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媒体工作汇报

新媒体工作汇报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8 04:35:35

新媒体工作汇报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1篇

文汇报总编辑黄强曾表示,改版意在探索主流大报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强文汇报全国影响力,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和谁“差异化”?长期以来,作为上海两大报业集团的主报,文汇报与解放日报日趋同质化,从稿件内容到版面形式都很接近,针对的读者群也高度重合。上级主管部门调研后要求,“推动实现上海主流报纸特质化发展,明确定位,凸显特色,细分市场,避免同质化,提高竞争力”,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之后,也提出“一报一策”的改革原则,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对三大报社有过言简意赅的定位:“解放姓党,文汇姓文,新民姓民”。

将单独发行的《文汇读书周报》吸纳进文汇报;整合资源,推出新版《文汇学人》周刊;关注文化动态新闻,解读文化领域热点话题……这一整套组合拳都可以看做是文汇报更加专注于“文”的具体动作。

虽然时间尚短,难以全面评价,不过连日来,文汇报重磅推出的《如何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系列讨论引来鸿儒大家发声;《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等文章踩准了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步点;《文汇学人》刊出葛剑雄教授对民国学术的重新评价等名家文章,引起读者的关注和热议,改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纸的全国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大胆取舍,突出特质

改版当天,文汇报读者拿到报纸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报头的变化,从左侧移到中央,报头最显眼的位置出现了微信二维码,而党报常规的报眼位置消失了。报纸分栏调整为六栏,版式设计大气、文气,重点突出,变化丰富,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翻开内页,能够明显感受到一增一减:人文板块做增量,财经、体育等版面做减法。改版后,文汇报每周版面总数由76版增加到84版;每周一增出《文汇读书周报》,每周五增出《文汇学人》专刊。每周二至周五,第三大张(9~12版)主打人文新闻。整合“笔会”、“影视”、“艺术”、“记忆”、“书缘”、“文艺百家”等与文化有关的优势版面和栏目,每天用四个版做强新闻板块人文报道。

同时,取消原有“社会生活”、“财经新闻”、“读者的话”、“新闻点击”等版面,整合推出上海本地新闻版“城事”,侧重报道本地民生新闻。压缩“体育新闻”至每周1个整版,改为“运动”。

这样调整,打破按部门、行业属性设置版面的架构,根据读者阅读需求重新配置版面,版性更加明确。作为凸显人文特色的重点项目之一,新版《文汇学人》专刊由对开4版变为四开16版,汇集了陆谷孙、葛剑雄、陈来、陈尚君等一批学者的精彩文章,充满人文情怀的名家之作获读者点赞。

改版后,文汇报选用领导活动稿件时,充分体现灵活性,相应减少头版一般化工作性、程序性报道内容,精心编排中央和上海的重要时政新闻。对符合“全国性人文大报”定位的内容,做足做充分,如10月16日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按常规是左边四栏,但是编辑大胆突破,做到通栏标题,提要也很抢眼;相反,一些外事活动报道进入内页,头版为特色稿件留足空间。

此外,综观改版两周的文汇报,在版面语言的处理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以10月23日的头版为例,当天两条独家新闻作竖题,相当于横题近六栏,竖在版面两侧,中间是为中法文物展作序,双排横题,配上竖照片,起到平衡版面的作用。走文及标题的横竖错落带动模块的“跳跃”感。

在媒体融合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今天,报纸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分众化传播成为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即通过集中媒体优势,整合传播内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以特定的渠道传播到目标人群中,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①

“三改联动”激发活力

文汇报的本次改版,版面的调整是普通读者较容易发现的变化,在报社组织架构和人员激励机制层面,也有大动作。以职务序列改革为动力,以版面改革为抓手,以机构改革为支撑,改版面、改机构、改序列,从内到外,可谓“三改联动”。

首先,对组织架构进行重新组合,将原有的主要采编部门根据业务关联度进行归并,调整为文化、政经、教科卫、国内、新媒体5个采访报道中心。

文艺部、特刊部合并组成文化报道中心;政法部、经济部及部分科技部职能合并,组成政经报道中心;教卫部、科技部合并成立教科卫报道中心;国内部、专刊部及除北京办事处之外的记者站、办事处合并组成国内报道中心;原新媒体中心职能进一步优化。

5个中心整合实施平台化管理,统一指挥、策划、运作,突破条线框框,抓取、采写符合读者需求和报纸特色的新闻。

随着文汇报新版亮相,文汇各大新媒体平台也同步升级上线,包含文汇报、文汇网、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在内的全媒体平台都统一在新媒体中心旗下。

其次,是文汇报在全国率先推出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

今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用三个半天时间前往上海报业集团调研。韩正表示,报社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采编人员,采编队伍积极性调动起来,报纸才能办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才能到位。“要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采编人员专业职务序列,脱离行政序列,收入分配要向专业职务序列倾斜。

文汇报坚持“采编为宝”的宗旨,在改版前完成了职务序列改革和首席评聘工作,141名采编人员进入十级职务序列,搭建了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阶梯。首席岗位不设年龄、工龄、职称等资格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获聘专业首席的最年轻记者只有29岁,入职仅5年。新聘首席9人中包括处级干部1人,部门主任助理2人,出现从管理岗位转向专业岗位的新局面。改革充分激发了记者编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一位年轻记者表示,改革让报社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为之一新。

报业改革,先行试点

2013年10月28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的上海报业集团挂牌成立。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报业集团兼并重组的改革步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解放文新两大集团初步整合之后,今年下半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改革步伐明显提速,尤其在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上,大动作不断。

