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3 18:01:32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1篇

对住院产妇实施产后保健知识和新生儿保健知识的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弈,也是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为完全实现健康教育的日标,产后健康教育除需对产妇本人实施外,还应对产妇的家庭护理人员实旋健康教育。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受教育者因身份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明显差别,并因此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对所有参加健康教育的人员进行“健康知识需求调查”和实施健康教育后“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5~2007年间参加产后健康教育的产妇2342人,产妇的丈大1630人,产妇的婆婆或母亲1753人,共计5815人。其中产妇及其丈大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婆婆或母亲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l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41人。

1.2 方法每周两次组织产妇及其家属参加产后妇女儿童保健知识教育。内容包括:(1)观看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录象;(2)讲授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异常情况处理,儿童保健要点,产褥期曰常护理和产褥期心理保健;(3)现场咨询;(4)发放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宣传资料。授课时间为1.5~2小时/次。

每次授课完毕发放“健康知识需求调查表”利“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表”,要求参加学习者当场独立填写后回收。健康知识需求调查采取先列举出课堂讲述的五项内容,由答卷者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填写,最后算出需求率;核心知识知晓率洲试办法为:在每项授课内容中选出1~3点重要知识点共10条,能正确同答8条以上算合格。最后将全年合格人数比参加培训的该类人员总数即为该类人员的核心知识知晓率。

2 结 果

见表1、表2。

3 结 论

3.1 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欲望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由表1、表2提供的信息得知:产妇本人由于对健康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经培训后核心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丈夫由于受我国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心理护理知识需求率不高,而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异常情况处理和儿童保健要点等知识却有较高的需求,表现到培训后各项内容的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明显的差异。婆婆和母亲则由于文化、身份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除对直观讲授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录象内容有兴趣并乐于接受外,对其他几项内容均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培训后核心知识知晓率仍很低,无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3.2 产后健康知识教育必须根据不同人群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重点讲授不同的内容产后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产妇的保健和新生儿保健,要实现目标往往需要家庭中的多人配合。因此要求家庭中的相关成员都麻掌握有关的保健知识。若在健康教育时将所有相关家庭成员集中一起同时讲授所有,往往会因兴趣、文化水平的差异和内容混杂而难以令所有人接受,致使讲授后核心知识知晓率太低。无法实现健康教育的日的。若将产后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分解。根据各类人员的兴趣、文化特点和在产后保健中可能承担的工作分别进行教育,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对婆婆进行产后健康教育时,仅重点介绍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日常护理知识,简单介绍产褥期心理。同时讲授时针对婆婆等的文化特点尽量少讲理论多讲实例,多采取提问的方式。如讲产妇的休养环境时询问其家庭居住条件,讲产妇饮食时询问饮食习惯、传统做法等,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新生儿生列特点利异常情况处理,儿童保健要点,产褥期心理及护理等知识由于内容比较抽象,且非日常护理所必须,则详细告知产妇及其丈大,以期在遇到问题时能顺利解决。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同时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教师的讲解,家长的观察外,更需要家校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

一、深化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养成不健康的心理习惯,作为教师与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与教育中深化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意识,共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在目前的家校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师认为学校是小学生正式接受教育的地方,因而将所有的教育任务统一交给教师,自己不闻不问。很明显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错误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承担起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重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例如:学校应该建立家长学习日,家长学习日建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针对学生,也是家长应该学习的,除了课堂上的教?W任务之外,还有定期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家长与教师应该统一思想的内容。在家长学习日中,家长应该积极向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家长学习日的最终目的是让家长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家庭教育中给与支持。例如学生回家应该定时完成作业,家长应该认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且给教师反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起来,更有高效。

二、加强沟通,让家长与教师相互了解学生心理动向

心理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中,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比较忽视的。然而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众多,有许多是不健康,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的,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够,让家长与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表现,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在小学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方向非常多,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召开家长会,家访等,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就能了解学生情况。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应该积极与教师联系,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教师应该多注意观察学生,并且家访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来观察,例如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出现精神萎靡,上课睡觉的现象,教师就应该多加观察,并且做出询问,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一般会拒绝回答,并且遮掩事实。此时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询问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如果发现学生心理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找出问题原因,积极帮助学生克服。

三、强调心理健康重要性,为小学学生塑造良好榜样

家庭与学校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最主要活动场所,作为教师与家长,应该为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状况。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多数时候会习惯模仿与学习,教师与家长就是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与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学生灌输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解答学生的困惑。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建设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对于性知识的困惑,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更能接受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开朗的性态度;能够尊重及爱护他人,不至于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帮助新时期大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性现象,促进其明辨是非,对于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总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性观念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使其能够自尊、自信,树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正确择偶奠定基础。当代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性启蒙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其性知识仍然贫乏。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活动最频繁、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关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正确择偶并获得终身幸福。

