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0 15:08:35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7-02

体质是身体的质量,反映人生命存在的状况,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学习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是指理想的体质状态,是人整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的体质健康,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还受生物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及卫生服务因素的影响。随着人类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公共环境的改善,行为因素已超过卫生服务、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核心因素。针对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近年来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基于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的健康管理关注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通过对健康或预防疾病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帮助个体建立最佳的健康行为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旨在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名称,但实际上一直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整个工作过程都是以预防医学的理论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抽样健康监测或全员的健康体检掌握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为制订改善其健康状况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检查和健康检查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结合青少年的健康特点或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疾病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预防和矫治工作计划。根据青少年儿童时期鲜明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矫治和管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各国积极推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干预性活动。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许多举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

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管理与日本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家庭普遍都享有健康管理机构的保健医生长期跟踪服务,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负责家庭的健康管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1.日本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学生在入学时都会进行健康体检并存有档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观念有所转变,不仅只是对其进行体检、档案管理和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健康动机的转变;由原来考虑青少年健康促进等问题仅仅只是个人努力的问题,到同时还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周围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转变。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管理只是其全国公民健康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也只是其一生中的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日本更强调的是“一生”管理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2.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监测。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予以极大的关注。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在长达40年的体质监测中,测试人群不断扩大,内容也再不断修订和完善。

3.日本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日本测试指标始终随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民体育观念的转变而不断的修正、完善。日本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体质备忘录,包括身高、体重等各项基本信息以及参考模型,以供学生即时进行身体锻炼。

4.日本儿童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第一次国民健康运动(1978~1988年):提出“健康一生”的理念,推进强调营养、运动、休息等健康三要素的健康促进事业,此次运动以营养为重点。在建立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保健指导体制的基础上继续使体制得到充实。2000年3月31日,日本厚生省给各都道府县政府下发了有关“健康日本21世纪”国民健康运动的文件,标志着日本从2000年到2010年为期10年的第3次国民健康运动的正式开始。“健康日本21世纪”计划是针对日本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从预防保健入手提出的一个全民健康计划,共包括营养与饮食、身体活动与运动、休息与心理健康、控制吸烟、控制饮酒、牙齿保健、糖尿病预防、循环系统疾病预防、癌症预防等九大类目标值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对儿童青少年有单独和明确的目标值。同时日本计划从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实施“新健康开拓战略”。该战略认为,从小到大保持经常性的运动,计划试图帮助国民实现“运动一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培养儿童游玩和运动的习惯,日本政府计划继续充实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小组的活动,并呼吁国民重视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二、美国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

在美国拥有医疗保险者的比例,1997年时65岁以下的比例为83%,2010年的目标值为100%;拥有一项特定长期医疗保健服务者的比例,1998年该数值为87%,2010年的目标值96%。青少年儿童一方面有来自全国性质的健康管理,同时还有针对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指标评价和健康教育等的群体干预计划。

1.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美国大多数州有法律规定学生入学及转学均需进行体检,在小学入学时要求提供预防接种证书。1861年,美国医学博士希契科克在担任学生健康指导员时,开始了对所有学生进行学生的身高、体重、长度、围度、肺活量及一些肌力指标的年周期性测量。1956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制定了5~12年级学生体育及格测验标准。1958年,全国50个州都进行《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并于1975年修改了测验内容和标准,公布了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标准》。从1965年至今,美国基本上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青少年体质普查。

