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30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经济学、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钟山文艺论坛、社会学、行政学、教育学、文化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主管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1-8263
国内刊号:32-1302/C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36
复合影响因子:1.74
总发文量:3199
总被引量:29230
H指数:61
引用半衰期:5.1667
立即指数:0.1547
期刊他引率:0.9898
平均引文率:16.9849
  • 生活世界与实践哲学

    作者:尹树广 刊期:2004年第06期

    只见事实的日常经验和实证主义的客观思维,没有反思规定着诸种对象的"视域"本身;先验现象学的反思只是在认识论层面上把它看成是在自我构造的世界、交往的个体之间在相互理解中构造的生活世界,没有看到,我们所共同构造的这个理解事物和我们自身的视域--生活世界,在规定生活世界本身的基本意义上,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了构造,那就是还有话语实践、人...

  • 从解释到改造——也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终结

    作者:潘道正; 黄利荣 刊期:2004年第06期

    长期以来,马恩一直被当作形而上学的颠覆者,然而,形而上学在20世纪的回归把马恩摆在了尴尬的处境.形而上学植根于语言,是不可用同样植根于语言的理论来终结的,形而上学只能在行动中被终结.马恩所反对的并非形而上学本身,而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马恩对形而上学的颠覆应理解为两个方面:理论上的批判和行动上的终结.

  • “他者”抑或“他人”——从莱维纳的“第一哲学”意义上看

    作者:朱进东 刊期:2004年第06期

    在"第一哲学"意义上,莱维纳的"他者"具有极强的伦理所指;"存在"被分为"相同者"和"他者",这实为终极的结构;由于"我"向"他者"的延伸,"我"成为"我"所是的"自我",而"他人"的领会是与"他人"的祈祷分不开的.在"现象学"和"犹太教"方面,德里达对自己与莱维纳在哲学上的认同并非完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恰恰是"第一哲学"瓦解了"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 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

    作者:岳瑨; 田海平 刊期:2004年第06期

    当代信任研究最先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心理学路径开始的,它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更多地关注构成"信任"的认知性内容和情感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信任"愈来愈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了信任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和经济学路径.社会学把信任看作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突破了只关注个体信任的心理学...

  • 邓小平的经济哲学:方法与理论

    作者:唐正东; 尚庆飞 刊期:2004年第06期

    本文从经济哲学方法、经济哲学理论、具体经济理论这三个层面对邓小平在经济哲学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析,旨在指出,邓小平把历史唯物论中的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作论这两个层面有效地统一了起来,这是他在经济哲学理论方面突破经济与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二元论模式,在具体经济理论方面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根本性的方法论前提...

  • 政治文明:界定方法的再反思

    作者:黄爱宝 刊期:2004年第06期

    作为"第三文明"的政治文明,须弄清是从哲学视角还是从具体科学视角来界定;既要直接界定"文明"又要间接界定"政治";并应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与政治不文明相区别中界定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 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早期传播

    作者:孙宅巍 刊期: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故意声称,南京大屠杀并无早期传播,似乎是事后人为制造出来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的早期传播,都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差不多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同步,即有英美记者向世界发出了关于暴行最早的快讯,多国西方人士对日军的暴行作出了强烈抗议和谴责;稍后,又有多京中国报刊发表了对从南京逃出难民的独家采访;同时,...

  • 更正

    刊期:2004年第06期

  • 仇日乎,反日乎——试析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传教士

    作者:彭剑 刊期:2004年第06期

    在目睹日军的野蛮暴行之前,传教士们对日军的军纪充满信心,认为日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南京沦陷后,日军烧杀淫掠的疯狂暴行促使传教士们改变对它的态度,但即使在抗议、阻止、揭露日军暴行的时候,传教士们也努力发现日本士兵中表现较好的人与行为。对日本民族与日本人民,他们则一直都持欣赏的态度,他们所反对的,只是日军的暴虐,而不是日本...

  • “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之分析

    作者:易青 刊期:2004年第06期

    194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此次选举采行大选区制,选出760名立法委员组成"行宪"后第一届立法院.普选产生的立法院,在委员学历、区域分布、资历背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立法院的功能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次选举虽赋予了妇女选举权,但由于国民党采用多种方法操控选举,成为了实施民主宪政的包装.

  • 论名士

    作者:杨永泉 刊期:2004年第06期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名士,一开始就凭藉着担任"道"的义务和精神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数千年历史看,名士的本质区别不在于仕与不仕,而是要具体察观其气节操守之是否.身仕者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廉洁奉公,躬身行善,泽加于民;不仕者亦能独善其身,志行高洁,穷不失义,修身见世.用孟子的话来概括:"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是名士的大节,...

  • 逍遥与政治——谢安玄学人格探微

    作者:黄圣平 刊期:2004年第06期

    逍遥是传统道家人生思想的重要精华,但它能否实现在政治领域之中呢?以玄学圣人无待逍遥观的理论为据,谢安将逍遥精神注入到了他的为政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本文以对谢安玄学人格的探讨为主旨,对逍遥与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 相遇·对话·创生——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作者:李凤亮 刊期:2004年第06期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

  • 文化相对主义的“情怀”阐释——由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引发的思考

    作者:温朝霞 刊期:2004年第06期

    迈纳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但作为一种情怀,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等意识,二是宽容、兼收并蓄的胸怀.我们有必要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前提下,把握它的方法论意义.

  • “永嘉言唐诗自潘柽始”质疑

    作者:赵敏; 崔霞 刊期:2004年第06期

    本文就"永嘉言唐诗自潘柽始"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经考证认为:是四灵在永嘉首言唐诗,而不是潘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