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1 17:13:19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第1篇

[关键词] 新媒体 价值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一、背景

奥运给新媒体带来更丰富的题材、更多的流量、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这引发了新媒体之间的大战。为了拼抢先机,搜狐率先签约成为获得奥运会历史上首家互联网赞助商;新浪、腾讯和网易则联手组建奥运报道联盟,三个网络巨头开了大规模联合行动的先河;央视网则利用CCTV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奋起直追。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新媒体机构,利用各种数据标榜自己在奥运间的领先地位,一时间难分高低。

二、关于新媒体在奥运中的表现研究成果综述

新媒体奥运表现研究主要体现在抽样研究和监测研究两种类型。

1.抽样调查研究

2008年6月,CNNIC采用电话调查1随机抽取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 7 大区域内的2988个网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是网民获取奥运信息的第一渠道,其次是电视、报纸,手机。

CTR在奥运期间对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这五个城市做了街头拦访的网民调查2。调查内容包括网民的上网时间、访问网站、浏览信息等奥运网络行为。调查中还涉及网民满意度和网民背景研究。

尼尔森采用在线调查方式,结果显示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瓜分了此次奥运报道超过8成的网络流量3。其中,18-30岁的主体网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重,他们中48%第一时间获知奥运首金渠道是互联网。

2.监测研究

中国网站排名网在奥运期间推出 “中国网站排名”。监测的指标包括4奥运资讯站点独立访问用户总量趋势、奥运资讯站点页面总浏览量趋势、当日奥运频道和体育频道排名。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奥运网络视频领域进行了专项研究,对主要门户网站进行了监测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热度、满意度和活跃度5。满意度指标涉及播放前的视频缓冲快、播放过程流畅、画面质量好、广告干扰少几个指标。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奥运期间,《DCCI奥运网络传播数据日报》6,对奥运关注/参与度、奥运发生费用、奥运相关消费、奥运媒介接触等几个方面进行监测。DCCI还采用奥运受众测量指数(OAI),反映一定时期内奥运受众行为和消费需求变化及趋势。

根据以上成果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媒体奥运表现定量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但这些评价均在不同程度存在指标没有量化、标体系不完善、没有权重或者权重赋予主观性太强、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着科学性、全面性、操作性强的原则,本文在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表现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这套模型,分别对国内现有的主要新媒体机构进行评价。下面介绍评价过程。

三、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

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模型。

1.设定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本报告把新媒体的奥运价值定为评价目标。根据媒体价值的定义及在新媒体在奥运期间的表现特点分析,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本文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传播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成长性四个方面分别定义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将其分解为更具体的二级、三级指标,最终建立一个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如下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指标体系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相对性是指评价指标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新媒体奥运价值之间所进行的比较。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是指时间、地点、测试人员、设备、测试内容等条件基本相同。各个指标的评价满分均为10分,最低分为0分。

2.基于层次法计算权重。权重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上述建立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清晰明显的层次性,且层次分析法对这种多目标的评价非常有效。层次分析法的过程是对评价目标建立递阶指标体系,然后请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矩阵的特征根,从而得出相对权重和综合权重,计算后的综合权重值,见表1。

从权重综合计算结果来看,目前专家认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最重要的一级指标是传播价值(0.34)。从三级指标综合权重来看,信息的时效性(综合权重为0.1282)、全面性(综合权重为0.0843)、用户满意度(综合权重为0.0779)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3.数据来源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时,建立对每一项指标的评测打分标准,就可以对现有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进行评价了。各个三级指标的数据来源渠道有三种,分别是在线实时监测,电话抽样调查和引用二手数据和资料。

(1)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主要是了解受众在奥运期间媒体选择、使用、行为、态度、和满意度情况,从而获得媒体间实际评价的数据。调查采用电话随机抽样方式,覆盖全国范围内的20个大中型城市,成功样本为2604个,其中奥运期间关注奥运信息的网民样本量为2005个。

(2)在线实时监测。在北京奥运举办期间(2008年8月8日-24日),分别对被评测的5家新媒体机构进行实时监测。在线实时监测数据评价的三级指标包括:传播价值的时效性、创新性、信息内容的深度性、活动丰富性、互动性等三级指标。监测对象包括各个被评价网站的相关频道、产品、活动、增值服务等方面。在线监测手段包括计算机统计、手工统计、在线搜索查询等。

(3)二手数据。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在奥运期间对主要网站的表现也进行了实时监测。本文在评测过程中,个别指标的数据直接引用了专业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网站流量指标等。

4.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结果。目前,国内浏览量较高的门户网站有: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在本次奥运传播中,央视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也被纳入评测范围。本次针对央视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五个网站进行评测。利用本文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评价,就可以获得评价结果。部分评测结果如下 (评测结果隐去网站名称,分别以A、B、C、D、E代表):

(1)新媒体奥运价值服务的总评测结果

在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A凭借综合实力,取得总分之首,其主要一级指标评价分数也都比较高。另外几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期间也都倾力表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别取得了满意的奥运传播效果。

(2)主要一级指标评测结果

5.奥运价值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奥运为新媒体的价值增值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研究中还发现,新媒体在奥运中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视频稳定性上、内容上和操作方便性上。首先是在视频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门户网站的视频系统不稳定和速度慢(50.0%)、视频画面模糊(25%);其次是在内容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报道还不够深入(39.2%)、信息不全面(20.8%)、内容更新慢(16.7%);最后是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还不够方便(4.2%)。

