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0:05:25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1篇

为掌握口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与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儿童保健服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对其保健及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如下。

1 我区0―7岁儿童共有32638名,横向管理分为两大块即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管理,散居儿童分布在十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纵向管理。

1.1 0―3岁散居儿童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体弱儿的管理,①建立专案管理:在其健康档案上标记“体弱儿”字样,注明病种以便于查找。除按健康儿童管理内容外,根据每一个体弱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定期到门诊复查,一般是每半月至一月检查一次。逾期未检查者要追访和上门访视;②针对不同疾病,指导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和进行防病知识宣传;③对已恢复健康的体弱儿应及时结案,并转入健康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1.2 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儿童保健管理率,①保健管理覆盖面再扩大,为了使我区儿童都能得到保健,应加大管理力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生负责辖区内的儿童保健,摸清儿童数,并与预防注射相结合,努力提高儿童保健覆盖面。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儿保医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熟练掌握儿童各期的保健要点、儿童系统管理、常见病的防治技术、体弱儿的管理及婴幼儿早期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儿保质量。③应向年轻父母宣传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宣传儿童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能够主动让儿童参加保健,早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保证儿童健康,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2 全区共有100所托幼机构,其中有证园所44所,儿童总数为9126人;无证园所56所,儿童总数为3941人。今年全年共查100所幼儿园,体检儿童11888人。

2.1 全区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通过分析,体重指标≤2SD占0.71%,体重发育在中等水平占94.07%,体重发育在上等水平占5.22%,身长发育在上等水平占4.61%、中等水平占94.86%、下等水平占0.53%,符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正态分布。对少部分体格生长发生偏离的儿童,嘱咐幼儿园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2.2 全区肥胖儿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全区0―7岁以下集体儿童肥胖儿占3.10%,对各个园所肥胖儿童进行专案管理、定期复查,与家长配合制定肥胖儿一日生活制度。

2.3 五官保健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视力异常占8.50%、沙眼占27.03%、龋齿占28.85%,我们要求视力异常的儿童来我院,进一步散瞳、验光检查、配镜治疗。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2篇

【关键词】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银川

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而流动人口卫生保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流动妇女及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妇幼卫生保健水平。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的目标,但目前银川市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现状怎样,是否达到纲要中的目标尚不清楚,鉴于此,2009年4~6月作者进行了银川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利用情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银川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参与调查的流动儿童年龄在5岁以下,户口不在银川市且在银川市累计居住满6个月以上。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提供的流动人口聚集比较多的街道、村根据流动人口聚集的比例随机抽取所属的5个社区为调查现场。自制调查表,调查员入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儿童卫生保健状况、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儿童两周患病率等。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为具有现场调查经验的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担任,并经过统一培训。当天现场调查结束后由调查员对问卷相互交换审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由调查负责人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第二次审核,发现漏填、错填及时返回修改。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并用均数、标准差、率或构成比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集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4.7%。流动儿童户籍地主要分布在甘肃、河南、四川、陕西等六个地区。其中男孩164例,女孩120例,男女比例为1.4∶1,平均年龄为(2.62±1.43)岁。流动儿童母亲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6.6%,职业妇女占56.3%(主要为个体商贩和零星打工)。家庭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12.3%,1000~1999元占41.5%,2000~2999元占30.6%,3000元以上者占15.5%。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见表1。表1 284名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2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状况

2.2.1 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情况 被调查儿童中有22.6%的儿童建立了系统保健卡,仅12.7%的儿童得到产后访视。被调查儿童中过去一年半以来进行健康体检者占58.8%,5岁以下儿童体检小于4次的占84.8%, 4次以上的占15.2%。按照卫生部规定的5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4-2-1”健康体检原则,流动儿童合计健康体检达标率为22.7%(见表2)。表2 284名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情况

2.2.2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 在284名流动儿童中, 271名(95.6%)儿童建立了免疫接种卡,282名(99.3%)的儿童接种过疫苗,“五苗”合格接种(指满1周岁完成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及乙肝疫苗认定为合格)202名(71.1%)。

2.2.3 流动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 90名(31.8%)流动儿童报告过去两周内有腹泻、咳嗽等患病及不适,患病后到医院治疗32名(36.0%),自我医疗30名(34.7%),到个体诊所看病28名(29.3%)。

