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艺美术师

工艺美术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7 15:20:15

工艺美术师

工艺美术师第1篇

1972年,初中毕业的杨锐华进入当地的运输公司拉起了板车,当上了搬运工。渴望改变命运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拜师学画。半年后,杨锐华因为会画画,被调去做木工。随后,热爱陶艺的他,师承当地几位名家学习陶塑。1975年10月,在师父们的建议下,杨锐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从南京艺院结业后,他又到清华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此后,杨锐华的陶艺设计渐入佳境。1978年,他被调到当地的工艺厂。后来,杨锐华进入石湾镇湾江艺术陶瓷厂设计室,开始专职搞创作设计。1986年,杨锐华凭借自身的努力,当上了副厂长。

2010年,杨锐华决定闯出一条独立研究与独立经营的道路,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创作中,杨锐华善于捕捉和运用瞬间的动态,来表现人物的独特气质与内涵,而多年习画,让他具有超越一般陶塑艺人的构图和造型能力。以画入陶,是杨锐华作品的一大特点。他塑的关公,立马横刀,势如泰山;他塑的苍鹰,昂首展翅,威风凛凛……

2006年,石湾陶塑因其高超的艺术性,特殊的人文性、地方性等特点,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蜚声海内外的石湾陶塑,一向以历史人物、花鸟蔬果为塑造对象,且以小巧玲珑著称。而杨锐华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意,将北方雄鹰嫁接到石湾陶艺上,制作出英姿勃发的大型苍鹰陶塑,展现出石湾陶塑雄壮、阳刚的一面。

杨锐华在年轻时,就对雄鹰产生了一种近乎崇拜的挚爱,这使他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进行鹰陶的创作。为了把鹰的形象塑造好,他经常到动物园写生,仔细观察鹰的姿态和神韵,然后将画纸上的鹰,带到立体的雕塑上。此后几年间,他创作的多个雄鹰陶艺作品获奖,有的作品被海内外名人收藏。

杨锐华的第一件获全国金奖的作品《哺》,表现的是鹰妈妈和小鹰之间浓厚的母子情,借此颂扬坚强而温柔的母爱。之后,他又陆续创作了《一声长啸》、《浩气凌空》、《志在千里》、《掠浪四海》、《群英会》等深受广泛好评的作品。其中《一声长啸》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200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群英会》则是石湾史上最大一件表现动物题材的陶艺精品,该作品采用以画入陶、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技法,展现群“英”(鹰)相会的宏伟场面,在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一等奖”。

为了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杨锐华往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如为了创作《一声长啸》,他仅构图就花去了半年时间,先后画了百余幅雄鹰图。第一个陶塑作品出炉后,杨锐华觉得不满意,于是废掉重做。第二个作品出来后,他还是觉得不够满意,又废掉重新制作。第三个作品出炉,杨锐华终于满意了,因为他自己被作品的气势和神韵打动了。《一声长啸》,使杨锐华获得了“第二代鹰王”的美誉。

杨锐华的陶塑作品不仅内涵丰富,上釉也别具一格。他经过改良釉彩,克服了传统釉彩古朴有余而明亮不足、表现力欠佳的缺点,独创出“华红釉”、“溶洞釉”和“兽绒釉”等。“华红釉”艳丽且有爆花纹理,“溶洞釉”有逼真的岩石纹理,“兽绒釉”釉面光滑,内里透出毛茸茸的立体效果。杨锐华自创的釉彩,为传统技艺增添了极具表现力的新釉种。尽管每研制出一种新釉料,都得实验成千上万次,但杨锐华乐此不疲。

工艺美术师第2篇

【关键词】山区 幼师 工艺课

工艺课教学是幼师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图案和手工两个部分,两者既可独立又相互联系。工艺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学习习惯。几年来,我结合学生实际,勤于实践,努力探索开展山区美术工艺课教学的新路子。做法如下:

一、转变陈旧观念,树立全新意识

过去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上工艺课既要花钱买材料,又要带各种各样的工具,实在太麻烦了,显得很不情愿。尤其是学生听到要购买材料准备上美术工艺课,虽不敢“怒”,但闻钱已“色”变了。要他们掏腰包去买美术材料上工艺课,学生也确实艰难,因为他们是消费者,既无积蓄,又难以启齿向家长申手。往往到了上课时有材料的学生了了无几,真成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师生要切实转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树立新意识,做到结合实际,变废为宝,就地取材,让学生“有材可施”。