7月22日,“澎湃”新闻正式上线,自我定位是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提供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观点尖锐、调查深入,迅速引来网友热议。虽然盈利模式仍然有待市场检验,但着实展现了上海新闻媒体的新气象,成为中国媒体界的关注焦点。

10月,“界面”上线公测。作为媒体融合和新媒体转型实践的一个新实验,上海报业集团引入多家战略投资股东,包括两家金融股东――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一家PE股东――联想弘毅,两家互联网股东――小米科技、奇虎360,以及卓尔传媒。裘新表示,“界面”的愿景是建成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与金融信息服务商。各大战略股东方也对“界面”寄予厚望,后续将推出金融信息专业服务平台等系列产品,希望能够在财经商业报道领域与国内外同行展开竞争。

“界面”、“澎湃”,加上去年上线的“上海观察”,一起构成上海报业集团的三个新媒体改革试点。此外,上海报业集团今年还启动了文化地产平台、文化与新媒体投资平台这两大平台建设。

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发展形势喜人,对于纸媒而言,却日益感受到受众阅读口味转变和新技术冲击带来的压力。目前,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有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内的26家报纸、杂志及出版社,其中9家日报、7家周报、1家周刊、7家月刊、2家出版社,报刊总发行量超过370万份,占整个上海报业市场的80%。作为主流媒体,报业始终承担着舆论阵地和产业平台的重要职能,提升影响力是报业的“立命”之本、价值所在。

有观点认为,不管新媒体还是旧媒体,“传播力和话语权就是影响力,从而决定着引导力”。没人看的媒体,是没有影响力的,更谈不上引导力。韩正在调研时曾说,“上海报业集团现阶段目标和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立足点,就是把报纸办得更好、把报社办得更好。集团、报社的改革成效,最终要反映在办报质量上,获得受众认可”。

对于曾经综合性比较强的文汇报,确定“全国性人文大报”定位,垂直化、差异化突破,同时率先启动职务序列改革,就是“把报纸办得更好”的一次尝试。对于上海报业来说,文汇报的改革,无疑具有先行和试点的意义。

注释: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2篇

【摘要】《向人民汇报》是南京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电视问政栏目,政府部门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与人民坦诚沟通,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这档节目在全国众多电视问政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关键词 电视问政南京模式多媒体社会价值

最近几年,部分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下,由地市级电视台开播的“电视问政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类节目既丰富了荧屏,又为政府和百姓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政通人和的舆论监督环境。南京电视台《向人民汇报》作为国内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典范和代表,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模式”。《向人民汇报》的成功之处不仅体现在一直坚持“向人民汇报,为人民服务,请人民监督”的节目宗旨上,其独具特色的节目风格和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已然成为电视问政类节目的风向标。

一、求同存异,缔造“南京模式”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就是把对民族、对社会、对历史做贡献作为人生价值之所在,“人”作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德,品牌电视栏目中有不少充满了“人本主义”思想,这种类型的节目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观众在情绪触动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点滴。秉承着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更好地推进阳光政府的建设,更是为了有效的拉近百姓和政府的距离,地市级政府与当地电视台联手,创办了风格各异的问政类电视节目。

电视问政这一新的舆论监督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兰州电视台2005年6月开办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同年,广州电视台也有一档现名为《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的节目。节目邀请各市直机关、各区负责人到节目现场,聚焦于政风、行风评议。2009年年末,南京市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场《向人民问政》,广大人民群众在电视荧屏上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对于南京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岁末问政”。南京市工商局、公安局、城市管理局等10 多个关乎百姓民生的政府重点职能部门的官员,走上台前,向全市人民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回答人民就相关职能领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与其他封闭式的电视问政栏目相比,《向人民汇报》调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多媒体形式参与节目进程,使群众能够方便参与节目互动,最大程度上保证群众行使自身权力,提高了群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如今《向人民汇报》已经走过五个年头,节目以其内容紧贴民生公益的公共性和关切性、以其形式具有电视互动的新颖性和鲜活性,在推动政府工作民主评议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南京模式”。

二、推陈出新,构建多媒舞台

不论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都要遵循电视文艺基本的创作原理,即“积极的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的依附形象思维、集中的运用典型形象、巧妙灵活地寓教于乐以及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向人民汇报》节目录制现场是南京电视台全媒体高清演播厅,七个固定机位和一台大摇臂真实的记录舞台上主持人、行风评议员、媒体代表和市民代表对市政府领导代表的尖锐问责,现场气氛既有唇枪舌剑时的紧张,又有解决问题时的大快人心。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超越传统框架的束缚再有新的构想是一台节目能够脱引而出的关键。作为南京电视台的“年度大戏”,《向人民汇报》经过多年的成长已逐渐发展成为南京市政府与市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节目以电视台演播厅举办节目为主体,在传统节目录播的基础上与多媒体联动合作,有效的拓宽了节目的影响范围。

从2013 年开始,《向人民汇报》正式与多种新媒体展开“联盟”:构筑评议平台,从网站聊天室、微博评论中选择网友提问,让参评单位领导现场解答;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全方位深度跟踪报道;电视现场直播、广播网络同步直播、纪委官方微博“钟山清风”全程参与互动等方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采用全媒体联动,打造新型问政电视节目,百姓可以通过以上更加新颖但贴近生活的渠道参与到问政的过程中来,有效增强了节目的双向互动性,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本身的真实性。2014 年的节目较之前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介绍现场受邀领导环节的时间大大减少。在之前几年的节目中,介绍受邀领导不仅要介绍其所担任职务、姓名,领导起立向观众致意,观众还要报以热烈掌声表示欢迎形式色彩浓郁;本场直播活动开场受邀领导介绍简洁明了,简单介绍到场主要领导的职务、姓名,节目环节设计不预留起立致意,鼓掌的时间,整个过程不到三十秒,从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场力求实实在在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播节目,《向人民汇报》栏目组简化这一流程,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对于百姓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体现着节目制作团队与参与节目的政府官员对于百姓声音的尊重与节目设计“以百姓为中心”的重要理念。