二、影响高校性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的主要因素

1.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只关注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仅仅涉及狭义的内容,内容陈旧和单一,不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对10所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把性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许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如何看待性别差异等问题避而不谈,没有相关的教育和辅导内容。另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性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相关性知识的渴求。笔者经调查发现,接受过正规性健康方面培训的教师非常少,只占高校性健康教育教师数量的10%,取得相应的性健康教育资格认证的教师则更是少之又少。性健康教育内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着高校性健康课程的建设开发。

2.社会、家庭在性教育问题上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建立性健康教育体系

只是依靠学校来完成性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性健康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过程中,社会、家庭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学校是主要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家庭氛围,社会舆论、网络传播等,对学生的性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大众媒体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三者性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缺陷。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对于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指导更是显得贫乏。另外, 许多人对于性教育还存在误区,觉得性是人的本能, 根本不用教;如果我们过于宣传性方面的知识,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性的正确认知,从而没有真正建立“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性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对于性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也影响着性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身体机能方面,已经步入了性成熟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性知识充满了渴望。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导致许多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相对匮乏,性道德、性意识、性理念认识不足,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这一阶段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显得非常必要。在进行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好性健康教育公选课,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把性健康教育课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了提高在学生对艾滋病、性病危害的认识,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大量图片资料来说明其对人类的危害。

2.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还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避孕方法。针对一些学生对于性问题比较敏感、难于启齿的现象,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回答问题,答卷可以不署名,这样,可以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教育。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应该密切配合,只有家庭主动配合,关心学生的性心理,社会生存环境得到净化,才更有利于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普及性强的性健康知识,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高水平的性健康教师队伍对于课程建设开发也非常关键。目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老师以及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受专业的局限性影响,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同时,引进一些有资质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缺乏性健康知识,不仅容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还容易导致性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婚前和流产女性人数的逐年上升,因此,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性观念、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丰满,张德新,黄江荣,等.综合性大学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1, (12):3-4.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4篇

一、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证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忠;;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健康关心程度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2]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6篇

1.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预防性辅导为辅,以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和咨询。徐光兴的《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论述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特性及其资格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各类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多种方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精神卫生与咨询,最后谈到了家庭心理咨询与教师心理保健问题,包括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家庭心理咨询、家庭疗法的流派与理论,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吴增强的《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从普及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全员参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特定的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持系统。家庭、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土壤,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培养心智。学校心理辅导的三预机制(预防、预警、干预)必须往家庭延伸,得到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接待日、家长工作坊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联的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纵向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这一层面来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任务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依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利用目前心理学界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使一切生命更富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研究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是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二是积极人格,对积极人格进行分类和界定,进行积极人格的评定,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促使每一个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产生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这与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是紧密一致的。因此,建立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当前国内很多研究者非常重视积极学校教育和积极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俊、叶浩生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等主题,特别指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之一是基本支持系统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和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心理工作者钱兵则从实践运用方面提出,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善于整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资源。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其家庭问题的根源,与其等到出现问题再进行治疗,不如从以补救性(治疗)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预防)为主。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竞争与合作、对物质的渴望和获取物质的挫折并存,人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冲突增强,这样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冲突的调节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使个体具有很好的心理弹性、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良好的应对方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能起到预防胜于治疗的作用,在心理上免疫的儿童更有利地抗拒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疾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要深入挖掘,开发家庭的积极力量,实现家庭和儿童积极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每一个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受其影响产生的积极教育运动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心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追求的核心价值。对家庭教育来说,很多家长也想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家长的做法是通过关注孩子身上的问题来入手的,认为没有问题就是积极,但消极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并不能带来积极和幸福,就像不抑郁不等于就快乐,积极和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各自定义的变量,积极并不是消极解除后的附属结果,并不是伴随着消极紧张的解除而自然产生。通过积极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消除并不能随之带来积极的发展。

2.家庭教育内容的变革

在传统心理学主导的时代,家庭教育指导也多以问题为靶子,侧重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极少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这种研究取向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交往等。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今天,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的功能,积极情绪能扩展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增加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增加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就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积极的家庭教育内容应从减少孩子的消极情绪向增加各种积极情绪的方向转变。在积极人格方面,过去家庭教育中家长老是盯着自己孩子的不足,不注意孩子具有的优势,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也会觉得这无足轻重,继续羡慕其他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更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地要求孩子通过各种努力变成“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心理学理论列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好奇、爱学习、创造力、勇敢、坚持、爱的能力、公正、审慎、领导力、谦虚、感恩、希望、乐观等),许多时候每个孩子具备的积极力量是不一样的,用刻板的、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仅于事无补,还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闪光的积极力量。通过意识到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德和积极人格特质,发挥其优势。

