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9 09:52:24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1篇

关键词:英汉中动构式;句法语义冲突和融合;概念整合;认知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129-05

一、引言

纵观已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动构式(Mid-die Construction)进行过一些探讨:Fagan、Davidse&Heyvaert、徐盛桓、曹宏、何文忠等分析了英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及构句限制;Ackemat根据中动构式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指出英语和荷兰语的中动结构与被动结构一样,具有施事论元的隐退和受事论元担任主语的特点;Lekakout研究了以英语和希腊语为代表的两类语言中的中动概念范畴的异同,认为英语中动范畴寄生于作格(parastic on ergative),而希腊语中动范畴寄生于被动概念(parastic on passives)。对于英语中动构式的生成,Stroik曾提出,中动构式靠句法推导而成,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通过论元的升、降格完成,至于其生成的认知发生机制如何,她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动构式,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视角,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探析英汉中动构式的范畴属性特征、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认知发生机制。

二、理论基础

基于对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进一步思考,Faucormier等提出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继而将之发展成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与隐喻一样,概念整合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人们在交际时,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Mental Space),同时对空间中的某些要素进行合成,以理解和生成语言,形成新的概念。概念合成通常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t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输入空间提供概念合成的基本元素,人脑通过选择、匹配、想象以及抽象化和概念化等过程对这些元素进行认知加工,构建起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类属空间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空间,是输入空间的交汇点,反映各输入空间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图式。在合成空间里,有的元素源于输入空间,是输入空间元素的组合或完善,有的元素具有创新性,是联想和逻辑推理的结果,也是已知元素的扩展(elaboration)。

Goldberg认为构式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配对。Disselt进一步指出构式是一个特定形式与一个特定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式指音系、形态和句法特征,功能指语义、语用和语篇特征。构式这个形义配对体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体现了人类通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对基本经验的概括和组织方式。构式之间具有多重承继连接(inheritance link)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些构式承继了其他构式的部分结构和意义元素,具有其他构式的某些特征。我们认为构式间的承继连接正是其相应概念合成的一种表现。

大多数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这个概念有了基本的共识,而对汉语中动概念还存在争议。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中动构式是一个语义上的而非句法意义上的概念。然而,“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语法规则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不同的语言在句法上表现同一语义现象是人类对现实认知存在共性的结果。虽然汉语没有泾渭分明的语态区别,却确实存在与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语义特征上一致的表达形式。根据构式的定义和英汉中动结构的特点,我们认为,英汉中动构式并非是寄生于其他结构,而是与其他构式具有同等句法地位的、独立的构式。它们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并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具有句法和语义上的承继关系。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NP+VP+AP;在语义上表现为:表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

概念整合理论可用来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语义元素合成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而构式作为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它们之间的承继性连接正是其相应概念整合的结果。中动构式是中动概念的语言表征。中动概念与被动和主动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有一定的承继连接关系。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词义构建的解释力,同样也适用于中动构式的生成。

三、英汉中动构式的基本特征

1.英汉中动构式的范畴属性特征

英汉中动构式都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是一个句法语义范畴,具有原型与非原型之分。原型中动句在句法结构上为:受事主语+及物动词谓语+状语。例如:

(1)这面料摸起来挺舒服的。

(2)这里的泉水喝起来真甜。

(3)你这孩子带起来真不省心。

(4)His novel sells well.

(5)This article reads like a translation.

(6)Government officials bribe easily in this country.

(1).(6)的主语“面料”、“泉水”和“officials”等是它们所在句的及物动词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整个句子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

非原型中动句在句子的部分结构或语义上背离了中动构式的典型形式或语义,是中动构式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刘正光提出“中动构式涉及几个次类,它们之间构成一个连续体”:a.Ps+VP(Ps:patient subject).b.Is+VP(Is:instru-merit subject,including subject of means);c.Ls+VP(Ls:lo-cation subject);d.Ps/Is+V+DO(DO:direct object)。其中的“次类”指的就是中动构式的非原型成员或边缘成员。英汉非原型中动句对原型中动句的偏离主要表现为:非原型中动句的主语不是受事,而是被动参与者工具、处所或材料;谓语动词也发生偏离,不及物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状语部分也有变化,中动句也有带宾语的实例。在英语中,不及物性谓语动词的中动句其主语通常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而是与受事相关的工具、手段或处所。例如:

(7)Narrow tyres manoeuvre more easny.(手段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8)The knife cuts well.(工具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9)This lodge sleeps five persons.(处所主语+不及物动词+宾语)

(10)Professional bakers have understood for years thatbetter flour bakes better bread.(材料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这一情况也适用于汉语中动句,例如:

(11)手机打起来方便。(工具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12)江景房住着开阔。(处所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13)这双鞋跑起来不跟脚。(手段+不及物动词+状语)

(14)好料和好面。(材料+及物动词+宾语)

(7).(14)中的主语“knife”、“lodge”、“手机”、“江景房”等不是谓语动词语义指向的受事,而是被动参与者手段、工具、材料或处所,动词“sleep”、“住”和“跑”等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这些句子都是中动构式的非原型成员。中动构式的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所具有的中动范畴属性由高到低,形成一个连续统。

关于非受事被动参与者进入中动构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的关系及人类的转喻思维中寻求答案。动词框架语义的一部分包括参与者角色的界定,它和与构式相联的论元角色相区别。一般情况下,“施事”或“受事”更容易被突显,成为注意的焦点,而其他参与者如处所、材料和工具等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然而,在转喻思维的作用下,同一认知域的某一实体可以指代另一实体,成为认知上凸显的部分。例如:在非原型中动句“手机打起来方便”中,主语“手机”不是谓语动词“打”的受事,而是“打(电话)”的工具或手段,在“手段”代“结果”的转喻思维作用下成为认知识解中的图形(figure),处于被突显状态,临时具有原型中动句主语成分的语义,因此与受事者角色融合(fusion),成为中动句主语论元角色的实例,被表达为直接语法功能成分,即这里的主语。处所和材料获得认知凸显地位的情况也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原型还是非原型中动句,都是中动范畴的家族成员,是形式(N1岍AP)和意义(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的配对,都与主动和被动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承继了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某些意义元素。

2.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

(1)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冲突

对于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Fagan认为,中动构式句并不是用于报告行为事件,而是陈述某物体具有某一特定的属性。何文忠指出中动句通常表示一种可能性,表述的是虚拟事件。中动结构作为一个构式,其构式义是说话人对话题的主观评价,说明主语的一般特征,具有“类指”的属性。在综合考察了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后,我们认为,中动构式承继了主动和被动构式的一些信息,在句法上表现为主动形式,在语义上与被动句一脉相承,是人类思维对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整合的结果。下面我们还是以(1).(6)句为例,进一步探析英汉中动旬的句法语义特征:

从常识和逻辑来看,以上句子的动词和主语之间在语义上构成被动关系,即,“面料被摸”、“泉水被喝”、“孩子被带”、“novel is sold”、“article is read”、“officials is bribed”。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句法上应为被动语态;从语言事实来看,四个句子在语义上是对“面料软”、“泉水甜”、“孩子不省心”、“小说好卖”、“文章像译文”、“官员容易贿赂”之类的事物属性特征的说明和描述,句法上表现为主动语态。显然,这些中动句的句法语义在逻辑和语言事实上表现不一致,存在着冲突。

(2)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融合

中动句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的是主语的属性特征,而这些正是被动和主动概念的重要元素。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动构式的生成在于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整合。根据范畴的模糊性特征,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存在重合部分,承继了被动和主动概念的部分范畴属性。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动句在逻辑和语言事实上的冲突,可以很好地揭示其句法语义冲突的解除,直至融合的过程。还是以(1)-(6)为例:

首先,虽然以上句子表达的是状态意义,但是它们要突显的却是“摸、喝、带、卖起来怎么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语言表达便是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描述,可以说这些句子在语义上是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融合。

其次,被动构式的状态意义成分本身也与属性特征意义密不可分。汉语中像“眼镜摔破了”、“衣服染红了”等这类句子数不胜数。Langacker认为英语的过去分词-ed表示一种动作发生后的结果,具有消除动作时间过程的功能。连淑能提出英语的被动式由系表结构演变而来,可以表示动作(动句),也可表示状态(静句)。在英语中有很多过去分词可以直接用作形容词,表属性特征。例如:

(15)The glass is broken.

(16)Bill is narrow-minded.

(17)He is quite experienced.m teaching beginners.

(18)She found the house renovated.