四、小结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新媒体奥运期间的价值评价模型,并对五家新媒体机构的奥运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首先,由于技术的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变革,门户网站的性能和服务也会不断更新,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所以新媒体价值的评测体系也是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其次,在实际打分评比中,测试选用的程序、机器和文件等条件,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应该选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多方位的测试,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最后,在本模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专家打分还是实际评测,都存在主观判断的因素,所以最终评测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

新媒体的价值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价值观;引导

新媒体是指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而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作为运作平台,使用有线或无线的传输方式,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的总称[1]。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仿佛硬币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社会价值观积极的一面,又存在诸多不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因此,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新媒体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使其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等一系列重要讲话。

一、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有利因素

1.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功能都是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微信、微博、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出现使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广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每逢国家大事,新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势必要及早准备、精心策划、全力报道,特别是互联网,更应当充分发挥其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为群众了解国家政策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人们运用新媒体提供良好服务,同时也为广大百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2.新媒体对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新媒体在各种信息中通过肯定社会某些行为的价值意义而促使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这些行为及其主体进行仿效,并进一步植入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之中[2]。比如,国家号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引导高学历人员去西部地区的基层工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大学生参军服役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等。这些计划和政策对于价值观刚刚形成的广大青少年群体都产生良好的积极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突出它的重要指导作用。3.新媒体对人们修正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凭借现有的知识,往往无法判断各种消息来源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甚至通过各种平台搜集上来的信息有时候会自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新媒体特别是官方主流的新媒体不断加以引导和修正,使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社会价值观,逐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宣传环境,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提升社会各阶层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逐步树立为国争光、努力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媒体对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

1.“信息雾霾”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海量的信息采集和快速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来源的把关和审核出现明显的弱化和缺失,导致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降低,甚至一些明显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信息大行其道;低俗的娱乐信息和快餐信息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性、价值目标出现短期性的特点;大量无法考证信息来源的虚假信息像雾霾一样严重侵扰着人们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雾霾”像病毒一样使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只需一夜之间;只要敢“晒”,只要能“秀”,只要不走寻常路线,网络就可以成为个人成名的捷径、成功的平台,甚至有人开始嘲讽那些靠寒窗苦读、脚踏实地取得成功的人士。这些通过网络快速成名的人,无论是他们自己身上的,还是被他人根据他的特质而赋予的,但凡他们所倡导或代表的价值观都带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他们的生活方式、成才途径都会对那些关注过他们的人们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便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2.利益驱动容易造成新媒体的错误引导社会上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带有一定的趋利性,新媒体的发展也不例外,其商业利益是第一位的,新媒体所进行的传播是其获得商业利益的手段,受众被看成消费者而不是公众。新媒体引以为豪的一大外在特色就是那些无处不在的让人无法回避的广告。无论是在网络终端还是移动终端,在一定程度上都构成强制消费。以车载移动电视为例,有些城市公共汽车上不断滚动播出的人工流产广告,其逼真的画面和裸的文字宣传对广大乘车者来说是一种视觉污染、噪音污染,更是精神污染。而在乘车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青少年群体,这些广告宣传同居、流产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分化,使他们对婚姻、对家庭、对性产生不负责任的错误理解。这都是新媒体在利益驱使下,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3.警惕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良社会倾向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对传统媒体颠覆性的冲击,其在宣传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倾向,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息传播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现在的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把任何问题都上升到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来讨论。凡是把问题集中到道德层面讨论就必然会产生分歧,引发讨论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其次,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前,很多新媒体推崇娱乐至上,认为新闻的根本属性是娱乐大众,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的。当事情发生以后,有些人总想借题发挥讽刺娱乐一把,而并不尊重客观事实,往往是信息散播出去以后与事实严重不符,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冷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最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暴力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每当社会上有暴力事件,特别是针对政府机关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支持这些暴力犯罪的信息,并四处传播。这种裸地鼓励实际行动暴力、并主义的信息我们必须坚决予以封杀,不论何种形式也不论在哪个媒体平台,暴力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既然新媒体是互联网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如此巨大,相关部门务必加强正向引导,发挥其宣传优势和自身特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加强新媒体正向引导的建议

(一)新媒体应规范自身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因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深受广大公众特别是弱小群体的喜爱。这类过去在传统媒体上很难发出声音的社会群体也有了发声平台。当进行大众传播的媒体被认为是有义务注重社会效益、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时候,同样的公共责任也适用于新媒体及使用新媒体的公众身上。新媒体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公共价值,在公共信息沟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要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在公共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适合新媒体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规范,使这一新生事物在法律框架内健康茁壮的成长。新媒体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和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谴责不道德行为的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欢乐和谐的社会环境。要管理好新媒体,使其发挥最大的宣传引导优势,说到底还是要管好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因为不论是新媒体还是各种网络平台,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来操控和使用的,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广大媒体人应当严格自律,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守媒体宣传的主阵地,弘扬社会正气,释放社会正能量,不要为了娱乐大众、吸引眼球而盲目地做“标题党”,不负责任地胡乱报道,毫无根据地胡写乱编。务必保证第一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多做对社会价值观有益的正面报道。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让社会正能量持续、顺畅传播

