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艺实验论文

工艺实验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24

工艺实验论文

工艺实验论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实践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为严格,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创作才能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也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评价的意义

(一)对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准确掌握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外界(教师、学生等)评论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发现选拔人才、晋升奖励等工作的依据,也可从团队协作的角度调整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服务对象等,以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意义。

(二)对提升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技术人员能够从各个具体的指标得分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在改善工作满意度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的理论依据

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涉及个人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外界(教师、学生等)评论等要素的综合概念,有的是定性指标,有的是定量指标,评价起来相对复杂。1965 年,美国控制理论专家扎德创立了模糊数学,并首次提出了“模糊性”和“模糊集合隶属函数”的概念,把被评价对象以及反映它的模糊观念作为一定的集合,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通过相关运算和变换,对模糊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定量评价模糊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本文拟采用此模型研究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应用模糊合成原理,对边界不清、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评价因素实现量化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是被评价对象对既定的各个登记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形式上为一个模糊向量,而不是一个点值,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通过最大隶属度、加权平均原则或模糊向量单值化原则来确定被评对象的优劣等级。具体的评价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Step1: 建立评价指标集。

Step2: 建立评语集。

Step3: 层次分析法(AHP)求得相对应的权重向量,确定权重分配集。

Step4: 进行单因素评价,构建判断隶属矩阵。

Step5:合成权重分配集和隶属矩阵得到被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表示被评价对象从整体上看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Step6:评价结果的单值化处理。将评语集中各因素赋予具体数值,得到最终评判结果。

三、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实例

(一)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指标体系

1、个人基本素质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知识储备、人际沟通、团队协作、服从性和个人性格等。

2、个人专业技能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知识储备、实验设备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技能、计算机与外语技能和指导学生能力等。

3、工作态度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服务态度主要包括:责任感、纪律性、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快速掌握使用新设备能力和接收处理信息能力等。

4、工作业绩

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业绩主要包括:完成的工作量(含教学工作量和辅助实验工作量)、工作质量、科研学术成果(含著作、论文、专利发明等)、获奖处分和所指导学生的成果等。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1、确定因素集及其权重分配集。根据上文中“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集,即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为第一层次因素集,其下列各指标为第二层次因素集。在确定因素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德尔非法, 即通过向学校相关领导、专家和实验室员工发放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后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分配集。

2、建立评语集。本文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采用优、良、中、差四个标准作为评价的等级分,对应的分值为 4、3、2、1。

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数据,获得具体的指标值, 采用隶属函数和专家打分相结合对指标进行分析, 构建评价矩阵。

4、多级模糊评价。首先根据对第二层次因素集的评价矩阵分别对一级因素进行一级模糊评价,得到个人基本素质、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得分;然后根据第一层次因素集的评价矩阵对该技术人员的综合满意度进行二级模糊评价,得出其满意度综合得分。

5、本文通过对我校艺术类实验室14位技术人员(含正式职工、聘用制员工等)分别进行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总体满意度大多处于3.5-4.5分范围内,属于基本满意。

(2)对第二层次因素集的评分中,评分较低的因素主要是:学历(1.5分)、职称(1.9分)、创新能力(2.0分)、计算机与外语技能(2.5分)和科研学术成果(2.5分)。

(3)对第一层次因素集的评分中,评分较低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基本素质(3.0)、个人工作技能(3.5)、工作业绩(4.1)和工作态度(4.8)。

四、提升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层面重视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发展平台

学校应重视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对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影响,出台相应政策,提供相关的科研、晋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鼓励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加强学历进修和职称评聘,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二)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层面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得分较低的因素更多是在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个人层面。因此,艺术类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自身发展以及实验室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通过革新自我观念、加强自我学习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以适应实验设备更新以及艺术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8):114-115.

