容,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项创新理论成果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是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德育理论,了解德育教育的历史发展、方式方法等内容以及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语言学、美学、历史与现代科学等相关知识领域,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外延。

思政课的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理论知识大多是严谨而缺乏趣味性的。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信马列主义,觉得“大部头”书籍枯燥无味,对自己讲授的课程缺乏热情,缺乏起码的理论素养,那么就肯定教不好学生。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指出:“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讲课的过程中,用真心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最真实的理解教给学生,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

三、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奉献精神。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工作艰辛而繁重,它需要从业者具备真正的奉献精神。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的压力很大,许多职业人都将工作的直接经济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功利的思想、拜金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很多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工作待遇并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肯定是不行的,起码教师这个职业不应该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每天都做着大量平凡和琐碎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工作的成绩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的,但是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有着典型的意识形态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要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的共鸣是精神的共鸣,真正的成长是思想的成长。只有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才会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工作之中,教师才会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以理解、尊重、信任为教育的出发点,在学业上、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同时也分担他们成长的烦恼与忧愁。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4篇

响应“廉洁文化进校园”的读书思廉活动,我认真学习了《管好自己是一种考验》、《长存感激之心》等文章,感受颇深:在我们感慨某个身居高位的官员因贪污下马,或者是唏嘘某座新投入使用的桥梁轰然倒塌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有“腐败”?在教育行业的教师们,如何避免教学上的腐败?我认为,必须通过勤奋学习,不断反思,及时校正人生坐标,规范人生追求,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到“一身正气,廉洁执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用心教学。然而,有那么一部分人忙着职称晋升,想要名利双收。于是,不知不觉离开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点,“心较比干多一窍”,千方百计地“补”习,“考”好成绩,“写”论文,“上”公开课,“指导”学生……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漠不关心,对教学、科研更是不屑一顾,职称、名利却样样想通过各种手段与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要“高人一等”。于是,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教育圣地——校园变得越来越污浊了。还有几个人记得当年初涉教坛的崇高理想?面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诱惑,“管好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善用智慧,顶住诱惑;秉公用权,为人服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慎独慎微,自省自重;加强学习,明理立德。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学校是育人的净土。要让廉洁常驻校园,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责任,更需要全体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支持,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学校廉洁建设的主人。 活到老学到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该甘于清贫、道德高尚。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作为教师,更要随时随地都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都应该以良好的品行、人格、气质、情趣来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做到严于律己,高尚做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真诚待人,注重品行的修养,向品行好的人学习。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做一个深明义理的人。在中外历史上重名轻利者不乏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秉公无私”的屈原,“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等等,都有很强的名誉意识,并以此加强自己的品行修养,促进自我完善,使得后人钦佩并效仿。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思想道德防线。教师应该自觉的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自觉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不断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严于律己,就要接受监督,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我们应铭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实践性教学

一、当前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系视野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比以往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体现与时俱进,但在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上还有欠缺。使得德育课与职业课缺乏有效的衔接,没充分发挥出德育课的思想引领的作用,形成了两张皮:德育课教学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课教学负责专业知识的现象,割裂了两者关系。

(二)课堂教学缺少吸引力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缺少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双元互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还停留在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填鸭式的满堂灌输;课程内容与现实距离太远,教师习惯于用理论讲理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教学内容缺乏现实的支撑,说服力不强,缺乏可信度,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形式单一,内容涉及面过于狭窄,多为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以触及中职生思想实质。结果是将网上的报告、社会调查等下载、复制、传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实践性教学现实需要及问题分析

(一)健康成长需要

中职生的思想品德不会自发地形成,他们的思想阵地,正确思想不去占领,消极的思想就必然会乘虚而入,必然导致错误的思想和思潮的泛滥,这种泛滥对中职生的成长极其有害。中职德育课有责任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取得社会生活经验,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德育课实效性要求

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形成受教育者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它既是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等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而认知是基础,是形成其他思想道德素质因素的重要条件。德育课教学正是通过真理的讲授,向中职生展示政治思想和道德领域的知识天地,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对学生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讲授和分析,提高他们思想认识能力,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可见,德育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耳听、手记、口辩和动脑思索,激起思想上的矛盾运动,通过积极的思考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才能达到“入脑”、“管用”和“育人”的目的。

(三)培养目标完美实现需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德育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将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职业化人才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化建设视野及建议

中职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需要从学生的现实思想需求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和引导中职生主动参与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直接体验,达到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中职德育课实践性教学要求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德育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契合。

理论讲授。德育课教学过程首先要结合中职生的认识特点和职业特点,通过对他们关切的现实问题的分析,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中职生的思想认识,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和信念的作用,再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变成相应的行为,并在这样的转变中深化理论认知,有效实现“知—信—行”的转化。

