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居家医疗护理

居家医疗护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5 17:16:49

居家医疗护理

居家医疗护理第1篇

【关键词】老年化;居家护理服务;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4-02

1 居家护理服务的意义

居家护理服务是为家庭或者是个人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这种健康服务是综合性健康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护理人员会针对患者个人或者是家庭在其住所内提供健康服务。居家护理的目的是对家庭或者个人的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有效减少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后遗症并促进其康复。

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空巢家庭”也随之增多。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影响。家庭式养老的退化必然使得社会养老方式有所进步与加强才能维持社会制度的平衡。居家护理服务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现状

目前,我国居家护理服务在老年健康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2.1 其他国家老年患者居家服务现状

2.1.1 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德国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拥有了完整的服务内容、保险制度以及操作模式。但也有地域差异性。美国的居家护理是从最初的“家庭医疗保险”发展成为“家庭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预防疾病等,并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服务与医疗救助。德国现老龄化严重程度在世界的排名上位居第二(第一名为日本),因此德国政府一直都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和社区护理很重视,将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提高,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收益水平与待遇也做了相应的提高,对进行家庭护理的自配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根据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需求社区医护人员会进行分类分配,提供给他们不同的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医疗以及护理服务。

2.1.2 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老年护理咨询服务机构联合进行。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来讲是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它可以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与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提供居家护理的护士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使老年患者在家就享受医院一样高专业的照护。

2.1.3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现已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经济和医疗保障的问题,并就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护理问题建立了以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治为核心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并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并不断对医护人员的居家护理的专业性进行加强。

2.2 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现状

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台湾自1994年起就开始推行居家护理的政策,保证老年人能独立生活。因为台湾很早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所以在老年护理方面经验丰富。比如其服务的对象包括出院后需要进行延续治疗的患者,并进行很多医疗专业服务项目,其医疗服务团队进行的居家护理都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而在香港则具有巨大的社工和义工团体来进行居家护理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及教育,有些医院还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治疗,增强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阶段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继续发展,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趋完善。我国目前有两种居家护理模式:一种是社区服务中心,另一种是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为患者提供一些常见的疾病护理,无法提供高专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延续护理服务主要以电话访问和家访的形式进行护理指导,涉及人群范围不大,还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与治疗。目前我国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有限,致使可以提供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资源也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国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如何改善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现状

针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

3.1 加强医院延伸治疗护理。建立形成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一体结构,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减少公共支出还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强发挥三甲医院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中的作用,利用其优厚的医疗资源为出院后的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并加强与社区机构的联系,为其提供居家护理的专业指导。

3.2 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制度,对缓解老龄化危机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完善的长期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政策平台鼓励商业保险推进长期保险计划。

3.3 加强培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政府应该培养老年患者居家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其次要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陈果果,林梅.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分析及居家护理[J].全科护理,2011,3(9):747―748,

[2]陶秀彬,匡霞.国外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67―1970.

居家医疗护理第2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6-0001-02

医疗纠纷在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和不幸的同时也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损失和危害、导致受害医务人员生理、心理及职业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离职倾向,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影响社会的治安和稳定。为了减少或规避医疗纠纷,给医患双方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笔者总结多年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经验,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同角度分析医疗纠纷潜在的发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1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医疗纠纷的隐患分析

1.1机构管理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配备不足;少数工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医疗规章制度,无视医疗护理操作规程,导致诊疗、护理中出现差错;部分社区医生将首诊负责制和个人英雄主义混淆,没能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及时会诊和转诊,以致耽误患者病情或漏诊、误诊:法定假期安排不合理。

1.2人员素质方面因全科医护人员严重缺乏,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社区医护人员多为专科医护人员转岗而来。存在知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社区服务技能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学历层次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等方面的隐患。

1.3医患沟通中存在的医疗纠纷隐患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居民家中,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顺利开展各项服务。若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医患沟通能力低,不仅难以开展工作,甚至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引起居民的不满和误会。产生医疗纠纷。

1.4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制观念不强,认为社区看的是小病,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在工作中存在疏忽大意。对常用的法律常识不熟悉。在执业中容易出现如药品使用不当、执行有问题的医嘱等违法行为,易引发纠纷。

1.5不良反应静脉输液是社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输液反应就是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难以预测和预防,极易引起医疗纠纷。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能治病但也可能出现有害的反应,如果患者对这种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意料之外药物不良反应不能理解和接受。便会引发医疗纠纷。

