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居家养老难点

居家养老难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0 14:40:56

居家养老难点

居家养老难点第1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政府责任;人口老龄化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中国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如何适应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事宜。“未富先老”形势下的老龄化问题,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下也是我们所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部分组成。①主要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城市老龄群体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出与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率也在下降,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有所提高。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7亿,2020年,更将达到2.48亿。可见,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面对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以及“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原有的养老服务业以及政府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作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不但数量上增长迅速,而且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而养老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面对日渐加剧的供需矛盾,应该采用何种养老服务模式,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面临着物质上的缺乏和专业人员的缺乏,如何以更加充足的养老服务数量和更加优良的养老服务质量来缓解当前严峻的养老问题是当务之急。②

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是我国未富先老国情的要求,也是中国式养老由补缺型走向普惠型的必然选择。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刚处于起步阶段,它必然面对很多困难和不足,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发现,不断完善。③政府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政府责任的实现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二则是在实践层次的一些问题。

(一)制度层次

政策立法的不足;政策立法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立法投入不足。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在成熟的实践经验中,会产生一些政策,而后政策才有可能上升为法律,在这之后,政策和法律又可以作用于实际中的操作,让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更加合理和完善。

中介发展的滞后;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过程中,中介组织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评估机制的缺乏;中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许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在评估机制方面更是不到位。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对这一新型模式的效果进行判断,尚未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二)实践层次

资金投入的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来源单一的难题。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并没有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体系,各级政府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因此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角色还未能准确到位。

专门人才的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着专门人才缺乏,培训力度相对不够充足的问题。

养老服务的单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

大众认识的局限。大众在思想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比较多,更多的人崇尚家庭养老,认为能够老在家里是一种福气,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因此,对子女的依赖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和丁克家庭的出现和不断增加,以及生存成本的逐年加大,家庭养老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的模式。④

四、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因此在推广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大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养老具有传统养老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它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而且节约了社会和财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就业压力。⑤因此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安玉雪.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2]何谦,陈汉平.浅议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7,3.

[3]张福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五点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09,6.

居家养老难点第2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居家养老难点第3篇

1、独居老人的整体状况

2015年7月以来,笔者对__市__街道__村社区内的独居老人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借询问独居老人家中有无降温设备的机会、采取走访的方式掌握了独居老人的数量、产生的原因以及面临的困难,进而对解决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问题做出了思考。

__村地处__市东北城郊结合部,社区面积约0.38平方公里,分别由80年代的老小区__、__市政汽发家舍、__小区、__村和90年代建成的__以及__花园组成。居民总户数2750户,总人口约7560人,在册登记60岁以上独居老人32人,全部实现了与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1人享受__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独居老人产生的原因

家庭原因:

(1)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在价值观、生活习惯上存在着差异,为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处。

(2)子女生活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

(3)子女婚后拥有独立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空巢。

(4)子女在外就业、婚嫁异地,造成空巢。

(5)极少数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个人原因:

(1)有的老人终身未育,有的老人虽已婚但未育,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2)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的生活,得到更多的自由。这部分老人大多是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

3、独居老人的主要特点

(1)独居老人中,男女比例失衡。在所调查的32名独居老人中,男性10人,女性22人,占68.75%。

(2)独居老人中,靠子女经济赡养的为少数。32名独居老人中又31名老人的收入来源为退休工资,每月收入在1500—2000元不等,收入中等偏低。1名独居老人靠最低生活保障生活。

(3)居家养老成为大多数独居老人的选择。大多数独居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认为去那里的都是没有子女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4)独居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独居老人和普通人一样有各方面的需求,比如归属与关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加上老年人的文化及娱乐生活又少,从而造成独居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5)独居老人晚年生活无人照料。通过走访了解到,多数老人由于离开子女单独居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经商或工作,逢年过节才回来的。因此身体不好的、年龄大的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或本身失去自理能力的,很需要有人来照料其饮食起居,而这部分责任无人承担。