从某种程度上讲,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密切相关,且具有相似性,正是语言使用中的这种理解促使了主动和被动概念整合的发生。

我们再回到(1).(6)句的分析。前面提到从常识和逻辑来看,它们在句法上应为被动形式,正是被动构式的状态意义和表属性特征融合的本质,让表被动意义的范畴有可能接受非被动形式,包括以上的中动形式,突显主语的属性特征。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通过二者基于相似性的跨空间的映射而完成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整合,中动句式成为了表达的理想选择。

四、中动构式的认知发生机制

主动概念表达动作行为、过程或事物的属性特征,凸显的是施事或与施事相关的参与者。被动概念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的是受事或与受事相关的参与者。根据概念整合的运行规律,我们试用图示来揭示中动构式的生成过程,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动构式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

图1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分别为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空间1中的状态意义、被动形式和被动参与者凸显是被动概念的部分元素或结构,实线连接黑点表示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的元素构成直观映射关系,没有映射的黑点代表此次认知过程中退隐的其他元素或结构。

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人类认知对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中的元素进行整合、重组,其中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发生跨空间的映射,并和其他元素一起,经过高度概括、图式和抽象化,状态和属性特征作为认知焦点,投射到类属空间(这种抽象的、联想性的映射在下面图解时用虚线表示)。输入空间的概念意义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投射的、待加工的抽象的概念。如图2所示:

一旦语言所提供的线索与现存的结构、认知原则和背景框架结合起来,就会发生意义建构,其结果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语言所明晰表达出来的信息。图3中合成空间是对输入空间元素的选择、整合、扩充和创新,也是类属空间的具体化。主、被动概念范畴中的“状态意义”、“属性特征”、“主动形式”和“被动参与者凸显”等元素映射、合成,并增加新颖的元素,如状态意义和主动形式的匹配,属性特征和被动参与者凸显的匹配等,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e-ture),进而生成新的概念,即以主动形式表达状态意义和凸显被动参与者属性特征的中动概念。层创结构的形成既是来自输入空间元素的扩展,也是人类联想和逻辑推理等创新思维的结果。层创结构中的意义元素是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表达“属性特征”的需要,认知选择了“主动形式”,根据表达“状态意义”的需要,认知选择了“被动参与者凸显”。在句法、语义结构上表征为:NP+VP+AP,被动参与者受事或与受事相关的手段、工具和处所担任主语,从而生成中动构式。中动句式的主动表达形式说明了它的属性特征意义是第一位的。曹宏认为中动句的句式意义为:在‘NP’‘VP’的时候,‘NP’通常‘AP’,也表明中动构式的属性特征意义成分更多一些。一方面,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构成承继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同于被动和主动构式的性质与特征,带来了语言表达的具体、丰富和细腻。

中动概念的生成通常经由了如下的过程: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表征为高度概括的构式;选择具体的词汇和结构表达出来。类属空间的抽象意义和结构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是认知对抽象图式的构式表达,也是新概念形成的直接动因。如图4所示:了解了概念整合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后,我们以中动构式的具体表达“The article reads like a translation/这篇文章读起来像译文”为例,进一步探讨人们在运用中动句进行交际时的后台认知组织过程。图5展示的是该句生成的四个心理空间映射情况。在交际时,认知选择了凸显“受事文章”来表达“文章被读”,选择了“主动形式”来表达“文章有译文特点”,“文章”因此在语义上同时具有“受事”和“主题”的内涵。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比较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的基础上,指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甚至对立的观点,但是认知的共性使得它们解释语言现象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两大理论并非截然对立,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

1.引言

Jackendoff(1990)的词汇概念结构理论与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体系,都运用了论元结构来说明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Jackendoff并没有明确提出“动词中心”的说法,但从他对句子的论元结构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的概念结构并没有摆脱生成语法的影子,句子的生成依然是论元插入动词的概念结构,再转化为句法结构的结果。与Jackendoff不同的是,Goldberg以构式(construction)的论元结构为研究中心,认为动词不能决定句子的生成,构式的意义才是构式生成的关键。

虽然他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动词概念,一个是构式概念,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动词可以选择它能够出现的构式,同样构式也可以选择满足它的动词。而且,表明句子中动词和名词关系的论元结构在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运用都颇有新意。因此,本文想通过比较Jackendoff和Goldberg的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讨论这两个分别代表概念语义学和构式研究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2.理论方法

Jackendoff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内在概念的空间关系,在生成语法学派中对语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概念结构相当于语义结构,与句法和音系结构并行。Jackendoff摈弃了由表层结构映射到音系和语义结构的句法中心说,认为这三个层次是自主的结构,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不存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派生,它们之间是对应关系而非派生关系,由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联系起来。

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不依赖动词,基本的句型都是构式的实例。每个构式的存在,都有与之相应的特定的意义,也就是说,构式本身就有构式意义,与句中的动词无关。构式语法没有严格划分词库与句法之间的界限,按照构式的定义,词也是形式-意义相对应的构式。与生成学派一样,构式语法试图解释为什么语法允许我们使用无数正确的表达法的同时,又让我们放弃无数其他的表达,它反对存在深层结构或语义结构的说法,认为没有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语法是单层次的。构式是语法、语义和语用的一体,是非模块性的。(董燕萍 梁君英,2002)

概念结构是由概念成份组成的,它们属于不同的本体范畴,诸如Thing,Event,State,Action,Plate,Path,Property及Amount等。每个句法成分(除了无内容的it和there)都对应一个概念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个概念成分在句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句法成分。这可以解释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数量的论元。(1)中的break是同一个词,具有相同的概念结构,只是在映射到句法结构时,有些概念成分没有被体现出来,概念结构中的施事者论元没有出现在(1a)。

(1)a.The window broke.

b.Bill broke the window.

(2)a.Harry climbed (up) the mountain.

b.Harry climbed down the mountain.

c.The snake climbed (up) the tree. 可以用来解释同一个动词出现在不同句子现象的还有Jackendoff(1990)提出的优势规则(preference rules),词项含有一个或多个概念条件,满足不同的条件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例如,climb有两个独立的概念条件,(1)向上走;(2)用劲抓住。(2a) 满足第一个条件,但不符合第二个,(2b)破坏了第一个条件,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2c)因为蛇不能抓,破坏了第二个条件,但符合第一个条件,都是可以接受的;(2d)则同时破坏了两个条件,不被接受。动词后面选择怎样的补语一直是在词项的子语类属性框架(subcategorization frame)中注明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补语的类别、数量是很灵活的,如果把所有的信息都堆砌在框架中,必然是要增加习得者的负担的,有鉴于此,Jackendoff制定了一些像优势规则这样的词汇规则来解释语言的生成,这些规则在子语类属性框架之外,可以减轻词项的负重。

Goldberg并不赞成词汇规则说,她给出了一些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的例子。

(3)a.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b.She baked him a cake.

c.Dan talked himself blue in the face.

Goldberg认为,如果坚持词汇规则说,为了解释三个句子的正确性,我们就必须说明三个动词在句中有特殊的含义,有三个论元,其意义分别如下:

(4)a.X CAUSES Y to MOVE Z by sneezing

b.X INTENDS to CAUSE Y to HAVE Z

c.X CAUSES Y to BECOME Z by talking(例3-例5取自Goldberg,1995)

这样就有增添另一个独立词项的趋势,而这正有违建立词库的初衷,即减轻习得者词汇习得的数量。Goldberg(1995)认为构式语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关注动词与句式之间的关系,而词汇规则说把这个关系隐藏在规则本身。对于上列句式,她认为可以由各自的句式特征来解释。例如,双宾构式的定义就与三个论元(agent,patient,recipient)有关联,由构式提供句子中的论元,而不是由动词许可,这样就无需为句中的三个动词重新定义。

他们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动词意义的不同态度。在概念结构理论中,动词的概念结构是描述详尽地,可以用来预测句式的信息;而在构式语法里,构式的意义成为主导,可能和动词意义一致,也可能互补,甚而截然相反,动词意义可以表示构式意义的增添、动态作用力、前提条件,或与构式同时进行的行为或动作。构式语法否认动词意义在句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是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决定了论元的数量及在句法中的位置。 "

不难看出,Jackendoff(1990)和Goldberg(1995)的研究好像是沿着两条平行线进行的,前者运用词汇概念结构和词汇规则解释语言的生成,后者则是利用构式的概念解释语言的合理性;一个致力于词汇概念论元结构的描写,另一个以整个构式的论元结构为主导。概念结构理论体现的是语言从内在概念表征到句法的由下而上的产生过程,在构式理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理念。它们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因为他们都以论元结构为切入点,论元结构揭示的是述语及其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的语料几乎相同,都是动词论元结构会产生变异的句式,如双宾结构、动结式、way-结构等。所以尽管他们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我们还是能看出他们研究理念中的相似之处,这将在下文进行讨论。

3.论元结构

Jackendoff(1990)和Goldberg(1995)都沿用了论元结构的概念,并且赋予了新意。尤其是Jackendoff(1990)对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s)的处理与众不同,论元在概念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它的语义特征,有标记标注以示区别,避免了一个论元可以对应多个论旨角色而一个论旨角色又可以分配给多个论元的问题的困扰,简化了论元结构。在Jackendoff的理论体系中,论元结构是概念结构的一部分,是语义表征,而非句法表征。在构式理论中,论元结构不再是词项特征,而是一个构式的句法-语义的匹配,它描述的是与这个构式相关的论元,可能与动词的论元一致,但也可能多于或少于动词论元的数量,因此,构式的论元结构成为研究的中心,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论元结构,这直接决定了句中论元的数量。Goldberg也避免使用传统的论旨角色,而是根据构式的不同将它们简化为“_er”和“_ee”来表示行为的主体和客体。

对论元结构的研究使他们对动词后面出现的不同的补足成分很感兴趣,(5)是Goldberg的例子,同样的动词kick在(5)中有着不同数量及特性的补语,使得它似乎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5)a.Pat kicked the wall.

b.Pat kicked Bob black and blue.

c.Pat kicked the football into the stadium.

d.Pat kicked at the football.

e.Pat kicked his foot against the chair.

f.Pat kicked Bob the football.

g.The horse kicks.

h.Pat kicked his way out of the operating room.