实践教学。加强德育课实践教学就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规划,把德育课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训等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课堂内外。以往人们习惯把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而把校内的各种课外学习活动,如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自学原著以及其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校内的课外活动应把专业课学习充分利用起来,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德育课教师应对其加以开发和利用,建立起有效的指导,使德育在专业课学习中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学习不仅不会妨碍德育课,而且还是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内外。德育课教学应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近年来中职生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是中职生成长和成才的必由之路。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键是“结合”。所谓“结合”,就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防止形式主义和庸俗化。中职德育课教学,应合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记好思想日记,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的增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学到真知,接受锻炼,努力成才。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化思想;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求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人脑人心,是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难点之一。绥化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深化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重要一翼。“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其进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行业背景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中,以专业为支撑,实施未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伦理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专业育人的目的。

为说明问题,这里须重提或界定几个概念。一是伦理学。所谓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回答社会和社会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理由的,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os,含有风俗、习惯、个人性格与品性之意。哲学家康德认为,伦理学首先是阐发道德的根本原理即责任的哲学,因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被看做是道德的。我国学者廖申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在肯定伦理学研究是“实践的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伦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问。做人做事是学习以好的方式处理同他人和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哲学,因此,本文使用的道德或伦理有时为同义词。二是专业伦理学。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之专业,系指市场营销、食品科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结构体系健全、完整,且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三是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我们所谓的从业人员,并非指职场中的在职人员,而是在校接受职业化大学教育的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或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似可表述为: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面对入学新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力、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正在开展的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绥化学院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体系内的有益实践和探索。专业伦理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教化思想,以及被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商理论。

二、传统德治教化思想的启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其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尚德大概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于国家而言用以治国,于个人而言则为修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这条红线,如“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我国上古文化典籍《易经·说卦》云:“立人之道目仁与义”。教育元典《大学》中对大学之道的认识,高度浓缩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文化在其肇始与成熟期,即突出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与做人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强调“德化”的作用与“道德”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不绝、与时偕行。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上至国家层面的以德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下至平民百姓中的日常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民族性格,升华为治国方略;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乐记》中指出的,“伦理”一词“之初意,是古代玉人顺着“玉”的纹理琢磨,引申为有条不紊的“条理”,又由自然条理意义指向人文社会秩序。先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协调人与人之问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乃人一生之事业。今天,我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然离不开“道德”、“伦理”。如大家所熟知的医生讲医德、教师讲师德、艺人讲艺德、商人讲诚信等。各行各业都隐性地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行的道德潜意识、潜规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在道德光辉的沐浴中,得以立世处事。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已被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证实。据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之多寡。也有人把智商称为智力因素,把情商称为非智力因素,还有专家测算出智商号睛商之比为3:7。葛荣晋先生提出“德商”概念,认为“德商是人的品质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指出“德商对于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具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越是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与人际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就越能适应社会,其成就也就越大。可见,智商之外的“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已在现代社会人的成长与成材中居于主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作为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人的情商,致力于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富矿”,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还是当今社会中的各类职业人,抑或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准社会人”,其存在于天地间、社会中的根本,从来都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譬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小康化的今天,国人的道德操守、仁义之心、浩然正气、亲亲意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对于大学而言,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非研究型大学,都无法回避这一课题。尤其象绥化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历程短、特色不鲜明,影响力也不大,其立校之本是什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思考的一大课题。换句换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学之思”更加突出、更为尖锐、更难以回答。为此,绥化学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伦理思想教育。

第一,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教育从来都是有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明确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其教育目的与归宿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一条主线,任何教学改革与创新都不能偏离这一航线;偏离这一指导思想必然迷失方向,也必然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也只有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主渠道,武装头脑,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的飞跃发展,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科学界的道德失范现象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加强科学道德教育缺失根源的分析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全世界备受关注。而作为今天在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将是明天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他们的科学道德素养将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道德的缺失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道德的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前社会发展的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呈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以迫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发、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学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于这一社会环境外。某些人在许多不正当的甚至是邪恶的物质享受、权力诱惑前,“暂时”丧失或“永久”的出卖自己的科学良知。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不断向科学界渗透,作假的社会土壤很肥沃。这些都影响着在校的大学生。

从道德层面看,作假人似乎胆大包天,即使被曝光也不觉得丑,旁观者对作假习以为常,频频上当也只甘认倒霉。不知“羞耻”为何物,就不知什么是“道德沦丧”。相当一些公众的社会心理变异,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大学生消极看待社会暂时存在的某些负面现象,白以为社会就这个样。而有些学者己有别人难以得到的学术荣誉与社会地位,也同样违反科学道德,这也是不当的社会价值导向引致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被社会不良风气同化了的科学工作者,极易自觉不自觉地突破科学道德的底线。而这一切无不对在校的理工科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科学活动本身不规范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影响。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泡沫”,文章越发越多,书越出越多,刊物越办越多,但在学术质量和水准上却没有相应的提升;为了评职称,一些人托人拉关系,甚至花钱雇人写文章以个人名义发表;沽名钓誉,一些并非搞学术研究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或金钱,捞取学术职称、学术荣誉,并以此获取更大的社会资本;高等教育和学位掺假、注水;高校教材、教参编写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和抄袭;在学术评奖、科研基金项口评审等环节中存在权力关系、垄断学术资源等等。

