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6 09:52:50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1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转贴于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既可进行实际操作,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2篇

关键词:影像新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2-02

现如今,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从形态学到功能、分子影像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从单纯诊断到诊断治疗并重,现代医学影像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有许多新特点、新领域。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近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有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较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仅靠四五年系统学习与实习很难系统掌握全部内容。在现有学制的情况下,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必然影响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反之,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少,一时难以适应影像科工作,又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声誉,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点,需要组织医学影像学专家、老师、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影像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改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制与培养方法。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二、医学影像学发展与教学内容更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放射学形成到现在,影像专业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发展着实令人惊叹。不仅CT、MRI软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影像给普放、介入崭新的发展机遇,现在几乎人体每个系统都与影像有着密切的关系;DSA、CT、MRI、USG等导向下的治疗更使介入治疗“无孔不如、无孔也入”,各种微创治疗在国内外开展得如火如荼;现代影像学已不再单纯是反映人体解剖和病理改变的经验学科。它不单可提供质的诊断,还可区分量的差别,已深入到活体功能研究(脑、心、肝、肾等功能成像)、反映活体生化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现在世界上每年都会涌现许多新的影像成果和专著。而我们的影像学教材,尽管不断改版与更新内容,仍然明显落后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一些内容没掌握已经过时,一些内容学了临床已不再应用,一些临床常用的内容反而没学的现象经常遇到。因此,医学影像学教师加强学习与交流十分重要,这样既利于及时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删除过时内容,也利于启发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三、基础理论学习与学习能力培养

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只有医学基础扎实,自学与终生学习能力较强者,才能最终成为医学影像学科的佼佼者。

四、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及时回答个别问题,也可通过投影仪呈现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时易控制,适合基本原理、概念和定义等内容的学习。启发式教学应学生主动、教师引导,注重学习过程,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知识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及运用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适合讲授式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如何相互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尚需在影像多媒体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

五、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

传统的考核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学校以此判定教师工作的好坏,医院以此评价学生的优劣。这种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学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医学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也已成为学校和医院教学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总之,现代医学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目前确实有必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综合审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的与考核机制。

六、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2):92?鄄94.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利用

医学影像其实是一种依靠计算机进行组建的一种数字化图像,简单的说它是根据电离辐射的自身特点和非电离辐射的自身性质两者相互产生作用下所产生的规律,并用计算机技术所采集而成的一种数据。医学影像在医学中运用广泛,它是医生进行患者医疗诊断的重要工具。而要很好保证一张医学影像的质量,就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后期的处理.但是在乡镇医院里这项技术却发展得不是很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时会出现很多问题。

1医学影像的分类

现代医学影像一般包括这样几类;超声成像,主要是对人体的超声回波进行测量,X线成像;测量人体内的X线,例如胸透。光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核医学成像等等,这些影像都是医院的宝贵材料,对于诊断病情有很大的帮助。

2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处理提高质量

2.1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提高医学影像的分辨率其实不管是X线影像还是CT影像、磁共振影像等等,刚刚出来的成像信息量是非常少的,要想增多的它的信息量就需要后期利于计算机技术提高它的分辨率.医学影像它都是由一个个相连接的像素矩阵所组成的,如果在一个影像的固定面积内所含的像素越高,影像得到的各种信息量就更多,内容更加丰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的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改,例如现在设计常用的各种软件photoshop,美图秀秀等都有这方面的功能可以更改一张尺寸固定的影像像素,步骤如下:首先打开photoshop,打开一张未处理过的影像,点击“图像”调整“画布大小”打开对话框,这里就可以调整影像的像素,宽度的像素、高度的像素,宽度和高度是否按比例调整等等。一般来说分辨率的提高是需要增加影像的像素,以此增加更多的信息量,保证影像的质量,通过计算机后期的处理就可以实现。

2.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影像的对比度提高对比度也是影响一张医学影像好坏的根本因素,一般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中,所谓的对比度,其实是指的是两个相近的像素灰度值之间的一个差异。如果两个相