1、“变废为宝”,创建“百宝箱”。山区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是来自下岗工人家庭,他们的经济比较薄弱,按照美术课本课程一成不变上工艺课,要他们购买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上课,许多家长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结合山区情况,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发动学生从收集身边的生活废品做起,鼓励学生从生活垃圾中收藏各式各样的材料,如矿泉水瓶、易拉罐、旧挂历、糖纸、包装盒、泡沫塑料、布头布碎等等归类存放,以作为学生以后上工艺课的材料。这样引导学生“变废为宝”,创建“百宝箱”,使学生在课前就能从生活“百宝箱”中找出老师布置要带的材料了,上课时便能充满信心“因材施工”了。如在上《面具制作》一课,我就让学生找旧的挂历纸作面具的主体模型,那学生就不用花钱买卡纸了。这样,既发扬环保精神,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又减轻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

2、就地取材,发掘工艺素材。山区里的学生总是羡慕大城市里的学生有无穷无尽的高科技美术材料,但实际上作为山区的孩子也可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发掘很多很好的工艺制作素材,如2010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省“亲亲大自然”书画大赛中我就辅导学生用泥巴做泥塑、用石头雕篆刻、用树叶做拓印画、用沙子做粘贴画材料辅导学生进行工艺制作,其中学生制作的《瓶花》(铅笔削)、《沙子画》、粘贴画《搬家》、用树叶做拓印画《猫、海底城市》、用石头雕篆刻《海底美容师》均获得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山鸡”也会变凤凰。

二、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的确,学生一旦对所学的材料发生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自觉求索的强烈欲望。工艺课要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就必须从“趣”入手,以“趣”的方法和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内容产生积极的、自主探究的心理倾向,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

1、渗透游戏,诱发兴趣。游戏是普遍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诱发他们学习的潜在动能。如在上《环保服装设计》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使学生容易理解童装的特点,就请几位学生配上音乐来个环保服装SHOW的游戏导入。学生们不但兴趣浓郁还从中领悟到环保服装色彩、图案、款式等风采,自然就为学生的环保服装设计添上成功的一笔。如上《树叶拓印画》,因为每个学生所带回来的树叶的形象、种类都不同为了更能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我就让学生任意组合成若干组进行树叶的拓印小组比赛,在课堂里,学生可以来去自由,自由讨论,完全进入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结果每一小组的树叶拓印成果都令我出乎意料之外,既生动活泼,又趣意盎然。

2、直观示范,引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如“三边共进法”。即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材料上学着制作。教学时,做到讲解、示范、练习同步。描绘的技法技巧,学生全部掌握后,再次自练就不难了。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都不同,我就运用课前准备好的制作步骤图象分解慢动作一样,一步一步示范,根据重点难点还有必要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折叠制作。这样有老师扶着学生“过河”,学生自然就不怕“水深”了。如上《纸制手提袋》,课前有部分学生尝试自己跟着书本的图例完成制作,但设计的纸袋既不整洁又装不了东西。而在上课时,学生跟着示范制作,他们就不由大叹一口气:“原来如此”!最终,学生们制作出了既美观大方又实用的手提袋。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3、作品展评,增添兴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内心有一种希望被认同,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处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这种需求,作为教育者应适时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让这种需求与求知欲望相结合,充分得到满足。诸如让学生参加美展,展示学生作品,组织作品讨论,设计校园信息海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体验成就感,这些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工艺的强烈兴趣。因此,每一节工艺制作课我都展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美术工艺作品给学生相互观摩学习,相互评议优劣,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又促使学生相互竞争,不断激发学生共同进步。使学生增加制作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心里很自然有一份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添对美术工艺课的兴趣。

三、张扬工艺个性,推动自主创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一根木头、几粒石子,都能成为他们的创造材料,引发他们自主创新的欲望。而作为富有艺术个性的美术工艺课更应张显其独特的个性品质,用其特有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创新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更多的工艺品种,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1、诱发好奇之心,激发创新热情。“好奇”是大部分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而美术工艺课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创新热情。如上《剪纸》,我把一张有色的普通纸反复折叠,然后,就用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植物、小人物的图案作二方连续的基本单位,剪了数幅作品欣赏导入新课,学生看到一个个重复相同的图案显刻在一张普通的纸上,充满了好奇,每欣赏一幅作品都睁大双眼——“哗!怎样剪的?”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动手创作的热情。

