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标准化设计论文

标准化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7 07:32:30

标准化设计论文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审美标准;设计艺术;特征;实践

一、设计艺术学的特征分析

设计艺术学科这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融合许多学科,综合了许多实用艺术,在交叉中整合,在整合中升华。设计艺术学科它是实用艺术与人工之物、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产技术等的广泛交叉的复杂产物。设计艺术学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生产出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价值的新产品。设计艺术学是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以及不断验证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进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理论指导的一种对设计活动的理性思考。

二、审美标准由人文、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构成

设计艺术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判断美的标准,这个美的标准是由哪几个方面构成呢?审美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容也在变化的过程中。

1)人文方面:

以人为本,一切设计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来的,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相对展开一系列相关的设计。不同的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它随着环境、气候、风俗、思想、习惯等的影响,表现在具体的设计中,56个民族就有56种特色,每个审美也都是不一致的。生活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因此,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对于不同阶层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设计艺术的中旨始终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

2)文化方面: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艺术内涵与精神,它体现的是民族形式的灵魂――简洁、意境、含蓄。我们知道,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基本上都分布在民间,表现有现代艺术美感的原创在民间,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有着独特优势和内容在民间。所以,设计艺术的审美摆脱不了传统文化。

在设计中,我们要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别人没有的或者不及的思维模式和独特魅力。一种艺术设计的产生及被接受,需要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这里面包含了思想道德、民俗风格、审美追求等,它们无形之中构成内在的深层文化结构,带给民众相统一的心理和精神作用,使得本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设计艺术中,作品处处流露了人们对传统绘画造型艺术的审美标准。

3)经济方面:

当代中国需要设计,更需要高质量的设计。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在整个世界里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在中国工厂进行加工和制造,代加工只能说明这里的设计基本上靠着加工技术和劳动力生存下来。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从实质上来说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我们缺少能参与世界竞争的设计大师。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空缺使得外国文化潜入和取代。所以设计也是一种变相生产力,没有设计就没有生产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设计来支持,只有设计能改变上述被动的局面。中国需要高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这就需要从设计教育、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起,从建立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未来的、开放的设计观做起。

4)技术方面:

在设计中,技术往往居于主导地位,技术是设计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分设计的关键,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掌握设计里的技术部分,建构设计的技术体系成为设计艺术较为重要的环节。

在20世纪里,技术体系与经济体系相互依存、互相依靠;而更深刻地反映出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消费问题,技术体系与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结构关系。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的科技化、信息化给传统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新的思维和观念的植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维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模式。

三、审美标准如何应用于实践

人的审美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由于人们进行的实践活动不一样,所以他们形成的审美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一定是与实践相联系。用科学的理论标准,用实践的方法态度,用现代科学的系统体系来分析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用实践后的成果来检验设计艺术的理论与教学。这套审美标准是对实践的升华、总结,有效指导实践活动,所以实践是设计艺术的核心。不同于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产生首先是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诞生的,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实践的;而科学技术的由来很多时候是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方式,具有相对理论性,这不像设计艺术的成果是最终体现在人们生活的使用中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比科学技术更具有实践性。

设计艺术学科的首要目标的是实践。理论必须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设计艺术这个领域里更该如此。由于实践的需要,设计艺术学科从应用型研究升华为理论型研究。

设计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要以实践为中心,从一切具体的的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一套合乎人们审美的理论标准。从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起实践出来建立设计艺术审美标准,从而有效的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设计艺术中要紧紧把握“实践观”,这样我们从认识设计艺术、检验设计理论到创作艺术作品,都能把传统的设计艺术的审美精髓发扬光大,贯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最终会寻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宋佳玮,杨君顺.设计艺术学的特征分析[J].设计艺术,2001.

