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多元教学法论文

多元教学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6 18:24:42

多元教学法论文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1篇

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和概括总结3个基本环节。比如,在讲解凯氏定氮法以及氮平衡的时候可先引入“三氯氰胺案例”,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学员分析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原因,教员再来解释事件中真正蕴含的生物化学本质。比如,在讲完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三章内容后,让学员分析过度减肥造成厌食症,数天不进食,机体内获得能量物质代谢的途径有哪些?通过学员分析讨论,教员总结,大家认识到机体如果长期不进食可发生糖原分解、脂肪分解、糖异生、酮体生成和利用等多种代谢变化。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式教学法的关键,要注意所选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契合度。我们发现选择一个学员较为熟悉的或听说过的,但又不知为什么发生的、说不太清的、又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案例,学员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案例式教学法为生物化学课程与临床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调动了学员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提高了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员科学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论证总结”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通过讨论,培养了学员逻辑推理、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体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讲解DNA复制的时候可以联系电视中常见的亲子鉴定;讲解蛋白质消化吸收的时候针对中医中“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是否科学展开适当的讨论;而在讲解核苷酸代谢时候,结合市面上见到的各种核酸营养品及口服液的广告进行讨论。学员通过讨论,全面理解代谢途径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并对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讨论式教学法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讨论教学,讨论式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员的组织和引导,这就对教员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教学保障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启示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multicultural educaion lies in multi cultures and equality in education.Its practical methods mainly include the four reforms of multicultural courses proposed by Banks and the five way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ummarized by Sleet.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and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regard to education receivers,emphasis on educ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attitude and policy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Howev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can serve as inspiration to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in conducting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stressing female education and edueatlon for students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Key words] multlcultural education;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Inspiration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其实践

1.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及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当时的民权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种族和民族提出了很多教育平等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观点;学校要聘用更多的有色人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以使孩子们看到本民族人士成功的例子和榜样,等等。随后,美国的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残疾、同性恋)纷纷申诉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教育机构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作为回应,政府。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产生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逐渐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现已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呢?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

根据以上定义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它将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残疾等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它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不同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而不是生物形态上的不同,是导致不同文化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文化上的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该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尽管对弱势群体公开的歧视已不多见,潜伏的偏见、低期望现象还时时存在,而且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育工作者能够和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创设一种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6)学校应该教授弱势群体学生在社会取得平等地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上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的理论。

3.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二是斯里特的文化/组织类型。班克斯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贡献法是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及其他与民族有关的因素,加进到特定日子的活动内容和特定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添加法是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其他内容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情况下加进课程中。转化法是将课程结构和目标予以改变,以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其他不同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社会行动法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到社会活动技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社区。

斯里特总结出五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人类关系法是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合作,改善各民族、种族、宗教组织及其他群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是学校对应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教育教学。单一群体学习法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一个特定群体,整个课程只反映这个群体的立场、观点。多元文化教育法是运用班克斯和其他人的理论改变课程和机构,以促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社会行动计划,参与改善社区的文化民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斯里特认为,上述五种方法中,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区别

1.受教育对象和办学形式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它不仅针对弱势群体学生,还针对优势群体学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准确点说是限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举办独立的少数民族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则是多种族多民族学校。

2.教育手段侧重点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极为重视文化对应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注重政策倾斜和行政手段。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类型有较大差异。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引用最多的学习类型是场景依赖型和场景非依赖型。场景依赖型学生对学习环境高度敏感并受环境影响大、社会技能发达、喜欢“目睹(旁观)”学习、采用已组织好及已给出的知识等。场景非依赖型学生利己而不关心别人、社会技能发展差、喜欢独立思考和学习、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等。

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学习类型和一定的文化有关,如墨西哥裔美国人比较倾向于场景依赖学习。当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类型相适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对学校的态度明显改善,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西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举例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跨文化交流技巧会影响课堂教学。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一些问题,在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率直”,而另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笨拙或粗鲁”。处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他们利用不同文化“透镜”的结果。例如,教师说某一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家长可能说这个学生太离群;家长对教师提出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可能说这个家长对学生的学业不关心。