(Goldberg,1995:11)

kick是有施事和受事两个论元的及物动词,(5a)是kick的典型句子,但在(5b)(5c)(5e)(5f)(5h)中,kick是有三个论元的及物动词,充当第三个论元的有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和介宾短语,而(5g)的kick只有一个论元。在不同的句式中,kick体现出不同的论元结构。构式既然是形式-意义相对应的,每个构式就有自己的含义,不依赖动词的意义,构式形式的变化将导致意义的改变,即使动词是一样的。所以,在Goldberg(1995)看来,(5)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独特的构式,有不同的论元结构,可以赋予句子不同的论元,数量上可能会与动词的论元不一样,这正符合她的动词不能预测句子意义的观念。

Jackendoff(1990)的概念结构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呢?他是赞成精简词库的,他认为词项信息只包含其句法类别和概念结构,子语类化的特征及对应于每一个概念成分的句法位置由普遍原则决定。这个原则就是对应规则,或称为联系规则(linking rules)。一个词出现在什么句法结构中,这结构如何对应概念结构,都与这个词的词项信息无关,而是由词项之外的规则来操作。

(6)是kick的概念结构,其中包含了kick的所有信息,表示施事致使客体沿着路径运动的过程。按照联系规则,kick的概念论元结构中的施事(Agent)出现在主语位置后,客体(Theme)占据宾语位置,形成了(5a)。客体作为可选择的论元,在(5g)中没有出现,(5d)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标论元(Goal),(5c)(5e)则是在客体论元占据宾语位置后,再由目标论元充当介宾结构形成的。至于什么论元先占据哪个句法位置,由它们在论旨层阶(thematic hierarchy)中的先后顺序决定。

(6)kickCAUSE ([]i ,[GO([]j,[Path])])]

(5h)是所谓的way结构,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及介词短语显然都不是kick的直接宾语,(5b)是很多文献致力于研究的动结式(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形容词短语black and blue表述了动词kick进行的动作的结果。在kick的词项中很难体现出这两种补语的特征,所以Jackendoff 没有在词项中添加规则,而是在对应规则中添加了附加语规则(adjunct rules),他认为(5h)中动词后面的NP+PP,以及(5b)中的NP+AP都不是动词的直接宾语,而是附加语,附加成分使得概念结构中的主动词“降格”为表示伴随、方式或结果的从属部分,如(7)所示,kick是Bob变得black and blue的方式,也是Pat走出屋子的伴随动作。

(7)a.Pat made Bob black and blue by kicking him.

b.Pat went out of the operating room kicking. 他们都试图解释没有得到动词许可的名词出现在动词宾语的位置,一个采取附加语描述,一个利用构式来分配宾语,但是异曲同工。这是因为动词作为句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与句子的意义是互相补充、互相牵制的,无论是概念结构理论还是构式理论,动词的意义对句子都是一样的,这反映出尽管两个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迥异,它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项研究,它们探索的是人类的认知过程,Jackendoff和Goldberg的两种研究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认知性。

4.哲学基础

Jackendoff(1990;1997)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天赋的。他的概念结构是对世界的反应,概念体系是存在与大脑中,是普遍的,与人的身体经验无关。他追随Chomsky的语言内在说,认为人类的概念体系亦分为内在概念(internal concepts)和外在概念(external concepts)。他区分真实世界(real world)和映射世界(projected world),认为真实世界和映射世界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只能意识到我们的思维无意识组织起来的映射世界。 "

生成句法学派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创造性,在人类有限的大脑中,人们可以理解并创造出他们从未听过的无限的句子。Jackendoff认为,这些无限的句法结构必须以有限的语言元素(primitives)及有限的组合原则(principles of combination)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人们说出或理解句子的过程,就是创造或运用大脑中的信息结构的过程。

与概念结构理论鲜明的哲学基础相比,构式理论没有让我们看到明显的哲学理念,但是从Goldberg(1995)的理论阐述还是能看出端倪。Jackendoff在概念结构中确定词的含义,他采用语义分解(semantic decomposition)的方式简化词汇的概念,那么在构式语法中词义是如何确定的呢?Goldberg(1995)在第二章首先介绍了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框架是指任何一个由相关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对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以对整个体系的理解为前提,要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要了解框架内所有的信息。Goldberg(1995)指出动词和名词一样有框架意义,动词应该以有丰富的世界和文化知识的语义框架为背景来定义。在她看来,赋予动词丰富的框架语义知识,对于正确使用副词和附加语、明确构式中的指称、合理地解释和翻译构式,以及“阻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泛化(overgeneralization)都是必要的。她承认要精炼地描述词汇的框架知识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形式化的表征了,但她同样不赞成语义分解动词意义,相反,她将语义分解放在构式上,因为语义与句法之间的对应是通过构式,而不是通过词项进行的,动词的词项不含句法信息,而是属于构式的一部分,这样就不难解释在某些特殊构式中动词后面有不同特性和数量的补语。另外,不仅动词的定义与框架相关,构式的意义也是在一定的框架内确定的。因此,同动词一样,构式在语义框架内除了其基本含义外,也可能具有多种相关联的意义。以双宾构式为例,它的基本含义是物品从来源到目标的转移。但不同类别的动词构成的双宾结构会改变这种含义,如(8a)就不一定有物的移交,(8b)只表示行为者有能力使物的转移发生,但未必这样做。

(8)a.Bill promised his son a car. (8)以具有基本意的构式为原型,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构式因为家族相似性,与原型构成了一个语义框架。 王寅(2002)指出,“Lakoff和Johnson将认知科学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Chomsky将笛卡尔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加以综合,形成了一种混合哲学,构成了他的语言学基础,与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观点一致。”他(王寅,2002)认为,体验哲学的出现是两代的分水岭。如果说构式语法反映了代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体验哲学观,那么,概念结构理论应该是两代之间过渡的产物,因为它既具有生成语法学派所强调的心智和生成的特性,又兼具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

5.结论

本文比较了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基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研究的内容相近,即论元结构,所不同的是分别以动词和构式为中心,而且它们的哲学基础虽然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强调人对世界的体验,只是前者突出了空间体验。反映人类认知过程的共同目的以及对论元结构的共同兴趣,已经让Jackendoff和Goldberg开始联手讨论语言问题,这也是值得很多研究同一课题的学者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 Goldberg,Adele,and Ray Jackendoff.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J].Language 80,2004:532-568.

[3] Jackendoff,R.Semantic Structures[M].Cambridge,MA:MIT Press,1990.

[4] Jackendoff,R.Twistin' the Night Away[J].Language 73,1997:534-559.

[5] Jackendoff,R.Foundations of 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7] 董燕萍 梁君英.走进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2).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数据元;元数据;主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015-01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求从原有的统一规则规范向统一数据源转变。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经营管理,解决数据源不一致、数据定义不准确、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从全局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不同层级单位、不同业务领域、不同种类信息系统建设中所涉及到的业务基础数据,构建统一的底层数据源,而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水平,而底层数据源中最基础的莫过于数据元,下面将围绕数据元、元数据等概念粗略地讲一下自己的认识。

1 数据元

数据元表1所示;大多数期刊和标准中对他的定义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S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即data element。这里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数据元”,另一个是“数据元概念”。

2 元数据

元数据表2所示。大多数期刊和标准中对他的定义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data about data或metadata(meta作为前缀表示“变化”、“变换”或“元标签”之意),用以描述、解释、识别、评价甚至追踪数据。

因此,(1)元数据一般是可结构化的,这样才能用以描述或解释某对象或数据;(2)元数据是一组可结构化的数据元或数据元概念的集合。

3 主数据

如果元数据中某几个数据元或数据元概念可能基础性较强,通用性高,两个或两个以上管理系统共享且相对静态,那么这几个数据元或数据元概念就是主数据,换句话说:主数据是元数据的一个子集。

4 数据元标准内容

数据元标准主要规定了某对象或某方面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元数据类型、数据元表示格式和数据元允许值等内容。标准正文制定的内容应含下表3(表格内数据为示例)。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XBRL 元组 维度 复合概念

一、前言

从诞生起到现在的10年间,XBRL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多个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现今,XBRL也已经开始在我国兴起。从财政部到沪深交易所,人们逐渐对XBRL显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1]。

从会计角度看,XBRL对于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归结为在操作层面上的增强,反映在报告的可利用能力和及时性上。Internet的出现使得对信息共享的要求空前提高,XBRL应运而生。XBRL是用XML来表示会计和业务数据的一种技术标准。

XBRL采用XML电子标签明确定义信息和关系,以及相关的会计准则,这使得信息生成和转化能够变得流程化和电子化[3]。XBRL的核心特征是可比性,这使得财务数据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横向的跨越多报表、多公司、多行业、多国家的比较,还可以用来进行纵向的跨越多年份的分析。目前,确保XBRL可比性的主要依据是国际规范(XBRL Specification)和各国分类标准(XBRL Taxonomy)。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逐步深入,人们发现,仅仅存在这两个层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复合元素的表达中,现有的“元组(tuple)”虽然结构简单,含义清晰,但可比性较差。从2008年开始,有的研究者开始尝试扩展“维度(dimension)”规范的应用领域来替代元组模式[4]。本文将论证,“维度”规范确实能够实现解决元组模式困境的效果;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朴素(naive)的应用也是不够的,本文将给出适应这一应用目标的“维度”应用方式。

