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inking

杂志简介:《思想战线》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00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西部论坛、民族与宗教、东盟论坛、旅游研究、法文化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云南大学
国际刊号:1001-778X
国内刊号:53-1002/C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7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8
复合影响因子:0.8
总发文量:1878
总被引量:15037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6.78
立即指数:0.1173
期刊他引率:0.9584
平均引文率:23.0556
  • 论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作者:高永久 孔令苇 刊期:2009年第01期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有许多方式,其中法律保护是重要的一种形式。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社区改造与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益扩大,给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现行立法与司法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及其维护与再造

    作者:和晓蓉 和继全 顾霞 刊期:2009年第01期

    “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背景”叠加“特定时空间”和“特定活动群体”而形成的、保障传承有序进行的中介实体。传承场与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是一种根本的互生关系;而民族信仰文化对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的生成、维护具有基础性作用。维护信仰文化传承场的神圣性,重视民族妇女与儿童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

  • 仪式·娱乐·展演—对民族民间艺术舞台化呈现的文化批评

    作者:朱凌飞 刊期:2009年第01期

    文化人类学把艺术看做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艺术则是我们理解、把握、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路径。在舞台化的展演中,民族民间艺术脱离了其原生境,原有的审美愉悦、宗教情感、文化想象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在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对其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略论东巴教的本土神祇谱系

    作者:杨福泉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东巴经提供的新资料研究东巴教的一个本土神祗谱系,可以看出纳西族关于本土神祗的一些观念,纳西族东巴教中本土信仰的神灵观及其与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谱系与东巴常常所称的另一个“大神谱系”有本质的不同。结合东巴教的仪式系统和东巴经,深入探究东巴教的神祗谱系和神灵结构,分析其来龙去脉、历史演变...

  • 论湖南桑植白族“三元教”

    作者:张丽剑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三元教”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湖南桑植白族地区的普化型民间宗教信仰,具有神祗、典籍、神职人员、朝科、仪轨、卦象与符号等较为完整的信仰体系。“三元教”较多地受到道教、傩愿戏和白族本主信仰的影响,但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本质上属于三元神而非傩神崇拜。

  •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

    作者:何明 刊期:2009年第01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质化的刚性社会转型为多样化的弹性社会,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功能的恢复和现展,农村社会关系由机械联系向有机联系的变革,以及农村社会分层状况从固化到流动的转变。同时,基于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明显的多元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上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倾向...

  • 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

    作者:奏红增 毛淑章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不同的族群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适应其所处的生存场域所形成的生计方式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因而可以透过对其的研究一窥当地族群风貌变迁。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壮族村的田野调查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土地制度、政府决策、科技手段、市场导向以及村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与需求,是影响那门村生计变迁的主要因素。在转型过程中和...

  • 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来自云南省贡山县迪正当独龙族村的田野报告

    作者:郭建斌 刊期:2009年第01期

    自1999年公路通车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里,是独龙江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但是在欣喜的变化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因耕作方式、食物等的变化对当地人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来自对独龙族村寨田野调查中几个“生活片断”的叙述,从村落布局、信仰民俗、节庆活动乃至于乡民个人命运等侧面,勾勒出独龙江地区...

  • 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变迁—来自云南省西盟县大马散佤族村的田野报告

    作者:陈学礼 刊期:2009年第01期

    30余年来,大马散佤寨重组的过程,是村民逐渐获得相对稳定居住地的过程,也是大马散不断巩固作为一个村寨的地缘聚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居住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饮食结构、卫生状况等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村寨也逐渐丧失了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这一变迁导源于村寨搬迁的历史,也与村寨建制变更、区位环境等因素有关...

  •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保障转制成本的化解途径

    作者:张映芹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中国经济转型引起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而转制成本是经济转型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转换面临的核心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实现的强制性转型,制度转型的推动主体、执行主体、受益主体及成本负担的法律责任主体都是政府,政府不仅要负担弥补统筹养老资金支出缺口的责任,而且还要成为“老人”群体和就业群体养老权益...

  • 职业声望视角下的两宋家训差异

    作者:刘欣 刊期:2009年第01期

    宋代是我国家训发展史上一个阶段性高峰。两宋家训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从家训中子弟择业的价值标准上看,北宋家训更多地强调子弟的为学为官之道,读书做官是职业声望的顶峰。而南宋家训注重的是教导子弟如何通过商业经营去治生、发家,商业作为子弟正当职业已得到士人们的认同。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社会流动...

  • 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谈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童庆炳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中华古代丈论的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而方法论问题是我们的研究求得突破的一个关键。研究古文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尽量还原真义,为此,必须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将理论放回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予以把握;另一方面是要在还原真义的基础上焕发新义,研究古文论的现代价值与意义,为此,必须对理论进行必要的现代阐释。

  • 中国古代文论两大基本研究路向之反思

    作者:李春青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中国古代文论领域存在两大基本研究路向,分别以“追问真相”和“意义建构”为指归,每种研究路向之中又包含着若干具体类型。这些研究路向和研究类型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异甚至对立,但是它们又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各有各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归于一统;它们共同呈现一种“多元化”研究格局。

  • 情同·感同·理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反思

    作者:郭世轩 刊期:2009年第01期

    “同情的理解”为我们研究古人和古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对“同情”的不恰当的理解,导致许多误解与曲解;要想真正地走近古人、走向古文,还必须设身处地,与古人情同、感同与理同,实现有效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作者:罗文东 刊期:2009年第01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作出了科学阐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体力量,拓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