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媒体运营研究

新媒体运营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0 14:40:56

新媒体运营研究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1篇

利其器,练好“三拳两脚”

左脚,文以载道,意识形态之利器——刊物、文章和新闻。如,以短、平、快为特点、以“每位同事都是品牌大使”著称的企业文化忠实布道者之员工内刊;如,以宣传研究实力、公司动态和分享调查报告的客户外刊、以专家、企业传记或研究及案例专题为主题的手册/图书,无论是展示文化、还是对于、演讲、采访等宣传目的,都是难得的精品素材,用学术武装营销,其生命力可以绵延几十年。对于一些国际化的研究公司,除了接收、编译、追采集团新闻动态外,某国际研究公司的中国公司亦开创了针对集团研究管理层、讲述中国经济发展、近期中国调研的英文内刊,其受欢迎程度大有从内刊走向集团外刊之势。又如定期研究文章、分享探讨研究结果或者研究心得,其专业形象日益丰满。而大大小小的新闻则更是公司与客户并肩合作,与时俱进的证明。保证刊物和文章通过公司的官网,群发软件系统,媒体渠道和微博、乃至硬广等渠道及时、准确、有效地,是市场研究企业宣传之责任所在。

右脚,体验制胜,突破“见面最难”之利器——会议活动。客户会、媒体会、论坛、赛事、演讲、直播等各种线上和线下活动形式不一而足;如何有所取舍?如何针对竞争对手向时而动?个中学问非整合营销所不能实现。

第一拳,媒体为“王”。市场研究企业与媒体是合作的关系,研究公司需要宣传,而平面、网络、新媒介等各种形式的媒体做选题和采访报道也需要数据、报告和第三方声音及专家的点评,双方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平面、网络、广播和电视等等横向及垂直媒体一个都不能少,更侧重财经和营销类媒体。关怀媒体和媒体人、做好项目排期、深挖契合度、辛苦运作,必会有所收获。即使有危机公关事件发生,更可以及时应对。

第二拳,协会是家。市场研究公司多为欧洲民意与市场研究协会(ESOMAR),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CAMIR)及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CMRA)这几大协会的会员。在行业组织的大小峰会上演讲、赞助或者在其自媒体刊物上新闻和报告,有所曝光,也是重要渠道之一。

第三拳,客户是上帝。很多市场研究公司都将客户分为不同层次和领域或行业去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包括客户数据更新与拓展、EDM和CRM软件系统的经营、客户会的举办、及时处理客户的需求与客户的投诉、客户刊物的发行等。某市场研究公司经常与客户联合公关,共同分享研究结果;另一家更是与客户免费分享其几十年经验集大成的知识宝典:独一无二的“网上大学”系统;这些附加值大大增加了客户的黏性。

当然,如果施展这番拳脚之人是企业领袖,则效果更胜一筹。某中国本土知名的调查集团的掌门人很好地担任《头脑风暴》主持人,对其公司做了很好的隐性宣传。

善其事,点燃所有资源的热情

利器在手,通过项目管理模式的综合运作,便可无坚不催。大事件和大媒体是焦点及核心所在。

借力大事件,营销造势造福

大到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足球锦标赛,紧追大事件营销的市场研究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调研的能力,大做特做热点调研,抓取包括媒体、客户及消费者在内的全社会眼球和实惠。

某市场研究公司开创了品牌赞助商赞助效果跟踪调查,充分利用了大赛季的万众瞩目状态。以近期的伦敦奥运为例,该公司在大赛前的半年开展了题为“伦敦奥运快车研究”的项目;事先针对客户和媒体需求征集了其热点话题,做到有的放矢,让大家颇有“定制化”服务的受宠之感,作好了前期造势。在2012年赛前及计划的赛后期从“赞助”及“赞助花费效果”切入,分五个批次跟踪调查及结果。该公司通过与主流财经媒体合作,将原始数据形成快速简报,再配之针对性的多角度(如分快消/IT电信/汽车/家电等品牌、分研究领域等)公关稿,便于记者直接取材。当天,首发媒体如炮弹一样,有规律地炸开,并迅速在其他媒体中得到二级传播;很多媒体的专访要求纷至踏来,同时还配合了对这些品牌企业的整合采访内容。客户心中本来对此调研印象深刻,如此又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又可在众媒体的“奥运营销”主题活动或者相关环节中喷云吐雾。该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公司美誉自然增强。客户的问讯电话不绝于耳,众多客户简报过后积极购买了详实的研究数据。

借力媒体资源,传播最大最优

随着媒体集团化发展,大报系和大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日渐盛行。比起针对奥运、世博这样大事件,各家市场研究公司亦可以和媒体合作开展围绕小事件的自主调研或者联合调研并运作整合营销。

针对“食品安全”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第一财经主办的“食品健康七星奖评选活动”邀请了某市场研究公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权威调研机构。四月初举行新闻和整体活动的启动仪式,与食品行业专家等各方名人齐聚,在演讲中分析该市场研究企业的研究方法、往期结果分析以及展望未来;与记者积极沟通,做好采访和补采;借用会造好前势。四月底问卷,邀请被访者对评价食品制造、餐饮等品牌,利用五月的项目执行再度结合届时的一些食品相关热点危机事件或者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撰写报告,形成文章;主办方据此评出“信赖100食品安全”企业入围名单,作为参评七星奖的入门资格。在第一财经报纸整版配图首发,在东方卫视等栏目中参与点评。全程在微博中直播了整个努力的过程。与顶尖媒体并肩的风范与姿态获得成功后,双方开展了项目的跟踪合作,更推广其模式向多个领域。

2012北京国际车展热点调查如约而至,该公司专注承袭了一年一度的汽车热点及其报道的爆发点,今年更“听”诊汽车微博热点,如汽车品牌提及、转发、粉丝等车企的微博状况通过社会化倾听产品研究而成报告、研究文章和新闻。

既有车展大事件又有媒体大活动,可谓千载难逢的机缘。通过汽车行业研究、品牌与广告的产品线、数字化研究的技术能力及其多个社会化倾听产品的应用案例将其2012年战略重点发挥得有声有色。从媒介宣传、公司和业务推广,品牌及产品模型研究、研究专家品牌等多纬度,立体化地挥出组合拳脚,将整合营销传播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更了财经、广告、品牌及汽车媒体关系;客户的需求达到了应接不暇的状态。

善其事,利其器。中国整合营销传播仍然走在探寻之路上,对于市场研究企业,尤如是。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2篇

>> 都市类媒体如何做好民生类微信公众号 媒体微信公众号文本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娱乐类公众号的行文模式 基于AISAS模式下微信公众号的品牌形象传播初探 微信公众号: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基层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地市媒体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 体育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对策 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研究 微信公众号运营与媒体融合 地方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实践 县级媒体微信公众号如何更吸睛 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与技术 自媒体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严肃八卦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微信营销策略探析 微信公众号定位 微信公众号建设中的漫画元素 现代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研究 成都商报新浪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三大新媒体平台聚合效应和互动浅谈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建设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4-20/2015-10-15.

③ 殷义芝.对微信公众号及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探究[J].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2015年,(08):93-97.

