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19 15:23:45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1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原理;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称理论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在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生活,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在劳动产品是商品的条件下)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方法。实证分析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要使经济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问题,使经济实证化。中国经济学有着深厚的规范分析的传统,致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所以,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学的社会价值问题。

2.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些经济学家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条件地加以运用,这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文章不是从研究的需要出发运用数学工具,而把数学公式模型作为装点。第二,有些研究成果假设过多而且随意性很大,在资料的处理上往往人为地进行“调整”,降低了论证的说服力。第三,有些运用数学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定性研究作指导和必要的经济理论知识作支撑,往往是前后矛盾或违背常识,貌似科学、严密,实则有很多漏洞,更无法操作。

3.结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现代经济学中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思路。这一方法的理论特征是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析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缺乏弹性,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进程。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并根据其个人研究成果,作了相当的补充和完善,构成了一个有一定独创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4.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在观察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调查统计技术,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由于经济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常常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瞒甚至假造数据和事实,因而为了获得确切的事实材料,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访谈技巧,一般的原则是拉近感情、隐蔽企图、旁敲侧击、催人入眠、多方印证。

5.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公式(Mathematics formula)表达。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倾向于应用数学公式,其基本做法是:将所有研究对象都称为“变量”(Variables),然后先做出一定的假设(Hypothesis),通常假定除所要研究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外,其它所有变量和外部条件都不变(Other things constant,或Ceteris paribus),在此假设前提下,再以有关数据材料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统计检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合理假设”。原则上只有无关紧要的因素,才可以忽略不计,或假设为不变。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因素不能忽略?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2篇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3篇

在我国法学界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语)。与此相一致,形式各异的经验、实证方法在法学研究中备受青睐。但法理学正像它的别名法哲学所提示的那样,严格说来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非法学的一个学科。就此而言,仅强调经验实证方法未必符合法哲学的本性。源于黑格尔的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这一方法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以“辩证法”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我国法理学一直把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原则加以提倡,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一原则却陷于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窘境。在法学语境下,这种方法常常被简单地斥为抽象的、思辨的哲学方法,一方面受到规范方法的排斥,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学方法的冲击。这种状况是没有真正理解逻辑学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真实内涵和深刻意义造成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三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它以“绝对理念”自我运动的形式展开,蕴含了一系列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1)统一性原理:“绝对理念”逻辑先在地蕴含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中,人类的思维与客观世界服从于同一规律;(2)发展原理:“绝对理念”以具体化为发展原则,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展现为“概念辩证法”;(3)内在否定性原理(矛盾原理):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的否定性,即事物本身的矛盾、有限性;在它的推动下,一切发展都是事物本身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4)反思性的认识原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的本质是理念、概念、思想,因此认识即反思;(5)自由-必然性原理:真理是全体、过程通过“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实现的“全体的自由性”,因而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6)融贯性原理:真理不仅是认识论的,同时是本体论、方法论的,逻辑学作为同一性哲学持有融贯论的真理观;(7)体系性思维与体系化方法:理论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只有通过体系性思维和体系化方法才能得到妥当的安排、准确的解释和完整的表述。透过“绝对理念”的神秘面纱,逻辑学方法对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启示是:要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去推进对它的思考,使研究过程和结论呈现出一种必然性的联系。逻辑学方法之所以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原因在于:(1)逻辑学方法不是普通的研究方法,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它是真正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根据。其他研究方法多是在途径、手段的意义上使用,本身不具有推进思想发展的动力,是无方向、无灵魂的,只有在人的思维逻辑地提出要求时,它们才是必要的。(2)逻辑学方法不仅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而且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展现思维和存在服从于同一规律,它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换言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方法与内容不分”的“内涵逻辑”,堪称“方法的方法”。

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一,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对于部门法学,法理学常被评论为抽象、无用。这与对法理学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1)割裂式的抽象法理学,认为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种理解把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割裂开,正是逻辑学方法所反对的。按照逻辑学,所谓抽象不是具体之外、之上的幽灵,抽象、一般、普遍寓于具体、个别、特殊之中,正像离开苹果、葡萄、樱桃等无法想象水果一样,脱离部门法学的抽象法理学也并不恰当。(2)缩写式、摘要式的法理学,认为法理学是具有最大普遍性、最高概括性的法学理论。问题是,这种经由“提取公因式”或取“最大公约数”而形成的法理学,究竟有多大意义?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一致的,那么它是多余的。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不一致的,那么它是无用的。这两种法理学观都试图从研究对象上区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进而都陷入在法学的对象世界里难以找到法理学独立领地的困境。