工艺实验论文第2篇

《营养制品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营养制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要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转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定位的营养制品工艺学精品课程体系。

关键词:

营养制品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营养制品工艺学》是笔者所在学校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开设一门专业主干课。在选修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后续学习课程包括《功能食品学》《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学》《营养制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营养制品工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获得食品和饲料加工及其检测等核心知识,熟悉食品和饲料加工生产、技术管理、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形成运用营养制品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和生产线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为其在食品和饲料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部门就业打下基础。当前,随着我国现代食品和饲料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性和竞争性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当前《营养制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为了构建面向学生和面向就业的精品课程体系,本课程将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营养制品工艺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工艺学和饲料工艺学两个部分。其中,食品工艺学部分包括:食品工艺学相关概念;食品的脱水、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食品冷冻保藏、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食品的化学保藏和食品的辐射保藏等食品保藏方法;各类食品(肉类制品、水产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软饮料、糖果巧克力制品和谷物制品)的加工工艺。饲料工艺学涵盖原料的接收与清理、饲料的粉碎、饲料的配料计量、饲料混合、制粒设备与工艺、饲料的挤压膨化等一套完整的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将是提升学生开发新产品、改进食品和饲料加工工艺等的重要手段。此外,该课程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本课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针对营养制品工艺基础知识,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料、习题及练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增加和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讲解发酵食品加工工艺的时候,我们选取最常见的甜酒加工作为案例。在课堂上,我们将甜酒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向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甜酒的制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将枯抽象、燥的理论知识转移到生动而又有趣的案例中来。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制作的甜酒进行品尝和评价,通过引导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总结影响甜酒酿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糯米饭一定要熟透,要控制浇水量,糯米饭一定要均匀凉透后接种,否则将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酒曲接种一定要均匀,要严格控制发酵时间。实践表明,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了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营养制品工艺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针对与相关产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知识,我们除了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之外,还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将通过校内综合大实验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大实验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要求每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合理制定实验方案,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要求评估学生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督促学生把握实验进度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理论和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主要指通过让学生走进企业,将实际生产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此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例如,为了使学生对食品或饲料加工生产过程及生产设备有所了解,我们可以选择在营养制品生产的车间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生产工艺和设备有更直观、更切实的感受。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养制品工艺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应掌握营养制品工艺所涉及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饲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涉及的工程知识,具备营养制品工艺相关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对营养制品工艺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前沿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应掌握营养制品工艺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融会贯通、独立思考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中关键问题的能力。以往的专业课考核中,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评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因此,学校需要改革以往的考核方法。本门课程考核拟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除了考查常见的课堂到课率和作业之外,还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技能和课程论文等。此外,本课程对期末考试试卷构成方面进行改革,主要采用综合性大题,增加主观题量,避免了学生仅依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这种考核办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小结

为了提高《营养制品工艺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营养制品工艺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定位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盛安,单秀峰.《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2]丁小玲.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

[3]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04

[4]刘进杰,冯志彬,宋建强,等.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艺学》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轻工科技,2016.10

[5]张慧芸,朱文学,康怀彬,等.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07

工艺实验论文第3篇

关键词:绞吸挖泥船,施工工艺,知识整合

疏浚过程面临的工况复杂,对疏浚过程进行精准的理论描述存在困难,故在实际挖泥过程中,往往通过培训、现场实践、师父带徒弟等几种途径传授经验。因从业者个体差异,挖泥船面临的工况多变,水下作业不易观测,船舶设备特点亦有差异,欲提高挖泥作业效率,周期长,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整合多层次、多部门、多学科的知识来系统地优化与提高挖泥作业,尤其是工艺参数设定。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大都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研究,未能从整合的角度探讨知识整合应用的方式,对于相关的知识缺少系统地分析,整合应用。研究中,需要围绕提高小时产量的目标,建立持续改善与知识积累的机制,整合各项知识,充分发挥各专业知识、专家知识、操作者知识、决策系统智能判断的优势。

一、疏浚工艺参数优化现状与知识整合必要性

1、疏浚工艺参数优化现状

目前疏浚作业过程中挖泥船主要的作业参数是由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试挖情况以及挖泥船实际作业效果灵活确定的。由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影响因素非常多,相互关系复杂,疏浚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理论水平差别较大,所以手工作业的实际产量远远低于设计产量,效率低下,单位作业成本偏高,作业质量较差。在调研过程中了解,船长们急需施工中针对性、系统性的指导。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经验参数缺少系统论证、缺少相关理论佐证、未充分发挥决策系统的数据搜集、参数优化的优势,工艺参数知识来源有限。疏浚施工相关知识散落在专家、专业资料、决策系统内,未能形成有效地整合模式,施工工艺参数知识使用率与积累速度低。

2、疏浚施工工艺参数知识整合必要性

通过知识整合,可以将分散在理论专家、实践专家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决策系统积累的知识与决策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应用,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理论层面知识与实践层面知识整合,使得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实践知识得以有效指导。将局部知识优势变为全局知识优势,充分发挥各项知识专长,系统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工艺参数优化问题。