④ 罗勋湖.微信公众号新闻内容的编辑策略[J].新闻研究导论,2015(07):143-144.

⑤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9-190.

参考文献:

[1] 周筱洲.餐饮企业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品牌传播模式研究――以雕爷牛腩和黄太吉为例[J].品牌营销,2014(08):18-19.

[2] 黄楚新 .餐饮企业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品牌传播模式研究――以雕爷牛腩和黄太吉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5(07):5-19.

[3] 殷义芝.对微信公众号及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探究[J].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2015(08):93-97.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3篇

关键词:中国广播 广播理论 理论研究

2011年,中国广播是在国家“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中国广播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拓展,与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得愈加紧密。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化发展与经营、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和较多的关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2011年是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第二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借助新媒体衍生出一些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形态。相关研究一致认为,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媒介融合为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有学者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出现多种衍生形式,如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广播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了用户对多形态信息传播的接受需求,传统广播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研究指出,“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它要求广播从业者以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将内容做好、节目做精。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每一种广播形态都有其生存空间和受众市场,但不论形态如何衍变,坚持按广播的传播规律办广播,强化内容建设都是未来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①

有研究者提出“内容为王是广播生存之本”,随着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内容仍然是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对抗新兴媒体的“重兵器”。如何生产出符合市场、技术、时代和群众需求的内容成为解决广播生存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广播受众用户化、收听碎片化与内容分众化的趋势,广播在内容生产上应充分体现个性化需求,培养节目品牌和主持人品牌,拓宽新媒体思路,让广播进入更为广泛的传播环节。②还有研究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信息及节目资源,建立媒体资料数据库与用户分析数据库,对音频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结构化入库,以满足多媒体受众对内容选择的需求。

二、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研究

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配合国家近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国广播业置身于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又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广播业依然面临着经济体量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求破解良策。对此,有广播业者对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进行了思考,相关研究一方面对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审视,另一方面对我国广播产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研究指出,广播产业经营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链短,延展性、辅业务弱,发展后劲不足,专题广告收入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对外合作、资本运营手段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效应,广播电视横向联合呆滞,广播呈现弱化现象。在广播产业化过程中,事业产业切割不彻底,市场运营方面存在欠缺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目前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及政策环境,有研究者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提出突破发展瓶颈的设想和建议,即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产业发展理念,以政策为先导,以资源为基础,以机制为保障,通过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和资源业务整合,培育产业运营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广播产业。③

广播经营研究涉及广播经营的宏观内容、发展策略、广播营销、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广播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打造专业频率广播、推动广播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广播经营的重要策略。有业界研究者就以北京交通广播的品牌发展之路,对广播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思考,提出应利用媒体优势,扩大外延,形成产业链。研究指出,广播进行市场化经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其他产业是可以尝试的路径。在不改变主业的基础上,立体利用资源获得多重收益,利用媒体资源优势涉足其他领域,是一条值得探索但又要慎重尝试的道路。在整个媒体市场风云变幻的态势下,广播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夺得先机、拔得头筹,是需要不断认真求索的课题,需要当代广播人深入探讨、仔细论证,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汲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④

三、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4篇

作者:邵培仁 刘强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本书冠以“跨世纪传播学丛书”,是第一本关于媒介经济管理方面的论著,确切讲是一部教材。作者用学者的视角,综合运用管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的知识对媒介经营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它以学科的界定、职能的确立为开篇,相继阐述了媒介产品、市场、营销,以及人力开发,财务管理和相关媒介运营流程。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它们的精华被作者有机地结合到中国特色的时空环境中,并在媒介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传统上,我们更强调媒介产品的喉舌作用和社会效益,并把这些效果的好坏作为媒介产品使用价值高低的唯一评判标准。其实,媒介产品与一般商品一样,有着共同之处。比如,报业的营销使用了大量的企业惯用手法,报纸价格战从2元到1元、5角、2角,甚至1角;报纸版面战从4版到8版、16版、24版、36版,而价格不变,其弥漫的硝烟不亚于彩电大战。这一事实也说明媒介已经意识到需要仰仗市场而生存,意识到经营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以前比较次要的经营广告部门和人才被推向了市场的前沿。本书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著。

作为学者和教师,作者对每一章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引证、分析,并结合案例具体介绍了每一种媒介产品的不同运营模式,以至于洋洋48万字,近500页,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特点。对于不断变化的媒介生存环境,书本并非实战演练,只是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媒介运做程序。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可读之书。

《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

作者:胡太春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唐太宗时的诤臣魏征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作为新闻领域中佼佼者的新闻史学就是如此。关于媒介经营管理史的论述以前散见于新闻史的教材论著中,是胡太春先生的这部专题填补了媒介经营管理史研究的空白。报业在媒介家族中历史最长,发展最成熟,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它的经营管理对其他媒介具有普适性。该书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业为线索,勾画了200余年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的历史长卷,反映了中国报业的经营管理由原始状态走向科学管理的历程。对于无产阶级的报业和资产阶级的报业,除去性质和目的的差异,在经营管理上是可以借鉴的。书中对《京报》、《新民丛报》、《申报》、《大公报》、《世界日报》、《红色中华报》、《解放日报》以及台港澳地区30余家报纸进行了个案分析,他们的股份制经营、市场运作、人才理念以及印刷发行的具体操作都有很强的资料性,对今天的报业,以至媒介业有借鉴意义。

作者的治学态度很严谨,书中资料的可信度很高。而且,鲜明的阶级观点在字里行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知识经济环境和WTO的要求下,我们决不能因为阶级观点的差异而放弃对西方媒介经营管理经验的借鉴,不可故步自封。从事精英行业要做智者。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主编:吴文虎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本书系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作者从学者的角度,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综合透视了我国新闻媒介企业化管理和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点和规律。其实,就媒介经营来讲,它同一般商品经营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许多成功的媒介经营案例,无非就是把商品经营的精妙之处嫁接到媒介经营中来。只不过媒介生产的是新闻产品,比如报纸不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全可以作为伪劣产品来处理。所不同的是该产品的处罚由意识形态部门,如宣传部和新闻出版局,而非技术监督或是工商管理部门负责。书中重点讲了媒介产品与市场营销、广告经营管理、媒介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并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北京、广东的媒介发展趋势为例,对媒介产业化、集团化,媒介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进行了论述。作为教材,该书还尝试确立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学科地位和原则职能。

它的优点是文字简约,详略得当,屏弃、突破了传统教材的那种事无巨细的解释,删掉了多余信息,重点介绍了媒介经营的宏观层面。作为学者而非业者,这就是高明之处。该书阅读起来耗时不多,适合学生入门和时间宝贵的业内人士的初步学习。每章前的内容提要,就像报纸头版的导读,使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但该书对媒介经营技术论及较少,使想进一步提高的业者找不到解渴的梅林。

《媒介管理研究》

作者: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在媒介经济专著许多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如曹鹏博士的报业集团研究,刘宏博士的传媒市场对策研究,胡太春博士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研究,以及本书。这些博士在该领域往往站位较高,其专著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由此,也说明媒介经济正受到学术前沿的高度关注,它的发展将后劲十足。

