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8 15:00:58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职业培训

1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

“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世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一个个体联结到了一起,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贡献者,所有的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很难再像互联网出现之前那样,利用规模化降低成本,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企业需要顺应这些变化,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用户、市场、产品,而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整套系统化的思维,包含了生产、营销、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同的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侧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容也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来源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中最为核心与本质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市场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首先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直接,企业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方式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和企业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获取用户信息,用户也可以直接向企业反馈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依托互联网,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形成社群,相互交流企业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第三,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从单一的电脑变成了多种多样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等,这就使得用户随时随地“在线”,而互联网也就能够随时随地影响着用户的行为。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重新审视用户对企业的巨大价值,审慎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2 互联网时代对职业培训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培训行业也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微课、MOOC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更便捷的接受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变革都给培训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训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培训最明显的变化就在于M织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培训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以集中培训为主,学员需要集中起来在教室或者实训场所接受培训。而互联网时代的培训的组织形式则更为灵活: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需要,既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远程实时教学、微课、慕课等形式完成培训。

2.2 培训机构平台化

传统的培训行业中,培训机构是培训服务的提供者。通常而言,培训机构需要为客户提供培训的课程、培训的师资以及培训的场所等,同时还要对培训项目的运行进行管理;而在互联网时代,培训机构虽然依然提供的是培训服务,但这个培训服务的内涵较之传统的培训服务则有所不同,培训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形成培训平台,这个平台一端连接有培训需求的客户,一端连接有培训能力的专家和师资,平台运营取代运行管理培训项目成为培训机构的主要功能。

2.3 培训的内容场景化

传统的培训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而互联网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问题找‘度娘’”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新人类的学习习惯。面对这样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培训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已经不再是重点,重点的内容应该是创设实际工作场景,在场景中,提升学员知识技能的运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正因为培训行业在互联网时生了这些变化,我们更应该思考互联网思维应该如何运用于培训中,让培训发挥更大的价值。

3 互联网思维在培训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运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以用户满意为中心。具体到培训行业,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

3.1 遵循“6D”法则,设计职业培训项目

“学习与发展项目6D法则”从界定业务收益出发,通过设计完整体验、引导学以致用、推动学习转化、实施绩效支持以及评估学习结果等环节,提供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有用的培训”。“6D”法则将培训目标与企业的业务收益联系起来,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业务收益的提升,这也是企业培训的根本需求所在;设计完整体验要求培训机构在设计项目时从用户的体验出发,从训前、训中一直到训后全过程的提供完整的培训服务,这正是用户思维的体现;评估学习结果是指在学习项目阶段性完成时即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向客户证明学习项目的有效性。

3.2 运用教练与引导技术,提升职业培训效果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获取知识的资源和能力,但是将这些知识信息整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则是很多人和企业并不具备的能力。在培训中应该充分发挥教练及引导技术的作用,通过建构的方法将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通过反思与研讨催化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3 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和方法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培训有了更多可以创新的空间。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远程培训,利用线上微课、慕课等形式向学员传递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员提供模拟训练的课程;从培训班管理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远程学习平台等方式实现对学员的考勤、测验、评价等功能。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提升培训管理的效率,同时新的互联网技术也为学员参与培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学员可以更加方便的学习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更加安全高效的加以训练,这些都能够极大提升培训的用户体验。

4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用户思维,培训行业要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在产品设计、服务提供过程上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牢牢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并将用户思维真正融入到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姜丹丹.互联网平台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21):143-144.

[2]孙兴伟.适应新需求培训须转型[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6-28(001).

[3]白方涛.企业培训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2):102-104.

[4]张博,张吉辉,程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15(24):28-33+43.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思维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体验了一场颠覆性的生活变革,从以前的什么都需要亲力亲为,到现在的只要轻轻动一下就可以搞定的全部的生活状态。这让人们大呼过瘾,再也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在一些小事上。大部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互联网颠覆了,餐饮、旅行、住宿等等无不渗透着互联网的痕迹,可以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含义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已经从专家领域飞向千家万户,“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李彦宏。2011年李彦宏在做演讲时,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由于他的描述非常碎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紧接着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三年后,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2015年指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1]。

(二)“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代表了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发展[2]。例如:“互联网+美食”促进了美团的产生,“互联网+零售”促进了阿里巴巴淘宝的产生,“互联网+通信”引起了QQ和微信的发展,“互联网+旅游”促进了去哪儿网的产生,“互联网+教育”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是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

二、远程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有些偏远山区,信息化技设备还比较薄弱,没有接入互联网,无法实施手机终端学习。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课桌教室尚未达标,信息化教学更是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一)教师缺少信息素养