2.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1980年AAHPERD首先开发了“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1985年AAHPERD对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并将该测验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Physical Test)。包括两个分测验,即“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测验”。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各种身体素质称为运动素质或运动员素质(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反应时),把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叫作健康素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人体成分、柔韧性)。从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体质健康测试方法来看,所选择的指标都与人体健康有关,可以归纳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和身体成分四方面。美国家庭大都有一个“儿童健康年计划”,即不管孩子是否生病,家长每年带领孩子去儿科诊所进行一次体格检查。通常儿科医生会向父母询问一些孩子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体育锻炼、看电视、个人卫生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美国“健康公民”计划项目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及专业组织合作,每十年更新一次,计划、执行、评价,循环反复,旨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健康公民2010”计划为例,其愿景是“健康社区、健康公民”,旨在提高个人、社区及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健康公民2010”计划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安全和福利非常关键。在健康公民2010的467个指标中,有107个指标与青少年相关。而且不同的部门或组织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各自的健康目标,如“健康学生2010年”“健康社区2010年”等。全国性质的公民干预计划积极实施的同时,教育界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学校积极的实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干预计划。美国学校健康促进体系是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各州为核心的一个健康体系。它由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服务、营养服务、咨询与心理及社会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员工健康促进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界提出终身化、个性化、健康体适能的教育计划。青少年健康体适能计划的提出,得到很好地开发和推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SPARK”和“CATCH”等健康关联体育教育计划,“FITNESS FOR LIFE”等健康概念学习计划,及“FITNESS GRAM”“PHYSICAL BEST”等身体健康素质监测计划。如今美国的学生健身体育教育已成为世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正围绕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Coordinated School Health Program)而展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在政府的组织参与下,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其具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全面的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卫生服务、体质教育(体育)、营养服务、咨询和社会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对员工和职员的健康促进八方面。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把所有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各种因素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以持续性的方式进行的。它的实施内容是全方位的,要全面影响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与体质监测日益成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不断完善,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促进还缺少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多部门有机联合的综合性体系。相关部门在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协作上配合不足,尚未形成合力与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干预还主要集中在群体的控制和干预,对个体的以终身健康素养提高为目标的个性化的指导还不足。并且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管理需要得到政策、人力、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联合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在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下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和个体的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等危险因素监测、体质与健康分析与评估、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干预和促进的综合性的监测、评估、干预、反馈的管理和促进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2]孙爱萍.健康管理实用技术[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117.

[4]尹小俭,王树明等.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研究课题及健康促进[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

[5]蔡睿,王欢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12).

[6]叶旭军,李鲁等.日本面向21世纪的健康促进计划[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

[7]仇建生.中美体育测量发展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

[8]林静.美国体质研究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2篇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www.133229.cOm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3篇

1 前言

本文通过儿童体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把握儿童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原因、主要形式、前景以及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为儿童体育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随着儿童体育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的价值、必要性和可行性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促进儿童体育的蓬勃发展和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儿童体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电子数据库、郑州大学图书馆以及专著书籍等的检索,以儿童体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等为关键词,收集大量关于儿童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整理,对儿童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前景、发展现状、及其科学性和必要性、经济性、原因、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和综述分析。

2.2.2 归纳总结法

对查阅的资料和收集的见解和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演绎、推理,并结合所学有关科学知识进行理论阐述。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世纪发展儿童体育的意义

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体质强健、意志顽强、充满生机活力,是一个民族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高度关心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也取得巨大成就,青少年儿童身体机能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社会和学校存在重视智育的培养、轻视体育发展的倾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休息和活动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器材设施、场地条件、体育指导员等不足,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近年来体质健康监测资料表明,青少年儿童的速度、耐力、力量、肺活量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在逐渐上升,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儿童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与此同时有部分农村青少年儿童营养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

3.1.1 从经济效益对儿童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竞争的社会,市场细分的程度越来越深,儿童市场就是现在众多企业在认真研究和开发的一个目标市场。儿童市场是指6-12岁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国约有4亿12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即将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占世界同龄儿童比率是18﹪左右,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圈。儿童消费市场有这样几个潜力巨的部分组成。第一是儿童作为直接的消费者到市场上购买自己想要和喜欢的东西;第二是儿童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在很多时候儿童会影响其父母的消费决策;第三是儿童作为未来的消费者,在其长大成年有其独立的经济收入以后,将成为许多商品和服务的客户。

3.1.2 从教育价值取向对儿童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儿童体育与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相比,这个教育阶段的体育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增加了,几乎涵盖了现存所有的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也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实践活动,此阶段受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影响。与此同时,本阶段的体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态度以外,也为以后阶段的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一些体育与健康、运动技能、生理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的基础。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例如一些基本的生活和与生存技能,同时也注重了体育与健康的一些知识理论的学习。这一阶段的体育不但关系到他们在这个时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对他们将来甚至是一生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有意义的影响,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垒好基石。

3.1.3 从健康角度对儿童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儿童体育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儿童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手段,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具有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在身体活动中增进健康,在休闲娱乐中宣泄压力。体育不仅消除了儿童长时间学习后的大脑和肢体的疲劳感,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也使儿童身体各方面得到适应性提高等。同时也要加强儿童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儿童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为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更重要的是使儿童时光更丰富多彩、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健康。