该书的副题是: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也就是说,它锁定的读者对象的兴奋点是广播电视。作者从现代管理理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体系,并对广播电视存在的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媒介市场、资源和受众,内部环境,如结构作业系统、管理心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模式。

《传媒产业经营实务》

主编:周鸿铎

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传媒产业经营实务,顾名思义是从传媒产业的微观层面研究媒介,研究印刷媒介产业、广播产业、电视产业、邮电产业如何做大影响力经济的经营之道。上面提及的诸多媒介产业虽为同宗,但其经营之道各有奥妙,而本书的亮点更多地表现在电视业经营上,显示出作者对电视业经营的娴熟有加。

除对不同媒介产业的性质、经营、结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外,重头戏体现在电视产业经营上,其内容和篇幅占据了半壁江山。从电视节目的特点机会、竞争范围、成本制作,电视节目市场经营、构成及营销,电视广告经营,电视剧经营及电视网络、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所以,名副其实地讲,本书主要关注的是电视业的经营之道,电视业者是它的最直接受益人。

《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

作者:刘宏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双重属性是传媒的内在规定性,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强弱不一样罢了。今天,中国传媒的经济属性正脱去隐者的外衣,在经济舞台上闪亮登场,而且出手不凡。君不见媒介业24小时不停地征战,白天报业战成都,晚间电视战长沙。这些竞夺就是媒介取得了政治属性对自己的理解,而积极寻找市场发展对策的过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政治属性(或称社会代言人、社会守望者、舆论引导者)和经济属性必须寻找一个平衡点,才会生存,也只有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媒介本身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就有可能造成蹩脚的媒介。现在无论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媒介本身对这双重性都有了共识,但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作者以双重性为核心,从东西方对比研究入手,在理论上探讨了传媒双重性的表现形式,以及传媒双重性在中国的表现,传媒产业化、传媒集团化和政府宏观调控同传媒双重性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围绕传媒双重性,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双重性的良性互动,寻找切合中国环境的媒体发展之路。作者认为,即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传媒政治角色的双赢策略是中国传媒市场发展壮大的根本选择。总的来说,这些论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

主编:黄升民 丁俊杰

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发展媒介集团已成为共识,但如何打造却值得研究。基于媒介之间的不同特点,对媒介集团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是以报刊出版集团为主,一是以广播电视为主。几乎所有的媒介经济教材和论著当中均有关于媒介集团的章节,但关于媒介集团的专著却少之又少。本书的编者都是广电界的知名学者,基本上反映了广电集团化领域中的最新成就。该书分为五篇:现状篇对中国广电媒介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启示篇以BBC、NHK和美国时代华纳为个案剖析了海外媒介集团的发展脉络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探索篇围绕广州广电的资源规模使用、湖南广电的资本运作、上海广电的效益管理揭示了中国广电集团化的探索过程;战略篇提出了中国广电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梳理出进行集团化的核心思路,以及两种集团化操作模式;相关研究篇以关注媒介生存为主题分析了新技术新环境下的媒介发展趋势。在媒介经济的书籍中,该书仅从版式大小、字数和页码上都可以称为重量级,价格也不菲,但对于研究、关注媒介集团化的业界和学界人士来说,读后却能受益。从市场角度讲,它锁定的就是这些专业人士。而且,该书的资料性也不容忽视。

《报业中国》

作者:孙燕君

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报业中国》,中国报业,确实好大气的名字。作者以记者的眼光鸟瞰了当代中国报业的现状和趋势。在这样一个快速整合的时代,报业也是战火不断,烽烟频传。为了攻城掠地,报人们赤膊上阵,对工商业的市场营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赔钱杀出一条血路。书中透出的“血腥味”,证明了报业对市场的强烈依存度,同时也表明,报业需要一流的团队,不仅有优秀的编辑记者,还要有卓越的经营家。本书以大特写的笔法再现了“广州报业的三国演义”、“京城报业的群英会战”、“成都报业的春秋五霸”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5篇

[关键词]民营广告公司;广告;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62-03

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广告主对新媒体的投放持续升温,逐渐将投放于传统媒体广告的部分费用转移至新兴媒体。新媒体广告的迅速崛起与规模成长正深刻的改变着广告传播的方式与效果。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广告已显生存困境。在传统媒体中,广告受到诸如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最大,这是新老传播技术差异的体现,也是传播技术对人们信息理念塑造后的必然结果。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与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多方面。这些困境,既是媒介格局改变的结果,更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① 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② 有线数字电视;③ IPTV(狭义上指基于TV终端的);④ 网络广播;⑤ 网络电视(这是新媒体中发展最快的一种);⑥ 手机电视;⑦ 楼及移动工具电视(它们有些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

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广告传播在针对性、互动性及规模性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与研究。但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且呈多样性,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经营仍然是学者与业者争执的焦点与热点,尤其是针对新媒体广告的投放方式和效果评估也依旧是困扰广告企业的难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新媒体广告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新媒体广告研究的必要性与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告企业创新经营的策略。

1 新媒体广告研究的现状

1.1 新媒体广告研究的成果综述

1996年,谢永红发表在《中国计算机用户》第一期上的《广告传播新大陆――Internet》成为我国最先公开介绍这种新兴的广告形式的文章之一。随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针对网络广告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如张海鹰的《网络广告――新世纪广告传媒的“黑马”》、杨世铭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络的广告功能分析》、林升栋的《国内网络广告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和冯璞如的《传统媒体广告业的潜在对手――网络广告》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广告这种新兴平台的特征进行描述和介绍的层面之上,但并未涉及对于网络广告受众、效果等的实证研究。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有关网络广告的著作面世,如魏超、于刃刚编著的《网络广告》和刘一赐著的《网络广告第一课――蛮荒西部角力赛的生存之道》。但其内容大多着眼于概念介绍和操作说明,还较少具有学理性。

1996―2000年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有关网络广告的专著,涉及网络广告的制作、、传播特征、法律法规等各方面,开启了我国对于网络广告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如刘友林、熊碧玲、刘治华等编著的《网络广告实务》,巢乃鹏、杜骏飞主编的《网络广告原理与实务》,钟强主编的《网络广告》,高力、王晓清、黎明编著的《网络广告学》,孟丽莎主编的《网络营销》和Catherine Seda(美)著、谢婷与周至等译的《搜索引擎广告:网络营销的成功之路》等。

2006年至今,在网络广告的专题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兴趣也逐渐细化,所完成研究的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方法上趋于规范,实证性也逐渐增强。其中,较为出色的研究有:苟雁的《网络广告形式多元化趋势分析》、周俊的《基于受众能动性的网络广告》、李东的《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比较研究》、匡文波的《网络广告走到了十字路口》和赵俊峰的《中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1.2 新媒体广告研究的必要性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广告载体形式适应了消费者“碎片化”和广告媒体“分众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广告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一直是广告界和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新的经营模式也受到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备了很多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新的特征,但是由于新媒体发展的迅速性和多样性,许多媒体经营者和广告公司依然套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来运作这种新的媒体形式,自然不能使其广告效益最大化。

