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专业技术知识

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5:59

医学专业技术知识

第1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国内医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医药技术领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通过引证其他国家在医药技术方面的先进专利,可以使我国医药领域掌握必需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而分析专利之间的引证关系,能够揭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入新技术、新方法的轨迹和路线,进而追踪到知识流人的情况。本文设计和构建了基于专利引证研究知识流入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地域、技术领域、研发主体和引证时滞四个维度,对2003—2008年我国在USPTO(美国专利商标局)数据库中已授权的医药领域专利数据的引证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近几年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人的状态、程度以及变化趋势。

2基于专利引证研究知识流入的理论框架

2.1基于专利引证研究知识流的现状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维度,使用专利引证对知识流动进行过分析。美国学者Jaffe和Trajtenberg从地域的维度,通过比较引证专利地理位置的异同来衡量知识外溢,并且研究了美国专利在世界各国中被引证的情况¨1;香港学者Fung和Chow从技术领域的维度来测度计算机、化工、电子电气领域的知识流强度口‘;韩国学者Kuei—kueiLai从技术领域维度发现了知识流动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方向性∞o;台湾地区学者郑秀玲,张淑卿从地域和引证时滞的维度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电子业专利引证所产生的知识外溢现象”1;我国学者杨中楷,梁永霞利用引证指标对我国专利引证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HJ。以上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知识流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得到了一定结论。但是,以往的文献都只是以国家或者某个产业为分析对象,基于单一维度的研究视角来分析知识流动,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知识流动的情况。本文拟通过对专利信息外部特征的挖掘,寻找可以研究知识流入的新维度,并将这些维度综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专利引证的知识流人研究框架,从而更全面、更深入的反映知识流入的情况。

2.2知识流入研究框架

上文提到的学者们在研究知识流动时,分别用到了地域、技术领域和引证时滞三个维度,本文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研发主体,形成四个维度的知识流人分析框架,并引入各维度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以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知识流人情况。

(1)地域间的知识流入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项(Assignee)中的国别代码可以判断该项专利所属的国家。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各国专利的数量各不相同,对这些被引证的国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梯队格局。引证率是指对某一国家的专利引证次数与全部专利引证次数的百分比,以比较我国引证各国专利的程度。通过国家间的聚类、引证率的比较,可以确定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入源头的组成、分布情况,以及知识流人的程度。

(2)技术领域问的知识流入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当前美国分类号项CurrentU.S.Class)可以判断该项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的知识流人分为领域内部知识流入和领域外部知识流入。内部知识流人是指知识由同属于一个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流入,外部的知识流动是指知识由其他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向本领域研发主体流入。技术领域内部知识流入强度,指某领域专利引证该领域专利的次数与引证所有专利次数的比值。技术领域外部知识流人强度,指某技术领域专利引证其他领域专利次数与引证所有专利次数的比值。通过引用本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情况来测度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原创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性。

(3)研发主体间的知识流入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项(Assignee)可以判断该专利所属研发主体的类型。研发主体的类型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统计被我国引证的各类型研发主体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到知识源主体的组成类型以及各类型的重要程度,判断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对知识流人的影响如何。

(4)引证时滞与知识流入专利引证时滞指的是某一专利引用其他专利,引用发生的时间与其他专利被授予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授权时间项(IssuedDate)以及该项专利被我国专利引证的时间,可以得到我国专利的引证时滞。引证时滞能够反映出某专利对在先专利参考和继承的反应速度∞J。以引证频次和引证时滞两者为基础绘制时间序列图,比较引证时滞对引证频次的影响,以及判断引证的各国专利周期长短。

3数据来源

3.1数据样本

本文使用的专利统计数据来自USPTO中收录的我国2003—2008年医药技术领域已授权专利。USP—TO提供专利引证信息,进而获取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其他专利数据资料。2003—2008年问我国在USPTO已授权的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共247件,其引证专利的数量1347件,历年专利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属于同一专利权人的专利引证(即自我引证)不属于知识流动,所以本文的专利引证资料已排除了自我引证数量。NBER(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依据科技领域的不同,把美国专利商标局中400多个美国专利分类号划分为六大类:化学类、计算机与通信类、医药类、电气电子类、机械类和其他。根据NBER提供的专利分类体系,可以把本文的专利进行领域分类,表2为NBER的医药类所对应的美国专利分类号。

