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7 16:19:51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 物理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913 G642.0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37-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physical chemistry for the speciality of pharmacy

XUE Yunsheng, YANG Yihua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221004,China)

[Abstract] Physical chemistry as a pharmacy-based subje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harmacy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viewpoint that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linkage and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specially pharmacy practice, and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hysical chemistry; Speciality of pharmac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quality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1]。对于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课程。其内容除了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外,还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且药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公式多、逻辑性强,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学生觉得难学、枯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际的密切联系,致使学生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1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药学特色

1.1与药学实践相结合

物理化学理论抽象、概念多、公式多,初学者不易掌握。如果在授课时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概念、公式去解题,学生往往会感到课程既难学又似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药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讲授,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药学实践相结合,注意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物理化学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混悬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药物配制都需要应用表面化学和胶体的知识点。例如,固体分散体是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物化中的低共熔相图原理,使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如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的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2]。微乳作为新的给药系统之一,近年来被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其突出优点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过敏反应等。如抗肿瘤药喜树碱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提高23倍[1]。在介绍胶体分散体系时,通过给学生引入“微乳”的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中枯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为药物研究和病变检验提供实验方法。人的体液均为胶体,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特点,通过电泳方法可分离体液,判断某器官是否病变等。例如在电场作用下,可将唾液中的消化酶分离出来,这对单独研究酶的活性提供了方便。又如当人体的脂质代谢遭到破坏时,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会低于正常值,通过电泳的测定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3]。这些实际应用均与胶体知识相关。

第三,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化学药物中合成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的分析,这些都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而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又需要相平衡的理论知识;相平衡中结晶、蒸馏和精馏、萃取等方法为天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基础等。

第四,为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际上物理化学各章节的内容,都与药学专业主要专业课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药理学中有关药物的稳定性及体内代谢等直接与化学动力学规律相关;药剂学中溶胶的性质需要电化学知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模型是一室、二室还是三室,应用的则是化学动力学中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知识等。

1.2 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将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编写为教材, 保证实验内容新颖, 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中, 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生动易懂的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求学欲望,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与设计方面的科研工作,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内容与科研实际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外,通过布置课程小论文,以物理化学原理知识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为题,让学生主动搜寻资料,阅读参考书,促使他们在论文撰写中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基本的科研素养。

1.3 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物理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科研特色,介绍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趋势,引导学生思考,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反观基础、改造基础、重建基础。如在学习拉乌尔定律时,将拉乌尔定律与渗透、反渗透方法结合,讲解其在宇航员制造太空水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4];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 结合举例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从而了解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制药、化工产业影响巨大, 物质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运作至关重要,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些前沿概念性的介绍, 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介绍前沿科技时表现出的热爱化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5]。

1.4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气泡,液滴,肥皂泡为什么都是球形的?在江河入海处为什么能够形成三角洲等,通过与这些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得到解答。

2 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途径与手段

2.1 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

要实现物化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教师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药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物化课程在药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将物理化学与药学融为一体。目前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缺少必要的药学知识背景,而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是要能更好地服务于药学专业课的学习和药学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外,还需要对药学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药学知识水平。有的学校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必须听完一轮药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甚至参与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6],这的确是非常有效的举措。物化教师一旦了解和掌握了药学专业知识,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实现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融合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水平外,加强与药学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合作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与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教师交流,开展集体备课,了解物化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从而明确了教学中的重点,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物理化学的基础课地位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设立专题讲座

结合药学特点,开设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电化学、药剂学等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系列知识讲座,也是加强物理化学与药学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

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也体现在融合药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的设计上。通过改进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体现面向药学专业的特色。例如,根据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可增加研究药物有效期的实验;将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分子量改为测葡萄糖的分子量,同时利用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等[7]。在学习化学动力学章节时,教师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参考药物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知识,给出学生明确的提纲,让学生查阅文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开设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的设计、完成过程中,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药学研究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思维。

2.4 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将物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科研实践是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们的科研课题,吸纳学生参与进来,由老师提出研究项目,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课题确定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按方案完成实验、发表科研论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实践中体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与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物理化学已经渗透到药学的各个领域,未来的药学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通过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设立专题讲座,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吸纳学生参与科研等途径和手段,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与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发展与医药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挥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新朴.物理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鲁纯素.物理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田青平,丁红, 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4):360-361.