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区别于传统媒体所具有的针对性、互动性等特征,但是目前针对新媒体的广告投放方式和新的效果评估体系并没有深入挖掘,对其受众特征、满意度和接收度方面也没有全面的分析。因而在实践中,新媒体的广告经营者也并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优势,反而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正好为新媒体环境广告经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的主要问题

2.1 新媒体权威性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

比起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来说,新媒体由于覆盖面积有限,因而很可能存在着事实上的费用浪费。这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发展的时间较短,覆盖率较低;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新媒体信息现状来看,娱乐性和商业性较强的信息占据了很大比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由于新媒体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广告可信度和传播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新媒体投放广告并不会伴随着营销费用的累积而沉淀品牌效应和价值。品牌的推广尤其是新品牌的推出往往仍需借助强势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以增强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2.2 相关第三方监测数据缺失

由于发展时间短、形式较为新颖,相关第三方监测数据难以实现,许多新媒体仍然走在“按展示付费”的老路上。也就是说,站在企业角度,根本无法了解你所投入的广告费是否达到目标消费者,目标消费者是否能够看到广告这两项监测,更不用说是否能促进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和产品销售了。

2.3 广告公司对新媒体的内容创意经验不足

现阶段的新媒体广告,大都采用专为报纸和电视设计的广告内容,而有些内容并不符合实际的新媒体特性,不能很好地凸显新媒体的优势。例如,公交移动液晶电视,其广告内容缺乏和公交工具本身特点的结合,往往一条广告放到了一半就被停站等因素打扰,因此实际广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手机报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容同质化;目前,手机报几乎没有原创内容,缺乏自己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等,其现有的有关媒体业务所有运作,包括新闻来源都是依附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在于竞争时代,这无疑将是手机报发展的死穴,另外消费人群定位不准、技术发展的瓶颈等都严重的制约着该市场的成熟。

3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业创新经营策略

当前传统广告受到诸如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最大,这是新老传播技术差异的体现,也是传播技术对人们信息理念塑造后的必然结果。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及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影响力等多方面。若不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传统广告业将难以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传统广告的网络化、手机化、跨平台化的新媒体转向;传统广告形式自身变革;传统广告发展与物联网结合;国内新媒体广告企业的融资方式、广告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实现我国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3.1 传统广告的网络化、手机化、跨平台化

采用多样化的广告形式,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广告的效果;创新网络广告形式,提供综合服务,吸引广告主投入;利用网络广告跟踪技术,灵活地调整广告策略;因式制宜树立网络广告目标;运用广告原理和技巧,发挥网络广告的高效率优势。

3.2 传统广告形式的自身变革

新媒体广告在视觉传达、音效渲染方面较之传统广告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在视觉文化环境下,广告传播出现了明显的视觉化转向。技术的革新使得各种副媒体的承载力与表现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针对不同媒体的位置、投放方式和受众特点,创造适应新媒体接收方式的广告内容是变革的关键。

3.3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发展

面对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媒体广告产业要能更好的了解互联网给媒体广告所带来的机遇,利用好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细化客户、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同时增强自身广告服务意识,更好的用广告来服务客

户,增加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度。其中,利用更专业的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积极开发基于数据库的网络营销与广告,是当下企业创新经营的增长点。

3.4 国内新媒体广告企业的融资困境和解决途径

在企业内部,形成清晰的收费模式,增强企业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步伐和发展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此外,还应积极开展融资租赁,通过融资租赁获得企业扩张所需的资产。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机构对新兴行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丰富风险融资渠道;规范新媒体广告业融资市场,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

2009年,各大风险投资机构纷纷注资户外广告企业,形成传统户外广告、新媒体户外广告市场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高峰,这也有力证明了媒体形式的创新必然会带来无限商机,也必然会吸引更多资金注入,使得企业进入良性循环。而广告业的资本经营再次得到演进。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广告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以每年两位数增长率的速度保持稳步发展,其规模和质量举世瞩目。目前,已经形成以全面综合服务能力的广告公司为主干,以高效畅通的媒介传播网络为支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服务的广告促销体系和信息传播体系,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广告业产生深远影响,传统广告必须和以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进行互动结合以及转变信息观念,在实现信息的优化和有效传播上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新媒体广告传播的创新发展是提升社会文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有利于形成广告带动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金海,姚曦.广告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苗洁.现代广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Marshall A..Industry and Trade(Forth edition)[M]. NenYork: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19:405.

[4]Dorfman R and P.O..Optimal Advertising and Optimal 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4(5):826-836.

[5]Lilien G.L .Rangaswamy A.Marketing Engineer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黄升民.中国广告五大忧思[J].现代广告,2005(4):71.

[7]陈刚.2005中国广告业的机会[J].中国广告,2005(1):26-27.

[8]顾美影.影响广告业走势和消费观念的因素[J].中国广告,2005(1):28.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风险控制;法规对策

一、前言

新媒体是现今快速发展的一个生产链,新媒体营销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子链。在现今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新媒体营销最大程度上利用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并且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载体,达到把自己想要传送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与了解。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是必然的产物,而新媒体营销也是必然的趋势。很多人已经关注到新媒体可以带来的可观的利益,它主要做的就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优势,扩大网络市场,尽可能完美的帮助客户,这就是新媒体营销。但是,很多大型企业在面临传统行业转向新媒体时,没有做好风险控制策略,盲目转型,导致了转型失败的结果,甚至有一些企业无法承担产生的风险,造成了破产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来说,技术人员也是一个关键,技术人才的领先直接影响到了竞争的优势。但是,人才流动性较强,怎样去吸引与留住技术性人才也是风险控制上需要考虑的一个部分。

二、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被称作是“新式广告”,它与传统的广告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广告进行张贴、登报、电视等多种形式,而新媒体广告却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它借助了微信、微博、论坛等。它可以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可能得到最大的效益。在投放广告时,它可以进行调整,找到合适的受众群。但是,它比传统的广告行业收到了更多法律和政策的威胁,很多人无法控制新媒体的风险。很多的大型传统企业向新媒体进行转变时,没有把握好法律和风险的规避,遭遇了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听信了法律专家的意见,但是在新媒体运营的情况下,传统的法律条款已经不再适用,很多法律专家并没有开始研究新媒体的运营方式,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法律专家所给出的建议,可能会面临一些糟糕的结果。其实对新媒体广告行业法律与政策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不可以把无法处理的业务集中在一个时段内爆发,如果放置在一起,很容易面临破产的可能。在控制风险上,手机运营商就做的很好。手机一直是广告的重要渠道,把广告嵌入手机上,例如固定的阅读器、浏览器和播放器。这里面有一个很出名的例子,就是“脉动”饮料。当时参与者除了脉动的厂商,还有移动运营商和广告公司,他们把目光放在了购买手机的买家与移动用户。无论手机的销售量有多少,只要脉动的产品被播放,广告公司收取广告费用,移动运营商收取流量费,脉动公司得到宣传,一箭三雕,这就是新媒体以广告来做营销的经典案例。可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情况的运营下,户主没有得到详细的知情权。可是由于移动运营商在该广告模式下的强制性与控制性,使得该商业模式的法律与政策风险控制的方法明确而具体,这就是它成功的主要原因。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用户自己主动加入模式风险控制方法,决定性的原因是运营商的强势插入,其实,在面临手机的新媒体营销时,应该去说动移动、电信、联通运营商参与这场活动。