建立疏浚作业工艺参数知识整合体系,可直接用于指导疏浚作业,提高小时产量率,最大程度地发挥挖泥船的使用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多渠道地整合工艺参数知识,促进知识的整合、创新与多样化地应用,为进一步系统开发工艺参数积累与监控信息化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二、对知识整合的认识

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或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的分类分为形式整合、分类整合与立体整合。形式整合,即知识在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之间循环转化。比如,隐含在具体挖泥工况中,驾驶员的经验知识,经过内部讨论,把参数知识表述出来,经过工艺标准化过程研究,将新知识系统地与其他体系性知识相整合,而驾驶员在学习参数范围过程中,变成实践的体会与技能,建立新的体验,成为新一轮知识整合的基石。分类整合,实践知识使用过程中,有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与谁来做等多种类型的知识,就知识领域而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挖泥作业过程中,如果未将知识分类,比如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决策系统积累的知识,无法有效深入研究知识的特点,进而整合使用。而挖泥过程中,解决挖泥参数问题,需要结合土质知识、设备知识、计算机应用、管理知识等不同领域的综合知识。知识的立体整合,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整合。深度整合,深度从理论上探讨绞刀切削过程,从广度上,整合计算机监控、仿真模拟、实践挖泥经验等多种知识,研究切削挖泥过程。

三、建立绞吸挖泥船施工工艺参数知识整合平台

1、工艺参数知识整合

目前绞吸挖泥船施工工艺参数分散、无序地存储在各知识主体中(理论专家、实践专家、文献资料、决策系统),需要构建知识整合体系来实现相关知识整合。

2、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库结构

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库结构:各工艺参数指标间(浓度、流速、绞刀油压、泥泵转速等)的相互关系,明确指标层次及关注优先级;)设计工况变化与参数间的关联关系;工况细分标准,建立工况基本构成标准,确立工况组合方式,进而以简便方式寻找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况状态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况与工艺参数的对应关联关系。构建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库,用实用、有效的方式显示不同工况下的理论测算结果、决策系统优化结果、专家建议以及实证后的优化参数,以用于指导实际挖泥作业。

3、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来源

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来源:理论计算知识,将理论计算方法流程化、工具化,细化到操作;提取经验性参数,明确针对具体工况的确认方法;编制工艺参数理论计算软件,简化重复性工作,系统记录理论计算结果。建立理论计算的标准程序,并编写成软件,以简化理论测算,形成系统的理论测算数值,指导实际挖泥工作。

4、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辅助系统目前应用中的制约因素;研究辅助决策系统实际应用的有效功能与使用方法;细化工艺参数优化程序与优化标准;细化辅助决策系统使用说明,建立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作业指导书,发挥辅助决策系统的参数优化作用。

5、理论文档建档

专家与个人知识:设计专家标准化指导文档;系统分类整理专家指导文档。

6、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整合流程

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整合流程:明确各知识源的知识使用整合流程;建立针对具体工况的各知识源知识利用效果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知识库优化流程。确立工艺参数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评价的流程。以有效根据工况,整合各知识来源知识,持续不断优化工艺参数知识库。

7、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整合体系运作监控体系

绞吸船工艺参数知识整合体系运作监控体系:关键知识整合环节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建立评分体系;依据评分体系,建立知识整合各参与主体工作绩效考核程序。

综上所述,疏浚工况多变,水下作业无法观测,设备特点有一定差异,因此挖泥参数确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但现有研究缺少系统深入分析,对模块间具体的联系方式与模块内的运行机制描述,这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工艺实验论文第4篇

摘要:笔者从几年的“微电子工艺”教学实践中提出了7点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布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现场小实验和实物展示;播放实地拍摄的录像;理论计算与工艺模拟相结合;专题讨论以及安排综合训练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学生对这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12-02

微电子工艺课程是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设立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及工艺原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并具有一定工艺分析、工艺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思路