3.2 儿童体育发展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的跳跃式进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与此同时儿童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例如在饮食结构上由原来的吃中餐发展到疯狂的吃肯德基、德克士、麦当劳等含热量特高的西餐食物。在生活娱乐结构上由原来游戏性活动转变到了玩电子游戏、玩具等等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在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过度关爱孩子及现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如今的少年儿童已经很少活动或基本上不参加体力活动。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肥胖者,儿童亚健康、近视等现代文明病,更为重要的是据每年国家测试青少年体质调查研究表明近些年青少年体质逐年在不断下降。这不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国务院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良好的素质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使我国青少年儿童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标准,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水平显著提升,个别地区儿童营养水平提高、肥胖率、近视率明显下降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主要从体育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儿童体育发展的前景和经济性、儿童体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可行性、必要性和主要形式进行阐述和研究。其结果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现阶段儿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科学,时尚的闲暇生活方式,众多青少年儿童和家长正日益追逐它所带来的对人身体的积极影响,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它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也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享受,不但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也充实了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运动兴趣。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产和生活效率的提高,在全面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及在全方位实施新的课程规划的大方向下,儿童体育的发展、研究、普及将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儿童日常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4.2 建议

4.2.1 无论你有多忙, 一周一定要拿出5-7小时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的体育项目, 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网球、跑步等, 这对每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的体育理论知识。

4.2.2 积极开展儿童体育的学术研究。将儿童体育在学校大力开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对体育的意识。

4.2.3 完善儿童体育市场,逐步建立儿童体育的消费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儿童体育资金投入和场馆设备建设。

4.2.4 加强科研工作,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但要尽量避免儿童体育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3 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5 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5篇

1 原因分析

1.1家庭环境影响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导致家长过分重视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旦受挫,或考试失败就一蹶不振,甚至轻生,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心理。当不能满足就采取极端手段,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有的家庭对孩子严格过分压制,使孩子心理长期处于抑制健康发展状态。

一旦爆发或者发泄,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1.2 学校教育 学校受社会竞争压力影响,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只有高分才能被好学校录取。低分就等于低能,就会被好学校淘汰,甚至不能入学。所以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让孩子超负荷学习,增加压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造成适得其反。

1.3 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的竞争压力造成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贫富差距,竞争压力,早恋等社会环境影响,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与刺激。

1.4 自身的原因 有的孩子眼高手低,一味攀比,追求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物质,受挫后自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走向极端。

2 对策

2.1 转变观念 预防儿童心理疾病家庭教育是第一位。因此,作为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量力而行,不要制定过高的标准,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要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一些心理疾病知识,发现不良表现或心理问题及早干预,避免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2.2 正确引导 学校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健全的人格成长更为重要。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分层次教育。针对他们对学科的兴趣、爱好给予积极鼓励引导。并给予他们良好的,适合他们成长的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2.3 学校及相关社会机构积极给予帮助,开设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课程,积极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为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烦恼。

2.4 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身教言传,家庭和睦,亲情浓厚,孝敬父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使他们在遭遇迷茫,不解,困惑时,能找到倾述的对象。

2.5 呼吁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强烈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2.6 家庭、社会、学校都要承担起责任,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正确引导,为孩子减压松绑,使我们的青少年儿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6篇

【关键词】青春期;生理变化;健康保健

根据我国医学的界定,将青春期年龄定为13~18岁,其中又分为青春早期(10~14岁)及青春晚期(15~19岁),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法律法规的规定:儿童是指不满14岁的人,所以儿童青春期应确切的称为青春早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学校、家长和儿童医疗机构要重视青春期的健康保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1-2],这对于青春期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青春期儿童的生理变化

在儿童时期,男孩与女孩身体中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的分泌量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到了青春期,男孩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促使男性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长出,性腺发育成熟,和,并开始有遗精现象。此外,男孩还表现在喉结突起,声音变粗,胡须和腋毛开始长出,面部逐渐出现须毛,肌肉发达。女孩体内雌性激素的水平也增高,女性的生殖器官随着卵巢的发育及其性激素分泌增加,促使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卵巢开始排卵,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使月经来潮。此外,女性的第二性征形成,音调变高,丰满而隆起,胸肩髋部的皮下脂肪更加丰满,出现腋毛及,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体态。