3.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及政策不同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强调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强调尊重其他族群的传统文化,但更多是只把它作为对少数族群学生实施教育的桥梁和手段。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有力和活跃的部分,因此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及政策能够说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依照相关法律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媒介广泛使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从小学至高中甚至到大学都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应有的地位。如在北美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获得英语能力的桥梁。如美国的新双语项目于1963年在佛罗里达州DADE县CORAL WAY小学开始实施。这个项目的成功导致了其他双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和其他州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双语教育项目遍布13个州,共有56个地方项目,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西班牙语一英语项目。2O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对双语教育的第一次政治冲击。一些人提出警告,如果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会促成加拿大魁北克式的分离主义倾向。1988年美国“双语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将双语教育年限限制为3年。

虽然在美国有不少双语教育模式(转化模式、发展模式、双向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等),转化模式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主流。双语教育转化模式中,所有课程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同时教授英语课程,待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熟练程度后,转到只用英语教学班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单纯用英语教学,只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其尽快适应用英语教学。上述两种模式的目的是尽快用英语同化学生的原有语言。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实行较为开明的语言政策。1996年的官方语言法规定,在联邦双语区和有较强双语服务要求的地方,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1988年,参众两院通过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受之影响较大的领域是非官方语教学。尽管加拿大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保护语言权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语相对于英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相对于法语和英语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平等地位。

三、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1.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试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内容是学习和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英雄人物等民族常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理论。活动开展的范围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活动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从小尊重和欣赏各民族不同文化,达到民族大团结。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多元文化教育,其方法类似于上面提到的班克斯的课程贡献法和添加法。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并将其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非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所有学生。通过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理念教育,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要创造条件,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内容逐渐渗透进学校各门课程中。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该反映各民族经历,各民族观察问题的不同立场、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课程如果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会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也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观察事物。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仅有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提到多元文化教育,并在音乐课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我们应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出发,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反映多元文化的内容。例如,将不同文化群体(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作者的作品及反映这些群体生活的作品收进语文课教材中,使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课程中。通过上述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重视女性教育

女性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更多是由社会因素而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儿童从小开始根据社会既成的标准,按照大人们的期望进人性别角色。在学校,女生相对于男生,受重视程度及得到教师的期望值低,在实验课和课外活动中男生处于主导地位,在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等专业女生比例偏低。在社会上,女性受歧视、地位低、从事的职业薪水低,针对女性的暴力活动经常发生,女性承受工作、家务双重负担等。在男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行”与“不行”的标准是由男人来定的,女性的所谓的“不行”就是不符合这一标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保障妇女权利、实现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一定的差距,上述西方国家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在我国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中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如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女童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等。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应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重视女性教育。

学校的课程要反映女性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相关的概念,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女性形象,教会学生从男性及女性的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使男女学生同时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参加课堂讨论和其他活动,要注意实施适合女生的教学方法。

3.重视贫困家庭学生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贫困家庭学生与中产阶层家庭学生相比占有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加上饥饿、家庭学习环境差、教师期望值低等原因,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率高、学业成绩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生家庭的贫富差别在拉大,一些贫困家庭孩子由于经济原因失学。总之,农村和城市、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之间占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中尤为突出。要采取措施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办好农村教育,缩小其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要千方百计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教育工作者要对来自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降低对贫困家庭孩于的期望值,更不能歧视他们;在学校课程中要增加工人、农民的生活经历,多反映他们的需要,要与农村实际相联系,使包括城市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实际。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多元化体系;表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53-02

我国初步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指导思想多元化。从宏观上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微观上讲,外语教学应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多元化。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描述的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除了总体目标外,还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目标下面还有许多子目标。

外语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外语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办学模式和教学阶段多元化

1.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国有官办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了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体制。

2.教学阶段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较好的从幼儿园开始实施,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外语课,有的还开设第二外语。而每一教学阶段内又往往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教材编写指思想的多元化。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呈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多元化特点。

