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04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1篇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就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文化多元化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从积极的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还可以通过民主、法制和人权思想在高校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并通过先进思想来促进大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索。从消极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当将引发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理念。此外,文化多元化中的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如果高校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消极影响,将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质疑我们的政府,质疑我们的政党领导,甚至走上违反国家宪法的犯罪道路。尤其是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自卑,还会错误的把原因归咎于政府。

2.对家庭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着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来看,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已经较之于小时候来的小了很多。然而,家庭作为人心灵的归宿,其对于人的影响仍然是巨大且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的不同观念也会引起他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这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愿意接受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开放和谐的民主氛围,加之当代家庭中更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将会有利于他们的子女获得积极的家庭正能量。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有些家庭对于消极文化的认识程度与辨别能力不够,从而在家庭中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3.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影响,依然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到来自于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中的不同艺术作品,尤其是高校里的图书馆,它作为高校知识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服务者,积累了大量各国优秀的文化精粹。这些文化精粹必将进一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大大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与眼界。当然,还有一些优秀音乐作品、雕塑作品等都代表了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显然能够在高校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氛围。此外,来自于异域的宗教文化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这是指宗教文化中的好的一面,它将引导大学生一心向善,从而找到心灵寄托。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着色情暴力电影等,它会让大学生陷入到过度放松的陷阱当中去,接受这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蚀,从而容易导致学业无成,甚至出现犯罪倾向。此外,还有些国家有些组织等,大学生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如果不能很好的辨认,将有可能做出反人类、、反国家的罪恶行为,后果当然是灾难性或毁灭性的。

(二)对受教育对象的影响

1.对理想信念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影响也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就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国际化大趋势,它可以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化,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高校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多种文化。那么,大学生就可以通过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更为切实的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努力选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文化多元化让大学生的选择面更为广泛而杂乱,容易造成大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变得犹疑不定。因此,文化多元化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它可以让大学生看到优秀文化的力量,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它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干扰,让大学生产生偏激的看法。

2.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会有不少善良的故事发生,也有不少感人的事迹存在,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好的文化,无论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它们都具有真善美的本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心灵震撼力,有利于引领他们更好的对待生活与学习。而思想道德又会引领行为的发展变化,文化多元化的积极影响也会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转变,把一切优秀的文化来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国家或民族的不健康思想道德观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学生,他们看似前卫,实际上是对道德的践踏,不仅会造成身体方面的伤害,也会引发心理的严重损害,进而在这些不良思想道德的指引下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1.教育内容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有着积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更为丰富的选择性。这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多元化文化的推动下极大的丰富与发展了。一些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素材,比如说可以引进其他文化中对于他人隐私的尊重原则来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度,重视个人的独立性与相对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信心。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弊端较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而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将可以接受到不同的文化观念,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比如说,大学生要能够自立自强,具有竞争意识等。

2.对教育方法的影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完全可以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方法,很好的融入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温暖,引导他们去做公益事情,投入到爱国主义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把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四)教育理念的影响

1.培养目标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主要就是有这么一些方面。具体来说,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干扰与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擦亮自己的双眼,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做对得起社会、国家、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工作,要引导他们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期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2.教育者素质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者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提高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思政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博览群书,吸收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做出较为客观理性的文化判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识别能力,才能够把大学生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起到领路人该有的作用。