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试金石,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力求通过追求持续的正气、持续向上的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赞赏正能量,也愿意践行正能量,但持续时间有限,往往是阶段,过了这一阶段就慢慢忽视了。例如:很多地方会举办“雷锋月”“感恩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期间人们学习雷锋做好事;感谢父母感念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传递正能量的行为颇多,一时间产生的社会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过了这个时间段,随着正能量行为的减少,正能量传播的效果就弱化了,不具有吸引力与持久性。因此,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人们对社会正能量事件的关注度和持续性,并利用新媒体准确及时的特点,发现、放大生活中的正能量。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要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终极目标。它的传播,通过直接作用于“人”这一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使人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使先进科学技术被人掌握并加以运用,从而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社会正能量传播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正能量,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传播释放出去,这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也能够顺应时展潮流和方向。所有这些,都要求正能量传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内容。在发现正能量之后更要强化正能量,这里主要包括对正能量传播主体的强化。正能量传播者是正能量传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正能量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也决定着正能量传播的质量与方向,更决定着传播的效果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所以,必须注重正能量传播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提升其传播素养。另外,正能量在社会公众认可和接受后,由于受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能量的因势效应会降低,受众对正面信息的接受、认可会随着时间而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应着手于深度的挖掘与推广,聚焦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利用契合事件特点的有利时机进行典型推广,使其影响力向纵深推进。充分发挥新媒体条件下正能量的导向作用是一项长期任务,正如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的:“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新媒体条件下正能量导向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新媒体对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播更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大力提高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与传播素养不高并存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要有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其中,信息的发出者就是传播的主体。传播主体受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素养各不相同、参差不齐。素养高的传播主体有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反之,则不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从某种程度来说,传播主体多元与主体传播素养不高并存的局面,会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另外,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包含很多环节和过程,如包含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传播媒介等在内的综合系统,缺少任一要素,或者任一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有偏差,都有可能导致传播过程的不顺畅和传播偏差,从而影响社会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不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即时性更快,交互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如果受众人群的媒介素养高,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会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转发出去,使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得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和推广,并得到社会认同。与此同时,高素养的传播媒介会在接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区分判断哪些信息是虚假不实的错误信息,使有危害性的不良信息到此终止,避免误传和以讹传讹。因此,不断大力提高新媒体受众人群的自身修养,是树立和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四)领导干部要重视运用和善于引导新媒体

新媒体是社会进步和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与新媒体相关职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是洪水猛兽,从某种意义上是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我们没有必要提起新媒体就谈虎色变,要看到在新媒体的各种网络平台上主流信息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各种平台出去,让社会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要通过新媒体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主义热情,尤其是当我们国家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新媒体号召社会各阶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声音一定要第一时间出去,让社会感受到国家在重大灾害面前的决心和勇气,让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管新媒体的领导干部要允许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但前提一定是不能主义,一定是就事论事,决不能用“一捂二盖三拒绝”的方式方法对待新媒体。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引导,紧紧抓住媒体宣传平台,把社会正能量弘扬出去,鼓励和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信息时代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不可逆转,并且已经逐渐渗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只有正视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影响,并结合其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趋利避害,利用好这一平台。作为驾驭网络主体的人要把人文精神赋予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网络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如果驾驭网络的人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最终人将会被网络征服,被网络异化,并最终沦为网络的附庸和奴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宣传平台,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2007,(8).

[2]李璇.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湘潮,2011,(7).

新媒体的价值第3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G21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00-01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杭州:1995年第167页

[2]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138页

新媒体的价值第4篇

众包是打破传统媒体封闭圈的最佳中介。众包理论之父杰夫•豪认为,众包的实现,离不开4个充要条件:1.业余爱好者群体的广泛出现,即专业从事业余工作的生产者的形成;2.生产方式由封闭独占向开放共享的转变;3.生产工具的民主化;4.有效的生产组织模式———社区。这四个条件,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环境极度吻合。专业从事业余工作的生产者的形成、生产工具的个人化普及,已然由这个伟大的时代形成,媒体所要做的,是把自己转型为一个“有效的生产组织模式———社区”,从而将封闭独占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生产方式。众包引领媒体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众包是媒体转型的有效工具。它具备web1.0-3.0时期互联网基础特征的共性:信息共享、信息共建、价值再造。它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在上述3个维度上实现转型。即:众包产生海量;众包依托无数个体,形成了信息共建;依托媒体组织的众包行为,将免费海量信息的制造、提供,通过服务与反哺,演变为有价值的行为。众包还具有互联网无所不能的基因。这曾是传统媒体尴尬所在。参与众包的人具备热情和相关专业性,尽管在信息提供上显得有些业余,但在各自领域的内容挖掘上,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媒体曾经一度被新媒体的时效和海量逼迫,自诩走深度的路子,但事实证明,它不是无所不能。所以,传统媒体的转型,我是指真正的转型———媒体功能的优化与时代契合,需要吃透当下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精髓。那就是具备提供有限度的(价值边际内)免费海量信息的能力;具备免费获取受众提供信息的号召力、组织力;具备将上述信息优化的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价值再造:回归信息价值,反哺提供者。这三种能力,正是众包可以带来的转型选择。