但是,用户忍耐也有限度,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在用户可以接受的最大程度上运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第三方机构服务的迫切性,就是脉动对盈利的渴望。这种营销手段中其实最直接受益的是广告商和运营商,真正地投资商的盈利是“看不见”的。在广告的影响下,可能很多用户会去购买这些产品,这个时候,投资方发现用户购买量增大,才会发现盈利。这就是新的媒体的手段营销,还要考虑到,这个营销大量资金投出,是否会带来收益。收益是否大于投资,这都需要投资商进行谨慎考虑。在这种新的投资方式下,可能投资方也知道无法快速得到直接获利,但是他们需要看到效果,当然他们所需要的效果也是具有多个方面的。所以出现了一个叫做第三方监控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出现也是新媒体运营的必然产物。这个可以让投资方清楚自己投资后可得到利益进行大概估算,投资方可以明白自己广告投放带来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产生效益。这个平台就是对手机广告投放最大程度上的量化测评。在种情况下,第三方机构也由此诞生,他们主要负责的就是监控机制,有了监控机制的前提下,许多东西就会变得透明化和公开化,换句话说,结果变得可控制。

另外,第三方的运用,也属于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管理者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小。但是,风险是不会没有的,所以,风险管理者只能把风险降到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而不能消失。风险控制中,移动运营商就做的很好。它对以移动运营为平台的广告短信进行严格把关,大大地降低风险的到来。在征得大的集团用户的同意下,签订一系列合同,要求就是集团用户不可以向员工和会员以外的人发送短信广告,其实就是说你买了广告,只能对你自己内部的人发,你不可以骚扰到其他移动的客户,避免移动客户流失。还有一些集团,并没有与移动运营商签订合同,就私自发送短信广告,移动运营商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监控同一号码的重复短信发送量,并且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看发送内容是否为广告短信。当发现这些短信的确是广告短信时,可以采取法律保护,依法治理垃圾短信源头,我国对于非法发送大量垃圾短信的个人或者集团,都有相应的惩罚规定和程序。这种方法不仅符合营销法规,还是一个非常好的风险策略。

三、营销法律风险控制

在新媒体营销运营中,还有新媒体的领头羊凤凰网也曾经面临过巨大的挑战。当时作为新媒体的凤凰网,首先面临着就是战略风险问题。战略风险如果用专业语言来说就是企业整体损失开始出现了不确定性,它开始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效益、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文化的因素。简单来说,企业开始出现指导上的错误,一个未知的方向带来的结果自然也是未知的。凤凰新媒体当时做出的决定是整合下面分散资源,把无数子产业链的融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突破以往的新媒体形式。它整合了自己零散的资源,例如电视台、期刊、网站资源等等,形成自己内部控股的形式,做自己的投资商与广告商。把广告与投资合二为一,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当时新媒体凤凰自己宣称做“长尾经济时代的凤头”。其实这个说法就是自己成为稀缺的提供商,运用自己内部整合的零散资源做广告,来让更多人知道凤凰新媒体。但是,它面临着一个极大的缺陷,受众群体没有找对,新媒体时代上年轻人较多,而凤凰新媒体虽然在当时推出来解读外国新闻的热点。但是它却没有注意到,信息轰炸的时代,信息流传送量太大也太快,一旦信息被传播出去,其实就是被消费。它提出解读国外新闻虽然与传统的新闻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长篇论调,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信息时代阅读,现在的信息时代也被称为快餐阅读,如果你你无法快速吸引用户的眼球,就是面临着一半的失败。因此,不注重个性化、小众化信息产品的提供将使得凤凰新媒体丧失掉许多用户,特别是现当代的青年,他们喜欢追求不同,喜欢小众消费。其实凤凰新媒体没有意识到这些小众需求看似销量不高,其实它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与主流产品一样重要,据统计过,快速消费文和主流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会更大。所以,凤凰新媒体没有做好风险控制计划,在新媒体路上会非常艰难,如何能重新吸引用户,做好风险控制,我觉得凤凰新媒体应把主流和小众个性化产品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在短期内最大程度的扩大知名度,达到可观的利润。

四、我国新媒体管理

我国在新媒体管理中,虽不如国外的法制健全,但也在不断完善中。根据我国新媒体的实际情况,我觉得首先需要大力加强新媒体的管理,形成一种“有自由,有限制”的观念。很多人认为他在网络上有言论自由,不应该去限制他的言论。可是,当这种言论危害到他人与国家的安全时,就应该禁止。我国宪法有明确规定,限制一定的言论自由,意思是你可以发表言论,但是你的言论不能给别人带来困扰。新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理当遵循宪法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完善法律体制,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新媒体的很多问题不能完全覆盖。所以,当一项新的事物诞生时,法律也应制定新的法规去适应新的事物。在完善法律时,应该考虑到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所会产生的问题,并且适当运用民法和刑法,形成一个新媒体法制。当法律制定好后,应该加强监督体制,大力管理网络不良现象,并且一旦发现,就应严格处理。例如对传播不良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泄露他人隐私、危害国家团结等行为实行严厉处罚,甚至降低他们的个人信誉,保证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最后是根据新媒体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科学合理的机制。新媒体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需要统一进行战略规划。我国有上万家大型的网络平台,把这些网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就是现在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家已经开始建立新媒体主席,新媒体主席主要负责的就是管理这些大型网络平台,并且严格把关他们所发表的言论。并且加强各地媒体与国家媒体的联络,充分发挥国家媒体带头作用,坚守社会责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下来,很快形成以国家媒体为主,地区媒体为辅的新媒体方向。我国已经开始成立了举报制度,一旦发现不良言论,可以进行快速举报。举报内容被核实,发现准确无误,给予个人奖励。全民举报制度的产生,就是让人自觉守法。只有这样,新媒体才可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五、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的发展,国家的法律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于发送一些违法和不良消息时,传播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特别是当传送的消息达到一定数量时,危害了他人以及国家时,更加会进行严重处理。在这个时候,广大用户应该作为一个有效的监督者,可以让互联网的环境更加干净与整洁。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网上举报、受理和处理违法网络广告的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的网络举报系统,甚至可以进行实名制的监督,还要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监督系统,用户可以进行匿名的举报。同样地,企业在面临信息发展大环境下,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做好风险控制策略。这样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企业也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降低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现在,信息还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中,企业更要做好风险控制对策,才能在新媒体的时代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郝正明.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模式的创新探索[D].武汉大学,2012.

[2]张小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3]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7篇

[摘要]:

当今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起步阶段。笔者针对周鸿铎教授的观点“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认为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与进路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讨论一个研究对象必须把它置于在恰当的学科话语框架内才有意义。研究指出: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应是传媒经济研究的两个主要范式,而选择媒介产品作为研究起点是最佳的进路。

Abstract:ThestudyinthedisciplineofmediaeconomicsisfullofcontroversiesinmainlandChinanowadays.Theauthordisagreeswiththepointofviewaboutthat“mediaeconomicsdoesn’tfallintoeconomics”putbyProf.ZhouHongduo.Becauseofdiscussingasubjectismeaningfulonlyifitisputintotheproperdisciplineframe,theauthorthinkstoresolvethedebatesontheparadigmandapproachtomediaeconomicsresearchasaprioragenda.Inthepaper,theauthorindicatesthatmediaindustryeconomicsandmediamanagementarethetwomajorparadigmsinmediaeconomicsresearch,andtobeginwiththetopicofmediagoodsisthebestapproachtoit.