工艺美术师第3篇

黄金搭档闯市场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以精妙绝伦的绣工、活泼多变的针法、丰富多彩的形象著称。苏州号称拥有10万名绣女,“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上至耄耋老妪下至垂髫,无不飞针走线。

梁雪芳夫妇人称黄金搭档。1965年,梁雪芳生于镇湖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她个头不高,谦逊好学,曾经担任镇湖街道团委副书记,丈夫邹建龙曾经担任主管营销的镇湖化工厂副厂长,两人均是单位的培养对象。从小就喜爱刺绣、绘画的梁雪芳无法割舍浓浓的艺术情结,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夫妻俩辞去令人羡慕的公职,于1991年从绣制旅游纪念品小打小闹起家,1994年,创办了镇湖首家个人独资企业――――镇湖绣品厂,后又成立了梁雪芳刺绣工作室。

孜孜以求苏绣艺术

言语不多的梁雪芳秀外慧中,孜孜以求苏绣艺术。任闲是苏州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刺绣大师,梁雪芳就向她的弟子拜师学艺,潜心揣摩中国四大名绣以及发绣、绒绣、顾绣等绣技,将乱针绣、细绣、平绣、虚实乱针绣等针法融会贯通。她坦言,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最初是为了赚钱,现在则是为了创自己的“真艺”品牌。

梁雪芳探索产、研共同发展之路,全身心扑在刺绣技术研究和传帮带上,聘请油画、国画、摄影、平绣、乱针绣的专家当技术顾问,定期前来辅导。每天无论多忙,她都要坐下来,专心绣制高难度的绣品。她还拜多位画家、摄影家为师。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主任詹仁佐教授、摄影家姚和兴对她悉心指导,她系统学习了素描、油画等知识,逐渐领悟了“意在笔先,方能笔尽意存”的艺术真谛,结合针法与丝线的特点表现画意,以针,以线代色,用传统苏绣技艺演绎书画的意境,绣制的作品由形入神,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绣品成为原作的感知和再创造。

“满庭芳”香溢八方

镇湖绣品厂虽是梁雪芳夫妻俩掌柜,但是严格执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等相关条例张贴在墙上,还别出心裁设立了工龄奖、出勤奖、质量奖,凡是每月出勤满26天的绣工可获出勤奖,质量高的绣品发给质量奖。既能学到技术又能赚到不菲的工资,60多名刺绣女工开开心心地在这里工作。

梁雪芳精益求精绣制每幅绣品,绣品交货时,哪怕她已验收合格,仍需聘请的绘画、刺绣艺术顾问把关,瑕疵绝不放过。冠以“满庭芳”商标的各种档次单面绣、双面绣,可欣赏、收藏、馈赠,适应了各种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很多外国人一走进她3层楼的真艺绣庄,琳琅满目的绣品引来连声赞叹,虽然语言不通,然而相通的艺术使他们成为老客户。

工艺美术师第4篇

结合当下市场热点,此次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和福建东南拍卖公司将在2011年春拍中首次推出当代工艺美术专场,旨在挖掘和推广福建本土丰富的当代工艺美术资源,为市场推荐一批极具收藏潜力的高端工艺美术作品。

此次专场拍品重在文化品位和高雅情趣的传导,从种类上来说,涵盖了沉香、黄花黎、象牙、竹、木、漆等各种材质,作品体裁上则人物、雕件、文房用品、漆画漆器、家具等皆备。其中尤以江晓沉香木雕《古树纹杯》、江晓和陈达合作黄花梨《古琴臂搁》、郑益坤漆画《百合花》、佘国平象牙《滚马笔筒》以及阮宝光象牙人物《回娘家》等尤为引入注目。

先来看看江晓创作的《古树纹杯》。江晓被很多人称作当代隐士,隐士的性情让其作品总是充满一种娴雅和宁静之美。这件古树纹杯以整块天然沉香为材料,作者极力挖掘材质本身所具有的雕塑语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质本身的造型特质。整件作品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人工创作的痕迹。外部高低不平的轮廓线和内部渐次收缩的圈纹让这个杯子仿佛积蓄了无穷的力量,仿佛能容纳无尽的时光。