二、新闻众包的难点与化解之策

十年前,办报人已经具备“众包”思维,比如请市民点题、操作新闻,或者组织一定规模的专家库。众包的精髓在于自由和开放,但当时报纸的介质和生产模式限制了它的延伸发展。时过境迁,这样初级的技术壁垒已不再成为问题。对较薄弱的报纸网站来说,简单的升级优化即可扫除障碍。传统媒体实现局部的新闻众包,真正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新生产者的素质规范。众包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业余化、或者过于专业化、垃圾信息,碎片化等等。

新媒体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泛媒体;纸媒;互联网;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77-02

2015年2月27日,号称国内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杂志《壹读》宣布停止发行纸质版,未来将专注于《壹读》的视频、微博、微信等数字化业务[1]。《壹读》停刊警示我们:依靠搭建多种传播平台来拯救传统纸媒的颓势并非上策,资本的逐利本性始终会向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资源配置倾斜,因此,传统纸媒与其在媒体转型、融合之路上纠结徘徊,倒不如首先立足自身的传播特点,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同时顺应传媒业态的新变化,在新的媒体格局中寻求涅重生之道。

一、泛媒体语境下纸媒的四大核心价值

当海量信息以最迅捷的传播速度、最方便的获取方式、最廉价的阅读成本铺天盖地袭来,甚至泛滥成灾的时候,信息不再是稀缺的资源,而是和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一样出现产能过剩。在当今媒体行业面临大洗牌的背景下,纸媒反而凸显出专业化、权威性的优势。

(一)纸媒是真正有价值信息的筛选者和把关者

互联网消解了传者与受众、信源与目标之间的界限,信息筛选的门槛空前降低,把关职能缺失,导致信息失真、信息污染、信息误导等一系列问题,海量信息还使人们陷入阅读时间的大量浪费和注意力不断受到干扰的困境。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这势必会重新燃起人们对精选信息的心理渴求。纸媒作为运作成熟的媒介机器,拥有分工协作、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采编团队,严格的质量筛选和把控体系,长期形成的职业操守,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使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满足人们知情权、参与权的重要来源。

(二)行政背书和品牌效应铸就的纸媒公信力

我国对纸媒创办的审批和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些纸媒还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权威性、公信力方面没有任何创办门槛,也无需审批,这是数字媒体、微媒体、自媒体等无法相比的。纸媒大都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而网络媒体创办时间较短,更新换代快,且网络信息的随意性、虚拟性和主观性,使其可信度大为降低,近来年,各种网络虚假新闻、有害信息、恶意炒作等层出不穷,使人们对网络媒体的真实性屡屡心存疑虑[2]。而纸媒由于有行政管理体系和审查报送制度的约束,大部分内容可信度高,代表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对汶川地震、郭美美事件、马航事件等一系列公众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表现出的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弄虚作假、不良价值取向等问题,使人们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速度的价值被过度放大了,受众对媒体公信力、权威性的期待仍是媒介价值的核心。

(三)纸媒展现思想的深度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被发挥到极致,但网络信息大都流于浅显、碎片化,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阶层而言,他们更期望对事件真相和本质的深度了解,而这正好是纸媒的强项,一些重大事件,均是通过纸媒的深度挖掘和专业化的层层推进,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形成舆论漩涡。数字媒体追求传播快速、海量更新,叙事方式简单、直白,如此的媒介环境长期下去会禁锢人的思维,钝化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全球纸媒持续低迷的情势下,英国的《经济学人》发行量每年以接近10%的比例逆势增长,成为英国销量最好的杂志之一,正体现出有思想深度的品牌杂志的生命力。

(四)纸媒传递主流的价值理念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削弱了受众对文字和媒体的敬畏感,为了迎合读者猎奇媚俗的需要,网络媒体将严肃新闻娱乐化、社会新闻庸俗化,追星、炫富、八卦成为常态。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反过来又扩大了这些不良信息的聚集和传播。纸媒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纸媒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国家政权和知识精英阶层的高度重视,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者,纸媒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开启民智,反映并不断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人类文明的进化,民族精神的延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纸媒生存的创新路径

传播史证明: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出现都不会完全取代原有的媒介形式,但会逼迫传统媒体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功能定位。泛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对手无处不在,但纸媒从未退隐,只不过借新媒体之手,正在进行一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腾飞的变革之路。

(一)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是纸媒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国传媒行业近年来出现的纸媒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纸媒的内容危机,这里面包含三层含义,其一,由于在我国创办报纸和杂志实行的是刊号审批制,并且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大部分纸媒系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院所、国营企事业单位出于行政管理或业务工作方面的需要而设立的,并非市场选择的结果,这导致我国纸媒出版质量普遍不高,内容缺乏吸引力,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家相关部门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使众多游离在体制外的但有内容生产实力的人和机构被挡在门外,网络等新技术平台的兴起,拉平了这种差距,大批内容更贴近读者需求、更具活力的媒体应运而生,对传统纸媒造成冲击,但耐人寻味的是我国传统纸媒中以高品质的内容著称的媒体受到的影响较小,许多还逆势增长;其二,纸媒贱卖内容是自掘坟墓。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对新闻采访报道权的限制,互联网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开展内容合作、组建新闻门户网站等各种幌子,诱使大批传统纸媒把专业采编人员辛苦采写的独家内容贱卖给网站。还有一些纸媒试图通过互联网扩大宣传渠道,实现“以内容换市场”。当纸媒恍然醒悟到这一切无异于自掘坟墓、自毁前程的行为时,互联网已经培养起一批放弃纸媒转而在网上浏览新闻信息习惯的受众群体;其三,缺乏对纸媒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纸媒丧失创新能力。毋容讳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仍存在诸多盲区和误区,其中关于媒体的著作权、出版权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在法律举证、、处罚等环节均存在操作上的难度,诉诸法律的结果基本上是得不偿失。互联网媒体肆意掠夺传统纸媒的内容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见惯不惊的现象,门户网站和大型专业数据库攫取的不单是廉价的纸媒内容资源,更为可怕的是消解了纸媒最具竞争优势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因此,对传统纸媒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纸媒生存下去的重要前提。