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如果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就会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所思考,并且会提出问题,这样听课的时候更会抓住重点;如果能参与课堂讨论,将对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因此,在本轮教学中每节课将针对下节课内容预留思考题,这些问题将会在授课时结合知识点给予回答,或者将其作为讨论内容。由此,对“微电子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每节课后设置思考题。例如,引言之后设置思考题:晶体中,不同晶向性质不同,如何定义晶向?制造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选用不同晶向的材料,材料的晶向由什么来决定?回答了这个问题,将会引入关于晶体生长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与《半导体物理》中的晶向、晶体结构的知识点相关,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又如,晶体生长之后设置思考题:半导体生产要求一个非常洁净的环境,特别是工艺越先进,集成度越高,环境的洁净度也越高,那么这样的环境我们需要考虑哪几大方面呢?净化级别又如何定义呢?回答了这个问题,将会引入关于“工艺中的气体、化试、水、环境和硅片清洗[1]”中环境净化的内容。这些问题的作用更像是预习作业,为学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微电子工艺教学中,像氧化、扩散、光刻以及工艺集成如果仅仅凭着画图讲解很难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如果结合多媒体中精准的俯视图、剖面图、动画展示,会给学生以直观、清楚的认识。例如,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扩散过程、单个硅原子在硅片表面运动形成硅外延层的生长过程等。

3.现场小实验和实物展示。教学中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因此当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话题中尽量引用与实际相关的例子或拿来实物展示。比如讲到去离子水,就联系到生活中纯净水的制备;讲到文氏管,就现场做一个小实验来讲解文氏管的原理;讲到硅片的制备,就拿来硅片实物;讲到光刻,就拿来掩膜版给学生展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播放半导体生产的录像。因为微电子工艺生产有其特殊性,要求环境洁净度非常高,如果带领学生实地去工厂参观,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因此,联系相P的工厂,拍摄各个工艺的录像短片,讲到对应知识点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并加上详尽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5.理论计算与工艺模拟相结合。本轮教学中,氧化、扩散、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除了以往的理论计算之外,还加入了工艺模拟来对理论计算进行验证和调整,使之与实际的工作过程更加接近[2]。

例1:晶向的硅样品,掺硼,浓度2×1015cm-3,淀积0.4um厚度的氮化硅作为掩蔽,其中一部分刻蚀出窗口,进行磷离子注入,注入能量为50keV、剂量为3×1015cm-2。然后将氮化硅全部刻蚀掉。进行1000℃、10分钟的湿氧氧化,提取注入磷区和没有注入磷区氧化层厚度[3]。通过编写程序,运用silvaco软件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氧化膜的厚度可以从运行文件中得到。

例2:n型、晶向的硅片上进行15分钟的硼预扩散(温度为850℃),如果硅衬底掺杂磷的浓度在1016cm-3量级,模拟硼掺杂分布和结深。杂质分布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结深参数从模拟运行文件中得到。

6.专题讨论。为了使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有所延伸,针对重点内容设立专题讨论课。讨论一:双大马士革铜金属化工艺。这次讨论是针对课上讲授的传统金属化工艺的延伸,结合已学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对于先进的铜金属化工艺进行讨论。讨论二:BiCMOS工艺讨论。这次讨论是针对课上讲授的双极工艺和CMOS工艺的延伸。双极和CMOS工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要求是工艺的兼容性、成本的最小化和性能的优化。

7.综合训练。在课程的尾声,要求完成一个集版图、工艺、仿真的综合设计,以检验对微电子工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设计一套CMOS反相器版图和与版图对应的工艺流程[4][5]。要求:(1)画出版图,完成金属布线。(2)对应每块版画出工艺步骤的剖面图,在图中标明所用材料和工艺。并对每个剖面做出说明。(3)根据表1给出的工艺条件设计nmos管,使它的阈值电压=0.4V,并测量源区、漏区的结深,方块电阻,杂质分布。给出仿真结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上课听讲的人多了,并且能够有效的互动;因为讨论和综合设计需要人人画图、讲解、回答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进行准备,也能够在答辩过程中提出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提出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反思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和同学们交流,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的改进:①对于定量计算的内容,有一部分同学接受较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的学习效果。解决方法:把集中讲解的习题课打散,把习题紧随相应的知识点之后进行讲解,用习题来加强对繁琐理论计算的理解。②关于课堂互动。并非每堂课都能轻松愉快,在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上,学生的反映会比较钝一些。解决方法:强调重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层次与关联;难点慢讲,细讲;增加提问和课上小测验。③讨论和综合训练答辩时间的掌握。无论是讨论还是综合答辩,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因为每个同学都要自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方法:根据学生人数,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今年是50个学生,分10组,每次讨论答辩大概3小时,综合答辩4个小时左右。