1.6医疗文书的书写社区卫生工作繁杂、琐碎,在医疗文书管理上缺乏严格的督促检查机制,易出现记录不及时、不连续,甚至漏记、错记。成为医疗纠纷中侵权责任的隐患。

1.7社区居民因素医疗服务科技含量高,业务风险大,具有不可预见性及技术水平的限制性,“钱到病除”不适于医疗消费。许多患者和家属仅从疗效判断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认为诊断不出便是误诊,出现并发症就是误治,如出现病情恶化。便一股脑地归罪于医务人员,一口咬定是差错、是事故,于是吵闹、围攻、殴打医务人员。到处投诉。

2 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2.1加强组织机构管理工作规范人员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参加由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取得社区医生、社区护士资格才能上岗。严格执行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慎重对待熟人,以免破例惹祸,更不可因为是小病便麻痹大意,省略必要的检查和告知。造成漏诊、误诊或治疗不当。建立健全的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度,防止推诿患者及合理提供转诊、会诊。安排好节假日工作,确保节假日照常营业,确保社区责任医生24小时电话通畅,以便为居民提供帮助,确保治疗的连续。

2.2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认真抓好社区医护人员的基础素质培训,围绕“三基三严”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细则,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学习,每月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定期举办社区卫生知识讲座。努力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的安排社区医护人员到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全面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2.3加强医患沟通提倡主动服务,要求医务人员走出诊室,走进社区,随时提供呼叫服务、上门服务、电话预约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进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的感情和信任。加强医护人员医患沟通的技巧培训,帮助医护人员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和原则,做到医患之间有效沟通。培养医护人员的同理能力,使医务人员能对患者世界准确体察和理解,能向患者传达自己的理解,以及体会患者对自己的觉察和感知。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与重点对象如对医务人员有不满情绪、对治疗期望值过高、情绪偏激等患者的关注与沟通,将医疗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

2.4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提高医护人员依法执业的意识和能力,严格依法行医,在投诉中占到有理可循的主导地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分析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讨论当前发生的一些医疗纠纷案例,探讨案例中医疗纠纷早期表现、隐患及防范对策。提高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和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常抓不懈。对患者及家属无理取闹导致医护人员人身或医疗机构财产受损者,要严厉交涉,懂得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

2.5规避不良反应严格检查药品及输液器材的质量,杜绝使用过期、变质、包装破损等的药物和医疗器材。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污染途径和差错事故。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加强病情观察,一旦发现输液反应早期变化,立即停药,并迅速有效地做出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输液反应的不良后果,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严把药品质量关,杜绝购进劣质药品。加强医务工作者对药品相关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药学知识,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强化防范药品安全患的责任意识,做到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给患者发药时,一定要详细告知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严格遵医用药。对非处方类药,注意提醒患者仔细阅读说明书,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及时告诉医生妥善处理。

2.6正确书写医疗文书认真仔细地做好医疗文书记录,门诊病历上眉栏项目填写齐全,过敏史、现病史、疾病诊断、用药情况等记录齐全,切不可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而忽略,做到准确、及时、记录完整。

居家医疗护理第3篇

关键词: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社会办医

一、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相关简介

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是目前云南地区最大的一家基层医疗连锁的管理集团,其目的是为了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平台。企业旨在“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智慧医疗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贴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家家拥有签约医生”作为企业目标,以“小病时的医生、大病时的参谋、重病时的亲人、康复时的助手”作为服务理念。

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从2012年3月发展至今,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作为总的运营集团,下设6个中心部门和4个专职公司,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使公司发展良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对成熟,并在2016年11月,被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峰会暨第二届“奇璞奖”提名。

二、医疗卫生管理的具体应用

1. 医疗服务健全

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医疗服务包括三大项目,即基础服务(特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远程会诊)、社区药房(特色中医、预防接种和远程照护)和全科诊室(中医推拿、健康教育、远程会诊、康复理疗、妇幼保健和“三科”会诊)。

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发展迅速,针对市场进行调研,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截止到2016年年底,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在昆明市总共设置了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对应社区居民的年龄、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等条件设置具体的科室,根据科室来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在不同的社区,依据不同的就医需求分设医护人员,根据就诊率配备相应的医护工作人员,不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较大的人力成本。

