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养老的概念

家庭养老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4 14:47:00

家庭养老的概念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1篇

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2篇

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

[1] [2] [3] 

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万元左右,一个、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路径

一、农村养老及其模式发展概述

1.农村养老概述

养老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商两代继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于完善。 “农村养老”中的“农村”是与“城镇”相对应的概念。农村养老可以定义为:当农民个体到达一定年龄后,因疾病或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参加劳动,需要供给者提供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的过程。养老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等。

2.农村养老模式变迁轨迹

第一阶段:家庭养老迈向集体养。这一时期为建国至1980年,这一时期养老政策上具有很强的互倾向,主要依靠的农村集体经济,走互助养老的道路,表现出公平但低效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传统上的农村养老模式。针对少数没有劳动能力且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农村集体实行“五保”户制度。在集体经济时期,困难农民就有了一定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阶段:集体养老向社会养老演进。这一时期为1980至2002,政策上的价值体现为“效率优先,公平不足”,在选择上有着很强的土地养老倾向,即依靠土地和家庭,鼓励自愿建立养老保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08全国农村五保对象有531.7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人数144万人,集中供养率为27%。

二、村养老模式及其困境

1.农村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观念的深入人心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心理和社会文化基础。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中国社会已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家庭养老方式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第一,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农民的养老压力逐渐加大,第二,不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一些农村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第三,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家庭的养老功能趋于弱化。(2)自我养老模式。自我养老通俗地说就是养老靠自己,即在整个养老时段不管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都依靠自己。自我养老模式追求是充分利用老年人自理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自我养老强调个人在养老中的责任,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原则,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农民自我养老的路径选择人力储蓄养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儿防老,有货币储蓄养老,土地养老以及商业社会保险。(3)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即把老人集中在一定的专门养老机构中进行养老的模式。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就是指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而办院经费主要是集体统筹,国家给予补助。除了国家性质的养老机构外,也有私人创办的养老机构,这类机构数量不多,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农村计划没有。(4)养老保险养老模式。目前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2.农村养老模式困境

(1)家庭养老的虚空化严重。老年人获得的缺少生活照料。大量农村青年男女离家进城务工,“留守家庭”也随之增加。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小孩。老年人身体健康面临更大威胁。看病难,一直是近年国人关心的大事,在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样将会使得家庭供养资源减少,而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却是成倍增长。(2)自我养老不确定性增加。因为农村老人可动用的养老资源有限,解决这些困难,老人要有可靠的供养资源和提供系统。土地保障功能不可靠跟老年人劳动能力衰减有关,这会影响到土地的出产,间接影响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3)机构养老缺位性普遍。福利性养老机构的保障面太窄,目前我国农村虽有部分福利性养老机构,如敬老院、福利院等。这些机构所供养的人数占老年人的比重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差太大。私营性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处在举步维艰的状况,还需要相关政策给予倾斜、扶持。

三、农村养老模式路径选择

1.养老回归家庭。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对老年人集中供养的方式,即建立敬老院、护理院等。虽然这种方式设施完善、照料周到,但机构养老不利于老人与亲人等交流,容易造成情感缺失的弊端不断显现,很多国家提出了让老人回归家庭的号召。但这种回归家庭的养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居家养老。

2.增加政府支持力度。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政府的养老服务最初都是从保障孤寡、残疾老人的养老开始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已占了主要成分,但是政府对于困难老人的保障功能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如英国、美国等都建有大量福利院,专供低收入、孤老等生活困难的老人养老。其次是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引导作用。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应依靠政府来引导,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范畴。

3.快速发展社会养老机构。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其特殊性决定自身养老机构的特性,那就是多元化。建立各类养老机构,如由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组成。在未来的发展中私人部门将在的养老服务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大力兴办的养老机构才能满足日益社会上各类养老的需求,才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促进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瑞: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03).