以上这些就是当今学术界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学术腐败。实际上,学术腐败是由于近年来整个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之风无孔不人地侵蚀学术界而产生的。学术腐败己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前高校学生在科技创新

和毕业论文撰写上由于受社会学术腐败的影响,其不正之风也同样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浮夸、浮躁,求量不求质,造成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有些是数据粗糙,经不起推敲,有些是一拆多用,滥竿充数;另一表现是欺诈行为,如程度不同地虚报论文数据,不正确地引用他人成果,对白己的成果和论文不恰当地吹捧等。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包括剿窃、假造科研成果和篡改真实数据,为追求论文过关不择手段。还有的学生不正当地引用甚至盗用别人的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显然是社会的主流。给在校的学生起到了模范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社会上一些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正之风也有所抬头,在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转轨时期,总有极少数人想利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法制不健全等弱点,在科研活动中做出违背科学道德乃至违法违纪的不端行为来。造成一部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质量下降,有些是数据粗糙,经不起推敲,有些是一拆多用,滥竿充数。另一表现是欺诈行为如程度不同地虚报论文篇数和等级;不正确引用他人成果,甚至故意不引用。对自己的成果和论文不恰当地吹捧等。其次是弄虚作假。这在国外也叫“科研不端”行为。所以不称为不正当行为,是因为它更严重。属于歪门左道的东西。这些无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

不端行为分为只类。一是剿窃,二是假造科研成果,三是篡改真实数据。有人为追求数量,假造数据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还有的人利用作为评审人的机会,不正当地引用甚至盗用别人未发表的新概念这是一种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表现之三是学术上缺乏民主,不允许学生或年轻人质疑:尤其对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这种学犬锅道的作风是华常值得警惕的。还有一种是自由义部门或者学科保护主义严重,这最终可能发展成为学术宗派主义。但可能由于一种惜才的思想作祟。对年轻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做了纵容乃至担护的傻事,其结果不但伤害了科学的发展,也害了年轻人自己。

二、对理工科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的薄弱

首先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发生科学不端行为的案例统计,不端行为者中多数是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教育以及科研实践中对科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理工科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的薄弱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科技工作者所受的教育不全面,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品质教育;以圣人道德教育代替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底线的教育。

其次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但是近年来不正之风逐步向科学界渗透,科学道德也出现了滑坡的现象。对理工科大学生道德教育薄弱。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有着满腔的热情,思维也比较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因此,他们有着奋发向上,立志报国,憧憬美好未来的良好愿望。然而一旦接触到社会,就会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部分老师在德育教育环节中只注意专业上的学习科研质动,而对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感情、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却没有起到应有的言传身教的作用,有关职能部门对其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学校缺乏有效的措施和管理力度。因此要加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第8篇

一、“六艺”与百工

礼、乐是“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礼记》曲礼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尊卑亲疏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情感,以通伦理。“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同时也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味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作用。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六艺”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天文、历算、医术、匠造等技艺、技术,则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由从事相应职业者,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并且世代继承。《礼记》王制称:“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这些“执技以事上者”,社会名誉不高,“不贰事”即不能迁业,“不移官”即不能入仕,“出乡不与士齿”,与“士”相比,他们没有地位。由此,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三千年大体不变。在先秦礼仪典章制度规范之下、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在整个先秦社会教育体制中,处于边缘位置。

《考工记》篇首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中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中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后面的两句话,显然是告诫百工要安守本分,有明显的正名定份的教育意义。随后,指出了工艺精良的最高境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部分总论文字,从百工的身份本职和专门技艺两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要求,体现了明显的进行专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总论之后,《考工记》划定出六类共三十个工种。分工的详细,反映出很高的专门化程度,为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规定了界线。

这样一来,美术教育就相应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踞于社会阶级上层的贵族的教育,重在教育艺术鉴赏力,一种是对工匠,艺人等百工的教育,重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这两种美术教育方式中,不管是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靠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都要遵循典章仪轨,通过不同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反映“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二、“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尚礼好古”、以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教育思想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的教育历史,成为我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无论百工、宫廷画师或是贵族、文人,莫不以此为入门手法。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诗》大雅蒸民曰:“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正义云:“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凡古训、古典、古雅、古道、古义、古意、古风之谓,不惟在时间上追溯仰慕古人,更重要是强调其典则、经典、肃正、典雅、雅正的品格,并归乎于礼。孔子“信而好古”其所谓古者,要义在此。这一“信而好古”、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又表现为对“为人师表”的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儒效曰:“有师法,人之大宝也。无师法,人之大殃也。”《荀子》大略曰:“言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师云亦云”是基本的要求,未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诋讦。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孟子.离娄上》曰“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规”;《荀子.劝学》中说“其曲中规”。做人的“礼”在美术教育中转化为一种“中规”的要求。要合乎规范,就必然要求崇尚古代的范本,也就是“好古”。《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后世论画论书,凡所鉴评,高古、古雅、古邈、古香、古风、古意,俱为上品。无论百工伎匠,宫廷画师,或是轩冕贵胄,士子文人,莫不以模范经典为入手法门,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与最普遍的观念。

三、“六艺”与“尚礼好古”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