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居家养老优势

居家养老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10 16:35:17

居家养老优势

居家养老优势第1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介入 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08-02

老龄化是国际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6%,远远超过联合国制定的60岁以上人口达10%即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给各级政府带来了养老保障的压力。2008年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1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从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服务对象以鳏寡孤独、残疾等特殊老年人群体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公办敬老院,服务对象以农村五保户及城市“三无人员”为主。为解决资金问题公办敬老院开始以低廉的价格接受社会老人养老,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由于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公办敬老院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民办养老院应运而生。民办养老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养老收费价格昂贵,普通工薪阶层群众无法承受巨大的养老成本。

家庭养老是指依靠子女承担赡养义务的养老模式,也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家庭规模和功能缩小,无法为老人提供及时和足够的照料,“空巢家庭”、“独居老人”逐渐增多,家庭养老的弊端逐渐显现。

由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不能解决养老服务中的供需问题,需要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照护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对于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年人而言,社区有熟悉的生活场景,是老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养老避免了机构养老带来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巨大变动对人的影响,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同时社区养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如餐饮服务、日常的采买、保洁等生理需求,还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如登山、联谊会等满足精神需求。社区养老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服务,凡是老年人需求的资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在社区里,养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还是社区的责任。因此社区养老也是介于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新模式。

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和作用

2.1 社会工作的理念适应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首先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是由其专业特性决定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公益性的工作,本着助人的服务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理论方法来协调社会中各种复杂性关系,并有效预防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社会工作的公益特性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人步入老年后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会逐渐恶化,进而出现“失能”、“失智”的情况,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变成受助者。其次社会工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为老年人解决生活难题,体谅他们的自助精神,从心理角度出发,真诚的给予老年人关怀和帮助。因此居家养老服务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为其带来科学有效的服务方法和工作理念,大力倡导助人自助的核心原则,充分发挥增权理论的优势,着重发掘老年人的潜能,并采用多元化的社区资源,使老年人享受有尊严的养老生活。由此可见,社会工作的介入大大提升了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增强了其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紧迫性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内实施运行,但运行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承办居家养老的主体缺乏专业支撑,既体现在管理上又体现在专业人才的配备上。从管理上看,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举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社区工作者既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还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量繁重,无法专心完成养老服务中心的制度建设工作。从专业能力上看,仅仅具备关爱老年人的心态是不足以胜任为老服务工作的,还需要既有爱心又有专业技巧的专门人才,而社区工作者显然无法具备专业的技巧。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是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中可以充当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团队活动等形式满足老年人较高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社会工作者具有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可以直接或间接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通过协调社会各部门关系,拓宽融资渠道,充分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而完善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此外,社会工作者在各社区大力倡导社区养老的优势,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普通老百姓正确看待社区养老模式,妥善解决各种关于社区居家养老认识不足的问题,有效改善社区养老机构对专业人才的紧迫性需求。

2.3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尽管已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推行启用,但人们对其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还是缺乏正确认识,致使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完善。社会工作者通过借助政府目前正在大力实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个平台,运用自身独有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方法,充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困境,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支持社会工作,正确认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质,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模式既满足了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又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3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1 提供直接服务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知识,还可以直接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利用多种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社会工作者的具体服务模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个案的工作方法来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并为其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同时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完整的介入方案,建立规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人文情怀的工作方法,深入到老年人团体活动中,与其交流和沟通,并建立相应的互助网络,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关系。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关系,在各社区建立相关的支持网络,开展各种“关注老人生活,共同参与老有所养”的科普活动,提高人们对居家养老的正确认识,为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区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服务的居家养老环境。

3.2 提供间接服务

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究其原因,这不仅因为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工作意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直接的服务模式,而且其还可以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间接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养老资源供给,使得我国社区养老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认识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模式。首先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因为在社区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将信息反馈给相应的政府机构,以促进养老政策的有效制定。同时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服务能力,可以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深入到老年群体当中,了解其最真实的养老需求,并根据所调查的需求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呈报给当地政府或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给社区管理者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以便于更好地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措施,尽快解决社会老龄化现象。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调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多种养老经费的融资渠道,为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而使老年人享受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另外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工作者在各社区内建立相应的支持网络,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新的服务体系,为保证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颖、丰富的创新途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目前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与社会工作的有效融合,不仅提高了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全面改善了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环境和服务形式。因为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全面整合社会资源,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充分展现人文情怀从根本上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着很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伟.试论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J].时代经贸,2013(4): 136.