三、贴近生活,实现社会价值

电视从出现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即位居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一员,电视传播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而正是因此才使得它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上更具优势。《向人民汇报》作为南京市政府的“阳光政策”之一,充分利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平台与多媒体融合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力图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为人们服务的办事力度,让政府从更为直接和鲜活的角度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民的政府。“电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价值观,建立新时期的现代价值观;有助于监督社会环境,以媒体的身份记录社会真相;有助于促进国家整体意识的建构。”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电视节目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己与政治的关系,从而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效地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向人民汇报》总体上秉承贴近百姓体察民生的宗旨,通过各路媒体收集真实发生的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从人民的角度对政府进行问责。2014 年《向人民汇报》的第一场录播节目请来了南京市领导和下属十个区的区长,别开生面的“顶级领导班子”与普通百姓的对话在短短几个小时里展开。节目现场就各个区存在的民生问题,领导和人民代表展开讨论,代表们剑指问题的根本问责领导,让领导们在台上“出出汗”、“红红脸”,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彻底解决问题,让人民感受到政府追求进步的严谨与诚恳,让政府为人民打心底里信服。

结语

《向人民汇报》是我国电视问政栏目一枚显著的标杆,我们相信,未来它将会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誉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的履行政府职能,也让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民公仆,应当成为社会监督的对象,必须对老百姓负责。只有真正落实走群众路线,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的批评指正,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会赢得老百信的信任和肯定。

参考文献

①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73

②项仲平、王国臣:《广播电视文艺编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0-43

③赵凤翔、吴伟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78-179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3篇

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应该马上予以重视。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充分利用第一个“24小时”,控制危机的局势,阻止不利情势的蔓延,从而最大可能降低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伤害。

3月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汇源真橙汁饮料铅超标的信息。

3月9日汇源信息“上海汇源采取得力措施为消费者提供放心饮品”:其销售的汇源产品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而且主动将原料送往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上海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汇源产品原料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在曝光后的第一时间内,汇源食品积极地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沟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表“复检报告在送到监督管理局时出现失误,没有递到应该递去的处室,他们处室内部之间没有沟通好,所以最后出来的报告也没有作出修改,汇源真橙汁可以放心食用”。

可以说汇源在曝光后没有沉默不语,而是快速地作出反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了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并且获得了部分媒体的支持!尽管我们对监管信用产生了怀疑,总得来说汇源还是最快地了对企业有利的信息。

05年的雀巢碘超标事件,浙江质检局给雀巢15天的解释时间,而雀巢公司并没有采取相应行动,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扩大了不利情势的蔓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04年底的创维黄宏生事件,当天晚上创维就成立了以副总为首的危机管理小组,确立了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会,表示一有最新动态会向公众及时传达,阻止不利情势的进一步蔓延,积极地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获得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危机小组中代表企业高层的核心人物该如何作为?是亲自出场以镇情势,还是在幕后步控局面,是高调现身,立刻摆明观点,还是留有余地?

3月10日,新文化报报出“汇源桃果肉饮料在长春检验出菌落总数超标千倍”,引起了各方关注,长春市部分超市已将汇源桃果肉饮料下架,并在空位上标注为“问题食品”。此事更引起了汇源集团的高度重视。当天,汇源集团副总裁赵金林从北京飞抵长春,向媒体和公众说明情况。

3月15日,汇源集团副总专程赴上海,就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有关事宜,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说明和充分的沟通。

无论是危机预防还是处理,有企业负责人或高层领导对危机的重视和直接参与都极其重要。高层的直接参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减少内部的混乱,更关键的是让公众看到企业的诚意,给他们信心,可以起到镇定局面的作用!

借助外力,确立专家权威认同。适当运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正面信息比企业自己的声明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防止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3月14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在其网站上公告:表示汇源真橙汁铅含量符合标准,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3月15日,众多媒体刊发“饮料工业协会称汇源真橙汁铅含量符合标准”为标题的新闻,汇源铅超标事件告一段落!

在产品质量危机中,企业的单方声明往往不足以消除公众心中的顾虑,为增强公众对企业及产品的信任感,必要时可以借助外力,邀请处于独立第三方的权威机构参与调查和澄清是危机处理中的必要之举!

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中,高露洁公司邀请了众多专家参与研讨,出示了一系列产品安全方面的证明,并播放了Peter Vikesland教授的澄清录音,这些作为均利用了第三方——专业者之口为自己作了有效的证明,以此树立了权威认同,出色化解了这起由媒体信息传递而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

虽然汇源及时地化解了这场危机,但笔者认为其也有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铅超标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汇源应该立刻向公众说明铅超标的原因,为什么出现,同等批次的产品还有多少在市场上流通,企业将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处理这些产品,为杜绝事件的再次发生企业将进行什么样的改进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的疑虑,重新建立对产品的消费信心,树立其美好形象。

汇源并没有这样做,只是说明了上海质监局的报告引起误会,没有足够的诚意承担责任,当然也不能全部挽回消费者以前的消费积极性!3月13日,据新浪财经的网上调查显示:78%网民表示汇源果汁质监风波对其购买意向产生影响。

其次,信息反馈渠道不是很畅通。当东方早报报出铅超标事件后,新文化报报出“在此之前有读者向本报反映:他们企业在春节期间分发的汇源桃果肉饮料有问题,喝完后部分职工出现腹泻症状”,标题为“汇源桃果肉饮料在长春检验出菌落总数超标千倍”,为什么此前汇源没有获得这个信息,或者说获得这个信息没有与媒体进行很好的沟通,以至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还有危机事件后,企业应该积极地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强化自己充满爱心、注重社会责任感、乐于回报社会的形象,是医治受损的企业形象、恢复消费者信心的最好途径。至今还没有看到汇源采取这类活动的迹象,笔者认为这类活动比单纯的产品促销来得更有效果,让消费者更加接受!