3.2平均引证次数

引用其他专利次数可以反映出某专利对其他专利的参考和继承程度。由图2可知,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其他专利次数都呈历年下降趋势,2003年每一个专利申请过程中会引用其他专利8.3次,而2008年每个专利引用的其他专利2.6次,是六年前的三分之一。另外,历年来我国此领域没有进行专利引证的专利数量在2006年已经上升到10件左右。引证其他专利次数的减少以及无引证专利数量的增加。体现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其他专利参考程度的降低,以及自主创薪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4知识流入分析研究

4.1知识流入的地域性分析

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引证专利分别来自29个国家(包括我国),将这29个国家的引证专利数量做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为Between—Groupslinkage(类间平均链锁法),距离的测度方法为SquaredEuclide-alldistanc(欧氏距离平方法),聚类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类间比较可知在这29个国家中,美国位于第一梯队,日本第二梯队,中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位于第三梯队,瑞士、西班牙、韩国、荷兰等国家位于第四梯队。对前三梯队引证国家的专利引证率进行统计,从图3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美国专利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专利,且逐年升高,2008年达到近80%的比重,而对其他国家专利引证率起伏变化不大。经过平均引证率的计算,得到我国对美国专利的平均引证率高达68%。对日本专利的平均引证率是8%,对我国专利的平均引证率是4%,德国2%,意大利1%,法国3%,英国3%,澳大利亚1%。国家之问在科技实力上的差异,是主导国与国之间知识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落后国为了迎头赶上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会通过引证一些先进国家的专利以产生知识扩散的效应,来学习其科学技术。根据《福布斯》2008公布的六大医药强国排名依次为:美国、日本、瑞士、德国、英国和法国。在当前世界医药行业的竞争力中,美国的实力为第一档次,且遥遥领先,日本、瑞士、德国、英国和法国为第二档次,以色列、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为第三档次【“。由于美国在医药业的强大实力,其专利品质比较高,且掌握关键技术,我国在引证专利时会倾向于美国专利,所以美国专利的引证量在历年都是最大的。从图3的专利引证率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国专利的引证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当前一段时间内,美国都是我国知识流人的主要源头。从专利引证数量和引证率统计来看,我国位于第三梯队中,被引证数量仅少于日本,而根据《福布斯》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医药技术实力并没有进人世界前三档次。但我国专利发明者倾向于引证本国专利,医药技术领域知识在我国地区之间的流动是很密切的,这体现了Jaffe所称的地理性的集中现象。

4.2知识流入的技术领域分析

根据当前美国分类号对引证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进行归类,如图4所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引证专利覆盖了全部的六个领域。在这六个领域中,引证专利数量最大的是医药技术领域,超过l000件,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五个领域;其次是化学领域,接近200件;其他类的专利引证数量紧随其后。由图5知识流人强度的历年分布可以看到,从总体情况上,内部知识流人强度始终高于外部知识流人强度,但内部流人强度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外部流人强度在逐年增加。经计算,发现我国平均76%的知识流入发生在医药技术领域内部,表现出对领域内的知识体现出较为积极地继承态度。因为同属于一个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因为研究领域相似,所以知识在领域内部流动更频繁一些。另外,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平均有24%的知识流入起源于外部领域,且吸收其他领域知识强度正在逐年增长,随着技术多元化的发展,各个研发主体致力于寻求不同领域间的融合,以实现其技术的创新。在技术领域外部的知识流人中,平均50%的知识来源于化学领域,这说明化学领域与本领域的知识流动较为密切,体现了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与化学领域更为广泛的融合性。NBER将医药技术领域的专利分为四个领域,分别为制药、医疗诊断、生物技术和其他领域。对这些领域的引证专利进行统计,得到2003—2008年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内部领域专利数量,分别为:制药332件,占总数的3l%;医疗诊断514件,占总数的47%;生物技术177件,占总数的16%;其他60件,占总数的6%。由引证细分领域的专利数量历年分布情况(图6所示),可以看到:从2003--2008年间这四个领域的变化情况大致相同,其中医疗诊断领域呈现下降态势;制药领域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变化趋势则保持一致。2003年医疗诊断领域的引证专利数量远远高于其他三类,进一步对该领域分析,发现我国医药技术领域2003年专利其中一件的引证专利数量高达256件,有254件属于医疗诊断领域,导致这一年医疗诊断领域专利的引证数量异常的高。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参考的技术集中在制药领域,紧随其后的是医疗诊断领域,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参考要少于医药和医疗诊断领域,这是因为生物技术在中国近50年医药产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起步比较晚的产业。