[4]李琳.由适应性学习向生成性学习转变的思考――药学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现代教学的几点做法[J].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5):553-554.

[5]刘慧瑾, 刘侠. 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J].新课程研究, 2009,(159):44.

[6]田青平,石恩娴,丁红.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推动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6):660-662.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2篇

1抓住专业特点,精心选用教材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因此,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阅读心理,全面系统地运用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编者的教学经验。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对比了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中药学》教材,最终选择了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中药》,此教材有以下特点:①2009年6月出版发行,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②以中药的功能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介绍中药生产、经营人员必备的中药知识,密切结合专业实际和岗位实际,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中医药的行业特点。③各章均先列出学习目标,正文后附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方法及检测学习效果;部分药物增加课堂互动、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模块,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④书末附有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供教学参考。

2围绕岗位需要,制定课程标准

我们围绕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就业面向以及主要岗位群制定《中药学》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根据中药生产岗位和中药营销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及中药购销员、中药药剂员的考核内容制定了课程标准,突出中药制药的职业性,强调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课程标准详实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及复习思考题等。课程标准是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授课计划的主要参照依据,不仅规范了教师教学,而且做到不同班级同一课程的教学水平差别不大,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性。

3精心设计课程,突出重点难点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药制药公司、连锁药店、医院药房及医药公司等单位就业,从事的工作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有了新要求,我们根据中药制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够用,能说会干”的原则,对《中药学》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复,因此对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定等内容只作为简单了解或自学,重点阐述每一味中药功用分类的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尤其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鉴别与主治应用,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课堂互动、拓展知识、目标检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由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校的后续课程不开设临床各科,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这样设计《中药学》课程的优点在于:内容更符合高职高专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4温习中医基础,帮助理解掌握

《中药学》理论知识干涩枯燥,但它上联中医基础,下联中医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可以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中药学》总论包含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中药学》课程的精华所在,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在讲授时更要重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知识讲清、讲透,并结合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专业意识教育。在讲授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时,也要联系中医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会药物性味与归经的结合,避免死记硬背。

5善于归纳小结,不忘目标检测

《中药学》理论知识多,实用性强,药材种类繁多,且同一章节讲授的中药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教师讲起来感觉繁琐,学生听起来感觉混淆难记。中药学的各论章节按功用分类,应对每个章节中药的共性加以归纳,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祛风湿散寒药这一章节共有十几种中药,其共性为味多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性温(能散寒)、主入肝脾经(肝主筋、脾主肉),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用于风寒湿痺证的治疗。先讲清本章节中药的共性,然后列出每一种具体中药的特点和其它功效,这样本章节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祛风湿药,除基本共性外,独活性善下行,尤宜于下半身的肌肉关节疼痛,且能解表;川乌辛热散寒力强,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痺证且能散寒止痛;蕲蛇性善走窜,尤宜于风湿顽痹且能止痒止痉等。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目标检测,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

6采用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拓展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应适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中药实物和饮片标本,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形并俱,学生可直观了解中药的性状、颜色、表面特征、断面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我校有占地13亩的药苑和1000平方米的中药标本馆,有各类药用植物700余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本2000余种,占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收载品种的80%。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在中药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等处仔细观察和辨认,对常用中药的形态和饮片有一个初步了解。我们还将中医基础学和中药学的技能要求融为一体,适当进行病案分析训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进行辨证用药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3篇

关键词:隐性分层;中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法;分层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加强,传统中医药学如何走向世界已经成为非常紧迫和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是英语专业的人才不懂得传统中医药理论;另一方面,是中医药专业人才没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因此,在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阐释和翻译的时候,往往产生词不达意,缺乏科学性。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要求;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进一步要求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推动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1]。由于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本土特色的专业,在翻译时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至今日,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英语教材来解释很多经典的术语和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培养能走向世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而其中的《中药学专业英语》则是面向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是将传统中药推向世界的有利工具;掌握《中药学专业英语》对于学生了解国内外中医药学发展现状,推进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掌握《中药学专业英语》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基础,而且需要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我校药学院将该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年级。此时的学生已经修完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及基础化学等课程,同时也已经进行了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的测试。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由于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全日制本科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和自尊心都比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题组在近年的《中药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尝试采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方法,初步探索了如何将该方法应用于该门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隐性分层教学方法简介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掌握和评价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暗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按不同的教学层次将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分别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评价,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隐性分层教学法保留了自然班,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不增加心理压力的基础上宽松地进行学习,因此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大学本科生扩招的加剧,传统教学模式中采用学标准和学进度对学生施行集体教学的方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授课模式已陷入难以兼顾学生发展的困境,学生的差异性迫切要求教育者们能够“因材施教”,通过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班内隐性分层教学的开展