本文的组织如下:第2节介绍复合概念的形式以及现有元组形式的实现方式;第3节给出用维度表达复合概念的方式;第4节论证这一方式的可行性与完备性;第5节给出结论并展望一个称为XBRLS的总体结构。

二、复合概念

按照XBRL架构,在语义层面,财务报告中的概念分为简单概念和复合概念。其中简单概念是指具有原子性、不可拆分的概念[3],而复合概念是指需要多个概念的集合作用才能表达其含义的概念。比如,姓名、性别、年龄等都是简单概念,董事则是复合概念,因为董事这个概念需要姓名、性别、年龄等简单概念组合起来才能表达含义。

在语法层次,元素分为两类:简单元素和复合元素。其中,简单元素是指不与任何复合元素发生语法关系的数据项元素(item);复合元素是指元组、维度以及它们的子元素,其中,元组、维度(包括维度基本元素、超立方块、维度和域)称为复合父元素,其子元素(数据项,item)成为复合子元素。

尽管人们最开始就是用元组(Tuple)来实现复合概念,但是,元组实现方式与XBRL最核心的目标——可比性——是相悖的。假设我们把上述A公司的固定资产表看作是一个二维坐标系,那么其中一个坐标系由固定资产项目、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和净值组成,而另一个坐标系的成员却不明确,因为元组的排列是无序的,于是这就造成了元组无可比性。

三、维度(Dimension)规范的引入

在XBRL实例中,XBRL实例的有效性是由其上下文(context)体现的。维度就是对上下文的详细的、规范的定义和说明。维度可以分为由类型维度(又称隐式维度)和显式维度,其中类型维度要求XML模式有效,而显式维度则要求每个成员元素的描述和成员间的关系都要使用链接库[5]。既然维度可以用于表达具有多个域(field)的上下文,那么,是否可以将其用于表达复合概念呢?对于复合概念的表达问题,维度具有如下优势:

易于与元组概念互相转换。

易于与底层项融合。

易于解决多层关系嵌套问题。

虽然维度(Dimension)能够实现类似嵌套元组的作用,但维度的过度灵活也影响了可比性的实现。我们将维度引入以替代元组,但同时提出以下四项约束,以改善维度的使用效果。

所有维度必须是显式维度(explicit dimension),而不能是类型维度(typed dimension)。

所有显式维度中的域成员都必须是有限的,确定的,而不能是无限或非确定的成员。

维度允许嵌套,但扩展维度必须同时提供与之相关的嵌套维度,以保持维度的平衡性质。

维度关系用定义链接库表达。

四、维度使用的可行性证明——基于范式(pattern)

证明维度表示方式的可行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虽然可以用上节的例子说明维度的特征和能力,维度是否能够完备地表达所有复合概念还无法证明。

但是,财务报告中的所有内部结构可以被分为22种范式(pattern)[6],如果证明所有与复合概念相关的范式都可以由维度表达并体现出其应用的优势,则维度使用的可行性即可证明。本文可以证明,在所有与复合概念相关的8个范式中,维度表示的精确性和可比性都是最优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复合概念相关范式的维度应用

上述这些范式的表达方法都直接来自维度规范,因此引入维度表达这些范式非常简单。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确信,使用维度表达复合概念是可行的。

五、结论

总结本文内容,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所有的复合概念都能够用维度方式进行表达

如果所有的范式都不用扩展而能够使用维度表达,并且所有的元组都可以简单地转变为维度,我们就可以确认维度规范的可行性。第4节的证明通过这种方式确认了维度的可行性。

(二)更易于在实例层保证可比性

实例文档的生成很少采用手工的、逐条输入的形式,一般都是用软件从其他系统,如Excel中,自动生成的。由于维度规范更易于与底层项融合,所以使用维度的软件系统更易于将其他数据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为XBRL数据,并保证可比性。

(三)元组的可替代性

在现有的文献中,研究者只是探讨在某些情况下元组是否可以被维度替代。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给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元组方式都可以被维度替代。这样,所以元组方式的缺陷,包括无法实现嵌套关系、没有唯一性说明等,都可以被克服,从而实现完全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张天西,李晓荣等.网络财务报告:XBRL的理论框架与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Debreceny,R etc. New Dimensions for Business Reporting and XBRL,Deutscher Universit?t-Verlag, Wiesbaden 2007.

[3]XBRL International. http://.

[4]Debreceny,R etc. XBRL for Interactive Data,Deutscher Universit?t-Verlag,Wiesbaden 2009.

[5]Ignacio Hernandez-Ros,Hugh Wallis. XBRL维度规范1.0(XBRL Dimension 1.0),XBRL International.2006.9.18.

[6]Hoffmann,C.: Financial Reporting Using XBRL -IFRS and US GAAP Edition,Lulu, 2006..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 成语 广告语 旧词重组 概念整合

1.引言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简练精辟的四字词语。成语结构相对固定,思想内涵深刻,简短精辟便于人们记忆。如“喋喋不休”表示说话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一见如故”表示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但在不断追求创新的今天,很多成语在广告语中经历了重组,要么谐音重组,要么词语更换,要么反义仿造,语义已发生了变化,如“喋喋不休”变成了“碟碟不休”,“一见如故”变成了“一箭如故”,“十全十美”变成了“食全食美”。经过这样的旧词重组之后,消费者不仅能快速地搜索与之相关的原始成语,而且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从中得出新的概念意义,明白商家的意图。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认知过程。

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对新词具有较强的阐释力。沈莉(2010)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在解释汉语复合词、汉语俗语、歇后语和幽默语言等方面也同样具有巨大的阐释力。概念整合网络在竞争性优先原则的制约下可以解释大量语言现象与意义构建过程:虚拟事实、时间整合、语法结构、概念变化、文学与修辞等。成语旧词重组实际上属于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新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是可行的,但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这一现象是否合情合理,是该褒扬还是贬斥,本文暂不考虑。本文旨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这一语言现象,理解揭示成语背后的实时意义构建过程。本文研究的语料是从当前广告语中常出现的成语中收集起来的。

2.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现象

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现象,是商家利用其语言简练、结构紧密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根据分析,其成语旧词重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谐音重组。谐音重组就是利用成语的固定结构,通过谐音,用读音相同的某个字代替原成语中的某个字,这个谐音字和商家所要宣传的产品是密切相关的,要么是品牌的名字,要么是取与产品有关的字,以突出强调这个字与所要宣传产品的特色和关系。例如,口香糖广告取“一见如故”创造出“一箭如故”;蚊香广告借“默默无闻”赞其良好功效“默默无蚊”;止咳药广告仿“刻不容缓”创造出“咳不容缓”;空调广告更是模拟“终身无憾”打出“终身无汗”的响亮口号;驱风油广告的“油备无患”源于“有备无患”。

(2)换词镶嵌。这种重组方法主要采用把原成语的某一词或者字抽调,嵌上与所宣传产品的品牌、功能相关的某词或字的方式,同时借用原成语的语义进行广告宣传。例如,某化妆笔广告的“妙笔生花”就是由“妙笔生辉”翻新而来的;某奶粉广告的“百闻不如一试”就源于“百闻不如一见”。

(3)反义仿造。反义仿造即通过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个词或字,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借用仿造成的新词语与原成语的语义反差,来突出强调产品的功用和性能。某收录机的广告就为“眼见为虚,耳听为实”。该广告把原成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实”和“虚”位置互换,达到宣传效果。

本文的成语旧词重组概念整合分析主要关注广告语中由谐音重组变过来的成语。

3.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由Gilles Fauconni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他早些时候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是一种心理空间的合成。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是一个包括结构的、元素的集合,也就是说它包括元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说话人构建各个空间,将由谈话激发的信息划分开来,变为一系列的简单认知模式。与此同时,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各成分间的联系并映射出他们在其他空间的对应部分。简而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对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研究。

概念整合过程涉及四个空间: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2(input space 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及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整合过程起始于生成的两个输入空间,这两个空间中的元素相互跨概念映射,触发产生类属空间。类属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共有的相似的结构被投射到第三空间。合成空间是源域或目标域部分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在合成空间中,各元素得到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生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组合是指将源自各输入空间的概念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概念结构;完善是指无意识地借助相关的百科知识和文化认知模式来进一步确认和丰富已有的新结构;扩展是指对已组合和完善的概念结构进行相关的虚拟性运演和延伸(张建理,2007)。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合成空间(苏晓军,2001)。整个概念整合过程可用以下图示表示(图1)。

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概念整合过程是如何运作的。汉语里有成语“东鳞西爪”一词。原意为在画龙的时候,因为云雾笼罩全身,东边露出一片鳞,西边露出一只爪,看不见龙的全貌。但现在这个词的语义已发生了变化,常常用来表示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如:例1.这几年里搜集了一些厂史资料,可是东鳞西爪,不够完整,无法动手编写。