虽然当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守旧,脱离时代,缺乏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总是追求学生的数量,根本不知道学生是谁,不知道学生的需求。不懂得“互联网+”怎样与教育相结合,不懂得把微课、慕课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3]。如果教育者缺乏学习的精神,就不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曾经的教学成绩多么辉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表个人对教师教学、学校环境的评论。对于学校官网的消息,老师的言行及讲课水平,学生也可以发表看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考核方式单一

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如此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在电脑端、手机客户端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这就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出现了方法错误。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的教学中,通常是用一张纸质试卷定终身,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在课程评估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差异去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考核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采用观察法、口头测试法、问答法和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进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不再是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的接触,而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成人学习者通过网络的学习、慕课的学习及短视频的学习最终获得了毕业证等学位证明;总之,学习者越来越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表现,即学习的地点、时间和需求的碎片化。

(二)互联网的“快一步思维”

时代在进步,但是快一步的思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十分适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维更是被体现的更加明显。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消除了距离,一旦信息距离变为零,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成本就急剧降低,因而老师可以围绕学生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传授-答疑”模式。因此服务模式要创新。学生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而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三)互联网的“第一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第一次尝试带来较好体验的教学方式,做到第二、第三都没有用[5]。只有当教师有能力撼动或者阻碍历史车轮前进时,学生才会记住。

(四)互联网的“焦点思维”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焦点上,做专一、专业的教育。从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变成满足特定学生的需求,从做全部学科变成只做特定学科,成为这一个科目的佼佼者,这样的思维才是可取的。因此,要结合教育领域和地域特色进行摸索。教师授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而是要进行变革。根据行业的需要,不断优化,改进课程标准。可以压缩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以够用为指导原则,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实用的技术。要高度标准化,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特定的专业目标提出知识、技能等素质需求清单[6]。

四、结束语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含学生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课外活动。高校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高校对建设校园文化的投入增多,高校校园文化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熟鲜明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互联网2.0时代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孕育而出,通过把互联网与行业、领域相结合,实现了传统行业的颠覆性升级。2016年5月11日,以“当校园文化遇上‘互联网+’”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引起广泛关注。校园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显示出校园文化借助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实现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从“互联网+”内涵中提取出的互联网思维,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商业、生活等各个领域,解答了众多关于创新的难题。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思维、简约思维、跨界思维和平台思维,这些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重要启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第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维护了高校校园的良好学习、生活氛围。第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激励了高校师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高校内部的凝聚力。

一、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是指真正看到用户的需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在商业领域,许多产品之所以能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正是因为生产者能够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做到真正为用户考虑,让用户有了“私人订制”一般的体验。当商品生产以用户为中心的时候,商品和用户进行了微弱的可能联系,而只有当商品和用户进行直接连接的时候,商品和用户才能充分互动起来。小米手机的走红,“米粉”们的追捧功不可没。“米粉”之间相互交流,小米手机及时吸取“米粉”的反馈,于是米粉对小米手机更加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小米手机更像是一个“接地气”的超级偶像,自己表现不俗,还拥有强大的粉丝团。这时,简单的商业活动已经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一个有机生命体。校园文化应当是集魅力和号召力于一身的一种特殊文化,近几年,校园文化形式逐步多样化,然而其教育、传播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以“用户”为中心。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用户”即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每一个参与者。这个用户群体的特征和需求主要表现在: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认知极其敏锐,造就了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同时也需要效率化的存在感,行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是不容小觑。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用户特色”:首先要“新奇”,新就意味着创新,简单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传承和复制已经不足以让大学生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内容上的创新,高校文化活动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流程,要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可爱”,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有效地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打造自身的魅力和号召力。魅力和号召力的良性循环能够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断流传。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与“用户”进行及时互动,应贯穿在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活动前,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完善活动安排,活动中互动是为了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活动内容,而活动后互动则是为以后的活动吸取经验和教训。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之间的连接大部分是单向的,缺乏有效的互动,甚至在一些活动中校方和学生之间不能达成一致,造成相互之间不配合。劳民伤财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大打折扣,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和精髓不能得到完整表现。许多高校已经通过优化互动途径改善了这个问题。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双向连接,及时向大学生宣传活动的意义和流程,充分考虑他们在互动平台上的留言,对所出现的抱怨或者抵触情绪也能及时安抚解释。这样就使校园文化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