3.家庭教育方式的更新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7篇

【关键词】学校 社区 家庭 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88-02

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与坏,教育的良与莠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人的一生。而当前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社区重环境、轻人文,家庭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将来是否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校、社区、家庭与这一地域上人群的共同体关系密切。中小学这一阶段是学生智力启迪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已有学者就这三者中的某些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做过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就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社区与家庭三者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目前的研究尚比较缺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1.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做到心身兼顾,使学生的健康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塑造前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良莠的分辨能力差,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弱,但他们对事物接受及模仿能力和欲望却相当强。在这一对强与弱的矛盾下,如何给他们及时、有效、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基于上述因素,中小学阶段正是品行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如何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避免心理问题的困扰,学校、社区与家庭这三者的功能和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

当前的中小学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中央的素质教育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大多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的现象。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关注的不公平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教师过于严厉是学生产生退缩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蛮横粗野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推动力量。

3.社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

学生就读于学校,栖身于家庭,嬉戏于社区,青少年学生是社区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精力旺盛,可塑性强,情感易冲动,容易受到在影视录像、杂志、小说、电子游戏、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这些在满足了其好奇心的同时,也无形中损害了身心健康。同一社区的孩子接触频繁,彼此熟悉,年龄较小的孩子容易受到一些大龄孩子的影响,社区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地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的和睦与否、经济收入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常表现在多种形式上,如有部分家长的不健康行为和不良嗜好成为孩子学习仿效的对象,有的父母嗜赌好酒;有的父母关系不和,时常吵架,这些都会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可高,当子女没达到时,就予以责备和训斥,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当小孩遇事不开心时,父母不闻不问,不与其进行感情交流,解其心结;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以上这些家庭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 目前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上认识不足

社区坚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没有什么很大关系,关键在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是否得当;家庭则错误地认为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学校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全部的责任,家庭只提供其生活所需;而学校则强调学生不在学校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责任在于家庭和社区。学生没有发生问题则可相安无事,一有问题则相互推诿,从而激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着时间上的脱节现象

学生在学校接受到学校老师的教育,而回到家庭和社区就有可能处于教育的盲区,特别多见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学生在寒暑假这一时段,如果不能得到社区及家庭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学生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所污染。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听话,一回到家里,一进入社区就判若两人,出现了言行举止的离经叛道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说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的氛围有极大的关系。

3.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由于三方均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彼此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使学生在各个场所的心理问题不能全面真实地得到反映,形成三方各自片面的认识,这样,既不利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促进措施,也不利于三方协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预防、教育及处理。即使单方面进行了教育和辅导,也不能得到问题处理后学生心理情况的全面及时反馈。

4.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协同性差的问题

由于三方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对学生的状态限于自己所见,因此,在行为上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实现三方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互补,既不能利用好各自所占有资源优势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力作用,也不能形成对一些心理问题全方位、有梯度、渐进式性的教育作用。

三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

1.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达成共识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充分明白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做好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学校的重视工作,使其各自认识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并督促其在各自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觉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的连续性既包括学生放学在家,在学校上课,到社区休息娱乐,这一天时间上周而复始,也包括学生的寒暑假与正常开学这一学年上时段上的循环反复,还包括从小学入学之初到中学毕业之日这一跨度较大的时间范畴。以学期为单位的各时段均有其占主要地位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及中学一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学生的适应问题,寒暑假期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污染及惰化的问题,而毕业班主要集中在升学的压力问题,平常时段多以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压力问题和人际交往为常见心理问题。只有善于把握时间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行分阶段、不间断、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起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的放矢。

3.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都是构成社会的一个组织单元,其教育的功能健全与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食宿于家庭,玩乐于社区,受教育于学校,这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负有提供学生能得到心理教育的环境和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责任。要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化,在社区得到净化,在家庭心受到感化。

4.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功能上的互补性

社区要承担起家庭、学校以外社区的那一部分责任,社区侧重于社区环境的净化,堵截污染源是防治中小学生受污染的有效方法。社区应提供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释放的各种健康场所,但又要有力遏制其同外界不良环境的接触。而学校的功能在于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困难,帮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专、兼职心理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家庭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让其适当参加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期望值不宜过高,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广泛的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鼓励与同伴交往,这样有助于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