二、结束语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大国,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艺术教育,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出现了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只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才能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多元文化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具体而言,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新增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且使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越来越突出。审美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审美感受与体验。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审美特征变得越发突出,学生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历史,了解文化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族概况、地理环境,从而不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和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实现了一体化发展。艺术教育中,会涉及许多历史、自然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进一步还原。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时,还能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发展。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现状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人才。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文化教育观念落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为文化观念方面的差距,并且与现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悖逆。我国现下的艺术教育还处于“一元化”状态: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教育学者将欧洲古典艺术当作现代艺术的文化形式,过分地推崇国外的艺术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还有部分教育学者故步自封,只注重传统文化,漠视世界文化,文化视野狭窄。这两种现象是“一元化”概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此,2014年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特别提出,要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将我国的艺术教育转向全球,从而加快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相信此举一定能促使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三、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生本理念,感知多元文化情怀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新推行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理解多元文化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并且提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对多元艺术文化精髓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奋斗,这是对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新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把学生当作艺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吸纳多元文化的意识,不断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艺术形式,感知多元文化情怀。如《孽海波兰》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原昆曲的改造,在这个曲目中,梅兰芳先生通过改变头饰及妆容,为曲目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而红极一时,这是艺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大胆地对《孽海波兰》进行改造,为其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从而感知多元文化情怀,促进艺术文化发展。

(二)认清本土文化,确立正确艺术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外来文化的引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让学生认清本土文化十分必要,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文化,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如带领学生鉴赏国外油画艺术品时,使其在感受西方油画写实或抽象主义带来的美好意境的基础上,明白中国传统的笔墨山水画也有营造独特意境的方式,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知西方绘画艺术的写实与中方绘画艺术的写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绘画艺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显然,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许多学生过分地推崇西方文化,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教师应首先对多元文化有更充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三)注重文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理念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越发浓烈,因此,艺术教学除了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著名艺术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艺术形象诞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其符合时展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并使学生多方位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把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从一些中外艺术大师通过多元文化融合取得艺术突破的感人事迹出发,引导学生肩负起文化创新的使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开拓文化思维,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进行艺术教育时应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艺术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首先,要注重新型媒介的运用,如利用网络或媒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前沿知识的传播,赋予当代艺术教育更多活力与生机,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引进新型媒介,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艺术教育,拓宽学生感知艺术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全新认识。其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些与艺术现象有关的艺术活动,如在上课前,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论当下热点的艺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多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旧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开拓学生文化思维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让学生走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促进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当代艺术教育要紧随时代形势,注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应用,抓住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5):185-188.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比较教育;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

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方法问题给予了长期的关注和争论,并提出了比较教育的一些研究范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研究事业的扩展、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转换。"各美其美的文化彰显,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存"的时代引起了以跨文化研究为主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上的深刻变化。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基础

1、是对文化普遍主义的扬弃

文化普遍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具有一致性,认为尽管各种文化就其表面看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比较教育研究是处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研究者的主观性的文化倾向。

2、是在文化相对主义基础上的发展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可重复的独立自在的体系,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表现与特殊价值体系中的特殊文化传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无法比较。

3、埃德蒙.金接受时代的检验

埃德蒙.金在其比较教育名著《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近日比较教育》中关注更多的是国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而忽视了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对于这一点埃德蒙金显然已经认识到了,在2000年这部著作的中文新版序中,它表明了对逐个国家论述和学校组织过细的分类的研究方法在当今社会已失去其合理性.

4、民利运动发展的演进

1915年由美国学者卡伦在《美国的文化与民主》导言中首次使用"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在美国具有各种亚文化,各种亚文化都具有独特的语言方式,乃至自己审美的和思考的形式,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都在美国社会里占有一定地位。

二、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的特点

从多元文化主义自身的产生及演进来看,它的基本观点的形成是对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扬弃。它肯定了普遍主义对真理存在的认同。但是由于各文化对人类价值观存在不同标准, 因此认识是可以多元存在的。多元文化主义肯定了相对主义对异文化的尊重, 但同时坚持通过阐明自己的立足点,将教育问题置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作相互比较和阐释, 有助于深化对教育的认识和了解。

1、对作为"文本"的教育问题的开放的解释观

在认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隐含着不可回避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 可以将比较教育学的比较教育研究视为对作为文本的教育问题的解释与理解。在研究中, 多元文化视角的研究范式持开放的解释观, 在研究者阐明自己立足点的前提下, 可以支持多种解释的存在。