2.3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影响因素分析

2.3.1 流动儿童系统保健卡建立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3可见,母亲文化程度进入了多因素回归方程,其中流动儿童母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儿童系统保健建卡率高于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影响流动儿童系统保健卡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2 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影响因素分析 将健康体检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母亲年龄25岁以上、儿童建立系统保健卡、母亲文化程度三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儿童健康体检率也相应增加,建立了儿童系统保健卡,母亲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其儿童健康体检率均高于未建立者和文盲及半文盲文化程度者(见表4)。

2.3.3 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情况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有职业其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均高于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及无职业母亲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表4 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ΔP

表5 影响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状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新生儿访视率是评价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儿童系统保健是指父母在孩子出生满月后到居住地所属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儿童系统保健卡,并接受儿童系统体检(儿童5岁以下“4-2-1”健康体检原则是1岁以内每3个月进行1次,1岁至2岁儿童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每年1次[1])。其目的是发现并消除影响儿童健康的不利因素,促进有利因素,从而全面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作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健康体检可以了解儿童在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偏离和缺陷,采取措施,予以矫正[2],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系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银川市流动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只有22.6%,远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的目标,且低于2001年全国儿童保健管理率(74.47%)及陈刚等人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45.27%)[3-4]。

本次调查儿童健康体检率为58.8%,按卫生部要求的体检达标率仅为22.7%,此结果提示目前银川市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状况整体相对较差。本次调查对影响儿童卫生保健的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系统保健建卡率及健康体检率呈正相关,中等文化程度的母亲其儿童健卡率与健康体检率要高于低文化程度的儿童,而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6.6%,因此流动儿童低建卡率、低体检率与流动儿童看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保健意识不强有一定关系。另外儿童健康体检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系统保健卡的儿童其健康体检率明显高于未建立儿童,OR值为2.67,与闫淑娟等[5]调查结果一致。提示,普及和管理儿童健康档案的建立,提高流动儿童系统保健建档率,将对提高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提示流动儿童有较高的计划免疫建卡率,但“五苗”覆盖率只有71.1%,与2007年杭州地区调查结果接近(75%-85%)[6],但均与纲要中提出的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职业其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均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无职业母亲的儿童,OR值分别为3.09和1.79,提示,流动儿童较低的计划免疫系统接种率一方面与看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认识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看护人无固定的职业,因而流动性强,随意性大,全程及按期接种的持续性差,从而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计划免疫的保护作用,因此成为常见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和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有关。有调查显示东莞市已连续12年未发现户籍人口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所有病例均发生在流动儿童[7],而上海市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中, 70%以上的的流行性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麻疹病例均为流动儿童[8]。因此还需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降低其传染病的发病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两周患病率达31.8%,生病后超过64.0%的儿童到私人诊所治疗或进行自我医疗。这可能与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一定关系。

总之,为总体上降低银川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卫生部门应就目前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的各种因素入手,制定相关保障政策,重点加强对低文化程度流动人群的支持,以彻底改变目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较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47-149.

[2] 黄爱群,潘晓平,叶健莉,等.城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保健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730.

[3] 卫生部网站.200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http: //moh.gov.cn/statistics/years2004 /p161.htm.

[4] 陈刚,吕军,刘英涛,等.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8):643.

[5] 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42.

[6] 林君英.萧山区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6):549.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3篇

方法:选取80例儿童,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照组未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两组儿童的发育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出现发育不良或患病的几率为5%,对照组为37.5%,观察组发育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P

结论: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社区干预保健计划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医师的专业技能,增强了父母对孩子的保健意识,促进了儿童早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保健知识儿童发育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05-01

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在儿童健康教育领域中占有晚间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儿童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儿童早期健康状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医学研究,接受早期生理健康教育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而没有接受早期生理健康教育的儿童身体发育出现问题的几率在10%以上[1]。本文对早期儿童生理健康教育对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生产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孩38例,女孩42例,年龄范围在4-12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8.12±2.03)个月。将所有儿童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儿童从出生情况、性别、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研究组儿童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照组儿童则不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两组儿童在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后4、8、12个月时采用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能发育指数(MDI) 进行测评。