2 健康保健指导

2.1 心理卫生指导

青春期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又是信念确立、智力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内,由于身体发育迅速,生殖器官和逐步发育成熟,儿童的精神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变化变化。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感矛盾: 喜悦与烦恼、社交与孤独、开朗与沉默、大胆与怯懦等。同时,他们也正逐步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将面临着周围环境中各种好的或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迷茫、自高自大和个人主义行为,有的心理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危险期”。所以,家长、老师和保健工作者要特别关心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正确的指导。此外,这时期的男女青年正逐渐进入恋爱阶段,容易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我们应该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防止因感情冲动而发生越轨的行为。

2.2 个人卫生指导

青少年要懂得珍爱自己,保护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安排学习、生活和工作,加强体育锻炼,进行适当劳动。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13~15岁的青少年要有9h的睡眠,15岁以后的青少年要有7~9h的睡眠。青少年还应避免沾染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习惯,烟酒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意志都会造成重大的危害。

2.3 饮食和营养指导

青春期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的质与量都必须满足机体的需要,不然会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由于身体细胞大量繁殖,而细胞的构成全靠蛋白质为原料,所以蛋白质的需要量很大。因此,应多进食含有蛋白质的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膳食总热能的 10%~12%,且以豆类、鱼类、乳类、肉类等食品为主。另外,也不能忽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铁是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钙和磷是造骨成齿的主要原料。而且足量的水分对青少年身体的成长、新陈代谢以及废物的排出也是重要。因为水占人体的70%,所以,还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在饮食上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千万不能偏食、挑食、暴食或不食。

3 讨论

现在国家正提倡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就是家里的宝,所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儿童青春期的健康保健指导。青春期,即过渡年龄期,是指从儿童时代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它的生物学基础就是性的逐渐成熟。这个时期决定了人一生的体质、体格、心理、个性和智力发展等。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正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乐于评价和介入成人行列,意识上想摆脱父母的照顾,出现了心理上的迷茫不安现象,被称为“心理上断乳”。这种急剧的“断乳”现象会给青少年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由于性本能的启动会使他们渐渐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如果我们没有及时了解这种变化的实质,青少年就容易陷入困惑、烦恼、焦虑、冷漠等不安的情绪中,他们不仅对外界,甚至对自己也会采取“否定”的态度。所以,我们要采取正确的健康保健指导。此期的健康指导对于青春期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长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责任。首先,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不少家长对儿童的饮食认识不是很清楚,都认为大鱼大肉和营养保健品才是最好的营养。这种误解导致了儿童肥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家长只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其次,不要给儿童盲目进补营养保健品。盲目的进补对儿童健康毫无益处,相反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比如,虽然钙元素是儿童正常发育的必备元素,但是如果长期食用会使儿童血压降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机率;补铁会妨碍正常的体格发育;儿童补锌也要适量,不然过量将会导致锌中毒,引起食欲减退、上腹疼痛、精神萎靡等症状,甚至可能会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补食鱼肝油会导致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体内大量积蓄中毒,危害儿童的健康发育。最后,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做全面体检,包括生殖系统的体检,这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学校在其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要有目的地开展生理、心理系列讲座。青少年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性的了解。学校应该利用课程活动时间,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学生开展“青春期生理变化”、“青春期悄悄话”等系列讲座,从生理学的角度给青少年学生讲述青春期男、女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心理上的差异,使学生了解到男、女生青春期生理卫生与保健,男、女生第二性征出现的根本原因等知识,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知识性的了解,从根本上消除因生理变化而带来的紧张、恐惧、忧虑,为拥有健康的心理而打下牢固的知识理论基础。

从上所述,儿童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健康保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正确的保健指导下,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重视和配合,为保障儿童健康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7篇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工作作为改善和保障教育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积极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爱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方面,我市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对全市5600多名在市内市外就读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了全部资助,使其生活无忧。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方面,除对其中的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资助外,我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动了一大批社会组织,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实施全员帮扶。一是积极落实政府责任。2011年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陕西率先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又列支60万元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专项资金,为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了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二是大力实施结对帮扶。实施了千名教师帮扶千名留守儿童行动,开展“四个一”帮扶,即每天检查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谈心交流、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管理。同时,通过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促其身心健康成长。三是发动社会组织关爱。由市妇联负责,在全市招募了100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手牵手,进行亲情关怀。同时广泛发动123、众帮等公益协会,发动银行、超市及厂矿企业等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农村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面临问题