2、强调研究者所作解释的个性和立足点

在比较教育学研究中,用以解释的立足点, 反映了研究者的理论兴趣、特定的研究问题、其猜想和预期以及他作为一种参照系的理论, 表现为研究者独特的文化背景。比较教育学研究涉及众多文化问题, 因而保持其研究的客观性便具有一定的困难。

3、将解释视为有待不断改进的假说

在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中, 所有对跨文化教育的解释应被视为对问题提出的试探性假说, 需要在严格的批判检验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但仍远非终极真理。这种开放的观点强调所有的探索都只是一个对真理不断有新发现的过程。

4、对跨文化的教育的比较强调理解研究

解释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解, 理解同时包含在解释过程的每一阶段之中。在对人文科学的"意义"的研究中, 研究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的人对他们各自生活意义的理解, 关心的是"参与者的看法" 。通过理解与解释, 研究者把握对人文世界的意义, 达到研究者的主观世界和文本所提供的世界的融合。

三、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对跨文化教育所能作出的贡献

随着通讯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然而,文化交流可以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伴随互惠,也能导致两败俱伤。如何减少文化,民族间的偏见与冲突,作为跨文化研究的比较教育学,可以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1、尊重各文化、教育的独特性

比较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可在两方面展开:一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二是为了解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而实施的教育。

在一国以内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特点。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有三种理想即同化、适应和不同文化交流。在国际间的跨文化教育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会员国应在各级和各类教育中,促进对不同文化、他们的相互影响、他们的前景以及生活方式的研究。以鼓励他们相互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之处。我相信,在多元文化主义范式中,比较教育学能够通过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使各国人民认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价值观,并了解各民族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2、增进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

以系统论观点来看待比较教育学,要求把世界作为一个人类社会来整体把握。20 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交流愈来愈频繁。在教育交流中,研究者通过考察不同国家教育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可以更好的认识本国教育。教育交流也可以形成对自身的批判态度从而在借鉴中得以发展,文化受到挑战和发生变迁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司空见惯事实。

3、有助于探讨教育的一般特征

在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都是既有共识,又保留着各国的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各民族政治、经济及文化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同异,有助于探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一般知识、理论与原则。尽管如此。各国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会因其一定程度的趋同而改变其基本性质,这些更多的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及文化取向有关。

4、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增进世界和平

从宇宙飞船上看到过地球的人说:能够看到地球,但是看不到国界。但是,种族之间、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仍在世界上时有发生。教育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做些什么呢?在倡导文化平等共存、民族间相互了解的多元文化主义范式研究中,比较教育将全球主义的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作为促进世界和平在教育上的途径,并以此促进全球主义的比较教育研究。

四、结语

比较教育学通过跨文化、跨国研究为世界文化交流做着自己的贡献。以多元文化主义范式为基础的比较教育学研究,在对作为文本的跨文化教育问题所作的解释与理解中,倡导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推促国际文化交流、国际理解与世界和平教育,希望借此促进人类文化在互相交流、促进、融合中走向和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英]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

[2]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3]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6).

[4]王春光,孙启林.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再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3).

[5]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87.

[6]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4篇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六)论文获奖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多元化交际能力

跟随这世界发展的脚步,当下中国的发展已渐入国际轨道,而培养与其发展相接轨的人才则成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和文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培养面向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要过关,英语--一种国际语言,一枚让学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娃娃抓起,则是培养面向世界人才的关键,根据儿童智能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抓住幼儿,小学低龄时听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一年级时正式开设英语课,大力推广“兴趣,情景,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则成为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大量教育著作后,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1.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音语调,必定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1.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学习材料和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师要想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颖可信,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内容尽量与时代同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方式以交流互动为主

教材只是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的一种“样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受到网络等多种资源的冲击后,教材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经过筛选的网上语言资源就成了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授课,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图展示,课件辅助的教学法把方法,引导学上讲出身边的animal,并提出哪些动物可以作为”pet“被他们拥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加其中,使得课堂气氛接近并融入日常生活,而课堂中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的工具到文化:开创外语学习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语言只有在相对应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应变和交流中才能充满魅力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元化的,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