附:汇源食品危机全过程:

3月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汇源真橙汁饮料铅超标的信息。

3月8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浪、sohu等众多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菌超标事件。

3月9日,汇源信息“上海汇源采取得力措施为消费者提供放心饮品”:其销售的汇源产品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而且主动将原料送往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上海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汇源产品原料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月9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报告引起了误会,汇源被查出不合格后,又把样品送到指定检测机构复检,“结果是合格的”。之所以被曝光,是因为“复检报告在送到监督管理局时出现失误,没有递到应该递去的处室,他们处室内部之间没有沟通好,所以最后出来的报告也没有作出修改。

3月10日,新文化报暴出汇源桃果肉饮料在长春检验出菌落总数超标千倍

3月11日,汇源集团副总裁赵金林从北京飞抵长春,解释菌超标原因,表示汇源果汁您可放心饮用。

3月13日,据新浪财经的网上调查显示:78%网民表示汇源果汁质监风波对其购买意向产生影响。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4篇

在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在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新浪网开辟的“四川地震专题”,充分体现了媒介融合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新浪网借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博采各家之长,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媒介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从专题的报道形式上来说,有专门的“视频播报”栏目。其次是大量的图片新闻,这些图片被制成幻灯图集,便于网民观看。再次是传统的文字新闻,内容十分丰富,有最新进展的报道,有亲历者的报道,还有各大媒体和个人的分析评论。

1.汇集最新信息,与新闻事件“同步”

新闻网站可以采用各大传统媒体采集的最新消息,地震发生后6分钟就开始滚动播报新闻,每分钟刷新一次。5月12日14点44分就引用湖南在线的消息,以《长沙发生疑似地震持续20秒》为题报道了地震消息。14点53分新华社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此后一个小时,新浪网汇集新华网、中新网、湖南在线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关于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点02分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15点32分新浪网以《央视首条报道灾情视频》为题把视频链接放到了网上。

从14点44分第一条新闻开始,到15点52分,新浪网滚动的前一百条新闻分别来自20家新闻机构。(见下表)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网站利用信息的便捷性和网络资源的无限性,把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的最新信息及时到网上,成为一个信息汇集地。从时效性上说,网络新闻代表了媒体的最快速度,真正做到了与事件“同步”。

2.借助电视,实现多媒体传播

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北京航校志愿者乘坐三角翼和动力伞航拍的汶川映秀镇,这是全世界看到的震后汶川的第一个电视画面。③新浪网“四川地震专题”开设了“视频播报”栏目,将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视频片断汇集到一起。这些都是救灾中最重要的新闻,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播。如5月31日,“视频播报”栏目的头条是东方卫视的“唐家山堰塞湖下游近20万人紧急撤离”。排在第二位的是“记住这一刻央视首条四川汶川地震消息”,还有“成都机场监控拍下地震时旅客疏散画面”等等。

3.借助报纸,深度挖掘

网络新闻借助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确保了时效性和报道形式的多样性。但是,电子媒体的报道有其固有的弱点,即在事件的深度报道方面赶不上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为此,新浪网“四川地震专题”开设了“媒体聚焦”栏目,专门转载《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借助平面媒体的优势加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深度。5月31日“媒体聚集”转载了《望东方周刊》、《中国经济周刊》、《南方周末》等几家媒体的报道。

4.新闻信源的结构与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使新闻报道来源多元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加入新闻传播阵营,不仅丰富了救援报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个人化媒体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视角。在传统新闻报道中,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信息采集的主体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通讯员。即使报社、电视台等开设了报料热线收集民间信息,但这类信源数量少,线索的采用率低。“新媒介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④

――博客。目前,我国博客已突破4000万,平均每天有30.省略)的方式了解关于地震的动态新闻和其他相内容,可以寻亲消息。如6月4日下午5点新浪网手机播报的头条是倒塌教学楼建筑商坦言盖危楼。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网络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无论从内容的深度和形式的多样性来说,都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整合作用,受众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救灾过程,也可以通过不同报道主体全方位体验事件的发生过程。这是网络融合趋势下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注释:

①ttp://省略/jcm/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715

②据新浪网news.省略/z/08earthquake/scroll/326.shtml

③石岩:《如果,每个灾区都有一台摄像机》,《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第30版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5篇

媒介消费特征:互联网最多,电视最少

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传媒的时间是多少?问卷要求被调查者以最近一周为例,提供相关情况。①经过综合测算,上海大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是94分钟、报纸6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见表1)。

表1:大学生每天接触大众传媒时间分布(%)

3小时以上 2~3小时 1~2小时 31~60分钟 30分钟下 基本没有 未答 平均分钟 读报

7.0

7.1

16.6

32.2

31.7

4.0

1.4

60.4 听广播 8.3

7.5

13.8

23.3

25.4

20.3

1.4

56.2 看电视 10.5

4.5

9.1

12.3

21.1

41.4

1.1

46.2 上网  20.1

12.8

22.3

16.9

18.1

7.5

2.3

94.0

赋值:3小时以上=210分钟;2~3小时=150分钟;1~2小时=90分钟;31~60分钟=45分钟;30分钟下=15分钟;基本没有=0分钟。

很明显,大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分别超过报纸、广播和电视30、40和50分钟左右,而且没有上网的比例从2年前的17.4%下降到7.5%。②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大众传媒,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报纸尽管在接触时长中位居第二,但是接触率仍高居榜首,达96%。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基本不接触电视的大学生数量十分惊人,超过总数的五分之二,而且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2000年,上海大学生业余时间不选择电视的比例为33.5%,低于本次调查8个百分点。③横向比较还可看到,在媒介接触方面,大学生与上海一般受众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去年11月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的调查数据(见表2),上海大学生对网络媒体和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及日均接触时长大大超过普通市民,读报情况相差不大,而电视媒体的接触率及接触时长都远远低于普通市民。