[2] 潘鲁生.设计艺术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93-01

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全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利于进行全过程全面跟踪管理,使质量管理在环节上、阶段上紧密相联,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体系、协调监控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等。

一、全程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多环节组成的创作过程,其质量管理应具体落实到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一般说来,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以及八个环节,即前期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四个环节,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创作、教师审阅二个环节;后期主要包括答辩、成绩评定二个环节。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应该对其全过程跟踪管理。作为全程管理,就是要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确定管理目标和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

二、协调监控体系

建立协调与监控体系,就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不协调和相互脱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设计或论文答辩进程,干扰了院系教学工作的节奏。此外,一校多区的高校,特别是新校区由于教学设备和设施还不完备,如学生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比较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必须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各个校区在质量管理环节上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应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三、条件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载体。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学校及院系一定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学生能够及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由于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争抢图书资料和排队实验的问题,所以,学校及院系主管负责人要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保证每个学生能及时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要协调专门管理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目标管理体系

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其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应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要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纳入文件之中,从而形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在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规则、管理计划、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监控等,并将选题结果、开题报告、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等纳入文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质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综上所述,构建与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到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它实质上是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也是逐步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更是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和造成高级专门人才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综合评估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对答辩、成绩评定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辩与评估,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其中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创新观点、应用性与操作性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在答辩和成绩评定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当答辩专家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组织重新答辩,然而,再依评定标准作出成绩等级。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客观而详细的成绩评分标准,各项标准要明确,如创新性的标准要具体化。

此外,评估体系也包括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指导教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地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闻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监狱建筑;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对监狱建筑的研究相当薄弱,理论界和务实层均对监狱建筑不太重视、不够关注、缺乏思考。无论是在监狱的布局还是监狱的外观上,都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从1994年司法部提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地方监狱积极进取,努力上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1.引言

新中国发展到今天,监狱建筑设计基本上遵循实用、节省、简朴的原则。2002年建设部、原国家计委、司法部联合颁布了《监狱建设标准》,监狱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必须符合监管安全和改造罪犯的需要,应从监狱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节约能源和土地;监狱建设应使建设项目达到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庄重的要求。

2.现阶段我国监狱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监狱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对监狱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理论界和监狱管理者均对监狱建筑关注不够,缺乏研究。今天,人们关注监狱问题的时候,更多的研究是监狱体制、行刑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性的问题,它规划着监狱工作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监狱行刑的效能。科学设计监狱建筑,建造理想监狱,必须纳入监狱理论研究者和监狱管理者的视野,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

2)监狱建筑设计缺少个性。

监狱建筑作为一种专用建筑,从面积大小到外型状态,从周围环境到内部结构,从建筑材料到基础设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作为设计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对监狱建筑产生较理性的认识,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及行为,改造过程的认识也极少,同时又缺乏适应罪犯矫正的不同类型监狱的建筑标准与规范。无论在什么地区,关押何种类型的服刑人员,监狱建筑几乎没有差别,只是注意围墙、电网、岗楼门禁等警戒附属设施的建设。

3)监狱建筑设计跟不上当代刑罚要求发展。

监狱一直以来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让人敬而远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监狱建筑决定的。然而,很多监狱并未充分认识到监狱建筑对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作用,一味强调监狱的惩戒功能,在建筑设计上过分强调威慑性、警示性的效应。监狱建筑多为民房改造,功能不全,建筑设施陈旧,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全。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存在建设“花园式”监狱的不良倾向,只是片面追求“学校式”或“企业式”模式,而忽略监狱环境固有的庄严威慑的特色,消弱了监狱建筑威慑服刑人员、预防犯罪的特有功能。

4)监狱建筑设计与建设脱离规范的指导。

司法部在1990年颁布的《监管改造环境规范》和建设部、国家计委在2002年批准的《监狱建设标准》,为监狱建筑的模式、布局、结构做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和界定。在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和推进监狱布局调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监管改造环境规范》和《监狱建设标准》。然而,在监狱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监狱领导主观意志比较浓厚,随意性比较强,“重建设、轻规划”,没有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从而导致了一些标新立异、不利于实用的问题的发生,“边设计边施工”,“图纸老改施工老变”的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3.未来监狱建筑设计的探讨

1)正确理解、科学执行《监狱建设标准》。

《监狱建设标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狱的第一部国家标准,是我国监狱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要正确理解《监狱建设标准》的历史意义,科学应用并真正把《监狱建设标准》贯彻到监狱建设实际工作中去。