2.1调研

本课题组的教学对象为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中药制药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在进行隐性分层之前,授课教师首先必须与班级学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态度;排出班里已经通过英语六级、四级的学生名单;同时,抽调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根据他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有关中药学基础理论的成绩,按从高到低进行分组排列。

2.2分层

2.2.1学生分层通过上述调研,摸清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关状况,然后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分层依据。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学生(大学英语已经过了六级,有关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好,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B层学生(大学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是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成绩中等;或者大学英语还未过四级,但是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好;这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平时也比较努力);C层学生(大学英语未过四级,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以上的分层结果,在课堂教学时,有目的地进行相关学生座位的排列。排座位时,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座位相互交叉,产生“优势互补”的格局。当然,这种座位排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随时可以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说,这种分层是“动态分层”:成绩有进步的就提升层次,有退步的也可以降低层次。在整个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调整一些座位(当然,是在不告知学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座位),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帮互学的交流机会。2.2.2教学目标分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优等生觉得“太容易”、中等生觉得“提不高”、差等生觉得“太难”的局面,在使用隐性分层教学法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C层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底子都比较薄。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达到本科教学必须要求的最低目标为主,如借助于字典,能基本看懂英文文献,进行常规中药学知识的翻译等等。B层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基础还可以,加上学习态度很端正,知识的接受性较强。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拔高要求,如借助专业字典,能看懂英文文献和原版英文教材,能将中医药学的专业知识用英语表达。A层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比较优秀,本身基本功扎实,领悟能力强。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基础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能将英文原版药学教材熟练翻译成中文,能将我国传统中药学理论知识翻译成英文,同时还能很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中药学知识的交流。这样的目标分层,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2.3教学手段分层隐性分层,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兼顾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在备课时,要注意:对于C层学生,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进行讲授,以满足他们能接受《中药学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对于B层学生,授课过程中附带着给他们看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献;对于A层学生,授课时则主要以英文原版教材与中医药基础知识相结合为主,引导他们进行相关专业词汇的翻译整理(因为现在还没有有关中医药知识方面权威和统一的英文翻译面世)。有关课堂提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C层学生,以教材的课文知识提问为主;对B层学生,则要有相关课外专业读物的中英文翻译的提问;对A层学生,要求有专业知识的口语表达。有关作业的布置,对于C层学生,主要完成教材上相关知识的问答为主;对于B层学生,则要求将教师要求阅读的课外专业读物看完并完成相关作业;对于A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出一些大的题目范围,让他们课后去查阅一些相关外文文献和中医药文献,用英文写出观后感,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课堂安排A层学生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对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2.4教学评价分层隐性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意味着摒弃“一卷定终身”的理念,不再用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综合平时的课堂表现、练习、作业以及课堂上相关活动的环节,同时运用教师评价及学生相互评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主要是观察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相关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状况,从而得出最终评价。

2.3教学效果

从本课题组的实践效果看,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法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英语表达的能力都显著得到了提高。这种效果不仅仅体现在A、B层次的学生(其中有约1/3的B层次学生成功转入了A层次),C层次的学生提高得更多,到期末的时候,大约有1/2C层次的学生都已经跨入了B层次。说明该方法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当然,这很可能也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关。

3隐性分层教学法使用的意义

在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存在着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校重视性、学生认知性不足的问题[2];同时,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点,同时还有很多文言文的表达,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中医药学方面统一且规范的英文教材或者词典能将中医药学知识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所有中医药工作者的面前。为了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质量,争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培养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专门人才已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国内很多中医药院校还专门开设了中药学英语专业[4]等双语教学模式。当然,这些教学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中药学专业英语》中使用隐性分层教学法,一方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动态变化的,因此,能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潜力挖掘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莉,王满元.开展《中药炮制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13,8(9):1118-1120.