二、专注少即是多

互联网时代,各个领域充满了五花八门的创新,不断涌现新功能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貌似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实则加速了用户的审美疲劳,甚至一些看似全面,但实用性欠佳的产品带给人们的则是困扰。在繁忙高压的工作生活中,人们追求更多的是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简约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把复杂变简单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近年来,高校为了尽量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足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向往,着力增加各种类型的活动数量,高校里的“艺术节”“运动会”“歌唱比赛”和各种社团组织比比皆是。这些活动往往耗时长、花费多、要求高,需要校方调动极大的人力物力。一些大型活动需要从一个学期初期开始准备,举办后又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收尾工作。此外,学校以学习为第一任务,专注课余活动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参与其中的老师和学生感觉到负担满满,课余时间全部被占用,产生了不良情绪,减少了活动所需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举办方“出力不讨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进行合理删减成为当务之急。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本校校园文化举办的活动本该各具特色。然而,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几乎都来源于对其他高校的模仿,不考虑自身优势,各自的文化特色逐渐淡化,教育功能也随之变得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始着力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对所要举办的活动严格把关,从活动意义、活动投资等多方面进行审核,删减特色不明显以及投入过大的活动,为高品质的活动节省人力物力。要在繁杂的活动中删减部分流程,控制活动时间,适当调整活动节奏,避免离题、拖沓的问题出现,使活动主题鲜明,简洁高效。在结合自身特点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几项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考察学习,创新活动形式;通过认真督办,确保人人参与;通过资金补贴,解决后顾之忧。

三、开放共享与多方共赢

互联网思维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大众平台,每个参与者都是平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台思维的核心在于通过整合各种零碎的社会资源打造一个开放的、多方共赢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升级都会带动其他部分的优化。首届互联网大会上,在贺词中提出“互联网互通共享共治”,即互联网行业相互融合,互联网成果大家共同分享,互联网安全大家共同治理。校园文化活动中,平台思维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这个平台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发展机会,其中的资源所有参与者能无条件共享。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也可以是其他某个平台上的两个因素,这个平台能不断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效益达到最大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一般以校方主办,大学生为主体。高校校园文化平台开放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大学生开放。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进展尚不够透明公开,常引来学生们的抱怨。从开放共享的角度看,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及活动细节处理需要动员一大部分积极的学生代表。学生参与,校方严格指导监督,真正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举办,学生参与”,体现大学生的校园主人翁地位,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从另一个角度达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预期目的。第二,对社会开放。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市场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的一个特征,单纯的大学生校方参与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不仅具有偶然性,更多地具有必然性。举办方为了捍卫校园文化活动的自主性,减少不良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导,一味排斥社会力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丧失了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隐形教育机会,容易把大学生的价值观局限在狭隘的传统校园文化中。与其限制市场作用,不如适应市场化,对社会力量进行积极引导,合理利用社会力量为大学校园分担一部分教育责任,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更加认同校园文化,增强对社会的了解,为以后走出校园做准备。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不是温室中的花朵。创新教育应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应对针对大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更重视先进性、创新性。互联网思维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发展的社会中还会产生更多更先进的思维。要与时俱进,把先进的社会思潮运用到高校这个特殊的阵地中来,才能保证青年大学生的卓越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N].光明日报,2015-02-14.

[2]许家涛.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之三隅[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3]郑慎德,张军,等.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5]许再银,刘亮.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8-111.

[6]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N].光明日报.2015-02-14.[7]赵婷婷.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J].高等教育研究,2001(5):1-6.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4篇

1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的总体研究框架

这里借鉴信息科学与技术中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来构建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的总体研究框架。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是一种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尽可能用人类的思维方式来构造软件系统,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则计算机软件系统由对象作为其主要的构造块。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主流开发方法,适合于各种问题域中建造各种规模程度和复杂度的系统。识别使用者是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构建软件系统的第一步。系统的使用者决定了系统需要提供的功能,每个有意义的系统都会与使用该系统的人或自动使用者进行交互,完成或协助完成使用者的某种任务、满足其某种需求等。因此,系统的使用者伴随着对系统的需求而出现,在面向对象的建模中用术语参与者和用例表示。

以该框架为基础,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研究应首先需要定位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应用对象的哪些问题,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未来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其次,应能够定位应用对象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某种需求需要信息技术进行哪些方面的突破,需要理论方面的突破,还是技术方面的突破?只有明确上述两个定位,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才不会出现各种信息技术类别的盲目应用中,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才能够深入且具有实际意义。

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特征,通过对目前业界、学界中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需求进行总结,现将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对象归结为三大主体对象: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简称为应用主体。信息技术在这三大应用主体中的应用,既包含在主体自身内部环境中的应用,也包含在主体与其他主体的交互中的应用。即,对于旅游者,既包含信息技术在旅游者自身上的应用,也包含其在旅游者与旅游企业、旅游者与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之间交互中的应用;对于旅游企业,既包含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自身中的应用,也包含在旅游企业与其他旅游企业、旅游者以及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之间交互中的应用;对于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既包含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内部的应用,也包含在其与旅游者以及旅游企业之间交互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各旅游应用主体内部的应用动力来自于应用主体内部自身的发展需求,这时,各应用主体自身即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质主体。例如,旅游者基于自身的社会参与需求,由旅游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提供者、策划者;旅游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再造企业业务流程;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目标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旅游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发展电子政务等。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各应用主体之间的交互中,应用主体被分成交互主体与交互客体两种:交互主体承担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划、实施、维护、发展等任务,而交互客体则通过这些应用与交互主体发生关系。