2)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彰显人性化监狱建筑空间设计。

监狱建筑是封闭的惩罚场所,又是感化的改造场所,是矫正行为、挽救灵魂的“医院”。随着监狱工作的发展,对罪犯的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监狱部门的认可。因此,监狱在规划设计时也是突出这一理念,使服刑人员在人性化的建筑环境中改造。

3)进一步注重监狱建筑的特殊性设计。

监狱是刑罚执行机关,以改造人为宗旨,监狱的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监狱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尤其是特殊性,体现庄重威严,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监狱建筑布局合理,要求监狱建筑群体造型按照其在行刑与改造服刑人员中的功能与定位来科学布位。基于执行刑罚的需要,对于民警办公、生活等配套设施,可视资金情况,本着够用、适用、功能齐全的原则实施。

4)适应时代需要,结合监狱分类原则,建设特色监狱。

随着形势的发展,罪犯的分类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急待建设不同特色的监狱,因其使用性质上不同,反映在功能关系,以及建筑空间组合方面,必然留有余地,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监狱建筑应根据监狱的不同类型,及其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政策法规、总体规划、功能关系、建筑空间组合、结构选型等等技术问题。

5)监狱建筑设计应具有前瞻性。

由于监狱建筑所有的材料具有质地牢实,坚固耐久的特性,一般使用年代久远,不会轻易改建,在同一社会发展水平线上,监狱建筑通常要落后于其它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使监狱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就要着眼于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规划、布局,而不能只顾眼前,目光短浅。建筑师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

6)高科技对监狱建筑的影响。

现代科学手段、现代建筑材料、现代装备设施,应在现代化文明监狱建筑中得到充分运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也提出:建立完备的监狱建筑规范;先进的电子监视系统;齐备的照明、报警和通讯系统;良好的交通工具及武器、警用器材;建立微机、电化管理教育系统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基本素质也日益提高,为监狱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未来监狱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监狱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入,监狱建设也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监狱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监狱建筑设计标准都有一定的适用期,我们在建筑设计时,不可能把未来都规划好,要留下美好发展空间,留有变化发展的余地,留好接口。如何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监狱建筑、规划设计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建设好我国现在及未来的监狱,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宗宪著,《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监狱建设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设计方案;灰色关联度;优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building engineering design is also catc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ake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as the main content to discusses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design scheme optimization of content.

Key words: engineering design; grey relational degree; preferabl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导语

随着目前建筑工程的大量建设,其建筑方案的优选性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所特有的存在价值性和重要性也已越来越显著。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就我国目前而言,仅占总投资额1%左右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费用却影响着整体投资70%以上的使用,其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体工程造价的控制,更直接作用于整体施工质量的高低以及未来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强化对于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至关重要。但是,在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优选问题上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甄别,毕竟建筑设计方案看似简单但其中却饱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施工、重预算、轻对于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控制,导致施工方不能够主动的去把控工程的整体造价,因此本文将重点将设计阶段的优选方案作为引导造价控制主要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促进建筑工程能够在满足自身建筑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程度上的投资效益。

在进行设计方案优选时,一般有多指标评价法、价值工程等方法,但存在着主观性强,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等问题。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选中,其优点在于先确定一个虚拟最佳方案作为比较标准,然后将其他设计方案与之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该种应用理论弥补了备选建筑设计方案数量有限、信息掌握量不完备的弱点,为较为复杂的建筑施工方案的优选提供了更有实用性的选择方案,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计算,从而有效的做出最为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的决策。

1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灰色系统是贫信息的系统,即系统中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灰色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定量比较方法,也是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控制的基础。

所谓关联度就是表示两个序列的关联程度的数值,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确定标准序列和若干比较序列,通过它们曲线变化趋势观察,曲线越接近的,则序列变化越接近,表示其关联度越大。灰色关联分析实质上是比较一系列数据对———条标准曲线拟合的紧密程度,如果某个序列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越接近标准曲线,其关联度就越大,该序列数据代表的方案越符合设想要求。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比较数据序列、确定标准数据序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计算。