[2] 张晖.居家养老服务输送机制研究―― 基于杭州的经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 廖鸿冰,李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222-225.

居家养老优势第2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政府责任;人口老龄化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中国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如何适应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事宜。“未富先老”形势下的老龄化问题,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下也是我们所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部分组成。①主要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城市老龄群体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出与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率也在下降,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有所提高。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7亿,2020年,更将达到2.48亿。可见,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面对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以及“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原有的养老服务业以及政府举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作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不但数量上增长迅速,而且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而养老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面对日渐加剧的供需矛盾,应该采用何种养老服务模式,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面临着物质上的缺乏和专业人员的缺乏,如何以更加充足的养老服务数量和更加优良的养老服务质量来缓解当前严峻的养老问题是当务之急。②

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是我国未富先老国情的要求,也是中国式养老由补缺型走向普惠型的必然选择。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刚处于起步阶段,它必然面对很多困难和不足,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发现,不断完善。③政府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政府责任的实现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二则是在实践层次的一些问题。

(一)制度层次

政策立法的不足;政策立法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立法投入不足。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在成熟的实践经验中,会产生一些政策,而后政策才有可能上升为法律,在这之后,政策和法律又可以作用于实际中的操作,让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更加合理和完善。

中介发展的滞后;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过程中,中介组织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评估机制的缺乏;中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许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在评估机制方面更是不到位。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对这一新型模式的效果进行判断,尚未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二)实践层次

资金投入的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来源单一的难题。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并没有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体系,各级政府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因此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角色还未能准确到位。

专门人才的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着专门人才缺乏,培训力度相对不够充足的问题。

养老服务的单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

大众认识的局限。大众在思想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比较多,更多的人崇尚家庭养老,认为能够老在家里是一种福气,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因此,对子女的依赖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和丁克家庭的出现和不断增加,以及生存成本的逐年加大,家庭养老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的模式。④

四、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因此在推广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大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养老具有传统养老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它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而且节约了社会和财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就业压力。⑤因此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安玉雪.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2]何谦,陈汉平.浅议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7,3.

[3]张福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五点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09,6.

居家养老优势第3篇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我国传统家庭伦理及社会道德文化的支撑下,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模式具有独特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功能。从社会的角度看家庭养老的社会成本最低,基本不需要社会什么投入,养老成本主要由家庭成员承担。而且其独特的伦理功能就是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一般情况下,在家庭养老过程中,老年人难以得到专业细致的护理,医疗保健也无法及时满足。另外,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更是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模式在养老过程中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家庭养老面临严重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二、社会养老模式

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形式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养老模式。因为,第一,社会本钱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除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职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负担和重新占用社会资源。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尤其是广大农村老人。再加上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尽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往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第五,管理不到位。养老院里大多是能活动的老人与患病的、卧床的、痴呆的老人混居,这就对管理相对要求较高,由于大多养老院的管理缺失, 使人一进养老院就闻到一股浓浓的异味,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老人进到养老院,对于子女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老人来讲,往往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的原因。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本钱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包括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总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优点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本钱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由灵活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可以选更多一些的服务,条件差的可以选择最基本的服务。第四,社区居家养老使老人既不需离开自己熟悉的住所与社区,又能得到专业细致的养老护理服务,不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和压抑感,而且不会减少来自家庭亲人们的亲情关怀与精神慰籍。第五,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大量的专业养老护理职员,从而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提供帮助。