1.3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内容。在对婴幼儿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过程中,按评估、指导分类、预防和接种4个部分进行教育管理。在婴儿出生时,医院就要对其进行发育评估,结合健康检查将1岁婴幼儿的发育状况进行评估,分为发育正常、发育迟缓、存在生理问3类;针对其评估结果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健康管理指导,对存在严重发育健康问题的儿童,建议其父母带孩子到相关综合儿童医院进行诊治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早期儿童保健教育,按照医生要求制订教育计划规范,并且将身体发育体检时间与早期保健教育时间相结合。根据其影响结果,使早期保健教育计划制定的更加完善。健康体检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发育检查,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将儿童转诊至高级医院,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进行早期保健教育的儿童极其父母进行调查问卷,提高父母对儿童早期保健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高父母对儿童早期保健教育的重视程度[2]。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2.1发育健康状况比较。观察组出现发育不良或患病的几率为5%,对照组为37.5%,观察组发育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MDI评分比较。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后对两组儿童的MDI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4个月和12个月时M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2.3PDI评分比较。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后对两组儿童的PDI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4个月和8个月时P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3讨论

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成人对儿童教育的开始,其意义十分重要[3]。本次研究当中对观察组儿童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其健康状况、MDI评分以及PDI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表明早期保健知识教育能够显著加强儿童的健康发育,并且能够将运动与智能两者进行综合提高,在儿童的成长当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智超.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29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农民工出于种种不便,将子女留在家乡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这部分被留在农村上学的儿童便成为“留守儿童”。据估计,2005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3264万人,以后仍有扩张的趋势。[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有关基础教育的内容中特别强调:“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建设机制”。显然,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构建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隐患

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细致的照料与关怀,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面临诸多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而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易带来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2]另外,50%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导致他们任性、自私、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转向同龄人寻找安慰,容易因交友不当而受不良行为的影响。[3]可以说,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是一个更为脆弱的群体。

其实,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与普通孩子并无差异,而且很多家长以尽可能满足孩子经济要求来弥补自己对孩子心理安慰的欠缺。但是,在安全的心理需要上,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则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被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4]因而,在更高级别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上,留守儿童更难得到满足。在某种意义上讲,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更为细致,父母关爱和照顾的不足更易加剧孩子心理的不安全感,也更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海口市妇联等单位的一份专题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存在障碍、问题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另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小学和初中有较为明显的分界,表现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良好,与非留守儿童基本无异;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相比,性格偏内向、孤僻。[5]这种生存和生活状态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心理问题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心理健康问题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学校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无疑是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庭”,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阵地。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应对。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凡事观念先行。更新教育理念,为留守儿童创造“第二个家”,不仅是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更需要每个教师的切实努力。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的确使很多负担都落在了教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部分难于管教的留守儿童也增添了许多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和无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无暇顾及,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而这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而,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第一,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状况,更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在这一成长阶段、这一特殊环境下的心理特点,给予适时的指导。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放任和漠视。第二,适时地为这些学生开展一些亲子教育活动,比如,利用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各种联系方式,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父母的工作,在班会和课外活动中让他们赞美父母的工作,促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关心。第三,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提前指导。教师要抱着不放弃、不冷落的态度,不管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对留守儿童都要给予额外的关爱和帮助,时刻留意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来消除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隐患。朱永新说过:“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让每位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在学习上得到关爱,需要学校的每位教育工作者父母般的热忱的关爱和教育。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成长档案

在管理方面,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经常采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在“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中,不少留守儿童精神生活贫乏、心情压抑。[6]学校应在日常管理上更有弹性,切莫固守于苛刻而刚性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引导更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也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开设一门心理教育课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将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应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除了学习和生活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心理发展纳入其中,详细记录学生的性格、气质和思维特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式,周记和日记,取得的种种进步,等等,从而纵向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3.重视心理援助,疏导心理压力

许多产生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交流的对象,难以排解心理压力。为此,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及时帮助留守儿童疏导心理压力。

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如有可能,还可以设置心理辅导热线或者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

其次,学校可以为每位留守儿童设立“同伴导师”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同伴导师”可以是同龄人,也可以是高年级学生。同龄人之间的代沟少,更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心理健康工作能够从细微之处收到效果。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觉得同龄的伙伴更加“安全可靠”,这种现象年级越高越明显。对这部分留守儿童,“同伴导师”帮助的意义更大。

最后,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利用了人类的乐群性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领域。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活动参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摆脱消极的情绪。相关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7]

4.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设立定期家访制度,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以便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在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时综合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共同探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

学校还应该开办短期家长学校,对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进行心理培训。[8]许多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或者年龄过大,或者文化程度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不够,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容易造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口。因此,向他们普及一些心理健康和教育的知识,让他们掌握一些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教师也可以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都长时间在外务工,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准确掌握其联系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除了报告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之外,还要详细地描述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状况,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另外,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外出务工家长的返乡时间和他们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7]兰燕灵,游慧霞,蔡靖之.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1).

