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学刊

近代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杂志简介:《近代史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论文、问题争鸣、学术综述、书介书评、读史札记。

主管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5
总发文量:325
总被引量:133
H指数:3
引用半衰期:6.7
平均引文率:10.3929
  • 论江南制造局“局坞分家”的经营史意义

    作者:李培德 刊期:2015年第02期

    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早期设立的现代企业之一,从1865年成立到1912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组织改变:(1)1865年与上海兵工厂二合为一,组成江南制造局;(2)1905年与江南制造局划分,另成立江南船坞,一又分为二;(3)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江南船坞归海军接管,改称江南造船所。改称后的江南造船所,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和最大型的造船企业。本文的目的在于...

  • 清末民初上海商界的市政参与及其示范效应——以上海救火联合会为中心

    作者:方秋梅 刊期:2015年第02期

    清末民初,上海商界市政主体意识已觉醒,上海救火联合会的成立、发展及其市政参与是上海商界市政参与的成功范例。该会多方面的市政参与,对近代上海政建设与市政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对江浙等地区的众多城市的民间消防组织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上海商界市政参与的示范效应在增进中国城市现代性尤其是江浙地区城市现代性滋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

  • “产销结合”下的上海中国国货公司

    作者:刁成林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上海中国国货公司由上海各大国货工厂及部分银行联合出资组建。公司建立了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制度,以"专营国货""产销结合"为特色,体现了1930年代外在政治与经济环境对百货行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国货公司的建立,也是基础薄弱的上海新兴国货工业在危机中联合自救的表现,推动了上海国货提倡运动的发展,也为近代百货公司的营业活动注入了民族...

  • 抗战时期后方金融市场的隐忧及暗流——基于川省手工业融资活动的考察

    作者:赵国壮 刊期:2015年第02期

    抗战时期,在后方金融市场上,一些具有微观、潜在、持续等特征的"隐性"问题,如借贷观念与贷款手续之间的繁简之困、季节性用款与放贷速度之间的时间之争、贷不足用的经常性存在等,使得战时后方金融市场内部隐忧重重、暗流涌动。这些"隐性"问题,与后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及金融网的构建,以及一些具有宏观、显著、急剧等特征的"显性"问题,如游...

  • 战时大后方工业企业的技术演化——以中央机器厂为中心

    作者:严鹏 刊期:2015年第02期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企业经历了特殊环境下的技术演化。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为代表的企业,在艰难环境中制造了发电成套设备等大型装备,使中国工业技术较战前有了大幅提升。战时后方工业企业的技术演化,是资本、技术与市场层面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口被切断的战争环境下,国家资本忍受长周期投资的非市场逻辑,派遣人员参与国...

  • 民国时期西藏交通、商业网络的嬗变与城镇兴衰探析

    作者:付志刚 刊期:2015年第02期

    交通一直是制约西藏发展的重要因素。晚清民国,在经略西南边疆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先后做出了打通交通线路、加强与西藏政经联系的努力。民国时期,西藏的交通道路沿革基本沿袭了清代的交通线路,随着商人群体的多样化发展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川藏贸易有所衰落,而青藏、藏印、藏尼贸易却日益兴盛。西藏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商业贸易网络的形...

  • 租界扩张与近代上海铁路的关系述论

    作者:岳钦韬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为打通上海租界与黄浦江出海口的陆上通道,英国不顾清政府反对修建了吴淞铁路,但该路因存在时间过短而未能促进租界发展。甲午战后,中方从官府到地方士绅采取一致措施防止各条铁路及其车站进入租界,工部局遂采用越界填浜筑路、区域扩张等手段接近铁路以维持租界的繁荣,此举引发了中方新一轮的抵制风潮,最终逼停了租界扩张的步伐。

  • 章太炎的革命方略与边疆建设

    作者:王鹏辉 刊期:2015年第02期

    章太炎站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前列,深知中华王朝"夷夏尽有"的国家疆域结构,结合"夷夏之辨"和民族主义,参与制定革命党人的革命方略。章太炎"攘夷匡夏"和民族主义结合而成的汉族族裔民族主义形成现实中的国家疆域与想象中的国家疆域内在的冲突,非汉族群聚居的边疆地带是否构成国家主权领土成为章太炎民族主义革命的理论困境。中华...

  • “二十一条”要求之汉冶萍公司交涉案述评

    作者:李海涛 刊期:2015年第02期

    "二十一条"要求第三号汉冶萍公司交涉案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历史背景。汉冶萍对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包藏着日本巨大的战略利益。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不承认汉冶萍对日借款合同,并强势介入公司事务。汉冶萍为重新构建与政府连接的纽带,主动提出官商合办计划。同时,民初中国社会的动荡局面对汉冶萍的经营产生消极影响,这都对...

  • 特殊的城乡关系——从1955—1956年上海动员农民回乡运动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与周边省份关系

    作者:阮清华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为了将上海改造成"生产基地",1955年上海市委提出"紧缩上海"计划,要求大量疏散上海人口,其中数十万人被当成"农民"疏散到江浙皖等上海周边地区。市委认为上海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江浙皖等周边省份有义务协助上海安置"剩余人口"。实际上上海将江浙皖等周边地区都视作农村,使之成为上海这个大城市疏散人口的安置地,从而形成...

  • 论郭嵩焘使英期间中西观的变化

    作者:吴琦; 朱忠文 刊期:2015年第02期

    使英初期,郭嵩焘承认西方的实学在实学上的优势,但并不承认其在道义上的优势。后来中国在道义上的优势在他的心中逐渐瓦解,他最终在一天的日记中承认西方在道义上对中国的优势。这种认识方式的形成与中国传统读书人思维世界中"理想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的复杂关系密切相关。但郭嵩焘从未在公开场合承认西方在道义上对中国的优势,此后也没有...

  • 吴宓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的初步考察

    作者:傅宏星 刊期:2015年第02期

    吴宓主编的《武汉日报·文学副刊》是一份与《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同路的刊物。因为主编个人的流动,使"学衡派"的影响由狭小的学术界渗透到华中地区最有实力的大众传媒。本文以吴宓创办《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的过程为背景,分别从作者群体分析、栏目和内容介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全面评价了吴宓编辑这份学院派报纸副刊的卓越贡献。

  • 大学、城市与集体记忆:19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始末

    作者:蒋宝麟 刊期:2015年第02期

    1932年9月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后,开启了该校稳定发展的新局面。除了提升学校教研水平,罗家伦还积极推进学校基础建设。他于1933年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中央大学从南京市中心迁往市郊、建立"大学城"的计划。该计划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校内外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最终,该计划因抗战爆发而终止。迁校建立"大学城"的目的,一方面在校舍面积、...

  • 论民国时期基督教会大学立案中的校长人选问题

    作者:赵飞飞 刊期:2015年第02期

    20世纪二三十年生的基督教会大学立案事件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教会以信教自由为借口,企图抓住基督化的教育权不放,而历届中国政府强调的是教育主权的收回。为应对教部立案,基督教会大学做了因应对策,其中确立华人校长人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尽管这些华人校长还不能完全掌握大学的行政权,但政治变化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实践中国...

  • 基督教大学“中国化”意涵与实践的歧异——1930年代燕京大学“百万基金运动”研究

    作者:陈岭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中国化"是燕京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其"中国化"转型得益于外部环境与内在逻辑的共同作用,因而更为中国社会所认同。1930年代初,立案后的燕京大学开始推进经费来源的"中国化",以求全面实现"中国化"转型,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为此提供了契机。由于此时美国方面无力为燕大提供经费支持,燕大便在中国社会发起"百万基金运动",希望筹募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