2.1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该教什么”而应该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口脑并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提出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们在教授“Asktheway”的内容时,应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自行讨论“如何向他人问路”和“如何给他人指路”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有老师点评,在学会“Asktheway”的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bathroom。”,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创造情境为其提供自主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应用英语的自信心,也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开展学习课外材料、如举行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智力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

2.4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

掌握源自于运用,作为一种交际语言,英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交际工具,其工具的作用只是为让彼此进行交流,然而只有单纯机械的语言学习而不涉及其文化过程的学习终将是不完善的。例如:“luckdog"如单单只是给学生讲“luck"“是幸运,运气,好运”的话,想必大部分的中国小学生都会将“luckdog"翻译成“幸运的狗”“好运气的狗”吧!而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因素就是学生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不了解,很显然,犯这样错误的直接原因就是“汉语言,汉文化”的负迁移,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内涵,并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和狗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happydog""luckdog"等学习英语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对单词,语法,句型的简单学习,而是从工具(语言)到文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可适当的举行一些英美文化,英美风情,以及中英文化差别的知识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是共识,如何培养,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过从近年来国内对第二外语的交际意愿与与日俱增的研究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愿望,换句话说,除了交际能力外,外语教学的么表还应该包括对交际意愿的培养。

3.1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母语”来说,发音难免会有汉语的负迁移现象,而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则是我们开口说英语的第一步,那么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标准的发音,同时还应让学生多听看英语的原版影片。如:采用动画电影,因为动画电影画面丰富,场景感人,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让他们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练习并模仿片中的标准发音,尝试根据片中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配音,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要求,还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标准地道的发音,是他们英语发音标准,口语的以提高。

3.2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三心。六忌。九坚持

三心:

三心即树信心,下决心,立恒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学会母语,外语就没什么可怕的。横下一条心:"inforapennyinforafound"“不干则已干则到底”,坚信"it''''sdoggedasdoesit"“坚持就是胜利”

六忌:

1.忌难为情,别怕出错,别怕被人笑话,“丑”尽甘来。

2.忌自卑心,相信你能说,你能行,相信你可以把英语说得像汉语一样棒。"practicemakesperfect"。

3.忌完美症,不要追求无误,更不能追求完美,这些都是羞于开口,练习口语的最大敌人。

4.忌默译法,不要时时借助汉语,不要时刻在自己的心里把想说的话想成汉语然后再用英语翻译,有母语的干扰,英语是说不流利的。

5.忌挫败感,不要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不要因一时的挫败而放弃,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要相信进步与投入成正比。

6.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言的学习,重在练习,只有天天说英语,才能说好英语。

九坚持:

1.坚持仔细听辩,这是口语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对语音的连读。强读。弱读。吞音等都要听清楚,这样才能首先做到发音清楚并可以听懂他人说话。

2.坚持认真模仿,要坚持模仿英美人的地道口音,只有模仿到位,口语才有保证。

3.坚持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发音器官,改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质量。

4.坚持丰富词汇,只有掌握了足够常见的口语词汇,口语表达才能游刃有余。

5.坚持段篇背诵,背诵有助于丰富大脑中的“资料库”有助于英语口语表达的布局谋篇。

6.坚持知识的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交际知识,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7.坚持使用英语思维,只有坚持使用英语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才能做到在口语交际中反应灵敏。

8.坚持积极参与,要积极参与各种口语练习,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9.坚持大胆实践,要大胆用英语交流,特别是若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增加感受,获得信心。

3.3以英语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或核心内容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在面对当代小学英语教育问题上,要摆脱其应试性和哑巴式英语,不要跟学生施加“负压力”。比如说“今天上课老师讲的那些单词我应该会默写吗?今天老师讲的那些是重点,今天老师讲的那些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等等。而应该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会写几个英语单词,会做几道语法题,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作用就在于交流和沟通感情,所以学习一种语言,重在其运用的灵活性,因而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教育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能力,他们才有想要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起学生的英语基础,影响与学生的交际意愿,成长与学生的持续练习。相信有了这些内因和外在动机的支配,其交际能力则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4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真用,实战,英语口语才会真正提高