表2:上海市民媒介接触情况(2002年)④  媒介种类

报纸 广播 电视 上网  接触率(%) 94.7 65.0 97.7 32.7 平均时长(分钟)65

35

115  24

出现这一情况,主要与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与媒体接触成本等因素有关。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学生上网越来越方便,但是电视机的普及率却不很高,而报纸和收音机由于接触成本较低,也容易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当然,随着全社会文化、经济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在我们对大学生的面访中,不少同学表示:互联网是他们获取信息、资料和娱乐的主要媒体,电视的部分功能已逐渐被互联网代替。问卷调查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看法。大学生上网目的依次为:查找资料(84.1%)、收发邮件(74.4%)、了解新闻(71.3%)、聊天交友(46.8%)、游戏娱乐(33.9%)。晚上6点至12点一直有接近30%的大学生在网上,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每次上网至少浏览4个网站,表现出广泛涉猎的浓厚兴趣。

看来,至少在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大于报纸。互联网和报纸不但有娱乐和消遣功能,还有即时查找和提供资料等较强的助学功能,这大概是它们在吸引大学生方面胜过电视和广播的重要原因。

信息需求主线: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可读性

上海大学生期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哪些信息?调查发现,国际新闻已成为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信息。在调查列出的27类新闻信息中,国际新闻的选择率位居第一,高达65.9%,超出国内新闻近30个百分点(见表3)。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又热点频出,不能不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国际新闻;而国际新闻所具有的较强的新闻本位,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种选择意向。

表3:信息需求排序(多选)

内容

国际新闻 今日新闻 国内新闻 体育新闻 流行时尚 娱乐新闻 天气预报 选择比例(%) 65.9

43.7

38.2

38.0

31.9

31.4

27.7

内容

热点访谈 人才招聘 经济新闻 就业指导 奇闻趣事 科技新闻 文化新闻 选择比例(%) 27.1

26.7

24.4

21.4

19.4

19.1

18.8

内容

名人访谈 新闻分析 上海新闻 中外报摘 社会新闻 教育新闻 卫生健康 选择比例(%) 17.4

16.8

16.6

12.1

11.6

10.8

10.1

内容

法制新闻 消费信息 业余指导 百姓言论 证券新闻 电视介绍

其他 选择比例(%) 10.0

9.6

9.1

6.1

5.6

4.2

0.7

不少大学生还喜欢体育新闻、流行时尚和娱乐新闻,选择率分别超过或接近三成,居第四至第六位。大学生充满活力,兴趣广泛,崇尚青春,又需要释放学习带来的压力,选择富有娱乐性的信息,看来是他们这种内在需求的合乎逻辑的反映。

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还可以发现,对不同类型娱乐信息的喜好程度,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特别垂青体育新闻,占总数的55.1%,超过女性35.4%;而女性更青睐流行时尚和娱乐新闻,分别占总数的41.3%和38.6%,超过男性18.2%和13.9%。

对自己的生活乃至工作有具体的帮助,也是众多大学生信息选择的一个重要尺度。天气预报、人才招聘和就业指导的选择率分别为27.7%、26.7%和21.4%,居科技新闻、名人访谈和中外报摘等16种信息前列。这说明实用性信息并非仅为一般受众所关注,大学生对此也比较重视,只是注意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罢了。

问卷还询问了被调查者订购报纸看重哪些因素,位居第一的不是知识性(38.7%)和深刻性(37.5%),也不是及时性(36.5%)和权威性(32.9%),更不是针对性(23.3%)和独家性(13.5%),而是内容好看、可读性强(48.3%),几乎占总数的二分之一,超过上述各项近10至35个百分点。

我们注意到,一般受众比较喜欢的一些新闻与信息在大学生中并不具有优势,比如社会新闻和法制新闻,只占10%左右;电视节目介绍的选择率更低,不到5%。有些新闻按理说应该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但现在选择率也不高,比如名人访谈和教育新闻,分别只有17.4%和10.8%。这可能与这类新闻质量有待改进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在大学生对周报、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信息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趋势。

日报选择:《文汇报》阅读率最高、《新民晚报》订购率最高

上海大学生平时主要阅读哪些日报?鉴于阅读情况的多样性,为避免挂一漏万,问卷要求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报纸的名字,并在“几乎每天读”、“每周5~6天”、“每周3~4天”、“每周1~2天”之间选择。调查显示,98%以上的被调查者填写了报名,每周至少阅读1~2天的日报,前七位依次是《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中国日报》和《参考消息》(见表4)。

表4:大学生经常阅读的日报

报纸 文汇报 新民晚报 青年报 解放日报 新闻晨报 中国日报 参考消息 项目 人数

356

189

129

97

89

73

64 百分比

59.1  31.4

21.4

16.1

14.8

12.1

10.6

大学生的日报阅读率中,《文汇报》遥遥领先,反映了该报在文教界深厚的影响,同时与该报面向高校的促销措施不无关系。调查发现,《文汇报》与《青年报》在高校都有不少集体订阅的份额。除民办建桥学院外,其余8所高校都集体订阅了两报,有些是学校为学生免费订阅的,有些是学校建议学生用班费订阅的,《文汇报》也与有关企业联合举办了“文汇报进校园”等促销行动。

