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学刊

近代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杂志简介:《近代史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论文、问题争鸣、学术综述、书介书评、读史札记。

主管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5
总发文量:325
总被引量:133
H指数:3
引用半衰期:6.7
平均引文率:10.3929
  • 主持人语

    作者:章清 刊期:2016年第02期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长于近代中国,构成这段历史演进的缩影,由此揭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也成为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有别于单纯的限于教育史的梳理,近些年对大学的审视渐渐聚焦于“社会”这一中间环节,致力于分析大学在知识生产、政治改革、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或从国家-社会的架构审视大学如何构成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管辖错位与接收后台湾大学的困境

    作者:何卓恩; 柳恒 刊期:2016年第02期

    台北帝国大学被中国政府接收后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代校长罗宗洛在勉力维持大学运转的同时,开始依照中国大学制度进行国立化改造。由于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对台湾地方的制度设计与教育部对国立大学的管理体制存在冲突,台湾大学改造面临双重管辖之局。坚持国立大学格局和理想的罗宗洛,一面受到省公署的越权干预,一面遭遇教育部的官僚主义拖沓不作为,...

  •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与南高派

    作者:许小青 刊期:2016年第02期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国立北京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中央大学)因学术文化上立异与竞争,不断成为时人与后人指认"学分南北"的重要指标,其中的关键不仅在场域(大学),更在人事(派分),即北大派与南高派学人的观念歧异与人事纠葛。北大派与南高派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文化观念的差异,南北学人分别以北大和东大为聚合点,以现代新式传媒报...

  • 主持人语

    作者:刘迅 刊期:2016年第02期

    本专栏刊载两篇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教士在华传教为主题的个案研究。《与我一生》一文重构了挪威籍教士叶长青于民国时期在山西进行传教活动的历史。除了梳理现有关于山西近代传教历史的学术论著外,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该主题原始史料的发掘和分析。作者利用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档案馆及新近发现的原始材料,对叶长青来华传教的动机和家庭...

  • 与我一生:内地会传教士叶永青及其山西形象

    作者:吴昶兴 刊期:2016年第02期

    本文主要探讨挪威籍内地会传教士叶永青在山西的传教活动及其山西形象型塑的过程。叶永青于1918年来到中国,之后选择没有任何传教活动的山西河曲县作为奉献其一生之处所,其妻端正方协助他在当地创办诊所、教堂、小学,满足当地人民身、心、灵的各种需要,受到河曲军民的拥戴。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永青与其妻不顾危险帮助照料中国军民,引致日军置他于...

  • 表里不一: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的孝道观

    刊期:2016年第02期

    本文采取中英文互证的方法,分析了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刊发的中英文期刊中关于"孝"的内容,发现传教士在中文书刊中赞扬孝道,并以倡"孝"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但是在英文书刊中,传教士则对"孝道"予以驳斥和攻击,认为孝道是偶像崇拜,表现的是伪善。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反映了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耶儒融合"的观点值得商榷。

  • 驻日公使杨枢与清末中日关系

    作者:安东强 刊期:2016年第02期

    驻外使节是近代外交体制的重要一环。驻日公使杨枢早年肄业于同文馆,获清廷认定"使才",1903—1907年出使日本,兼任日本游学生总监督。任内恰逢日俄战争、留日学生数量剧增、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及中日关于东三省事宜交涉等要事,不仅对留日教育制度的规范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清末中日关系的走向有重要影响。由于时人及后人对杨枢颇多误读...

  • 抗战前中日关于排日教科书的争端与交涉

    作者:李欣荣 刊期:2016年第02期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转向亲英美以制日的外交路线,有意激起广泛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浪潮,其中教科书的"国耻教育"功能受到重视。新编的教科书排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且呈现出受众低龄化的趋势。日本政府一直宣称排日教育导致仇日情绪和行动的产生,并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重要借口,特别是在国联调查九一八事变的过程中加以利用,以获得外...

  • 政治与社会:刘介梅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

    作者:洪振强 刊期:2016年第02期

    刘介梅及其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是195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产物。该展览会从黄冈县,到湖北全省,再到北京,从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之角度,塑造了一个从"翻身忘本"到"忘本回头"的典型"刘介梅"。围绕这个典型,从黄冈到湖北全省,乃至全国,都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开展了"刘介梅思想之转变"的大讨论,展开批判与自...

  • 清代热河煤矿给票制度研究

    作者:张建斌 刊期:2016年第02期

    为加强蒙地管控,清廷在蒙古地区实行给票制度,涵盖交通、通商、开矿等方方面面,照票成为民人办事的通行证。清代成例规定,煤矿开采需要工部部票,给票采煤制度由此而来。乾隆五年,清廷对原有的煤矿开采政策予以调整,民间开矿在官方政策上得到认可。以此为契机,给票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给票权由工部下发热河都统。朝廷原本希望通过给票权的下移,...

  • 试论晚清苏经、苏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产权分合

    作者:邱晓磊 刊期:2016年第02期

    晚清苏经、苏纶公司的资本主要由息借商款转作的股本与"积谷"、水利等政府贷款构成;官督商办体制的确立和政府贷款的介入,使企业产权出现分化,包括公司股权、企业经营权、决策权等在内的企业产权归属公司股东、绅商与商务局等多个行为主体,并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地方政府也多半凭借其债权人的身份掌控企业主导权,这与企业股东与政...

  • 国民政府时期湖北县级公产管理问题初探

    作者:冯兵 刊期:2016年第02期

    民国时期,湖北各县均有公产,囿于地域、自然、历史沿革,种类、数量、分布多有不同。共同之处为布局分散,大多县份均存学产、慈善产,其中又以学产为主;存在形态主要为田地、马厂、房屋、基地、湖沼等,各类公产又以公有田地为主;公产收益以学产收入为主,采取征收租金、实物两种方式。教育局、县财务委员会、清理学产学款委员会等部门于专门公产机...

  • 天津近代典当业资本的变迁

    作者:冯剑 刊期:2016年第02期

    天津典当业资本在近代中国典当业资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来源经历了巨大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在固定资本的投资者中,原来的山西帮逐渐退出,军阀和天津本地人的投资则占据重要地位,新兴商人资本和外来资本也注入其中。在流动资本中,官款生息的比例越来越小,流动资本与新式的金融机构发生了联系,私人堂名存款占有重...

  • 民国时期地方公债与社会的互动与冲突——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刘杰 刊期:2016年第02期

    民国时期安徽地方政府源于财政困窘、地方建设等开支所需发行了数笔地方公债。公债发行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且公债依存度较高。地方公债在政府财政运行过程中与社会形成密切的互动甚至产生冲突。地方商会、民众等针对政府发债积极发表意见并直接参与地方公债的发行、劝募、偿还及基金保管。由于地方公债发行缺乏长远偿债规划且债信不良,因此...

  • 章太炎、钱玄同对颜元学说的阐释与讨论

    作者:王锐 刊期:2016年第02期

    晚清以来,颜元学说受到学界关注,在这样的风气下,章太炎与钱玄同师徒对其各有阐释,且相互讨论。章太炎表彰颜元,看重他行为举止恪守礼教,一反谈心说性之风,提倡经世实学,这背后体现了章氏对时局的感观。同时他出于对在东西文化激荡的时代里,中国学术何以自存的忧虑,批评颜元过于忽视书本知识与抽象学理的重要性,因此不能产生足以与西方哲学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