4.3知识流入的主体分析

通过对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的专利权人进行统计,如图7所示,企业占60%,科研院所占13%,个人占27%。说明我国医药技术领域流入的知识主要来自企业。分别对我国引证专利数量排名前五位国家(美国、日本、中国、英国和法国)的专利权人类型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可见,美国在三种不同研发主体的数量排名中,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说明我国医药领域专利所引证的专利技术,不论起源于企业、科研院所还是个人,大部分都来自美国。另外,对比其他国家被引数据,被引用比较多的还有日本的企业和中国的科研院所,其百分比分别达到13.5%和10.7%。由于美国的研发主体在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人中占有主导作用,进一步研究美国研发主体的构成,发现企业约占58.9%,科研机构占12.9%,个人占28.2%。被引频次在五次以上的机构有11家,依次为:Merck&Co.公司,Genentech公司,HableyMedicalTechnology公司,加州大学,BeetonDickinson医疗公司,Monsanto公司,AmericanHomeProductsCorporation,德克萨斯大学。IneytePharma.ceuticals公司,McNeil—PPC公司。SherwoodMedical公司。其中医药行业的企业有6家,其他行业的企业3家,大学2所。

4.4知识流动的时滞分析

对我国医药技术专利引证时滞进行统计,发现2003--2008年间我国医药技术专利引用其他专利的平均时滞是12年(即引用的专利平均是在12年前申请的)。迸一步对引证美国专利、日本专利和我国专利的时滞进行分析,如图8所示,发现对三个国家专利的引证出现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引证时滞在12年以内时专利引证频次较高,引证时滞在13年以上的专利引用频次随着时间落差的增加而下降。当引证时滞相同时,对美国专利的引证频次最高,且远远超过我国和日本,对我国专利的引证频次仅低于日本。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美国专利的引证时滞为10年时引证频次达到最高点,之后持续减少;对日本和我国专利的引证则不同于美国,对日本专利引证时滞为3年时达到引证频次最高点,对我国专利引证时滞为6年时达到最高点。引证美国专利频次最高时的引证时滞要比相同情况下引证日本和我国的长,说明我国引证的美国专利生命周期较长,而引证的日本专利则较新。

5结论

本文采用专利引证数据作为衡量知识流人的手段,从定量的角度来测度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人的情况。对USPTO中已授权的2003—2008年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的引证情况进行统计剖析,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其他专利的次数逐年减少,无引证专利数量逐渐增加。这体现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其他专利参考程度的降低,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2)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的专利中60%来自美国,美国是知识流入的主要知识源。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美国专利的引证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对其他国家专利的引证则较少。我国并不是医药行业的强国,但我国专利发明者在引用专利时对于本国专利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对本国专利的引证率高于英、法等发达国家,体现地理集中性现象。

(3)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与同领域的研发主体之间知识流入强度高于与其他领域的研发主体之间的流入强度。平均76%的知识流人发生在技术领域内部,流入的知识主要来自制药领域。平均24%的知识流入来源于外部领域,其中50%的知识起源于化学领域,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与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融合性。

第2篇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1982-1985年,先后有八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始了该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从1986-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1-2所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1]。而2003年后,一些中专升格为应用技术专科,又升格为本科。国内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快速增加,每年约6-8所。到2011年,至少已有10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并出现综合大学直接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情况(如兰州大学)。在国内医药类开设的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位居第三。若按平均50名/年/校的规模计算,每年培养近5000名医学检验本科生。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

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2],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

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

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3],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以企业合作和赞助的形式,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开拓多条教学途径,提升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和口腔医学技术岗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势

1.1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的机会,能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赞助学校,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有关口腔医学方面的宣教活动,由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1.2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数字化实验开始引进到教学当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模拟,打破了以往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学习和实践体验。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1.3深入专业前沿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临专业岗位的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的相关只会死机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则让学生接触到口腔医学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创造学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专业临床知识,规范化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走向口腔医疗岗位,成为专业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开发科研项目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向学校实验室补充硬件资源,大力开展口腔医学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创造性构思真正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校企科研项目合作,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建设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例,该校与深圳新致美精密齿研有限公司、宁波雅博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1明确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应该明确专业定位,以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企合作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发展理念,企业为校方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支持,推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而校方则将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至企业,并为其创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无疑是双赢。在教学当中,着重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专业监督评价和约束激励,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共同前行。

2.2创新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显著的成果,在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探索,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连英.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57-58.