结束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微电子工艺中硅片制备、工艺环境的获得和硅片的清洗、氧化、扩散、离子注入、薄膜淀积、光刻、刻蚀、金属化工艺以及工艺集成等内容,也使学生具有了一定工艺分析、工艺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ichael Quirk,等.半导体制造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高文焕,著.计算机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施敏,著.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工艺实验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口腔工艺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30-0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及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践和理论证明,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为提高口腔工艺专业学生社会实用性,进一步与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接轨,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对口腔工艺专业实行“1.5+1.5”课堂学习加企业学习的双段式教学模式,并对口腔工艺专业的教学设施、教学课程设置、毕业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众多调整与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成果,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校企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1 传统教学制度弊端

口腔工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各个学科间联系十分密切,如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正畸工艺技术等,实验课所占比重达50%以上,学生需在理论指导下反复练习。而学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器材缺乏,口腔工艺专业教师尤其是高水平实习指导教师匮乏,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各项基本训练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关于实习,学生大多分散到各口腔门诊部、义齿制作中心,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考核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实习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实践性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2 校企合作模式

实验室改革

1)实验室分小组化教学。实验室分小组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与教室合二为一,新的实验室统一配置一切教学设备(多媒体、黑板等),修复工作台专人专座,每个实验室为一个独立小组,人数控制在36人以内。

2)实验室建设企业思维化。口腔工艺专业的学生直接就业方向是义齿加工厂和大型牙科医疗机构的修复室,实验室建设水平与义齿加工厂匹配度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打破常规,增加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让义齿加工厂参与学校实验室建设,使加工厂技术化培养思路与学校理论化培养思路融合,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改革

1)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拆分。目前国内高层次高学历口腔工艺专业人才稀缺,口腔工艺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由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相比国外职业学校,国内的职业学校生源与普通高等学校差距明显。而职业院校口腔工艺教师大多由口腔医学人员转型过来,其特点是理论能力强,但操作能力与口腔工艺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当实验室建设企业化后,这种矛盾更突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大胆试行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拆分管理,实行“1.5+1.5”两段式教学模式,即课堂学习加企业学习,两部分各占学生教学计划的一半。理论课任用校内专任教师,实践课聘用加工厂技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突出优势。

2)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至关重要,课程设置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1-2]。由于两段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校时间由两年压缩为一年半,势必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专业学科的定位、教育部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在保证德育和基础文化课教育的前提下,课程改革基本围绕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塑造这一原则。课程改革中去除了疾病学基础、口腔组织病理学这类与学科关系不大或对技能无指导意义的课程;改革了部分课程,比如将口腔解剖学、口腔生理学合并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新增了专业基础课程,如模型技术,进一步强化学生技能素质培养;加大了专业课程比例,对部分课程课时数进行了调整,如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同时增加了实践课学时数。

毕业考核任务化 传统的口腔工艺专业考核模式为实验课得分与理论试卷分数合算的方式,各科之间独立施行。这种考核模式多在学期末进行,并不能检验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能力,也无法让学生将多阶段的学习连贯起来,最终往往演变成为对近期学习水平的考核。然而如果采用分阶段考核方式又太繁杂,且无法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基于口腔工艺专业课程、实验为纵向连续性,大胆试行毕业考核任务化,即学期初由任课教师布置一项或多项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学期末统一上交审核,作为本科目的最终考核成绩。

以可摘义齿修复工艺为例,布置任务为“让学生以自己牙列为模型,去除模型上部分牙齿,制作一副可摘义齿并附带制作过程说明”。仅此一项任务便可考核学生印模制取、工作模型制取与修整、义齿设计、义齿制作与修整等多项操作能力,附带说明可考核该学生对这些过程的理论理解。该考核方式克服了以往课堂学习、见习、实习等三段式甚至多段式教学后,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要求不匹配等教学与就业脱节等问题。

3 校企合作模式经验总结

通过对实习生实习情况及任课教师的反馈,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兼容了技术支持与学校理论支持两者的突出优势,学生动手能力大幅提高,考核变革也使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有了主动性,改变了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缩短了高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

口腔工艺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减少了高额高级技师的聘用费用,从而可以将该部分资金应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学软硬件资源配置,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3],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为同类型专业改革提供思路。

4 讨论

校企合作实行多年,企业急于利用学生创造经济利益的弊端频现,实习督导凸显重要性。同时,国内高职院校生源与普通高等院校生源差距的长期存在,也必然决定校企合作模式在未来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长期并存。

参考文献

[1]王英明.高职口腔工艺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2-24.

