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30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经济学、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钟山文艺论坛、社会学、行政学、教育学、文化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主管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1-8263
国内刊号:32-1302/C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36
复合影响因子:1.74
总发文量:3199
总被引量:29230
H指数:61
引用半衰期:5.1667
立即指数:0.1547
期刊他引率:0.9898
平均引文率:16.9849
  •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思想来源及理论意义(笔谈)——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

    作者:刘华杰 刊期:2004年第12期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讨论尽管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就总体状况而言还处于相当初级的水平,其中尚包含着不少误解或意气性的解读。鉴于此,本刊特邀请近几年在此研究领域内较为活跃的部分学人分别从某一个侧面来讨论SSK的起源、意义及相关问题,目的在于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学术进展。大家的动机都是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现代科学...

  • 强纲领SSK与相对主义

    作者:蔡仲 刊期:2004年第12期

    强纲领SSK具有以下四个要点:(1)因果性:它应当是表达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它应当涉及那些导致信今或者各种知识状态的条件.当然,除了社会原因外,还会存在其他的、将与社会原因共同导致信念的原因类型.

  • 有限论与强纲领SSK

    作者:邢冬梅 刊期:2004年第12期

  • SSK强纲领的思想渊源

    作者:陈国强 刊期:2004年第12期

    一、社会文化背景与两种文化之争 关于科学知识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早在SSK产生之前就有过很多讨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于二战的影响,英国的科学家与人文知识分子就西方文明的未来,展开了激烈争论.论战中,有一方,对科学前景看好,并试图利用科学来解决其他社会、政治问题,代表人物有贝尔纳等人,他们甚至认为只有用科学技术手段才能...

  • SSK与科学史

    作者:杜严勇 刊期:2004年第12期

  • 本刊启事

    刊期:2004年第12期

  • “Ontology”格义

    作者:邹诗鹏 刊期:2004年第12期

    Ontology的汉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翻译问题,而是直接关联于西方哲学及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的学理及义理问题.Ontology纯粹属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建构方式.从学理上看,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主要还是系词意义上的"是"及"是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关注的是"有论"及"存有论",海德格尔等现代生存哲学家试图挖掘的还是"生存论",但它们之间是相互...

  • 寻求“自然”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空间——奥康纳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批评

    作者:何怀远 刊期:2004年第12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康纳认为,由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理解的缺陷以及这种理解所造成的对于"文化"理解的片面性,导致"自然"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没有应有的位置,从而使它无法完成科学合理地说明历史的延续、变迁和转型的理论使命.奥康纳要用自然改造文化观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

  •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作者:林源 刊期:2004年第12期

    搞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其中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的并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坚持;第三个层次是马克思主...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双重转向:一种历史性的分析

    作者:李和臣 刊期:2004年第12期

    本文从现实立场与理论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主要在于从直观唯物主义转向了新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个转向中,马克思认识到直观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就是市民社会与原子化的个人.新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对市民社会与原子化个人的超越,这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的哲学基础.

  • 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调查与研究

    作者:经盛鸿; 管尔东 刊期:2004年第12期

    本文根据对南京的侵华日军近40家慰安所遗址及其相关的中、日、韩档案史料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的由来、途径与各慰安所的分布、活动情况,揭露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罪恶及其给中、韩、日妇女带来的灾难.

  • 任弼时对加强党的建设的突出贡献

    作者:张寿春 刊期:2004年第12期

    众多老一辈革命家对加强党的建设的贡献,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任弼时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几个关键时期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光复会与辛亥江苏光复——兼论光复会的消亡

    作者:周雷鸣 刊期:2004年第12期

    本文论述了光复会在辛亥江苏光复中的历史功绩,探讨了光复会在民国初年迅即消亡及其历史功绩隐而不彰的原因.

  • 梁启超早期编辑活动对中国青少年的启蒙价值

    作者:高亚森 刊期:2004年第12期

    梁启超在早期编辑活动中传播维新改良主张和国外先进文化,启迪几代中国青少年走上改良图强、救国救民之路,并引领青年开拓文化建设新领域.

  • 跨文化感知能力的发展策略

    作者:任裕海 刊期:2004年第12期

    跨文化语境和交流活动需要感知主体超越文化模式影响的局限,拓展感知领域并达成文化间的感知互通.虽然文化经验可以制约主体的感知选择、组织和阐释,但基于意义系统的可调适性和自觉意识的作用,主体仍然能够通过文化认知、心理预设和感知互动等途径培养并发展其跨文化感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