2. 双向转诊

处于市场经济下的医疗行业,不同层级、同一层级医院往往是竞争的关系。特别是大型二级、三级医院,他们利用本身的人员、设备、信息等优势,在医疗行业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为了关注签约居民的健康生活,新康集团与云南省众多三甲医院,如云南省红会医院、昆明市43医院、昆明市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签订双向转诊服务,为确有需要进行转诊治疗的签约居民提供“绿色通道”(即社区签约医生只需要开具转诊证明,居民就可以去到对应的医院免挂号、免排队进行医疗服务)。转诊流程简单,易操作。加入新康家庭医生APP,在线咨询医生相关事项,由家庭医生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经过社区首诊还是因病情严重向上转诊。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医生随时跟进,信息共享。

一方面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充分发挥和激活基层社区服务站的作用;另一方面给予签约居民更多的医疗服务优惠活动,方便居民就诊,使得签约居民和签约医生形成一种信任、亲密的“邻里关系”。当然,若患者想要转诊的医院不在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签订双向转诊服务之内的医院,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同样会根据实际情况出具转诊证明,但居民不享有“绿色通道”服务。

3. 大数据的创新管理

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通过“互联网+基层医疗”,打造社区居民管理平台,形成“一站式”健康管理。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拥有60个工程师团队,在2014年研发了独有的医疗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建立签约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签约居民有专属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并有对应的电子档案ID密码。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要想查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也必须经过患者本人的授权,通过发送至患者手机的电子验证号码来获得查看权限。

我国自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就将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第一,可以使社区居民有一个终身健康服务系统,即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都有据可查,如在社区已经做过的一些检查,通过转诊到大医院之后,医生就可以避免同一检查项目的重复进行,从而提高医院医生诊疗效率。第二,可以有效降低居民医疗服务付费率,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直接联网查询的生命健康档案,不管选择去哪个医院就诊,只要是之前有过的诊疗记录、检查事项,都可以直接调出查看,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诊疗项目。第三,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在于,其可以详细记录每个人的疾病史、诊疗记录、用药情况等,从而为我国国家对于某些慢性、突发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4.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功能

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极其不均衡。优质的医疗设施、优秀的医疗人才、好的医疗资源都涌向了大城市的大医院,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管是在医师队伍还是医疗资源上的严重匮乏。即使有人选择在基层就诊看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也会因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而不能提供一些完备、健全的基础性医疗服务。

五华区茭菱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新康医疗管理集团管理下的一个基层卫生服务站,该社区卫生服务站本着为辖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理念,多年来对社区居民进行“五免”服务:免挂号费、免测血压费、免检查费、免咨询费。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三优”服务: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等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深受社区居民爱戴和好评。该社区大概有12个工作人员,人员配备具体为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2个社区康复人员、1个公共卫生人员、2个中医医师、2个西医医生、4个护士。一些主任医师可以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多点执业,并且可有1―3个职业点,若存在3个以上的职业点,需要进行备案才可允许开展多点执业。

社区卫生服务针对社区签约居民有相应的优先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是120元/位。优先服务于50岁以上的老人,0―6岁的儿童,就诊率达到40%―50%。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坚持以患者为导向、竭力满足患者的多元化就医需求,对于未签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其他居民,也可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医疗卫生服务,任何社区卫生服务站都不会存在排斥患者的现象。

三、结论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呈现多样化的要求,在政府财政投入一定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人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追求也越加明显,特需医疗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针对不同的群体,聘请专业的医疗卫生团队,实施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云南新康医疗管理集团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表率,作为云南省地区最大的一家基层医疗连锁管理集团,在医疗卫生管理的具体运用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1] 殷雷.昆明成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城市[N].昆明日报,2014-02-12(2).

[2] 赵金媛,潘华峰等.昆明市社会办医近五年政策回顾及成效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 2015.10.13(5).

作者简介:

居家医疗护理第4篇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也更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家庭成员的负担,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社区护理的意义以及当前社会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社区医疗 护理 居民健康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改善国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从而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从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面对十三亿人口的压力,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活动主要以一般疗效和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以及健康教育为主,护士参与最多的工作是医疗和健康教育,其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治疗护理工作,据专家统计,护士参与最多的三项分别为社区医疗,占67. 5 % ,家庭护理占60 %,健康教育占50 %。