对此,逻辑学从思维方法与对象统一的角度定位哲学性学科,强调哲学从而法哲学是以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而立足。虽然法理学在法学对象世界的版图中没有独占一席之地,但它作为特有的思维方式却渗透于所有部门法学中。因此,当强调对象的法理学变得“无家可归”时,作为思维方法的法理学反而真正实现了“四海为家”。法理学研究需要“从抽象到具体”,将部门法哲学从一般法理学中区分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但这一努力仍然存有缺憾:在部门法哲学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诸如刑法哲学、民法哲学、行政法哲学一类的单科性研究,而缺少各部门法之间的一种“填平补齐”式的研究,即对各部门法中有关联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会有非常不同的样态以及彼此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借鉴,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合理的解释。例如:为什么唯有刑法学发展出精致的构成要件理论而别的法律部门没有?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分类能否成为贯通所有法律部门的一种基础性分类?特别是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及能否与民法中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源自私法的霍菲尔德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四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能否及如何运用于公法领域?为什么在对行为的合法性评价之外,还存在有效性评价(民法)和合理性评价(行政法)?合法性、违法性、有效性概念能否在各部门法中得到统一的解释?竞合问题为何在刑法别突出而在其他法律部门并不明显?法律冲突或竞合得否在规范的逻辑结构上给予精确的说明?违法、过错、责任之间的关系能否在法理学中给予统一的说明?如何在法理学层面说明部门法之间的界限,特别是行政法、民事侵权法与刑法之间的界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既不同于一般法理学问题,也不同于单科性的部门法哲学,而是部门法之间的问题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可称之为“中观法理学”。这是目前法理学研究中极为缺乏的一块,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领域。它要求研究者至少对一个部门法有精深的理解。中观法理学的基本诉求是:建构一套一般性、统一性的法哲学理论,又能以这种统一性理论为基础对各部门法的特殊性、差异性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中观法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比较各部门法相关理论的异同,追问其共同性基础和差异性根源,探寻相互借鉴的可能和限度,进而深化对部门法理论的理解。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说,中观法理学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比较法。它认为部门法的区分不应当成为画地为牢、相互隔绝、各自为政的理由,以各部门法的任务、目的不同回答这类问题恐怕过于简单而无实益,不同部门法中具有相关性的理论之间的比较性思考,对于深化部门法学和法理学研究都大有裨益。#p#分页标题#e#

第二,横向问题纵向化。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逻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按这一原则,内容丰富、流派纷呈的法哲学史是法哲学理论得以展开的必然性环节。法哲学史是历史形态的法哲学,法哲学是理论形态的法哲学史。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体现了对法哲学史与论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结合我国法理学研究现状,把这一原则转述为“横向问题纵向化”或许更能切中要害,因为我们现有的法理学研究,以论为主,鲜有史的意识。倒是国外的一些法哲学著作较多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方法。“横向问题纵向化”提醒我们对于那些具有永恒性、根本性的法哲学问题(比如公平、正义、权利、自由等),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是追随思想史上那些巨人的思考,循着先哲们的思想轨迹,首先学会“照着想”,再努力学会“接着想”,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相关问题的思考。把法哲学问题融入既有的思想传统、理论脉络、学术资源中去讨论,不仅是进入法哲学门径的简捷方法,而且是法哲学研究取得实质性创新的不二法门。离开思想传统,我们的思考要么不着边际,要么是重复劳动。只有“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有可能从当下语境出发做出“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横向问题纵向化”在把法哲学理论具体化的同时,也把法哲学史提升到法哲学的水平。这就是说,要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个思想流派所处的逻辑位置,既避免法哲学理论的抽象、空疏,也避免把法哲学史处理成偶然、散乱、无序的流派或人物思想的清单。史论融合基础上的法理学研究,首先应当强化流派意识,不仅要认识到流派是法哲学的存在方式,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思考若要合逻辑,必定属于某一流派,企图建构超流派的理论是徒劳无益的,超流派的思考只能导致逻辑不清、思维混乱。其次,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流派的位置,就是把单个流派的思想的“片面的深刻性”,理解和把握为作为真理的“全体的自由性”的“环节的必然性”。最后,同一流派思想的修正,不同流派理论的折中、妥协只有建立在清晰的流派意识基础上,才是可理解的。理论的纯粹和典型,尽管可能与极端化、片面性相伴随,却是理解各种复合的、复杂的理论形态的基点和前提。就此来说,实证主义者说的“错也要错得清楚”是一个特别值得遵循的思想原则。