2信息技术在旅游者中的应用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5篇

新兴的语义网(Semantic Web)技术能实现各种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全球共享,支持机器推理、知识发现和智能问答等智能方法,为实现中医药领域的智能系统提供了理想的基础设施。语义网对万维网CWorld Wide Web)的架构进行了系统性的扩展,使其支持结构性数据的发表、共享和关联,从而提升万维网的有序性和智能性。语义网将是一个机器可理解、人与机器共享的智能信息空间。

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利用语义网技术,在万维网上发表开放性的数据集,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连通的巨型数据集,被称为关联数据(Linked Data)。其核心特征是通过语义链接(Semantic Link)将数据集互联起来。语义链接能明确表达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辅助用户对各种数据进行便捷的浏览和分析,在不同的数据集之间进行连贯的跳转。

关联数据将催生出能在互联网上进行浏览、编辑和互动的机器,它们被称为智能(工ntelligentAgent )。智能将在人类主人的指令下,代表主人在语义网上活动,辅助主人解决各种问题。它们能够根据主人预设的命令、偏好和约束,搜寻相关的信息资源,揭示各种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发现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则。近年来基础科学的进展,尤其是描述逻辑和推理等领域的突破,使得在万维网上实现智能成为可能。语义网和智能将在机器推理、智能问答、信息抽取和知识发现等智能应用中发挥核心作用。

2中医药智能系统的应用背景

循证医学的理念是在医疗保健的决策中,以有意识、明确、严谨的方式使用现有的最佳证据m,循证保健服务的成功倚重于最佳证据的可及性}3}。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UpToDate,DynaMed,EssentialEvidence Plus、MD Consult、Clinical Evidence等一系列医学信息资源,它们能为医学决策提供医学知识和证据支持,在循证医学的实施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Haynes RB于2006年提出了一种用于对循证医学服务进行分类的5S模型,它包括研究、综述、摘要、总结、系统等5个层次。其中,处于最高层次的系统,是指能对应用情景做出判断,按需提供知识服务,以支持临床决策的智能系统。这类系统能够将个体患者信息与相关研究的最佳证据相结合,根据患者的特征和具体情况,自动链接至相关的最佳证据,并提醒或告知医护人员治疗的关键所在。这些智能系统在后台需要知识库、推理机(即规则引擎)和知识发现等智能方法的支持。

在中医领域推广循证医学的理念,也同样需要智能系统的支持。中医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尝试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表示为计算机程序,从而使计算机具备专家水平的诊治能力。在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的背景下,研发智能化辅助诊疗系统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如何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中医的思维过程,目前仍是中医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医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为模拟中医思维,首先需要将中医头脑中的知识转换为计算机能够管理和处理的数据。也就是说,需要建立数字化的中医药领域知识模型,进而实现辅助中医诊疗的智能系统。

3中医药语义网的智能应用

语义网技术为构建中医药智能系统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为构建面向中医药领域的语义网基础设施,首先需要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继而整合中医药领域知识和数据资源。在中医药语义网的基础上,可通过机器实现知识推理以模拟中医思维的过程,挖掘中医医案中的知识,构建中医临床智能系统,从而支持中医科学研究和临床决策。

3.1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是发展中医药语义网的前提

本体(Ontology)是构建语义网的基石。本体是针对某个领域的概念体系的精确规范,用以明确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可通过本体技术将领域知识表示成计算机可读写、可处理的知识模型。本体可通过万维网在领域团体中共享,为语义网提供标准术语,使得语义网上的数据具有规范的表达方式,便于数据资源的互联、共享与重用。因此,发展中医药语义网的前提是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

近年来,本体技术被用于病因、病机、脏腑、证候、中药、方剂、疗法、养生等诸多领域,本体建模的对象涉及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方剂配伍等各种理论学说。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是中医证候本体。中医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基础,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中医证候知识建模,是研发中医临床知识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可通过构建证候本体,梳理中医证候的概念体系,对证候进行系统分类,准确表达证候的含义和特征。