5.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信息上的互通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共同推进的责任,三方之间应就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磋商与沟通,建立长效机制,这便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管理和系统教育,防止新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现有问题学生的恶化,并对现有问题学生共同采取及时必要有效的措施,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6.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行动上的协作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三方在行动上的协作,单方面的行动对学生的作用由于受到地域、时间以及资源上的限制,很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作用。只有加强三方之间的协作,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协同效应。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形成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时间、空间及资源优势,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品质,为学生求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焦玉萍、杜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129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家庭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8-0056-02

小学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更是对小学生体育发展提出了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课标要求?体育家庭作业虽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如何实施、检查、反馈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一、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1.我国历年来的体质健康数据显示,小学生体质问题已不容忽视。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各项指标都持续下降。如果仅依靠体育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就想要实现学生体质的改善,是不可能的。通过布置适当的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锻炼,效果便会大大提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体育课时规定:1~2年级每周4学时,3~6年级每周3学时。1~2年级基本每天都有体育课,学生要学习的体育知识比较多,在课后如不能及时复习,学生则不能很好掌握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而影响到整个体育课程的学习。3~6年级在动作技能上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依靠每周3课时、每课时40分钟是不能达到课标要求的。

3.大部分学校都面临着班级多、场地小、器材紧张等不可改变的现实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堂上掌握得不够充分,课后再不去巩固和练习,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所学技能掌握不熟练。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在阐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时提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这句话可以看出专家对体育家庭作业的支持,从理论层次上肯定了体育家庭作业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重要性。

5.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带动家庭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家庭作业形式

在一节体育课临近下课时,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回家复习本课内容”等等,这样布置体育作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且不便于老师检查与反馈。如何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以什么形式布置,布置什么内容都是值得研究的。

体育家庭作业应该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特点来布置。比如一年级侧重于柔韧和协调素质、二年级侧重于速度素质、三年级侧重于灵敏素质、四年级侧重于弹跳素质、五年级侧重于耐力素质、六年级侧重于力量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训练:

1.体育家庭作业本: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体育家庭作业本,在家庭作业本上印上七类身体素质,在每类身体素质下面注明相应的运动内容,比如:在柔韧项目下面,我们可以写坐位体前驱、跨栏坐等。

2.必练内容与选练内容相结合:体育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本上规定必须练习的内容(本节课所学内容),再加上一些选练内容(七类身体素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既能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又能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达到提优补差目的。

3.作业内容与考核内容相结合:体育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告知学生期末考核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家庭作业的时候能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期末考核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4.学生锻炼与家长锻炼相结合: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可以加入一些需要家长配合共同完成的内容,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这样一来,家长与学生一同锻炼,既监督了学生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体育家庭作业,家长又很自然地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5.作业内容与运动处方相结合:在体育方面比较薄弱或身体比较肥胖的同学应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应与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制定减肥运动处方,引导他们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6.作业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可在学生每天完成必练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

7.作业内容与体育文化常识相结合: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还需考虑到了解体育文化知识等非身体练习的体育内容。(表1)

三、体育家庭作业检查与反馈

1.体育委员检查:定期收回体育家庭作业本,体育委员检查并标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完成得好的给予大拇指印章或贴上五角星,并及时向体育老师反馈检查情况。

2.随堂检查:体育老师在课上用几分钟时间来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表扬完成好的同学并提醒哪些同学需要注意。同时也可以了解上节课课程目标完成情况。

3.竞赛形式:从作业中选取某一项目进行比赛,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对获胜的同学给予表扬及发体育家庭作业奖章,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体育作业。

4.期末考核:让体育家庭作业的内容成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期末考核成绩一部分取决于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5.家长评价: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应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让他们在体育家庭作业本上记录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作业本上还需留下一部分空白地方,让家长写下对体育作业、体育课以及对体育老师的建议或困惑。让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与体育老师沟通的桥梁。

四、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1.安全第一原则:教师布置的体育家庭作业都要先在课堂上示范,并讲解重难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2.规律性原则:教师布置的体育作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3.一致性原则: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不能影响其他家庭作业的完成。

4.自愿性原则:不能把体育家庭作业当成硬性的任务,强制学生去完成,这样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5.兴趣性原则:教师应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不是让体育家庭作业成为放学之后的负担。

体育家庭作业要想真正有效实施,还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多方配合。只有这样坚持执行下去,体育家庭作业才能成为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好帮手,而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骆及农.建立中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可行性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1. (11).

[3]卢琼.从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分析研究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06.(08).

[4]孟伟,.浅议体育课外作业[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