笔筒历来是文玩中最受艺术家和市场青睐的门类。在本次专场中,由余国平带来的《滚马笔筒》由象牙制成,以浮雕手法在筒身作一人一马,左边的人物双手提着绳子朝右边的马走来,好像将马拴住;马则翻滚在地,背部朝下,后腿腾空,前腿下蹬,马头和鬃毛扬起,有一跃而起之势,强烈的动静对比让这件作品饶有趣味。

工艺美术师第5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自从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新疆地区就成了中原地区与西亚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新疆的文化艺术既有本地区的传统风格,还兼具中原和西域甚至欧洲的风格。新疆工艺美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历史赋予新疆人恒久不变的使命,因此,回顾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当前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状况和展望未来,都很有益处。

二、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1.20世纪初的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20世纪包豪斯学校的成立及其教育思想的确立,标志着工艺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成熟。我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艺文化,但世世代代却是靠师徒相传的方式来继承这份珍贵的民族遗产的,工艺文化从未被纳入教育范畴。经由清末的“新学”和“教育救国”论者的提倡,我国创立了民间工艺传习学校,在20世纪20、30年代归国留学生的努力下,以及在外国商人和教会经营的工艺传习机构的影响下,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慢慢萌生了。

20世纪初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开设,开启了近代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20世纪初,当国外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中东部萌发并迅猛发展时,1906年,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建立,并成立了乌鲁木齐第一师范美术教研室(今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这是对工艺美术教育进行规范化的开始,也是接收新思想、新方法的窗口。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此时新疆能接受系统工艺美术教育的人并不多。新疆地区的工艺美术教育绝大部分仍然是仅靠常年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以师徒传授的方式教授工艺美术。虽说经验也是一种理论,但它的描述并不完全意味着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很难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艺美术教育在新疆并没有像在中东部一样得到迅猛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工艺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工艺,多次提出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开设了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美术、工业美术等专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新开端。同时期,国内综合性的美术院校也纷纷成立工艺美术专业。

对于新疆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疆文盲占80%。国家虽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援,但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千疮百孔,美术教育的地位不高,加之师资匮乏,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举步维艰。直到1950年,乌鲁木齐第一师范才开设了体音美专业班,并在1950至1954年间招收了三届专业班学生,开创了专业教育的先河。1954年,新疆学院(后升为新疆大学)开设艺术系。1958年,新疆艺术学校(后升为新疆艺术学院)从新疆学院艺术系独立出来,成为新疆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艺术类学校。尔后在1958年至1962年间,新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58年塔里木农垦大学(即今塔里木大学)成立;1960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1962年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后升为喀什师范学院)成立。工艺美术教育在中等院校中茁壮成长。1978年,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与新疆教师培训部合并成立新疆师范大学;同年,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原乌鲁木齐第一师范美术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另外,喀什师范学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也相继成立。在这些高等学校相关美术专业的带动下,新疆工艺美术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师第6篇

林霖(《一路连科》作者),福州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高级技师,福州市名艺人。进修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擅长寿山石圆雕、高浮雕等创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元康,后又拜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阮章霖学艺,并得到陈敬祥等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所创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及市展览和评奖,并屡屡获奖。作品《母子情》、《西山放鹤图》、《登高记》、《麻姑献寿》等荣获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银奖,作品《东方朔祝寿》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展一等奖,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有举办个人作品展,当地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现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州市寿山石协会理事。

枫桥夜泊(藏家:凌玉堂,材质:台山玉)

郑世斌(《枫桥夜泊》作者),福建福州人。1994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师范学校,随后开始专攻寿山石雕刻,擅长薄意雕、浮雕。 寿山石雕的技法有许多种,郑世斌根据所学的特长,选择了高浮雕表现技法,将中国画的画理与雕刻技法有机联系起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与省内各种评选中获奖。2004年寿山石雕刻作品《渔樵耕读》获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入选十余种寿山石作品书籍。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现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会员、福建省民协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

贵妃出浴(藏家:凌玉堂,材质:台山玉)