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爱下,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可靠保障,他们再也不必为生活而担忧。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部分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却出现了精神贫困的问题。

一是父母亲情缺失,心理和性格不健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始终替代不了父母的关心。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许多留守儿童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团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陪伴的青少年生活是不完整的,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自卑,使他们在学习和交往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不自信或者孤僻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无论社会怎样关怀、老师怎样关心,其始终不能融入社会。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不健康。这里所说的教育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直接抛给祖父母。大部分祖父母由于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不科学,对其平时变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过于纵容或矫正不力,导致其在家中缺乏应有或科学的教育,因此使其极易沾染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极易被一些社会负面能量浸染,从而滋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三是缺少适合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

 不少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少,缺少体育健身器材,缺少活动场馆,缺少健康有益的活动形式,放假后,学生没有地方去,更没有地方玩。

对于加强和改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加强和改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个大课题,意义重大,涉及到几亿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我们的建议是

(一)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

 地方政府包括县镇村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加强指导,加强规划,加快实施。

(二)打破家校之间的壁垒,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齐抓共管。

 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充裕,如果学校和政府不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是在空虚无聊中度过,浪费了宝贵时间。因此,我建议由乡镇组织,行政村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余活动计划。比如,开展家长培训班,由学校安排人员场地,对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担负起假期监管孩子的义务,向他们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成立若干义务辅导小组,每个自然村安排一个辅导小组,有老师和有文化的家长参加。每个村要有一个容纳30人左右的阅览室,图书和杂志要在1000册左右,不仅向学生开放,还向村民开放。

(三)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美丽乡村,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村民强,则学生强,村民素质不高,也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目前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慢慢消失,红色文化,正能量文化很少,不少村民主要娱乐方式是打牌、看电视,看戏的也少了,何况除非庙会几天有唱戏的,平时村里是没有演戏的。年轻的村民是玩手机,有高雅兴趣爱好的几乎没有,以前还有下棋插码的,现在大都是低头族。也有村民的,因此,从整体上看,农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苍白乏味的,又怎么能够引导好青少年呢?农村的环境卫生也不容乐观,脏乱差还存在,所以,怎样引导培养村民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爱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加大投入,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中心。

一个行政村起码有一个篮球场,几个乒乓球台,阅览室,室,图书室,放映室等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平时对村民开放,假期对学生开放。

(五)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青少年假期活动组织。

  特别是寒暑假时间较长,如果没有人管理,学生在家基本上贪吃贪睡贪手机,伤害了眼睛,伤害了身体,伤害了灵魂。如果发动村民,让一些有境界有方法有特长的村民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就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如组织学生清扫农村卫生,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培养劳动观念;组织学生参加较轻的农业劳动,学习农业知识;比如开展民俗文化讲座,向青少年传授传统文化;开展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开展收看优秀影片活动,比如收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等。开展关心老人活动,对敬老院或孤寡老人组织学生关心他们。其实,现在农村有不少有爱心有文化的人,只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为青少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仅帮助了青少年,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六)切实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辍学儿童和轻微违纪儿童。

对这些学生,行政村和学校要联手担负起责任。这些孩子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关爱,缺少健康向上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可以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和有爱心的村民成立帮扶小组,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道德实践活动,组织他们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辅导功课,真心关爱他们的生活困难,多和他们谈心交朋友,这些孩子引导好都会健康成长。

(七)学校要在假期组织有特长的老师开展兴趣活动。

寒暑假时间比较长,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场馆设施,假期应该合理安排,对学生和家长开放,多开展一些兴趣活动和义务补差补缺教学活动。这项经费应该由政府补助。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097-02

【关键词】 成就;研究;青少年保健服务

1 生平简介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卫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儿童青少年卫生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她从事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研究,提出了我国男、女少年第二性征发育的分期方法,成为我国广大专业工作者研究青春期发育的重要依据。她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儿童青少年卫生科研机构――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为推动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叶恭绍,祖籍广东番禺,1908年11月7日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咸丰丙辰年(185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云南司郎中,军机章京等职,有多部著作传世;其父是清朝光绪戊子年(1888年)举人,曾任江西知府,精通数学、诗词和书法;其二哥叶恭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临时革命政府任交通部长,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是著名书法家。