[5]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6]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8]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5篇

关键词:7岁以下儿童;城乡差异;儿童营养与健康江宁区处于南京市城乡结合部,面积较广,人口众多。临近市区的地区发展较快,而部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儿童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了解江宁区城乡地区7岁以下儿童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以便更好地完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全区儿童的健康成长。

江宁区妇幼保健所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4~6月对江宁区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格发育评价、健康体检、实验室检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2年4~6月内对江宁区27866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格发育评价、健康体检、实验室检查。其中城镇儿童13186人,0~2岁5064人,3~4岁4703人,5~6岁3419人。社区儿童14680人,0~2岁5795人,3~4岁4083人,5~6岁4802人。

1.2方法

1.2.1 测量方法0~2岁儿童为儿童保健门诊测量,3~6岁儿童以调查人员入园测量的方式检查。儿童身长、体重的测量参照2006年WHO推荐的标准进行,体重计为每年经计量单位检测合格,最大载重量为50Kg的杠杆式台秤,精确到50g。测量时要求儿童只着单衣裤一套。0~2岁儿童身长采用卧位用量板进行测量,3~6岁儿童身高用标准身高计进行测量,以cm为单位,精确到0.1cm。

1.2.2质量控制由我所取得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进行检查,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客观、准确并最大限度减少误差,调查前对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测量方法。入选的儿童均为身体健康的人群。

1.2.3评价标准①身长、体重根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进行评价。以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的中位数减去两个标准差(-2SD),判断为发育迟缓、低体重和消瘦。体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身高体重中位数的20%,且排除继发性肥胖的诊断为单纯性肥胖。轻度肥胖指超过20%~29%;中度肥胖超过30%~39%;重度肥胖超过40%以上;②龋齿按全国牙防组织制定的龋齿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③血红蛋白检测采用铁氰化法,取血部位为左手无名指指尖,以血红蛋白低于110g/L为贫血的诊断标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城乡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0~2岁组城乡儿童在营养状况上存在较大差异(χ2低体重=17.41,χ2发育迟缓=19.26,χ2消瘦=5.20,P0.05),3~4岁组、5~6岁组城乡儿童在营养状况上也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但存在的差异与0~2岁组是相反的。(χ2低体重(3-4)=2.02,P>0.05,χ2发育迟缓(3-4)=6.56,χ2消瘦(3-4)=6.11; χ2低体重(5-6)=8.91,χ2发育迟缓(5-6)=7.10,χ2消瘦(5-6)=4.58,P0.05)。见表1。

2.2城乡儿童常见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城乡儿童在贫血、沙眼、龋齿、肥胖的检出率上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贫血=7.97,χ2沙眼=34.67,χ2龋齿=25.99,χ2肥胖=4.92,P0.05)。见表2。

3讨论

3.1 7岁以下儿童体检总体状况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江宁区儿童营养不良的总检出率为1.05%。城镇儿童低体重0.39%;发育迟缓0.38%;消瘦0.25%,社区儿童低体重0.35%;发育迟缓0.35%;消瘦0.38%;明显低于全国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生长迟缓9.9%,低体重5.9%,消瘦2.2%)[1]。肥胖4.11%,低于上海、厦门等发达城市[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江宁区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已经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城乡儿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应加强对家长的宣教,改变喂养观念,以减少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的发生。

3.2儿童营养状况分析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城乡地区儿童体格发育存在差异。社区儿童由于经济、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母乳喂养得较多,主要也是由母亲抚养,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外出工作,抚养人则主要是爷爷奶奶,传统的不合理的喂养方式导致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在0~2岁组尚高于城镇儿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低于城镇儿童。而城镇儿童在0~2岁组出现体格发育水平低于社区儿童的现象,与母亲孕龄、环境、工作压力、生育后孩子的抚养人等因素有关。因此,社区重点应加强对营养知识和卫生知识的普及,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同时,应加强对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指导工作,提高3~6岁儿童的营养水平。