(6)独居老人维权难。由于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老人虽有政府救助,但生活很艰难,又不愿与子女对簿公堂,无力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1、独居老人日常生活难照料。独居老人晚年日常生活无人照料,身体好的、年龄不是很大的、生活能自理的还好,年龄偏大的、身体又这样那样毛病的,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或本身失去自理能力的,就需要有人来照料其饮食起居,而这部分责任无人承担。

2、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从走访调查的情况看,老人对于服务的需求还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现在能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单一,从这点看出,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和我们能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的滞后性之间还是存在矛盾的。

3、救急网络难畅通。一是独居老人就医面临问题,一旦老人患病而无法行动时,就联络不到其他人来救助;二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如盗窃、诈骗、维权难等问题时,没有人可以商量,无处寻求帮助,无法保障老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4、精神需求难满足。独居老人的精神生活匮乏,独居老人缺乏亲情的慰藉,常感到孤独、寂寞,有些老人因健康等各种原因不主动参加社区老年人的活动,参加社区老年问题活动的只占10%。

1、社区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__村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社区活动,如在居委会设立了老人图书室、室、日托室,并建立独居老人“开心花园”,为拓展老年人的公共文化和娱乐活动兴趣。通过吸引独居老人来活动,从而娱乐他们的身心、丰富他们的生活。夏季还专门设立纳凉点,为独居老人防暑降温;不仅如此,社区每月都安排人员走访,了解她们生活起居以及生活需求,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为社区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以文体社团组织为依托的社会化精神养老。__村社区定期为独居老人举行娱乐活动,如在夏季高温之时,社区安排纳凉点为独居老人安排文艺表演,并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服务,通过这些形式将社区32名独居老人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以社团为基础的老年人自治管理模式,努力为社区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3、以养老服务组织为依托的社会化物质养老。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实施过程中积极培育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实现老年人助餐、助医、助洁等基础生活照料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低偿化,不断减轻社区服务压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以政府老龄机构为依托的普惠化公众养老。__村社区内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有日托室、阅览室、健身室、综合活动室等设施,向老年人全天候开放。同时又与__街道联系与__区居家助理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为老人安装了居家一点通,提供应急救助、快速联络和通话“绿色通道”、生活助老等服务,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安全。、

1、健全城市独居老人应急系统。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居老人建立健康

档案,根据不同需求,由社区医生定期进行医疗巡视、送医送药等等;根据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及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不同形式的生活救助,组织结对志愿者党员定期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并为他们聘请专业的家政提供服务,联系入住养老机构;向独居老人公布社区联系电话,老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打电话求助。2、健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

__村所属的__街道建成了全市首个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建筑面积2200平米,下设一个中心,即__街道家具养老服务中心。四大服务平台,即阳光老人助餐中心、金百灵家政服务公司、爱的阳光社工服务发展联盟、阳光老人公益社团联合会。五家社区分支机构,配备了阳光老人开心剧场、阳光老人动感歌舞厅、阳光老人欢乐茶吧等十大活动载体,面向辖区6000多名老人提供优质的配餐送餐、家政保姆、团队孵化、兴趣培训、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精神关爱等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能使__村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实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

3、推进实施独居老人监护人制度

为了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联系到熟悉情况的人员,__村社区在清查每位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身体病史、兴趣爱好、亲属及好友电话、主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为辖区所有独居老人建立基础数据库,从而建立了“独居老人结对关爱工作小组”。以“就近、方便、自愿、关爱”为原则,实现了社区独居老人与党员的“一对一结对”。不仅如此,__村还分类建立了居家养老独居老人常态联络网,由指定监护人或志愿者实施联系,并按照年龄以及身体状况确定每周联系的情况。

4、加大为独居老人购买服务力度

政府购买专业的未来服务,面向独居老人,提供打扫卫生、买菜做饭、陪伴护理、洗澡穿衣、送医服药等服务。工作时间按老人的需求进行调整。依托__街道阳光老人助餐服务中心,为独居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对符合政府援助的老人,按有关规定实施补贴,可提供无偿服务;对经济条件差的老人,收取较低的服务价格,提供低偿服务;对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按照市场价格,提供有偿服务。

