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ional Art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5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化研究、新时代故事学研究、艺术人类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艺术探索、审美人类学、艺术考古、学界名家、建党100周年专题、视觉人...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2568
国内刊号:45-1052/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7
复合影响因子:0.77
总发文量:1671
总被引量:7525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9.7885
立即指数:0.0625
期刊他引率:0.8684
平均引文率:17.9
  • 博物馆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尹彤云 刊期:2006年第04期

    让博物馆更多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不仅顺应了近二十年来博物馆由代表少数知识阶层旨趣的“高雅殿堂”向更多反映一般公众需求的“大众论坛”转变的历史潮流,而且有助于改变在传统博物馆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专业学术论述的一元化叙事模式,使现代社会脉络下的“新博物馆学”思想能够真正贴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

  • 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张士闪教授访谈录

    作者:廖明君; 张士闪 刊期:2006年第04期

    从学科理念到学术实践的艺术民俗学研究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虽然今年我们才第一次见面,但《民族艺术》十年前就刊登过您研究山东传统民歌的论文,所以咱们算是老朋友了,可以随便聊聊。我注意到,去年你以“20世纪华北村落艺术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今年你的《艺术民俗学》又被列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项目,你坚持了十...

  • 方术与汉代器物设计

    作者:许大海 刊期:2006年第04期

    方术是汉代除儒、道等主流文化观念之外流行于市民社会的一般思维形态。它的存在不仅深化了汉代的思想文化,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汉代器物形态、装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方士们设计制造的器具、图案作为实现他们目的的道具,在客观上促进了汉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 石涛《归棹》册页研究

    作者:方闻; 张郁乎(译) 刊期:2006年第04期

    现藏美国大郜会艺术博物馆的石涛《归棹》书画册页(共24页,12页山水花卉加12页对题)是石涛晚期(1595)精心结构的一组杰作。石涛似乎要通过这本册页为自己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每一袖画不仅主题不同,画法也不同,连每一页对题书法的风格都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从这本册页,我们不仅可以阅读他独特的心灵,同时亦可以领略他变化多端的绘画和...

  • 切纸·面具·神像——日本民俗艺术三题

    作者:陶思炎 刊期:2006年第04期

    民俗艺术作为传承性民间文化现象,往往同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奇妙结合。日本民俗艺术作为日本风情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已成为日本最具特征的文化符号。切纸、面具、神像等,既有日本的风俗与信仰的特征,又潜留着与中国文化相联系的印痕,成为中日民俗艺术比较研究的有趣课题。

  • 从形式的角度看中国“团花”纹样的民族文化内涵

    作者:夏目晶子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中国传统纹样“团花”在服装上的表现被公认为具有民族标志意义。,本文试图从形式的角度研究“团花”。表面看来,“团花”纹样是固其圆的形态而定名的,但中国人为什么不称其为“圆花”呢?“团花”与其他圆形的纹样有什么区别呢?它在形式上是否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观念呢?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课题。为此,笔者分别从“圆”和“团”以及...

  • 购阅启事

    刊期:2006年第04期

  • 神话的重建——以《九歌》、《风帝国》和《哪吒传奇》为例

    作者:杨利慧 刊期:2006年第04期

    本文以《九歌》、《风帝国》、《哪吒传奇》为例,对当下依然流行的三种研究神话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了批评和修正。认为神话总是处在被不同的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需要和旨趣而不断加以重建的过程中,而重建的过程往往充满了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神话学者、民俗学者应该关注神话和民俗被重建的现象,不再把神话和民俗看成是过去的“遗留物”。而...

  • 六朝唐代志怪小说中“铜镜驱邪”的文化解读

    作者:许彰明 刊期:2006年第04期

    志怪中的“铜镜驱邪”的描写,虽然语涉怪异非常之事和神异超自然的力量,但其主要意趣并非猎异好奇,而在于表现人的意志或某种观念,建立起人、神与自然三者间的和谐关系。“铜镜驱邪”作为一种观念,在魏晋时期已经流行,是汉代的谶纬学说与道教相结合的产物。

  • 大运河与江南文化

    作者:刘士林 刊期:2006年第04期

    作为文化线路的大运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大运河的开通与历代的整修,对于古代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向南传播,具有重要的交通走廊意义。其次,大运河的开通与整修,不仅直接刺激与活跃了中国区域间的物流与人际交往,也影响到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外交往来及其路径。再次,是江南文化对北方、中原文化的反作用与影响。传统“重北轻南”的...

  • 越南岱依族“求嗣”仪式及其宗教文化内涵

    作者:唐小诗 刊期:2006年第04期

    “求嗣”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是越南高平省岱依族人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旨召天兵天将,叩请祖先和诸众神明,清点、进贡供品,搭天桥,搭地桥,立花婆神位。收神、收魂,供奉外边的神灵和邪鬼,送巫师回家等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越南岱依族群众繁衍生命的渴望和岱依族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

  • 稿约

    刊期:2006年第04期

  • 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图像为例

    作者:黄厚明 刊期:2006年第04期

    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问题的提出及解答则取决于研究者采用何种方法论范式。由于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相连,故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从事科学研究时,必须立足于特定学科的认知逻辑范式并据之作出相应的调适。文章以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图像研究为例,就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分类、图像命名、图像阐释、图像功...

  • 淮北汉画像石中的傩形象考辨

    作者:孟凡玉 刊期:2006年第04期

    傩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仪式活动,是孕育我国仪式音乐、歌舞、戏曲、雕刻等多种艺术的重要母体之一。方相氏、依子、十二兽等都是参与傩活动的宣要角色,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方相氏多有注意,佩子、强梁等十二兽却鲜有形象资料,本文拟对淮北汲画像石中的几幅图像作初步的考辩,论证其中的倔子、方相氏和十二兽之一强梁的艺术形象。

  • 《散文选》中读周民震——读《周民震散文选》

    作者:王云高 刊期:2006年第04期

    我与民震兄同属壮人,年龄相近,还同住一个城市,又同在文艺界工作,按壮家“认老同”的风俗,我应当有相当的发言权。但是,“学然后知不足”。读了他新近出版的《周民震散文选》(下简称《散文选》)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年轻时,从他的《苗家儿女》到《甜蜜的事业》等影剧中,我只是个远距离的羡慕者.虽说不上以他为“偶像”,但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