[2] [9] 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3] 何英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对策探析[D].河南大学 2010.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4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家庭观念;孝道;自由;个性

1 中国的生死观

1中国人的家庭观。

在各种文明形态中,汉文明是最注重家庭的。“家国天下”,家虽小,却是“家”和“国”的基本构成要素,无家不成国。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以家庭观念为基础而建立。这也是中国人家庭观念较重的原因之一。“家”首先是一个房屋,房屋里有人,人与人之间有血缘关系,有此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家。体现的是中国人小富即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中国有一句古话:“百事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而孝道文化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仰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2对生活的态度。

像今天的8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长辈父母宠爱,呵护着。生怕吃一点苦,受一点最。之前听过很多报道。比如说,一位母亲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思念家乡的味道的孩子寄煎饼。身边也有一些女生,从小被家里捧在手心里,上大学期间吃的水果都是家里给寄过来的。

在幼儿园,小学的门口,每到放学的时候,爷爷奶奶骑着三轮车来接孩子的现象随处可见。老人这一辈子忙完了子女上学和结婚的任务之后,还要承担抚养孙子孙女的责任。好像这一生都在为了家庭而活,没有自己的兴趣和自由。

在家人的相处过程中,婆媳问题是一个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观念,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常听到很多老人感叹:为孩子忙活大半辈子,费力却不讨好。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像中秋节,春节这样盛大的日子。远在海外的游子都要回家团聚。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地方。“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外的华人在异国他乡也会庆祝新年,表达对祖国和家的热爱。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有向心力,凝聚力吧。

中国人的思想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长大,孝顺父母,给父母养老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古时候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离家太远,意味着不能及时给父母尽孝。所以就有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所以在我们做任何决定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家庭的因素。而不能一味的跟着心走了。就想以前我特别羡慕那些在日本工作,然后定居的人。于是就想和他们一样去日本留学之后就在外国生活。当时就想人就应该“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多远,这样才能长见识,有阅历。可是当我的年龄一天一天在增长,父母却一天一天地青丝变白发。看到他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我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在大城市闯荡一番后又回到了家乡。我又怎么能让辛辛苦苦生我,养我的父母在忙活了大半辈子之后,孤独的享受晚年。直到现在突然醒悟当初那些想法是多么幼稚。

2对死亡的态度。

中国有一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意思就是说活着比死了强。因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这代表的是一切现实的结束,包括“希望”!可是只要活着,虽然活得很痛苦,很绝望,但总是存在着“希望”!也许这个“希望”在遥远的未来才可能实现,可是再怎么说,这还是“希望”啊!但一死,什么都没有了。

中国的基本伦理规范是“孝”,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思想的影响,若轻率的死,便是不孝。自己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人。所以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之下,都要想方设法地活下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2 日本人的生死观。

1日本人的家庭意识

日本的”孝道”与中国的又不完全相同。中国的孝道强调子女服从父母。日本的孝道强调“恩”的内容,即尽孝就是“报恩”,“孝”是以“恩”为前提的。现代日本人的伦理观念中非常重视“恩”和“情义”。在“家”的观念下,日本人的家族结构往往以超现实,超血缘的“复合大家族”的形态出现,所以极易被利用和扩大,从而服务于某种目的,长期的家庭生活的熏陶,也使日本人能够接受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家族化。事实证明,日本近代以来,在所有的人群集中的,被日本人称为“场”的地方,如企业,学校,国家,都是一个被扩大化了的“家”。

2对生活的态度。

在日本的观念中,父母养育子女是义务,子女却没有义务给父母养老。在中国,不尽孝将父母送到养老院是非常不孝顺,不道德的行为,是要被别人看不起的。而在日本,家庭关系淡漠,很多老人都会养宠物,在日语里,动物和人一样用“いる”表示存在。时间长了,血缘关系还不如自己养的宠物亲密。日本的父母也不会要求子女给自己养老,等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之后,他们会选择住养老院。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想让他们自由。

正因为这样,很多日本人即使过年也不回家团聚。或许在他们的心理根本就没有“家庭”

这个概念。很多日本的老人过了半百之后还要和老伴离婚,去外国生活,去实现年轻时候的梦想。在日本还有2%的不婚族,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朋友:为什么不想结婚呢,孤独终老岂不是很孤单寂寞?他说:结婚以后工资要上交给妻子,自己想干点什么都没有自由。我听了以后很吃惊。在中国好像没有不想结婚的,不结婚就意味着生活还没稳定。