5、发挥社区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

__村社区把尊老、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敬老养老模范集体、家庭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倡导孝敬父母、尊老养老的好人好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感恩尽孝、扶老助老道德规范和好人好事,树立全社会以感恩尽孝为荣,以不孝不仁为耻的良好道德风尚。

居家养老难点第4篇

【关键词】 社区工作;养老服务;模式;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高龄老人比例逐年增大,在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421家庭和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的背景下,由家庭来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困难愈来愈凸显,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受到严重挑战。而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是一种长期需求,当老年人面临空巢、疾病、丧偶时,居家养老逐渐成为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意义

目前,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较长时间。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效缓解政府养老支出压力。居家养老将作为社会养老统筹的有力补充,依托社区工作者即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让老年人不出家庭就可以接受养老服务,政府不用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这将大大减轻政府的经费投入。

二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承接和创新了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使老年人不仅享受到亲情融合的家庭生活氛围,而且满足他们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而享受养老服务的需求。

三是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居家养老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需求量大等诸多优点,容易普及和推广。

四是减轻家庭照料压力,改善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补贴计划,可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诸多领域。目前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仅仅是开拓阶段,只在个别社区和少数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居家养老服务要全面铺开,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居家养老工作机制还未建立健全,从管理者到实施者都对居家养老的真正概念、内涵、操作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还没有认识到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让居家养老工作进展缓慢。要改变居家养老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是养老服务政策和资金扶持不均衡。目前政策上突出的问题就是偏重机构养老建设,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视不足,由于过分倾向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致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四是专业人才缺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多以临聘人员及志愿者为主,缺乏专业队伍及整体策划,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是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对老年人的人身精神损害、可能出现的不良投诉都无法有效应对。如何改善目前这一现状,规划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三、加快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老年法》第35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上述法律明确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向,带来了发展的新起点和推动力。经过综合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应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并行。

一是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政府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分批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探索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典型示范为引导,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站)为载体、社会服务组织为服务主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示范点已经成熟的地区要加速普及并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在两三年时间内,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依托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站,搭建起一个类似“114”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体系,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各服务网点应建立老年人的详细台帐,全面掌握本区域老年人的状况,主动与老年人联系,及时解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应充分挖掘辖区资源,通过不断挖掘辖区资源将各类商业网点引入网络平台的形式,合理利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代买代购、午餐配送、导医送药等便民服务。

二是在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奖励性扶持政策措施上进行突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培育非企业和企业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为政府实施居家养老减轻负担;还可鼓励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再就业”,利用老年人组织授课等活动发展书法、绘画、制做手工艺品,毛线编织、义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更弥补了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上的不足,提供了资金支持。应不断拓展发展思路,使居家养老之路走的更为长远。

三是要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不断体现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动和组织社区、学校志愿者与困难老年人结对关爱帮扶,社区定期评比好媳妇,进行表彰,加大尊老、爱老宣传力度。发展老年教育,打造老年人参与的学习型社会。建立老年活动场所,丰富老年文化健身活动。社区活动场所要设立聊天室类的心理服务场所,开展老年心理关爱服务,帮助解决老年人因家庭、邻里关系,经济和身体健康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培育和建立专业老年心理服务机构,实施“夕阳无限好,人生仍灿烂”计划,做好临终关怀服务。

四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居家养老提供政策援助。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可增加一定的休假,对敬老爱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在房屋建筑设计上可考虑提供适合“两代居”的住房,或两代相邻而居的住房,便于两代人生活和照顾老人,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买房可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支持,使广大老年人在享受家庭亲情关怀,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中安度晚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德.老年群体生活居住环境新议.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

[2] 冯艳,曾春媛.老年社区服务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5.

[3] 杨治国.简论老年群体的文化工作.安徽新戏,2001.

[4] 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4.