证候本体的重点之一是梳理证候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等价关系、从属关系、包含关系、相关关系等。(l)等价关系:在中医药领域,某些不同的术语实质上指称同一事物。这些等价关系对中医专家而言是简单的常识,但对计算机是陌生的。领域本体能完整列举概念之间的等价关系,有助于计算机实现不同知识源的整合,改进知识发现等应用的效果。(2)从属关系:证候之间的从属关系用于建立证候的分类体系。本体将证候定义为类型,将证候之间的从属关系表示为父子类关系。本体将某证候相关的症状集合定义为它的等价类,使子证候相关的症状集合能自动继承父证候的相关症状集合。(3)包含关系:中医证候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例如,证候肺肾阴虚证意味着两个证候肺阴虚证和肾阴虚证同时发生。在本体中,可将证候肺肾阴虚证表示为肺阴虚证和肾阴虚证的并集,从而帮助计算机识别这种包含关系。(4)相关关系:中医证候与疾病、症状、中药、方剂、出处等概念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例如,证候与中药存在被治疗关系。本体中定义了现象表达组成治疗等一组典型的语义关系,对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规范化表达。

采用本体建模方法,可对证候层次结构、证候特征以及证候加减等复杂情况进行清晰表达,建立以语义网络为主体框架的中医证候知识体系。实践证明,本体为中医药领域复杂知识建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构建中医药本体,有助于对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辨认、梳理、澄清和永久保存,还能支持机器实现知识推理并模拟中医思维过程。

3.2整合中医药领域知识和数据资源

为实现智能应用系统,需要计算机掌握尽可能丰富、全面的领域知识和数据资源。经过多年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已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数据资源,但这些资源也存在着独立封闭、零散分布、异质异构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整合,阻碍了知识的共享以及智能应用的发展。

可通过语义网的标准格式表示中医药数据,实现中医药数据资源的网上,以及中西医领域的数据互联。Chen H.等采用这一技术策略,建成了一个大型的数据集成系统,内容覆盖中医疾病、中药、方剂、针灸等几乎所有的中医药门类,面向中医团体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强大的检索功能。

又如,开放性中药关联数据(LODD)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旨在利用语义网技术框架,整合医药学数据资源,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LODD已将大量中医药知识在互联网上,其中记录了草药的知识(如化学成分、疗效等),以及疾病、基因、草药之间的关联关系。LODD能辅助研究人员找出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的草药,理解草药的性质和疗效,支持中药新药研发等应用。

上述工作表明,语义网具有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能有效解决中医药领域的数据孤岛问题,建立中西医之间的知识关联,为构建中医药智能系统,实现知识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3从海量医案数据中发现知识

中医医案记载了中医名家的宝贵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医临床知识。中医医案是分析中医临床用药规律的重要依据,极具研究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可从中医专业期刊等各类文献中抽取医案,或通过临床数据采集系统对医案进行实时采集,从而构建中医医案数据库。通过使用科学的数据采集方法,并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校制度,能够保证中医医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大规模、高质量的中医医案数据,为知识发现提供了可靠的知识来源。

中医医案是中医经验性知识的核心载体,记载了症状、疾病、证候以及临床用药等关键信息。通过大量医案的联合分析,往往能够揭示出各种临床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中医专家的用药模式。但中医医案一般通过自由文本描述,临床信息的表述方式非常复杂,无法被常规的数据挖掘方法直接处理,这严重影响了医案知识发现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文本信息抽取方法,从医案中抽取关键性的特征信息,实现医案数据的结构化。

本体对领域术语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准确表达,提供文本挖掘所需的背景知识(如同义词、词汇语义类型等)。本体可被用于处理医案用语的复杂性,因此能在医案信息抽取发挥关键作用。可通过基于本体的文本挖掘方法,从中医文献中提取结构化、语义化的医案知识,以提升中医医案结构化加工的效率。

通过语义网技术,可以将分布于各种文献的医案知识集成在一起,构成中医临床事实的陈述集合。进而实现医案知识与相关中医药知识库的关联,将中医文献中的知识碎片拼接组合起来,整理和完善中医药领域知识体系。接下来,采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等方法,从医案知识中发现潜在的、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医案挖掘所得到的知识以及机器推理所得到的规则,可被存入中医药领域知识库中加以保存。

总之,经过医案知识提取、知识组合和知识发现等环节,可将中医文献资源转换为智能医案。智能医案以及中医药领域知识库中的知识,可被导入推理机中以辅助医疗决策,或通过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和浏览。

3.4构建中医临床智能系统

面向中医临床实践的智能系统,旨在支持中医临床决策,促进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推广和实施。中医辨证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环节,它是根据患者的一组可识别的病理特征(如症状、体征等)来判断证候的过程。中医辨证依靠的是中医药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的结合。与之对应,需要将计算机知识模型与海量临床数据相结合,以支持智能系统的实现。

中医临床智能系统是建立在临床知识库之上的应用,它的后台是一个规则引擎。该系统以临床知识库和海量临床数据作为知识来源,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来发现医学证据和规则,对医学证据、指南和规则进行表示和管理,支持专家对知识的浏览和审查,并将医学规则导入规则引擎中辅助医疗决策。