叶恭绍的父辈们封建思想浓厚,重男轻女,不给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她冲破封建束缚,在二哥叶恭绰的帮助下,走出家庭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大学毕业。1927年,她由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2年后转到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0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5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考入协和医学院时,叶恭绍便打算将来能为解除民众痛苦而作一番事业。然而,当她在内科临床实习时,看到由于医学检测技术的不足,往往查了半天,病人还得不到确诊,更由于那时许多药物还没有问世,对很多疾病医生也束手无策。当时美籍公共卫生学家GRANT博士讲授公共卫生课,他的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促使她在医学院毕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保健这项崇高的事业。

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叶恭绍在协和医学院任助教、讲师,具体负责妇婴卫生课,并在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的实验基地――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展婴幼儿保健工作。为了给营养不良的儿童加强营养,她反复研究,调制出一种加料豆浆,用以代替牛奶喂养婴儿,使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劳动人民减轻了经济负担,深受群众的欢迎。加料豆浆的研究为日后更多代乳品的研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儿童喂养与发育的相关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与此同时,她在婴幼儿喂养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协和医学院,强令医学院停办。这时,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还在继续维持,叶恭绍被聘任为妇幼卫生组长,工作了1年。1943年,她历尽千辛万苦到了抗战的后方重庆,进入已迁到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实用营养组主任。抗战胜利后,她回到北平,转入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创办了妇婴保健所,致力于婴幼儿保健工作,并开办了一所孕妇花柳病门诊,为患有性病的妇女解除疾病的折磨,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1949年初,叶恭绍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了中国人民开进北平。她热烈地拥护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方针。她向中央卫生部汇报了妇婴保健所创建3年来的工作情况,准备继续大干一场。这时,卫生部领导动员她到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改为北京医学院)协助严镜清教授创办卫生系,为新中国培养迫切需要的预防医学人才。于是,她欣然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院,从此一直担任卫生系及妇幼卫生教研组的行政和业务领导工作。

1950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卫生系及妇幼卫生教研组(1954年改为学校卫生教研组,1960年改为儿童少年卫生教研室)。

叶恭绍为了发展儿童少年卫生工作,把着眼点放在儿童少年卫生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上面。她努力促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在她多年主持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儿少卫生学组工作期间,对学会的发展多所擘划。1980年和1984年,她先后主持召开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学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学术会议,并分别在2次会议上作了题为《32年来我国儿少卫生的回顾与展望》及《儿少卫生科研概况》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总结了成绩,指出今后儿少卫生科研工作的方向。

她主持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庭育儿百科全书》、《中小学生保健手册》、《当代中国》儿少卫生事业部分、《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儿少卫生事业部分,主审了《儿童少年卫生学》等专著。这些医著推动了学科的理论建设,帮助专业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恭绍对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视,当她从人民来信中得知许多年轻父母渴求育儿知识,广大青少年渴望得到卫生保健指导时,深感一个专家的责任。她一面认真处理人民来信,耐心回答群众的提问,同时为《父母必读》、《中国青年》、《大众医学》等科普杂志撰写科普文章,以此来指导更多的年轻父母实施科学育儿和自我保健,尤其是青春期卫生保健。她还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妇女联合会等单位组织的义务咨询服务工作,并积极建立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青春期健康咨询门诊,利用星期日开展咨询活动,与儿童少年家长及青少年促膝谈心,耐心启发指导,充分体现了她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叶恭绍不仅是一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牢记总理的教导,不遗余力地宣传生前关于对儿童青少年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主张。她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务委员等职。她密切联系各界人民群众,并在民主与法制,特别是文教卫生、立法以及法律实施监督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她曾经和北京市其他领导同志率领北京市人大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东京都议会,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叶恭绍在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科普工作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不仅造福于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而且促进了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

2 学术贡献

2.1 努力创办我国第一所儿童少年卫生科研机构 叶恭绍一直关心儿童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关心儿童少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儿童青少年一代的深厚感情,努力开创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科的研究工作,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1962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成立了,但这个组在“”中受到了摧残,同时北京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组也濒临解散。在外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地说:“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为儿童少年卫生做点研究工作!”。并且身体力行,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挨家挨户地检查儿童龋齿发病情况。1973年,叶恭绍在全国卫生系教学工作大会上郑重地提出:“我代表二亿儿童青少年呼吁恢复儿少卫生研究工作。”尔后却因此遭到了批判。但她并不气馁,仍以大无畏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有机会就坚持宣传恢复儿少卫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广大专业工作者无不为她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鼓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叶恭绍的这些建议终于得到有关领导的理解、关心和支持。1982年,国家科委批准在北京医学院成立了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以下简称儿少卫生研究所),叶恭绍任名誉所长,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