居家养老优势第4篇

为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助力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对于晋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应对晋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社会后,各种老龄问题同步呈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4万余人,约占晋城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5%,并且以0.4%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虽然晋城市老年人口比例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养老问题依旧不容忽视。晋城市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数量多,老年家庭空巢化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逐年增高,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人口老龄化是晋城市乃至全国都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已经刻不容缓。

(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晋城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过度依赖,致使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调。当前全国环保形势严峻,晋城市面临的转型压力日渐增大。健康养老服务业不仅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而且涉及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产业幅宽。同时,晋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紧邻中原市场,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晋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满足晋城市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客观要求

随着50后、60后逐步进入老年人阶段,以及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越来越明显。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学习、旅游、再就业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晋城市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养老工作专业服务力量薄弱、养老机构层次较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老年人的需求。

二、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传统养老模式,着力打造“景区+医疗+体检养生”“景区+文化”“农家乐+健康养老”三种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实现健康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二)基本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具有晋城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初步形成以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康复治疗等为特色的养老产业基地、集群雏形。努力使晋城成为国内知名的养老服务改革区、现代宜居健康养生养老目的地。

(三)推进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途径

晋城市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应从“保基础”的公益性养老事业和“提档次”的市场化养老产业两个层面来进行规划。在事业层面要加强政府引导,继续加大投资,拓展服务,做好“保基本、兜底线”服务工作。在产业层面要依托本地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着眼中原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原地区“候鸟老人”避暑养老地。

1.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扎实做好基本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提供一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目前有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制定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协调和监管工作,对居家养老给予政策支持。二要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服务机构,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2.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搭建全新养老平台

社区养老是指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使老年人不仅可以得到家人的照顾和陪伴,还可以获得社区专业机构的服务。一要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水平。二要健全健康医疗服务网。三要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对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做好看护和日常服务。四要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对老旧小区和纳入特困供养等范围的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3.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壮大社会养老力量

机构养老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专业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日常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一要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通过招标引进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或者机构进行合作,促进晋城市养老服务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将农村老饭桌、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机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从事养老服务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经济中来,逐步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辐射示范效应大的创新型养老服务企业。

4.发展“景区+医疗+体检养生”模式,打造健康养老福地

一要依托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避暑度假养老。利用夏季凉爽舒适的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优美的健康养老优势,多层次、高标准发展避暑度假养老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多种形式、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需求。重点依托蟒河、王莽岭等大景区,打造森林避暑度假健康养老新品牌。二要提升景区养老的专业化水平,凸显特色服务,延长产品和产业链,逐步建立起本地品牌,实现规范化发展。三要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医疗保健服务。在景区大力推动医养结合,以中药材和有机产品种植为依托,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针对不同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建立不同的服务项目。

5.发展“景区+文化”养老模式,引领文化养生养老

以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民俗资源为核心,开展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一是发展古堡文化养老服务,要将沁河古堡群的旅游产业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探索开发具有晋城特色的古堡文化养老项目。二是发展民俗文化养老服务,以本土风情、习俗、特色表演和饮食为基础,依托炎帝陵、司徒小镇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景区,发展具有本土氛围的民俗文化养老服务。三是发展宗教文化养老服务,依托聚寿山、青莲寺、珏山等探索开发佛教及道家文化养老基地。

6.发展“农家乐+健康养老”模式,打造休闲养老基地

要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乡土风情为基础,发展农家乐式的养老模式。以全域旅游为引导点,借助农家乐,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区、大型农庄、水果采摘园,促进休闲观光度假与健康美食产业深度融合。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品牌特色,着力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对农家乐给予指导,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老年人认识并接受这种养老模式。

三、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全面开放、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主体、市场繁荣、长效机制的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应将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市、县两级要分别成立专门的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指导机构,并细化各有关部门的职责,通过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承担“保基本、兜底线”的责任,做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需求难以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在强化政府主导的同时,要不断放宽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多层次、多类型市场主体,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健康养老服务业。