1.1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比较数据序列

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来说,理想的方案应该满足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环境美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方案的优选中,选择一些特征指标构成技术经济指标的数据序列,称为比较数据序列,如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类型、施工难易、环境美观等指标。假设有m个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组织有关专家对每个方案指标进行评价,得到m个灰色比较数据序列,即

Xi(k)={xi(1),xi(2),L,xi(n)}(i=1,2,L,m) (1)

1.2确定标准数据序列

标准数据定的原则是:从诸方案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序列里选出一个最佳者,从而组成了最优参考数据序列,即

X0(k)={xi(1),x0(2),L,x0(n)} (2)

应注意的是,评价指标如果是效益型,则取最大值;如果是费用型,取最小值。

1.3关联系数计算

关联系数ξi(k)是比较数据序列与标准数据序列在第k个指标的相对应的差值,计算公式为:

(3)

其中,λ为分辨系数,是为了削弱最大绝对差值因过大而失真的影响,以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λ∈[0,1],一般取0.5。

1.4关联度计算

由于关联系数众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将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同时考虑到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不同,需要拟定各指标关联系数的权重wk,其计算公式为

(4)

根据计算结果,关联度大的设计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选实例

某民用工程项目有四个待选设计方案,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设计方案的优选。

2.1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评价

通过专家分析论证,选取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类型、施工难易、环境美观等作为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其中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属于定量指标,其余四个属于定性指标,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确定,评价结果如表1所列。

表1各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2.2确定比较数据序列和标准数据序列

由于技术经济指标包含定性和定量指标,而且具有不可公度性,所以需要对各技术经济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使其值在[0,1]之间,由此确定比较数据序列和标准数据序列。处理结果见表2所列。

表2经规范化处理后的技术经济指标

从以上数据中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组成标准数据序列(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取最小值,其余指标取最大值)即

X0={0.74,0.79,1.00,1.00,1.00,1.00}

2.3关联系数计算

(1)求标准序列X0与各子序列Xi在各指标的绝对差Δi(k)(i=1,2,3,4;k=1,2,3,4,5,6),计算结果如表3所列。

表3标准序列与子序列在各指标的绝对差值

由此得到最小绝对差值Δmin=0,最大绝对差值Δmax=0.26。

(2)根据(3)式,计算各指标与标准序列的关联系数,取分辨率为λ=0.5,计算结果如表4所列。

表4各指标与标准序列的关联系数

2.4关联度计算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W={0.446,0.237,0.143,0.089,0.054,0.031},根据(4)式计算出四个设计方案的关联度为:

r1=0.529,r2=0.680,r3=0.972,r4=0.634

计算结果表明:第三个设计方案的关联度0.972最大,则该方案与标准方案最接近,所以最优方案即为第三个设计方案。

3 结束语

灰色关联分析法可以在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数学运算进行数据处理,克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因而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建筑工程科学不断发展,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性的方法将会越来越多,也将会越来越完善,必将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2]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冯仲仁,陈向阳,鄢恒珍.基于灰色理论的软基处理方案决策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10):38-41.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程标准建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的重点应放在提升专业水平之上,对于设计专业学生而言,课程标准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与知识应用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也可提升教学水平[1]。尤其在学校专业课程最后阶段,课程标准建设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练习[2]。本文以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标准建设为主线,分析了课程标准建设设计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强化师资队伍的标准建设,为课程标准建设提供助力

师资队伍的优化是课程标准建设的前提。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技能、备课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会学生知识的具体运用方式[3]。因此高职院校需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以优秀教师为骨干,确保教师团队的精英化。

首先,教师在自身能力建设上需加以重视,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必定需要吸纳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在教育能力上达到优秀教师水平,还需要具备室内设计相关经验,确保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向学生传授社会上的工作经验,让学生提前接触自身专业所面临的工作问题。其次,教师团队的建设需选拔带头者,该教师须有声誉,具有组织能力,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议,与青年教师共同整合、设计课程标准建设,交流该专业发展的最新状态。最后,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形式上较为灵活,因此在教师的聘请上也可以聘用具有科技开发能力以及丰富工作经历的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的选聘需注重能力,其次为学历、证书等,需要教师应用现代化先进的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设计能力,设计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作品。