近的像素灰度值之间的差异截然不同,差异越大,两者的对比度的数字越大,看清医学影像的内容更清晰、更容易。例0和4之间的灰度值比较相邻,就很难讲它们进行区分。而0和150之间的灰度值的差异就非常大,对比度就很强,也使人们对医学影响的内容更容易分辨。而用计算机的软件技术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则可以改变对比度。首先打开photoshop,打开一张未处理过的影像,点击“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然后将0和4之间分别乘以20,这样把0和4之间变成了0和40之间,那么医学影像的对比度就会增强,分辨起来也就越容易,也就更能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

2.3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影像亮度的提高根据一般规律人们对于分辨率值低的图像分辨能力较差,刚刚成像的未经修改的影响就有这样的特点,这张影像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医生无法看清影像信息的内容,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photoshop,美图秀秀等改变影响的亮度,首先打开photoshop,打开一张未处理过的影像,点击“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其取值范围为0-255,0表示影响全黑暗,255表示全白或者全亮,可以随意进行调整,直到你看清楚整张影像为止。

3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冻结的影像进行处理

由于过去的技术落后,很多影像都是采取冻结处理,如果需要采集这些图像的信息就需要计算机技术。这里介绍一款医学影像处理体统,现在笔者就说说如何利用它来进行医学影像的增加。首先把图片分门别类整理,处理的目的最终是要提高图像的清晰程度。影像的分类并不是能随便分的,而是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这些特征又是和图像的灰度分布的形式如何息息相关,这种分布又是不定性,X放射科的系统最大问题就是图像的对比度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系统的增强功能,例如前面提到的提高图像亮度、对比度、对比拉伸等等,这样冻结过后的图像影响就会清晰得多。

4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内窥镜

医学影像,建立三维模型随着医学的发达,例如胃镜、肠镜、咽喉镜等内窥镜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个技术的出现,给疾病诊断增加了准确性,但是患者却痛苦万分,医生操作也非常不方便。加上传统胶片的落后性,诊断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入计算机技术,同过计算机技术对病人相关部位影像进行处理,做一个三维重建,然后构建一个模拟化的相关器官图,这样各种内窥镜就能在其中进行检测,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大判断的效果。

5总结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医学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计算机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在医学领域中运用也非常广泛,尤其在医学影像方面,由于拍摄刚刚成型的影像存在不足,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后期处理,对于年代久远的影响清晰度低,也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后期处理,新的医学技术也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影响后期处理,这就需要医学人员掌握更多的影像处理技术,懂得如何计算机技术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后期处理、后期调整:例如图像增强、对比度的变化、亮度的调整等等,最终帮助医生得到更准确的患者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最正确的医疗诊断。

参考文献

[1]何友全,方磊.医学影像计算机传输与处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6月第3.期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4篇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现代医疗器械则是这一新兴学科的产品形式。它是工程技术向医学科学渗透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现代文明流行病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不是以定性观察、现象归纳为方法学特征的医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它必须和以定量观测、系统分析为方法学特征的工程科学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才有可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运而生。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是21世纪最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领先科技之一[1]。

1、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

1.1含义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内涵是: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以认识生命运动的“定量”规律,并用以维持、改善、促进人的健康。“生物医学工程”这个词汇蕴含了三个专业领域的相互影响: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研究人类及其他生命现象结构功能的理、工、医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向生命科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结果,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基础科学,主要服务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及保健、康复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诊断、治疗和信息化管理等问题,为医学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医疗装备。

1.2内容与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研究,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控制、生物效应、生物系统的质量和能量传递、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生物材料学、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各种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等;应用研究,直接为医学服务,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等。后者是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成果直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效果最明显、最迅速,所以特别受医学工程人员和医生的重视。

2课程安排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专项将按照当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发展医疗影像设备、医疗监护系统及设备、肿瘤物理治疗设备等11大类产品,强化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数字化与智能化医疗装备、可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及药物控释载体、医疗监护和远程诊疗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方向,我们将设定14次课,分别介绍各项技术产品或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课程设置如下[2]:

1.生物医学工程概况: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概况、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工程分支,以及国内外高校建设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情况。

2.组织工程学: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吸收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学科的科研精华,在体内或体外构建组织和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目前组织工程已经成为再生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核心与主要方向。

3.生物材料学: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许多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从事生物材料及制品的开发研究,在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无机和金属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

4.人工器官: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人工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目前人工器官的研究和应用已基本遍及人体全身。