[2]蔡皓,娄雅静,刘晓.中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74-1575.

[3]刘海舟,李涛安.《中药炮制学》教材英译研究[J].老区建设,2014(22):55-57.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4篇

【关键词】药剂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原已形成的“学训结合、技能为本,随岗提高”“2+1”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兼顾了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但在课程建设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方向,与专业培养定位有一定偏差。通过对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结合培养定位确定“学岗融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2+1”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研结果,确立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领域及工作任务。通过研讨、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改革目前涉及面宽,针对性不强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能力结构为核心”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培养定位

1.药剂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

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医院(乡镇卫生院)药房及药剂科、医药公司、社会药房、药检机构等;核心就业岗位有药品调剂、药品制剂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

2.药剂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定位

药剂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药剂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药卫生机构和行业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检验和药学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二、药剂专业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1.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①具有药用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概要等基本知识与技能;②具有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学、药品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③具有药物开发、生产及药动学、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及药物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最新进展;④熟悉国家关于药物的生产标准、质量控制、药品营销等方面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⑤具有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⑥具有药剂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2.专业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药学服务方向:①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各级各类医药卫生单位能开展用药指导和宣教工作;②具有一定的药剂知识,在职业药师的指导下,能开展相应的药学服务工作。

药物制剂方向:①熟悉一般原料药、常用制剂的基本生产过程,了解常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使用技术;②具有常用制剂、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常用制药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③熟悉药事管理知识,具有了解国内外新药进展信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了解国内各类药品市场信息的初步能力;④了解GMP的相关知识和质量检验方法等。

药品检验方向:①掌握药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检验能力;②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食品、药品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管理和质量检验等工作。

药品营销方向:①了解我国药品市场运作的特点,熟悉药品销售的基本程序;②具有药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质量检验、仓储管理、物流等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③具备在药品营销部门开展用药咨询、进行合理用药指导的能力,在执业药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药剂服务等工作。

3.素质要求

①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体魄健康、行为文明。

④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药剂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1.药剂专业课程的增设及删减

为了适应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将原来执行的医院制剂方向的课程体系拓展为药剂服务方向、药物制剂方向、药品检验方向和药品营销方向。相应地增设职业方向课程,调整拓展课程,删减针对性不强的课程等,如增加“药品营销综合技能训练”,删减“药用植物学基础”,开设“社交礼仪”等。在选择课程时,既要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又要考虑职业生涯发展因素,还要考虑学校教师、实训等具体条件及组织教学实施的可能性。

2.药剂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及学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选择《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为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药师考试和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就业岗位上岗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全程德育渗透。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中职毕业证外,毕业前还需通过考试获得以下其中一种资格证书。

表1:岗位及资格证书

3.药剂专业的四个课程模块

根据培养方向及能力结构,对所开设课程进行重新归整。将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医学相关课程整合为职业基础课程模块;根据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对应典型工作任务为原则,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按照药剂服务、药物制剂、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四个职业方向能力要求,整合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围绕职业活动这条主线,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设置顶岗实习模块,形成“融知识、技能,理论、实践于一体,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能力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框架。

表2:药剂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4.药剂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调整

根据市场对药剂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及学生基础素质,对课程教学时数进行调整。适当减少社科类课程教学时数,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使实验、实训课时接近60%,顶岗实习达1800学时。

5.药剂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

根据知识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第一、二学期开设职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加设职业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技能;第五、六学期全部安排在行业一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与职业能力,实现毕业后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5篇

皖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2

[摘要] 本文对不同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将各个专业药理学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同时提出完善药理学教学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专业培养特色更加突出,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创新,优化教学质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不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药理学;构建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44-02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System of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the

LI Xianwei YANG Jieren *

Wangnan Med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pharmacology of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system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method 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ology, so as to mak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features more prominent,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basic skills, improv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analysis ability and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iffe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Personnel training;Pharmacology;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318);2013年皖南医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35)。

[通讯作者] 杨解人(195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

药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作为一个中间学科它将将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医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药理学占有重要地位[1]。在进行药理学讲课过程中,应根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药理学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