居家养老难点第5篇

一、前言

老年人的养老是全世界都面对的社会性难题,尤其对于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老年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近年来,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拆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到大城市打工,农村中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我们习惯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上,子女外出打工或者居住在较远地方,自己独自生活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超过2300万人,其中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就超过1600万,占全国空巢老人的70%左右,可见我国大部分空巢老人都集中在农村地区。随着土地被大量征用和子女们外出打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功能在不断的弱化。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其养老问题的难度开始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这部分老年人正常的晚年生活。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与特点

1.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配套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比较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受到老年群体的广泛欢迎。这种人性化的养老模式就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并不等同于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是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2.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

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养老地点在空巢老人的家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到陌生的养老院去养老。能在自己家中养老,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又可以方便儿女对老人进行照顾。通过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试点,这种“养老不离家”的养老模式深受我国空巢老年人的欢迎。二是,养老服务由子女和社区共同负担。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居家养老中老年人的生活并不完全由子女负担,儿女不在身边或者受经济条件制约时,社区会对老年人进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照顾,帮助子女赡养老人。三是,居家养老服务多样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子女仅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要,很少考虑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养老服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衣食住行到医疗卫生,从物质需要到精神慰藉会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四是服务形式多样化,空巢老人情况各异,有的老人身体健康,在为这部分老人提供服务时,可以动员他们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享受集体的温暖;有的老人身体较差,可以组织专门的保健和医疗人员上门服务,让他们在家也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三、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

1.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推行居家养老的重要保障条件。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特别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偏远农村,养老设施几乎是空白,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居家养老。只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才有相对比较完备的养老服务设施。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和相关设施,如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包括做饭、洗衣服、清洁、维修、买菜、理发等服务;如医疗保健站,为老年人提供定期的身体检查和治疗,免去了老年人生病去大医院排队就诊的困难;如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中设立保健室、电视间、聊天室、室、戏曲室等,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促进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往。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农村还可以设立专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堂和澡堂等设施,满足老年人一切的日常需求。另外,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选址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农村地区大多是小农经济,居住较为分散,居家养老服务场所要建设在空巢老人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方便老年人的到达。地势上要选择平坦的位置,方便老年人出行为主。

2.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为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首先,由于现实条件以及就业观点的限制,农村居家养老很难招到高学历、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分散的人力资源,建设一支以留守服务和低龄老人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部分群体居住在农村,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而且对周围资源比较熟悉,和空巢老人大多认识,比较有感情,由他们来对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能够贴近老人的实际需求,也提高了这部分群体的就业率。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这部分群体尽管熟悉本地情况,但大多学习较低,又没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尤其对医疗保健、老年心理、养老护理等方面比较陌生,导致养老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为此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其能够将社区提供的专业细致服务及时的提供给老人,满足空巢老人的需要。其次,发动志愿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都想为农村空巢老人贡献一份力量,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机会。为此,社区要加大宣传力量,让更多的志愿者来到农村第一线,亲身参与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这部分群体有爱心、有激情,又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他们的融入解决了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又宣传了正能量,对专职队伍起到很好的带头和引导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空巢老人的现状。

3.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服务,这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可以说有没有充裕的资金是居家养老成功的保障。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不高,空巢老人大多属于弱势群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空巢老人那收费不太现实,因此在居家养老的初始阶段,需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来为空巢老人购买养老服务。村组织和社区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出资;社会保障基金里的社会救助基金应该定期拿出一部分投入各村的居家养老服务里。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逐年增多和养老需求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难以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不断拓展筹资渠道。从国外经验来,社会捐助是居家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我们也要宣传和动员一些社会力量,让社会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有所了解,积极联系艺术届、商届、政界等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媒体的关注,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多民众力量参与进来。同时,对于部分子女较多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村空巢老人而言,如果本身对养老服务有特殊的需求,可以实行有偿购买额外的养老服务项目。当然,居家养老是一个长期的养老模式,需要持续不断地资金投入,来自社会捐助或者其它渠道的资金不具有连续性,并不能成为居家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应作为空巢老人养老资金的支柱,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空巢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4.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第一,实行全托制,即在村里创立“退休之家”,把村里的空巢老年人集中在一起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配备齐全的设施及数名护理人员,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生活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地域辽阔,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村,或者村里身体不适,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第二,实行日托制,即在村里创立“托老中心”,空巢老人白天聚集在中心活动,晚上各自回家休息。这种方式类似于托儿所,白天老年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起来,一起吃饭、睡觉、聊天、娱乐,到晚上的时候,再回家休息。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居住比较集中的农村,或者身体情况良好的空巢老人。第三,提供上门服务,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派护理员提供上门照料。这是居家养老服务里面最基础、最普遍的方式。目前,物质养老不再是困扰空巢老人的难题,老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空虚、寂寞的感觉极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足,子女又不在身边,社工人员要定期去老人家上门探望,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抒发心理的苦闷。