2.外语教材多元化。为适应各地区、各类学校不同起点及不同程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这些教材有中外合作编写的,也有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共同编写的,外语教材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立体化。

3.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由“一纲多本”决定的。“一纲”是国家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外语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保证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本”意味着在多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出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千差万别的教材。

4.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贯彻语言能力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并重、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因培养个性化复合人才的需要设计了很多课程模块,因而课程设置也有区别。

四、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教学要求多元化。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以尽量符合各地的实际状况。故我们的外语提出了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要求,而每一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转变把外语考试看做是外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外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的错误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考核变成能力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手段。除了考试分数外,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成为评价的标准。

3.考核办法的多元化。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从题型上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从形式上看,既有口试又有笔试;从手段上看,既有传统的考核办法,又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增加的机上考试(包括电脑和语言实验设备)、电话考试等;从考试空间看,既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考试,又有远距离的间接考试;论文、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

五、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1.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现在的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可以开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社会人士经过考试也可以参加到教师队伍中来。此外,外语教师的国际化非常明显,不少学校都有多名外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2.教学对象的多元化。一个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早已兴起,目前的外语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也有业余的学历教育,还有遍地开花的各类外语培训等。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既各具特色,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又相互作用,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的特点。国外的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和认知法、自觉对比法以及最新的外语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认知交际法、人文主义教学法等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探索创造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法”、“情景・结构・规则・交际法”以及“拼读入门,阅读主导”、“听说引路,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等教学模式,还有张思中外语学习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交际法、折中法等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吸取营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探究――研究教学法、归纳思维教学法、小组协同教学法、个别规定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1)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英语语言学的诸多流派与分支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理论、认知理论、信息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各外语教学法的直接理论基础。同时,各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也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教学法的优化组合。

(2)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多元化。采取哪种外语教学法,是由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结构决定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语水平、教育需要、社会需要和外语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所处学习阶段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外语教学的普遍性,又要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合理性。多种外语教学法在借鉴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没有万能的教学法,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学法,继承和创新是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流派,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外语教学方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的适应性、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情意性和教学的双边性是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

(4)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特点的多元性。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3)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课程、教材的研究、改革相结合;4)教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相结合。

(5)外语教学渠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又必须不断推进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利用网上下载材料、自制课件、国内外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等共同构筑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手段。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我国外语教学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综合、互补和开放的特点,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Asher,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3rd edition.Las 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988.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4]李庭芗.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2000(11).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历史;方法;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西方社会民权运动的产物,以反映多元文化、要求文化平等、倡导相互包容、体现民主平等为主要特征。从产生之日起,多元文化教育便为人们所接受和倡导,并被视为解决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途径,更被当作处理民族国家教育的处方。

从广义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场运动,为不同的文化、种族或宗教背景的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多元文化教育并无统一的定义,不同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莱文森(Levinson)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混乱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赋予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但并没有厘清多元文化教育本身的概念。每位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多元文化教育,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人来说,它的概念就变得有些复杂和混乱。鉴于此,有必要探究思想家们对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内涵与方法的认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内涵

富林温德(Fullinwider)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起源和制度化给出了如下解释: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是伴随着三次教育运动的交汇而产生的。其中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非裔美籍学生融入学校的运动。在融合时期,废除了种族歧视之后非裔学生的表现一般比美国本土学生差,于是出现了关于多数与少数学生之间是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育的各种观点。根据富林温德的研究,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表现较差的学生仅仅是能力不足,且学校没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生设立不同的标准;其他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和教师需要认识到差异,并且学习如何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另一个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贡献产生于文化同化和文化多元主义之间冲突的时期。富林温德认为,最后一个作出贡献的运动源于一种思想,即少数族裔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与其不同的语言和阶层背景有关。这场运动最终使旨在提高少数族裔学生学业水平的双语教育纳入教育议题。富林温德指出,这三股支流交汇成一场运动,即多元文化教育运动,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明确的定义,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制度化。

