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Marine Sciences

杂志简介:《海洋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51/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3096
国内刊号:37-1151/P
全年订价:¥ 856.00
创刊时间:1977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4
复合影响因子:0.47
总发文量:2702
总被引量:26767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6.704
立即指数:0.0198
期刊他引率:0.9497
平均引文率:16.2222
  • 碱煮法:一种制备海洋浮游生物PCR模板DNA的实用方法

    作者:刘泳; 杨官品 刊期:2004年第07期

    介绍了一种制备海洋浮游生物PCR模板DNA的方法--碱煮法.取少量海水样品(40 μL),直接经0.25 mol/LNaOH和99℃温育处理裂解细胞,从而得到环境样品总DNA.实验证明,该方法制备的模板DNA可用于细菌核糖体RNA、浮游植物叶绿体rbcL和浮游动物线粒体COI等基因的PCR扩增.但是,在使用通用引物扩增细菌基因时,假阳性很难避免.该法制备的模板DNA适用于扩增非...

  • 天然河道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原理及应用

    作者:黄勇; 拾兵; 朱玉伟; 焦志洋 刊期:2004年第07期

    利用Preissmann四点带权隐式差分技术,建立了天然河道非恒定流数值计算模型,并对计算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由黄河下游282 km河段、历时130 d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计算流量过程线与沿途水文站实测值吻合良好,进而说明本模型能够用于天然河道洪水演变计算.

  • 不同成因的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作者:姜学钧; 林学辉; 姚德; 翟世奎 刊期:2004年第07期

    测试了具代表性的成岩型结核和水成型结壳的稀土元素,以研究稀土元素在这两种成因的海洋铁锰氧化物沉积物的特征及其与成因的关系.稀土元素特征表明稀土元素没有参与成岩型结核的成岩作用,即没有加入到1nm水锰矿中去,而是加入到无定形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中去.同样,稀土元素也没有直接参与水成结壳的水成作用,即没有加入到锰、铁的氧化物、氢氧...

  • 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

    作者:石耀华; 王爱民; 吴星 刊期:2004年第07期

    对中国主要海水珍珠养殖海域7个养殖场的11个养殖群体马氏珠母贝(Pictada martensii)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发现,多毛类寄生虫病是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普遍存在的病害,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病害.广西防城港市江山镇,北海市营盘镇,深圳市大鹏镇和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的珍珠养殖场感染尤为严重,感染率在76%以上,而广东省雷州市谭斗镇,徐闻县大井镇和海...

  • 一种新的褐藻胶寡糖制备方法——氧化降解法

    作者:杨钊; Li; Jin-ping; 张真庆; 管华诗 刊期:2004年第07期

    建立了一种新的褐藻胶寡糖的制备方法,即氧化降解法.通过褐藻胶来源的聚甘露糖醛酸(PM)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不同温度和不同反应时间下降解优选降解条件.以包含3~11糖单体的寡糖混合物为目标产物,以相应的降解产物的平均分子质量为1 500u为选择标准,获得氧化降解法的最佳条件:过氧化氢浓度5%,反应温度90℃,降解时间2 h.以该条件降解PM获得的...

  • 脂多糖和弧菌对中国对虾血清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蓝蛋白的影响

    作者:张明; 王雷; 郭振宇; 王宝杰 刊期:2004年第07期

    于2003年7~11月实验研究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注射脂多糖(LPS)和弧菌刺激后一定时间内血清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蓝蛋白的变化情况.在实验期内,注射弧菌后,中国对虾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上升.LPS和弧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血蓝蛋白的含量,在注射弧菌后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碱性磷酸酶在中国...

  •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螺旋藻研究

    作者:郑爱榕; 赵立清; 詹力扬; 陈清花 刊期:2004年第07期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研究了废水成分、氮源、藻密度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对藻生长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相对生长率与CFTRI培养基的几乎一致,蛋白质含量第6天最高,为0.2886 g/g干质量,小于CFTRI培养基养殖的.实验确定曝气处理废水养藻的最佳条件是用NaOH调废水pH、藻初始密度取53....