二、做好课程资源扩充建设,为课程标准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设计素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收集上需包含校内课程资源以及校外资源。除书本之外,教师自身的工作经验也可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素材,校外资源的索取可采用家庭资源、网络资源等,结合当下的时尚流行情况、工艺构造以及主流材料等,令学生掌握丰富的资源,从而在设计过程中事半功倍。

具体而言,在课程标准建设前,教师在课程资源的收集上可多利用网络,并联合学生一同收集。例如在假期时布置任务,或在课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案例观摩、施工场地、教学过程、项目训练等过程中寻求素材。学生自主寻求素材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方式,教师可通过素材的选取结果判断学生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审美标准,从而对期末考评加以辅助,提升精品课程的考核效果。

三、完善教材的标准化及其演进,为课程标准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分为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实务课程教学。虽然实务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意义重大,但对教材的学习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为动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根据目前室内设计教材的编写来看,其并不符合精品课程设计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需对教材加以完善,例如在教材建设上突出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案例选取上生动化、具体化,对学生产生切实指导。在室内设计项目要求上避免过多的重复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需重视实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详细感受到设计的要求、目的以及制作流程,从而提升专业技能。另外,在课程标准建设中,教材不可一成不变,需随着社会的需求、材料的变化、观念的更新等,在市场经济以及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及时更新,令课程标准建设的教材更符合实际。

四、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为课程标准建设提供完善的方向

课程标准建设需明确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岗位能力提升为主,不断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知识、素材储备。目标的制定首先需要学生明确毕业之后的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流程,让其对毕业之后的环境有所了解。其次应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室内设计有所掌握,同时提升其对主流趋势的敏感性,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取灵感。最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室内设计绘图操作,对材料以及建筑工艺熟知,可看懂现场施工图纸。有了以上明晰的课程目标,才能在课程标准建设之中调整好相关的教学内容。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及建筑装饰行业对员工要求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也应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课程标准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将切合实际、符合流行趋势的知识向学生传授,从而提升课程标准建设水平,提升室内设计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珊珊,刘洋.“依托平台,回归专业”高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析――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No.150 05:18+21.

[2]金蕾.基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施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v.12;No.55 01:39-41.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素质

非标准设备是指国家并无大批量生产,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又确实需要的专用非标准设备。非标准设备在设计制造方面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而是依据自身用途需要自行设计、制造。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工业企业纷纷进行体制技术革新,用微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取代传统设备,用机械设备操作取代纯手工操作,对非标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如何做好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工作,成为了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流程

(1)确定开发项目,了解客户需求,包括产品品质要求、设备生产效率要求、设备工作环境。(2)分析产品,了解产品生产工艺,了解产品各方面尺寸要求及来料情况,与客户沟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备使用地点的技术参数。(3)拟定方案。由工程人员讨论、分析作出设备方案,方案包括:设备示意图、各部分机构简介、动作说明、设备技术参数。(4)方案审核。由工程人员组成审核组,对方案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设备可行性评估、设备成本评估、设备生产效率的评估、各部分结构可行性评估。(5)方案整改。对方案审核中讨论出的问题进行整改。(6)客户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交由客户,客户根据需求,对方案进行最后确定。(7)设计开发。由工程部安排工程师进行机构设计,作出机器装配图、零件图,选出执行元器件、电控配件,并列出加工零件清单和标准件请购单,动作说明书。