3.3儿童疾病检出情况分析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见疾病有贫血、龋齿、沙眼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贫血的检出率为2.17%。检出低于其他地区的报道[3]。沙眼检出率为2.27%,与江苏省同类地区相当。儿童龋齿检出率为12.02%。低于江苏省同类地区的发病率[4]。儿童龋齿、沙眼和肥胖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增。贫血、沙眼、龋齿的发生率还存在着社区儿童高于城镇儿童的现象,原因是适龄儿童入托入园率偏低,儿童的营养、卫生状况都不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社区托幼机构对营养膳食管理、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存在缺陷。

通过本次调查表明,江宁区儿童的营养及健康状况还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城乡差异较大。需健全各种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合理膳食,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做好社区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及托幼机构的保健指导工作。同时,希望卫生行政部门能给予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质量,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刘爱东,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8,37(3):324-326.

[2]朱美红,花静,郭云琴,等.上海1320名儿童肥胖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09-312.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儿童保健软件系统管理

我院儿保门诊于2000年5月开始使用装有儿童保健软件的计算机,对0~3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经过3年多的应用,笔者体会到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优越性,将计算机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2000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0~3岁婴幼儿中,计算机管理的统计118名,男童60名,女童58名,人工管理的统计117名,男童59名,女童58名。

1.2方法

1.2.1儿童家长在短期内普遍接受计算机保健服务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便逐步开展计算机系统管理,家长愿意购买儿保磁卡者采用计算机管理,使用成都金石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儿童保健软件;家长不愿购买儿保磁卡者用人工系统管理。

1.2.2两种管理方法都由儿保医生体检,检查方法相同。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每人有一张编号的磁卡,建卡时录入儿童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每次体检刷卡后该位儿童的体检档案即显示出来,每次体检时将每个儿童的体检结果输入计算机后,显示屏上可很快看到该位儿童这次体检的体重、身高与标准值的对比、生长发育曲线图、疾病缺点诊治记录、膳食营养指导、早期教育内容。打印机将体检结论打印一张内容详细的图表,供家长参考。人工系统管理方法即是现行的由儿保医生人工填写儿童体检登记册(或保健手册),将体检结论和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体检册(或保健手册)上,许多保健指导内容由医生口述。

1.2.3将两组统计资料对比分析。

1.3评价及诊断标准:体重、身高用wH0推荐的O~6岁儿童体重、身高评价标准;儿童4种常见疾病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

1.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2结果

2.1计算机组体重、身高<M一2s的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计算机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优于人工组。见表1

2.2ARI等3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计算机组低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计算机组儿童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组。见表2。

2.3计算机组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见表3。

3讨论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由单纯的儿童体检发展到系统的儿童营养指导,开展儿童眼、口腔、听力保健,进行儿童心理行为、智力发育研究等⋯,儿童保健软件基本上包括了这些内容。每个儿童定期体检时,将体检结果输入儿童保健软件后,计算机自动计算体检时年龄,以形象的方式对比儿童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标准值,自动快速绘制体重曲线图和身高曲线图,供医生对儿童生长发育作出科学的评价;提供多种疾病、缺点选项供医生选择;为家长提供医生的防治意见、保健建议、膳食营养指导、从出生~3岁不同月龄的早期教育方法;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上述内容打印到体检结论表上供家长阅看保存。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状况后,参照结论表上的指导内容科学地防治疾病、矫正缺点、合理安排膳食、正确地进行早期教育、按预约时间定期到儿保机构体检。儿保机构能够系统、科学地管理每一个保健儿童。所以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系统管理的儿童。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组体重、身高低于M一2s的儿童少于人工组;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3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低于人工组;表

3提示,计算机组儿童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

人工系统管理用体检登记册(表)或保健手册等书写体检结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只能将体检结果、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手册上面,医生讲述的保健建议家长不能全部都记住,医院也不能快捷简便地统计儿保资料供家长参考。另外儿童母亲对于育儿知识需求的重点已经转移,家长需要智力开发知识的迫切程度高于疾病的预防。[2]人工系统管理中缺乏详细的早期教育内容,而计算机系统管理中的早期教育内容适合当前儿童家长的需求。