看到这句话时,读者不得不进行一些概念的动态重组,倘若仍持该成语的静态意义,恐怕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厂史资料里有鳞有爪就太莫名其妙了。那么这个动态概念整合的过程就源于两个输入空间,“东鳞西爪”有关的一切元素就已经生成,一幅图画是人在画一龙时的场景;另一幅便是人在搜集资料时的有关场景。至于这两个场景中具体有哪些元素,其实是完全可以构建的。输入空间1可有以下一些元素:人在画龙,云雾缭绕,不见龙全身,只见一鳞一爪。输入空间2则是:人在搜集资料,可是太杂太乱,仅搜得零星几点有用的东西。两个输入空间各元素相互跨空间映射形成类属空间,类属空间是这两个空间元素所共有的东西,那就是不管是龙还是厂史资料都是不完整的。其相互映射过程可用下图(图2)表示出来。

经过整合处理之后,通过输入空间的映射便不难推出这句话的实时意义。那么其实在整合空间中,通过借助百科知识的完善和在此基础上的扩展,我们还可得出“东鳞西爪”这个词不单单是用于形容修饰“厂史资料”,还可修饰与“龙”、“资料”同范畴的很多东西,比如“信息”、“句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东鳞西爪”这个成语的意思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延伸,不再单单是形容“龙”时所说的不完整、不全面,还多了一层逻辑上的不完整。“厂史资料”不仅仅是零零碎碎,还有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这一层意思。

4.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的概念整合分析

下面将对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这一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探讨旧词新用的实时意义,以及在新语境下的新意义是如何构建而成的。广告语中选用的旧词重组的广告成语主要有箭牌口香糖的“一箭如故”、“一箭钟情”,化妆笔广告的“妙笔生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当消费者看到“一箭如故”这个广告语时,首先肯定会联想到原来的成语“一见如故”,那么其实这就构成了两个心里输入空间:一个是素不相识的AB两人初次见面,相互交谈聊天;一个是A人初次咀嚼箭牌口香糖,这个场景可能涉及A人怎么了解,以及买口香糖,等等。这两个空间的各元素相互映射,构成类属空间。其空间元素即是A人和B人之间的情谊和A人和箭牌口香糖之间的情谊是一样的,感觉都非常好。最后通过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跨空间映射、匹配,从而形成了整合空间,再通过百科知识的完善扩展,从而得出“一箭如故”的意义,以及蕴含在其广告背后的深层意义。整个过程如下图(图3)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那么另外一个广告语“一箭钟情”的认知整合模式其实和“一箭如故”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借用“一见钟情”这一原成语而已。

“妙笔生花”源于“妙笔生辉”,要理解化妆笔广告背后所传递的真实意义就需要进行动态的概念整合。“妙笔生辉”源于唐朝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来用以形容文人才思泉涌,文笔富丽,下笔成章。化妆笔广告借用其结构形式,传递其品质良好,使用了化妆笔之后方可笑靥如花。那么要得出这个实时意义,在消费者的脑子里也需要进行一番整合。首先,输入空间1是关于原成语“妙笔生辉”的一个场景,有人、妙笔、人使用妙笔写出来的文章。输入空间2则是有人、奇妙的化妆笔和使用化妆笔后的某个人的脸的一个场景。两个输入空间的各元素进行跨空间的相互映射,形成类属空间。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使用了不同的“笔”之后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输入空间部分元素有选择地映射到整合空间,再经过在整合空间的三个过程生成层创结构,最后便可得出该词的实时蕴含意义(如图4)。

5.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讨论了广告语中成语旧词重组这一语言现象。整合理论既重视广告语境的作用,又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了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成语旧词重组的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成语旧词重组运用背后的认知过程即概念和形式的合成在整合理论的运用下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概念整合的四空间以相似性为基础表现新显结构在合成空间中得以产生的过程,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汉语的词组搭配在不断地变化着,不仅仅是限于成语的重组现象。除了成语的重组,谚语、歇后语及普通的二字词语也在经历着形式和语义的变化。概念整合理论对研究这些语言现象有着较强的阐释力。

参考文献:

[1]蔡晓斌.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郝全梅.成语语义的滋生和演变[J].编辑之友,2009,(8).

[3]蒋静.汉语俗语的概念整合现象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梁良.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及反思[J].考试周刊,2010,(24).

[5]刘波.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旧词重组现象[J].跨世纪,2008,(3).

[6]陆佳英,肖运初.新词概念合成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6,(5).

[7]沈莉.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及其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5).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5,(5).

[9]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2001,(3).

[10]张辉,李佐文.从“red pencils”和“fake guns”谈起: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1,(2).

[11]张建理.汉语“也”的认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13]张悦.旧词重组现象的认知语义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4,(6).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土豪;认知机制

追根溯源,“土豪”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书》记载:“柏年,梓潼人,徙居华阳,世为土豪,知名州里。”意指一方有钱有势的个人及家族。网络游戏“暗黑破坏神”中“土豪装备”的出F,催生了“土豪”一词的词义变迁。2013年新浪微博发起的“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话题活动使“土豪”作为“旧词新义”网络热词一炮而红,遍布广告、新闻、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土豪”词性不断丰富,使用范围不断延伸。近几年,基于这类语言现象的研究也炙手可热,但基于认知角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Fauconnier和Turner创立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了“土豪”一词词义演变及其用法的认知生成机制。

一、概念整合理论

(一)定义与内容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心理空间,Fauconnier & Turner(2002)认为,心理空间理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来分析联想和认知推理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使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另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即新的概念。概念整合理论基于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由心理空间及其联系构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络结构,概念整合网络分为四种: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最典型的概念整合是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的框架网络,其基本元素包括类概念隐喻理论中源域与靶域的输入空间(Input1&Input2)、表征其共有概念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元素组合交互层创的复合空间(Blend),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并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IN),在遵守六大有效优选原则下形成合理的复合空间,最终生成新的概念范畴(孙毅,2013)。概念整合是一种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心理认知机制。

(二)操作模式

构建概念整合网络,必须经历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匹配、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确立共享结构、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等步骤,从而将原始概念重新整合而构建新义。

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土豪”的认知机制

作为优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土豪”一词的词义变迁中所体现的认知生成机制有着更好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以下笔者先谈“土豪”的词义演变,再结合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模式图,研究“土豪”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认知机制。

(一)“土豪”的认知机制

“土豪”一词之流行不用赘述,以下笔者将通过构建概念整合网络来对“土豪”一词的词义演变作出认知机制上的解释。

1.建立心理空间

输入空间1:古义土豪概念框架。在“土豪”新义产生前,人谈话一提到“土豪”,脑子里马上会出现的心理空间就是千百年来古义的“土豪”,一切有关“土豪”的认知概念被激活了,“土豪”就是土地主、劣绅、甚至富家恶霸,他们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言语低俗,行为粗鄙,没有文化,家中很有钱有势力,出手阔绰。

输入空间2:网游义土豪概念框架。而当“土豪”二字在网络游戏“暗黑破坏神”中出现后,另一个心理空间产生了,凡是知道这个游戏的人,一提到“土豪”人就会想到那些有钱的非理性消费的网络游戏玩家,他们把大量的钱花在买顶级游戏装备、给游戏充值上,在游戏虚拟世界中向其他玩家炫耀自己的游戏人物和技能,以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的这种行为,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致。

2.跨空间匹配

上述两个心理空间就相当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源域和靶域,当两个输入空间确立后,人的思维就会开始寻找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点,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跨空间匹配,或者说跨空间映射。但与概念隐喻不同,两个输入空间中元素的映射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存在部分映射。

输入空间1中与“土豪”有关的元素有“贵族”、“恶霸”、“首领”、“劣绅”、“地主”、“庸俗”、“没文化”、“有钱”、“有势”、“出手阔绰”、“行为粗鄙”等,输入空间2中与“土豪”有关的元素有“游戏玩家”、“喜爱炫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有钱”、“非理性消费”、“虚荣心”等,在这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空间映射前,依据概念整合理论,人的思维会下意识对这些元素进行识别和归类,这就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该空间表征了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通常较抽象的概念角色、结构和图式并规定了输入空间之间的核心跨空间映射。在“土豪”概念整合框架网络中,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对象及其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即A、B、C这三个抽象的概念结构。

当这两个输入空间产生跨空间映射时,因为类属空间规定了跨空间映射的内容,所以两个输入空间内只有部分元素在人脑中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主要分为三类,“地主、劣绅”跨空间映射“网络游戏玩家”,“没文化”跨空间映射“缺乏正确价值观”,“有钱、出手阔绰”跨空间映射“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而两个输入空间中有的元素,如输入空间1中的“有势”,输入空间2中的“虚荣心”,并没有形成跨空间映射。

3.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

两个输入空间核心跨空间映射的元素被部分的,有选择性的投射到了另一个空间,即复合空间,在“土豪”框架网络中,输入空间1中对象“地主、劣绅”和输入空间2中对象“游戏玩家”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并被扩展成复合空间对象“所有人”;输入空间1中内隐品质“没文化”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输入空间2中内隐品质“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输入空间1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输入空间2中外显特征“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而未跨空间映射元素,如“有势”、“虚荣心”等,则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

4.确立共享结构

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被部分投射到复合空间,共享了类属空间的图式结构,通过输入空间投射的排列、独立框架基础上的配置和拓展过程,生成了两个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层创结构。在“土豪”中,生成的层创结构就是对“土豪”意义从对象、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进行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由此,“土豪”产生了新的概念范畴。