第4篇

1 内容和方法

1.1调研内容:①美容医学咨询岗位人才需求及来源;②美容医学咨询岗位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现状;③岗位对医学美容咨询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2调研对象:有过咨询经历的求美者、医学美容专家、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科室美容医师、科室护士、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

1.3调研方法:从2010年3月开始,以问卷调查法为主:通过前期的初步访谈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以电子邮件、当面作答的方式,每份问卷含四张表格,,结果按百分比统计:问卷一:“美容医学咨询岗位人才需求调查”; 问卷二:“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第三方评价调查”;问卷三:“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自我评价调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纬度进行评价,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满意为4分,非常满意为5分;问卷四:“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含三个纬度50条项目评价,不需要为1分,无所谓为2分,一般需要为3分,需要为4分,非常需要为5分。共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回收率87.33%。

1.4对比分析:依据目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的人员来源情况,选择医师、护士、无医学背景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教育背景的四类人员作为典型样本,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5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ll.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Microsoft Excel 2000作为数据统计工具。

2 结果

2.1医学美容机构对美容医学咨询师的需求调查结果见表1。

2.2岗位对医学美容咨询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评价分值4分以上的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服务礼仪知识”、 “美容新技术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美容解剖学知识”、“美容化妆品药物仪器知识”、“皮肤护理知识”、“美容皮肤治疗知识”、“美容外科与护理知识”、“医学美学设计技巧”、“接听电话技巧”、“网络咨询技巧”、“口头信息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会谈的技巧”、“与医师沟通的技巧”、“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关心和尊重求美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良好的亲和力”、“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分值在2分以下的有“自然科学知识”、“外语知识”、“美容牙科知识”、“化妆造型知识”和“书面信息沟通技巧”等。其中“良好的外貌”并不在4分以上,得分仅在2.861分,在专业素质得分占前三位的是“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3 讨论

“美容医学咨询”是以人际沟通学、美容心理学、人体美学与容貌分析、医疗美容技术等学科为基础,以提高美容医学临床工作的服务质量,提高美容效果,增加营销力,防止纠纷发生为目的的美容医学人文应用学科,也是临床美容的重要技能[3-4]。该学科是美容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5-6]。所以有必要对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的现状及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做一调查,为更好的培养该专业人才、岗位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3.1从美容医学咨询岗位需求来看:本调查结果显示,美容医学咨询师岗位在大多数公立医院专门设立,而咨询工作主要由医师和护士承担,对专门的美容医学咨询师需求很小。而民营整形美容机构对美容医学咨询师的需求很高,现场咨询和网络咨询需求都达到95%以上。

3.2从美容医学咨询师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看:专业知识方面-对基础医学知识、美容解剖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容外科与护理知识、美容皮肤治疗知识等要求较高,在4分以上,而对外语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化妆造型知识要求不高,这可能与目前服务对象以国内求美者为主,他们觉得没必要强求能够阅读外文文献。在50项条目看,无论医院管理者、求美者、医师和护士等都对美容医学咨询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素质方面强调有灵活的应变、能吃苦耐劳等,而对外貌并无太高的要求,分值低于4分。

3.3从美容医学咨询师来源来对比分析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现状: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背景的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略低于专业医师,这可能是医疗美容技术的教育使之医疗美容知识及其相关知识更全面,而作为咨询的专业医师由于其分工明确细致,更为专业化,对美容医学咨询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相对来说,其专业知识方面的满意率明显高于护士及无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美容咨询师。在美容医学咨询专业能力方面,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背景的人员满意率远远高于护士和医师,但略低于无医学教育背景的人员,这可能与这些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而对咨询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较少有关。在美容医学咨询专业素质方面,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背景的人员满意率与护士较为接近,远远高于无医学教育背景的人员。这可能与在校系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因此,本文认为:美容医学咨询人员应经过医疗美容专业规范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合格后才能进入美容医学咨询岗位。

[参考文献]

[1]刘 菡,尹卫民,唐 宁.美容医学咨询与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5.

[2]郑建惠,汪丽萍.整形美容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咨询病例情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1):95-97.

[3]姜淑华,陈 虹,单 晶.美容外科的咨询及技巧[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5(17):260-261.

[4]王晶茹,张高坤,林 英.女性整形美容术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 11(3):510.

[5]潘正英,周先利,李 旎,等.整形美容手术者常见心理特点及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820-1821.