儿童保健软件弥补了人工系统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为儿童及家长、保健医生提供了方便、有效、优质、完善的科学化保健手段。计算机可自动统计儿童保健的数据,儿保单位能快捷地得到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方面的统计资料和报表。计算机的上述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育,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很多优越性,值得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7篇

【关键词】集居儿童;体检;生长发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85-01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8年――2012年城区托幼机构机体儿童的健康保健手册。

1.2组织方法由我院统一安排每年5-6月为体检时间,由托幼机构的保健医生负责组织,由本院固定体检专业队伍对城区在园学龄前儿童(2-6岁)进行健康检查、检验、分析及评价。

1.3诊断标准

1.3.1营养不良按WHO推荐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诊断,年龄别体重低于同性别的M-2s(标准差)为低体重;年龄别身高低于同性别的M-2s的为生长迟缓。

1.3.2贫血采用干化学比色法,取左手无名指末梢血13-15微升,血红蛋白(Hb)

1.3.3肥胖体重大于同性别、身高别体重中位数的20%,且排除了继发性肥胖的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症。

1.4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008年――2012年,丹江口市城区集居儿童的体检率逐年上升,儿童身高体重在均值以上的比例和儿童肥胖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园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发病率及儿童贫血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见表1。

3讨论

3.1体重和身高体重和身高是衡量反应儿童营养状况较灵敏的指标,5年来丹江口市城区集居儿童的体重、身高达标率呈上升趋势,托幼园所儿童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丹江口市城区由于外来儿童急增,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托幼园所营养膳食的改善起到了决定作用。丹江口市妇幼保健院从2008年开始按《湖北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试行)》对各托幼园所逐步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很抓健康体检和营养膳食管理,利用营养分析软件帮助托幼园所进行营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膳食结构,保证了儿童能量及各营养素的供给。

3.2营养不良和贫血营养不良和营养性贫血是儿童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5年来,托幼园所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发生率呈现下降,2012已呈较低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营养不良得到改善,但2008年――2010贫血检出率,下降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儿童的膳食搭配不够合理,膳食中缺乏含铁丰富的食物。2011――2012年在托幼园所和家长中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开展了预防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宣教,早发现、早治疗,加强托幼机构儿童营养膳食管理与指导,如适当增加动物肝脏、全血以及其他铁含量高的食物等措施。有效防治了儿童贫血的发生,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

3.3肥胖随着儿童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2012年已达3.59%,已成为儿童保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与儿童营养摄入过多,营养搭配不合理,运动减少,遗传因素以及家长对肥胖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据调查,儿童的体质指数值与奶、肉、豆类及海产品的摄入频度呈正相关[2]。儿童肥胖潜在的危害性很大,不但降低了体质健康水平,同时还阻碍了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气质的培养及习惯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儿童期肥胖症还是成人期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因此,面对肥胖儿患病率逐年增高的情况,呼吁保教人员、家长、社会对儿童亚健康状态的重视,指导托幼园所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单纯性肥胖的防治宣教,提高对儿童肥胖危害性的认识;同时,应对所有肥胖儿童建档跟踪管理,家园互动,加强儿童营养膳食、运动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364-368.

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第8篇

【关键词】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7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区医疗服务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起来,在整个社会中的医疗体系范围内,我国社区医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在关注,这也就证明了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社区服务已经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主要场所,然而现在大多数的社区服务中儿童保健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问题,并给予相关的简介,以此来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效率,先将报告说明如下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的资料 本文选自我社区管辖内在2009年2月――2012年2月间参加儿童保健的共计1600名儿童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中所有儿童中男孩886名,女孩714名,年龄均在0-4岁之间。

1.2 方法 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开展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2.1 在社区服务中配置1-2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并且要做到定期的进行保健工作知识的培训。

1.2.2 儿童保健医生为社区内的所有儿童提供相关的医疗保健,逐年进行对儿童的身高、体重、心肺等多方面进行定期检查。也就是说要对被检查的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进行体格发育检查、疾病筛查,之后再作出评价。另外为了能够确保儿童体检可以按照社区计划的内容顺利进行,每月初要准备出计划体检的儿童保健卡,并且要对当月将体检的儿童发出检查通知单并发送给相关的家长,对于没有及时的进行检查的儿童,要进行登门督促,对于生病的做好记录,好转后及时补查。对于儿童体格发育没有达标的、检查患有疾患的、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关注,并且追踪儿童的治疗效果。