第三,现实问题理论化。

强调法学研究面向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向现实”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深层的而不是浅表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按照逻辑学的思想,现实不能等同于现象、现存只有具有合理性的现存才是现实。合理性意味着现实之成为现实的根据,其中蕴含的理性、理论才是灵魂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把“面向现实”以及与之关联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简单化、庸俗化。这里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例作简要分析。显然,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在法学研究中也是有效的,但实际上,这些原则常常被误解、误用。其根源是:对实际(现实对象)只是从客体的方面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即不是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于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变成“一切向实际靠拢”。“实际”被理解为冰冷僵硬、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支撑现实的背后的理论,“实际”沦为经验表象,进而只有“实际”没有“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变成“没有理论,只有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中往往成为离开理论、只谈实际的借口,以至有的法学教授直斥这一原则是伪命题。(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成“就事论事”。一旦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把理论抛之脑后、束之高阁,而陷于事务性的叙述;一旦强调理论,就离开了具体内容或问题而使理论抽象化、空疏化。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篇

[关键词] 辩证思维;教学方法;归纳与演绎;联系与类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理论力学》是高校机械类和土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等作准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块,内容相对独立,但也有必然联系。目前,该课程的现状不太乐观,对理论力学的教学课时进行大量的压缩,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同时,《理论力学》很枯燥,概念很抽象,这样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挑战,高校教师都面临如何提高《理论力学》教学效果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从唯物辩证法思维角度来进一步探讨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正确理性思维的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以概念作为为基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认识事物的本质。主要有归纳与演绎(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等,辩证思维方法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通过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让学生对概念、定理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运用联系与类比的方法,剖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

《理论力学》的概念繁多,与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有很多重复,研究思路有很大的相似性,一些基本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教师不用再讲述。但从联系角度出发把概念进行归类,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离开了概念,所有的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分析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抛弃事物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抓住本质属性,按照现象―概念―推理―本质性结论这样的过程,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例如:静力学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力、力偶、力矩的概念,从它们的联系出发直接比较三者的异同,三者在轴上的投影分析,接着讲解它们的如何简化的方法,分清各个简化定理的使用范围及成立条件,对比平面力系与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加强对结论的理解,从约束反力角度分析摩檫力性质和特点,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需要联系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动量矩,同时把相关概念解释清楚,再讲解相关定理,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运动学部分:先研究点在矢量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直角坐标系运动规律,分析同一点在三个坐标系中的关系及运动规律的描述方法。再比较分析不同参考系中三种运动的定义:即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阐述三种定义时,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结合辩证法思想分析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三种运动的轨迹曲线特点,找出动点、动系、定系、牵连点关系。牵连速度求解问题是个难点,必须分清在所选参考系的轨迹是否明显,特别要注意三种速度的方向和三种速度关系,发现它们始终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比较刚体的平动与刚体的平面运动的概念,弄清楚两种运动规律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加速度特点和求解方法,这两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把平面运动看成平动,把平动当成平面运动。动力学部分与静力学、运动学是很有联系的,它是探讨作用力与机械运动的科学,例如速度对时间变化率是加速度,动量矩对时间的变化率推导出动量矩定理和刚体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功对时间的变化率推导出功率方程,这样就可以解决平动效应与主矢、转动效应与主矩的关系。从公式联系出发,推导出公式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具体问题。

2 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把握定理和概念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可以从个别实例推导出一般理论(定理和公式)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例如,静力学部分关键是受力分析,要把受力分析把握好,必须要搞清楚约束的特征,该部分内容可以通过一个包含各种约束的例题来说明各种约束和约束反力特点,这样非常明了。研究力系平衡问题时,寻找一个典型求解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例题和一个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的例题,归纳出运用力矩与投影方程的规律,选择坐标系的技巧,简化计算,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运动学部分的速度合成定理通过一艘船横渡河流的实例,分析三种运动,推导出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即绝对速度等于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学生对公式的把握更直观,便于理解和运用,再举例分析,理解得到强化,至于公式的推导可以自行学习。同样可以推出牵连运动为平动和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再通过实例分析比较加速度公式异同,分析科氏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科氏加速度是一个难点,搞清楚它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相对速度方向的改变产生;一部分是牵连速度大小的改变而产生,同时结合矢量投影定理的应用。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平面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剖析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和加速度求解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最好是可以分别运用基点法、速度投影定理、速度瞬心三种方法在同一题中求同一点的速度,让学生比较分析三种求速度的方法的特点,总结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出三道类似的计算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工科的学生注重公式、理论的运用,公式的理论推导可以作一般性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后再去解决具体问题,可以得心应手,游应有余,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