语言学习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语言学习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想想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时,并没有人去教我们怎样问路,怎样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怎样。。。。。。。但慢慢的,我们不是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吗?不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吗?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学习汉语是的种种经历与过程,不难得出结论:“学习一种语言,环境和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试想:“从他们一开始学习英语,我们便做到在英语课堂上绝不出现汉语”也许这样的做法起初会让老师觉得授课很难进行,因为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纯英文的授课会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用担心,想想我们对汉语没有“概念”时,我们不也无法理解它吗?但不过是短短三四年的耳濡目染,我们便可以对其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生初学英语时,我们便采用纯英授课,甚至可以将校园的标语全都换成英语的,相信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学生将不再会有那种“汉转英”的转换思维,相信用这种方法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学生的英语将会脱口而出,交际能力就会得以真正的提高。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初学者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4.2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4.3融洽的师生关系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因学生喜爱这门课业得有利因素。

4.4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4.5让英语对学生有持久的吸引力

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对于知识层次高的学生,,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

2、关心鼓励。

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结:随着“地球村”的来临,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就英语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把外语教学的内涵发挥到极致,真正的做到从工具到文化的新境界,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将英语的听说能力发展到“第二母语”的水平,同时,教师在培养方式上应摒弃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根平人民教育2008年20期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年10月18日

【2】戴丹妮我与英语有个误会。中式英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6篇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roces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multi-cultural existence and influence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re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In this complex multicultural trend of rendering, value orientation, moral values,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cultural identity, promote and foster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king "integrated diversity" as the leading,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Key words: multi-culture;ideal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53-03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及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影响着思想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被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取代。

在我国,多元文化体系的特点为:一方面,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反映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与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并存。这一发展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就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探索创新适时的对策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对多元文化的一般性认识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的差异渗透到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民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群体和宗教之间均存在着这种差异。就我国而言,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正统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文化,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科学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情趣、理想人格等文化观念体系。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非主流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化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不同的个性文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和谐共处的一面。由于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所以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价值冲突。

多元文化其本身的存在对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信仰的迷茫与困惑、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纷繁复杂,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主体的多元化,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多元文化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其思想的不稳定性和易受影响性使得多元文化既为其提供了找寻更多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的契机,而多元价值标准又冲击着其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2.1 积极影响

2.1.1 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大学生的思想来源拓宽,文化丰富多彩,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纷纷传入我国。现阶段,我国除了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外,还存在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不断兴起且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如休闲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也存在着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

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群体,他们热切地渴望知晓东西方各国的文化知识、渴望了解五彩斑斓的文化习俗;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个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独立树立理想信念的文化接收主体,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需求有所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于文化的需求都大相径庭。在多元文化体系下,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开阔了大学生的观察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来源,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状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也满足了其不尽相同的各种需求。

2.1.2 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大学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多元文化体系的背景,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西方文化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渗透到了中华大地。西方文明中诉诸理性、崇尚知识、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先进精神也逐渐渗透进入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之中;其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观点也改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其大力发展科技、注重效率、锐意改革、科学管理的丰富经验在我国也广为流传、掀起效仿热潮。这些先进开明的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丰厚宝贵的经验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可借鉴、可吸收的巨大宝贵财富。同时,通过对这些先进精神、知识体系、发展经验的有意识地批判性吸收,也有利于我国不断地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进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 消极影响

