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与化学论文

医学与化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4: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与化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与化学论文

第1篇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第2篇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4个方面。

长期以来,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初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分,各级学校大搞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领导压教师,教师压学生,各科之间挤抢时间,把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而学生的健康却被严重地忽视了。据统计,城市初中毕业生的近视率达50%~70%。

因此,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许多调整,适当降低了对概念、理论的要求和化学计算的难度,拓宽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及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工农业生产、材料、能源、环境等)的内容。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二、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

什么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化学知识?新教材作了认真考虑,删去了原教材中物质的溶解过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单质、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等10多个知识点,大量增加了体现公民教育的内容。

增加的知识有煤、石油、天然气三大矿物燃料和“绿色能源——酒精”;几种常见的盐、农药和黑火药知识;常见金属及合金的应用;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既增大了教材的可读性、实用性,又增强了弹性及各类学生对它的适应性。

在学生实验方面,增加了分子运动;从KClO3制取O2的残渣中回收MnO2;水样和土样酸碱性的测定;晶体的制备;几种常用有机物的鉴别;用废干电池锌皮制取ZnSO4晶体等。提高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新教材注重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新设的铁一章,从我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谈起,并附有我国古代冶铁图和近半个世纪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数值,说明了西汉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章还增加了钢和铁的冶炼、钢和铁的区别等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突出了时代的需要。

四、增强环保意识

新教材用较大篇幅阐述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应该指出,化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化工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又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三废污染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环保教育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3篇

论文摘要: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化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能使化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予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绞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屙I生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耍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问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随机进入教学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4)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化学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化学教学方法变革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诸如: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去学习(支架式教学法),或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抛锚式教学法),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来促成学生主动建构的发生。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强弱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内容的教学,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设计了以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作为学习主题,即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首先将有关概念,如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等概念作为预备知识,由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让学生进行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实验,探讨不同的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情况,记录各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抽象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在讲述《原电池》的内容时,可采取抛锚式教学法。开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别插入一小段铜片和铝片,把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让学生听声音,然后展示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引出课题《原电池》。这就是所谓的“抛锚”。然后直接告诉学生上述装置能产生电能,并提出问题:电能是怎样产生的呢?什么是原电池?但不直接给出原电池的装置,也不告诉学生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这就是所谓的“抛锚”。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让学生复述实验现象,教师作评价,将学生实验结果为素材,再创设问题情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为什么呢?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原电池原理。

(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在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或自以为相关的经验,依靠已具备的认知能力,力图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并不一定合理,但也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例如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学生都有各自对能量的认识:钻木取火、水电站、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森林着火、核能等。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哪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的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接着让学生亲自实验:点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体燃料,感觉火焰的温度;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觉反应的热效应等。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能量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知识的意义建构,得出“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集中在热量问题上”的结论。

(三)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化学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要创设与既定目标相符合的学习情境,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素材,然后设计恰当的呈现方式。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为创设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环境,首先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断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怎样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两方向进行研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中得出同周期元素与同主族元素的结构、位置与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关系的结论。:

(四)重视互动的学习方式

第4篇

强将无弱兵,名师出高徒。教师对文化意识的认知,决定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思想与文化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熟悉和了解英语的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才能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中西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背景知识,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

二、激活教材内容,渗透文化意识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以使用教材为主要方式,如何灵活的激活教材内容,轻松的驾驭教材,补充并拓宽教学资源,是提高和培养学生们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核心方式,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传授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其文化的感知,从而准确地把握好汉语和英语。

(一)通过词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授词汇的同时介绍其文化意义。如在Doyoulikeanimals?一课中,大多数的学生喜爱动物,所以教师在讲有关动物的词汇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文化意识。英语中dog,在西方国家,它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被当作宠物、孩子来养,所以才会有“Loveme,lovemydog”一句谚语;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个带有批判意味的词,如走狗、狼狗不如的东西,等等。还有词语的搭配,也有着迥异的文化差异。有些词语英语中只用一个词,而在汉语中却有丰富的词来表达。比如,Canyouplaytheguitar?一课中,英语中的play,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thepiano、playtheviolin、playchess、playthetape.等等,汉语却可以用不同的字眼来翻译。如“打”篮球、“踢”足球、“弹”钢琴、“拉”小提琴、“下”棋、“播放”录音等,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发掘类似的词汇,这样不仅将文化知识渗透在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异域的广博的英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在语句和对话中渗透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课本中SectionA部分中多是一些简单的语句和日常交际用语,在课堂教学时,除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还应该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避免交际中出现误解。比如,汉语中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我们都可以询问对方的年龄,而在说英语的国家,却应该避免问及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在与女士或中老年人交谈时,应尽量避免问他们的年龄,对于收入、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问题也应避免谈及,因为这些被认为是个人隐私(privacy),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只有学生们了解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敏感度。