3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比归纳与演绎要深刻得多,高级的多,分析就是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解,再把分解的各个部分加以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综合就是把整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按其内在规律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凑合在一起的,分析与综合实际上是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也是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一个正确的认识过程,就是要把分析与综合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统一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力学模型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体现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综合题上,就是说,主要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运用上,也是作为一种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价值所在。例如,在静力学受力分析时,画整体受力分析与各个杆件的受力分析,可以看成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运用,运动学部分:点与刚体的复合运动的综合题,体系包括二、三个以上的杆件,先分析每个杆件的运动规律,杆件的运动一般分为定轴转动、平面运动、平动。再分析点的运动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对于平板构件,可以进行简化为杆件来研究其运动规律。最后综合分析整体运行规律,可能还要多次运用矢量投影定理(速度矢量投影和加速度矢量投影)。动力学部分:最重要、最难的是运用动力学的普遍定理即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综合性的问题,对于动力学的问题,可以从运动微分方程和和牛顿三定律出发来解决,如果问题复杂时,利用动力学普遍定理联合求解会变得容易,怎样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该部分的综合题理应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对系统的整体和部分进行受力分析,选择不同的定理。所应用的定理不同,受力分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由于内力或内力主矢不改变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因此应用动量和动量矩定理时没有必要考虑内力,但应用动能定理时一定要考虑内力,内力做功可能不为零。接着就分析其各个部分运动性质,然后,从整体上分析比较所选择定理和方程的优劣,通过综合分析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 结语

随着《理论力学》教学课时的压缩,按照新的《理论力学》大纲要求,许多高校把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与大学物理重叠的内容删去了,这样出现了教师的教学跨越性,学生学习上有难度,突然进入动力学三大定理,显得知识脱节,无所适从的感觉。如果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学生和教师都会难以适应,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理论力学》当中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力学》中的许多问题的力学模型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掌握好《理论力学》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近几年笔者担任车辆工程、材料控制工程等专业的《理论力学》主讲教师,通过唯物辩证思维法应用,教学效果逐渐显著,主要表现在及格率不断提高和高分人数的比率不断增多上。

参考文献:

[1]吴宏章.当前工科专业《理论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254-255.

[2]孙海滨,刘婷婷.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4):110-111.

[3]孙玉周,许君风.《理论力学》授课中的命题式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03-104.

[4]高斌.工程力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

[5]许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9).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5篇

关键词 环境伦理学 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研究方法 整体导向 “难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1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1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

环境伦理学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整个生态系统。在整个地球上,大海被严重污染;大小湖泊被各种垃圾污染;热带雨林和其他原始森林被人类肆意砍伐。我们吃的蔬菜被浸透了农药;我们吃的肉是化学饲料催化出来的;我们吸的空气被高度污染;这是人类目前的生存现实。生命伦理学必须走向世界生命伦理学、地球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要担当如此责任,则必须要走出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采取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在过去,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大自然没有自身的价值,大自然只有利用价值,人类只顾人类的发展,忽视了自然的保护,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的认知前提是:“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人类有义务保护自然”。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系统,人类和大自然相互依存,人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基本发展规律”。人类的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发展;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生存;依赖于动植物和大江大河充满蓬勃朝气和活力。因此,环境伦理学需要用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1.2以“难题”和“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以“难题”或“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进展中,从根本上了颠覆以前的的关于理论与应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的传统认知。对“难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伦理学在一种伦理突破的意义上,着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重建一种生机勃勃的环境伦理。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伦理学中对“难题”和“问题”的充分解决,既是世界环境伦理学形态整体变革的浪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要创建的新颖的、顺应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理念主要是发端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之中,但由于环境伦理学问题具有现实性,环境伦理学中在各国出现的“问题”与“难题”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以“问题”或“难题”为导向的的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最有希望在这些“问题”和“难题”的启发下,重新审视我们的环境伦理学体系,从而促进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1.3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

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发展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学者通过研究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从而引领了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学的中国道路并不排斥西方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相反,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优秀理论最易于从基础的视角上提供切近和进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路径。然而,仅仅依靠W习西方的环境伦理学来发展我国的环境伦理学是不够的,探索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需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在对中国国情的调查基础上,探索我们应对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理念以及我们必须应对的中国的“难题”及“问题”。因此,对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言,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是至为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西方的环境伦理理论,重视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学。

2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当前存在的生命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方法的整合,可以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生命伦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运用以整体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环境伦理学,打破了传统的环境伦理学以人为中心,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隔离的局面。只有运用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才能让人的生命更加健康,地球生命更加和谐。以“问题”或“难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意图使环境伦理学通过对“难题”和“问题”进行分析、调查、治理,并提供指导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进一步推进环境伦理学的学科研究。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特别突出了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问题。在研究进路上,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以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问题为基础来发展环境伦理学理论,通过重视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6篇