1构建不同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药理学是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临床防治疾病、合理用药中,药理学不仅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进行紧密关联;药理学不仅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高等医药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近些年来,我校办学规模不同扩大同时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使得药理学授课范围也在随之扩大,药理学在目前该校院系中涉及到药学院、临床医学院、麻醉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所涉及的学生包括普通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由于药理学课程涉及的学院较多并且专业广泛,而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方式、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若全部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运用相同的教材,教学内容调整仅按学时多少,这样必然无法达到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最终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脱离今后的学习、工作,无法实现药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2不同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2.1教材编写

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选择了杨宝峰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出版的第八版药理学《药理学》[1]。一些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课程在许多医学院校中开设时采用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模式,即使有一部分采用了专供的药学或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材,但是在内容结构上依然沿用的是传统药理学模式,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对其他非临床医学理论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护理药理学》[2]、适合药学药学、麻醉、预防、口腔等专业使用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二版)[3]。药理学实验教学目前使用的教材为《机能实验学教程》,其内容较为宽泛,药理学特色并不明显,其中较少提及药理学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基本原则,比如动物模型建立等基本知识,并且书中均为以前的药理学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没有专业特色,同时也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者将带动教师进行《药理学实验教程》的编写,把药理学的实验特点重点突出出来,然后总结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划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药理学实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选用。

2.2药理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2.2.1临床医学专业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方面重点强调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如病例讨论),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真正实现学以致用[4]。实验教学方面将会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重点研究,如药物如何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造成影响和相关作用机制,然后设计出一部分综合性实验(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2护理学专业 药理学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与药物打交道,因此对药物有关知识尤其是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更应该有清晰的认识[5]。因此,调整相关护理学专业的教学大纲,重新调整对教学学时并科学分配,对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点进行着重强调,有利于学生对其掌握和了解,帮助学生通过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记忆,慢慢地将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摆脱,真正体现学以致用。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将那些与护理工作联系不甚紧密的实验内容适当删减,适当添加一些药物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对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引起重视,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安全用药提供有力保障。

2.2.3药学专业 在药学专业课程中作用最大的是药理学,虽然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发展方向包括药理、药剂、药化、药分等不同方向,但是在这不同发展方向中药理学知识均居于重要地位。因此,理论教学方法除了强调药物的作用于应用之外,重点还应掌握各种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以及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甚至一些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会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工作,所以,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对新药研发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增加,以利于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2.4麻醉学专业 药理学在麻醉专业的地位相当重要,为此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首先进行普通药理学的讲授,重点强调传出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然后再进行麻醉药理学方面的讲授,重点强调局部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及肌松药的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针对麻醉学专业将来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可以将一些可能会和日后工作有更加密切关系的实验内容添加进来,比如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药的不同特点、不良反应及麻醉用药过量如何解救等实验,努力提高学生对麻醉药药物原理的认知,增强学生安全用药意识。

2.2.5口腔医学专业 口腔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可能是口腔医疗、保健岗位等。因此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无法过多系统并完整的将药理学学科进行阐述,只能通过淡化其学科意识,强调其实用性,经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帮助学生了解口腔常见病的防治以及多发病的药物基本知识[6]。在理论教学方面重点强调抗菌药,局部麻醉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类药物的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强调引起口腔疾病的药物如苯妥英钠、四环素、甲硝唑的特点等。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结合其将来工作特点,重点强调其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口腔专业工作提供保障。

2.2.6法医学专业 法医学专业在我校部级特色专业中名列前列,所以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方向为法医,因而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重点强调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毒性比较高的药物的特点要重点掌握。在实验教学时分许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的特征,适当增加药物毒理学相关实验内容,进而增强学生对药物中毒的机制、表现及毒物检测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领悟,为学生的药物毒理学奠定基础,为将来从事法医工作做好准备。

2.3药理学教学方法的完善

传授基本知识应以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导,重点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再逐步讲解。通过一些日常用药、图片或实验现象、病例分析等不同难度的系列问题,进行比较、总结。最后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从而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7]。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观认识[8]。为此,该研究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以图片、动画等直观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复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被激发出来,还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通过将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心律失常类型以动画辅助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使复杂的机制简单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在教学中还以英语教学方法为补充满足专业需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将来对外籍患者服务提供帮助。