Keywords:mediaeconomy,normalforms,ways

近年来,“传媒经济”是新闻传播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目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初级阶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刊载了周鸿铎教授的文章《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这一犹如“白马非马”的说法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周鸿铎教授毕竟是我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且著述最多的学者之一,他的观点或许不无道理。但是,如果说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那它应该属于什么学科领域呢?传播学?管理学?还是其他学科?该如何研究传媒经济?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传媒经济研究现状与取向

2006年5月15-19日,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在会上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现状作了一个介绍:“在中国,传媒经济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仅‘十五’科研规划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新闻传播学18个重点课题中,就有7个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传媒经济学方向。而在教育部的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中,第4个方向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中国媒介经济’,其中所列举的重点课题有10个。”[1]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闻院校和新闻媒体组建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一些新闻院校设立了传媒经济学专业,开设了专门的传媒经济学课程。不少新闻院校招收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还专门设立了传媒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生。

学界和业界都纷纷召开了各种各样学术研讨会,有的甚至还把它开到国外去。学界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据不完全统计,论文达到1000余篇,专著超过200部。进入新世纪,就有《广播电视经济学》(周鸿铎,2001年)、《报业经济学》(金碚,2002年)、《传媒经济》(周鸿铎,2003年)、《大众传媒经济学》(吴飞,2003年)、《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赵曙光、史宇曙,2003年)、《电视媒介经济学》(吴克宇,2004年)……等等。但对于整个中国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RobertG.Picard)教授认为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哲学思辨不够;二是现状描述性研究较多,问题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2]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首先要解决其路向问题。所谓路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的进路与方向。我们先来看看研究的方向,即所选取的学科领域方向。当今,我国对传媒经济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种取向:

1、经济学取向

该取向以经济学为主导,即媒介经济学。在赵曙光、史宇鹏著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中写道:“媒介经济学旨在研究形形的媒介经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的选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3]经济学派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教授在《报业经济学》中提到“报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报业领域的延伸。”

2、管理学取向

管理学派把传媒经济列入管理学的范畴。如喻国明、张小争编著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邵培仁、陈兵的《媒介战略管理》都是在宏观战略层面上探讨传媒经济现象和传媒运作,更多是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对传媒进行案例分析。而支庭荣的《媒介管理》则从媒介经营管理这一实操层面来探讨。

3、传播学取向

它以传播学为主导。周鸿铎在《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一文中指出:“传媒经济”这一学科的本质是应用传播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只有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传媒现象,才能保证传媒经济的科学性,才能科学地回答或解决媒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各类问题。[4]周教授干脆把传媒经济置于经济学大门之外,而把它列入传播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学科。这种取向其来有自,但也是值得商榷的。

4、交叉取向

有不少学者主张一种多学科的交叉,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但这种交叉也没有很好地融合,“事实上,目前很多传媒经济研究者往往是同时应用新闻传播学、经济学再加上常识来论述传媒经济学。这给人感觉是,传媒经济学是个史无前例的大杂烩。”[5]

以上可谓众说纷纭、各说各的,难以展开对话与讨论,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并不在同一学术话语体系里进行探讨。从学术规范来看,一个学科的研究路向包括两个方面:范式与进路。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范式理论。他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由一个常规科学传统转变到另一个常规科学传统,两个传统之间的变化即是范式(paradigm)的转换。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即“两个典范之间找不到共同的基础来理性地比较其高下”[6]。这里的典范即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是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价值取向、方法与工具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传媒经济研究只有在同一范式里才能展开,才可能形成实质性的对话与传承,才能对科学探索有较大的意义。

二、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

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陈中原把世界传媒经济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为传媒经济学各个部门独立发展的阶段,广播经济学、广告经济学、电信经济学、电视经济学、报业经济学等先后出现;这一阶段基本上为经济学界主导,研究视角多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因此不少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尤其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教授(RonaldH.Coase)对于广播电视波段分配制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于价格机制的认识。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传媒经济学走向综合的时期。这一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传媒经济现象,二是新闻学界主导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阶段,陈中原如此描述这个时期:“传媒经济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网络帮助媒体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意义的区域市场不复存在,所有媒体基本上都能面向同一个市场——全球市场,而且都能提供多种媒体产品服务。在传媒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媒经济学即将爆发理论革命。”[7]

从世界传媒经济学发展的百年历史来看,可以归纳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逐步为新闻学界主导,因为它是直接为新闻传媒业服务的,同时新闻传媒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令经济学家望而却步;二是坚持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研究经济问题必须在经济学的范式内展开。

对此,杭敏和罗伯特•皮卡特作出更系统的归纳:“综观西方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范例有三种:理论型范例,应用型范例和批评型范例。理论型和应用型范例在研究中常常相互胞生,但批评型范例却往往与其他两个独立开来。这些范例基于不同的学术基础,关注着不同的研究议题和研究重心。”[8]

以范式为主导,杭敏和罗伯特•皮卡特将传媒经济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这个区分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科学的,但还比较粗略。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更宽泛一些,它界定的是研究范畴;后者更严谨一些,它界定的是学科范畴,或者说它界定了传媒经济学的学科研究范式。那么如何界定呢?下面我们将这三个领域再作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把传媒经济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

1、传媒产业经济学

它以经济学为主导,以产业经济学和系统经济学为理论支持,并辅以传播学。传媒产业经济学可以借助一般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也有其特有的规律,因为提供信息产品的传媒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所没有的特殊性。传媒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整个传媒业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总体经济。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出,“传统经济学是无法对传媒经济进行准确描述和深入研究的。”[9]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对传媒经济却不适用,如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是不符合这一规律的,它是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况且,传媒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传媒经济系统,而传媒经济系统的构成是由以传播过程为载体相伴发生的一些经济过程或者经济增值活动。所以我们只能运用系统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它。系统论中的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都可以在传媒经济研究中大展拳脚。它还可细分为报业经济学、电视经济学、广播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目前,这些学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传媒管理经济学

它以管理学为主导,以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为理论支持,并辅以传播学,研究对象为媒介实体以及消费者。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传媒管理经济学是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的经济学基础,常常被包含在媒介经营管理中。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它们对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行为主体的关系的界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较强;管理学的权变性、艺术性、多样性较强。认识两者的区别有助于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各自完善,也有助于两门学科的交叉或边缘学科的研究。

现在我国许多新闻院校都开设这门课程,但名称五花八门,有些叫媒介经营,有些叫媒介管理,有些叫媒介经营管理,笔者认为叫媒介经营管理较合适,而且这门课在新闻学本科开设较为适宜,传媒产业经济学则应设为研究生课程。媒介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的翻版,在西方,传媒就是企业,可以直接移植企业管理这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当然,在我国则不一样,“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中国传媒必然面临更复杂的问题。