20世纪80年代, 霍林斯(Hollins)讨论了关于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问题。他提出,因为学习理论引领课程发展、教学和教师教育,所以,多元文化教育自身也需要使其延续的学习理论。根据霍林斯的观点,这一理论必须说明学习不受文化影响,并提供基于文化与学习关系的一般准则。在这一时期,高尼克(Gollnick)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大目标:一是彰显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与价值;二是促进人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尊重个体之间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三是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选择的机会;四是促进全人类的社会正义和所有人的机会平等;五是促进不同种族间权力分配的均等。班克斯(Banks)考察了多元文化教育历史发展与进化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对少数人群历史的关注,思想家把种族内容纳入课程,主要关注少数族裔的历史与文化;第二个阶段,关注少数族裔学生的需要,旨在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随着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解的加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种族群体,女性群体和残障群体也要求在课程和学校中被平等对待;第四个阶段主要关注基于种族、阶层和性别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如佩恩(Payne)和韦尔什(Welsh)所言,多元文化教育已经从教育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只关注教育实践和所有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途径,而且是一个旨在为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方法。

里奥斯(Rios)和斯坦顿(Stanton)分析了涅托(Nieto)和伯德(Bode)提出的多元文化教育七大特征。第一,多元文化教育是反种族主义的方法,它关注种族主义以及种族歧视问题,不是为了控诉他人,而是为了消除社会偏见。第二,多元文化教育被认为是在课程中如同阅读和写作一样的元素,因为它是基础教育。第三,作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对所有学生一样重要。第四,多元文化教育是动态的,它依据多元文化社会结构的动态性,评估并修订教育资料和教育项目。第五,多元文化教育是普遍的,认识到这些原则的学校在课程的每个层面都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具体层面上体现多元文化特征。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思考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单独的项目。第六,多元文化教育以社会公正为导向。第七,多元文化教育倡导批判性教学。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习者去了解、交流并克服社会困难和不公平。涅托和伯德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包括这七个特征,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每个层面都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成分,为促进社会的公平作出了贡献。他们强调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课程基础的重要性。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方法

在课程中,多元文化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美国以不同方式出现,反映不同的目的。班克斯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了把种族方面的内容整合到课程中,产生了四种方法。第一,贡献法。它要求把少数族裔的英雄人物添加到课程中,同时在课程结构中保留主流的课程价值和目标。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其仅仅有助于讲授少数族裔群体的文化事件和英雄,不利于审视消除种族主义、贫穷和压迫的社会问题及其方式。此外,它还限制了文化学习。例如,庆祝一些少数族裔重要人物(如马丁・路德・金)的生日,或是举办非裔美国人历史周活动。这种方法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的意义。第二,添加法。即添加一个章节、一本书或是增加一门课程,不改变课程的目标和结构。班克斯认为,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少数族裔群体的文化内容通过主流作者添加在课程中,这无助于重构课程,因为学习的主题是以主流为中心的标准决定的。因此,它不利于学生从文化群体的不同视角去观察世界。第三,转化法。这种方法不同于前两种,它促进学生从不同的文化群体立场去理解社会观念、问题和斗争。例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这个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盎格鲁爱国者、非裔美国人、英国人、印度人等不同视角的看法,帮助他们理解整个历史事件。根据班克斯的观点,学习这些主题不是强调不同群体如何为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作出贡献,而是强调美国的大众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从不同种族、文化和宗教群体的交流与贡献中产生的。第四,决策制定和社会行动法。这个方法是前一种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包含前一种方法的所有方面,促进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一个概念或问题时,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例如,在解决如何在学校中克服偏见的问题时,学生被要求在收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价值观、知识、信念,去假设可能的行动,并决定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因此,这个方法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且给他们一种政治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

吉布森(Gibson)区分并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不同方法:一是多元文化教育被用于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教育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价值差异,并且获得个人不同的权利;三是保持且扩大文化的多元性;四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培养成功且有能力的人。随后,吉布森讨论了第五种方法,并认为前四种方法把文化的概念局限于种族定义中,这样依然会造成无意识的偏见。吉布森认为,即使一个种族群体所有成员都共享一种文化,不同的成员也有可能会拥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在少数种族群体和由少数种族组成的整个社会里有差异也有相似。简单地说,吉布森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使所有学生认识到多元社会文化是由多种亚文化组成的,并使他们在整个社会的各种亚文化中发挥作用。

