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ional Art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5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研究、新时代故事学研究、艺术人类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艺术探索、审美人类学、艺术考古、学界名家、建党100周年专题、视觉人...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2568
国内刊号:45-1052/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7
复合影响因子:0.77
总发文量:1671
总被引量:7525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9.7885
立即指数:0.0625
期刊他引率:0.8684
平均引文率:17.9
  • 学术理念养成与探索的意义——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心得

    作者:项阳 刊期:2015年第01期

    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李心峰代《民族艺术》的邀约,要我对此前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作一番回顾,承蒙错爱,竟然也到了回顾的年龄,不胜感慨。我从一位下乡插队青年能够走上学术的道路全凭多位贵人相助,是徐青茹老师到淄博将我从知青点上招至山东师范大学,孙继南、刘再生、张幼文等老师是我本科阶段的授业恩师,且一直在关心帮助于我。

  • 在学术自觉中不断前行——项阳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评介

    作者:郭威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2002年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0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史学界曾专题研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这是人文社科领域内不多见的一次多学科间的跨学科交流,其目的在打破学科界限,为史学的发展探寻一条新路"。1引申开来,这种反思适用于任何一个人文学科,有如音乐学界,即同样应保持一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史学,乃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

  • 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

    作者:张士闪 刊期:2015年第01期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发生了"田野转向"并影响深远。这主要表现在:学者具有强烈的学科创建意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渐次涌现;关注艺术活动的民间发生现场、敞显个体的艺术生存智慧、秉持文化-生活的整体研究范式渐成主流。考察众多交叉学科的历史宿因,辨析其逻辑起点、学术理念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需要,对于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学术积...

  • 中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回顾——中国艺术人类学三人谈之一

    作者:安丽哲 王永健 关祎 刊期:2015年第01期

    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我们三人(安丽哲、关祎、王永健)与《民族艺术》杂志社主编许晓明就当下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进行了交流。回想起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已经成立8年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视域在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大家较为关注的基本问题存在争议。许主编提议就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前沿话题做...

  • 稿约

    刊期:2015年第01期

    《民族艺术》重点刊发各类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来稿请注意以下几点:1.稿件务必字迹清晰,并请尽量提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图片资料。提供电子文本者,请同时提供一份打印件。投稿邮箱:minzuyishu001@126.com2.来稿请提供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的姓名、职...

  • 从玉教神话看“天人合一”——中国思想的大传统原型

    作者:叶舒宪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中国玉教信仰的基本教义:以玉为神;玉代表天(天命);玉象征永生。玉教的传承不像西方宗教在教堂内的有意识传教,而是通过"无意识的习惯",即通过神话观念与语言惯例而世代相传。玉教神话所建构的天人合一观犹如潜藏在文化表层之下的深层结构,对文化符号生产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梳理玉教神话的兴衰演变,相当于重新找回处在潜隐状态的国族信仰...

  • 视觉人类学学科建设架构初探

    作者:邓启耀 刊期:2015年第01期

    对关键性学术词语的读解和转译,会影响学术研究的细节和学科建设方向。Visual Anthropology的两种读解,引导着不同的学术走向。视觉人类学在人类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可能性,以及和其他学科结合的可能性让其获得更广阔的学术生长空间,面对质疑和误读的视觉人类学,以及极大的发展空间,Visual Anthropology回到原义,从物的工具应用到人的观察、认知和...

  • 民间游戏的视觉仪式——对“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的媒介人类学解读

    作者:熊迅 刊期:2015年第01期

    大型竞技性体育赛事具有鲜明的现代仪式特征。其视觉传播过程,尤其是电视转播和收看过程也可被描述为仪式现象。透过对"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的分析可以发现,静态摄影图片的图片内容、视觉呈现方式等虽然与竞技体育特征各异,但同样具有仪式性传播的内在结构。而摄影作品中凸显的角色选择与社会隐喻、连续时空的瞬间表述、画面空间的视觉秩序、...

  • 栏目主持人语

    作者:彭兆荣 刊期:2015年第01期

    2014年注定属于"线路遗产年",中国两项线路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线路遗产类)名录:大运河(独立申报)和丝绸之路(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此次所获得的丝绸之路线路遗产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5000公里,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其中在中国境内有22处。线路遗产申报成功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值得庆贺。

  • 文化遗产关键词:仙

    作者:彭兆荣 刊期:2015年第01期

    “仙”以及与仙相关、相连的各种观念、表述、知识、实践、经验、方术、技艺、文类以及传播等共同组成了中国特有的“仙文化”。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知识和中国技艺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它存在和承续了数千年,并融化在民生、民事和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活态类型。人们无法想像,如果没...

  • 文化遗产关键词:丹

    作者:张颖 刊期:2015年第01期

    "丹",融通了中国性命文化的道相技法。在物与非物之间,作为凝结天地精华的圣物,丹既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生存哲学、生命科学,也是现实当下时刻相伴的生活美学。它造就、承载、反映了本土传统的思维逻辑、感知方式与生活惯习,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和丰富的"家园遗产"1。

  • 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作者:方李莉 刊期:2015年第01期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其正在帮助我们建构着今天的社会的同时,还在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未来之路。如果人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地方性的现代文化之路和地方性的独特现代社会运行模式。也就是说,现代化的道路也可以有多种模式,文化的多...

  • 地方性知识的当代传承——访天津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时任会头殷洪祥

    作者:蒲娇 刊期:2015年第01期

    采访时间:2014年3月12日。采访地点: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会所。采访人:蒲娇,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博士,下面简称"蒲"。被访人:殷洪祥,1938年出生,汉族,世居西码头附近,时任百忍老会会头,第7代老会会员。自小喜欢高跷、摔跤,12岁拜老会徐宝珍、卢恩弟为师,学练高跷。

  •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图像体系讨论

    作者:汪小洋 刊期:2015年第01期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特点是:其一,存在三个图像体系,即重生信仰图像、佛教图像体系和道教图像体系,成倒T字型的形制结构,以重生信仰图像为主体。其二,此处摩崖造像有完整性的规划,表现出东汉后期画像石墓的色彩,墓主人属于中上阶层,不具有民间性。其三,此处摩崖造像说明,佛教东渐之初从本土宗教中获得了支持,其中重生信仰大于道教。

  • 长江流域汉晋西王母图像到佛像的转变——兼谈汉晋西王母与佛像的功能

    作者:何志国 刊期:2015年第01期

    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呈现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之势:东汉中期开始,上游出现西王母与佛像位置替换;东吴晚期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上游而来的龙虎座或双兽座之上的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龙虎座已经消失,来自上游的天门(双阙)形象与楼阁庭院式建筑一起构成具体的天堂形象,出现在下游的魂瓶之上,佛像进入天门之中。这个过程表现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