林飞,字田觅(《贵妃出浴》作者),福建省福州市鼓山后浦人。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他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石雕技艺,得到真传。其作品题材广泛,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中西雕法融为一体。林飞师从王则坚教授,擅长人物圆雕,其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将现代美术与传统工艺融为一体,清新不俗,富有现代感。他在创作中大量以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开创了寿山石雕新的艺术领域。作品屡获各类大奖,1990年寿山石雕《独钓寒江雪》荣获国家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同年,作品《开天地》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精英杯大赛“金杯奖”。作品还曾获中国宝玉石“天工杯”金奖及多项大奖。1999年和父亲林亨云、弟弟林东合作创作的寿山石雕《春满大地》作为福建省政府赠送澳门特区政府的礼品。

工艺美术师第7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教学模式;现代手工艺;传承;技艺

一、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创新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工艺美术在当今高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保护和促进工艺美术发展,加强对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发掘、研究和应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推广,极具必要性。现行工艺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就是设计与实施之间脱节的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学生所学技艺不精,在技术操作上似是而非,在设计过程中也缺乏对功能、工艺、生产及市场等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设计与执行缺乏科学的融会贯通。基于以上原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意针对手工艺专业部分课程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活动,即采取聘用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在此行业已获得较高成就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所聘大师必须是省级以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所谓“民间”,是指他们的工作室具有独立性和非官方性,且具有传统手工艺的特点;所谓“工艺美术大师”,是指他们在工艺美术方面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得到了社会和官方的普遍认可。二是大师全程进课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倡导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并非是大师仅参与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者仅做某些方面的技能演示或开展讲座,而是学校根据手工艺的教学特点,在安排本校教师授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聘请相应大师走进课堂,与任课教师共同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实际上是一种由大师和任课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师制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中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早在包豪斯就已经开始,包豪斯将工匠称为作坊大师,将艺术家称为形式大师,前者教会学生掌握工艺的方法和技巧,而后者与工匠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独到的形式语言。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可谓是形式大师;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可称为作坊大师,但与包豪斯作坊大师不同的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不仅有精湛的技能,还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民间艺术修养,他们不仅从技能上指导教学,还能给学生以民间艺术的启迪,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掘、研究和有效传承。从这方面讲,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可谓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在2017年大二陶瓷班的陶艺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幸邀请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闻雷走进课堂。李闻雷参与课程规划,主导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多年的陶艺创作实践经验,为学生上了一门生动有趣、切实有效的模具设计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实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大师与任课教师相比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创作和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方面往往少有参与,对课程环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比较陌生,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把握也往往不足。因此,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对课程的专业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另一方面要对整个课程的进展和效果进行把握和监督。二是大师在业内已获得突出成就,不仅技能娴熟,在专业创作上也往往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独到认识,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大师的教学意见,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大师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为此,笔者在与大师进行了充分沟通后,结合学校要求对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如下调整。

1.突破以往教学时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模具设计是陶瓷设计专业解决日用陶瓷和异型陶艺快速复制成型问题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原教学计划周时为4周,周学时数为16课时,总学时数64课时。而大师进课堂教学除了任ARTEDUCATIONRESEARCH课教师照常讲授8课时专业理论和操作流程之外,要求每天除文化课之外的其余课时大师全程参与示范和指导,任课教师全程跟进教学。除文化课和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之外,本次课程的教学时数达120余课时,远远超过原课程的64课时,从教学时数上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也作了适当调整,原课程作业只要求学生翻制出石膏模具即可,而现在要求在翻制石膏模具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延伸:学习注浆成型和手工印坯成型,进一步制作出空心泥坯,并在课程结束前在本校烧制成瓷。

2.扩大知识面,增加大师课堂讲座和参观学习内容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护意义上讲,其传承主体、表现形式、文化空间以及所生成的持续的文化认同感,均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并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大师精通自己的专业,对行业发展动态往往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为此,笔者特意安排了4课时的大师课堂讲座。李闻雷在黑陶创作方面深有研究,因此特意组织学生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和他的工作室,以增强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生对大师往往怀有敬仰和崇拜心理,大师熟练地创作优秀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在课程情境设置上,由原来的一师授课变为双师授课;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在单一的校内学习基础上增加了参观、交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由原来的简单翻模转换为大师演示并传授各种形态的翻模形式。这些改变都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学领域,产生兴趣表明人处于积极的动机性状态,对某种对象产生进一步了解、探索的欲求。此种欲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学生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作业难度普遍提高