斯里特(Sleeter)和格兰特(Grant)也概括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方法。第一,通过英语、读写能力、欧美历史价值等项目的强化课程,讲授特殊和不同文化,旨在使非主流群体学生接受主流文化。这种方法认为非主流群体学生能力不足,需要被同化,以使其获得成功。第二,不同于上述方法,人类关系方法承认非主流群体文化,尊重他们的不同价值和经验。这个方法通过在学校和社会范围内提高对非主流群体文化的包容度,从而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认可。该方法还强调不同文化群体对社会的贡献。然而,这种单一群体的研究方法仅仅关注单一的文化群体以及表明其身份的共同历史和文化特征。这个方法在选修课中仅提供了注重单一文化的专门课程,因此,它不可能涉及所有学生。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中,在注重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以各种角度探讨了传统的学术概念。在这种方法中,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评估与开发过程向所有想参与进来的群体成员开放。第三,多元文化社会公平教育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包括认识和尊重差异的原则,而且包括促进文化多样性、社会变革与公平。在这个方法中,教育实践注重以公平为导向的主题,如种族歧视和压迫。人们认为学生需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民主方式参与社会讨论的能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分类,莱文森通过三个不同团体(政治哲学家和教育哲学家、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工作,考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并说明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视角。简单来说,对第一种团体内不同的哲学家而言,多元文化教育是对少数群体要求保护他们群体文化的回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对善的认识,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自治精神;通过强调宽容、尊重、思想开放、公民理性、公民平等等价值观,来培养优秀的公民。第二个团体强调多元文化教育以促进社会转型和重构,以消除种族主义、社会偏见和歧视,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三个团体利用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少数群体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自己,提高学生在全球经济中的工作能力,使他们能融入多元文化世界之中。

莱文森基于不同学者的不同理论和实践视角,区分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方法。迪隆(Dhillon)和霍尔斯特德(Halstead)则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各种问题。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广泛的教育问题。第一,迪隆和霍尔斯特德从三个层次审视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用来描述一个群体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文化指一个群体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行为方式,文化表示一个群体所重视的活动或成就。第二,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讨论,主要关注国家角色、不同文化群体的权力关系及其对多文化教育发展的启示。第三,关注少数群体,通过教育把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的权利。第四,关注对儿童教育做出基本决定的权利。例如,父母能够拥有在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中教育孩子的权利,孩子有不受父母约束自由选择学习不同文化的权利,国家应承担起保护这些权利的角色。简单来说,迪隆和霍尔斯特德通过审视文化、力量、权利、多元主义等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说明了有关教育中文化差异和文化角色的问题。

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为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政治及教育哲学家如何定义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解释教育方法。迪隆和霍尔斯特德声称,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来自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他们认为,过多关注文化相似性会造成文化压迫与文化缺失感,而过多关注差异性则会引起偏见、分离与社会排斥。然而,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建立在自由与平等的基本价值观之上。按照这两个价值观,多元文化教育强调两条原则:“尊重文化差异”“所有生活在多元社会的儿童对教育平等的需求”。第一条原则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的文化价值及其信仰,如、文化认同感、语言多样性等。第二条原则强调文化差异。生活在多元社会,学习者应该养成宽容、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为了帮助学习者培养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体现了学习者的文化多样性,强调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和互动,鼓励他们参与到他人的文化活动中,批判性地分析现有的生活观念,激励学习者培养自己对于“善”的理解,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人们如何在民主多元社会中平等而又自由地生活。

但是,一般而言,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却受到了其他方法拥护者的批判。左派反对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缺乏对社会中权力结构的关注,因此不能理解文化压迫、种族主义、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反对者称教育最需要做的是在主流文化中为学习者提供高层次的读写训练,以便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而这是多元文化教育不能保证的。尽管如此,多元文化教育的自由观在总体上还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反对任何文化凌驾其他文化之上,尊重个人对良好生活方式的理解。