关键词:传统教育 学生心理 新课改

地理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出多样的学习方法。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和独立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学生是如何“学”而不是老师怎样“教”。

一、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地理学习中就是有这样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老师讲的每句话都不放过,满脑子装的都是老师讲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更不会积极的去解决和创新,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冻结了思维不能学以致用, 还有的学生是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情趣。不肯深入,严重者上课不拿课本,作业不做,或者抄袭他人的,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是典型的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不是不会而是不去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造成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有些学生因为学习能力稍弱一些,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不同。平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少了,动手能力少了,亲身经历也就会减少,理解能力也就会下降。有的学生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此类学生经过问卷调查表明都是认为学习地理没什么用,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另外就是学习成败出现偏差,有的学生会学习人家不用天天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考出好成绩,有的同学就会产生那种为什么人家那么轻松学习就能考好,而我天天学习也考不好的心理,与别人相对比最后感觉不公平,失去信心........

三、对学生心理研究采取的措施

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措施,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那些对地理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能力强,但学习效率不高的人;一类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高。其次是缺乏地理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问题重重,首先要提高学习兴趣,然后提高学习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漫无目的,首先要从知识框架图的梳理知识学起,理清思路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提前预习,及时复习老师讲过的知识,有时间阅读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书籍,逐步培养良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关键,这些都是针对当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进行的一些措施。

四、新课改

新课改是老师经过教学经验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新的创新教学模式,老师通过在教学中学习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实行“问题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矛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针对性问题提供相应的资料、设计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同时也解决教学课程内容多,任务紧急的问题;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开放性探索性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也从传播知识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学习建议,教会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老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兴趣的选择和认知性的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中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的方法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再者就是老师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只要是教学范围中的问题,不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去批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热心解决,一视同仁,不要因为一些程度差的同学提出问题较简单而嘲笑他,反之应该多鼓励他,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给他自信,这样不仅能够学好地理,还能促进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一起提高一起进步。另外就是分组学习分成多党制,相互带动。每组都要有程度好的、程度一般、和程度差的同学,然后各组之间较量、比赛,这样可以提高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促进全班同学学习。

例如一个班级中有56位同学,分成七个小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都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高、中、低(必须是均匀不同程度的),然后每个小组选个组长,给自己小组起个励志向上的名字,如:开拓者、蜗牛、云飞扬........等作为自己队的代号,然后班费买彩纸贴墙上画好格式、写上每组的代号和教学的科目,用剩余的彩纸剪成:星星、月亮和太阳,分别代表不同的分值,星星一分,月亮五分,太阳十分,够五个星星换一个月亮,够五个月亮换一个太阳,每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加一分,一道大题五分,回答一个问题相应的贴一个在自己队,回答问题的标准由其他小组共同决定,在争执不定的情况下由老师决定,墙上的分数一星期一总结,赢得第一的小组班费出钱去请客吃东西或买学习用品给予奖励,当然不是铺张浪费的那种小小的鼓励而已。每组都应该让自己组较差的一名同学下次考试提高10到20分,而且座位一周一变动循环推动模式,每一组都有坐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机会,这样不仅激发每一位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减轻老师教课的内容。不仅解决了在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也解决了所有科目在教学学习的问题。

总结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作为高中的教师,应该始终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保华,关于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J].2006(19)

[2]张飞琴,基于学生心理特征影响的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 [G].2011.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7篇

论文关键词:血清药理学,中药脑脊液药理学,体外培养

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在日本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给动物灌服中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进行实验的方法,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其后的应用中,国内外学者很注重中药复方血清制备方法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药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兴起。作为一种改良后的中药药理体外实验方法学,它使人们对于中药的评价系统产生了观念上的改变,尽管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此种方法的应用对于中药进行药理乃至药效学的研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主要疾病,如以神经元病变为主的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及以急性脑出血为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等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高,进而使得中药及其复方对于神经系统保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日益兴起,脑脊液药理学这一概念随之被提出。

1.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1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效性

黄芩一味中药的药理作用就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和抗炎、解热、抗氧化、抗肿瘤、调节cAMP等13项。

1.2中药药理作用的复杂性

1.2.1影响因素多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有诸多方面,药物因素有药材、制剂、剂量和配伍等,机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等。药材的不同产地、品种、采收季节、贮藏条件、制剂的不同炮制工艺剂型、剂量、煎煮方法、复方的不同配伍、机体的不同体质、年龄、性别、情志、机体功能、环境的不同地理条件、气候等等对中药药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2药效化学成分复杂