三、充分运用环境,为学生营造文化气氛

有位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是在交际的内在的文化环境和外在的交际环境中得以运用的。因此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的文化环境则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大环境而体现的。

(一)利用课内教学环境

知识的延伸可以从各个方面开展,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都可以渗透着中西的文化意识。如教室的墙壁两侧除了中国的名人警句也可以适时地挂上Allforone,oneforall——4Dumaspere等英文版的名言警句。班级走廊处的宣传板,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教师都可充分利用这些板报对英语文化进行宣传,让每一面墙壁都渗透着英语文化的氛围。常用的英文美文,习惯用语和名言警句,英语诗歌和小幽默等都可成为版面的素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英语手抄报,内容丰富,积极新颖的一些填字游戏、英语谜语等不仅会吸引本班学生的观看,还会吸引其他班级学生的驻留一观。在以无声胜有声的浓郁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知学习英语文化的热情,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的语感能力。

(二)利用课外环境的延伸

环境吸引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以课外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学生文化意识和感知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意识地畅游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中,渗透文化意识。因此抓好校园的文化宣传,让学生了解西方国文化则在润物细无声悄然展开。在学生们必经的教学楼两旁张贴英语校规校纪或英语的名人名言简介,宣传栏里张贴生动有趣的外国名人的励志成才的故事等,课间播放一些英语的乡村民谣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浓郁的异国风情,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国家的文化。校园广播是我校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语广播也可以成为营造宣传英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通过英语广播可以将西方国家的文体活动介绍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和小广播员们一起收集有关各项国际体育比赛的资料,通过广播进行介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实践的机会的同时,还要设法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设多彩而新鲜的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学以致用、讲自己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感受性和鉴别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为同月份过生日的学生举办生日聚会,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聚在一起吃苹果,唱英文歌曲,圣诞节安排学生布置教室等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主题活动,感受西方的不同文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零距离”地接触英美的朋友,或者直接与外教老师面对面的用英语交流,组织学生观看特色纯正的英语电影或录像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第5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本科化学教育中,由于其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实验教学较多,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也较为突出。本文针对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明确了现阶段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与之适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化学教育;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现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科研领域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针对本科化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涉及的领域较广,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极强,相关实验教学较多,这些都必须要求本科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空间,借助化学教育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形成[1]。

一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一些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盲目追求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励。

(二)师资团队创新能力较低

教师作为本科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师资团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落实。然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限制,其对于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相对较低,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中,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一些资深的本科化学教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差

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针对本科化学实践性的需求来说,很多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针对一些化学科研项目的实践,这些都影响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在本科化学教学中尽管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化学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首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盲目重视理论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化学试验中,操作能力较差,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培养。其次,交叉学科知识结构较差,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化学相关课程与其他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造成学生综合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具体到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其应用与创新也就相对较差。

(二)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尚未建成

1.课外创新活动参与度低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数的本科化学教学过程中,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较少,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化学实践中,阻碍了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缺乏对学生参与性的鼓舞与引导。

2.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不当

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创新实践基地,但是其再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很多实践基地都是由学生会负责管理,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1.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需要本科化学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交叉教学,同时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与科研。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对互动教学、启发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尚嫌不足。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性都相对较低,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课堂思维的扩展。

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化学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而化学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较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求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交叉学科基础性、专业性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评价方式与实验课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评价方式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阶段,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创新意识的评价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盲目地片面地重视理论考试,忽视了社会实践与自身创新意识的提升。

2.化学实验课程作用较小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化学实验课程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重要组成。然而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课程中,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探索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变成了一种固有流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创新,也就不能够通过实验课程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科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化学课程来说,其与其他学科的兼容性较强,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交叉点,因此在化学课程设置中,可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选修课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化学教学中。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本科化学教学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具体教材进行相应的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化学创新的主动能动性。