(二)纸媒突围的两个方向:小众、高端

在信息海量化、渠道多元化、平台立体化的传媒环境下,那些针对大众兴趣的纸媒会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读者和广告市场呈现出趋势性的分流。但小众的纸媒,尤其是针对某些特殊兴趣和专业领域的小众纸媒,由于目标受众定位精准,用户黏度高,读者和市场环境相对封闭,具有比大众媒体更高的商业价值,同时这类纸媒在思想、观点、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独创性又是新媒体难以模仿和短时间超越的。可以预见,未来纸媒市场的读者细分将越来越精细化,“微纸媒”会成为主流。

在渠道不再垄断、信息不再值钱,人人都参与传播的情势下,媒体已经从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舆论引导者、普罗大众的代言人身份跌落为职业的信息推销员。泛媒体化时代媒体本身也正在走向边缘化和非专业化,但正如精英阶层都有名牌情结一样,高端纸媒堪称纸媒中的奢侈品,高端的纸媒往往会绕过普通传媒市场的商业标准,走出独树一帜的发展轨迹。高端纸媒可以是指内容定位在有钱、有社会地位的高端人群;也可以指设计、包装高端犹如艺术品般的纸媒,包括独特的纸张、开本,精美的配图给读者带来的阅读视觉、触觉享受等。高端纸媒强调读者的身份识别感和匹配感,高端纸媒的受众往往掌握了社会或某一领域的主流话语权,具有强大的消费购买力,尽管高端纸媒的受众数量少,但个体价值极高,是当今纸媒行业尚未充分挖掘的价值洼地。

(三)新的买方市场倒逼“纸媒+互联网”

传播学者喻国明教授指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媒介,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互联网重构了传统媒体的读者市场,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目的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

互联网经济和泛媒体化导致纸媒由卖方市场彻底转为买方市场,纸媒的竞争对手除了新媒体,还包括一些越来越具有媒体属性的互联网企业。新的市场环境倒逼纸媒谋求创新,其中媒介融合、走全媒体之路几乎成了近年来我国纸媒的转型标配,但迄今为止国际、国内获得成功的案例鲜见,默多克的ipad日报,投入了两个亿,仅一年就关张大吉,反倒是他的传统纸媒照旧活得很好[3]。

在“纸媒+互联网”的战略中,我们应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媒体融合的主角应该是纸媒,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纸媒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而不应成为新媒体借传统纸媒的品牌和资源优势获得快速成长的推手;二是全媒体的属性仍是媒体,服务于受众的信息需求是媒体的本质属性,采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目的不是为了“炫技”,投合读者对新技术的好奇和追捧,而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丰富用户体验,抢占受众资源。

“纸媒+互联网”是一个涅的过程,其结果有可能实现纸媒的自我革新和超越,也有可能像《壹读》一样,抛弃纸介质的肉体,实现新媒体灵魂的升华。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介形态的变革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变化,有很多曾经兴盛一时的信息载体现在都已销声匿迹,如龟甲、竹简、绢帛。纸媒作为迄今最长寿的传播介质,最大的威胁其实不在新媒体,而在于纸媒读者后继无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一代,数字化的传播元素已经渗透进他们的成长基因之中,纸媒对他们天生缺乏亲和力。当有一天纸媒没有读者的时候,也许真的就会成为媒介世界中的“恐龙”。

参考文献:

[1] 程昕明.纸媒数字化线上线下转型[J].中国记者,2013(5).

新媒体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 社会管理 重要 积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5月3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加强和创瓶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积极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新闻媒体间的辩证关系

1.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作用。

新闻媒体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振精神的“吹鼓手”和“生力军”,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必须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各类问题,恰恰是创新与突破的所在。如果新闻媒体在实践与探索中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就能为政府管理部门所用,从而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新闻工作者,惟有扎根于更深的土壤,细致并准确地感知老百姓的冷暖寒热,在广袤的群众生活中吸取新闻养分,既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充分沟通的桥梁,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思维、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性”与“粘合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可以获得更广的新闻素材,同时增强媒体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与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求记者沉到基层找线索,下到一线摸情况,才能摸清脉络、掌握全局、抓住要点。现今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挑战和难题,正是新闻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一线寻找答案的用武之地。这也促使新闻界全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二、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新闻媒体在这过程中应发挥好五个角色的作用。