三、结语

用一个定义来概括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多元文化教育源于为社会每个成员争取平等和公正的运动。在美国,传统上认为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独立宣言》,但它明显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民权运动,进而发展成为一场以更加公正为导向的运动。在早期,多元文化教育通常关注少数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机会。随后,多元文化教育的范围逐渐从种族扩大到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包括妇女、残障人群体及不同社会阶层。对多元文化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分析表明,多元文化教育方法的关注点已经从单一群体文化视角转变为更广泛的领域,即整个社会被视为一个由各种亚文化组成的或者是多元统一的整体。

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方法表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群体及其期望的结果已经随着对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理解的扩大而扩大。如上文所述,多元文化教育的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展,一开始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现在是针对所有学生。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也从认识其他文化扩大到为少数族裔提供平等自由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机会。如班克斯所言,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不仅向一部分学习者而是向所有的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5篇

摘 要 文章探讨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可行性,为该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多元反馈教学法 体育专业 太极拳

太极拳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技术性强,要领不易掌握的体育教学项目。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笔者将多元反馈法运用到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教学信息的反馈途径和方向,收获良效,结果如下:

一、材料与对象

实验对象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高职学生。样本条件:年龄在18~22周岁;身体素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时间及地点:2011年9月~2011年12月,共38学时,每周一次课,在学院(太极拳馆)进行教学。

实验分组设计:采用随机抽样抽取2个班,采用随机方法确定一个班为实验班。

二、方法

实验方法:实验组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法。

测试方法:实验前及实验后进行太极拳技能评测、太极拳理论考试,记录成绩。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指导学生正常填写焦虑自评量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三、结果

(一)两组基线水平

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上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二)两组实验前后太极拳技能及理论课成绩比较

(三)两组实验前后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四)两组实验后对课程的满意度比较

四、讨论

“多元反馈教学法”是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1-2]。近年来,多元反馈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本研究将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于太极拳教学中,结果表明: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太极拳教学,学生技能与理论知识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李宁.多元反馈教学法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7):50-51.

[2] 王德民.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中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96-99.

[3] 张岚,马斌.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106-108.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6篇

一、关于多元阅读理论

多元阅读理论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历经多年观察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分别是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也就是说,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且各个智能强弱不同,形成特定的智能结构。不同的个体人对应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能强于语言智能,数学学习会占优势,而文科学习则显得很难;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于语言智能,所以很有音乐天赋,却往往在语言表现上令人不如意。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有强弱之分,但却并非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多事情中,往往需要人们多方面的智能参与。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仅仅根据某一项智能,而要多元化地看待。语文虽然是文科,但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单纯某个智能的参与,而是人的多个智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人是以多元智能来参与的主体,所以语文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而是多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多元阅读理论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二、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

(一)编写多元阅读辅助教材

为使阅读取得切实效果,使多元阅读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考虑编写与教材配大的多元阅读教材。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教学重点以及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情感主线,而在方法指导上却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能仅仅授人以鱼,也即方法学习应该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编排一些辅助性的多元阅读教材,从侧面配合教材的使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体化。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实际,多元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应设置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写话、单元练习等板块,要力争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各种智能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实现全部智能均衡发展。

(二)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

阅读终究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根据多元理论,阅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避免单一,既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针对一个文本,可以从情感、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分别调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的参与,并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理体会,又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综合应用于过程中。由于多种智能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进而对文本实现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当然,多元化阅读也并非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把每方面都做到,使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能参与到实践。一堂课时间有限,短短几十分钟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智能都被调动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每个角度至少调动起一种智能。阅读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各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地相互补充不同角度的阅读思维和成果。如此一来,可实现各个角度、各种智能干预下的阅读的深入,从而使全班学生各方面智能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