2 社区医疗的意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他们在得到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心理健康的指导。为此,只有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由于现在社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医疗费用的迅速增加,使家庭经济负担相对加重。有些居民身体不适时采取“ 能熬就熬” 的消极行为,疾病初期不及时治疗,拖成重病医疗费用又高,容易造成居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只有开展社区护理才能不断提高居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特别是对老年家庭,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对于防止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大量增加,改变了我国的疾病谱,使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而对慢性病及年老体弱者,长期住院医疗费用又高。因此开展社区护理,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由医院走向社区,为个人、家庭、社会提供直接、连续、全面、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护理。

3 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

1)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护理技术欠缺:社区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当缺乏,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各种急危重病人的观察要点掌握不好,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疾病宣教。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护士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要求执行,如静脉输液、外伤清创、导尿术等,未能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执行,增加了医院感染风险。部分社区护士在治疗护理中接触最多的是成人静脉输液及肌肉注射,对其他护理技术操作接触甚少,如各种急危重病人的急救、临床常见的过敏反应、急救处理、外伤清创、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等技术操作不熟悉,严重影响了院前急救的质量及双向转诊工作。

2)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用药护理执行不到位:部分社区护士只机械地执行医嘱,对治疗用药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对药物特别是新药的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不了解,不能很好地对病人进行宣教,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亦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病人出现了毒副反应不能快速地作出判断,解释、安慰工作做的不够,给病人造成了困扰,亦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3)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工作脱节:社区护理范围是相对固定的,而居民就诊的医院是不固定的,他们认为农场医院的设备不全,技术不硬,特别是农牧团场职工,他们有病时,可选择各家医院,当病情稳定回家时,社区护士对他们在医院的情况不了解,工作缺乏针对性。农场社区居民需要入院时,社区人员除所在团场医院外与其他各家医院都没有任何联系,使病人就诊有盲目性。

4 克服社区医疗问题的对策

首先应改变社区中心的管理为完全的“院办院管”模式社区中心负责人及医护人员统一由医院配备,以保证各岗位人员的相对固定,从而保证医疗护理质量。

其次,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是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健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对社区护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护理部应把社区中心护理工作与院部临床护理工作摆在同等位置上来管理社区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应包括临床护理工作的培训,通过参加临床护理工作来熟悉各种护理规范及护理技术操作,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使社区护理工作更规范、更严谨,减少和消灭差错事故,从而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医院应重视社区护士的地位和作用适当提高社区护士工资待遇,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安于现状,从而保证护理岗位人员的相对稳定。

建立社区护理服务与医院护理服务网络社区与各医院的社保科建立联系,有病人出院时,社保科可通知有关社区服务站,社区护士在病人出院前到病室探望病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便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医院和社区在建立切实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彼此御按,使病人转诊顺利。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在病人要出院病历上详细记录病情,治疗护理经过及出院存在的医疗护理问题,使病人真正得到全方位的护理,使医院和社区护理工作都收到“优质、高效、低耗”。社区病人对社区护士最强烈的期望是疾病护理方面,如慢性护理、急救护理,而医疗护理是疾病护理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护理质量,才能在社区护理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使社区护士自觉地以出色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做到面向社区,服务于社区,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总结

社区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进而建立起家庭护理,是社区发展的需要。医疗护理工作必须从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构建社区医疗护理新模式对于预防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疾病负担,节约医疗费用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社区医疗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兵团医学, 2008, (03) .

[2] 邱爱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现状及展望[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09, (05) .

居家医疗护理第5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报销;全方位护理服务;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22-01

社区护理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居民服务,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目前全国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85%城镇居民,2006年8月,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与首都医科大学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中心联合开展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为参加医疗保险的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险报销业务,为将来医疗保险时时报销提供依据。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立15年,形成了医疗、护理、科研、教学等卓有成效的社区卫生机构,在社区护士与社区居民相互信赖的基础上,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险报销的护理服务,超越普通护患关系,极大地满足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需患有被医疗机构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4种慢性病之一的疾病,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07年6月以前自愿与社区站签订“社区试点医疗保险报销”协议(以下简称“签约”)的社区居民96例。所有研究对象全部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2009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参加“签约”的社区居民前后护理服务的便利及对社区护士的满意度的变化;同时选取30例社区居民进行效度检验。

1.2.1 社区护士在西城区医疗保障局的专业指导下,接受医疗保险知识和医疗保险报销技能培训。

1.2.2 西城区医疗保障局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工作平台安装与首都信息发展平台的His接口,并安装医疗保险报销专用软件。同时制订专项政策,对在本社区卫生机构 “签约”的患者使用的医保乙类降脂药、降压药中的自付部分予以取消,全额报销。