(二)正确处理健康养老服务业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单一的养老院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我们应该有新的方式和新的服务模式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否则就会出现供需错位。多产业融合的“养老+”模式,则能满足新常态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要发展养老+互联网、养老+医疗、养老+旅游、养老+农业、养老+体育、养老+地产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通过不同业务的互相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不盈利,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健康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严禁出现部分企业借“养老设施用地”变相进行商业地产开发。

(三)正确处理服务本地居民与开拓周边市场的关系

晋城市自然资源禀赋好,在满足本地人康养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主要是面向河南等中原地区人群,满足异地养老需求。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重要意义和支持政策,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同时,要加大营销力度,对外大力宣传晋城市养生养老的优势,聚焦“养生、养心、养老”,打造“康养晋城、夏养晋城”品牌。通过加强招商引资,与国内外知名养老机构的合作,引进经济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模式成熟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实现高位嫁接、高端发展。积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健康养老机构或运营机构,吸引外地老年人来晋城养老休闲,扩大晋城健康养老服务业在中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四)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健康养老服务业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产业做成熟需要很多年,这就要求制定好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从远期发展考虑,要整体规划,以打造养老养生基地为目标定位,瞄准中、高端养老人群需求,以高视野、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基地、功能区等载体,并在市场准入、财政资金、土地供给、税费减免、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健康养老服务业给予大力支持,为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顺应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养老需求不断升级的要求。在近期要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府提供补贴、专业团队服务,逐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扶持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发挥社区养老对居家养老的支撑作用。

(五)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都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必须统筹推进。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城乡之间老年人的流动性也在加大,城市和农村养老也互相交织,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工作推进上,必须尊重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的差异性,把握其特点规律,分类施策。就城市而言,老年人分布集中、经济基础好,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应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更多的要依靠市场主体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农村老年人分散居住、经济状况较差、不愿离乡,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因此在农村养老上,要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统筹安排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和建设运营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当地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优势第5篇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问题极其严峻。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物业企业因其覆盖面广,对小区设备场地有管理权,有自己的保安、保洁、维修队伍,物业服务人员与居民熟悉,与社区关系较密切,参与居家具有较强的优势。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养老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物业企业;居家养老;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34-01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1.94亿,老龄化水平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设施简陋,难以提供照料护理、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问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生活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在构建养老体系的社会力量中,物业企业有其自身优势,参与居家养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物业覆盖率高,服务面广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在城市新建住宅中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在一些旧住宅区中物业管理也在逐步普及,物业覆盖率高。物业服务未来将逐步普及到各类住宅小区,各类住宅区中都有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企业拓展自己的服务范围,转变服务理念,通过相关的人员培训,与政府和其他行业合作,在住宅小区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可行性。比较社区居家养老,由于社区服务于多个物业小区,并且主要职能不是小区业主的日常服务,在开展养老服务方面,会由于所辖小区面积大,服务对象多,社区人员不足等原因,很难提供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群体范围窄,主要针对一些空巢、孤寡老人提供社会照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服务全体不能覆盖所有的老年人,尤其对于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群体。物业企业覆盖面广,服务人员和服务范围相适应,便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2 物业对小区设备有管理权,便于开展活动

物业企业服务于物业小区,熟悉小区环境,对小区的场地、设备设施具有管理维护的权利和责任,如对小区的业主会所的管理,对小区公共场地的使用规划,对小区各类设备的运行维护,因而便于利用小区的现有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物业企业可以在获得小区业主认可的前提下,利用业主会所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的设备及交流的场所,同时对会所的设备设施进行相应的管理,既保证设施的充分利用,又丰富了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能确保公共用房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维护。物业还可在小区内设置服务于老年人设施,如休闲椅,遮阳篷、饮用水设备、购物推车等,便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物业也可与有关部门联系在小区内安装一些适合老年群体的健身娱乐设施。