3构建药理学教学体系的意义

药理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使专业培养特色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得到创新,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优化,同时通过开展更多的主动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引入药理学实验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对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体系和专业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推进药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增加学生对药理学实验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药理学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者期望推动药理学教学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实验师资力量,健全实验相关内容,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激情和勤于思考的作风得到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药理学实验课的浓厚兴趣,全方位在实验中得到锻炼。

[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药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

[2] 杨解人,宋建国,黄正明.药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3] 杨解人,宋建国.药理学[M].2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4] 付晖,肖建民,鲁澄宇,等.临床医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9-10.

[5] 任丽平,于夏,李先佳.培养创新能力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133-134.

[6] 杨丽珠.药理学“六模块”递进式时间教学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687-3689.

[7] 杨军英.分流培养模式下改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5):70-71.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6篇

【关键词】 中药产业;高等教育;技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卫生保健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传统中医药一贯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策。中共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到中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药产业现代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推动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为在出口贸易过程中过多依赖初级产品,以耗竭中药自然资源为代价。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双向接轨的问题,探索中医药知识体系结构和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意义深远。

1 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医药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教育被我国历代中医药教育家所重视,并提出适合当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思想。从封建社会早期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时始,历时两干余年兴衰起落,学校教育和师承授受教育的两种中医药教育形式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术起到了巨大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至道在微,变化无穷”,要求学医者“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非常重视医学人才对医疗技术的掌握。《灵枢•病传》谈到“诸方者,不可能尽行诸术,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是最早的医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思想。孙思邈认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医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即所谓“医者意也”。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和罗知悌十分注重对古典医籍基础理论的学习,告诫“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和难经”。明末清初医学家徐大椿指出,医学知识包括医术和医道两部分,医术是实用技术,医道是基础知识。自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向中国迅速传播并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中医药人才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结构。

1.2 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沿革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化层次的需要决定的,这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中医药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三类。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创立时期、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

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从依靠师徒传授的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轨道。1959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中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思想觉悟的、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中医师。到1966年,全国共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文化革命时期,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度停止了教学,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招生。1977年以来,中医药教育恢复了招生考试。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到2008年初我国已经建立47所独立的高等医药,72所中等中医药学校,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我国中医药教育直接影响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古代中医药没有出现明显的医药分业,中医药教育更多是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所设置的,中医临床服务和中药产业两者的知识结构应有所不同。

2.1 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国古代中医药教育主要依靠师徒传授,由于无系列教材和稳定的课程内容,学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承学识和经验的局限。综合古代各主要学派的师承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上是以经典医籍、文、史、哲有关知识和专科科目为主的,这也为后世形成中医药学主要分科和最后确定为官府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自周朝起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据《唐六典》记载,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伤科)和咒禁科;医科分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等;课程规定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内经》和《甲乙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分学科学习;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形成了课程结构的雏型。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设九科专业学习,而且规定必修课为:《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和《干金要方》,令医学生轮流为各营将士治病,并按其治疗结果分上、中、下三等,予以奖励。由上可见,古代中医药教育对医学实践极为重视,并使课程结构渐趋完善,是构建现代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

2.2 近现代国家对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

近现代中医药教育主要是课程设置中加入了西医学教学。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使得中西医得到广泛交流,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一些中医药教育家把西医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教学过程。1929年7月,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会议,规定中医学校教育的课程有:生理、病理、国文、诊断、医经、医学通论、针灸、推拿、外文、卫生及西医课程共29门。特别是1931年后,成立了国医馆,拟定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课程,为中医药课程结构的形成做了必要推备。

建国后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至1966年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虽设置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但此时期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结构所选用的教材没有脱离历史上中医药教育课程。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中医药专业范围,设立了骨伤、护理、中药资源、中医基础理论等十几个专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各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增设了新专业,中医药教育新专业出现了一个高潮。高宝忠和杨天仁[1](1999)提到21世纪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全面、合理、优化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系统和能力结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中药产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认识逐渐深入,探索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

将中医药行业分为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并参照钱学森院士体系的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析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对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 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概述