为构建中医临床智能系统,首先要实现海量临床数据(如文献、病例等)的语义集成,构成临床事实的集合。继而,建立临床知识库,对医学语言、医学概念系统、医学证据、医学指南和规则进行形式化表示、专家审查以及有效管理。临床知识库是与文献和病例相独立的知识服务,支持规则发现与规则推理,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部件。接下来,基于临床数据和知识库,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实现规则的发现和验证。最后,实现推理机(即规则引擎),将医学知识和事实导入推理机中,从而辅助医疗决策。

中医临床智能系统根据用户输入以及知识库中定义的事实和规则,推理出包含证候、治法和方剂等内容的推荐性诊疗方案。该系统的交互模式为:用户输入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并提交;系统将推出的方案呈现给用户。系统将推理过程本身以图形化、交互式的方式展示出来,使用户了解机器推理的依据和过程,获取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可靠的决策。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6篇

一、“互联网+”理念对领导力思维创新的影响

1.追求不断探索创新:“互联网+”思维本质应有之义

不断探索创新、追求卓越是每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命之源。“互联网+”要求人们的思维意识、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等内化为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把“互联网+”作为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计划,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互联网思维赋予了强大的不断探索创新精神。当今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嵌入互联网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仅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本身,而更重要的是着重考虑企业的社会化思维及其高品质。“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就是基于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把原来的静态思维转变为动态思维,把原来的单向思维转变为多元思维。在大数据发展环境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机器认知、语音识别等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颠覆性创新、跨界创新和跨带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思维全面介入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并逐步全面地改变着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总之,“互联网+”,加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加的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加的是各类创业人才竞相迸发的创新业态。

2.“互联网+”思维要求组织结构及领导层级扁平化

传统组织管理和官僚领导“正三角”金字塔管理模式主要来源于古典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的管理者。“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追求组织结构及管理扁平化的思维模式,它要求平等、开放、共享、共创、透明、信用等。“互联网+”思维说明了一个网状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完全不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企业在“互联网+”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这就是高度的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和共振。“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学习型和创新型的企业特征,要求用互联网方式重新做传统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互联网技术结构发展及升华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内核是去中心化和去介质化;权力是分布式,机会是平等的。“互联网+”这种思维理念及管理方式,使得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在平台上透明化、可视化,让组织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主角。“互联网+”思维理念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深度融合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最大限度鼓励员工,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创造社会价值。

3.“互联网+”思维追求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精神的本质是共享、共创、共赢,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的需求,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交互,这是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坚实基础。“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等,有效指导人们共同学习、处理、创新、工作、合作的思想。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送率和丰富度导致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蓬勃发展。互联网的分散处理机制使得人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信息对称、相互平等的中心,产品主导的垄断性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互联网+”思维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量。“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尊重客户的参与,真正找到用户的兴奋点、关注点,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就是所谓“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的“互联网+”思维核心所在。

4.“互联网+”思维追求用户的信任度

信任度是人们对社会组织的行为是否信任的程度。在“互联网+”思维条件下,让企业需要在心态上做出重大调整,企业要有诚意。所谓诚意,就是诚恳的心意,是不欺人也不自欺。企业要真正听到用户的心声,要包容用户的意见分歧,和用户交朋友,以增强用户的信任度。“互联网+”思维条件下,企业美誉度口碑的真谛往往是超越用户的希望值,超越期望值。在某种程度上讲,粉丝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对产品的这种信任度为企业组织创新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5.“互联网+”思维秉持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说过: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在“互联网+”环境下,人、物、事等在一个网状社会及非线性组织结构内,每个人的“个人”价值跟一个“企业”的价值甚至整个社会价值,是由连接点和界面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宽广、连接越深厚,你的价值就越大,这也是当前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的主要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讲,你的信息存量和增量含量大小决定你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思维体现着平等、开放、个性的特征。平等、开放意味着民主,意味着个性鲜明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经济追求的价值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经济。“互联网+”思维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们的创新精神,肯定人们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价值观念,“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思维是一种民主增量式的思维,讲诚意,拥有尊重人、服务人、激励人、激励人、愉悦人的基因元素。

二、把“互联网+”思维

作为领导力提升的内生驱动力

1.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治理理念

曾经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互联网+”思维强调企业在实现自己发展的价值同时,也要使产品的经济价值、哲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最大化,也要使客户使用价值最大化,更要使社会价值最大化,这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之一。“互联网+”思维强调“不断追求创新”,及时“改善技术与提升服务”,这种思维理念给我们有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以有益的启迪。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5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创新的极其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总理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