第5篇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以下简称“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及级别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技术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士级、师级)、中级资格。全科医学专业起点为中级资格。

(三)考试科目设置: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第6篇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

2 结果

表1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分析

由表1可知,基层工作人员中55.90%认为应该增加预防学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学习,其次是统计分析知识,占43.48%,再次是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知识,占42.86%。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统计知识的应用、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日常的公文写作、人际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点学习掌握。

表2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如表2所示,在基层工作必备的能力依次是实际工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交能力,而对于基层工作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看出,基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工作并且干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能和综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3.1.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急需提高

近些年来,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预防大灾发生后疫情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此次调查中有76.40%的调查者提出需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因此今后需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

3.1.2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培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我过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工作领域的各类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且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中有36%的调查者提出需强化项目管理的培养,且在基层机构管理者中,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中,急需加强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3.1.3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但是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部分调查者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积极性不高。因材在今后继续教育中,需加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医学检验;课程设置

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学位由医学改为理学,培养目标由“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实际上明确了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而非“检验医师”,教学内涵由重视临床改为注重技术[1-2]。随着培养目标改变,必然要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因此,如何重构既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谈一些体会,并对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作比较。

1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专业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3]。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知识;掌握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初步医学检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能胜任医疗卫生机构及与医学检验相关机构的临床检验、卫生检验及其他医学实验室工作。

2理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应慎重[4-6]。教学思想应统一于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不能认为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压缩或只需将有关临床课砍去。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的现状下,怎样争取其他教学单位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学生获得所需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另外,教学内容应根据培养要求进行改革,其中教师知识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因此,第一,科学制定主干课程,以培养检验技师为目的;第二,对课程设置做具体界定,弱化过于冗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整合临床课程,促进专业多方位发展;第三,理顺课程关系,避免重复;第四,重视技能训练,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第五,就学科特点作自身考虑外,聘请三甲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检验科骨干人员为专家,就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

3构建“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

综合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及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利用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构建“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及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平台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通识教育、学科基础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平台中比例约为60%和40%,专业教育平台中二者的比例约为70%和30%。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其中实验课程的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平台中。打破原来授予“医学学位”、培养“检验医师”的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授予“理学学位”、培养“检验技师”的新课程体系。

3.1调整和整合课程

3.1.1学科基础课程“检验技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诊断,将病理学、脱落细胞学等课程调整到“学科基础平台”。压缩带有浓厚“临床医学”色彩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内容。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整合为医用化学,加强化学与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联系;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整合为分析化学,针对仪器检验时代特点,将仪器分析内容整合到检验仪器学。另外,将物理及电子技术基础(必修)调整为医用物理学(选修),以减轻教学任务和学习负担。

3.1.2专业教育课程把单独设置的内、外、妇、儿、传染病、诊断学等临床课程一体化,将内科学与诊断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1(必修);将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2(选修);将传染病学调整为选修课。这种整合表面上属于“不得不”,实质上是一个整合临床课程内容的机会。针对四年制检验技术的要求,临床课程整合以诊断为先导、以内科为重点、其他各科力求简明扼要,体现了对临床医学知识不应强调系统性而应强调整体性的观念[7-8]。

3.2按照学科发展、知识衔接的先后设置课程

四年制本科学制短、任务重,课程设置既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学科的系统性,又要避免内容重叠,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做到纵向阶梯少重复,横向平台不重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基础课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及衔接不当问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老师不得不重复基础课内容。因此,将基础课与相应专业课安排于相邻2个学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起到了课程整合的效果。

3.3配置和优化课程,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3.1突出专业特色课程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实验技术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其外延已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增加检验仪器学为主干课程,将临床检验仪器集中讲授,做到纲举目张,避免重复;增加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

3.3.2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增加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课程,将生化、免疫、细胞等有关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讲授,既避免重复、节约课时,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质控意识和标准化操作理念;并将临床输血与检验变更为必修课。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西医综合而非检验综合,故设置临床医学概论1(诊断学、内科学)、临床医学概论2(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

3.3.3加强英语及计算机知识教育增设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程,增加双语授课比重;在通识教育平台要求修满5学分的计算机模块课程。检验工作对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学好专业外语,不但有利于对自动化仪器的学习和掌握,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方面也非常必要。计算机技术不仅要学好,还要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以便能够驾驭不断更新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检测仪器。

3.3.4增加数理统计、文献检索等“工具性学科”的教学比重在医学统计学、SPSS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等课程基础上,增设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和利用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及科研能力,为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3.3.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利用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在通识教育平台,要求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与艺术类课程不低于该平台选修课程的60%。另外,增加医学人文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3.6增加选修课考虑学生后期专业方向分化,增设预防医学、国际卫生检疫、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学等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和职业规划选修。