3对死亡的认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自⒙首罡叩墓家。这与他们的生活压力有关。经常会有报道说,没有拿到公司录用通知的毕业生自杀,还有因为校园欺凌而自杀的学生。他们完全不会考虑自己死亡之后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的痛苦。把生死看的很轻。熊本地震后,我同学曾经问打工店的老板:害怕地震会影响到大阪么?老板说:你生是你的命,死也是你的命,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3 总结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重,孝道贯穿家庭的始终。凡事都很考虑到家庭因素量力而行。会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自由等等。珍惜生命,不会轻易的选择死亡,一切都以家庭为重。

与之相比,日本人的家庭观念淡薄。由于不受家庭观念的束缚,他们非常注重自己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会选择死亡。

参考文献

[1]孙楠,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福利性;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养老及相关概念区分

1.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主要是从支撑养老的经济来源上来看的。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和养老补贴,如城镇中离退休金、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五保津贴等都是社会养老的经济支撑。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支撑主要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来承担,而不是由社会承担。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应简单将经济因素作为划分的依据。虽然涉及的维度有所扩展,二者的区分主要还是在于承担主体上。

1.2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目前学界在讨论居家养老的时候,常常将其等同于家庭养老。从内涵上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居家养老是相对于机构养老(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而言的,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侧重点在于养老居住方式上。而家庭养老侧重的是承担主体的问题,即谁提供养老资源的问题。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也可以是社会养老。

1.3机构养老与社会养老

同样也需要厘清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关系。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疗养院等机构中养老,而不是分散居住在各个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养老费用可以来自子女亲属,也可以由老年人从社会领取(退休金或其他津贴)。所以,与居家养老的实质一致的是,机构养老也是就养老居住的方式而言的,与社会养老及家庭养老涉及的养老承担主体这一内涵是不同的。

2 制约社区居家养老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2.1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除京、津、沪等城市外,各地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此一来,政策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协调性将受到拷问,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面临挑战。

2.2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2.3志愿者队伍及专业人员缺乏

从数量上看,虽然部分城市的社区志愿者十分活跃,在为老上门服务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

3 推动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的建议

3.1确立政府总领性地位

在居家养老事业中,政府要确立其总领性地位,既要“责任担当”,又要“抓大放小”。一方面,政府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对居家养老发展的经费投入,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引入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市场化机制,采取措施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居家养老事业。

3.2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

市场化运行机制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养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系统。从服务内容和老年人自身条件来看,可以确立两种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第一,对于高龄,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主要提供康复、护理、生活服务等服务内容的,上门照料方式的服务;第二,对于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中龄老人,采用日间护理中心,老年康复站的方式提供生活帮扶、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2]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7篇

【关键词】城中村 失地农民 聚居现状 生活方式

“城中村”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里,本文提出了“创造城中村失地农民生活价值”的可持续开发模式这一核心概念。本文的重点则在于,以城中村个案为研究对象,从生活方式的变化规律视角分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聚居现状。

失地农民家庭的生活方式

城中村失地家庭生活方式的具体定位。作为一个框架性概念,生活方式是人的生成方式和人自身需要满足与实现的方式,是把握社会和人自身的基本方式;是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描述空间形态特征、以及揭示阶级阶层、城乡差别和个人生活特点的概念工具。

在失地农民的社会场域里,农民最直观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要素是比较直观和易于归纳的。故而,我们以家庭为居住单位,采用参与性观察、半结构化问卷调查、时间预算研究、参与性评估、个案开放性访谈等方法,系统考察失地农民生活阶段、生活循环模式这两个要素,分析失地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规律。

个案选择。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龙头,其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阳是青岛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地带之一。目前,城阳区内共有249个社区,其中农村社区232个,本文选取东田村作为研究范本。