借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相应提出中药科技发展的学科体系结构:中医药基础理论层次,中药技术科学层次和中药技术创新层次,通过“阴阳学说”和“整体论”等辨证思维与哲学层次相连接。(图1)

基于传统哲学思维和民族文化的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医学诊疗体系。但是目前国内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遵循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框架,割裂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药产业的内在联系。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中药管理科学中属于基础科学层次,中药产业发展理论的属于技术科学层次,中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属于工程技术层次。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创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综合集成,对中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将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国际化带来新的思维和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中药产业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

冯显威和贺达仁[2](2002)论述了医学科技的体系结构;现代医学科技的体系包括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和人文社会医学(医学人文学)。贺达仁[3](2005)将医学知识的发展分为原始医药时代、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技术医学时代。田中识章(日本)[4]将汉方医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汉方思想和汉方哲学形成汉方医学体系的主干,“即使到现在仍然通过辨证论治对下部产生很强的影响”。因而,将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将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中药产业技术科学的构建

国内学术界和行业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统称为中医药行业,即“医药合业”,这源于过去中国技术科学层次缺失的原因。钱学森院士[5](1988)指出“中医理论是祖国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非常珍贵”,“但中医理论现在还放不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去”;“它是有用的知识,这种不是科学但是有用知识的宝贝还很多,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把前科学变成科学”。中医药是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两个行业的结合体,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医药学借助现论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涌现出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假如将中药产业从中医药学中分离出来,创建以中药产业为主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中医药学就容易进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2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中药学逐步分化为临床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成药等各分支学科。(表1)

表1 医药产业中的医学与药学交叉学科

化学制药业 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

医药学的思维基础 还原论的思想 整体观的思想

基础科学层次 分子生物学 中医药基础理论、

技术科学层次 药理学、制剂学、制药工艺等 中药炮制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医学与药学学科的纽带 药理学 方剂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 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 中药炮制、中药栽培、中药制剂、中成药学/方剂学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6】。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使得临床药学成为了临床与药学(医药)联系的纽带。相比较而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衔接中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得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另外,方剂学上挂基础,下联临床,也是中医药学的“桥梁”学科(图2)。基于医学治疗手段的选择,药理学和中药学(方剂学)分别为西医学和中医药学的纽带学科。中药产业是以服务中医临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和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以中药学/方剂学和中药药理学为技术科学层次,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以指导中药工程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图2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提取物所依据的技术科学理论

4 结束语

过去中国国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源于过去中国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不明晰和技术科学层次缺失。遵循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医药分开”的指导思想,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医药分业制度,借鉴国外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建立与完善中国中药产业的“技术科学”层次。将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为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医药市场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宝忠,杨天仁.面向21世纪中医药教育思想探析[M]. 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201-202.

[2] 冯显威, 贺达仁. 医学科学技术哲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20~221.

[3] 贺达仁. 医学科技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72~76.

[4] 张明澄. 中国汉方医学体系[M]. 东京: 耀文社, 1973年版.

[5] 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注:

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和用系统论的“桥梁”连接到哲学层次。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7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应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它以化学和生命科学为基础,同时涉及有机化学、中药炮炙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多个学科。由于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涉及的学科较多,药物种类繁多,加上天然药物化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如药物结构式多,复杂难记;药物性质多,相似难分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参考一些专家的学科教学经验,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评定方式三个方面谈谈两年多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就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愿与同行切磋,望批评指正。

1.有效全面的课前准备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效。上课时需要的是饱满、高昂、振奋的精神,稳定、踏实、集中的情绪,这与课前准备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理论课的课前准备应该做到有效和全面。

有效指的是教师对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在我看来,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新兵,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熟课,都十分重视备课,把备课看成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在实践中,我领悟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应该就是有效备课。教师在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课件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与时俱进。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一个不断随着时展和进步的学科,需要我们不但要熟悉所选用的教材,还需要我们随时获取新的学科发展动态。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全面是指教师除了熟悉教材,精心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即所谓“因材施教”。笔者还认为教师应不断自觉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要经常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水平。

2.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学科,而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种类繁杂、数目庞大,有机药物结构抽象复杂,各大类药物几乎自成体系,各章节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谈自己的体会。