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进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转变传统的执政理念、思维方式,积极探索领导方式、方法与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互联网+”思维、新思维模式充分审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领导干部的工作价值观是指对与职务工作及相关的行为的态度选择和评价等价值取向,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的一些重要性不同的观念与信仰。领导干部要有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意识,有自知之明精神、自我纠错的态度和自我纠正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和工作理想信仰,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工作价值。把“我是谁、为了谁、为谁改革、依靠谁、我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我工作实绩由谁来评价”等作为新的常态来践行。时刻把创新的胸怀内化为强大的驱动力,深度融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层面,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大限度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要善于促使领导组织结构及治理系统内部优化

2015年4月1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互联网+”思维方式要求企业组织内部系统合理优化、机制运行智慧化、结果评估科学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客观要求政府治理体系、市场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综合治理体系的内部优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好“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201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于当前有效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将以权力的自我设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为引领经济新常态注入强劲动力,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要推进“智能”监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快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以最大限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效率。

3.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以人为本”理念内化为实际执政行为

2015年2月27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互联网+”思维模式导引下的“用户至上”和互联网思维讲究尊重用户、尊重粉丝,提倡交流协商,强调公开透明、民主互动。领导干部要以“四个全面”为总引领、总统筹,不能把以人为本的口号落在“文件口径”或“表态文化”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在执政的每一个节点上,以现代化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切实推进“四个全面”的实际行动。正如总理2015年1月9日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4.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执政能力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运行要求有一定的法规治理体系。在“互联网+”时代,法治的力量必须与互联网相融合才能发挥极致的效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调法治的力量,这涉及一系列的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制度和程序,不但要规范党政行政行为,还要规范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在经济新常态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学习力,学会运用法治的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协同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力。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的能力,要坚持把“法律至上”作为治理的最高准则,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坚持以身作则,坚持人人学法、人人尊法、人人护法,用法律来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综合治理等纳入常态化法治轨道。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7篇

21世纪是信息革命和知识暴炸的时代,以信息通讯为基础的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正暴风似的袭卷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称这是第五次信息革命,革命的含义是它不仅深刻的冲击人类的观念和思想,更无情的改变着国家及个人的命运。现在它正迅速的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且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学校的教育面貌,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本文从不同角度的四个方面浅论多媒体网络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特别说明:本文所指多媒体网络环境是以多媒体电脑、校园网为基础,通过DDN数据专线联结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延伸的教学资源环境(包括软硬件)。 一、“大众数学”思想在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大众数学”思想的基本含义包括(1)人人学“有用”的数学。(2)人人掌握数学。(3)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思想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思想。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作为信息贮存和智能化学习工具,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信息含量丰富的课堂学习材料,并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它能发挥个别化教学特点辅助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达到最低要求,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建立一种自信的人格,符合大众教学面向每个学生的思想。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还给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进入互联网查寻、浏览、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通过上网搜寻不但满足了知识吸取的需要,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同时感受到数学是如此贴近生活,从而体现数学不但有用而且很美,可以刺激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愿望。小学生在网络中学习课外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展和有益补充,使“大众数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要求数学教师更新角色,把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变为创新教育的主战场 多媒体网络环境必然支持“大众教学”教学思想的实现,但多媒体网络环境毕竟只是一种资源或教与学的先进工具。工具的效益发挥取决于教师,学生如何利用这一教育技术为教和学服务。特别取决于教师以何种观念为指导,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是以新的观念去建构,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因为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只有和新观念、新方法的有机结合才称得上创新的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的元素,但创新教育的桥梁是教育技术的创新,而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载体。为把多媒体网络环境作为创新教育的桥梁,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必须从三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 1、  观念系统的角色更新。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是观念系统的转变。教师首 先要树立新的目标观念和对教学的评价体系,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更要以创新教育为目标。教学中追求全面发展与学生独特才能相结合,面向全体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另外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 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他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的服务者、辅导者。在教学过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对权威(包括教师)做出科学质疑、争辩乃至批评,允许课堂内外师生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2、  能力系统的角色更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敢于创造性的重组教 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能力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那么教师必须有以下能力:(1)设计出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案的能力。(2)永远追求新知识和不懈于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更高级的根源于教育实践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①(3)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基础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信息丰富,瞬息万变,真伪难定,良莠不齐,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具有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是信息,选择信息,并有效使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 3、        方法系统角色的更新。(1)教学方法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利于创新习和终生学习。(2)教学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3)建立新的考核评估尺度,坚持杜绝阉割创新思维的考核方法。 因而教师只有全方位更新角色,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抢占教育的制 高点,抓住进行创新教育的主动权。 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学习 环境,体现教学过程的双主模式,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  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材料,有利 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法则等。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网络环境下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1)首先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2)然后屏幕展示圆形成过程的动画:一只小狗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狗叫着,绕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狗跑动的轨迹,展示出一条封闭曲线,也就是圆,这样直观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程,过目难忘,初步建立了圆的概念。(3)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使抽像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又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CAI软件演示运动情况,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时间、地点、方向、结果这四要素的相互联系。从而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集图像、动画、声音等于一体的优势,为数学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学习,从而准确快速的认识概念,发现规律,理解数量关系,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一套新的认识学习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建构 符合认知规律的数学学习环境,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要素,教 师的教学设计和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围绕四要素服务。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积极计算时,首先建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景,从急转弯问题出发,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动画的渲染,引发学生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电脑,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从动手操作和相互协商讨论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在学生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采用引探教学法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教材,(1)动手剪拼活动和操作电脑相结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沿平行四边形底边上高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从而为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提供表象(关系表象),学生从直觉可以知道,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处于独立探索阶段,通过自我内部矛盾来调整对表象的认知。(2)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表象用直觉判定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它们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然后让学生在视频仪上演示不同剪拼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从各种不同的剪拼现象中得出共同的认识,即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这一过程可看作是协商、会话阶段,它以协作式学习模式为框架。(3)根据第二、三问题自学教材,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二者交互穿插,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平台,对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进行监视和适时的个别辅导,通过遥控和个别监视实现全体同学间的协作和交流,建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意义。教学过程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模式、方法的使用都围绕着四要素服务,所以在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式和方法的运用,每种模式方法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融合,互相支持,因此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不是独立排斥的,而是综合运用。 3、  在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从而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探索公式产生的过程,这本身就 是一种间接创新,让学生根据拼合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像,直观体验两图形面积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直觉思维,在拼合过程中,要学生采用不同的剪拼方法,这是思维发散性的训练,并且借助多媒体电脑的演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剪拼思路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向开放,广泛合作,形成数学学习的社会化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并让学生从小接受终身教育的熏陶。 国际互联网的全部文化是围绕着开放的环境而建造的,在这一开放的环境中,全世界的人可以免费共享知识②。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小学数学教学必然是多向开放的,即校内开放,校与校开放(建立互联网终端,或校园网的学校),向家庭社会开放,小学数学教学与家庭、社会联系空间密切。 1、  同一学校间的教学开放。以南头小学的校园网为例,教师在网上传授知 识,布置作业,学生可在网上向教师求教学或提问,教师在网上给予解答(目前可以通过校园网(“名师面对面”聊天室实现),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在网上接受指导,获取知识,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完善和充实,另外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也可以在网上互相通信息,进行交流。教师的教学打破传统班级限制,成为没有围墙的数学教学课堂。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校内最优秀教师的辅导。 2、  不同学校间的教学,相互开放,高度共享。不同的学校通过Internet可 以进入对方校园网,了解信息,获取资源,开展教研,不同学校教师学生可以同步了解对方小学数学课教学情况,打破校封闭,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体化、缩小校与校间差距,有利于双方教学水平的提高。 3、  不同区域间的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远程教学功能,可以将地区 与地区甚至国与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学生也可以进行