3、传播政治经济学

它以传播学为主导,融合新闻传播、文化批判、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对象为传媒制度、文化影响和政府政策等。这一学科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经济学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前面两个学科理论的批判与修正。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传媒经济中的“传媒”两字包括三层含义:作为“产品”的“传媒”、作为“企业”的“传媒”和作为“产业”的“传媒”。而“产品”、“企业”和“产业”都是经济问题,因此,传媒经济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把“传媒”作为“产品”、“企业”和“产业”,新闻传播学解决的是传媒的意识形态问题,而经济学解决的是传媒的经济问题,两者分工明确,泾渭分明。因此,传媒经济学就不是一门交叉科学。说传媒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实际上是混淆了“传媒”和“传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具有经济属性的“传媒”理解成“传播”,从而把“传媒经济学”当成了“传播经济学”。

综上所述,以经济学为主导的传媒经济学研究范畴实际上仅限于传媒产业经济学和传媒管理经济学这两个学科。传播政治经济学,从严格的意义来说,它不能算是传媒经济学,它只是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校正器”。这里让我们再回到周鸿铎的观点“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他理解的传媒经济实际上是以传播学为主导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尽管周鸿铎是我国较早提出传媒经济的学者,但我们认为:无论是谁创立了所谓的传媒经济学科,无论一个研究者愿意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方法来从事研究工作,都不影响别人借鉴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传媒经济现象。至此,我们可以把杭敏和罗伯特•皮卡特的划分作了进一步的推演和完善,把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限定在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这两个学科上,如表加粗部分。

表: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分支学科传媒产业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传播政治经济学

主导学科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

辅助学科传播学传播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

基本理论产业经济学和系统经济学企业管理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

研究对象传媒业、产业制度、政府政策媒介实体与消费者传媒制度、文化影响和政府政策

主要议题媒介生产、经营什么信息产品?如何生产、经营信息产品?谁来做决策?依据什么决策?媒介为谁生产信息产品?社会需要什么信息产品?

笔者的划分是:传媒经济研究范畴涵盖传媒产业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以及传播政治经济学,而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只限于前两个学科。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是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两个主要范式。

或许有不少人会问,在经济学范式里你能解决所有的传媒经济问题吗?确实在现实中往往没有纯粹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尤其在当今的中国传媒业,有太多的非经济因素。潘力剑认为在传媒经济学里“研究对象是传媒产业的经济现象;研究方法就是经济学的方法;而研究目的则是对传媒业作出经济解释。”[10]我们把传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纯经济性质的问题,如传媒产品生产的成本核算;第二类是与经济关联度较大的问题,如传媒产品经营的价格问题;第三类是非经济性质的问题,或者说与经济关联度较低的问题,如传媒产品的外部性。传媒经济学主要研究前两类问题。在此,我们必须消除一个误区: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传媒经济学研究并不能包打天下。运用传媒学经济的范式并不能研究所有复杂的传媒经济问题,它只能研究那些能够剥离出来的或者能够抽象出来的经济问题。

三、传媒经济研究的进路

在明确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之后,我们还必须选择研究的进路。那么,该如何选择有力推进传媒经济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最佳进路呢?

目前,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路向五花八门,主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1)致力传媒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如吴克宇的《电视媒介经济学》,金碚的《报业经济学》等,以周鸿铎编著的传媒经济系列、媒介经营与管理系列丛书(共20部)最为庞大。这些系统性的研究尽管还稍显粗糙,但其开拓性是值得称道的。

(2)将新经济理论如注意力经济、竞争力经济引入传媒经济研究中,提出传媒竞争力、传媒影响力等概念,如喻国明的《传媒竞争力》、《传媒影响力》等。这些研究往往从国外经典案例出发,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

(3)通过对传媒产业的数字化定量描述,试图作出对传媒产业走势的判断。近年来数百种传媒市场实证调查研究报告问世。以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清华大学崔保国、中央电视台张海潮等人的定量分析,为我国传媒产业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4)对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如“报业拐点”、“超女现象”等。

(5)对跨国传媒与国外传媒经济的介绍和研究。主要是对国外传媒经济个案研究和国外传媒经济学专著的翻译。

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仍处于“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不同学术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纷纷转到这个新兴领域里来,另一方面大多数学者的经济学训练明显不足,因此也不难理解如皮卡特所说的理论性不足。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研究的范式外,我们还要解决研究的路径,即进路问题。

赵曙光、史宇鹏在其所著《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里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进路。他们首先讨论了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媒介生产、传播什么信息产品?生产、传播多少信息产品?二是媒介如何生产、传播信息产品?三是媒介为谁生产、传播信息?四、谁做决策?依据什么决策?首先选取媒介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传媒经济研究的进路就是我们如何认识媒介产品,并由此把握它在生产与流通中的规律。遗憾的是该书对什么是媒介产品却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而且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错误,传播的应该是信息,不是信息产品。正如郭庆光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部分阐述没有体现出媒介产业的特殊性所在,学科交叉部分的融合还没有达到有机统一、水融的程度。”[11]

目前,我国对媒介产品是商品,媒介业是产业,媒介是企业已逐渐形成共识,但对于新闻商品属性认识还不尽一致。新闻无疑是最重要的媒介产品,它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既是信息产品,又是服务产品。但它是商品吗?如果不是,那么又如何经营它呢?周鸿铎对此进行这样的推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新闻不是商品,这是由无产阶级新闻性质决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任何一种新闻的使用价值都是为了满足‘生产’这种新闻的阶级的自身需要,并不是为了他人。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理论告诉人们,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都是为别人而生产的,自己希望得到的只是商品的价值。这就是说,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12]由此,他推断新闻节目是不可以直接盈利的,它只能是其他节目经营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只能间接地经营。按照这一论断又如何解释央视新闻“神六直播”狂赚5个多亿的广告呢?又如何解释我国购买BBC、CNN的电视新闻节目呢?

讨论同一研究对象必须把它置于在同一学科话语框架内才有意义。周鸿铎把作为传播行为的新闻报道和作为信息产品的新闻节目混为一谈,实质上是在新闻学和经济学两个范式内推理同一样东西。过去,我们一说到新闻是商品,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实这只是它的一个方面,通过广告置换和媒介之间的购买是实现新闻商品价值十分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新闻作为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它有两重属性:一是政治属性(或意识形态属性),二是商业属性。如中央电视台购买BBC的电视新闻(信息产品),可以用其画面(包括部分声音)这一信息载体作为新闻素材,体现它的商品属性;然后用我们的观点重新撰稿配音,体现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传媒经济研究主要讨论它的商品属性及运行规律,当然也要考虑其他属性对它的影响。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说新闻就是商品,但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性就是新闻这一媒介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它不会掩盖它的商品属性,但可以影响它的商业运行。

作为信息产品的媒介产品还与其他传统产业的产品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新技术对媒介产品的影响就日益显著。说到新媒介产品,它与许多新经济学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知识经济等。再比如手机电视,早在10年前已经完成了它的技术准备,却迟迟未能投入大规模的商业运营。为什么呢?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对这一新媒介产品的经济属性及其市场运行规律认识还不够,手机电视能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产品?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产品呢?不研究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是不能很好的找到它的运行规律和盈利模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舍本求末的进路会使传媒经济研究显得急功近利,华而不实,不能真正解决传媒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也不利于传媒经济的学科建构。