3 物业可随时随地提供便捷服务

物业服务部门就设在小区内,方便提供养老服务,并且24小时有服务人员在小区,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便于解决老年人的紧急求助问题。由于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易发生突况,而老人的家人不能随时陪伴在身边,在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物业服务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到达,为老人提供所需的帮助,并能协调联系各个部门及老人的家人。对于老人的日常生活的照顾,在时间上是零散的,专门的服务机构很难24小时值守在小区,随时提供服务,并且专门机构服务群体较广,较分散,也很难在每个居住区都派出各类服务人员,因而在服务的及时便捷上,物业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4 物业服务人员被居民熟悉

物业服务人员经常与业主接触,被业主熟识,并且物业人员也最了解业主的情况,因而可以根据业主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相比较外来的不固定的服务人员,物业人员提供的服务可以让业主放心,安全程度大大提高,易于被业主接受。物业人员与业主接触越多,对业主的情况

了解越多,越便于开展服务,并且通过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能够使物业企业与业主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有利于开展更大范围的居家养老服务。此外,由物业人员对小区业主进行养老服务,可避免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员出入小区带来的安全隐患,让业主更安心和放心。

5 物业服务企业有自己的服务队伍

物业企业有自己的保安、保洁、维修队伍,在居家养老服务上具备基础条件。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服务内容就是老人的日常生活服务,包括卫生清洁,饮食服务,生活用品购买,及家庭设备维修等内容。物业项目的服务人员可提供相应的服务。对现有物业服务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适当的增加相关专业服务人员就可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还可节约由于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或者培训专门的服务人员带来的养老服务成本,充分利用物业的现有人员,可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

6 物业企业与社区关系密切,便于开展各种活动

首先,物业企业的服务中就包含了文化活动,而且物业企业多数很重视居民的文化生活,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借鉴开展小区文化活动的成功经验,在老年群体中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其次,物业与社区关系密切,物业服务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有很多工作上的交流合作,因而便于联合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物业企业还可通过社区协调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更好的开展居家养老文化层面的服务。物业企业还可与社区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日常保健护理、家庭照料及基础的医疗检查和治疗。

物业企业无论从人员到设备,到服务上,都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并且物业与业主,与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便于在老年群体中开展深层次的服务,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可行性。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可提升物业的服务形象,改善物业和业主的关系,增加物业的收益,为老年人带来便捷放心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吴鸿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对策研究[J].上海房地,2013,(2).

[2]杨艳雪,崔婷婷.发展我国居家养老物业服务的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0,(8).

居家养老优势第6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易、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1在慢性病人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区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1.2在社区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如我科专病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另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汪潮【1】 的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随着4―2―1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1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的增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居家护理需求也日趋增加。张建凤等【2】调查研究显示居家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满足出院后继续康复和治疗的需求。开展居家护理能较好地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不仅提供持续性医疗照护,较好地解决住医院难的问题,而且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3】。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的养生保健 运用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针对老年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潮.王坤,顾泽宽.上海乍浦街道离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医院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23―25,

居家养老优势第7篇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面对这一自然现象,如何才能让老年人能够自信勇敢地面对,而不是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呢?这就要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必须过得有尊严,有欢乐,有满足。可是这些谈何容易呢?其实,只要能够遵从老年人的意愿,M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样的好日子还会远吗?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在中国,问题尤其严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咱们有着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还在于国人安土重迁、重视孝道、重视家庭的文化基因。

中国的老年人,恐怕没有谁是一开始心甘情愿地选择去养老院度过晚年的。在咱们的身边,如果有谁家的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只要他们家里仍然有子女,估计街谈巷议就足够他们家烦心的了。当然,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决定的。因此,咱们国家的老年人,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谁不乐意在家养老呢?熟悉的生活环境,熟络的朋友圈子,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是难以割舍的。

因此,适合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就必定得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本文要谈的嵌入式养老模式,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尊重中国老人意愿的新尝试、新探索。