1.2.3 在原有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平台,开展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和募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针对医疗保险报销需求,对患有上述“四种病”之一的患者,以自愿为原则,与社区站“签约”,“签约”后研究对象在本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通过His数据直接上传,2周后应报款项返回到研究对象的北京银行专用医疗保险存折里,在其他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可以持报销单据在社区卫生机构报销,4周后应报款返还到服务对象的银行存折里。同时研究对象有权在任意时间解除协议约定。

1.2.4 社区护士为所有“签约”的研究对象提供医疗保险政策咨询、医疗费用登记、审批单录入、数据上传、款项查询、审批单核对等具体工作。

1.2.5 设计问卷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针对社区居民3个方面的9个问题,对护理服务受益程度以自评的方式选择“很好、一般、无效”;对社区护士满意度评价以服务态度、质量、效率等10个问题,分别选择“满意、一般、不满意”。

1.2.6 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采用百分比计数,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研究入选研究对象184例(男性74例,女性110例),其中182例完成研究,失访2例,失访率0.108%,失访原因为病逝。研究对象年龄55~86岁,平均67.64+12.2;学历构成: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2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20例;疾病构成:高血压184例,其中并发糖尿病64例,并发脑卒中24例,并发冠心病21例。

2.2 对“签约”的研究对象的护理服务受益程度结果显示X2=31.76,P

3 讨论

全方位护理服务开展2年来,社区护士为社区居民不仅提供了“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还为医疗与社会保障义务开展了非医疗、非护理的医疗保险药物报销工作,在本已满负荷运作的情况下,工作量呈数倍爆增,不得不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但社区护士的忙碌,换来了广大参保居民极大的便利,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的受益程度和综合满意度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使社区护士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愈加融洽,扩大了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挖掘了社区护士对普通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学习与应用,使社区居民的健康追求得到满足。

目前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区域呈现老年型社区的特点,社区常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25%以上,85%退休职工实行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大多数退休职工的工作单位与居住地所属不同城区,甚至许多居民的工作单位已经被兼并,关系转移到当地街道办事处,医疗费用报销非常不便,许多退休职工有“找不到组织”的感觉。

医疗费用报销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历来都是交给各自的单位由专职人员处理。当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发生变化时,社区护士作为外在力量利用“全方位”的特点,想方设法与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缺什么,补什么”。社区护士细致观察居民的需求变化,随时改变护理服务内容,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使社区居民感到社区护士随时注视着自己,有被重视的感觉,因而对社区护士非常信任。

全面审视以往的社区护理服务,虽然根据社区诊断做出相应护理工作计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也在逐渐扩大来适应政策的变化,适应社区居民动态的变化、因此,社区护理服务实用的,同时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全方位护理服务,顺应社会发展而来。

“全方位”式的社区护理服务,对社区护士有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了社区护士学习医保政策、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的积极性[3],并灵活应用交流技巧,对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听得懂,即使跟踪医保政策变化,密切了社区护士与居民的关系,缩短了社区护士与居民的距离,使居民感到在大医院从未有过的安心,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连续、综合、可及的特点,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建芬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2-53

居家医疗护理第6篇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征缴标准和服务模式

基金征缴标准

巨鹿县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实现了城乡居民、城镇职工等所有群体的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年度随基本医疗保险费一同缴纳,巨鹿县综合考虑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的承受能力,科学测算失能老人护理消费水平,从医保结余基金和福彩公益金中划拨108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将长期护理险缴费标准定为每人每年50元。职工护理险个人、财政、医保基金统筹额度分别为10元、10元和30元;城乡居民护理险个人、财政、福彩基金和医保基金统筹额度分别为3元、3元、4元和40元。