5.生物传感器技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物体内或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技术。目前,生物传感器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向高性能、微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②生化检测的智能化系统;③仿生生物学的发展。

6.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对生物体在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各层面的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该模型以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运行的机制和状态。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力学、复杂生物医学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领域,主要采用计算力学、图形图像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生物医学中的科学问题进行计算机建模和分析。

7.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几乎成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从生物体中获取各种生物医学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易于检测和处理的电信号。

8.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如何将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显示为直观的图像、图形方式,或对已有的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临床诊断引入了新的概念。

9.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及设备: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现已成为临床诊断的最主要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直接数字化平面X射线影像技术;数字化X射线三维影像技术;低剂量CT、容积CT等。

10.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设备:磁共振影像是检测人体解剖、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多因素、多层面和多对比度成像设备。

11.核医学成像技术及设备:核医学成像是对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体内生化过程成像的装备,是目前能够在临床应用的最主要的分子成像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单光子断层成像(SPECT)技术和系统、正电子发射(PET)影像技术和系统、PET与CT融合技术等。

12.数字化超声波成像技术及设备:超声成像设备在四大影像设备中使用最为广泛。目前重点发展技术包括:多波束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多角度复合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电容式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彩色超声成像设备系统、数字黑白超声影像设备等。#p#分页标题#e#

13.医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可运载肿瘤标志物分子的特异性抗体、肿瘤治疗药物以及造影剂等新的高效药物(基因)载体;发展纳米尺度的显微探针成像技术;发展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的纳米生物材料;建立用于纳米材料健康与安全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都是当前重点发展方向。

14.康复工程技术:重点发展假肢仿生智能控制技术、低成本假肢矫形、适应不同功能障碍者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控制系统与远程交流、认知功能康复、人工电子耳蜗汉语识别、电子助视、老年人室内安全监护等技术。

3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课程的教学:

3.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并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由于每次课针对的是某项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行业动态的介绍,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泛,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性强,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和记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体系,强调课程知识点和适用性。教学重点清晰,适当补充行业最新动态作为课外知识。课堂授课的重点应放在概念的理解和相关模型的建立。同时,应创造条件充实参观和实验内容,让复杂的理论实物化、形象化、简单化。跟有教学合作基础的医院联系,安排学生到相应科室参观相关设备和操作系统,开展现场教学和尽可能多的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使学生觉得取得临床上的应用成就并不是遥不可及,从而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5篇

1、 强化精品课程教育的意识

精品课程指的是以当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条件、通过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建设的课程体系[3]。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教学理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识则决定课程教学的结果和产生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意识,对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流程、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通过系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推动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 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1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关键,也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我课程小组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其中拥有教师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硕士1人,教师队伍的年龄架构分布非常合理,平均在39岁,其中大部分的教师理论教学经验超过8年,课程小组中的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与课程开讲。基于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以及素质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

2.2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4]。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二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两方面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影像学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逐渐成为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影像不但能够显示出宏观的生理结构,还能够指示分子以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过去的形态观测发展到功能的观测,由之前的诊断进步到治疗。在本校,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放在:医学影像学的总论,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响学表现、疾病诊断。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总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影像学课程最为注重的就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小组基于教学理论,配合各种参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资料储备,建设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料库,使用多媒体设备实施集中讲课,辅以实践操作的演示,有目的的教会学生临床病变的诊断以及治疗新技术相关理论;实践教学采用见习和实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在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读片、参观设备以及学习教师的实际操作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后者则是指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对影像学实施读片诊断、实际操作和检查以及书写临床诊断报告书等,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不论是见习还是实习,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读图分析的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水平。

2.4成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评价一定突出体现精品课程的变革与教学研究活动,强调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该得到体现。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强调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流程,积极讨论和探索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制定的学生的评价内容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投入一定的热情和经历,着装和谈吐是否得体;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维护教学活动的秩序;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流程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一致;授课的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能够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引导学生,利用问题和其他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够掌握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2.5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

医学影像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着各个学科的内容,尤其是医学学科和理工科,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拥有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以及医学影像工程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医学生进行理工科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缺陷。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机以及相关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敢于创新和批判的学生才能够胜任医学影像学的工作,顺应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6篇