二、如何做好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

非标自动化设备虽然没有标准设备量大,但品种繁杂,五花八门,服务于各种各样的部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对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非标准自动化设备的品种繁杂,设计工作的难度更大。这就要求非标准设计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有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变通性和独创性,善于举一反三,能有较多的点子,有独出心裁的见解,能将别的机构移植并融汇贯通在自己的设计意图中。(1)非标设备的生产都是以单件进行小批量生产,对相关的设计人员,有着经验和技术上的要求。非标设备在设计方面,主要采用非标设备中国标准体系和标准体系,遵循“一次薄膜应力或最大直接应力不得超过许用应力”的原则,在安全系数上非标设备的设计主要考虑应力集中及其类型、应力评估方法的复杂程度、材料的不均匀性、几何因素、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等因素。(2)在非标设备的设计上,首先,在标准零部件的选择上,尽量采用成品件,以便有效降低非标产品在原材物料消耗、管理费用、成品率等方面的成本。采用成品件还能使设备在投入市场后有更好的可靠性能,延长设备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其次,非标设备的设计,还要在满足工艺设计条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设备的技术方案,确定先进、合理且运行稳定的非标设备。最后,在非标设备的设计中,还应秉承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复衡量设备的使用是否符合工人的使用习惯,多注意细节问题。(3)在进行非标设备的设计工作时,除了要考虑从设计是否满足客户和生产需求外,还要考虑非标设备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安全稳定、易于加工制造和安装维护,为此,设计人员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全面了解非标设各的工艺要求、物理参数以及功能等,还要进行多方案的比选,以确定最佳方案。另一方面,设计人员要重视非标设备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在进行设计时,要校核零件是否满足刚度、强度等方面的要求,还要合理选择零件的材料、配合种类以及加工方法。(4)在设计工作中实现标准化,是促进设计工作顺利开展、利于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体制前提。设计工作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非标设备的水平和质量。标准化的设计工作要拟定严格的设计程序,有条理地进行论证技术方案、设计施工图纸、审查工艺性能和标准化程度等。在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标准化上,要校核其是否符合

国家相关规定。对名词、术语、符号、幅面、格式、名称、代号等方面仔细审查严格,贯彻设计工作的相关标准和规范。(5)做好非标设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工艺及技术问题,还应优先重视其效果和效益,将它们作为判断非标设备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非标设备设计出的东西要方便维修,方便加工,设计时要考虑加工问题,比如尽量不要在圆弧面上钻孔,如果一定要钻,或是通过中心,或是先加工平台再钻孔。对非标设备设计出的产品分部件、零件在市场上询价,配件尽量采用通用件,方便检修互换。

参 考 文 献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环节考核标准;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1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06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环节考核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高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其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环节也称毕业实践环节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三个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大学本科教育过程中的最为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毕业环节考核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毕业环节考核是反馈、检查、评价、监督、激励和导向教育的一种手段。考核评定将引导学生明了毕业实践环节的重点,使学生掌握识别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提高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全面、正确、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可以调动学生在毕业实践环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考核的过程及结果是学生获得学分、取得学士学位,准予本科毕业的重要依据;毕业考核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一次综合知识技能的测评,可以检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考核评定贯穿毕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步骤,也是对高校毕业实践环节质量全面控制的一个过程,可以提高毕业实践环节的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环节考核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目的狭窄

由于对毕业环节及考核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重结果轻过程,毕业实践教学内容实训价值不高,考核办法缺乏创新、可行性差,实践教学资源欠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不到位,毕业实践环节安排时间不充分、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等问题,毕业环节被简化、流于形式、弱化或处于无序状态,考核评定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考核仅仅作为评定学生的手段,作为学生获取学分、评优和毕业学位、文聘的手段;考核评定成绩随意、不真实、不公正;不仅达不到毕业环节考核应有的目的、走过场、弄虚作假,影响教师指导和学生毕业实践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自身的评估和判断能力,对学校及教师产生怀疑,滋长一些不良的风气。

(二)考核内容片面

从考核指标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考核内容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情感、价值观。毕业论文形式质量是对论文的语言文字、结构层次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的要求。毕业论文的内在质量“主要涉及选题和成果价值”。论文的成果价值“主要体现出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论点的创新性等方面”。笔者通过收集的72所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考核标准的内容分析发现,考核主要反映的是毕业论文(设计)“形式质量、内在质量和成果价值”内容,涉及态度、情感、价值观内容极少。

(三)考核方法单一

从毕业实践环节考核的具体方法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没有一个规范的考核大纲和考核标准,教师评定学生成绩主观性强,考核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文稿”式的方法,教师只是根据学生最后递交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手册和实习鉴定表等纸质资料评定学生的实习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也只限于学生所递交的文献综述、任务书、开题报告及毕业论文(设计)。