2.2.1 多元文化碰撞冲突,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迷茫和困惑,进而导致其理想信念缺失。多元文化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成为了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他们不仅渴望广泛涉猎各种文化,而且更热切于揣摩和效仿各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然而,各种价值观及其根源的文化基础内涵有时是不尽相同甚至是有激烈冲突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角逐,引发了大学生在选择价值观时的犹豫与困惑,进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严重后果。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理想信念缺失,往往会表现为奋斗目标缺失、奋斗动力不足、精神状态不佳……而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日趋加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心理负荷已经超重,但是由于理想信念缺失、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减压渠道,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纾解,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无所适从,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失范”状态,诸如酗酒、斗殴、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2.2.2 多元文化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缺失。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注重的是效率、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济导向使得国家过热地追求GDP增长,而社会大众对于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卓越”的依据,人格的高下优劣反倒成了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如此的社会观念导向,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往往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重物质利益轻道德利益,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校中,有的学生盲目讲求物质生活享受却不愿付出努力,宁愿冒着道德风险瞒报、谎报家庭收入情况以骗取贫困证明、获得国家补贴而不愿在学习、工作上勇于争先获得奖学金;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往往以短浅的、眼前的金钱收入为依据选择工作,而并没有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来确立理想;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总体表现为国家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

2.2.3 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地位模糊,大学生出现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极为深刻。通常而言,文化模式的更替要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慢得多。尽管有一些观念的改变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要比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滞后得多。

我国的主流文化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即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弘扬“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旧的价值观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而主流文化所宣扬的状态与社会现实状态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因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都远远不够,主导地位日渐模糊,然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动摇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危机重重。

3多元文化体系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形势纷繁复杂,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意义重大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拓探索出能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新思路,利用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1 积极顺应文化多元化趋势,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古语有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由此可见,多样化对于人和事物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潮流,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制定合适、合时的工作计划并及时有效调整,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对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想来源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能力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文化多元化趋势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疑会为满足大学生多样的需求提供便利,但当前国际环境复杂,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的网络语言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渗透,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主体的辨别力。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翁。

3.2 利用多元文化契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多元文化趋势加强,一方面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价值取向特点;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先进开明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丰厚宝贵的经验也随之而来,对这些先进文化的有意识的批判吸收有利于不断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契机。

多元文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而言,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是形式,“和”――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才是社会的根本。正视文化多元化趋势,正视社会存在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高校价值观念教育的一元化矛盾与冲突之现状,我们必须重视主流文化和社会共识、共享价值的构建与宣传,以加强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坚持其政治导向性;加强民主教育,构筑高校德育的制度规范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平实的语言和鲜活的形式来诠释主旋律、表现深刻的理论以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同度,赢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认同和忠诚、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高校的话语权威。只有对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达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3.3 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价值观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疏导等)课程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保持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多元文化固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尽相同甚至是激烈冲突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

应对多元化趋势现实,要求我们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课程或活动,如开设各种有关价值取向、人生观选择的公选课程以指导大学生在广泛涉猎各种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加坚定对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系列指导活动,使大学生尽早地在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现状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既利于社会发展又利于充分实现自己才能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重视学校、学院心理咨询室、心理联络员的培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有效机制以及时跟踪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提供其需要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积极应对、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相关辅导课程、活动才能使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各高校需要继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义禄,王敏,刘带.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8.

[2]汪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与创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2007.

[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云南民族学院等编.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文化教育 学生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bstract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popularity development stage,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increased every year, the university's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trengthe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多元文化教育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影响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不少国家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今天来看,多元文化教育已摆脱纯粹的理论探究形态,深入到教育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事务管理。同时,一个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是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正向和谐发展。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在20世纪50~ 6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几乎是多元民族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是从消除种族歧视、为不同种族或民族的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角度来说的。20 世纪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扩展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不再仅限于消除种族歧视上。概要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促使学生了解并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进而掌握文化接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活动。①

多元文化教育的总体目的,体现在学生个人、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就学生而言,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正确认识民族、社会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养成处理不同文化的得当的行为模式,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就社会而言,通过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并适应多元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各族群的和谐发展。就文化而言,通过学生的文化化,掌握所属社会群体的文化,进而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适应不同文化的需要,在传承各文化体系遗产的同时,促进所属文化的变革。②