虽然大学专职教师对于模具设计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不陌生,然而大学教师平日多忙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且授课内容往往不固定,所以在动手操作上具有间断性。而大师常年专注于一个行业和领域,日常操作比较频繁,所以操作通常比教师更加娴熟。李闻雷多年专注于陶艺创作与研究,在模具制作上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课期间,他认真负责,为学生演示了多种模具的制作工艺和技巧,从简单的同心圆形态到复杂的异型形态,从两片模到多片模的翻制,都一一手把手地教授,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使学生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模具的成型和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作业以两开模具为主,现在学生大多可制作出复杂的4开模甚至5开模的模具,作业的难度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3.知识传授更加广泛,文化传承更加有效

李闻雷从事陶艺创作和研究多年,对于以黄河泥作为陶艺材料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创作方面也具有深厚的造诣。上课期间,李闻雷在传授模具设计技艺的同时,还讲述了黄河泥和黑陶制作的特点,丰富了学生对于制陶材料的认识。在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和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期间,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了黑陶的艺术特色、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之后,李闻雷还为学生示范了黑陶特有的正反刀雕刻技艺,学生为黑陶的艺术魅力和大师精湛的制作工艺所折服,对黑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对陶瓷艺术的鉴赏能力,拓宽了视野,为将来的专业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促进了黑陶文化的传承。而对李闻雷大师工作室的参观也增加了学生对于陶艺创作流程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受益匪浅。

4.增进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使部分学生明确了职业规划

李闻雷在课堂讲座中先是带领学生赏析自己的作品,然后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目前陶艺界的发展和市场状况,结合学生对工作室的参观,大大增进了学生对于陶艺行业发展形势的了解和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也使学生对于创业的艰辛和创业的成功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充满疑虑,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迷茫。自从开展大师进课堂教学活动以后,学生提高了对陶艺创作的兴趣,坚定了对陶艺专业的学习目标,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毕业后也要坚守陶艺创作研究,并立志在此行业做出突出成就。

四、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手工艺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局限性。一方面是大师的理论教学经验往往不足,初进课堂容易局限于技能的操作和示范,对大师的综合艺术才能展示形成阻碍,无法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大师的艺术特长,并及时与大师沟通,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计划,配合大师进行授课,做好大师的助手,使大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理论得以充分展示,使民间技艺得以有效传承,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大多聘用经费较高,多课程推广学校难以承受。因此,可以针对工艺性和技能性最强的课程安排大师进课堂,以减少学校的经费支出。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的双师制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民间资源,借助大师的效力和影响力,传承技艺和民间艺术,使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有效取得了“1+1>2”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手工艺教学中值得借鉴和推广。在教育大变革的今天,大学的工艺美术教育既需要构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承担着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大师进课堂授业解惑,使学生在继承中思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手工艺教育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装饰,2014(5).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工艺美术师第8篇

薛生金 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漆器博物馆馆长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

1937年生于娃留村,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漆艺。1953年进入平遥文化布景社随城内著名画师侯文华学画戏剧布景。1958年进入平遥推光漆器厂师从乔泉玉学艺。在继承推光漆器古老工艺的基础上恢复了已失传的堆鼓罩漆工艺,创造了“三金三彩”工艺,设计了千余幅图稿,研究创作了几百种推光漆器作品,授徒百余名,成为一代漆艺宗师,其作品多次获得部级大奖,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982年作品在全国漆器行业评比中获单项第一名和第二名。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并当选全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全国漆器质量管理协会理事。

1984年作品《仿汉代凤纹四喜柜》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

1986年,作品《春苑献翠》获国家银杯奖。《琼山初曦》、《万千山楼正曙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收藏。

1990年6月,作品《神州韵史》和《彩绘宫廷柜》获全国百花奖金杯奖。

1995年,作品《关圣大帝》创造了中国漆器屏风之最,并获山西省1号版权证书和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1997年作品《九龙》被山西省政府作为礼品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8年创作《山西风光》被“世博园里的山西风光”采用。

2008年作品《玉宇琼楼》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8年入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梁中秀简介