3.4强化实践教学

3.4.1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改革实践教学构建由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组成的整合化、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增加显微形态学实验、现代病理技术等课程,将实验与理论分开,单独开课,单独考试,实验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外,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等融入创新教育体系。

3.4.2增加实验课程比重,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与临床及社会需求的联系。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比例。引入近年来各亚学科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延伸。遵循“检验技师”培养目标,减少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探讨及过分深入的检测指标的临床分析。重视临床模拟教学,包括病例讨论式教学、临床标本检测等。

3.4.3加强临床实训和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低年级学生,提倡到医院搞社会实践,了解实验室工作流程,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对高年级学生,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和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4.4注重实习前岗前培训增加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学时,并将其分成两部分,首先在检验诊断学实验室进行实习前强化训练,然后到医院检验科进行各专业组实战训练。

3.4.5重视毕业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最后一年进入实习,严格按照实纲要求,加大训练力度,加强检查指导、规范管理,定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项课题设计,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学校组织专家评审。

4比较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五年制医学检验与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分相差较大,前者243.7学分,后者160学分;各平台或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差异也较大,五年制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25.4%、26.3%、33.4%和14.9%,四年制的则分别为30.6%、25.0%、25.0%和19.4%,见表2。表明医学检验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医学检验技术总学分减少,通识课程比例较高,导致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尤其后者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另外,医学检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提高,体现了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再者,医学检验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为0.788,医学检验技术则稍有增加,为1,主要由于后者通识课比例增高,专业教育课比例降低;另外,本科教育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这方面看基础课较之专业课可适当多一点,至于多少为合适,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关键是要有特色[9-10]。总之,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各校都会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本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本校将根据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在现有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基础上,通过配置和优化课程,初步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完善,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与本校类似的地方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继瑜,王前,郑磊,等.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78-80.

[2]姚婕,黄辉,方立超,等.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8):1047-1048.

[3]郭桂平,仝玲.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J].职业时空,2012,8(8):78-79.

[4]SmithBR,Aguero-RosenfeldM,AnastasiJ,eta1.Educa-tingmedicalstudentsinlaboratorymedicine:aproposedcurriculum[J].AmJClinPathol,2010,133(4):533-542.

[5]郭素红,李正祎,孙可歆,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1):71-72.

[6]吴肖肖,蒙伟达,罗保红,等.医学检验技术与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1):70-72.

[7]马德秀.将综合性大学优势转化为医学教育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48(2):12-13.

[8]夏乾峰,覃西,吕刚,等.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7):884-885.

[9]张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的原则及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3):1970-1971.

第8篇

一、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医学和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培养医疗仪器设备公司所需的设计、生产、调试和售后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向医院提供从事影像技术和设备维护的技术人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医院都在进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拥有大量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成为医院达标的重要指标。医院正需要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员。同时,卫生部已下达文件,到2010年大医院实现医学图像数字化管理,中小型医院要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而我们开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突出了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掌握医学图像的获取、传输、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加大医疗仪器设备国产化的力度,扶持和发展医疗仪器设备生产的民族企业,一大批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生产的民营企业纷纷建立,它们需要大量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中级人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我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既有利于江西医疗仪器设备工业的发展,又能满足周边省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通过我们对厂家和医院的调查,以每年招生50人计年2月中算,5年内仍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规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是培养人才模式的重要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医疗仪器设备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各种医学仪器设备的专业知识,能在各企业从事各类医学仪器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及销售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在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维修和应用的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医学电子仪器和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具有医院信息化管理、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应在现代医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要培养复合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使之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我们教学改革的原则是“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增多方向”,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从变革和发展内涵入手,在扩大专业基础面的同时,分类加深加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办较晚,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也没有配套教材。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规格,我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十分慎重,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系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学分为170分,学时为2500个左右,课程有40多门,主要课程如下:

1.通识课模块。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奠定基础。

2.医学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基础医学概论含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含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向医学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3.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测量与工艺、单片机及其应用、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医用传感器原理、工程制图、Matlab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牢固的基础。

4.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超声诊断仪器原理、X射线设备、医用检验仪器、医用电子仪器、医用电动仪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概论、医学图像处理、医用制冷设备、生物信号处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和各种医学仪器的专业知识,能成为在各企业从事各类医学仪器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及销售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在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人才。

5.实贱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了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和设计。其中军训2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各安排1周,毕业实习和课程设计各安排1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