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ional Art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5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研究、新时代故事学研究、艺术人类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艺术探索、审美人类学、艺术考古、学界名家、建党100周年专题、视觉人...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2568
国内刊号:45-1052/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7
复合影响因子:0.77
总发文量:1671
总被引量:7525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9.7885
立即指数:0.0625
期刊他引率:0.8684
平均引文率:17.9
  • 不忘初心,勇攀剧学高峰——我的戏曲研究生涯

    作者:刘文峰 刊期:2017年第06期

    我出生在晋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欢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研究工作。在老一代戏剧研究专家张庚、郭汉城、刘念兹、余从等先生带领下,步入戏曲研究的学术大门。近四十年来,我先后承担或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和多项全国艺术学科重点课题。

  • 漫漫剧学求索路——刘文峰科研评述

    作者:肖宜悦 刊期:2017年第06期

    刘文峰是中国戏曲史志研究、中国传统戏剧传承与保护研究等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戏曲史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运用史料、文物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对地上、地下戏曲文物进行解读,注重分析戏曲与当地民俗风情、演出活动、生态环境、商业文化、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关系。在戏曲剧种研究上,他还重点关注近现代地方...

  • 被误解的“艺术理论”

    作者:彭兆荣 刊期:2017年第06期

    艺术往往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曲,这种现代戕害的罪魁之一来自于分析时代的分工细致化,加之学科专业的形制约束,扩大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也撕裂了艺术知识谱系的历史裂痕,导致了艺术理念与工艺制作的分离,仿佛形成“井水”与“河水”之势。这不仅对当代艺术的整体形制造成伤害,对艺术创作也同样有害,对于建构当代艺术院校...

  • 引魂升天——灵宝西坡大墓随葬玉钺与陶灶的二元结构及宗教功能

    作者:叶舒宪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文学人类学和认知考古学的理论立场,21世纪新发现的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的随葬玉器陶器的二元结构可以说明,玉钺向上(西)和陶灶在下(东)的墓葬结构模式的隐含象征意义,即驱动死者的灵魂升天旅程;揭示出玄钺与天玄、陶灶与地黄的神话联想契合远古以来的华夏宇宙观,中原先民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之际已经完成玉石神话信仰驱动的墓葬行为模...

  • 格萨尔:文学生活的世代相承

    作者:徐新建; 王艳 刊期:2017年第06期

    “文学生活”是学界日益关注的新概念和新视角。由此形成的趋势在于不仅把文学视为观念形态的本文,更当作社会成员的动态参与,也就是现实生活的部分。以此观之,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就不像以往某些教材定义说的那样是生活的反映或镜像,而被看成生活本身。在此意义上,在藏、蒙、裕固等民族中世代传唱的《格萨(斯)尔王传》,无疑可视为多民族中国版图...

  • 齐尔塞尔论题在晚明:学者与工匠的互动

    作者:潘天波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晚明史境下,学者与工匠间的传统分离状态发生了裂变,被遮蔽已久的工匠文化已然向学者群体敞开。以工匠为参照群体的晚明学者不仅顺应社会发展对工艺知识传承与技术叙事的需求,还在角色借用中为自我提供可遵循的心灵秩序、价值伦理及思维方法。晚明学者与工匠的双向互动俨然昭示17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的主体边界被突破、主流理学招致实学思潮反抗...

  • 论墨子的工艺美学观

    作者:余静贵 刊期:2017年第06期

    《墨子》蕴含了朴素而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它从工艺劳动者的视角,形成了春秋战国之际工艺造物思想的理论总结。墨子肯定了“巧”在工艺造物中的美学标准,认为“巧”是工艺技术水平的反映,同时认为工巧的前提是“利人”,不利于人民百姓的“奇巧”和“淫巧”是“拙”,因而反对过度装饰,由此实现了“工巧”与“利人”的辩证统一。此外,百工的造物活...

  • 潮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英

    刊期:2017年第06期

    潮绣始于唐代,风格鲜明,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淑英,潮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中国传统造物工艺中的生态文化

    作者:李雪艳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中国传统造物工艺,在体现功能与审美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在“天人合一”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形成造物主体循天时以制器的工艺认知与造物规范;造物活动中制定培植、保护与禁奢的自然资源保障制度,实现物尽其用的工艺造物实践,并以此形成中国传统造物工艺中具有生态文化属性的文化结构。

  • 濒危传统手工艺的界定及等级划分

    作者:谢崇桥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丧失其原来的生存根基,传统手工艺就会出现传承问题,很多人会自然而然把这种问题与“濒危”相联系,但纵观各类纲领性文件和传统手工艺保护政策措施,又都没能准确界定“濒危传统手工艺”的概念,也没有对其濒危等级进行划分。参照生物物种保护等领域的方法,结合传统手工艺自身的特点,以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社...

  • 跨文化传播主体文化权利的失落与复归——中华传统舞蹈在纽芬兰

    作者:李牧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取决于目标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空间。而这一空间的构成,是基于该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和地方性知识所建构的文化语境。中华传统舞蹈在加拿大东部文化较为保守的纽芬兰地区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展现了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方权力和知识体系相互竞争与妥协所建构的社会文化空间的内在张力。这表明,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是社会整体框...

  • 成为“南京样式”:16至19世纪中国外销瓷的符号化

    作者:施茜 刊期:2017年第06期

    “南京样式”作为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的主要纹饰,大量出现在17至18世纪外销欧洲的室内装饰品如漆器、刺绣、陶瓷上,成为风靡欧洲的经典装饰纹饰。甚至成为后来英国的国粹“柳树纹”的视觉原型,对英国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南京样式”的溯源,可以重现明清时期南京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中国“潇湘八景”到欧洲的“南京样式”以...

  • 阅读艺术,书写历史——南部非洲的社会变迁与岩画

    作者:托马斯·道森; 路易斯·威廉姆斯; 张嘉馨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南部非洲,岩画不仅仅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图像记录,而且已经从原先的图像地位上升到作为阐释社会演进历史的证据。社会演进不仅涉及岩画的创作者也涉及与这些族群产生互动的临近族群。在南部非洲,岩画成为一种斗争手段,用于对抗一系列被“平等主义”所侵蚀的和被萨满巫医为了控制资源而博取政治角色的行为。

  • “人面鱼纹”还是“人面鱼身”——半坡彩陶盆图案纹样母题探讨

    作者:赫云; 李倍雷 刊期:2017年第06期

    “人面鱼纹”不仅是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典型代表图案样式,也是彩陶盆上的重要的纹样“母题”之一。有关“人面鱼纹”图案的形式与母题内涵有很多学者做了深入的探讨:有图腾说、巫术说、月族说等,也有追问到底是“人面鱼纹”还是“人面鱼身”。通行说法的“人面鱼纹”大致出土在姜寨、半坡、百首岭三处,每一处出土的“人面鱼纹”图...

  • 西周铜铙

    作者:潘汁 刊期:2017年第06期

    铜铙始见于商代,是中国最早的金属乐器之一,以青铜制,体短而阔,有中空的短柄,插木可执,以槌击鸣。铙最初用于军阵中止鼓退军。《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郑玄注曰:“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意即“进军之时击鼓,退军之时鸣铙”。两周时期铙是一种重要的礼乐器,以后逐渐演变为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