儿少卫生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叶恭绍的主持、指导下,迅速发展并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在科研上,儿少卫生研究所的不少科研课题处于全国科研前沿水平;在教学上,儿少卫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能授予儿少卫生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点(叶恭绍作为博士生导师,从1979年以来已培养博士4名,硕士近20名);在学术作用上,儿少卫生研究所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和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学校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目前儿少卫生研究所正在逐步成为全国技术咨询、科学研究、干部培训和信息系统的中心。儿少卫生研究所学术梯队已初步形成,新生力量不断发展成熟。看到研究所的成长,叶恭绍情不自禁地说:“研究所的创建是我毕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2.2 精心培养儿少卫生学专业人才 几十年来,叶恭绍致力于儿少卫生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中国几代的儿童少年卫生、预防医学人才。教学伊始,没有本学科的专业教材,叶恭绍提出要改造课程,并组织教研组人员编写学校卫生讲义、实习指导及实习教学法指导等,为编写本专业课程教材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她还不断收集国内外资料,总结教学经验,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编了全国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此结束了这个学科全国无统编教材的局面,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0年代中期,她在参考了国外尤其是苏联的大量资料后,又主持修订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修订后的教材,内容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反映了儿童少年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全国从事儿童少年卫生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指南。叶恭绍为这2版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愧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材的带头人。

叶恭绍在医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于青年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她要求青年教师上课前写出详细提纲,在教研室试讲。对他们的讲课内容、表达语言、板书都亲自指导,或责成高年资教师指导,务求达到准备充分后,方能走上讲台。现在有的教师回忆说:“当年叶教授检查青年教师试讲时,真象‘三堂会审’,紧张得要命,但确实受益非浅。”叶恭绍十分关心学生的进步和业务成长。她常常是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为工农服务。1959年,北京郊区儿童麻疹流行,她带领学生深入农户,为患儿治疗,并宣传防治知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与学生一起对北京近郊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改善办法。有时清晨五六点钟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返回住地。她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求实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叶恭绍教过的卫生系毕业生近2 600名,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始终不忘母校和叶教授的培养。很多国内外学生经常给叶恭绍写信,讨教学术问题,表示衷心问候。那堆满书桌五光十色的贺年片,正是她桃李满天下的象征。

2.3 首次提出我国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 叶恭绍在学术研究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包括青春期发育进行的开拓性的研究。1947-1948年,叶恭绍到美国考察学习,从美国东北部到美国西部,她考察了不少儿童发育中心和研究机构,了解了美国儿童身心发育和有关社会问题,给她以很大的启迪。20世纪50年代初,她撰写了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的文章,在理论上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了准备。20世纪50年代后期,她开始在北京市城乡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调查研究。1962年,她带领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到景山学校开展儿童的形态、功能、特征等方面发育状况的课题研究,连续4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她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成为我国广大儿少卫生工作者研究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性征分期在青春发育研究中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叶恭绍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意义不仅限于方法学本身,实际上开辟了我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蓬勃发展。80年代初,叶恭绍曾出访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她根据对这些国家的考察所见及出席国际会议的感受,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一再提出要重视青春期身心发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再强调在我国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这个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逐渐受到了广大专业工作者及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和她的大声疾呼和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

2.4 倡导对学生体质与健康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叶恭绍大力倡导和组织调查研究,1979年和1985年,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卫生部等单位牵头,在全国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活动,叶恭绍任首席技术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次活动共对120余万名汉族和27个少数民族7~22岁男女学生的形态、功能、素质及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各民族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状与特点;探索了某些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民族儿童少年之间存在的异同;初步摸清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情况,以及他们的年龄、性别、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特点。调查结果对指导和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2次调查研究规模之大,测试指标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多以及涉及学科之广,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叶恭绍不顾年迈,在课题进行期间,北上新疆、南下云南,亲临第一线指导检查调查工作,为这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胜利完成作出了贡献。

1986年以后,叶恭绍致力于儿童少年骨龄标准的研究。她用英国专家Tanner的骨龄计分法,制定出北京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标准,用骨成熟度判断骨龄,同时制作出图谱,兼收了计分法和图谱法的优点,它的科学价值在于使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骨龄发育水平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