1交流场。

社会管理创新,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利:会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这过程中,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和谐发展,体现在对城市人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重视。《武汉晚报》于2003年推出的“社区行”活动.南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活动,通过咨询、介绍、服务等形式加强了交流。自2008年至今,楚天都市报已先后组织了5次“记者进社区”挂牌仪式,派出多名社区记者,深入到各个社区,与居民近距离接触,在市民与各级党政部门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2011年5月,武汉晨报也推出“记者进社区”活动。记者在挂牌社区挂职当群干,近距离倾听百姓声音,传达民意。在这些过程中.媒体主动打造一个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与点子得以碰撞、交集和提炼。

2导向标。

社会管理创新,对政府部门是个新课题,更是考验。重要的是要为广大群众和社会所认可接受。在这方面.媒体可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正确引导,树立认知。刘云山指出。媒体要“突出宣传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落脚点。引导干部群众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目前,社会管理面J临的问题复杂。头绪多,表现更是多样化,媒体的宣传教育、解释说服作用和正确导向尤为重要。

社会管理工作中.媒体必须以各种报道、活动的方式,在社会上树立勤劳肯干、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与财富的劳动者“群像”,从而树立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崇尚劳动的良好风气。

3减震阀、稳压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中.司法公正、依法办事为公众所关注。在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公正的进程中,媒体发挥着相当积极且具建设性的作用,能很好地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

例如,2008年2月,武汉晚报独家报道了汉阳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李冲三年来为马兰英艰苦讨债的事迹,随后与武汉中院联合开办了“周二之约”法律服务电话热线栏目.每周从全市抽调法官帮助市民解决法律疑难问题.目的正在于架起和谐司法关系的桥梁、为和谐社会构建做贡献,受到最高法院的关注和肯定。

4粘合剂。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要针对可能发现的“漏洞”、“创面”进行及时修补.同时为社会添注剂.增强整个社会的“粘合度”与“融合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序。

对于民工、务工人群、大学毕业生中的自由就业群体等这些流动性较强的群落,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媒体也应参与其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2010年8月16日,武汉晚报推出《10万打工者“捧红”长丰街数十家黑网吧》报道,反映"10万文化休闲极度贫乏的打工者蜂拥在城市的数十黑网吧中”的状况.引起各界巨大反响。报道所涉及的桥口区迅速行动起来:推出诸多有力举措,丰富外来打工者文化休闲生活。长丰街现象并非个案。武汉是一个有着近200万打工者的城市,还有很多打工者有类似困惑。为此,武汉晚报携手市文明办、市文化局、团市委、市青教办等部门共同发起“新市民学校”公益行动,发动专家学者及普通市民献策献力,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共同关爱打工者,助打工者融人城市,成为新的大武汉一份子。

又如,江城“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0年3月,《长

江日报》联手团省委、省学联、团市委,共同发起“江蚁”安家行动,号召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向江城“蚁族”提供特价房,为江城的“蚁族”改善居住条件提供帮助。

5椎进器、聚合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进程,就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在婚姻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的今天。婚恋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家庭和睦。2006年5月武汉晚报创办首场姻缘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武汉这个日益国际化大都市地方特色的单身男女交往平台,被誉为“开创了现代都市婚恋新时尚,新纪元”。此后,姻缘会一直以每年数十场的规模持续举办。6年来,武汉晚报举办的各类姻缘会达百余场次,共服务了90多万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谐。

在武汉,《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等媒体纷纷加入“婚恋相亲”的行列,乐当红娘。在新闻媒体看来。促进都市人婚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择偶观、推动家庭和谐,是一件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为加强社会管理注入的一支“稳定剂”。

三、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战略作用与价值体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媒体要在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有效的、积极的战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从新闻报道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科学引导、从善如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强化宣传导向.着重塑造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人的正面形象.形成社会正面认知,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

近年来,一个个感动湖北、感动中国的人物.一批批克难奋进的优秀企业.经媒体报道和宣传.汇聚成一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大河。这正是所有媒体人“隙望社会、传递信息、凝集精神、助创财富”的价值所在。

例如,由楚天都市报主办的首届暨2009年度楚天传媒大奖2010年1月19日颁奖.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等16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2011年1月11日,第二届暨2010年度楚天传媒大奖颁奖,“信义兄弟”等18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楚天传媒大奖”的创设,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舆论引导来担当社会责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放大典型效应,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2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沟通.及时传递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搭建公众信息反馈平台,起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作用,推动政府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将社会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扩大社会管理主体.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轨道。

――发挥媒体做群众工作的优势,起好“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的桥梁作用。

例如,2011年4月武汉市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启动“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武汉晚报、汉网联合武汉市治庸办共同开展“治庸问责大家谈”。邀请市民、网友与15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热线交流,共同参与监督“治庸问责”。

――充分运用资源.发挥观察、思考、建言献策的能力,周密策划,主动担当,体现责任,推动政府工作。‘

例如.针对近年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受损严重的现象,武汉晚报于2011年3月推出策划报道《3000辆公共自行车成“流浪车”让人痛心!》,联手有关部门,发起“护车”三大倡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大加赞赏:“市民和媒体_起发起的这个‘护车’行动好!”