大学生自费订阅或购买的比率,更能反映各种报纸受欢迎的程度(见表5)。在此项指标中,《新民晚报》排名第一。当然,由于上海同学家庭订阅《新民晚报》为数不少,他们周末回家看该报的概率很大,所以“个人订阅”⑤率不一定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报摊购买”这一项,在上述7张报纸中,大学生购买《新民晚报》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占总数的近14%,远远超过上海其他综合性报纸。这说明《新民晚报》在大学生读者群体中,有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另外,《新闻晨报》在大学生中订购率也比较高,发展势头不可小觑。而在大学生中阅读率很高的《文汇报》《青年报》自费订购率偏低,也提醒两报还需进一步贴近大学生读者。

表5:大学生日报个人订购率

报纸 新民晚报 新闻晨报 文汇报 中国日报 解放日报 参考消息 青年报 项目 人数

159

67

39

39

35

25

20 百分比

27.4

12.3

6.5

6.5

5.8

5.7

3.7 大学生对各种报纸的评价如何,仅凭阅读率和订购率还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在调查中,我们还询问了大学生选择阅读各种报纸的原因(见表6)。

表6:大学生选择阅读日报的原因(多选)(%) 报纸

解放日报

参考消息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中国日报

新闻晨报 青年报 权威性 57.6(1) 46.7(2) 37.6(3) 28.2(4) 22.0(5) 18.8(6) 14.5(7) 信息量 48.5(2) 44.4(4) 39.3(5) 58.8(1) 26.0(7) 46.4(3) 37.1(6) 时效性 45.5(5) 51.1(3) 49.7(4) 53.7(2) 20.0(7) 68.8(1) 40.3(6) 实用性 21.2(5)  6.7(7) 26.2(4) 62.1(1) 10.0(6) 51.3(3) 51.6(2

说明:百分比指阅读该报者中选择本项的比例,括号内为排名。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眼里,上述7种报纸中,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是最具权威性的报纸。《新民晚报》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优势十分明显,均超过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作为一张大众化市民报,《新民晚报》为何同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晨报》在时效性上排名第一,显示出这份新生代报纸的冲劲,在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上,《新闻晨报》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这里还有必要提及一个与报纸营销有关的问题。在订阅和购买报纸比较看重的因素中,大学生选择价格是否合适的有46.2%,仅次于可读性而列第二。大学生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报纸价格是他们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他们对于订购是否方便也比较在意,选择率有20.9%。这提醒我们的报社,要在大学生中提高订购率,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改进服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调查实施前一周均为常态,本地和国内外无特别重大的赛事、庆典和突发事件,也不涉及校内迎考或考试等特殊情况。

②③《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第80、5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6篇

总体看来,目前上海共有公开发行的报纸100种,上海报业资产规模约20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是上海报业市场的两大“龙头”,围绕两大集团,上海已经形成了以党政类报纸为核心,市场化报纸为主流,其他报纸包括行业报和外来报纸等为辅助的多层次报业生态格局。

其中,党政类报纸如《解放日报》注重城市覆盖和市场影响力,保持着特殊的主流媒体地位,《文汇报》在受众忠诚度和对高端客户的影响力等方面保持着绝对优势。同时,在上海,市场化报纸数量众多,如《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申江服务导报》等,而且竞争最为激烈。尽管有《扬子晚报》、《国际金融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外来报纸的渗透与冲击,但本地市场化报纸创新经营,亮点频频,在竞争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此外,行业报如《劳动报》、《上海科技报》等正在稳步推进转企改制,上海专门成立了市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以推动行业报改制转型、创新发展,行业报通过转企改制有望成为上海报业又一支颇具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发力社区报 做深做透本地市场

2011年,上海报纸继续展开社区“圈地运动”,社区报竞争呈现加剧趋势。继《新民晚报》、《城市导报》发行社区报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创办全新社区报。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标志着《新闻晨报》社区报项目进入公司化运营阶段。《新闻晨报》社区报旨在将社区居民的供需信息、为民利民的实事工程、邻里间的和谐事迹,以及各种服务类资讯进行统一编撰,通过合作街道的全覆盖投递,实现精准发行,做到有效宣传。2011年3月已拓展至12个街道,覆盖本市近400个居民小区,4月25日发行的《新闻晨报》社区报单期广告收入突破百万。

而上海最早推出的《新民晚报》社区报更“强调内容的差异化,强调发行通路的分众性”,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根据商圈选择相应社区发行,努力打造上海中高端消费人群的“社区资讯管家”。隶属东方网的《城市导报》则将自己的社区报定位于全市近200张区(县)报和街(镇)报的“媒体支持”者。

由此可见,在上海,社区报已经成为各家报业集团角逐的一大热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区报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要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但在现阶段,社区报能够取得经济回报的毕竟是少数,这一形态的报纸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尚需时日。

整合资源 加强报纸品牌营销

报纸要立足和发展,必须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树立品牌。2011年,《新闻晚报》以“新上海人”为目标人群,报纸从内容、形式、内在流程设计等方面不断变革。《青年报》则从2011年3月30日启动改版工作,坚守青年定位,丰富报道手法,贴近青年生活,获得青年读者的青睐。《申江服务导报》以“更白领、更时尚、更海派”为目标,完成了2011年度秋季升级改版工作,在纸张类型、栏目设计、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升级。《浦东时报》更从2011年开始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以实现向财经类媒体的转型。