服务模式

2016年8月,巨鹿县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时,主要是失能人员入住同时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护理服务的模式。但随着制度进行,巨鹿县发现部分家庭受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的意愿不强,居家失能老人护理缺口较大,失能老人得不到专业护理。为满足这部分失能家庭的需求,2018年5月,巨鹿县在开展入住医养机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居家护理服务,形成入住医养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两种模式共存的现状。一是入住医养机构护理模式。入住医养机构服务模式是指失能人员入住同时具备养老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资质的医养护理机构接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根据失能人员医疗护理需求,分为医疗专护和医养机构护理(以下简称“机构护理”)两种服务形式。医疗专护是指定点医疗机构单设的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员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形式,主要针对重度失能人员。机构护理是指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稳定,在定点医养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形式,主要针对中度失能人员。为了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医养机构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巨鹿县对定点医养机构进行“三级九等次”星级管理。根据该县基本情况,巨鹿县鼓励县、乡、村三级符合条件的医养护理机构承办长期护理服务,并根据医养服务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医护人员配备、地理位置、环境设施、服务能力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将县、乡、村三级医养机构分别评出三、二、一星级,进行差异化管理,根据等次星级确定医养服务机构床日定额标准。截至2019年9月,巨鹿县共有15家医养机构提供医养机构护理服务,其中县级3家、乡级11家、村级1家。全县共有175名失能人口入住医养服务机构。二是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是指,由专业医养服务公司安排具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医护人员每周为服务对象提供1-2次上门服务,一般一个医护小组由四人组成,两名医护人员负责检查血压、血、尿常规、血糖、心电图等10项医疗护理,两名护工负责理发、洗头、剪指甲、整理房间卫生等八项生活照护,每次服务时间不低于一小时。医护小组结合服务对象病情和家属意见制定护理方案,指导服务对象合理用药。如有紧急需要,打电话随叫随到。居家护理模式包干标准为20元/日,按每月实际天数计算。截至2019年9月,巨鹿县引入两家医养服务公司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全县参与居家护理服务的失能人口共有16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8人。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费用结算、服务管理和考核机制

费用结算

医养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费用中,应由个人承担的,经被服务对象家属确认后,由其家属按月支付给对应的医养服务机构;应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的,医养服务机构每季度与人保财险公司结算。为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平稳运行,人保财险公司与巨鹿县医保局实行风险共担机制。年度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收入扣除待遇支出、保险公司管理费用工作成本后,如出现赤字,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经决算审计后由保险公司与医保局按照1:1比例分担,保险公司总承担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其余部分由医保局下一年度调整政策,予以弥补。若有盈余,按照“保本微利”原则,盈余部分作为保险公司的盈利,其余盈余部分返还基金,流转下一年度使用。

智能化服务管理

目前,巨鹿县已经开发了居家护理管理系统和移动APP监控软件,采取远程视频直播、图像打卡等智能监管方式,初步形成了全流程闭环式管理运营体系。

监督考核机制

为了督促医养服务机构积极履行职责,巨鹿县医保局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机构,优先扶持其拓展长期护理保险相关业务,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机构,视情况给予暂停新增业务、限期整改、拒付费用,严重的可解除服务协议。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成效与发展愿景

运行成效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开展三年来,实现了“政府惠民生,失能群众有保障,医养机构增效益”的多方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参保人:据统计,2019年1-6月享受长护待遇人群住院总费用同比减少9.51%,人均住院费用同比减少19.31%,统筹支付总费用同比减少10.45%,人均统筹费用同比减少20.14%。以入住邢台市第九医院(巨鹿县医院)医养中心为例,护理费用经长期护理保险按比例报销后,由原来的4.3万元/年降至1.5万元/年,大大减轻了失能人员的经济负担。从享受服务上,家庭或单纯的养老机构缺少专业医疗护理知识,无法实现对失能人员,特别是需要医疗护理的气管插管、胃管等失能人员的专业照护。医养机构为失能人员提供专业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医养护理服务,有效改善了失能人员生活质量。从解放劳动力上,专业医养机构解放了失能人员家庭的劳动力,为家庭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久病床前无孝子”问题的出现。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二是对于医疗资源: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通过政策杠杆将失能人员引导到养老和护理机构,有效缓解了失能人员长期占用医疗机构床位的问题,增加了医疗机构床位周转率,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同时,通过以“医疗养老”取代长期住院,压缩医保基金支出,辅之以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节约了医保基金,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三是对于医养机构:通过大幅降低失能群众医疗专护和机构护理自负费用负担,有效增加了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业务量,拓宽了收入来源。以巨鹿县医院福源居康养中心为例,床位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00%。同时,不断增长的失能专业护理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截至2019年9月,巨鹿县养老机构达到108家,服务床位2920张,吸纳就业200余人。

居家医疗护理第7篇

关键词:慢性病人群 居家护理 “医护养”