计算机技术在优化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促进了不同行业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运用中,通过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运用,可以促进医学行业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医学领域事业的创新性发展,从而为医学影像学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运用提供稳定性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技术运用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运行理念,并在计算机辅助放射成像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生物学技术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放射技术的研究,可以实现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生物学中影像学产业的稳定结合,构建经典医学影像技术,并在临床诊断及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的有效探究。而且,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学之间呈现出稳定性的发展变化。通过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储存,处境格式的优化及参考资料的提升,从而为计算机图像与医学影像的运用提供稳定支持,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全面发展。

1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的关系分析

对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而言,是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结束之后进行的数字化处理,在这种数字化资源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的数据资源进行储存及后期处理。通常情况下,在图像数字化资源过程分析的过程中,基本的过程会分为采样及量化两个最基本的步骤,其中采样的是指就是需要通过多个点的描述进行图像的绘制,而采样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图像分辨率。而量化主要是在图像采样之后,通过不同点的使用,可以运用大范围的数据值进行内容的表示,该范围包含了颜色总数、量化结果以及图像,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系统颜色的容纳等。对于最初的影像资料而言,其获取患者的资料都是模拟信号图像,并将x线系统作为基础,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及模拟信号中的表现形式会在胶片中进行展示,但是,在这种图片图像调节的过程中,应该对影像图像进行模拟分析,对于图像中不可调节的资料进行后续处理,由于与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储存空间相对较大,患者影像资料在长期储存的过程中存在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影像资料的储存造成制约。

2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在医学影像运用中的问题分析

2.1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中原始数据的问题分析

对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技术形式而言,当其运用在影像学之中时,虽然其技术内容会提高医学影像的数字处理水平,但是,在数字图像显示率较高的状态下,计算机图像中的数据分析也就会呈现出复杂、信息量大的问题。这种原始数据处理技术的存在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为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2.2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较难控制

在计算机图像数字化技术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图像数字化处理中的技术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在资源控制中面临着较难的局面,这种控制较难的问题也就成为医学影像技术运用中出现的较难问题之一。对于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而言,其设计的范围相对较广,而且一些数据资源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难以控制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及技术内容,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计算机图像数字化的处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计算机图像数字化及其在医学影像学中的运用

3.1医学数字成像技术

CR数字摄影技术已经发展了多年,其技术成为较为熟悉的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其具体的项目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成像板的技术改进

IP板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会采用新感线材料形式,在现阶段针状结构的荧线物质作为基础,使荧线散射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降低的现象,逐渐提升了税力度以及细节项目的分辨能力,使图像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技术的优化及发展,一些厂家通过技术的研究及优化,推出了双面读出IP的技术形式,并采用透明基板进行信息数据的扫描及分析,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使NEQ提高30%-40%,通过技术和的不断优化,IP板也逐渐发展到第七代柔性IP影像板。

3.1.2扫描方式的技术改进

对于CR技术而言,在运用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飞点扫描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点状激光IP板的信息分析,实现图像的重建及扫描处理,但是,在改技术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扫描速度以及图像空间分辨率不足问题的出现,会为CR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在技术优化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限制,线扫描技术就得到了广泛性的运用。同时,在每次读出图像信息的过程中,会提升信息扫描的整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图像质量的稳定提升。

3.1.3后处理软件加强技术及改进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处理方式的改进,不同厂家在软件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技术优化形式,同时也推出了多种软件设计形式。在组织均衡软件处理的过程中,其软件可以通过对不同部位自动幅度的分析,进行图像资源的优化处理,在自动消除原曝光图像中,可以降低图像细节损失的问题,有效提升图像细节中的对比度,充分满足计算机图像结构设计的协调性及稳定性。而且,在计算机软件处理集成固化分析的过程中,图像卡制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长足性的发展,在统计中可以发现,图像卡采样矩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4096×4096像素,灰度的分辨率也可以达到12bit。