中药中即使是单味药材,其含有的化学成分也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譬如人参,更何况中药又多以复方用药,药效化学成分也极为复杂,有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糖类、苷类、生物碱、单宁、甾体、酚类、醌类、挥发油、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1.3中药药理作用双向调节性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同一药物对机体某一功能合适剂量时使之兴奋,超大剂量时使之抑制;或同一药物对机体若干功能,有的呈现抑制效应,有的呈现兴奋效应,麝香主要成分麝香酮小剂量可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的小鼠睡眠时间,大剂量则使睡眠时间延长。表现为双向性影响。即小剂量兴奋神经系统,大剂量抑制。

1.4中药药理作用整体平衡性

中药及其复方种类繁多,功效复杂,但其基本作用为“扶正祛邪,调节平衡”,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等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通过调整阴阳,调和气血使机体的各功能相互协调与平衡,如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温热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补偏救弊,促进平衡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

2.中药药效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2.1中药学清药理学

2.1.1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优势和特色

中药药理学方法是在以前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超微、生化、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药物作用机理较为深入,重复性好,使

用材料少等,而且有其更适合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研究的独特之处。因为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经过体外的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再经口服以后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有的是药物本身物质发挥作用,有的是经过肝脏代谢的产物发挥作用,有的是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发挥作用。因此,以中药的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效应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确切的。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优点如下:采用含药血清培养细胞可以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物学效应,便于从微观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利于用现代生命科学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实质,便于观察和追踪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排除体外干扰因素影响,较清楚地认识药物活性成分和活性部位,为药物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因而特别适用于中药及复方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

2.1.2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血清药理学方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实验动物的选择、给药次数与时间、给药剂量、含药血清的采集以及含药血清的灭活等几个方面,其关键技术在于含药血清的采集、含药血清的预处理以及血清药理实验作用效应-剂量关系这3个方面。血清药理学在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提取物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可以研究进入体内的中药有效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

2.2中药脑脊液药理学

2.2.1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的建立及优势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脑的内环境、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与自身血液系统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且药物是否能透过血脑屏障已成为研究中药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同时,由于血清中含有多种活性酶及蛋白,对神经细胞均有一定的影响。

梅建勋等、冯淑怡等的实验证明也了这一点,并发现利用含药脑脊液进行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效观察明显优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基于上述原因,梅建勋等在研究中药复方对神经保护作用时,初次提出了脑脊液药理学的概念。在该研究小组随后的清脑益智方对谷氨酸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正式建立了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即用含药脑脊液代替含药血清,研究中药及其复方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该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正常血清还是药物血清均显现对神经元的毒害作用,对于观察中药的药理作用产生了障碍,而采用脑脊液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脑脊液药理学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在生物体内经生物转化成活性成分,或代谢后失活,或没有被吸收入体内,或通过第2、3信使等信号级联反应间接起作用,这使得中药及复方的研究趋于困难;又由于化学成分或生物活性成分通过血脑屏障的数量有限;而脑脊液药理学的方法可以简化这种研究过程。二,脑脊液药理学排除了体外实验的各种干扰因素,可直接以观察中药及复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效学效应为导向,确证中药及复方药物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部分。三,血清本身内源性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神经细胞有一定影响;而脑脊液避免了血清本身的毒害作用所遮盖的药效作用。四,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不但适用于口服给药的中药对神经保护作用研究,也适合于注射给药的药物研究。五,脑脊液药理学更解决了中药大分子能否通过血脑屏障的问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中,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行性。

2.2.2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脑脊液药理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新兴的主要评价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实验方法学,其实验条件尚不十分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张启春等,通过观察当归芍药散精简方(FBD)含药脑脊液在不同条件下(给药方案、添加量、处理方法、批次及保存时间)对过氧化氢所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对脑脊液药理实验条件规范化进行了初步探讨。而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获得有效的含药脑脊液,其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动物的选择,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犬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脑脊液,由于各种动物间存在种属差异,且脑脊液含量相对较少,采集比较困难。因此在采用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时,一方面,应考虑制备脑脊液的动物应与获得离体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动物脑脊液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造成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根据实验的需求,确定含药脑脊液的用量。二,给药次数及给药剂量。大多实验研究通过增加给药剂量倍数来弥补实验时所稀释倍数;但是,含药脑脊液组和含药脑脊液冻干浓缩组比较,对β样淀粉蛋白所致细胞损伤研究显示,含药脑脊液冻干浓缩组保护作用较强,提示增加给药剂量不一定被动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这可能导致药效浓度与脑内产生效应的内环境存在差异所致。因此,为了使试验条件更接近于药物在体内产生效应的内环境,建议含药脑脊液的制备,可采用连续多次给药方案,无需灭活处理,一般以体外添加终体积的10%、-20℃保存、不超过30d为宜。三,脑脊液的采集方法及制备技术。准确的采集足量的含药脑脊液,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富宏等,采用经皮穿刺延髓池抽取兔和大鼠脑脊液的方法;曹远东等,对比了两种采集SD大鼠脑脊液方法后,认为经枕骨大孔法简单易行,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优于经侧脑室法;李惠勉等设计了一种经颅钻孔开窗置管采集兔脑脊液的方法,此方法采集脑脊液量大且快速省时。

