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杂志简介:《建筑与文化》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058/Z,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672-4909
国内刊号:11-5058/Z
全年订价:¥ 768.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9949
总被引量:8023
H指数:18
立即指数:0.0043
期刊他引率:1
  • 卷首语

    作者:金星 刊期:2006年第06期

    建筑遗产,也被称为古建筑或传统建筑,由于在它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太久的我国各民族历史和优秀文化,因此,如何做好它们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各界人士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 农村新民居与文化

    作者:陈昌本 刊期:2006年第06期

    随着农民的生活日渐丰富,各地农村建造新民居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是喜煞人的好形势。

  • 建筑遗产——历史最后的馈赠——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写在《建筑遗产——历史最后的馈赠》发刊之际

    作者:新元 刊期:2006年第06期

    说起遗产保护,尤其是建筑遗产保护,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热议不断。这固然有国人文明意识逐年提高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我国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一种全新的、强调世界文化遗产的观念得到了提升和更新。中国开始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对遗产保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遗产保护

    作者:朱光亚; 杨丽霞 刊期:2006年第06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高潮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

  • 从技术的层面看建筑遗产保护

    作者:胡石 刊期:2006年第06期

    建筑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也是文明传承的见证。但建筑如同生命一样都是有寿命的,不论是应用大量高科技的新建建筑,抑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老化、衰亡是必然的自然规律,要让建筑持续地屹立下去,定期的检查和保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 建筑文化保护运动中的术语变迁及其价值取向

    作者:顾凯 刊期:2006年第06期

    当前的建筑文化保护运动中,关于保护的对象,有着多种词汇在被使用,如“古建筑”、“文物建筑”、“建筑遗产”、“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等,术语纷繁,有时令人莫衷一是。对这些词汇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对建筑文化保护运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有积极意义。事实上,对各个术语的选择和使用,是经历了变迁的,并体现了某些不同价值取向。而对这...

  • 链接:专家学者谈建筑遗产保护

    刊期:2006年第06期

    遗产保护要依靠立法和法律的威慑力 面对冲突 经济利益应做必要让步;熟悉国际国内法规条例 做遗产保护的有识之士;提高保护意识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古城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保护要体现原真性和完整性。

  • 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工程明清安徽会馆移建修复小记

    作者:陆耀祖 刊期:2006年第06期

    安徽会馆,又名东廓堂(敦化堂),位于苏州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水道上塘河北岸,西临来凤桥,东近下津桥。该建筑为明末清初典型的会馆造式,是城中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分馆。其主要承担祠堂(安徽同乡举行丧俗的地方)的功能。

  • 传统之河流向未来——中国人家玉鉴园设计简述

    作者:章晓宇; 王晔 刊期:2006年第06期

    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如何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这是众多文化界人士和建筑界人士正在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南京“中国人家”居住区的东园(后定名为玉鉴园)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作了尝试,先将体会归纳如下,就教于同行。

  • 城市更新中的大遗址保护浅析

    作者:崔明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分析了大遗址在城市更新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情况,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状况,通过两种类型城市更新的比较,探讨了相应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

  • 老吾老以及城之老——适应性市政基础建设是延续历史街区生命力的关键

    作者:李新建; 陈建刚 刊期:2006年第06期

    历史街区如同老人,应该受到尊重,体让和搀扶。本文确立了以特殊的现代市政设施适应历史街区传统空间的原则,指出了历史街区适应性市政敲诈改善的一般策略和主要方向,并结合案例提出了规划设计的一些具体方法,以实现遗产保护与生活改善的双赢,延续历史街区生命力。

  • 传统民居与城市地域文化

    作者:张轶群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认为传统民居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是城市中的丰厚建筑文化遗产,在城市呈现特色危机的今天,妥善保护民居遗产可以增强城市的地域特色,传统民居也是设计师创作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的宝贵源泉。最后作者指出未来民居依然是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

  • 遗址在城市建设中

    作者:李练英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旨在论述城市建设中遗址保护的原则与展示的方式。通过案例的研究与方案的设计,探讨遗址保护与展示如何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彰显其历史信息与文化气息,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益得彰,协调发展。

  •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以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为例

    作者:张剑葳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从南昌市民对“八一”起义事件的自豪感和对南昌“英雄城市”的性格定位的心理认同切入,阐释了发展红色旅游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作用。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为例,介绍了保护规划中红色旅游视角的运用,论述了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发展的辩证关系。

  • 保护工程中的历史文脉延续——以徐州龟山汉墓入口建筑设计为例

    作者:朱穗敏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从延续历史文脉的角度,分析了龟山汉墓入口的建筑设计。提出文脉延续的方式是建立在当代材料、建造逻辑及精神层面之上的,而不只是简单的直接移植的传统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