1995年,东田村的农地被全部征作非农用途。到2001年,全村住户422户、共1288人完全脱离了农业。自此,东田村成为一个以本土村民为主的特殊城市社区。据调查,整个城阳区的城中村失地家庭基本都维持着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即在经济方面,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第三产业;在空间形态上,通过旧村改造,相邻村庄都集中实现了城镇化;在生活保障上,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以第二、三产业为就业渠道;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则可以享受到社区经济共同体(部分地区由村委承担)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包括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可以说,失地农民已基本平稳地完成了市民身份的转化。这是一种在内力(非农经济)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外力(政府政策)予以推动的城中村进化模式,是“非农化且非完全城市化”城中村的典型。因而,以东田村作为研究范本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

东田社区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东田村不同种类家庭生活阶段的变化趋势。对失地家庭而言,其生活阶段的具体定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每户失地家庭的成员组成和家庭内成员各自年龄的综合;即用失地家庭的种类和户主的年龄来描述失地家庭生活阶段的变化。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 1990年,东田村三代家庭和多代家庭所占的比例很大,分别为 44%和2%,户主年龄的峰值在50~59岁;到2006年,多种家庭结构出现,子女已经独立,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年轻单身家庭、老年单身的家庭户数都明显增加,三代和多代家庭所占的比例则大幅下降,分别为17%和1‰,户主年龄的峰值在40~49岁。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失地农民对聚居模式的不同需求。就整体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东田村户主的年轻化趋势要求新的聚居空间能够为他们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更多的家庭交往机会。目前,年轻户主家庭、核心家庭数量迅速增长,这种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致使大家庭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的可能性出现了缺失。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高效、高福利、社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不断涌现。因此,在居住空间相应缩小的同时,城中村应增设与新的过渡时期生活模式相配套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服务机构。改造前后,东田村住宅平面布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先前的原始住宅为居民楼所取代。失地农民住进楼房后,便逐渐失去了以往大家庭式的亲密接触。因此,我们需要在城中村新的聚居空间中,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些特定的设施和场所,以便他们交往、联系。

第二,东田村原有的扩大家庭分裂现象普遍,失地家庭希望得到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旧村改造是导致扩大家庭分裂的直接原因。相关的调查表明,年轻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和老年人组成的核心家庭都非常认可各自独立的住居模式。也就是说,原有的扩大家庭分裂成若干核心家庭之后,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开居住的方式得到了失地农民的广泛认同(这也是当地旧村改造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之一)。在近16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东田村民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增强,老年人也不希望过分地依赖晚辈,我们可以把这些变化归结为个体独立聚居模式的社会趋势。因此,多元的单位家庭空间的生成、多元的单位家庭组合方式的形成是城中村聚落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可以从村民生活阶段的变化趋势中看出,户主的年轻化趋势和扩大家庭的分裂必将导致城中村家庭、个体的独立化。

东田村民不同年龄群体的生活循环模式。

第一,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差异。年轻人追求有生活价值的居住生活模式,老年人则追求人际关系主宰的居住生活模式(如表1所示)。因此,只有满足不同家庭的多元聚居目标,帮助失地农民创造生活的价值,才能最终保持聚落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第二,东田村民新的赡养观。伴随着家庭户主年龄的年轻化和失地人口的老龄化,失地农民的赡养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90年代以前,东田村民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一旦丧偶或丧失劳动力就会面临贫困和生活无着的风险。2000年以后,随着旧村改造工程的推进和城中村家庭结构的变动,村社共同体的经济优势显现了出来,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方式开始减少,村社共同体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与许多城中村一样,东田村集中了大部分土地补偿金及其它资源,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为基础,积极推动包括村民福利(如社区养老、居民生活补贴、社区合作医疗、社区助学等)在内的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东田村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拟单位制”的社区生活体系;这一体系以行政村组织为框架,并具有高度的利益关联与群体凝聚力,它可以基本解决东田社区居民的养老需求。由此可见,在乡村都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失地农民个性独立意识的不断提高,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也发生空前的改变,社区内部具有养老性质的“拟单位”型聚居模式正在形成。

家庭养老的概念第8篇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两位老人怎样的情感?(4分)

(1)老太太灰白着脸,嘴唇颤动,似乎要说话,却说不出来。

答案:表现了老太太为丈夫找不到工作,儿子不顾及家庭的伤心难过,找不出合适的语言安慰丈夫而无奈。

(2)但是——还恐怕这把老骨头,终究要葬在野兽的腹里呢!