以上不管是定量还是定性方法,都是对学生纸质“文稿”的鉴定和评价,“考核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结束后的一种事后评价方式,考核结果仅对考核前的学习效果有评价功效,对后续的学习生活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这种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主观性强,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化评价、忽视评价的情景性;重结果轻过程;成绩不真实、不公正。这样会挫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重视实习,不重视毕业论文研究,应付差事,论文抄袭,造成极坏的影响。

(四)考核指标不科学,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

1.考核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环节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素质要求,考核指标缺乏系统性。指导教师一般根据学生递交的质性材料给学生打出毕业实习成绩,且递交的都是一些“文稿”式的实习材料,缺乏其他形式的材料;毕业实习考核缺乏量化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反应的主要是知识技能的内容,缺乏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考核指标内容;大部分高校设计了结果性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缺乏阶段性、过程性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未见企业、单位和学生作为考核主体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表现为不全面、不系统。

2.考核指标不明确、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各高校一般都设计了毕业论文(设计)量化考核标准,但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根据指标要求打出分数,既没有层次程度的要求也没有权重的区分,评定时不好把握分数或等级,不明确、不具体,难免打出的分数带有主观性;有些高校设计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级标准,每一个等级都罗列不同的5―7条考核指标,根据这些考核指标最后给学生打出分数定出等级,这些指标在程度上有些差别,虽然设计的指标具有程度的区分,但每条指标缺乏权重的划分,难免打出的分数或等级带有主观性。

3.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据了解,许多高校确定的考核指标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过程,大多是参考别的院校考核指标再根据本校情况进行修订,或者由教务主管部门和各院系负责人制定,既不讨论也不实验,考核标准一旦制定,就长期使用。考核指标缺乏科学严谨的制定过程。

(五)考核主体单向、单一

通过对72所大学毕业环节考核文件的研究,只有2所大学有学生对指导论文质量反馈的评价量表,一所大学有学生自评量表。评价主体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价,表现为教务主管部门(考核)各院系(考核)教师(考核) 学生这样单向的模式,学生没有参与评价。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师、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参与的考核,未见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评价。

考核主体的单向度、单一化,忽视自我评价,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反馈、激励、导向、预测、诊断等功能,不能充分调动考核主客体的积极性,由于行业、企业缺乏联系、缺乏参与考核,造成毕业环节选题不切实际、理论和实际脱节,设计成果无实用价值等。

(六)考核过程――重结果轻过程

经调查,一般毕业环节考核的过程是,由学校或教务主管部门、学院先制定毕业环节实施方案,各院系依据实施方案实施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于指导教师少,实习学生人数多,加上实习地点分散等问题,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很少对每一阶段和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毕业论文(设计)虽然安排了具体的指导教师,由于缺乏阶段性考核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等,仍然缺少对过程和阶段的考核监督。直到毕业环节完成后,才最后依据考核指标为学生打出成绩,评定等级或做出鉴定。指导教师不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只能依据最后上交的资料或主观印象为学生评定成绩。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带来了诸多问题: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和横向比较,忽略个体的进步情况;成绩和鉴定不真实、不公正,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重视毕业环节,不认真实习,应付差事。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环节考核应遵循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原则

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三)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原则

没有有效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考核,毕业实践就会失控,考核监督应贯穿于毕业实践的全过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通过过程促结果,结果促过程。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方法适合于过程性的、个性化的评价,能反映评价对象的质的特点。定量方法适合于阶段性、终结性的评价,其优点是客观准确,避免主观性。二者各有优势利弊,两者结合有利于优势互补,全面客观准确的进行评价。

(五)公平、公正性原则

学生所做的水平与最后评定的成绩水平基本一致, 每个学生的成绩评定不含有任何歧视性成分,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恰当、真实的评价。

(六)科学性原则

制定的毕业环节考核标准、考核流程和操作方法、考核指标等都有科学依据,经得住推敲和论证。

(七)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的毕业环节考核标准具有实用性,确实考核具有指导作用。考核流程和操作方法可以在当前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真正得以实施。考核指标针对性强,考核方法实用,便于操作。