2.1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天然药物化学与基础化学知识、相关课程基础知识紧密联系,学习中要将新课学习与旧课复习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生物碱时,复习相关杂环化合物常识;学习香豆素类化合物时,复习相关内酯的通性等等。这样,才能将具体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与性质很好地联系起来,便于领会理解。

2.2设悬疑启发,导入新课

悬疑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思维[1]。在教学中,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置疑,给学生以悬念,诱发其想象,激发其思维。例如在学习蒽醌类化合物时,先播放中药图片:芦荟、大黄、番泻叶,然后提问学生:“它们共同的药理作用是什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说有泻下的作用。然后我会继续问:“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最后我会导入新内容,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蒽醌类化合物有关。“问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形成能力[2]。

2.3以药物的发现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将药物的发现及发展史以小知识传授,增加药物化学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820年在黑豆中发现了香豆素,具有枯草香味,长期以来由于香豆素的芳甜香气,并因最早从豆科中提取而得名。现广泛用作食物、化妆品及药品的香料,也用作化妆品的增白剂。皮亚尔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使学生放松身心,燃起思维火花,以极大的热情快乐进入教学活动。

2.4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所涉及的有效成分具有分子量较大、结构多样复杂。如果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化合物的真实立体结构,这时,如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化合物的结构用3D显示,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当讲到细节内容时,没必要在幻灯片上显示,教师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并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记忆。

3.评定方式

专业课程教学常常采用一学期安排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应试型教育。因此,笔者在安排期中、期末考试之外,还安排一些不定期的理论课的课前提问和各种形式的检测,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重点难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思维能力。课前提问主要涉及前一次课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以抽查提问形式为主,提问成绩结合期中、期末成绩折合后加入期末课程总评成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的认证。

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3].目前由于课时有限,尤其是思想上的不重视,然而教师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验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实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年轻教师在以后的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中要安排实验课,认真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但要加大对学生医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医药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探讨卫生职业院校的药学教师如何深入医院临床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药师,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药学人才[4]。所以,希望并支持学校定期给年轻教师到药厂、医院实习培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云存.规划实施临床教学查房,确保临床医学教育质量[J].医学信息学.2005,18(6):582-583.

[2]徐日盺.弹死问题式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106-107.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第8篇

1 PBL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及方法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很适合将临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及分析能力。PBL案例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如下[1-2]:(1)上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一起备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筛选临床病例,将复杂的临床病例调整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同时也要梳理课堂讨论内容与步骤。(2)在病例确定后,一般有课前、课中与课后导入法。在介绍新课前在课堂上介绍病例,引发学生对该病例的思考,称为课前导入法。课中导入法是在讲授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后引入病例,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一般学生在教师的帮组下可以比较正确的分析案例问题,该方法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导入法是在教师讲授完某一章节的药物后再引入病例。此种方法有助于阶段性总结和复习。(3)案例问题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PBL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病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问题设置恰当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斟酌案例中的问题设计。(4)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还须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整理总结,做好课堂讨论笔记,总结课堂得失。(5)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问题的逻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然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提高,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2 对不同专业学生的PBL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药理学知识掌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PBL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则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药物治疗为重点,强调合理及安全用药。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让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以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为侧重点。对于中医药背景的学生,以LBL教学为基础结合PBL教学法。因此,在PBL的教学中,针对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最适合的PBL教学内容及方案设计。

2.1 临床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PBL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进入药理学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过生理、病理及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PBL教学时,应选取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为案例,将临床上复杂的案例分割成若干个简单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小病例,案例问题设计应侧重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设计的问题应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临床专业的学生往往较多,容易出现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3]。

2.2 药学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使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把Ⅰ到Ⅳ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贯穿于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加I期临床试验和药物药效试验过程,掌握有关药动学软件进行参数计算和药物药效评价方法,同时掌握Ⅱ至Ⅳ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以药物的临床评价为主线,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为核心,强化药物质量和安全意识[4]。

2.3 护理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病人药物治疗的监护人。在护理工作中,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PBL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上应以“实用性”为主,突出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对药物的化学结构、体内过程、制剂、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应进行简化或删除。例如,张会爱等在PBL教学中侧重讲解代表药的药理作用,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并让学生对问题病例提供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进一步分析疾病的药物防治[5]。

2.4 中医药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