互联网思维的含义第8篇

最近,北京市金融局邀请几家P2P平台负责人召开了一次调研会,会后一位参会者分析说:“央行目前正在平衡各方利益。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在世界前列,这多不容易!如果监管得当,我国互联网金融可能超出欧美国家10年,如果不得当,就扼杀了一棵好苗。所以现在监管机构非常审慎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势必会成为金融方面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我看来,叫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实际是为了下一个开始。

从叫停之后紧接着的进展看,尤其是《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第三版征求意见稿曝光后,我们可以看出,央行此举并非是真正想禁止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其最终目的极有可能是在“定制”一种央行可控下的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模式。这种“央行定制”的模式一旦成熟,那离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重新启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在笔者看来,叫停虚拟信用卡的实际意义其实无非是一种权力博弈背后的不信任。这个权力博弈里面,包含了央行对网络支付控制权的要求,包含了网络支付意图摆脱(虽然没人承认,但意愿很明显)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意愿,一个想控制,一个想摆脱,构成了一种博弈。而这种博弈的背后,则是传统金融权力机构对新型网络金融思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包含了权力方对网络金融有可能发生的失控现象的担忧。担忧什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财产安全,比如木马等侵犯个人财产的威胁;一个是国家金融安全,比如洗钱等金融犯罪。这种不信任,或者叫担忧,是合理的。但是,假如网络支付的现行所有者肯服从传统权力机构央行指定的模式,或者央行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控制潜在的风险,又或者央行的金融思维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的话,那之前的不信任就会消失,新兴网络支付也会随之复苏。

在央行组织的座谈会上,央行已经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所关注的虚拟信用卡是否可以重启的问题,央行座谈会上给出了明确回答:这需要和线下信用卡监管规则实现统一,可以考虑把虚拟信用卡理解为‘弱实名信用卡’,在功能和金额上加以限制,以防范洗钱和造假风险。相较虚拟信用卡,影响面更大的举措是央行暂停线下二维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