答案:表现老头儿对于儿子做法的气愤失望;对自己老无所养、老无所终的悲哀。

2、“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结构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1分)

(2)内容上:①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老太太和儿子的形象特点;(2分)②揭示小说主题,表明作者的深刻思考。(2分)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儿子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①受文明教育;②追求新思想;③不肖(忘恩负义、没良心);④铁石心肠(冷漠)。

4、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标题“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的含义。(6分)

答案:①青年一代为了追求小家庭制度而牺牲老年人的幸福;②在追求小家庭制度的过程中,牺牲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赡老美德;③对牺牲老年人幸福而追求小家庭制度者的谴责(批判);④对这种小家庭制度下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老人的同情;⑤对青年一代在社会变革时期,如何处理新旧家庭观念的思考。附: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原文:

老太太噙着眼泪,拿着一封信正看着。忽然听见外面脚步的声音,连忙将这封信,压在一本书底下,站了起来。

老头儿从外面进来了,摘了帽儿,坐在椅子上,喘息着拿手巾去拭额汗,一语不发。

过了一会儿,老太太陪笑问道:“你的事情怎么样了?”

老头儿冷笑道:“毅甫只说现在外头找事很难,叫我暂候一候。但是看他的意思,似乎嫌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他还问我荃儿的事情很好,为何还不能顾家?我也无言可答。他便借给我二十块钱。我本想不要,一想这也是老朋友的情分,而且我也实在没有钱,只得收了。咳,人穷志短!也是我没有生下好儿子,以致像我这样的年纪,还要奔衣走食,实在叫人可气可叹!”

老太太灰白着脸,嘴唇颤动,似乎要说话,却说不出来。

老头儿又说:“人家养儿子为的是养老送终,我们只是为儿孙作牛马,从小儿多灾多病的,好容易捧到这么大。为着他念书,把田地也典了,房子也卖出去了。他又说要去留学。我想这蛮貊之邦,子弟一定要学坏的,但是至终也依了他。如今我们的精神心血也耗尽了,家产也花完了,马牛也当够了,只指望苦尽甜来,有个欢娱的晚景,也不枉……”这时老头儿喘得说不下话去。

老太太仍旧呆立着动也不动。

老头儿接着又说:“谁知道他如今……外国也去过了,文明的媳妇也娶了,毛羽丰满远走高飞了!像我这样的年纪,大限已经快来到了,生前的福我自然享不着了,但是——还恐怕这把老骨头,终究要葬在野兽的腹里呢!”

这时老太太忍不住了,忽然伏在椅背上,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老头儿看见他老伴哭了,心中也觉得不忍,叹了一口气,便不往下说。

他们一时寂静下来。两个悲凉灰白的脸,衬在这奄奄的暮色里,造成了一派阴森的气象。

老头儿忽然说:“前天我写了一封信给他,至今还没有回信。我如今亲自去拜望他,同他理论理论。”一面自己站了起来。

老太太伸手要揭开那本书,拿出信来——但她看着老头儿的脸,又没有那一分勇气,慢慢的又缩回去。

老头儿已然戴上帽子,走出去了。

老太太连忙唤道:“不用,不用去了!这里……”那时一声门响,那白发盈头的老者,已经踽踽凉凉的去了。

老太太扶着椅背,站了半天。重新拿出那封信来,上面大草纵横,又有许多的圈点,可怜她生花的老眼,如何看得清楚。只零零落落的念道:

……中国贫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人民的家庭观念太深……观念太深这万恶的大家庭制度,造成了彼此依赖的习惯像……我们这一班青年人,在这过渡的时代,更应当竭力的打破习惯,*偶像……我们为着国家社会的前途,就也不得不牺牲了你二位老人家了……新妇和我都是极其赞成小家庭的制度,而且是要实行的……你老人家昨天的信,说得实在可笑!只为你们的脑筋,没有吸收过新思想,因此错解了“权利”、“义务”的名词……简单说一句,我们为要奉行“我们的主义”,现在和你们二位宣告脱离家庭关系。

老太太看完了,大概也还明白,一时心头凉透,两手颤动着将这封信撕了,眼睛发直望着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