1.2.3 为家长提供相关的保健咨询服务:指导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家长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另外指导家长儿童营养搭配的相关注意事项;日常卫生、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等方面。要注意的是在指导产妇家长进行母乳喂养的过程中,要将母乳喂养的优势进行宣导:例如母乳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A,可以提高孩子的抵抗病菌能力;在进行母乳喂养时,母亲通过拥抱婴儿和对视,能够加强母子间的情感交流;另外婴儿在进行吸允中可以使母亲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帮助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现象。另外还要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姿势使婴儿充分吸允而产妇又不是太累。对婴儿实施按需喂养,这是因为婴儿的呼吸频率、深度和吸入的奶量是不一样的,在哺乳结束后要指导产妇将孩子抱扶在肩上,之后轻轻的拍打孩子的背部,以便可以排除孩子随吸吮乳汁时咽下的空气,以免防止溢乳。

1.2.4 配合上级单位的相关工作,对社区内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入户检查和电话随访对社区内的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检测。要给社区内的新生儿建卡,具体的设置内容是要有家庭所在地址、父母亲双方电话、工作单位、儿童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的具体实际情况。另外还要建立4.2.1体检记录(

1.2.5 一方面要不定期的进行开展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另一方面要进行对儿童的智力健康情况实施早期筛查,对高危儿童、出生缺陷儿童进行综合干预和进行专项管理。

1.2.6 要定期的进行探访新生儿:保健工作人员要每周2次到区妇幼保健院领取儿童保健手册,新生儿出院3天内进行第一次入户访视,7天后第二次访视,剖腹产28天进行第三次访视。在随访的过程中主要观察新生儿有无皮肤破损、颜面有无黄疸、口腔有无破损、脐带是否脱落、脐部有无感染,测量体温、身长、体重等,询问喂养方式指导母乳喂养和排便等。观察新生儿有无黄疸、湿疹、脐带发炎、鹅口疮等疾病,若发现异常,建议去医院诊治,指导产妇进行家庭护理。

2 结 果

在我社区管辖范围内20009年――2012年之间的建卡率和母乳喂养率、系统管理率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我社区管辖内的0-4岁之间的儿童建卡率、母乳喂养率、系统管理率分别是100%、89.9%、92%以上。在检查中发现我管辖区内的儿童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出生缺陷儿等方面的儿童人数和前几年相比没有大幅增加。这和家庭社会共同重视婴幼儿保健有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密切关系。

3 讨 论

3.1 目前社区的儿童保健现状分析

3.1.1 对于现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实际上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就是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定期的、持续性的健康管理工作,以此来帮助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提高儿童自身的身体生长技能和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心理,也就是说给社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保健的生长环境,是社区服务体系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那么社区就是儿童快乐健康生长的主要环境和场所,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证工作的质量。保健工作质量的好与坏,那是直接的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对此,在我社区管辖范围内将给予儿童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保健知识教育,并且以科学的指导观念来开展和实施儿童保健工作。现在,我社区管辖范围内已经将0-4岁之间的孩子建立了立4-2-1卡,孩子建卡率、母乳喂养率、系统管理率分别是100%、89.9%、92%。

对于儿童出现重度贫血的、儿童体弱的、严重超胖等多方面疾病的儿童均进行了专项管理,对于儿童患有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高危儿童、发育不正常的儿童均都已得到了及时的诊断,这样就可以帮助了儿童在健康状况方面能够及时的治疗,健康得到保证。但是除了以上阐述的意外,在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的,首先,在儿童保健方面的相关专业保健人员是不充足的,在检查仪器的方面已经受到了阻碍,并且只能杜儿童提供简单的身高、体重和心肺听诊等方面,也只能是对儿童的听力和发育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和筛查。

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但是不正确的哺喂姿势和方法是母乳喂养的效果较差,使产妇对母乳喂养丧失信心。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是只要孩子哭了就认为是没有吃饱,马上去冲奶粉,孩子吃过奶粉后吸乳时间减少导致母乳分泌不足。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

3.1.2 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再者孕妇应树立能够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心。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以达到有效的喂养效果。社区儿保人员应加强与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以便及时发现儿童发育异常,并作出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江萍.广州黄埔区内O-6岁儿童近五年健康状况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