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ional Art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5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研究、新时代故事学研究、艺术人类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艺术探索、审美人类学、艺术考古、学界名家、建党100周年专题、视觉人...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2568
国内刊号:45-1052/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7
复合影响因子:0.77
总发文量:1671
总被引量:7525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9.7885
立即指数:0.0625
期刊他引率:0.8684
平均引文率:17.9
  • 进入与浸入--加拿大纽芬兰田野作业反思

    作者:李牧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从1977年拉比诺(Paul Rabinow)所著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Morocco)①开始,特别是在1986年《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Writing Culture:The Poetics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②一书编辑出版以后,民族志研究者开始对其自身的田野调查实践进行强烈而深刻的反思。

  • 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基础——“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作者:何艳珊 刊期:2018年第06期

    “大同世界”、“桃源理想”和“净土信仰”分别代表了中国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论设想。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真诚信仰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决心。虽然这些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但其中也蕴含了很多超越具体时代的哲学智慧,如“大同世界”中的“天下为公”...

  • 人民性·情感性·当代性:“美好生活”的三个美学向度

    作者:漆飞; 王大桥 刊期:2018年第06期

    “美好生活”作为有别于西方乌托邦构想的当代中国经验表达与中国智慧显现,不仅指向人民物质层面的富裕生活,更是精神之维审美生活的意义延伸。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美好生活”拓展出人民性、情感性和当代性三个美学向度。“美好生活”以人民和人民性为主体规定,人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感性生命呈现,成为联结当代政治与美学的重要中介...

  • “美好生活”的美学维度阐释

    作者:张良丛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报告中,同志诊断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话题,并将其作为今后中国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美好生活是一个复合结构的问题,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其中,美学维度是极为重要的维度。从美好生活的创造来看,结合当代审美文化的境况,审美治理思想是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治理思...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

    作者:陈泳超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一切传说皆具备权力属性,任何人也都享有言说的权力。传说的权力是绝对的,差别只在于权力大小和使用成效。权力的动态表达是“动力”。传说的动力有两种:整体性动力和差异性动力。“整体性动力”对应于“传说生命树”做减法后的最小结构,在此意义上,当地所有人可被视为均质、无差别的集团;“差异性动力”体现于地方内部、非均质的人群中,又分三...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问答、评议与讨论

    作者:王尧; 陈泳超 刊期:2018年第06期

    陈泳超在《“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一文中系统扼要地阐述了动力学理论的视角、前提和主要观点,解说了三种差异性动力通过民俗精英的作用形成的“放映机模式”。同学们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民间文学的变异渠道,动力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时与历时研究的限度与效度,大传统与小传统,田野调查的方法、检验标准与回访等,并结合实例探索了应用动力...

  • 稿约

    刊期:2018年第06期

    《民族艺术》重点刊发各类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来稿请注意以下几点:1.稿件请发电子稿至唯一的投稿邮箱:minzuyishu001@126.com,并请尽量提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图片资料。

  • 民族歌剧《三月三》剧照

    刊期:2018年第06期

  • 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

    作者:王洪伟 刊期:2018年第06期

    学者张光直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破裂性”理论假说对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钧瓷工艺技术为核心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推动着钧窑文明的连续性延续。文化地理学以地方(区域)或文明体的时空传布为研究对象,小的地方或文明体与其扩张而成的大的地方(区域)或文明体之间具有文明同构性和一致性。从钧窑文明连续性机制衍生出...

  • 人是什么:中华创世神话的原初力量与心性结构

    作者:胡建升 刊期:2018年第06期

    发掘初人原型,可以为我们认知“人是什么”提供本土文化智慧。在中华创世神话中,初人原型生自原初大道(0-0)、太极混沌(0-1)、天地阴阳(0-2),并传承了宇宙原初的神圣力量。初人原型与万物同源而异质,但万物为天地浊气所生,而人类乃天地精气所成,故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之初,人与人之间,本没有什么力量差异,但是随着人在世心性力量的耗散,人就出现...

  • 两种“物”观——对萧兵批评张光直“泛萨满论”的再评论

    作者:谭佳 刊期:2018年第06期

    萧兵对张光直的学术批评以“泛萨满论”为核心,表现在对虎食人卣、良渚玉琮、濮阳西水坡墓葬及三蹻的阐释,以及对中国与中美洲文明的比较等方面。从二人论述时间看,张光直未曾回应过这些批评,但对类似质疑有过预设和解释,本文称之为“潜在的对话”。二人的研究都围绕“物”展开,萧兵把“物”作为史料,旨在还原古史;张光直把“物”及物与人的关系...

  • 伽倻琴

    作者:温彩云 刊期:2018年第06期

    伽倻琴,又称朝鲜筝,朝鲜语称嘎呀高,是朝鲜族古老的拨弦乐器,流行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的朝鲜族居住地和朝鲜、韩国及日本,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 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作者:格拉尔德·L.波丘斯; 李修建(译) 刊期:2018年第06期

    对于民俗学来说,艺术是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仍然隐晦不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思考艺术:艺术作为产品、艺术作为过程、艺术作为行为。由此产生对艺术品、艺术表演和日常艺术活动的关注。艺术最为典型的特征应该是技能标准。所有民族都创造艺术,艺术创作过程全都诉诸技能。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技能的表现,其涉及定性经验的创造,可以采取特定群体...

  •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四

    作者:张士闪; 王加华; 李海云 刊期:2018年第06期

    渐趋活跃的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以田野研究为特征,以国际化为导向,以艺术人类学等多种交叉学科的兴起为标志。其中,关注艺术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艺术活动与民众“过日子”的生计逻辑,以及与国家政治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之间多重的互动关系等,都别开生面,牵涉到对以“礼”“俗”为表征的中国社会传统的理解。在国家与地方之间长期的礼俗互动中凝...

  • 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反思

    作者:苗金海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以往的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以无声的影像资料为研究起点,引起对于视觉人类学信息残缺的质疑,加之田野调查过程中“身体凝视”与互动仪式的切身体验,引发音乐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与反思,因而有必要提出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的构想,以及关注看、听、嗅、尝、触多种感官经验与个体体验的研究模式。“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