2.2.3脑脊液药理学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近年来,脑脊液药理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中药复方对防治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上,主要包括对海马神经细胞、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以及对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星形胶质细胞CRL-2541活力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等的体外观察。

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为研究中药及其复方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Htioko I, Sekae A, Yukio O.Effect of shosaikoto, a Japanese and Chinese herbalmedici nal mixture on the mitogenic activity oflipopolysaocharide, a new pharmacological testi ng method [ J ] .J Ethnohperm acol, 1987,21: 45-53.

2 梅建勋,张伯礼,陆融.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初建—对中药影响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作用的观察[ J ].中草药,2000,31: 523-526.

3 张方,黄泰康.中药药效研究方法进展 [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21(2):156-159.

4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866—1868.

5 薛洁,谢梅林.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近况[ J ].中草药,2003,34(6):附9~l1.

6 孙艳红,方晓艳,刘红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概况[ J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2):ll4~l15.

7 刘成海.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 J ].中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2):16~19.

8 崔晓兰,贺玉琢,高英杰,等.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研究方法学探讨Ⅲ[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3):45.

9 王力倩,李仪奎,等.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探索[ 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35.

10 周明眉,杨奎,姜远平,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Ⅳ)——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J ].1998,14(增):110.

11 黄敏,杨坤杰.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改进思路[ J ].湖北中医杂志, 2006, 28:24-25.

12 冯淑怡.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大鼠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D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13 梅建勋,张伯礼,陆融. 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的建立—清脑益智方对谷氨酸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天津中医,1999,16: 25.

14 闫晨,康立源.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研究进展[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3):257-259.

15 张启春,寇俊萍,朱丹妮,等.脑脊液药理实验条件规范化初探—当归芍药散精简方的神经保护作用[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13: 10-13.

16 Van den Berg MP , Romeijn SG,Verhoef JC , et al . Serial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ing in a rat model tostudy drug uptake from the nasal cavity[J ] . J Neurosci Methods ,2002 ,116 (1):99-107.

17 富宏,陶迎红,王学美,等. 经皮穿刺延髓池抽取兔和大鼠脑脊液的方法[ 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11):684-687.

18 曹远东,章龙珍,王梅申,等.两种采集SD大鼠脑脊液方法的比较[ 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4):317-319.

19 李惠勉,李建章,姚淑芬.一种实用的采集兔脑脊液方法[ J ] .解剖学杂志, 2000,23: 488.

20 谢宁,邹纯朴,牛英才,等.地黄饮子对海马神经元AD模型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4,10: 29-32.

21 郭建文,何迎春,陈绍宏.Beagle犬含药脑脊液对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研究[ J ].中医药通报, 2005, 4: 54-58.

22 郭建文,何迎春,陈绍宏,等.Beagle犬含药脑脊液干预皮层神经元出血损伤细胞凋亡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J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3: 884-886.

23 林志宏,严永清,朱丹妮,等.当归芍药散对β2淀粉样蛋白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36:346-349.

24 马伟,马锋,苗珍花,等.六味地黄汤含药脑脊液对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 .宁夏医学杂志, 2008,30: 289-291.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8篇

[关键词]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概念界定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人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知识、技术、经验和判断能力,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从研究事物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事物的特征、发展规律及其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分析过程及结论是用文字描述来表达的。

定性分析常被用于对事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它主要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我们要认识某种现象、对象,首先就要认识这个对象所具有的性质特征,以便把它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所以,定性分析是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过程。定性分析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研究的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描述材料,没有数量化或者数量化水平较低;另一种是建立在严格的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

定性认识,是判定研究对象实体是否存在、结构如何、各要素之间具有何种联结等。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定性研究是指搜集研究对象活动事实的描述性资料并以语词分析其中体现的特征、关系和变化的方法。这种研究范式主张研究者尽可能在自然的背景中搜集书面的、言语的、行为表现的资料,以自己的“价值理解”整体性地阐释综述资料的多重含义与结构,归纳分析资料中包含的主题、模式和意义,发掘事实中体现的状态和趋势,形成分析结论。