  • 海洋资源信息化工程中的数据库构建模式

    作者:高惠瑛; 陈天恩; 莫善军 刊期:2004年第07期

    数据库系统承担所有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任务,是海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它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管理、分析的准确性,其数据结构是否合理影响到整个运行系统维护和更新工作的成效和费用.提出了构建海洋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并简要讨论了建库时所涉及的问题和建库后的管理维护机制等问题.

  • 福建海水养殖鱼类本尼登虫病研究

    作者:杨文川; 李立伟; 王彦海 刊期:2004年第07期

    对福建海域网箱养殖鱼类本尼登虫病(Benedeniasis)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6种本尼登虫病原,完成新本尼登虫季节感染动态和生活史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鱼群本尼登虫自然感染率平均52.14%,最高感染率迭100%.考察结果说明福建海域网箱养殖鱼类本尼登虫的感染和流行与渔区海水温度和降雨量关系最大,福建海域在一年中的6月至10月份是网箱养殖鱼类本尼登...

  • 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

    作者:罗杰; 杜涛; 梁飞龙; 刘楚吾 刊期:2004年第07期

    2003年5~11月,水温24.5~32℃,pH8.1~8.3,盐度21.2~32.0时,在湛江市东海岛分别利用室内水泥池、对虾高位池、自然海区砂滩以及水泥沉箱进行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 Lamarck)人工养殖方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养殖的合适密度为:室内水泥池300~400个/m2,高位池和天然海区砂滩100~200个/m2,水泥沉箱0.63m3 200~250个/箱;...

  • 中华盒形藻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光效应和光受体

    作者:杨听林; 左正宏; 林均民 刊期:2004年第07期

    以采自厦门沿岸的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为实验材料,通过培养研究了光对该藻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诱导该藻有性生殖发生的临界日长为16h,且其性分化反应随光照时数的延长而增强;该藻性分化反应的有效光照强度范围为40~80μmd/(m2·s),高峰出现在70μmol/(m2·s);光照强度低于光合补偿点的延长光(8 h光期)无论置于主光期(8 ...

  •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

    作者:张绪良; 于冬梅; 丰爱平; 丁东 刊期:2004年第07期

    受气候变化,河流断流,海洋灾害,污染,围垦,海水入侵,盐业、养殖业的发展,过度捕捞,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近30多年来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呈现明显的退化趋势.如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植被退化、人工湿地面积扩大、湿地生物多样性受损、渔业资源衰退等.作者针对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减轻海洋灾害、合理发展盐业和渔业...

  • 贝类杂交及杂种优势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张国范; 刘晓; 阙华勇; 缪锋 刊期:2004年第07期

    中国是个海水养殖大国,也是贝类养殖大国,贝类养殖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在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有20余种,但主要种类如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wularis)、马氏珠母贝...

  • 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徐虹; 章军 刊期:2004年第07期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周而复始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换,与之相适应,生物的体内生理活动和外在行为也表现出同样的周期节律性.从单细胞的分裂生殖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激素分泌,都有昼夜节律性的存在[1,2].由于这种昼夜节律现象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都普遍存在,因此关于它的特征、意义和机理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 鱼类生长抑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扬; 王静凤; 宋微波 刊期:2004年第07期

    生长抑素(Sormatostatin,缩写为SS)是一类抑制动物生长的多肽类激素.Brazeaur[1]于1973年首次从羊的下丘脑提取液中分离得到,其氨基酸序列为Ala-Gly-Cys-Lys-Asn-Phe-Phe-Trp-Lys-Thr-Phe-Thr-Ser-Cys(14肽).随后的研究发现,最初分离得到的14肽,仅是结构相关的SS家族成员中的一种,这类多肽在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主要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