2 我国多元文化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

2.1 我国高校多元文化现状和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高校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南北学生生活习惯差异化。同时随着国家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项目增多,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留学生从曾经以亚非拉地区学生为主发展到来自欧美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学生。这提高了我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难度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复杂性。

2.2 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不尊重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问题体现

(1)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老师不够专业化,机构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老师从文凭上统计,大部分还是本科毕业,而具有硕士文凭的老师人数少,同时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文凭的老师人数比例较少。在结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老师,呈现的是个兼职的状态,不是研究这个专业领域的老师,也不是能全天为学生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专职人员。在招聘学生事务管理老师的时候没有兼顾到工作人员之间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搭配问题。

(2)没有考虑到多元文化差异,对学生统一要求不尊重学生的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地发展阶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和跨省份的学习,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没有采取措施来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生活需要和发展方向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会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由于留学生语言上的差异、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勤奋程度上的差异都会给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影响其留学效果。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的规定,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而论, 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制度的需要, 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给学生需要留下个人空间。而且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坚持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尊重,学生要服从学术权威和权力权威,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要服从组织、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3)没有回归服务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事务管理对学生的服务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但要服务学生个人,而且要促进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服务学生的主观要求,而且要服务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④

(4)为留学生提供的服务停留在表面上,是简单的、单方面的文化传播。我国高校设立了留学生服务中心或配有专门的老师、机构和服务,但是这部分的留学生是被圈限在为他们设置的服务区域里,使得他们不能进入我国真正的大学生人群中生活和学习,虽然为他们提供过中国节日和集体参加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机会,只是让留学生单方面的在课余时间学习我国文化,参加简单的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活动和节日,没有深入完全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和中国的家庭特征等。让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体验中国文化,没有让这部分的留学生完全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5)忽视人的社会化,使得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较慢。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⑤我国现阶段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将学生社会化这方面是一个空缺,在就业指导和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使得学生陷入两难境界,没有帮助对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定向,传授求职和择业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在社会上的危机感、危险性,加大了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过程中的成本。

3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下的学生事务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建设

我国应该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涵,建立专业化的标准、明确统一的工作职责和规范工作绩效考核,从制度上进一步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地位、作用、实施、考核评估进行政策上的规定。同时,根据从事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制定详细点的工作细则,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加以细化,要求工作人员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在针对教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鼓励工作人员向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形势政策师等多个方面发展,为有能力和有意向的教师提供学习和培养机会,使之成为专业人才。

3.2 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大学文化丰富多彩

高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源泉,校园文化就是国家文化的继承和繁荣,他也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外化为虽带有教育意图但却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学环境,它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⑥

学生事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让来自于不同种族族群团体的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减少校园里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现象。如举办民族聚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络感情,消除成见,以利于学生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和社团所作出的贡献产生良好印象和感觉。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大学生个人品质,增强对自己的文化和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的尊重。

3.3 目标管理,回归服务和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质也是应该为服务学生和促进学生学习。现在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全人发展是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衡量学生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感到大学生活动不能够自主,让他们在完成学术学习后有过重的负担。因此,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应该减少对学生的管理,要促进学生在教室外的学习、生活层面而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高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管理不仅要整体服务学生,同时要使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个体权益的捍卫者、个性化环境的倡导者。

3.4 针对留学生建立相互交流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199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首次超过万人,2000年增加到5万到如今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⑦外国留学生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种宝贵资源,他是打开在校大学生眼界和开放性思维最便宜高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要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同时更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尺来衡量,在为留学生提供优异的住宿条件或可选择住宿环境,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在中国家庭里的生活机会,以使来华留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

在全球化和高校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的结构不再单一化,学生对自己的多元文化发展和需求多样化与日俱增。因此,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加快学生事务管理的师资队伍和设置的专业化建设,在符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人口结构的多元文化下,建立适合多元文化下的各国学生的平等、自由、多元发展下,促进学生发展和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学生事务管理。

注释

①②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0-28.

③ 王恩林.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36-237.

④⑤储祖旺主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