与此同时,自2011年以来,青年报社架构进行了部分调整,成立了发行印务中心,以整合各品牌印务发行资源。青年报社的《学生导报》推行品牌联席会议,加强采编与经营的良性互动,以有效整合资源,集结品牌之力。

此外,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报社品牌活动,以多种形式提升报纸的品牌价值,扩大报纸影响。2011年,通过开展报社品牌活动的征集、调研工作,已经评选产生了特别有影响的十项报社品牌活动,它们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文汇报》“文汇讲堂”、《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新闻晨报》“东滩论坛”、《第一财经日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青年报》“学生记者团”活动、《上海老年报》“真情为老服务社会”读者咨询活动、《上海科技报》“大众科学奖”、《青少年科技报》“金钥匙”科技活动、《上海壹周》“地球一小时”环保低碳主题活动。

推动有效发行 提高报纸渗透率

报纸有效发行是指在报纸的行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的发行。报纸有效发行不但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渗透率,而且意味着更多的广告资源,对报纸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上海报人在占领有效发行市场上也是各尽所能。

突出重点领域,抓好有效发行。在《文汇报》的发行上,上海教育系统一直对教师订阅《文汇报》给予多方照顾和支持,因而该报长期以来在报道和发行上倚重教育领域。《解放日报》为了扩大发行面,既按照老办法依靠组织优势搞发行,又跳出组织,推出《两新天地》、《两新星空》专版,在非公经济组织和快递企业领域扩大发行,发行方法正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东方城乡报》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主要服务领域,以市郊村镇为报纸发行的重点领域。而《第一财经日报》的发行走高端路线,着重覆盖机场、航班、宾馆、会所等各高层次服务窗口。文新报业集团的《行报》在发行上采用定点跟踪的方法,提高销售率和传阅率,该报在杭州发行,采取精确发行、定点跟踪的方式,报纸到位率较高。

培育年轻读者,力推品牌活动。《新民晚报》为了优化读者结构,培养年轻受众,推出了每周四天的《新民晚报》大学生版,免费派送到全市20多所大学,对大学生宿舍实现全覆盖,大学生版的多数稿件,都是由学生自己提供和编排。不仅使大学生亲近这张报纸,更逐步养成大学生读报习惯,培养起报纸的“未来读者群”。此外,《青少年科技报》主办的“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开展21年,是该报社的品牌活动,不仅为该报注入了新的活力,办出了报纸的特色和亮点,更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生读者,有效地带动了报纸的发行。

强化精准服务,促进报纸发行。在上海众多生活服务消费类报纸中,大部分读者定位是交叉的。《上海壹周》的定位是20岁至35岁之间的城市白领,该报非常细致地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和资讯;《东方航空报》更是宗旨明确: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航空主业;《浦东时报》则是在创新发行工作方面,提出了“特定信息的有效传递”的理念,不定期地增发宾馆报、班车报、企业报、窗口报,及时送达相关客户。

报网融合 多元化经营促转型

2011年,上海报业大力推动报网融合,探索报纸新产品,为报业发展拓展新渠道。两大“龙头”报业集团在新媒体应用和拓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各报都推出了媒体网络、手机报、微博等,多份报纸登陆iPad应用程序商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部分新媒体产品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在统一技术平台上进行的高度IT整合在行业中名列前茅,特别是该集团“报业新闻信息及采编流程整合管理平台”项目通过鉴定,在报业转型中为探索“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创造了新模式。此外,《新民晚报》不断推动晚报和新民网的融合,《上海壹周》则于2011年11月7日推出全媒体数字产品“壹周全媒体资讯平台”,在转型发展中努力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平面媒体向多媒体融合转型。不过,除了少数报纸新产品有一定的经济回报外,上海绝大多数报纸的新媒体产品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要取得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开发新媒体产品外,上海报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还在努力探索多元化发展,包括进军文化创意产业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支持下,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在闵行莘庄建设解放大厦。一方面通过搬迁至闵行莘庄地区,为集团和《解放日报》的进一步发展获取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将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楼群出租获取租金,支撑报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9月3日,《解放日报》15个采编部门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从汉口路300号老楼至闵行莘庄解放大厦的搬迁任务。

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积极进军文化产业,2011年6月2日集团和闵行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力打造文新传媒谷、共建文化创意园。协议明确,双方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这对文汇新民集团实现从传统报业集团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将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报业的主流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从发展趋势看,伴随着电子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冲击,以及报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行政保护优势趋弱,报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上海报业也不例外,亟须未雨绸缪,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阶段,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管理严格,上海报纸竞争并不充分,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都市报从定位到内容、形式甚至广告都有趋同的现象,所以上海报纸需要错位竞争、差异化办报,体现各自读者群和市场的差异,不断在同质化竞争中“求异”。

此外,上海报纸还应不断增强对“外”传播能力,这个“外”主要指上海以外的国内其他地区,积极跨地域合作办报,而上海的报纸除了少数外,大部分报纸基本局限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对外开拓市场能力不强。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7篇

信息过载的时代,喧嚣、浮华已经成为传播话语中的常态,如何寻找到更精准的传播,汇聚到更有价值的资源?一场改变传播格局的盛会开启了变革的序幕。

盛会来袭,大咖论道。本次大会,齐鲁周刊社邀请到了凤凰卫视副总裁、CCTV原广告部主任夏洪波,易观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于扬,和君咨询副总裁林枫,机遇・APP董事长兼CEO胡世辉,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悦坦等五位嘉宾做现场演讲。本次峰会参会企业家500余人, 30家媒企传播联盟创始会员单位在现场举行了启动仪式。

作为主办方之一,财视传媒董事长兼CEO、传播达人汇发起人张刚认为,当新的传播方式已经颠覆了过去很多传统东西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创新的方式重新建立传播的渠道和维度。