工艺实验论文第6篇

关键词: “申遗”工作 艺术直觉 学术直觉 辩证关系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后文简称“申遗”)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木卡姆等均先后“申遗”成功――这些都离不开“申遗”工作者们敏锐的艺术直觉力与扎实的学术直觉功底。本文从“非遗”保护工作的视野出发探究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概念界定

(一)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杨春时,《文学概论》)也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体验到对象美的本质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而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

本文要探究的艺术直觉指的是第二种说法中所说的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鉴别艺术本质的能力。

(二)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

本文所涉及探究的学术直觉便是指学者们运用学术上扎实而深厚的知识积累,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的能力。

二、艺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浙江在开展“申遗”工作时经过不同部门的一系列步骤:首先是从最小的住户单位出发搜集所有的可能成为非遗项目的艺术,然后经过乡镇部门安排相关的艺术学者们进行审核删选,再到市级部门安排资深学者进行申遗项目的资料准备,最后再到省级部门同样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非遗”申报报告的最终确定,进而进行申报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非遗”的确定工作中是离不开艺术鉴赏家和学者们的学术直觉的评判的,只有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已经积累了丰富感性经验,并且自身的艺术修达到了一定深厚程度的人,才能够在“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确定过程中,不被各种艺术的外在表象所迷惑,深入探索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从而鉴别出真正属于我国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学者们在非遗项目确立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和作用,即在众多的艺术表象或艺术作品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的能力,其实正是他们艺术直觉力的充分展现。

浙江开展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时5年,并且在各地非遗发掘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是硕果累累:全省城乡共有23.33万人参与普查,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271.9万条,其中新发现项目5.3万余项,汇编普查资料3260余册,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项、第二批24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两批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②。

能够有这样斐然的成绩,一个方面是因为浙江省各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另一个方面便是拥有大批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能力发掘出这些历史瑰宝的非遗工作者们。

三、学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处于发掘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完成了挖掘和删选工作后,要经历的是一项工作便是进行书面材料的汇编和整理,无论是多么富有价值的艺术,要让不知道或者不是相当了解的人深入了解这些艺术,自然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的学者们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

诚然,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是人美本质力量的显现,而且感性的接受和体验是作为艺术欣赏的第一步,但是要使我们直观的和感性的体验得到强化和提升,就应该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也就是要以艺术直觉所掌握到的经验与资料为出发点,站在学术直觉的层面,将纯粹感性的经验提炼成为一种理性的概念的范畴,从而有助于对于挖掘出来的艺术种类的社会宣传与教育――上文中提到的当非物质遗产的名录基本确认以后,就是要转送到更加高级部门,经过学者专家的各方资料的整理和汇编,最后将包装完整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到申报的洪流中,也即只有具备了艺术本体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层面的理论包装的项目才能真正在众多的“申遗”的项目中脱颖而出。

四、“申遗”工作的成功要求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辩证统一

开展非遗的挖掘和保护的工作者们在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只有在“申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艺术直觉能力和学术直觉能力辩证统一起来,即在艺术直觉的基础上,深入到学术层面去挖掘搜集到的非物质遗产;并在学术直觉的指导和配合之下,不断地完善非遗文化的搜集和发掘工作,将“申遗”工作者们的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在实践中辩证统一地运用起来,才能够促进“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文明历史大国,由于国土地域广大,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诸多璀璨的文化遍布在全国各个角落,全面而且彻底地挖掘出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开拓进取,艺术和学术两手抓,不断积累丰富的艺术感性经验,培养深厚的学术理论表述能力,在非物质遗产的搜集、挖掘和申报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②王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代表述,2009年1月5日在浙师大的座谈会记录.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精神”――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J].人民音乐,2009,11.

[2]马生.非遗保护看浙江.浙江:今日浙江,2009,12.