5.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

在复合空间生成层创结构后,新的概念图式结构还要能够反向映射回各自的输入空间,以此解新概念图式结构产生的合理性。在“土豪”中,复合空间对象“所有人”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对象“地主、劣绅”和输入空间2中对象“网络游戏玩家”;复合空间内隐品质“没文化”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内隐品质“没文化”,复合空间内隐品质“缺乏正确价值观”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2中内隐品质“缺乏正确价值观”;复合空间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复合空间中外显特征“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外显特征“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由如此完整的反映射可见,新生成的复合空间中的层创结构是很有道理的。

6.产生新义

在复合空间新的层创结构下,新的概念范畴也产生了。“土豪”的意义由此变为了“出手阔绰、喜欢炫耀、非理性消费且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没文化的有钱人”,正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述。

(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认知机制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已经成为朋友之间常见的戏谑之词,以下笔者将通过构建概念整合网络来对“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作出认知机制上的解释,其分析过程与“土豪”框架网络相似,故此处分析相对简短。

1.建立心理空间

输入空间1:依据“土豪”框架网络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今义“土豪”意指“出手阔绰、喜欢炫耀、非理性消费且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没文化的有钱人”,故人形成的关于“土豪”的心理空间所包含的元素就是“人”、“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

输入空间2:依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今义朋友可指“一群相互关心、分享、帮助的志同道合的人”,故人形成的关于“朋友”的心理空间所包含的元素就是“人”、“志同道合”、“相互关心、分享、帮助”。

2.跨空间匹配

两个输入空间的各个元素通过人思维的识别和归类,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这个类属空间以“对象”、“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表征了心理空间1“土豪”和心理空间2“朋友”的共有的概念图式结构。在此类属空间规约下,两个输入空间产生了核心跨空间映射,“人”跨空间映射“人”,“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跨空间映射“志同道合”,“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跨空间映射“相互关心、分享、帮助”,而两个输入空间中有的元素并没有形成跨空间映射。

3.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

“土豪”心理空间中对象“人”和“朋友”心理空间中对象“人”被投射到复合空间仍为对象“人”;“土豪”心理空间中内隐品质“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朋友”心理空间中内隐品质“志同道合”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土豪”心理空间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朋友”心理空间中外显特征“相互关心、分享、帮助”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而其它未跨空间映射元素则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

4.确立共享结构

在“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中,生成的层创结构就是对“土豪”和“朋友”的意义联系从对象、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进行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由此,“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句产生了新的概念范畴,“土豪”不再具有其全部特征,“朋友”也不再具有其全部特征。

5.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

复合空间对象“人”能够映射回“土豪”心理空间和“朋友”心理空间,复合空间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能够映射回“土豪”心理空间,复合空间外显特征“相互关心、分享、帮助”能够映射回“朋友”心理空间,由此可见,复合空间新的层创结构产生合理,得到了充分解释。

6.产生新义

由此可见,“土豪”产生了新的概念范畴,即指“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但又有相互关心、分享、帮助品质的人”。在这句网络热词中,“土豪”并非“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朋友”并非“志同道合”,人想要和“土豪”做朋友,没有看到“土豪”的“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没有看到“朋友”的“志同道合”,看到的是“土豪”的“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和“朋友”的“相互关心、分享、帮助”。

三、结语

本文基于Fauconnier和Turner创立的概念整合理论,依据框架网络整合机制,遵循建立心理空间、进行跨空间匹配、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确立共享结构、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的操作原则,绘制了“土豪”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经典框架网络图式结构,详细分析了“土豪”一词词义演变的认知生成机制及“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句的用法认知机制。这是笔者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一次尝试,相信对分析其它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生成机制会有启发。但本文未对“土豪”、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流行的深层原因作探索,这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7篇

关键词: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论元结构;配价结构;态

?

diathesis, government pattern and argument structure

li xia

(center of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in russian and english linguistics there are notions, such as diathesis, government pattern and argument structure, which represent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predicators.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linguistic system adhering to, methodology, objects of description, means of expression, then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key words:diathesis; government pattern; argument structure; voice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学派背景的语言学家都开始关注词汇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俄罗斯语言学界在表示语义和句法界面方面存在“配位方式”和“支配模式”两个概念,欧美语言学中常见的是“论元结构”概念。本文分析和比较这3者,洞悉俄罗斯语言学中句法和语义对应关系研究的特点。

1 配位方式

1.1 配位方式概念的产生

diathesis(диатеза)源于古希腊语,作为语言学术语,首先出现在l. tesnière的著作中,是动词句法范畴概念,与态(voice,залог)同义(tesnière 1959)。在tesnière 看来,配位方式(диатеза)为态的意义或态的结构,其分类与态部分重合,主要区分为主动、被动、反身、相互、使役和隐性几种配位方式。tesnière用图示直观展现主动式、被动式、反身式和相互式4种配位方式中情景的两个主要参项之间的关系。tesnière将态概念本身理解为动词按照及物性/不及物性所作的划分,配位方式仅在及物动词内部进行区分。他描述了很多配位方式,但没有区分语义层面和句法层面。

а. а. холодович, и. а. мельчук将配位方式概念引入俄罗斯语言学,指语义配价、句法配价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来排除动词态范畴以往定义的不明确性,如在《现代俄语语法》中,动词被动态指及于主体的行为。这里有两个概念表述得不清楚:“主体”和“及于x”. 为了明确动词态概念,须区分句子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шведова 1970: 351)。холодович, мельчук对动词态的定义是:1)每个句子都由一组句法配价构成,对于含有动词述谓的句子,这组句法配价体现为主语、直接补语(宾语)和各种形式的间接补语(宾语);2)词汇语义单位的语义配价可从其释义中得出,语义配价体现为行为主体(施事)、行为客体(受事)、第二和第三客体等;3)主动态句子的行为主体由主语表达,行为客体由直接补语表达,而被动态句子的主语表达行为客体,而行为主体变成施事补语。(мельчук, холодович 1970) 由此引出词汇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对应, холодович和 мельчук称为态或配位方式。今天比较配位方式概念和态概念之间的区别,可以得到结论:1)态在语言学中使用广泛、历史悠久,最初出现在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语法中,配位方式正好相反,是一个新概念;2)配位方式是语义?句法层面的、适用于任何语言的普遍性概念——任意语言的任何动词都至少具有一种配位方式,而态是句法层面的非普遍性概念——不是任何语言的任何动词都至少有两种动词形式与不同的配位方式发生联系。态是语法上有标记的配位方式(мельчук т. ii 1997-2000,плунгян 2000)。一个动词的配位方式和动词形式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极端:1)每种配位方式都由专门动词形式表达——态的数量与配位方式的数量相等;2)所有配位方式由动词同一形式表达,因此没有态范畴。

2011年李 侠 配位方式 支配模式 论元结构第1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配位方式概念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指比态更普遍的句法语义对应现象。успенский认为,配位方式是(语义)角色和句法上表示这些(语义)角色的名词性词汇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успенский 1977: 82)。в. с. храковский主张,配位方式表达构成该动词词汇语义单位语义结构的成分总合与构成该动词词汇语义单位句法结构的成分总合之间的对应关系(храковский 1981: 142)。мельчук的定义最为简练:词汇语义单位l的语义配价和句法配价之间的对应关系叫做l的配位方式(мельчук 1997-2000 т. ii: 163)。с. е. яхонтов指出,应该在谓词语义-句法类别的基础上建构配位方式的类型学,不同语义-句法类别的谓词具有不同类型的配位方式(яхонтов 1978)。

配位方式概念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现代语义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падучева 2006: 103)。在众多研究中,падучева的配位方式观点形成一定的体系,最值得关注。

1.2 падучева的配位方式概念

падучева在《词汇信息库》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理论,配位方式是其核心概念(падучева 2004)。依据падучева的观点,配位方式一方面反映必需情景参项在谓词的元语言释义中扮演何种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它们的句法配价位置体现必需情景参项在交际地位结构中占据何种地位(падучева 1998: 82)。这样,配位方式是情景参项的语义角色类型(如施事、受事、工具等)与其交际地位特征之间的对应机制。配位方式通过参项交际地位变化而发生改换,动词词义能够有规律地区分为各种变体。配位方式不仅区别一个词的不同词义变体,而且区别不同的词。

从参项的语义角色出发,描写句子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对应关系的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fillmore提出深层格(deep case)思想(fillmore 1968, 1977),chomsky用“题元角色”(θ?role)代替深层格(chomsky 1981)。俄罗斯语言学更多使用“语义角色”或“语义配价” (апресян 1974,1997,2000)。холодович, мельчук将语义角色作为配位方式概念的基本参数之一固定下来(мельчук, холодович 1970)。падучева细致划分语义角色,归纳整理近百种语义角色类型,构建一套复杂、庞大的语义角色体系。

падучева的交际地位分为核心、边缘和隐性3种。核心交际地位包括主体和客体,即通常所谓的主语和直接补语(宾语)。主体和客体之外的交际位为边缘位。隐性位不通过从属于动词的名词性成分显性体现。(падучева 2004)这样,配位方式实际上表现为情景参项的语义角色和表层句法位之间的对应。下面,对比动词“选举”的语义角色在句子 а和b中交际地位的变化情况:

表格的第一纵栏是变元,也就是参项的名称;第二纵栏是参项的句法地位;第三纵栏是参项的语义角色类型。从а到b,选择对象角色从客退居到隐性位,结果角色由边缘位提升到客。

配位方式的变化可以引起词汇语义单位语义的变化。例如:

② он резал мясо тупым ножом.