新的传播需求呼唤新的传播工具的到来。2015年11月6日,为更好地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传播产品,齐鲁周刊社发起成立山东省公共传播服务平台。该平台致力于建设山东省最大的媒企互联网公共传播服务渠道,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搭建高效、有序的综合性创新传播平台。

该平台成立后,经过多次的脑力碰撞,“媒企传播联盟”雏形初备:山东公共传播服务平台“人言邦”迅速上线、传播机构财视传媒倾力加盟、齐鲁周刊社的六大公共号(齐鲁周刊、码车汇、府前街1号、天下鲁商、股市荟、半城湖)重磅推出……

与此同时,山东航空、德华安顾人寿保险等30余家知名企业加盟该平台,并与省内外主流媒体一起正式成立了媒企传播联盟。

据了解,作为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媒企传播联盟”,其所汇聚的媒体资源堪称豪华:由新华网、大众网、齐鲁网、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卫视、中国新闻周刊、齐鲁周刊等强势媒体共同组成的全媒体联盟,将服务于一切勇于创业的创客,一切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专业权威机构将为企业保驾护航,提供全方位传播服务。

如此众多的资源已然构成了一个高维度下的生态圈。在这种背景之下,媒企传播联盟综合考虑了企业及政府机构的传播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推出了三类传播产品包:公共关系型、市场营销型、创业创新型,试图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企业的最大传播需求。“媒企传播联盟”负责人、齐鲁周刊社执行社长王胜军表示,该系列产品包将在危机公关、舆情监控、整合营销、项目众筹、媒体投放组合、活动创意与执行、媒体定制、专题创意、自媒体建设、纪录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

新媒体工作汇报第8篇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锦西石化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报社辽宁葫芦岛125001

摘要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技术的发展,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能够借助论坛、微博、空间等网络平台,进行新闻消息的,但是由于新媒体中新闻存在的不专业的特征,也就为广大新闻受众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我国企业也可以凭借新媒体这一传播手段,进行企业新闻的报道,提升企业对受众的影响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新媒体时代,进一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企业新闻报道。

http://

关键词 新媒体;企业新闻报道;新视角

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宣传手段,企业能够凭借新媒体手段强化自身的营销和宣传,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企业。

1 认识新媒体

目前对于新媒体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就是为广大受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更是媒体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利用技术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媒体。当下我国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外的媒体,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消解力量,能够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消除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距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的一点就是,新媒体可以与受众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实现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无障碍交流,颠覆了传统媒体原先的传播状态。此外,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基本上做到零费用成本,极大提升受众参与新闻的积极性。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实时、传播内容的丰富、传播形式的多样以及受众参与的广泛。

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企业新闻传播策略

2.1 构建新闻代言体制

新媒体的背景下,新闻界的主体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传播新闻的个人,二是依托传统媒体新闻资源的新闻机构,三是“意见领袖”。新闻的“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在新闻事件中主流媒体和专家扮演的角色,而如果新闻现场中没有“意见领袖”或者“意见领袖”正好处于缺位状态,就会由亲历新闻现场的公民暂时进行“意见领袖”角色的扮演,进行真实新闻的传播。所以企业想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必须引进适当的新闻代言制度,在众多新闻传播者中选出最佳的新闻代言人,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帮助企业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降低网络暴力事件发展的概率,扩大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

2.2 进行新闻传播平台的整合

新媒体时代,企业在新闻传播工作开展也是需要传统媒体的协助更需要企业能够参与都新媒体中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企业生存空间,为企业更好形象的树立奠定基础,从而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前企业在进行自身新闻报道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这样不利于企业新闻报道工作的进行,更不利于企业新闻受众的培养。因此,整合企业新闻传播平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传播理念,做好企业受众培养工作,对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品牌形象的树立都十分有利。

2.3 进行企业新闻语言的更新

伴随着新媒体词汇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也在进行自身新闻语言的完善,在传统新闻语言的基础上,添加新媒体的流行词汇,进行媒体语言的丰富。新媒体语言的出现,进行新闻形象的丰富的同时,更是调动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效果,就是必须进行企业新闻语言的更新,采用更多网络流行的词汇进行企业新闻内容的报道,提升受众对企业的关注度,增强企业新闻对受众的感染力。

2.4 进行新闻传播思维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来,实现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同时新闻传播者更是能够充分利用发达的技术进行新闻信息和素材的采集,通过受众的评价进行新闻报道的完善和调整。新媒体新闻传播报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时刻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而不是完全的进行新闻垄断。

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丰富和发展,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受众的互动力度,在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下,受众对新闻的参与性会被激发,更能够进行新闻线索的提供,可能会参与到专业的新闻的评论中去,充分和全面地提升企业新闻的互动性。新媒体背景下进行企业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思维的转换,提升企业新闻的互动性,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去,提升企业新闻的广度。

2.5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企业进行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构建是新媒体背景下企业重要的任务,更是企业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手段,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构建为企业提供一条正规的新闻发言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新闻报道的透明度,让受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内部的信息,为以后企业经营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企业新闻传播拓宽了渠道,便于受众更好地接受企业想要传达的理念,为企业形象的树立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新闻发言人是进行整个企业新闻报道工作的主体,是维护企业形象的管理者,更是实现企业与外界沟通不可或缺的力量,完善和构建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帮助树立企业新闻传播的方向,进行企业危机工作的处理,让企业能够借助新媒体进行企业形象的树立,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目的。

3 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特别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影响,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新闻报道,充分引进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手段,提升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达到提升企业新闻传播效率的目的。

http://

参考文献

[1]魏玉鑫,毛玉君.点面结合着眼读者———做好企业新闻报道工作的体会[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