(二)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1.举办化学创新研究讲座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必须要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积极开展化学创新案例讲座,将化学创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让学生在实际的化学创新案例中,丰富化学知识,收获创新理论,进而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通过创新研究讲座,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2.建立网络化学实验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成立了师生互动、学术交流的教学平台。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平台中创建化学实验栏目,将学生的一些实验课题、创新科研成果进行公布,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是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途径之一。借助企业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科研经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而且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只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才能够保证学生扎实的实验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加强综合实验的教学,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结合交叉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总体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三要尝试展开创新实验教学,设置一些创新科研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针对科研成果和化学实验案例,进行课堂探讨,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并在探讨完善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以采用联想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衔接,通过联想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进而主动低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四)科学调整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将口试、创新实验、考试合理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标准,避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入对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使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用伟大的化学成就来感染学生,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我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化学成就数不胜数,这些成就在世界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于这些伟大成就不是很了解,也不了解其中的发展历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像学生们介绍当今的化学成就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来说是有必要的,也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拿我国的钢铁事业来讲,我国的钢铁资源十分丰富,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上升,增长速度相当迅速,如今我国显然是钢铁大国。这足以体现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精湛,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比较来突显我国的钢铁制造技术,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我国钢铁发展的历史,将其制成短片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了解更容易受到伟大化学成就的影响,从这些成就不仅可以体现我国这些年的发展,更可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学生受到感染在影响自己未来理想的同时也燃起了自己对国家的喜爱之情,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信念。[2]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这门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真正的融合起来还要结合这门学科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化学教学的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该被运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学的引用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是这也给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在上述两点中可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这种运用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内容上要符合教材的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同时进行。除此之外,要采用多样化的化学教学形式,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更多的设置实验课程和课外课程,让学生能够有实际的体会,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从课本上面学来的知识有限,社会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学生需要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相应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引用更多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学生知识面的扩宽更易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化学课堂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改善,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好成熟和完善。

三、结论

第7篇

化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和生活联系都十分紧密,如何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教学要点有更好的吸收,能够更有效的在实际生活中展开对于知识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更加多元.均衡化理念提出之前,不同地域间的学校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差异上,尤其是那些教学水平滞后的学校,课堂教学十分单一,教学方法也非常陈旧.

这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也很难引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然而,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理念的提出,不同学校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许多教学水平较为滞后的学校都从其他学校的有效教学经验中有很多收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做出改善.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为例.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会给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会让学生明白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物质燃烧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会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透过对于实验的观察,学生会很直观地感受到燃烧需要的条件.这种自主探究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

二、学生综合化学素养发展更加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化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同地区的学生综合化学素养发展更加均衡.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过程为例.本节内容的教学要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且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提出问题:自然界总共含有100多种元素,人体中是否也都有呢?

你知道人体中都含有哪些元素吗?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你能从多到少地排出几种元素吗?通过阅读课本知识以及过往积累的化学常识,学生对于这几个问题都给出了非常准确的答案.这不仅是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良好体现,在不同地区对于学生的检验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认识都很充裕.这充分说明均衡化理念下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上越来越统一,学生具备的化学素养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第8篇

中医药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医疗界占据市场己十分紧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中医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医并举,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中医药改变现状,超越现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神农尝本草”,自古以来,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医治病求本,中药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些种种却鲜为人知,由于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不够,使大家对中医药产生很多偏差的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应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中医过去在疾病治疗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患者经常是走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全套的医疗检查、治疗未果,才想起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医对于这种病因不明,来势汹汹的疾病,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屡获良效,中医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办法防治“非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费用大大节省。不仅在“非典”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来几年发生的甲流、龠流感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

近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屠呦呦老专家的获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如何使中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医“谈恋爱”——热爱中医,不离不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热爱中医,对中医时刻充满爱好与兴趣,才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纵观中医史,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习中医,没有对中医的热爱,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会味同嚼蜡,就无法把中医学好学透。这个比喻打得好,要和中医“谈恋爱”,这样,就会觉得对中医有了一份责任,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最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中医发扬光大,不仅要超越现在,更要超越过去中医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学好中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虽然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能是枯燥的,难懂的,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坎儿,真正走入中医这个殿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丽的宝库。现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熟读《内经》,学好中药等这些基本课程是为以后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师,多临证——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

中医理论课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好了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照样不会看病。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是知识来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径和规律。学习中医犹需如此,只有回归临床实践、所学才能被验证、巩固,才能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推动中医发展。

(四)中医药学子要有时代责任、创新使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