(八)规范性原则

考核减少主观性,考核过程严格规范,有标准、有指标,有章可循,有依据,有计划、有流程。

标准化设计论文第8篇

再看看另一种情况:当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通过教学参考书、教案设计书知道了“派教的内容”),让老师们自行设计教学方案,却经常“找不着北”,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够把“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教学成为这样一种状况:教学内容研制是独立的――教学参考资料有的是;教学设计是独立的――各种教案、备课手册有的是;教学是独立的――教师成为“演员”,贯彻“导演”指令。就像在一个饭店里,买菜的、烧菜的、端菜的是三个不同人的独立工作。教师成为“端菜”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下各级各类公开课、赛课中的“三化”现象:备课专家化、设计团队化、执教演员化。曾经组织教师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指定材料的“设计”和“教学”。发现效果极差,原来,离开了各种参考书籍、网络媒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残疾”。难怪有专家慨叹:语文教学实际陷入了“没有内容胡乱教(教学),有了内容无法教(设计)”的怪圈。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是需要教师做切切实实的“教学化”研究:沿着教学的合理逻辑: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教学化: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化”,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所谓“教材内容教学化”,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基于课程标准既定的情况下,从“语文教材内容”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指针,凭借语文教材,选择适合教学的内容(所谓适合,就是这些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形成“语文素养”:一是为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二是形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必须教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即语文知识)。第二步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将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操作的过程。第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两者构成“教学化”的圆满过程。

二.教学化:支撑的理论

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掌握尺度有标准意义。教学化必须依靠本标准划定的学段(年段)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配套、落实对应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

其二,任务分析理论。任务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即层次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它由确定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等环节组成,并通过将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类和指示达到目标需学习的步骤来完成。总之,经过任务分析可以明确要完成某项任务即达成某项目标需要教什么,教的顺序是怎样的,教的方法是什么等。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为使他们更有效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样,基于现状的分析,结合任务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内容两者内涵,可以运用任务分析理论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理论综合和吸纳了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等理论元素,形成教学设计的体系,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化有指导意义。

其四,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某种适宜的情境完成。

三.教学化:研究的原则

1.尊重语文教材地位。

教学化的起点就是教材。一般地,语文教材即语文教科书(课本或课文)。吴小鸥先生在《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以文化信息为基本载体,有意识地确立文化标准的文本。”教科书是作为国家规定的教师教的凭借和学生学的凭借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的确定性、学科知识的规范性、能力培养的指向性。教科书便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范与模铸人思想、制约人行为的力量。教科书所确立的文化标准,明显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文化选择与文明进化的结果。”(吴小鸥,石鸥《“共和国教科书”新文化标准探析》)要充分尊重教材的地位,从教材内容开始“教学化”之旅――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教学化。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学化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化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遴选。选择的依据有三: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课程标准》对该年段的基本要求。这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一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通过活动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使教材学习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活动,教学化在教师的主体作用之下得到圆满。

3.重视发挥学生作用。

教学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好学易学”。要使“教学化”效果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就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成为“主体、主人、主角”:学生有权决定教学进程、学生有权提出问题、有权发表创新观点;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使用课堂时间、能尽可能多地参加主要活动、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学习资源;学生能成为自学能手、成为主要演员、成为“小老师”。

4.既重预设更重生成。

教学化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很强的预设性。但是,我们不能够以预设为唯一路径开展教学,因为课堂是师生间多向、动态和开放的对话交流的现场,这个现场具备太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而生成是教学的精彩之处,是学生生命的丰采!重视预设,就是教学化的第一步,没有很好的预设,教学就可能漫无目的或者走进死胡同。有了好的预设,不代表教学的成功,因为评估教学效果看的是“学”的效果而非“教”的效果。所以,教学化的过程中,预设不必精细到“滴水不漏”,要留有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些、眼界宽敞些。

四.教学化:操作的目标

第一,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回避不了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教学操作。当找到教学内容的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就学会了用教材教,也将用教材教出合宜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形成合宜的语文能力,这样就真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