3.1.4CR工作流程的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CR技术而言,主要将片盒式操作以及集中图像的读数操作作为基础,通过对DR直接的接触,可以发现CR技术存在的不同。但是,由于CR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成本下降问题的限制,CR技术克服了很多潜在性的问题,导致技术得到了明确提升,并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CR技术与DR技术之间的差异。首先,盒式IP板技术系统得到了优化。在该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将IP板送到中央处理室进行图像信息的处理,由于现阶段CR盒式读片器的体积逐渐降低,而且运用成本也逐渐降低,所读取信息资源的速度不断增加,使每个X线摄片室或是操作台都可以安装一个完善的读片器资源,完善系统的工作流程,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其次,五盒式x线系统会将二次扫描接收器直接接入到摄影系统之中,实现自动化的图像扫描及图像重建,这种中间与DR系统中图像自动生成技术相一致。最后,在便携式x线机会安装集成CR读片器,床边摄片后也就呈现出图像的读数,从而获得与DR相似的功能技术。但是,在IP板技术操作的环境下,DR探测器轻薄、操作方便以及节约人力等方面会明显低于DR系统。

3.2DR技术的研究分析

3.2.1非晶硅及非晶硅平板的成像探测技术

在非晶硅以及非晶系平板探测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其技术探测本身发生了结构性的改进,而且,在目前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x线散射的问题,全面提高图像的锐利度及清晰度。在DR系统结构设计及软件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一些系统的结构设计应该充分满足市场上的双板结构、C形架结构以及悬吊式x线管组件,通过这种配单端固定升降浮动式平穿及可移动当班探测器的运用,可以提供单板多用的项目功能,实现X线摄影技术的有效优化。同时,在软件技术设计的及运用的过程中,通过DR影像处理以及相关软件工程的运用,可以均衡图像处理功能,通过分层摄影实现软件的拼接,从而为DR影像质量及功能的优化提供完善的支撑技术。

3.2.2CMOS平板探测器技术

对于CMOS平板探测器而言,其荧线层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于入射线x线束相对应的荧线,充分保证芯片在电信号之间的稳定转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转换器实现像素探测的合理性。同时,在平面空间分辨达到最高的状态时,由于系统成像速度较慢,这会使医疗诊断图像从曝光到完成经过120秒,对于这种成像速度而言,其平板探测器成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2.3CCD数字成像技术

由于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发展,计算机图像数字测量技术会随着材料、结构以及图像的处理和实现新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且,在CCD平面数字成像技术优化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创新,使数字成像技术呈现出全面的改进。在CCD数字成像技术运用中,可以为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因此,在技术优化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创新内容:(1)通过针状结构的X射线运用,可以提升烁体材料,减少X线的散射问题,并逐渐提升图像处理中相关内容的清晰度。(2)在高清晰高倍光学组合镜运用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提高成像的灵敏度及可靠性,从而为技术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3)在CCD数字成像技术运用中,通过充填系数为100%CCD芯片的运用,可以有效缩短小像素点并在某种程度上增大物体的接收面积,提高空间的分辨率,使所获得的图像信噪比得到稳步加强,从而为图像数字测量技术的优化提供良好依据。对于DR成像技术而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X射线剂量小、辐射低以及图像清晰的系统优势性,在现阶段技术优化的过程中,DR技术得到了稳定的拓展及优化,并在医学影像学中,将其运用在了远程发射学、三维立体学以及低剂量的透视摆位技术中,实现了多平面图像资源的稳步优化。同时,在医学影像学技术优化设计的过程中,DR成像机器本身的技术含量就相对较高,而且曝线条件也会呈现出自动检测的最终目的,这一项目的出现也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可以发现,该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推广意义,但是存在的唯一不足就是价格过高,加大了医学影像学的成本支出。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医学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环境下,通过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化,可以为整个行业的运行提供稳定性的技术支持,并通过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之间的技术优化运用,可以使医学影像在原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得到稳步创新。同时,在计算机完善处理技术应用中,也应该在提高医学影像发展水平,提升医学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实现医学影像数字化转换的有效性,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医学影像学的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波.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学之应用[J].科技信息,2010(19):75.

[2]刘楷正,刘刚战.计算机图像数字化与医学影像学之应用[J].通讯世界,2016(08):43.

[3]杨帆.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与超声影像医学应用新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06):528-530.

[4]刘磊,JINChen-Li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上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5642-5643.

[5]余爱民,阜艳.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12):38-41.

[6]吴丹华.超声影像及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09.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7篇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第8篇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 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 15- 17.

[2]景汇泉, 张训巍, 于晓松. 影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因素分析[ J] . 中国考试: 研究版, 2005, 7( 1) :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