嵌入式养老及其优点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出现,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嵌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是嵌入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依托其社会关系支持,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与服务。因此,个人往往也根据所嵌入的社会关系背景,作出符合自己主观目的的决策和行动。格兰诺维特还指出: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既要避免社会化不足,又要防止过度社会化,个体必须在与社会结构融合互动中获得平衡。

根据社会嵌入理论,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社会化不够,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机构养老过度社会化,难以满足老人的家庭情感需要,而嵌入式养老符合老人适度社会化要求,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嵌入社区各种养老资源,在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背景下,为老人适度社会化养老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平台。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嵌入式养老呢?

嵌入式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整合与补充,是以政府托底购买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主要是针对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模式。

嵌入式养老模式,要求充分结合社会内部以及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资源,既能提供机构养老的入住服务,又能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入户养老服务,集合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三方面的优势。

具体来说,嵌入式养老具备以下几个优势:地缘优势、规模优势、运营优势。

地缘优势嵌入式养老模式中的养老服务中心一般设立于社区内部或社区附近,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下的养护中心由于离家较近,可以方便老人们经常回家看看,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的依恋,同时,也方便子女们在工作之余回来看望父母,给予老年人亲情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这种养护中心可以采用政府托底购买服务、社区完善服务功能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周边一些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护理照料,并通过日托、助餐等方式,辐射到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能够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让老年人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同时得到养护中心的护理照料。

与机构养老相比,这种“养老不离家”的嵌入式养老新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养老模式的不足。

规模优势嵌入式养老模式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就是由于其规模小,容易形成独特的小规模优势。由于“嵌入式”模式下的养护中心常开办在社区,依附社区闲置、存量设施建造或改建而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嵌入式养护中心规模小,灵活性高,对位置要求低,易布点且对社区日常生活影响弱。也正是因为规模较小,嵌入式养护中心资金需求小,相应的所需承担的风险小;在管理与运行方面,由于其规模限制,管理阶层相对比较简单,管理难度和运营要求都相应降低;在推广方面,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养护中心规模小,可复制性强,易推广。

运营优势 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运营机制相对更为科学健全与高效。嵌入式养老模式现有两大种运营方式:一种是由政府和社区全权负责运营,政府财政补贴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社区负责整合土地、人力、医疗资源等养老资源,其他社会组织嵌入合作;另一种是由养老企业出资,结合政府补贴,由养老企业自主聘用养老服务员,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社区参与协调管理,其他社会组织灵活参与。

嵌入式养老的地方实践

上海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龄化的急速发展给上海的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上海一直处在探索符合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前列。

早在201 3年,上海闵行区颛桥镇就在全国率先明确实践“嵌入式养老模式”。此后,嵌入式养老在全国迅速发展,重庆、北京、石家庄等城市先后宣布将嵌入式养老作为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并投资运营。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域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嵌入式养老在运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上海地区较为推崇政府购买型的嵌入式养老模式:政府招标,企业投资运营,社区为辅。上海模式的优势在于,将社会各项资源最优化地整合,保持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导性,企业的市场化、政府的福利性和社区的个性化高度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而北京和重庆则实行由政府投入、社区运营的模式。北京和重庆采取的这种运作模式,适用于政府效率较高、社区功能及人才队伍较为完整的地区。具体来看,重庆实行分区分幢建立养护中心,整合出租居民房来改造,便于节省建设成本;北京由于经济发达,开展养老服务的规模比较大,因此着力从广度入手,实行医养结合的模式,让养老服务打破“疗养”局面,发展到“护养”功能中,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嵌入养护中心内部,与急救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通“绿色通道”,与此同时,还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合作,为社区内空巢老人免费做专业的健康评估,实施让遗嘱库落户养护中心,并开放养护中心进行“体验服务”。