居家养老难点第6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黑龙江省;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黑龙江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并且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逐年增快,老年抚养比的比重持续上升,黑龙江省的养老模式也逐渐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过渡。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高龄化的来临,养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居家养老成为除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以外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种选择,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以外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解析

居家养老模式也可以称为社区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各位学者所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在概念解析上有所不同,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来说的,而居家养老则是机构养老来说的。居家养老模式依靠家庭力量,借助社区服务,社会支持来兴办,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该模式为新型的养老模式,目标人群定位于自理与半自理的老人。其服务费用一般由家庭承担,但在生活上有经济困难的家庭,一般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该模式的主要服务项目包括日常生活照料系统、医疗保健系统、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同时,也可以为身体健康退休老人提供服务一些更高龄的老人工作平台。今后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和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和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黑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据2010年人口第六次普查显示,全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8.87%,而黑龙江省为8.32%,基本已经赶上全国的老龄化水平。2014年底,黑龙江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605.8万,占总人口数的15.9%。据黑龙江省社科院2015年初的调查报告,预测到2020年,黑龙江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765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9%;到204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 164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3%以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劳动人口流失量大,老人对家的依赖性高,只有居家养老这种相对成本较低的养老模式,更符合该省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需求,所以居家养老模式是黑龙江省当前应着重发展的养老事业。黑龙江省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根据黑龙江省实际省情提出《实施意见》,该意见涉及完善基础设施、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行人才计划、完善投融资渠道、实行税费优惠等政策。该政策在黑龙江省各地也都得到了具体落实,为黑龙江省能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符合黑龙江省的利民工程,深受地方政府重视。不断追加财政投入,加大政府补贴。2015年,哈尔滨市政府为居家养老服务投入补助资金5 400万元。而2013年以来,黑龙江省已经有80%的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服务老年人口数达到了120多万人。在黑龙江省开展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中,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餐桌、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为半自理的老年人建造家庭辅助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设施。

黑龙江省在开展居家养老的工作过程中,积极完善居家养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义务。为居住在社区的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助购、心理慰藉等全方位上门服务。

三、黑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覆盖范围小

随着黑龙江省居家养老事业的逐渐推行,现有很多的社区的基础设施方面都在兴建中。各社区在修建服务基础设施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完善,但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使用情况上仍有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特点。诸如场地范围过小、就医购物交通不便、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缺乏无障碍设施等。由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现有的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降低了老人的满意度而且造成了社区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老年人口逐渐增长,老年人的需求更多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医养结合、情感交流等领域,但是,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补助、家庭承担和社会捐助等。虽然财政对于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不能满足供给所需,而且缺乏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政府补贴的标准水平又低,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少资金,不足以扩大规模作与完善基础设施,很难满足养老多样性需求。

(三)服务产业化程度低,资源整合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产业在整合社区养老资源方面的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首先,社区内养老服务方面的的资源整合不充分,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等主体在提供养老服务时相对独立,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譬如,政府提供居家B老财政补贴,社会为其提供志愿服务,服务机构拥有专业化服务团队为其上门服务,社区则负责提供提供基础设施等,但这部分资源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造成利用现有的资源浪费和潜在的养老资源整合不足的难题,这使得黑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程度较低。

(四)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不高

养老服务对专业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的人员团队能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但目前黑龙江省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绝大部分为下岗工人,待业青年等。他们缺乏专业机构职业培训,服务水平较低。其次,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缺乏志愿者,志愿者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来自于社会的力量支持,不可忽视。