③ нож режет только бумагу.

从②到③,施事角色从主退居零位,工具角色由边缘位提升到主,配位方式变化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падучева 2004: 63):

fillmore也提交际地位特征,用于描写参项句法地位,但不包含隐性位,情景描写无法全面展开(fillmore 1977)。

2 “支配模式”

《俄语详解组合词典》(мельчук, а.к. жолковский 1984)的编纂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支配模式(мод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是其词条解释的核心部分,是对莫斯科语义学派《意思?文本》模式理论思想的浓缩。支配模式表格是一组转换规则,根据这些规则可以构建与对应的语义结构相联系的深层和表层支节点树形图。作为词典,可以根据上表列出动词正常、可能和不可能的搭配结构。

莫斯科语义学派从1967年开始使用支配模式概念,以表格形式体现特定谓词的语义配价、深层句法配价和表层句法配价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详解组合词典》中,表格第一横栏为深层句法配价(1,2,3 ...)和对应语义配价变项(x,y,z...)。第二横栏是表层句法配价,是深层句法配价在表层句法的体现方式。深层句法配价1,2,3等是对深层句法结构图示中节点 1,2,3等的抽象。语义配价变项从词汇语义单位的释义中得出,《详解组合词典》表格的第一横栏中进一步用谁、什么、哪里等代词在语义上加以阐释。在以语义角色和题元层级为基础的链接理论(参见下文)遇到瓶颈,受到更多批评的时候,这种处理方式更符合现今链接理论的发展趋势:将词汇语义分解成具有典型特征的语义元素,语义配价就是用变项(x,y,z...)表示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语义元素;这样,语义配价变项取代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链接。支配模式实质上就是语义配价变项(x,y,z...)与深层句法位(1,2,3...)、表层句法形式的链接。如俄语动词учиться(学习)具有4个语义价变项: x(谁获取知识或技能),y(力求做到(学会)什么),z(谁(什么)传授知识或技能),w(在什么机构);其中,x,y,z,w4个语义价变项从释义中得出4个深层句法配价:1,2,3,4。

俄语动词учиться(学习)的支配模式(мельчук 1999: 127)如下表所示:

учиться1. x учится y?у (у z?а(в w?е))=x“有意识地付出努力获取(z在w传授的)y”.

1=x?

谁获取知识或技能 2=y?

力求做到(学会)什么 3=z?

谁(什么)传授知识或技能 4=w?

在什么机构

动物名词短语?⑤

1.三格名词短语?

2.未完成体动词不定式?

3.на+四格名词短语?

4.по+三格名词短语 1.у+二格名词短语?

2.под руководством + 二格名词短语?

3.по+三格名词短语 1.в+六格名词短语?

2.на+六格名词短语

падучева指出,“支配模式是《意思?文本》模式理论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没有支配模式(配位方式)、配价和题元等概念,就没有当代语义学;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概念基础上产生解决语义和句法界面问题的机制,即西方语言学中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吸引大批学者研究的所谓‘链接问题’ (linking problem)”(падучева 2005:343)。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20世纪60年代的chomsky处在标准理论时期,主张句法自治,排斥语义。莫斯科语义学派已将语义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词汇语义和句法对应关系的研究在此后几十年里成为俄罗斯国内句法学和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3 论元结构

西方语言学中也存在类似配位方式和支配模式的理论,用于探讨题元角色(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最早探讨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之间对应关系的学者是fillmore (1968)。他认为深层格和表层的主、宾语在顺序上并不一一对应,深层格通过主语化(subjectivization)实现为句子主语,优先实现为表层句子主语的是施事,其次为工具。论元结构最初主要以语义角色清单的形式出现。如英语动词put(放)的论元结构可表示为:a. put:<施事,客体,处所>;b. put: 施事〈客体, p_处所〉。论元结构表达式a和b中的3个变项表明,put 是一个三元动词,b说明谓词的论元如何获得语义角色:括号外边的论元为域外论元,它在中心语动词put所属的动词短语之外,语义角色为施事,担任主语;括号内部的论元为域内论元,在中心语动词put所属的动词短语内,b中有下划线的变项为直接域内论元,它直接从动词put获得语义角色,语义角色为客体,另一个论元是间接域内论元,它通过方位介词间接获得语义角色,用“ p_处所”表示。

为实现语义角色跟句法论元的链接,不同学者建立不同的题元层级模式,如:c. 施事>目的/来源/处所>客体(jackendoffl972);d. 施事>受益者>接收者/经验者>工具>客体/受事>处所(bresnan & kanerva 1989)。>表示角色出现在句中位置的高低,如c和d一致认为施事者的位置最高;/表示几个语义角色的次序是随意的。

在论元结构和题元层级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全新理论——链接理论,专门用于研究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学者们根据不同句法现象设置不同题元层级,每种题元层级都无法概括所有语言现象,这也成为学者们对以语义角色和题元层级为基础的链接模式提出质疑的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语言学家试图从语义分解角度建立链接模式。“语义分解就是把词汇的意义分解成几个部分,被分解的意义是一系列特征,但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复杂结构。”(高明乐 2004:62)这样,词汇意义就体现为一组具有典型特征的语义元素,包括物体、状态、地点、行动、路径、特征、数量等。语义元素数量有限。有了它们,语义角色就可以不必作为初始概念,可以利用它们实现同句法论元的链接。(jackendoff 1983, 1990; pinker 1989)

4 区别

谓词词汇语义单位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对应方式叫做配价结构。这种对应方式以谓词词汇语义单位的配价能力为基础,падучева的配位方式、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支配模式、西方语言学的论元结构统称为配价结构。由于理论体系不同,上述几个概念存在差异。既然这个概念本身有歧义,就应该将它放到特定语言学理论体系中讨论。(张家骅 2003: 27)配位方式、支配模式和论元结构之间的差别体现在:1)三者秉承的语言学体系不同。配位方式和支配模式概念主要见于俄罗斯语言学界。配位方式概念多用于падучева的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理论,支配模式是莫斯科语义学派《俄语详解组合词典》中的词条栏目。мельчук将配位方式和支配模式二者等同起来(мельчук 1974),падучева认为它们是“亲属”,二者之间只有细微差别:支配模式概念强调每个词汇语义单位个性的支配特征,因此它主要用于单语词汇学尤其是词典学中;配位方式概念强调支配特征规律、(对于整个类别单位)普遍适用的方面,因此它更多用在普通语言学和句法类型学中(падучева 2005: 343)。论元结构的语言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tesnière的“配价”概念,此后主要见于美国的生成语法学派及其派生流派。2)表示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手段不同。由于表现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手段不同,学者们建构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配位方式的语义部分使用传统语义角色,支配模式的语义部分是从词汇语义单位释义中得出的语义配价变项,论元结构的语义部分在生成语法中对应θ?角色(θ?role),在jackendoff(1983, 1990),pinker(1989)等人的理论中则是具体语义元素;句法方面,падучева的配位方式使用客体、边缘、隐性位等交际地位级次称谓其在句中的位置,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支配模式使用阿拉伯数字1、2、3等标记深层句法位置,然后进一步在表层用形态手段(格和前置词格)填充。论元结构的句法方面因研究者的不同可以是深层句法结构,也可以是表层句法结构,3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因此,配价结构实质上就是谓词词汇语义单位的语义层面(可抽象为语义角色,也可具体为语义元素)与句法层面(可以是抽象的深层句法位,也可具体为主语、谓语等甚至是形态上的表现手段)之间的对应图示。3)方法论不同。配位方式主要采用归纳法,注重每种词汇语义类别动词的配位方式变化情况。《意思?文本》模式理论本身虽是演绎性理论,但描写支配模式主要采用描写和归纳方法,准确描写和归纳每个词汇语义单位的语义配价、深层句法配价和表层句法体现方式是词典词条编纂的基本要求。论元结构理论继承生成语法“以演绎法作为基本的推导方式,以验证假设的形式探求语言最本质的内核”的传统, 研究中常见“复杂的推导和数学公式般的表述”(冯志伟 刘俊莉 2008: 5)。4)描写的

对象不同。падучева的配位方式概念是动词词义的重要参数,主要用于概括制约俄语多义动词语义衍生的总模式,因此配位方式变化可能引起词义改变,论元结构和支配模式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падучева的配位方式概念不仅区别一个词的不同词义变体,还区别不同词。支配模式是语义和深层句法相互转换的工具,它以单个词的每个义项为描写对象,通过一系列推导规则将句中名词性成分的句法分布情况按步骤逐级从动词词汇意义中推导出来。

一个支配模式表格中会同时给出多个配位方式,无论配位方式如何变化,词汇语义单位的语义不会发生改变。关于论元结构理论的讨论众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将论元结构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层次来看待”, 如grimshaw将论元结构看成词汇语义和深层句法之间的界面,bresnan认为深层句法结构是冗余的,将论元结构看成词汇语义和表层句法之间的界面。“讨论的课题往往也以找寻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为宗旨,学者们对究竟用什么样的模式来表现这个层次提出了种种设想,并已在研究和探讨这一层次的内部结构及支持该结构运作的机制和一些语法约束规则。”(顾阳 1994: 10)  3种配价结构从根本上讲是“动词中心论”的产物,这决定3者在处理语义和句法关系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远非所有语言、所有句式都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张家骅 2008);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决定作用。正如部分学者对“意思?文本”模式理论的批评那样,мельчук描述的配价框架设置语义、深层句法和表层句法3个层面,但“其句法层面的不足之处在于句法类别过分依赖特定词项,因此难以定义”(debusmann 2003: 111)。配价结构这方面的缺陷引起部分学者关注,更多强调句法独立性的研究和理论出现,如goldberg的构式理论,沈家煊(2000)、袁毓林(1998)等基于构式理论探讨的汉语动词和句式互动机制,鲁川等(2000)归纳的现代汉语基本句模等。两方面研究相互补充,会进一步促进语义和句法关系研究的发展。

?