马克思在他举世闻名的《资本论》里,从剖析商品入手,进而研究其价值、剩余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在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内,通过对媒介产品属性与功能的学理性分析,进而对产品投资、研发、生产、流通及衍生产品开发等整个产品价值链的考察,可以带动我们对传媒资本、传媒产业、传媒市场、媒介管理、传媒制度及新媒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最终形成传媒经济学的整个学科体系。这就是传媒经济研究的最佳进路。然而,由于经济学理论准备不足、范式运用不够严谨和进路选择不当等因素影响,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学者甚至是资深学者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论述。

综上所述,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当务之急,就是要运用其范式研究传媒经济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最佳进路不等于唯一进路,我们也不排斥其他进路,多样化的研究必将促进传媒经济学的发展与繁荣。

[注释]

[1]郑保卫中国传媒经济学术研究应走向世界[Z]北京: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年会,2006

[2]詹新慧与世界传媒经济大师对话——访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创始人罗伯特G.皮卡德[J]传媒,2005(7):39

[3]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

[4]周鸿铎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J]现代传播,2006(2):97

[5]潘力剑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J]新闻记者,2004(7):59

[6]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5

[7]陈中原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简要回顾[J]新闻大学,2005年(春季号):9

[8]杭敏[瑞典]罗伯特•皮卡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方法与范例[J]现代传播,2005(4):29

[9]昝廷全论传媒经济学与系统经济学之间的关系[J]现代传播,2006(2):92

[10]潘力剑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J]新闻记者,2004(7):59

新媒体运营研究第8篇

最近,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王仲伟就论坛的有关事宜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上海要举办传媒高峰论坛?

答:去年,在研究上海新闻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上海新闻界要进一步创立新品牌,就必须通过论坛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推动传媒业深入探讨,积极拓展。我们认为举办传媒论坛有这样几个意义:

第一,目前,传媒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上海的新闻界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同志,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又进行了共建,上海市记协、市新闻学会也进行了换届。近年来,许多新闻界同志钻研新闻传播、传媒经营的理论,也写了许多有分量的调研和理论文章,所以完全有条件举办这样的论坛,表达我们的主张。

第二,加入WTO后,海外对上海传媒业的发展很有兴趣,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个制度化的安排,作为与国内外媒体交流的平台。

第三,最近,全国南北方关于新闻传媒的会议很多,上海作为被邀请方,到兄弟省市去“汇报”情况,而我们上海却没有自己的军团,没有“上海板块”的声音,没有形成自己的气候和有上海特色的抓手。目前,从学科建设、队伍培养考虑,我们都有必要并且有条件举办这样的活动。

问:举办这样一个论坛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答:第一,这个论坛能定期检阅上海传媒界基于上海和全国的实践,对传媒业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的成果,促进当前的新闻实践。

第二,这个论坛能展示我们传媒业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工作成果。

第三,论坛能促进中外传媒业的交流对话。

第四,论坛能锻炼和提高我们的队伍研究问题的能力。

问:本届论坛为什么要以“中国入世与传媒经营创新”为主题?

答:我们这次论坛以“中国入世与传媒经营创新”为主题,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目前,我国传媒业发展非常紧迫的问题是经营创新。传媒业队伍现在正发生着转型,处于新的成长阶段。传媒业将来的趋向是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要培养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专长的人士来进行团队管理。

第二,现在我们的传媒十分需要科学的经营、科学的管理。但在新闻学院的课程中还没有系统的传媒经营管理的课程,传媒经营在理论上也要有所创新。

第三,在中外交流方面,容易引起共同兴趣的也是这个题目,而其他方面学科的交流范围相对而言就比较有限。通过论坛可以使我们了解西方传媒的经营理念,借鉴西方成功的做法,从而提高自己。

问:这次论坛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答:第一,希望论坛能真正集中上海从事传媒业的所有力量,表现我们理论界、学术界的思考深度和力度,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第二,通过论坛,使上海与全国的传媒集团、传媒教学和研究机构及理论界有一个对话的机制。

第三,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邀请一些有分量的海内外媒体人士做上海传媒论坛的嘉宾。

第四,在论坛上,希望大家做一些平等交流,以探讨、研究问题为主,不要作简单的相互点评,不要强加于人,主要还是作学术、理论的探讨。

问:您认为怎样才能办好这个论坛?

答:为了搞好这次论坛,组委会同志要向上海媒体的党政领导做好动员,希望媒体做好论坛的后援,并做好选题、发言、论文、研讨等各项准备工作。

据了解,国际上论坛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是介绍性发言,介绍最新动向,这类发言要有学术眼光、理性思考。

第二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三是主题讨论,组织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讨论。

第四是主题演讲,请一些具有相当国际影响、有相当权威的嘉宾进行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的报告。

问:您对论坛的筹备还有什么意见?

答:对于论坛的各项工作,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要将本次论坛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和国际性的论坛。

第二,论坛的准备可以尝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市场运作。

第三,最好为优秀的论文设置奖项,或为参与嘉宾发证书以作纪念。

第四,要对提交的论文或演讲稿进行文献评价,要查文献,防止一稿多用和抄袭现象的发生。

第五,要很好地选择论坛各阶段的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不但在此领域有威望,而且在主持论坛方面有一定经验。主持人最后的归纳和点评十分重要。

第六,论坛主办方出面的是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方不是固定的,进行市场运作,择优选聘。公司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论坛筹措经费,为愿意参与传媒发展的企业牵线搭桥。

第七,在内容把握上,要注意几个敏感问题:

1.谈传媒经营创新,可以涉及资本运作,但在宣传上要把握好度。

2.中外传媒经验借鉴,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接轨、移植,而应是了解、学习和借鉴。

3.论坛的背景是入世,但我国并没有承诺入世后将传媒业放开。

4.集团化、规模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管理中,分业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讨论“传媒经营创新”时,必然会谈到传媒内部融合、跨行业的问题,要注意不能使人觉得传媒业已走向完全的跨行业。

第八,会议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举行,这样就能对许多问题的把握更准确一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总之,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上海传媒业在实践上的理论思考,培养新闻界领导的理论素养,使上海传媒不断创新,在理论支撑、智力支持下推动上海传媒业的发展,推动新闻教学和新闻理论建设的发展。

附:凝聚全球同仁的视点 跻身世界传媒的行列

2002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即将举行

欢迎参加 接受报名

本届论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共同协办,上海易扬文化传播咨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该论坛是上海唯一的常设性、国际化的传媒论坛。首届论坛即日起接受报名。

一、主题

中国入世与传媒经营创新。主题报告人为全球著名媒体经营名流和代表。

二、时间和地点

2002年12月5日~7日,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三、报名对象

国内(含港、澳、台地区)传媒业(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的主要负责人;

传媒学术研究和调研机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内)的研究咨询人员;

已经投资参与或准备投资参与传媒业的其它业界代表;

对传媒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

四、日程安排

两天会议(主题报告一天,分组研讨一天);一天参观或游览。

五、费用

每位人民币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