四、发展黑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就当前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一)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融资渠道

1.提高国家财政补贴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由政府针对老龄化的形式发起并推动的一项养老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文件相关规定,应当按照财政支出比例确定公共福利支出,而老龄化问题是影响世界的问题,居家养老则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的主要举措。所以,用于居家养老资金来源不应该仅靠财政支持和社会公益,更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设立居家养老项目专项基金。在依靠财政支持方面,做好用于居家养老事业的财政预算,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在确保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所需资金的前提下,也应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持平,确保较上一年有所增长,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老人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帮助其解决困难,并将这种方法确定为一种救济政策,列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2.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打造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产业链化经营,引入市场运行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保持养老服务的供需平衡,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需求者不同的需求,提供有偿服务。这样在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链正常运行的同时,也满足了养老多样性需求,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二)培养专业服务队伍,发扬志愿者精神

1.培养具有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一项事业的成功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居家养老服务亦是如此,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可以加快促进我国居家养老。就当前黑龙江省劳动力来说,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题。政府应当适度给予居家养老事业的政策优惠,鼓励下岗职工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并设立培训机构,培养就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进行相应的技能考核,做到一人一证,持证上岗,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团队。

2.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弘扬志愿者精神,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机构。由于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有更多时间享受退休后的时光,鼓励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既能缓解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志愿时间储蓄档案,即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志愿活动是一个储蓄时间的过程,做到以服务换服务,也鼓励身体良好的退休老人去服务比其高龄的老人,为自己以后享受志愿服务储蓄。这种志愿服务形式可以鼓励更多的社区居民去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问题。

(三)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对于养老服务呈现出多样户发展,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所包含的项目有日常生活上门照料、医疗卫生服务、紧急呼叫服务。但一些学者调查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很多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和情感交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者应当立足于老年人需求针对老年人的完善居家B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日常生活照料体系、建立社区紧急救助平台、成立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室,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室,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联动体系。

2.完善各种养老模式之间的衔接。居家养老体系日常照料应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程度提供服务,将老年人按照身体情况划分完全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级别,对于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可采用日间照料服务,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采用日间照料和医疗服务,对于自理有困难的的老人可以选择上门服务或者通过养老机构解决护理问题。

总之,居家养老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较适合黑龙江省的养老形式,完善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模式不仅可以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有利于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2] 钟志根.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5,(4).

[3] 安玉雪.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居家养老难点第7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流动参保人员;管理

前言

我国自2009年起开展全国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起开展全国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种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乡社会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保”)制度,使城乡居民养老问题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目前全国现有的2853个县级行政区,加上3个不设区的地级市全部纳入制度覆盖。2012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8370万人,13075万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城乡居保参保人员中部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处于流动状态,由此带了参保缴费、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关系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破解由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带来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对这个课题进行浅显、有益的探讨。

一、参保人员流动带来的城乡居保的问题

(一)异地居住人员缴纳保险费不方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日益增多。他们长年在外,每年回家的次数有限,甚至一年、数年不回家,无法按年正常缴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员的缴费与家中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挂钩。这部分人员的缴费同时也是各地缴费工作的难点,为了完成参保和续费任务,有的地区甚至由村干部统一垫资为他们缴费。

(二)异地居住人员领取养老金难

随着城乡居保全覆盖的推进,领取城乡居保待遇人员日益增多,有部分人员因随子女居住、外出务工等原因在异地居住。他们在领取养老金时有难处,主要表现是:异地取款银行一般会收取0.5%―1%不等的手续费,城乡居保的养老金水平本来就不高,打了折扣后的养老金就更低了。银行存折打满或存折遗失后一般都需返回户籍地更换新存折或挂失,既增加了他们的车旅费用,也增加了他们的往返劳顿之苦。