参考文献?

冯志伟 刘俊莉.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绪)[a]. 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 [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明乐. 链接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 外语学刊, 2004(3).?

顾 阳. 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 国外语言学, 1994(1). ?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第8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职前教育;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化;本质;多元论;层次论;概念分层

“专业化”也称专业社会化,它有2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转变过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教师教育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入门教育和在职教育3个阶段[1]。本文主要探讨职前教育阶段,即师范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进行了第5次修订,与以往的教学计划不同(过去称教学计划),这次修订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引起了学者们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库查询期刊论文,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本质”“多元论”“层次论”“概念分层”为关键词,搜集2000年至2014年的相关论文,共113篇。从上海体育学院超星数字图书馆查阅专著6部,查阅教育部文件9部。共引用18篇文献,上述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搜集的文献,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进行了综述。采用分析、抽象、概括、比较、演绎等逻辑学方法,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观点。根据辩第51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决定了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有助于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标准的制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

一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教育能力”的培养。如杨万林等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与回归》一文中认为新《课程方案》只重体育学学科专业知识而轻教育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是不利于实现“培养体育师资”的目标定位的,这样的课程改革与其培养目标是异位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向着教师教育本位回归[2]。又如王健等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一文中认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发展策略[3]。二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运动能力”的培养。例如,有学者认为《课程方案》的“宽口径、广适应”的“通才”教育思想会导致体育人才“运动能力”的下降,这引起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4]。另外,不同学者对“一专多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一专”是指专项,“多能”是指多种运动技能[5];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专”是指体育专业,“多能”是指多专业的技能[6]。三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目前对“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领域,主要是指医生护士针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的教育能力[7];但随着“健康”一词内涵的变化,“三维”健康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8]。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课程性质的变化引起了学者们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关注。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借鉴发达国家对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增设健康教育专业,提高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教育能力[9]。从上述学者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以及从《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可以看出,目前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不明确、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化标准模糊。如何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主要矛盾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主要矛盾当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客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0]223-230;所以,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应找出决定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是多元的,并且多元本质是分层次的,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分析如下。

2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理论基础

2.1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逻辑学基础

在逻辑学中,定义的逻辑形式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其中“种差”即内涵,是指该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得出的主要区别[11]。由于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比较对象是多元的,而且是分层次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是多元的而且是分层次的。从逻辑学理论可以看出,确定本质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二是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后,要与其他事物比较才能确定哪些共同特征能成为本质;三是要明确“邻近的属概念”,因为“邻近的属概念”决定比较的范围,即论域。这一过程运用的逻辑学方法是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邻近的属概念”是被定义项和外部比较对象“共同特征”的概括,这一“共同特征”能否成为本质也要考虑同层的“比较对象”。“邻近的属概念”与同层的“比较对象”又同属于更高一层“属概念”,是更高一层“属概念”下不同对象的比较。这一过程同样是运用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的逻辑学方法,此方法的“螺旋式”运用便会产生概念的层次性,概念层次性是主体认识水平的反映。

2.2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哲学基础

概念层次性是客观事物层次性的反映,也是主体认识水平的反映。任何事物都作为类的个体或属的种而存在,事物本质的层次关系是指属种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类或属的内容随着分类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种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属种关系的层次具有多样性;但是如果分类标准既定,则类或属的内容就是稳定的,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考察事物本质的层次性[12]。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与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这是认识论上2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前者是唯物论的路线,后者是唯心论的路线[10]125。“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等逻辑学方法构建,而不是按“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先验预设,即不是按自上而下的演绎路线,而是按自下而上的归纳路线构建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在《资本论》中,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认识论,“不必要3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10]129。在方法论上,列宁关于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一性指示,对今天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本质认识的方法论应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逻辑学方法的统一。概念分层理论正是主体这一认识过程的概括。

2.3概念分层理论

概念分层定义为从低层概念的集合到他们所对应的更高一层概念的影射。这种影射将概念的集合以偏序的方式组织,例如,树(分层及分类的)、网格、有向图等。一个概念分层可以在一个属性域上或一个属性域的集合上定义。假设一个分层H是定义在域的集合Di,…,Dk上,其中不同的概念层次组成了一个分层。概念分层通常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以偏序的形式排列。最一般的概念是空描述(nulldescription,以保留字ANY表示);最特殊的概念对应着数据库中属性的具体值。正式定义如下:Hl:Di×…×DkHl-1…H0。其中:Hl代表最原始的概念集;Hl-1代表比Hl更高一层的概念;依次类推,H0是最高一层的分层,可能只含有最一般的概念“ANY”[13]。以概念分层理论为指导,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

2.4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

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与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因为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要用到比较的方法,要找出专业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析、抽象、概括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共同点以区别其他专业,亦即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内涵的过程;但在定义表述时,因其逻辑形式是“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这表明被定义项必须有归属分类,否则无法确定比较的范围、对象和层次,因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定义,也就无法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专业、师范专业的专业属性,不同层次之间是属种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可以明确每一层的“邻近的属概念”,即明确论域,为认识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提供同一性前提。

2.5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即本体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并分别给出每层本质对应的定义逻辑形式:第1层本质,即本体本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性+专业。第2层本质,即一般本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性+师范专业。第3层本质,即特殊本质:体育教育专业=种差Ⅲ+体育专业。本体本质与一般本质、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是全异关系,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的逻辑形式显示,“3个层次”的本质是互相区别的,不存在包含于关系。这与哲学里的范畴(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一般本质属于共性,是共性中的一个部分;特殊本质属于个性,是个性中的一个部分。共性与个性之间是包含于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个性的一个部分。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不是包含于关系的原因在于确定本质要考虑同层的比较对象,一般本质是共性中与同层的比较对象相互区别的那个部分;特殊本质是个性中与同层的比较对象相互区别的那个部分,如图1所示。所以,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是全异关系,与哲学里的范畴(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是有区别的。广义本体论,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14]。本文本体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是指与同层比较对象的主要区别。

3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探讨

3.1按本体本质的探讨

1)第1层本质,即本体本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性+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第1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属性,这一层本质是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比较而言的。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同属专业,都具有专业的特点,不同点在于师范专业设置教育类课程,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教育能力培养以区别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这一目标定位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过去称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主的,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改革,现代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15]。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6],2003年颁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7],2011年教育部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了修订,要求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新的目标体系,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所以,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是追求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教育能力培养以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所决定的。

3.2按一般本质的探讨

第2层本质,即一般本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性+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第2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属性,这一层本质是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专业与中文、数学等师范专业相比较而言的。体育专业与中文、数学等专业同属师范专业,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性;所以课程设置都要开设教育类课程,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不同点在于体育专业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专业;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运动能力培养以区别中文、数学等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好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运动能力培养。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本质所决定的。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本质有助于主体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目标。

3.3按特殊本质的探讨

第3层本质,即特殊本质:体育教育专业=种差Ⅲ+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第3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等体育专业的主要区别。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同属于体育专业,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专业。不同点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主的,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运动科学知识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运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运用运动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而运动训练专业的目标定位则不同,运动训练专业是以培养教练员为主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是以促进运动员的健康为主,而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主;所以,教练员要掌握科学训练的运动科学知识,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熟练运用运动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本质所决定的。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本质有助于深刻理解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规律。

4结束语

从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出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3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育能力,二是运动能力,三是运用运动科学知识的能力。这3种能力分别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所决定的。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三层理论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属性的思路,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价值;但这一思路对传统的本质一元论[18]提出了挑战。笔者将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观点引进体育界,提供本质研究的另一种视野,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王建涛 戴俊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元利.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88.

[2]杨万林,徐云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与回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60.

[3]王健,季浏.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70.

[4]李强,毛振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素的新视域:课程核心与多因互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3.

[5]郑东霞,彭云志.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95.

[6]何祖新,成聪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5(3):77.

[7]万继平.培养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1825.

[8]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

[9]闫万军,张武军,周利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490.

[10]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408.

[11]徐锦中.逻辑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8-39.

[12]杨世宏,刘冠军.本质层次性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3):295.

[13]刁树民,于忠清.概念分层在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6:47.

[14]百度百科.本体论[EB/OL].[2015-05-03].http://baike.baidu.com/view/61457.htm.

[1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1.

[16]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版[S].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