中图分类号:R 473.2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院改革委员会指出:“慢性疾病如同海啸一样向我们袭来,它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怎样组织和提供卫生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慢性病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病居家医护理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本课题研究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南部山区平水、王坛、稽东三个乡镇的慢性疾病人群的实证调研,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法,从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的13236名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中选取。选取标准是:①自愿参与研究;②年龄大于60岁;③语言表达清楚,沟通无障碍;④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5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②生活习惯;③身体健康状况;④心理健康状况;⑤社区居家医护养需求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调查。评估人员均具有护士、医生执业资格,沟通能力强,经过集中三轮统一培训,统一询问语,为保证评估表的有效性,同一人群分两次评估,由两个课题组成员间隔一周进行再次评估,历时3个月完成。

(三)调查方法

2016年6―8月,课题组深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三个乡镇共13个社区的服务站,对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先对老年人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然后进行一对一现场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如被调查者不能自行填写,则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表各条目按统一标准逐条口述,询问得到答复并经确认后再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无效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7%。

二、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

(一)一般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300例,男189 例,女111例。平均年龄73+1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26例,小学176例,文盲87例。人群情况,高血压人群223例(占74.3%),糖尿病人群50例(占16.7%),同时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人群27例(占9.2%)。

(二)慢性病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需求

慢性病人群在医护养意愿和医护养模式的选择问题上,73%的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居家“医护养”,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选择各类养老机构者仅占5.4%。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护理需求情况排序依次为,测血压、健康教育、测血糖、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支持;对上门卖药需求很少。99.3%的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有需求,65%的慢性病人群对健康教育有需求。70%的慢性病人群希望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方式来满足他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23.4%的慢性病人群希望用电话咨询的方式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中,所有慢性病人群都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

三、讨论与结论

(一)柯桥区南部山区慢性病人群高发病率和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个乡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的16.1%。慢性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以上,慢性病的重点是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这类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愿望强烈。但三个乡镇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如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全国平均5.31,平水镇2.24张,王坛镇1.6张,稽东镇无住院床位。全国平均千人职业(助理)医师数2.99,平水镇 1.29人,王坛镇 1.07人,稽东镇 0.84人;全国平均千人注册护士数2.05,平水镇 0.79人,王坛镇 0.47人,稽东镇 0.33人,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在医疗技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需要政府增加医疗机构的投入,为这类人群提供医疗技术上的支撑,使慢性病人群居家获得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二)慢性病人群居家医护养需求与现阶段供给的矛盾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80后、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的增多,“二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地域面积大,山区面积多。60岁以上的慢性病人群的家庭,大部分的子女都外出就业,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给这类人群的出行带来不便。部分慢性病人群的经济条件差,收入来源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40%以上。对花钱“医护养”的接受度低,居家“医护养”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还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出行的不便,因此,他们希望能居家“医护养”。月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的、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主要是医疗机构有医疗技术的保证,有健康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是正规的医学专业毕业;接受医学继续教育依从性差,理念未及时更新。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有误导或未实施;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政府在居家养老机构方面投入不足,还处于试点阶段,养老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引导,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

(三)慢性病人群医疗护理需求和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的矛盾

本研究表明,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健康教育的需求最强烈。希望每周能有1―2次的免费测血压;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电话咨询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目前,对于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居家医护养老服务,政府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慢性病人群的疾病有社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主要管理的是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脑卒中、冠心病人群,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和这类人群签订全科医生签约模式来保障。签约医生每月一次下村对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重点是测血压、不良习惯的改变、指导用药、健康指导。但一个签约医生要管理两个及以上的自然村,工作量大,不能按需服务。一个月一次的测量血压,三个月一次的测血糖,根本不能满足慢性病人群对健康的需求。当慢性病人群出现健康问题,需要咨询相关的健康问题,希望能有健康热线或者其他方式能获得解答,可是现实中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所有慢性病人群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希望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偿服务,来满足不同慢性病人群的需求,但现阶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文化、心理咨询、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供给较少;精神方面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娱乐活动层面,不能有效地满足慢性病人群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如果在每个社区多配置几台自动血压仪,免费为老百姓测量血压,这样对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能大有裨益。

(四)慢性病人群在居家医护养对疾病的认知和遵医依从性的矛盾

在本次调查中,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低,健康保健意识差;许多慢性病人群服药、监测依从性低;对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不重视,任其自然。主要是主观上想获得疾病防治的意念不强烈,部分人群甚至放弃政府组织的健康体检。对疾病的认识大多是从电视媒体、周围人群获得的,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理解不够,造成他们遵医依从性下降。

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易产生并发症,可造成残障或功能障碍等特点决定了其住院时间的有限性,更多的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生活。如果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居家养老,使慢性病人群能居家“医护养”,不仅减轻了因住院而造成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一些不便去医院诊治和不能住院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能在家中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护理,同时也可为病人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增加个人的生活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s R eform Commission.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 R eform Commission R eport [EB/OL]. 2009.