梁中秀 1955年生于平遥,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漆文化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在漆器彩绘方面不拘于泥古,敢于创新,大胆地将油画、水粉、水彩画的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有机地融入漆器艺术。基本功扎实,用色明快鲜亮,线条严谨流畅,主题鲜明,系我省漆绘艺术新一代的优秀代表。其作品获(原国家轻工部)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省级一等奖、银奖和铜奖等。1980年在四川美院工艺系进修。1990年与薛生金大师合作《神州韵史》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一九九四年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屏风《江山颂》、《岳阳楼》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器卷)。2006年5月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

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漆画作品《山西风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胡晓明简介

胡晓明 国务院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宾〕礼特供艺术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教育网信息中心漆画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入刊艺术家

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被山西省政府授予“三晋技术能手”并记“一等功”,入选〈中华文化名人堂〉被中华文化研究院授予“中华文化名人”称号、经ISO9000 A资质认证,荣获:国际“世界功勋艺术家”资质称号。

1976年生于山西平遥,自幼酷爱绘画. 16岁开始学习齐派大写意国画, 因有国画基础,在漆画制作中把写意花鸟运用到漆画配景中提高了漆画的艺术品位。传统漆画基础扎实,对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题材的绘制,都有较深的研究,特别是在花鸟和走兽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独有的一套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逼真地描绘出走兽的毛皮质感以及神态。近年来自行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猫虎作品、各种造型的关公、仕女、花鸟等作品,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漆画作品《关公》、《双猫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藏.部级音乐类核心期刊《广播歌选》之艺术作品珍藏版、《市场信息报》等刊物曾详细刊登其作品.其个人简历和作品录入《当代杰出工艺美术师》、《中国国礼推荐与采购》、《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集》、《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中国知名品牌产品分类采购指引》、《中国行业企业百强》、《中国精品艺术》、《华人精英人才大典》、《工艺美术》、等多部典藏书籍。

猫作品《五子戏舂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

会”银奖,设计制作的漆器工艺品获第二届平顺特色礼品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 优秀奖,漆画作品《和谐家园》获2012唐都・晋艺杯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优秀奖,漆画作品《威震华夏》、《观猎》、《丰收曲》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首届漆文化艺术节精品展,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漆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平遥县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平遥县美协漆画专委秘书长、平遥白石画院副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金海简介

刘金海 平遥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曾担任绵山风景区艺术设计总监八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三晋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职业技能〔漆器〕大赛第一名。是漆艺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其作品被国内资深专家、学者、收藏家推崇为最具升值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并在各类展会中屡获殊荣。

1976年生于平遥县沿村堡村,自幼酷爱书画并自学书法、国画,高中毕业后到推光漆器厂画工车间学习漆画,在此期间对花鸟、山水、人物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钻研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漆画基础,并具备了独立设计图纸与操作之能力。

1997年至2006年5月受聘于介休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商文部任职艺术设计总监。从事绵山风景区艺术工程设计,寺观彩画、壁画设计、制作、雕塑设计以及工笔长卷及写意山水、人物画漆画的创作、文物复制等美术设计工作,在绵山风景区任职艺术总监期间拜中国著名人物、壁画家朱基元先生为师,进修中国人物画与壁画设计课程,在此期间,收益颇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表现语言。

尤其在人物画方面,对传统民俗题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学习。创作出近百余幅原创性国画、漆画作品。

2006年6月成立金海工作室至2011年11月一直从事原创性漆画、国画的创作、制作,并受到业内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2011年12月受聘于平遥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任专职画师、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

其漆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平遥漆器特有的擦色、装色、描金等技艺,再融入国画、油画、壁画、版画、水粉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和技法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与艺术风格。将平遥传统漆画技法进行创新、融合其他艺术营养并运用到作品中,这样极大的丰富了漆画的文化性、历史性、理论性、与观赏性。

1997年受聘于介休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商文部,从事绵山风景区壁画雕塑设计等工作。

1999年任职绵山风景区艺术设计总监。

2004年原创作品《介休宋昌圣迹图》《文彦博造像》《文彦博圣迹图》《晋商事迹图》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被山西晋中人事局任职“民间工艺美术师”

2007年《吉祥如意》作品入选中国漆文化艺术精品展。

2008年国画作品《上寿图》荣获“中国人寿杯”书画大赛中青组一等奖

2009年《祥瑞图》六曲挂屏作品入选中国漆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