二、定量分析的概念界定

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定量分析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去测量事物,通过定量分析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究,定量分析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科研中的定量分析主要有统计分析和测量方法,而统计分析又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定量研究是对活动事实数量方面的特征、关系和变化予以测量分析的方法,代表实证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范式。在这种范式看来,事实外在于研究者而存在,二者彼此分离形成互不相连的二元关系,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价值无涉”。为此,研究者通常专门设计新的测量和调查工具或修订现成的业以证明有效的工具,抽样测评研究对象的运行状况,客观搜集定量数据。然后用一般的描述统计方法,计算数据的各种统计量;用推断统计方法确定变量之间或变量与从样本到总体概括出的结论之间的数量关系。定量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用数字描述事实与结果,以数据做工具分析事实与结果。

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测定对象目标的数值,求出其与各相关要素间的精确的经验公式。它是一种具有确定逻辑结构的认识,这些逻辑结构的不断展开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实现。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较

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此,事物的认识既需要定性认识,又需要定量认识。对于任何科学研究领域来说,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说是两种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们也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在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

定量方法用直观的数据来表述分析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常常为了量化,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模糊化了,有的意见被量化以后可能被误解和曲解。定性方法可以避免上述定量方法的缺点,可以挖掘出一些蕴藏很深的思想,使科学分析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但它的主观性很强,对科研人员本身的要求更高。定性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缺乏定量化的严格的观察、测量、统计、计算和表述,不能对特定事件给出严格的描述、说明、解释和阐述。其次,它不具有严格的操作规则或实践规则的约束,因此,研究结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主题、对象、时间、空间和条件等各个因素之间均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强化了研究者的背景知识对分析结果的“污染”,具有不精确性。再次,定性分析是以经验描述为基础、以归纳逻辑为核心的方法论系统,它的推理缺乏严格的公理化系统的逻辑约束。由于定性认识具有上述局限性和相对性,故在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对事物进行定量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清晰、准确、普遍的认识。

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较

事实上,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必然导致对事物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更精确的定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从科学认识的过程看,任何研究或分析一般都是从研究事物的质的差别开始,然后再去研究它们的量的规定,在量的分析的基础上,再作最后的定性分析,得出更加可靠的分析。

四、管理学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应用分析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各有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明确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的优缺点,促进二者互补整合,对于提高管理绩效,促进管理科学化、最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定性管理的优点主要是:首先,它具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特点,基础性、直观性、通俗性强;其次,定性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无需经过复杂的考量和繁难的公式计算即可付诸实践,可以节约物质和时间成本,便于抢占先机、先发制胜;第三,定性管理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并由于其视域广阔,有利于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随机应变,赢得主动权。定性管理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主要是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往往比较笼统模糊而不易被精确认知、科学掌握,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扭曲多,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高标准、严要求。

与定性管理相比,定量管理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先进,富有时代感。定量管理所涉及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运筹学、数量经济学、系统论提出的一些数学方法。二是高度精确,具体可靠。定量管理由于其理论、原则和方法比较科学且可操作性强,其手段切实可行,能够解决定性管理所不能解决的高难度复杂问题。定量管理的缺点主要有:一是不能脱离定性分析而独立存在。定量化分析须以正确的定性研究为基础,离开对事物性质和本质的正确认识,再精细的管理方法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二是对无需量化的对象进行量化,显得多此一举。诚如一位管理学家所说:教授们用满满的三大黑板来证实一个直觉上显而易见的问题,近乎迂腐,大可不必。三是对难以量化的对象无能为力,或因成本过高而得不偿失。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对事物仅仅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研究,都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都不能表明事物的全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主观片面性。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反映和表明事物的性质与特点。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作为管理形态的两种不同方式,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各有其内在规定与内涵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定性管理无能为力之时,往往正是定量管理大显身手之机;定量管理一筹莫展之处,常常正是定性管理长驱直入之地。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都是管理科学化、最优化的必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定性管理是定量管理的基础、前提和先导,定量管理是定性管理的延伸、拓展和升华。没有定性管理,定量管理就会失去目标、流于形式,就无真正意义的定量管理;没有定量管理,定性管理就会变得难以捉摸,不易确定。因而,必须把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团唐钧:非营利机构评估――天津鹤童老人院个案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2]殷伯明等:教育系统动态测评方法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挪威]T・哈维尔莫.经济计量学的概率论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4,(5)

[4][美]丹尼尔・贝尔.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李健宁: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化分析[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