石家庄地区则是参照美国的CCRC,在社区分布较密集的市中心,建立一套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家庭式的居住设施和配套服务,嵌入有养老机构的老年社区中,既能让老年人有家的归属感,又能让他们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并辐射到周边社区。但并不是任何外国的东西都是咱们能照搬的,这种模式操作性较弱,很难普及,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专业的大型养老机构并不常见。

总之,嵌入式养老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地区的地域差异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政府关注度的差异,导致了嵌入式养老形成了不同的运营模式。虽然各地的嵌入式养老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遭遇了诸多的困难,但不可忽视的是,各地都在最大程度地整合周边资源,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探索更具发展空间的新型养老模式,也确实有很多老年人从中得到了实惠。

嵌入式养老的问题和困难

1首要的困难,就是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嵌入式”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和推广的萌芽时期,影响力相对小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仅在上海、北京、重庆、石家庄等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社区开展实践,而在经济状况较落后的城市社区发展薄弱,缺乏可直接借鉴经验。

2传统养老观念的阻碍。“养儿防老”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三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仍然是当代老年人的养老梦想。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渐难以为继。而安土重迁的思想常使得部分老人不愿选择机构养老。嵌入式养老机构虽然有着离家近的优势,不同于传统养老院,但由于人们对嵌入式养老的了解较少,接受起来依然有一定困难。

3一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激发社会活力,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而从上海地区的实践来看,因其被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上海“长者照护之家”前期的建设都是政府唱主角,“公建公办”或“公建民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这种局势下,社会资本因处于缺少话语权的配角地位,导致其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会因自身财力所限,使得这种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可持续性堪忧。

4规模效应相对较低。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处于发展初期,受社区规模限制、社区老年人数限制、社区用地限制、建设资金限制等,嵌入式养护中心常常规模较小,对运营机构而言,由于床位数量少,收入有限,规模效应难以发挥,运营收支平衡难是制约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由于目前不少社区存在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建设“嵌入式”养护中心时,仍需新建部分养老设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嵌入式”养护中心的建设成本。

5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才缺失严重。专业护理人才缺乏是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嵌入式养老模式当然也不例外。根据规定,上海的“长者照护之家”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其中养老护理员须持证上岗,与老年人最低配比标准为日间1:8~10,夜间1:15~20,夜间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2至1:3,即一个护理员护理两到三位老人。由此可见,护理员数量上严重供不应求。另外,目前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存在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相对专业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护理质量上更是难以满足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6社区内部建设用地紧张。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中心用地有两个来源:一是租用社区内居民的闲置房屋,一是由养老服务企业自行申报自行新建。但两种方法均易遇到建设空间用地使用难的问题。在租用土地时可能会面临租不到地、租金高、出租方不配合、租用期限无保障等问题。而在用地审批方面,由于现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对“嵌入式”养老机构考虑少,嵌入式养护中心没有独立用地指标与专项用地政策,因此审批困难重重。因此,嵌入式养护中心想要拥有环境良好、适合发展的土地阻力巨大。

7社区业主的反对。在各地曾多次发生过,社区业主反对和阻挠建立社区养护中心的事件。社区业主的反对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认为会带来医疗垃圾和安全风险。入住养老院的老人都是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每天都要和医院打交道,打针、吃药都会产生医疗垃圾,但又不会像正规的医疗单位那样处理,容易带来风险。B.业主们认为,养老院有老人去世,经常有殡仪车辆进入,会使小区居民产生恐慌心理。c.认为该小区公共资源不足,如果有养老院入驻势必会占据原来已经不多的公共空间,甚至有些入住的老人会被小区调皮玩耍的儿童冲撞,造成新的风险。绝大多数的小区业主都认为,养老院入驻小区,必然会使小区房价下降,造成居民手中持有的物业贬值,他们不能接受。

如何完善嵌入式养老模式

谢东升(九三学社嘉定区委副主委、嘉定区发改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在充分研究上海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后,认为针对我国养老行业中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在社区开展“嵌入式养老”试点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为了完善嵌入式养老模式,谢东升认为还需作如下努力:

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出台鼓励嵌入式养老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方面,政府需要从政府服务理念出发,深化对嵌入式养老的认识;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方对嵌入式养老的理解和认同,完善嵌入式养老的发展环境。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研究制定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准入资格、功能设置、服务标准、政策扶持等内容,协调落实建设场地、人员等资源,通过扩大政府采购以及引进市场力量来增加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推进本市养老体系多元化发展。

2、积极整合医疗护理等服务资源,力争将嵌入式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目前,地方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医保支付问题是嵌入式养护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支付方式不畅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开展。应完善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卫生室等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下沉到居民社区,并积极支持具有医疗、护理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将部分符合要求的养老医疗护理纳入本市医保范围。

居家养老优势第8篇

关键词:智能养老;智能养老系统

一、智能养老与智能养老系统的概念

智能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它是新近流行的一种养老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该养老模式能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是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健康服务中心、电话和一系列智能居家养老来联合组成。老年人通过佩戴这些智能居家养老设备来让子女获取自己的出行状况,并能让健康服务中心的医师及时监控自己的健康动态,如果老人家中或外出时发生异常状况,只要按下呼叫键就能获得健康服务中心的及时救援。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老人还可以获得最新新闻资讯、健康资讯、精彩影视、幽默笑话等温馨服务。

二、推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原因分析

2.1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满足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现今的家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小型化的趋势结构,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的改变,因家庭结构转型而衍生的工作压力加强和生活节奏过快,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而一般的养老服务机构受耗资多、投资周期长、推广范围狭窄等因素制约,不可能满足多数老年人在服务需求,急需打造一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服务新格局,这就是智能居家养老服务。

2.2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是一辈子的归宿,所有的安全感,毕生的过往和经历都在这里得到保存。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弘扬“孝”文化,老年人在希望能够获得日常的看护与服务外,更希望得到家庭亲情的精神需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既能让老年人和家人一同居住,也能够让子女们无需在工作之余担忧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满足了老年人对“孝”文化的这种需求。

2.3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是未来养老体系最佳选择

据中国老年委的调查数据,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其他人群的3~5倍。但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左右,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16%左右的老年人能够到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而其余98.84%的老年人,不管是情愿还是出于无奈,都必然会在家里养老。这就需要考虑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居家养老服务。

2.4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和谐社会的人性体现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的,让每个家庭的每个老人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给老年人带来的福利和成果,须大力发展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用家庭化的温馨和先进化的技术为老人谋福利,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从而促进家庭和睦,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快速进程。

三、智能养老应用

3.1智能养老系统可以远程监控老人的生活

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时,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能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亲属,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来各种亚健康隐串时,智能居家养老设备的服务中心也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智能居家养老设备医疗服务中心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如果灶上烧着东西却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安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如果报警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候煤气便会自动关闭;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老人的家人。最重要的是,“智能居家养老”可以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3.2智能养老系统可以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

智能养老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也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通过给家中的厕所进行改装后,系统便 会自动监测老人的尿液、粪便等,这样一来,老人在上厕所的同时,也完成了医疗检查。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将直接传送到协议医疗单位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提醒老人及时体检。

3.3智能养老系统可以充当老人的“隐形伴侣”

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不仅可以保护老人,监测他们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为老人提供精神安慰。如果老人想休闲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 这样的“智慧养老”系统,有需要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仅仅是佩戴一个传感器,与物联网系统连接监控健康状况,每月的服务费可能只需要几十块钱。但如果需要在地上、床头等安装感应设备,在浴室安装各种检测设备,对居室进行改造的话,费用便会高一些。

四、总结

智能居家养老模式,适合绝大多数家庭和老人,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也是全国老龄办一直推崇的家庭养老模式,兼并了上述两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智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继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兵水,孙兆辉,王艺雯。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13,(1)。

[2]李若琳。 试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尹景燕,杨涛。 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方式[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