居家医疗护理第8篇

居家:让患者活更久,活得更好

“与肿瘤‘苦斗’并不一定能赢,‘居家宁养’不仅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能提高生存质量。”欧阳学农主任医师介绍说,传统的肿瘤治疗思路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能放过一个”,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过度治疗”,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患者甚至因此“走”得更快。

癌症末期,患者最缺的是临终关怀。在国内许多大城市,恶性肿瘤已成为居民的首位死因,面对亲人时日无多,家属往往盼有奇迹出现,砸锅卖铁也要尝试各种形式的高价治疗。还有的患者过分消极,自我放弃治疗,家人将其接回家后又不懂得怎么护理,更谈不上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遇到病人疼痛难忍,家人更加手足无措。患者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远远大于肉体,让家属也备受煎熬。

“居家宁养的意义在于‘以病人为本’,让患者活更久,活得更好,回归到医疗存在的价值本原。”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建议说,有些晚期恶性癌症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应当考虑回到家里去“居家宁养”,并接受镇痛治疗、生活护理指导、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方面的上门医疗服务。或者,请医务人员提供定期上门服务、电话咨询,随时评估了解病人病情及生活质量,指导、辅助家属正确地做好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可以考虑从社区医生服务这一块来发展。”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呼吁说,对癌痛晚期患者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居家服务的问题。患者需要在家里生活、治疗更加方便,他需要什么服务,社区医生、护士到家里去为患者服务,比如止痛和对症治疗等,但这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患者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享受亲人的陪伴,不仅减轻了患者身体上的极端痛苦,最重要的是给予了他们心灵上的抚慰与支持,提高了生活质量,让他们平静安详的走过生命最后的旅程。

宁养:姑息治疗+心理慰藉

“居家宁养”≠回家等死。首先应全面评估患者身心的状况,制订病人在“居家宁养”中的疼痛治疗、症状控制等基础用药。其次,帮助家属做生理和心理上的全方位舒缓治疗、护理指导等。这样,患者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患者也因此一般状况良好,病情在一定时期内稳定,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癌症晚期病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恶心、呕吐、便秘和失眠等,通过姑息治疗和心理慰藉的方法来缓解肿瘤造成的各种症状及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很多癌症会导致患者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传授患者家属一定专业的营养进食、稳定睡眠、褥疮护理、康复等护理知识,例如:在长期卧床导致褥疮的护理,使用镇痛药后导致便秘的处理、肢体水肿和淋巴水肿按摩的方法、口腔的护理、饮食护理,等等。同时,通过讲座和心理辅导,使家属转换理念减轻心理负担,并在日常生活的照顾中实施对患者的心理帮助和安抚。

如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吸收能力降低,不需要强迫病人进食,可以少食多餐,尽量变换食物的花样,并注意色、香、味俱全。患者处于昏睡状态,可用湿海绵或棉花清洁病人的口腔,再往病人的口唇上涂些润唇膏。体温升高、出汗时,用温水替病人擦身,勤换衣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还可以遵医嘱用些肛塞的退烧药。让病人按时服用医生开的止疼药,不要在疼时才吃药,也不应该自行增减药量。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病人做些简单的肢体活动如按摩、冷敷、热敷等,也能缓解某些部位的疼痛。

“新药临床试验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愈或提高疗效的机会,新疗法可能比标准疗法更安全或更有效。”此外,欧阳学农主任建议这类患者可以积极考虑参与国内外新药的临床试验,从新疗法中得到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治疗。

链接:癌症患者“居家宁养”小技巧

1.人性化的家居

让患者单独居住,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声。在墙上粘贴病人自己喜欢的画、工艺品、相片等。采用合适的坐垫和床垫。搬抬病人时方法要得当,不能拖拉病人。

2.重视心理沟通

多陪伴病人,聆听并体会病人的心情。握住病人的手,用温柔的声音跟他说话,柔和的音乐和灯光也可以使病人平静下来。在需要时,还可以请医生开些镇静药。神志不清的病人可能说胡话,或产生幻觉,这时不要惊慌,要留意他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要观察他的感受,可能他想表达某些意思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