3.运用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分担、助力社会管理事务:做好群众工作,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例如,2010年4月,楚天金报公开征集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义工.组建了“金报周末义工队”。此后,“金报周末义工队”迅速壮大,义工达到2万余人,每周到一个社区举办一次活动,已服务武汉市民30多万人。几年来。以金报周末义工队为代表的武汉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给广大居民带来了切实便利。

4.立足解决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民生问题.践行“群众至上”理念.实实在在做好民生服务.为民众谋福利。

就业是当今社会人人关注的热点,媒体在就业领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谓开动了脑筋,主动出击,多方想点,谋划“多赢”之举,力求做足新闻、做好服务。

例如,2010年春节后,各地特别是沿海各地出现罕见的“用工荒”.一时引发全国关注。为此。武汉晚报联手国内数十个城市的30家主流媒体。共同为招工企业和求职者开通全国“跨省大招工”交流平台,为农民工、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开辟一条就业“绿色通道”。2011年2月。武汉晚报再次发起搭建“用工情报站”.联手全国15省市20家主流媒体,倾力帮求职者找工作。

又如,为帮助农民工更好求职,2009年到201i年,楚天金报记者三度与农民工一道赴珠三角、长三角多个城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实地探访鄂籍务工人员的求职之路,采集最前沿的用工信息,探寻用工背后的经济脉动,并与浙江等地媒体建立了“求职媒体同盟”,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架设了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

四、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报道的视角选择

1.以全局的视角。

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报道,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和全局来评析分寸、把握报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通盘衡量.掌握报道的基调与方向。

2.以发展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进程.不可能有固定规律与表现形式.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都要以发展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礼会管理工作中的现象与问题,理性剖析,研究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理清发展的主脉络。

3以辩证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探索与尝试可能都会带来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两面性”。因此,媒体在参与报道中一定不可采取“一边倒”的态度,而是要不偏不倚,立场客观,辩证统一。

新媒体的价值第7篇

【关键词】中美媒体 新闻价值观 十大国际新闻

一、前言及研究方法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新闻价值是媒体工作者和传播调控机关衡量和取舍新闻的标准。①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持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的年度十大国际新闻,总结两社的十大国际新闻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国际报道的新闻价值观,由此进一步深化对中美两国传媒体系的认识。

本文以1998年至2008年新华社和美联社的十大国际新闻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逐条分析两个通讯社过去十年评选出的十大国际新闻。分析类目包括新闻的主题、涉及的国家、性质及报道集中的对象。由于美联社2001年有两条新闻并列第十,因此2001年美联社有11条新闻。这样,总共得到有效样本221条。

二、研究发现

新华、美联两社每年度的“十大国际新闻”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对1998――2008年两社的十大国际新闻的对比分析,可以归纳出中美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观的特点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关注国际形势与重视政治报道

通过对十大国际新闻主题的统计(见图1),可以看出军事和灾难性事件在中美两国的十大国际新闻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分量。在中国的报道中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国际关系,占28.2%,紧接着的是军事和灾难性事件,分别占23.6%和14.5%。而在美国的评选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政治,占27.9%,排在第二位的是军事,占20.7%,灾难性事件列第三位,占19.8%。

图1: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报道的主题分布柱状图

新闻主题的分布说明冲突性、重要性在两国的新闻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重要的地区性冲突、恐怖袭击事件、自然灾害在新华社与美联社的榜单中都出现了。例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卡利特娜飓风、南亚大地震、俄格冲突等。这些新闻的入选不仅是因为其冲突、刺激性的一面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在于这些新闻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际关系排在中国十大国际新闻中的首位,表明了中国对世界形势的关注。国际关系的新闻主要是有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国际组织的活动等,这些新闻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交往和斗争、国家利益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在选择国际新闻时更看重的是新闻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影响。

而在美联社的新闻中排第一位的是“政治”。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的选举和更迭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有关美国选举的新闻出现了多次,如美国大选出现了5次,反映了美国选举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同时,对政府的批评、丑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也占了相当的比重。例如,2006年共和党多名国会议员的丑闻、2005年中情局特工门事件、1998年总统克林顿因绯闻受到弹劾调查等。而美国国内的非法移民、同性恋婚姻、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之争等当今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在十大国际新闻中出现。

美国新闻界向来就有“揭丑”的传统,历史上还出现了著名的“扒粪运动”。约瑟夫・普利策也早在1961就宣称:“报纸的生命就在于‘揭露’”,这种揭露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社会问题。②这些批评政府、揭露问题的报道一方面体现了美国媒体作为独立于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的监督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即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监督权等。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

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中有关美国自身的新闻占了很大比例,而新华社选择的与中国自身有关的国际新闻则很少。(见图2)

图2: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报道的区域分布柱状图

(说明:本国新闻指国内新闻;外国新闻指涉及本国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国家的新闻;国际新闻指外国新闻或地区、全球新闻,不涉及本国的新闻。)

从图2可以看出,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中“国内”新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11年来国内新闻占34.2%,并且还有13.5%的新闻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共占48.7%。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最多的一年是在2003年,美联社选了7条国内新闻,其他的3条新闻也都与美国有关。而中国评选的大部分都是国际新闻,占78%。

美国新闻报道本土化倾向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就在于:冷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国际新闻报道中不再具有一个受众普遍感兴趣的主题,美国媒体把注意力转向国内,受众也日益关注实用的问题。③因此美国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时,都要从接近性的角度看它是否与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念有关系,由此表现为,美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少,新闻报道越来越内向。