工艺实验论文第7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607-4;G642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1982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从汉朝时期发展至今,中华民族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宝。除了桂林闻名天下的山水景观,还有很多古老的民间传统风俗和艺术活动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后代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今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目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发现更完善的开发利用方法,促进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大量潜在待开发资源

广西壮族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传统手工艺品,例如织锦、绣球、刺绣、铜鼓、雕画、陶瓷、画扇、编织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传统广西人民的工作谋生技能,也是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壮族的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可见广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资民间艺术课程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为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与环境分析

要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就需要对其具体内容体系和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1.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

首先需要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目前广西现有的民间艺术构成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民族绘画、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民风建筑,以及其他种类的工艺。对每个类别还能够进行细化分类,例如将手工艺品分为陶瓷、雕塑等等。针对每个种类独立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教学内容。

2.课程资源系统内部要素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对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系统建设的理论,可以根据课程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将课程资源系统非唯民间艺术思想资源要素、民间艺术知识资源要素、民间艺术体验资源要素以及民间艺术人力资源要素等。依据这样的要素分类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进行深入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教学中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全方位的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

3.课程资源系统内外部环境分析

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环境可以有内部已有资源和外部潜在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外部环境由各种民间艺术工艺技能和体验构成,在教学中依据艺术种类的不同将课程系统进行分类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艺术操作时间之后将课程反馈结果进行评价,结合现有内部教学因素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有效运作。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转化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依据上文中对课程资源系统的要素分类,我们逐一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1.思想资源要素

树立和形成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是知道课程有效开展的首要环节,一方面思想艺术对课程的具体运作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指导课程内容的组成结构。目前在关于民族民间艺术教学思维方面可以借鉴广西艺术学院的方法,专门成立有门派的艺术促进协会,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平台。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利用中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兴趣课程,例如在传统钦州坭兴陶艺基础之上,将坭兴陶上釉作为学习内容,既能够传承传统手工艺,又能发挥教学的作用实现文化鞑サ淖饔谩>湍壳肮阄髅褡迕窦湟帐醯姆⒄乖谒枷肷舷喽月浜笫鼐桑造成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因此定期不定期适当开展民间艺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民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2.知识资源要素

目前广西地区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方面,知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一些课程教学者本身没有掌握全面专业的知识内容,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阻碍,无法有效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内容系统化的编制到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当中,造成现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点淡化甚至消融的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内容的组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将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融汇到其他文化课程当中,例如历史、地理等等,并且给予相关的财力、人力无力支持,扶持民间手工艺者到校进行经验推广,理论结合实践的推动课程的开展,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构成。

3.经验资源要素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资源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学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等,通过将他们自身经验、阅历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综合,将经验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内容个性化和具体化。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经验资源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较为系统的思考和解决过程,然而目前广西地区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可行使用的经验资源,但是借鉴其他地区的参考价值低,不符合广西地区的具体情况。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措施鼓励有关院校和机构开展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逐步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课程教育资源,并且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结论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角度来说,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将教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民族自豪感,能够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目前广西地区很多院校开始积极开展艺术专业项目,但是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项目少之又少,说明地区对该板块的内容没有充分的重视,如果能够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实施,那么可以带动民族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传统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产业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重要很现实的时代意义和需求,应当积极从内外部环境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西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洁.广西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开发与研究――以广西融水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4)

工艺实验论文第8篇

关键词:转型期;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87-03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已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1.9%,比重超^了[1],说明近20年来民办高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由此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目前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正在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目前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还是沿袭原有挂靠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更缺乏创新培养模式[2,3]。在这方面,许多公办高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李子军等提出的构建研究型人才学“四主线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提出的“基于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三种能力”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杨志平等提出的构建从“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李保云等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此,我们以园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践课、实训课、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第二层次(培养基本技能阶段):在2―3年级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训练某些项目(如蔬菜的育苗、果树的嫁接与修剪等)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对难度较大的关键技术,如果树整形修剪、蔬菜育苗、日光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花期调控、果树施肥技术、花卉的插花艺术等给予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训练,做到既有示范又重训练。

第三层次(技能熟练提高阶段):本阶段在学生学完专业主要主干课程后的3―4年级进行,重点放在系统、连续地从事主要生产季节不同类型园艺作物的全程管理和理论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上,即发展综合技能。通过种试验田、建标本园等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管理,结合教师指导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在民办高校的转型期,构建“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贴近生产实际,更具有真实感;第三,更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学生的毕业率、学位率和就业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太刚.转型期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63-65.

[2]钟秉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8-10.

[3]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1-9.

Construction of "Six of One" Practical Teaching Pattern of Horticulture Majors n Private Colleges of Transition Stage

―In Gardening Professional

PAN Ying1,ZHANG Xiao-ming2,LIU Hong-zhang1*

(1.College of Organism and Food,Changchun Sci-Tech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600,China;

2.College of Horticultur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11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