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ional Art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5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研究、新时代故事学研究、艺术人类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艺术探索、审美人类学、艺术考古、学界名家、建党100周年专题、视觉人...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2568
国内刊号:45-1052/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7
复合影响因子:0.77
总发文量:1671
总被引量:7525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9.7885
立即指数:0.0625
期刊他引率:0.8684
平均引文率:17.9
  • 如何构建“寓言论批评”——我的一点学与思

    作者:周志强 刊期:2017年第04期

    “构建一种批评”,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说大话”:一种真正有价值和有效的批评方式,岂是十几篇文章和一个人读了几本书就能完成的?反映论批评历经千年风雨,作为一种批评方式至今不是仍在探索和发展吗?一个后学小子,就胆大妄为地提倡一种“批评方式”,当然是不自量力的。

  • 文化批评的突围——周志强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作者:刘昕亭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中国文化批评经历着持续繁荣与增殖。在资本主义新的“政治文化化”策略运作下,文化批评既对现实社会构成了某种批判性姿态,却也陷入倚重差异、宽容话语策略的危机中。周志强教授在他十多年的批评著述中,既对文化批评的可能性进行了多样探索,也试图突破文化批评受控于资本自身对多样性建构的文化陷阱。通过“傻乐主义”、“青春恋物癖”、“唯美...

  • 民族志考察及影像拍摄中的“迭影”现象

    作者:胡台丽; 邓启耀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民族志考察及影像拍摄中,有一种“多重意象”迭合的现象,如同电影或照相的“迭影”,是好几个具有透明性质的影像的重迭,合并为一,但是并不因此而丧失个别影像的特质,反因重迭而使意义的层次更加丰富。在民族志纪录片《矮人祭之歌》的田野考察中,台湾赛夏人的仪式过程产生了几重“迭影”现象:死者和生者、本族和外族、人和植物、人和灵、灵和...

  • 民族志影片“书写”过程中的“作者”情绪——以影片《归去来》的拍摄为例

    作者:韦玮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以影像手段来书写民族志,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已经开始成为一种趋势。《归去来》是一部关于跨境民族文化研究的民族志影片,讲述中缅边境村寨里三个佤族村民从缅甸回迁国内后的生活,表达跨境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主题。民族志影片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是一种共同构建和情绪共同分享的过程。人类学者具有情感情绪,研究对象同样具有自己的情绪及思考过程...

  • 纪录片:地方与地方性再阐释

    作者:刘广宇 刊期:2017年第04期

    当纪录片的发展日益走向国际,或者说日益被国际化的视野所左右的时候,回溯地方并以地方性为基础展开纪录片发展的另一种空间的拓展,使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全面彰显,不仅是纪录片创作内置的一种属性,也是其作为一种文化性修复制度的必要补充。当“地方”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症候群时,中国传统的方志理论一定会给予西方哲学以及人...

  • 空间建构与认同表征——古永傈僳族仪式体系的视觉人类学考察

    作者:熊迅 刊期:2017年第04期

    空间既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建构出的文化要素。它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用以视觉生产的原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腾冲古永傈僳族仪式的“自我呈现”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对空间的表述、组织和建构。仪式性的空间建构基于其原生的族源情感和自然崇拜,又受到历史上帝国边务和文明进程的影响,最终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文化意义指向。因此,...

  • 影音文献与公众传播:基于视觉人类学的探索与反思

    作者:朱靖江 刊期:2017年第04期

    影音文献作为与传统的文字文献相互独立,又彼此补充的一种视听文献类型,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传承与保护领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用武之地,无论是国家或地方的文化管理部门,还是民间文化传承机构,都越来越重视这一具有多媒体信息价值的文献形式。本年度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第二届“视觉人类学:影音文献与公共传播论坛”,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影音文献的理...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践范式

    作者:户晓辉 刊期:2017年第04期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新文本和新术语倡导一种新的实践范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不在于单纯地保护文化多样性,而在于保护共同体、群体和个人创造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防止公权力侵犯个人的权利,并在保护的过程中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履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其实也是建立人与...

  • 稿约

    刊期:2017年第04期

    《民族艺术》重点刊发各类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来稿请注意以下几点:

  • 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边界体系构建

    作者:吴兴帜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事项及其物化符号,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空经纬内处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产物,具有自我规定性。随着时空资本化和消费个体化的发展,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吸引物,从“我者”的生活转变为“他者”消费的商品,在利己主义为导向的个体化、差别化消费取向引导下,各类行为体的行为超越了文化遗产存续的自我边界...

  • 各表其枝:即兴对唱“阿依特斯”的跨境传承

    作者:杨娇娇 刊期:2017年第04期

    流传在中亚地区突厥语诸游牧部族中的古老即兴口头对唱传统——“阿依特斯”(Aitys)是典型的跨境艺术,具有血缘关系的族群传承与分享着这一共同遗产。在现代民族国家产物下的遗产表述中,阿依特斯艺术成为国界两边不同民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不同主体申报的部级和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反映出地方传统到国家遗产、世界遗产过...

  • 从崇拜到禁忌:姑获鸟形象之演变

    作者:孙国江 刊期:2017年第04期

    姑获鸟是魏晋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妖怪,或以女子或以怪鸟的形象出现。令人费解的是具有恐怖外表的它却被称为“天帝少女”,且姑获鸟的故事与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相一致,这一类型的故事常与民族始祖感生神话有关。从历史根源角度看,姑获鸟故事来源于古代的鸱鸮崇拜。鸱鸮在商代曾被当作神鸟,周代以后不断被妖魔化,逐渐被人们视为带来...

  • 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

    作者:祝鹏程 刊期:2017年第04期

    网络代言体可以被视为互联网谣言的一种。它具有名人名言的形式,多由普通网民或营销号编造,假托到某位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人物名下;伪名言的堆砌同时将名人变成了新箭垛式人物。代言体能够流行,与网民大众的表述欲望有关,也与互联网的文化生态和网民的知识结构相关。网民采取各种策略来编造名人语录,使其从内容指向和语言形式上切合名人的公共形象...

  • “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

    作者:海力波 刊期:2017年第04期

    “小孩弹弓杀老人”是一则流传较广的当代传说,这则传说以小孩误杀老人而引发老人家属极端的报复为内容,围绕“棺材中藏匿的孩子”这一核心母题而展开情节。构成该传说的若干母题都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原型,该传说在主题和形式上与传统故事有着继承关系,但在叙事方式与结局的开放性上则体现出更多相异于传统故事的现代特征。该传说体现出人...

  • “立尸祭”与“总落鬼头”:祭祀仪式的“具象”身体沟通

    作者:龙晓添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祭祀仪式中,“身体”不断地被建构,成为与神灵沟通的主要媒介和方式,不同时代这个表达敬意的对象在仪式中的呈现形态有所差异,但又有密切的关联。先秦有“立尸祭”的传统,春秋战国开始衰落,并逐渐在礼仪中消失,而代之以更抽象的“对象”。此后具象的信仰对象却在民间仪式的“尸”祭中有所保留。当代广西全州县师公安家堂仪式的“总落鬼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