把新闻的接近性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上就会表现为自我封闭和报道面狭窄,甚至影响到公众通过媒介全面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正如《纽约时报》的编辑麦克斯・弗兰克所说:“美国人忘记了在美国疆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把美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倾向,加深了美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世界的漠视与陌生,也蒙蔽了公众对美国外交与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的清醒认识,无端助长了美国人唯我独尊的心态,缺乏其他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④

与美联社不同,新华社选择的十大国际新闻反映了媒体对受众了解国际新闻需求的满足。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比重越来越大,正成为中国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世界和世界对中国的双向影响都越来越大。这些变化使中国对国际新闻的关注越来越强烈,想了解国际大事的需求日益增加。

(三)强调和谐发展与强调矛盾冲突

通过对十大国际新闻性质的对比(见图3),可以看出美联社的十大国际新闻中负面新闻占了很大的一部分,11年中,共有73条负面新闻,占65.7%,而正面新闻只占9.1%。而新华社评选的十大新闻中,虽然负面报道也占到了53.6%,但同时也有32.7%的正面报道。

图3: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性质分布柱状图

负面报道中的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这两个新闻要素在西方新闻价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⑤就如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事故、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具有负面因素的新闻题材对记者来说更加重要。”⑥

但过分强调负面报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负面新闻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冲突和骇人听闻的现象,这在实践中就难免使天灾、人祸、凶杀、暴力、丑闻等消极现象充斥新闻媒体,间接地贬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积极现象。⑦曾获普利策奖的哥伦比亚新闻研究所的霍亨伯格教授针对媒体的这种现象曾说:“(西方)新闻记者并未负起促进国际了解的责任,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战争、革命、凶杀、灾难是重大新闻。这种传统新闻观念的最大危险是将社会的正常现象隐匿在反常现象的后面,将人类导入一个迷惘的世界。”⑧

而与美联社的偏重负面报道不同的是,新华社在报道负面新闻的同时,也选取了32.7%的正面报道。新华社的正面报道主要涉及区域性组织的一体化进程、地区性冲突的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积极、进步、发展的一面。

(四)整体观念与个性主义

在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中,经常能看到许多有关个人的新闻报道,而新华社选取的新闻则基本上都是以地区、世界的角度来报道(见图4)。

图4: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关注的对象分布柱状图

从图4可以看出,美联社的22条有关个人的报道占19.8%。新华社则很少选择个人性新闻。

这样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西方文化的内核是重视个性,而中国的整体观念侧重集体观念和国家精神,主张整体对个人的超越性。⑨因此,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中国把世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主要从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角度来报道新闻。而美国习惯把个体看成研究的出发点,强调新闻价值对个体的关注,于是,就更倾向于从单个国家甚至是个人的角度来报道国际新闻。

三、结论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着许多的差异。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更多地从地区、全球的角度选择新闻,强调新闻对国际形势、世界发展的重大影响,在报道负面新闻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积极的一面。美国新闻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个国家和个人上,特别是有关美国国内的新闻,强调新闻的冲突性和政治报道,重视负面报道。■

注释

①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9.

②Joseph Pulitzer,Jr.“The Pr-ess Lives by Disclosure” in Allen Kirschner and Linda Kirschner (e-ds),Journalism Readings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71: 94.

③顾耀铭,我看美国媒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03.

④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4.

⑤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1).

⑥Bill Bonney,Helen Wilson.Australia’s Commercial Media,Sou-th Melbource:The Macmillan Co.of Australia Ltd,1983:317

⑦王倩,重新审视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3).

⑧李瞻,新闻学,台北:三民书局,1973,275.

新媒体的价值第8篇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信息传播时代,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到网民的60.4%。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进而影响到他们价值取向的构建。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且趋向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主要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源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它在集中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还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跨文化性、族群化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精英意识模糊化和交往方式工具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较大变化。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此外,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生理和心理出现双重危机。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性也对传统道德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构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就大学生而言,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新媒体的日益兴盛,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由于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一些原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变得陈旧,在实践中屡屡受挫,而另一些原来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普遍否认的价值观念却被冠以“新”、“合时宜”等名而登台亮相,并开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网络的出现,促使了“地球村”的形成,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浏览全球,视频聊天可以结识全世界的朋友。距离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不再遥远。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也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而且,由于网络起源于西方,其价值指向受西方的影响,西方国家也想方设法通过网络给中国青年灌输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二是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紊乱。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各种有害的信息混杂于网络,其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要求存在差别,这大大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难度,易使他们产生价值取向的困惑。在网上。大学生清楚地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许多事物,从而造成虚拟和现实的分离,也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现实与虚拟的分离,道德判断力削弱。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模糊起来,原来支持自身价值观念的社会本位价值失去了昔日的权威。个体开始对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社会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致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是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新媒体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新媒体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导致了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失衡,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日趋明显。此外,新媒体的内容多是来自于大众,人人都可以有博客,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政治价值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呈现无政府化。如此种种,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重个人轻群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的不良倾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效消除不良影响,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整体上看,新媒体的任何影响都是基于其改变着的传播环境,我们只有从改良新媒体传播环境人手,通过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成长空间和条件。

1、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一是国家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建设,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新媒体。新媒体的建设与使用已经成为重大时代课题,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时代的要

求,应当放在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好位。必须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以科学统筹的意识和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打造中国网站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二是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及传播规律,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和疏导。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严厉打击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力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要加快培养网评队伍,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拥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言论权威的“网络意见领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新媒体主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