(三)异地居住人员认证、稽核难

异地居住人员每年需要回户籍地进行认证,成本高,难以执行。这部分人员中随子女居住的,因要照看小孩、协助子女料理家务,很难回户籍地,而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缘故,也难回户籍地。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2012年共有317028名人员需要资格认证,共有2285名人员未进行资格认证,未认证人员中大多数为异地居住人员。在目前社保系统未实现全国联网的情况下,对异地居住人员是否同时领取两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核查难。

(四)异地转接养老保险关系难

城乡居保自身的异地转接难,各地城乡居保经办机构是有心无力,等待相关政策的出台。参保人等着转出,往往选择在转出地退保或在转出地保留参保关系。城乡居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职工保险”)的异地转换无法实现。各地的城乡居保、职工保险的本地转换尚在探索之中,异地的转换更是无法实现。部分因超龄无法实现职工保险的异地转接人员,急等着转入户籍地的城乡居保。

二、参保人员流动带来的城乡居保问题分析

(一)统筹层次低,无法实现异地缴费

目前城乡居保大多以县级统筹为主,虽然正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短期内难以实现异地缴费。而外出打工、经商人员以青壮年为主,他们一般是逢年过节和农忙时才回家。他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家庭参保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如果缴费,往往会缴纳全家人的保险费,这间接解决了城乡居保缴费难的大问题。

(二)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各地城乡居保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模式是:一般由县级城乡居保经办机构选定本地一家或几家银行作为养老金的银行,在银行开好账户后由城乡居保经办机构按月将养老金汇入待遇领取人员账户。而原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局的邮储业务部门都先后置换了身份,原来关于职工保险退休人员异地领取养老金免收手续费的规定尚不能执行,城乡居保领取待遇人员异地取款收取的手续费更是无法减免。也有少部分城乡居保待遇领取人员提出在居住地开好存折后由经办机构往存折上打钱的请求,但限于现状而无法实施。

(三)资格认证方法有待改进,各地社会养老保险信息不共享

目前各地的资格认证方式以现场认证为主。现场认证的方式为:每年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需要进行资格认证的对象到所在地劳动保障所或村进行认证,到了规定时间根据认证的结果进行继续发放、注销和停发处理。现场认证虽然最为有效,但是存在以下缺点:被认证对象人数众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成本高;每年只在一个时间段进行认证,其他时间处于“真空”状态,缺乏有效监管;被认证对象中异地居住或长期在外人员难以得到消息,即使他们得到消息后也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回户籍地进行认证。各地社会养老保险信息不共享主要体现在:各地城乡居保起步时间不一致,业务操作系统开发时间有先后,所使用的业务操作系统不一致,城乡居保信息很难在各地共享。城乡居保实施时间晚于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大部分地区城乡居保的系统都和大社保系统分开,很难实现两者间的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

(四)无异地转接办法,先退保后参保的操作损害了参保人的利益

城乡居保跨地区保险关系转移目前是个盲点,大部分地区只能实行在地市级区域内的保险关系转移。如江苏省泰州市虽然规定:“参保人在本行政区域内跨统筹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个人帐户储存额全部转移。参加转入地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5年以上的,方可在转入地享受养老待遇。参保人跨本行政区域外统筹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个人帐户中不含政府补贴部分的本息。”但实际操作中只能实现在泰州市范围内区县间的保险关系转移。向泰州市外转移只能先在转出地退保,再在转入地参保。参保人的原先缴费年限、参保补贴都无法转出。而职工保险早在2010年就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保险关系转移。

三、解决参保人员流动带来的城乡居保问题的途径

(一)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异地居住人员缴费难题

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当省内、市内为同一统筹区时,异地缴费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利用过年过节、农忙等外出人员返乡的时机,积极组织、宣传,动员返乡人员进行缴费。对无法回家缴费人员通过参保人员与代收银行订立协议的方式进行收缴,参保人员往指定存折上汇钱,代收银行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代扣。

(二)改变养老金模式,免除异地取款手续费

改变养老金模式,在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与银行沟通,免除异地取款手续费。借鉴江西省职工保险养老金直发的做法,让异地领取居民保险养老金人员在居住地开设银行存折,在城乡居保经办机构登记后将养老金打到领取人指定的账户上去。与银行沟通,为异地居住人员开设本地银行借记卡,免除借记卡异地取款的手续费,避免了存折打满后需要换折的麻烦。推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做法,逐步实现银行存折和银行卡的异地挂失。

(三)改进资格认证方法,统一业务操作系统

对居住在本地的领取人员采取定期认证的同时,对被认证对象中异地居住或长期在外人员可采取预约认证的办法,由这部分人员自己约定认证时间,在约定的认证时间内不认证的给予停发处理。通过异地认证后寄回认证表、异地联网认证的办法进行认证。由政府牵头,建立人社、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专门工作组,督促相关部门将相关数据定期提供给人社部门,人社部门根据数据来完成对生存状况认证的对象的稽核。逐步统一城乡居保业务操作系统,并将其融入大社保系统,实现各地的数据共享。借助外力,进行相关核查。各地经办机构根据审计部门提供的两地领取社会养老保险人员名册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关处理。

(四)出台异地转接办法,建立自身及与职工保险转换的通道

出台异地转接办法,打通异地间社会养老保险转换通道。在实现城乡居保的异地转接的基础上,同时实现城乡居保、职工保险的本地、异地转换。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已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征求,正是顺应社会民意的体现。逐步统一业务操作软件,使各地的业务经办有良好的操作平台。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难点第8篇

一、养老工作基本情况

乡各村的村经济基础较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据全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468人,全乡养老现状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我乡主要以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党建+颐养之家养老为主。

1.机构养老。着力将乡敬老院打造成全乡养老服务中心。乡敬老院占地面积20余亩,2016年乡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通过立项新建了一栋院民楼、一栋综合楼,老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目前敬老院可容纳近40名老人居住,已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有18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6人,社会寄养人员2名。为了提高敬老院的入住率,盘活现有资源,我们将加大宣传和排查力度,对符合条件愿意入院的老人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倡导社会人员寄养入住敬老院。

2.党建+颐养之家养老。“党建+颐养之家”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抽调人员负责,同时发挥村一级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坚持高标准、降成本、优服务的原则,使颐养之家真正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乐园。

全乡目前建成农村颐养之家2家,分别在庄上村小组和樟树下村小组,两村“用餐”老人共有43人,其中庄上村29人,樟树下村14人,基本覆盖了所在村所有符合条件、有需求的老人。颐养之家配备了厨房、用餐室、文娱室、室外活动场所及其他必要生活设施,让老年人足不出村,即有热饭热菜上桌,休闲娱乐,安度晚年。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切实做到了让老人开心、让子女安心、让组织放心。

二、养老工作存在问题

全乡创新养老服务推进的工作开展顺利,但是其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1.老年人思想难转变的问题。在现有的国家政策下,老人满60周岁后可以领取一定的养老金生活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以前有很大提高。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不愿意自己的田地弃耕,只要自己有劳动能力,依然选择自己耕种养活自己,导致一部分独居老人不愿入住敬老院和享受五保补助现象。

2.居住分散难管理的问题。现阶段农村颐养之家推进前提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自然村。对于一些村委会面积较大、居住分散的自然村,要求留守老人,每天做完农活,挤出时间,奔赴几公里去颐养之家服务点吃饭活动娱乐,颐养之家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很多老人也就不愿意参与进来。

3.养老服务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农村居家养老探索多年,2019年“党建+颐养之家”养老模式开展以来,各颐养之家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一日三餐的餐费,买菜、做饭、管理人员的工资的,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靠捐款和自筹的部分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缺口仍然较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几点建议

下步我乡将着力做好“两手抓”,一是继续打造乡敬老院的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二是继续抓好“党建+颐养之家”服务点建设,今年准备重点打造玉桥陈家村、桥头庙下村2个服务点,扩大影响力,提升服务水平。

几点建议:

1.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家庭养老相对其他养老模式优势明显。当前农村养老还是应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建议大力发展乡镇和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空巢老人得到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对身体不太好的独居老人,不建议其自己生活,应对其做相关的政策宣传,转变老思想,纳入乡敬老院和村颐养之家等机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