(三)建构多元化的阅读课堂

多元阅读的实现,还有赖于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言堂,或者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讲。如果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未按教师引导去思考,就可能引来教师的责骂。这样的课堂没有民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时日长了,学生都仿佛一个样,是一个模子中出的一样。相应地,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就会失衡,而某些学生的某些本来较强的智能却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被压抑至死。这种现象在当今成年人中调查是不难发现的,他们就都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走过来的,大多都被要求成为听话的学生,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培养,结果很多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特色,有的某些特长天赋被埋没掉。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于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智能均得到发展,不至受到压抑。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第三,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第四,营造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勇气表达,有能力思考。一句话,教师在课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7篇

关键词: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人的智能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观点,那样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决定于智商测试,其实这种简单的智商测试只能测评人的数理逻辑思维与语言智能,而人的真正智能是多元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语文阅读的本质既有相同不同,它应该是教师指导小学生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的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结合自己头脑中己储备的信息进行连续性的思维活动,把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还原为具有特定自然景物特征、蕴含的特定思想情感过程。简单的说一般语文阅读就是由“言”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言”、“意”的双向还原过程。正确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教学的基本过程;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有助于深入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基于上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所担当的任务。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部分第一自然段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力能够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大纲的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构想

把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方法作为一个比较具体的项目工程方案提出的目的,就是以便在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进行实验,这样涉及面窄,易于取得各方面认同,可以迅速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工程的构想分为两个部分,即多元化理论指导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一)多元化理论指导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

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他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我们推行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最后不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都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应正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总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则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总之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确立了学生自主精神后,还要掌握和拥有多种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快速有效的教学成果。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所以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首先就要让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而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是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要多动脑筋,根据上述多元化的理论与指导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小学生阅读的教学任务。

1.小学阅读教学中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德纳强调通过直觉学习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以达到智能培养的目的。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直觉学习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学习,在许多情景中被证明是足够可靠的。

2. 小学阅读教学中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人的身心之间有着隐秘而复杂的联系,当心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生理能量。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胆小、羞怯、紧张等,实际上是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如柔韧性差、灵敏性差、耐力差;反之,心理健康、思维活跃,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动作敏捷、意志坚强,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柔韧和富有耐力。因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躯体是自我的一大重要资源,它拥有巨大的潜能可待挖掘。关于身体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学科群。

3. 小学阅读教学中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强调合作学习,也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的意识。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合作过程中,合作调查、实践、访问、查问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培养学生之间为人处世、和睦相处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学会理解和完善,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生生的合作关系。

多元教学法论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法;应用;学习情境;学习氛围;思维拓展;分组讨论;评价体系

多元化教学方法是指多样性、开放性等教学形式。语文学习贯彻学生的一生,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方法是实现多元化教学。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体现出当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1创设初中语文学习情境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热爱学习语文,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是语文结合实际的一种体现。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使“语文”进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是语文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的方式。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为古诗词配以合适的音乐等,是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结合,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方面有重要优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多媒体利用其自身的影音录像优势,将封闭、无聊的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语文课本上的一个个文字充满立体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犹如置身其中,对语文知识有一种“看见”、“听见”的体会,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印象深刻。

2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课堂氛围息息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放松身心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后再讲授课程知识,为学生解答在学习上的疑惑;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接受并且相信,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固化,无法将初中语文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学生对教师不再是“敬畏”,新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蒹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将诗词断句清晰,使学生自己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思,并将想法表达出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从而使语文教学成果和学习效率均得到提升。

3用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思维拓展

完善的思维逻辑是在问题的引导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初中生,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具有较高的可塑价值,因此,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逻辑逐渐形成并完善。在多元化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运用“问题”引导法,牵引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完善。

4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语文知识

分组讨论是多元化教学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分组学习因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并且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彼此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运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组,使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的状态,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例如:学生进行语文课外实践教学,每组学生对负责的内容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回到课堂组与组进行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5合理运用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结束的关键是评价。多元化教学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其相互呼应,多元化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含学生自身进行评价、学生彼此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等方式,初中生的个性正处在趋于成熟的阶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智力优势、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利用的资源,努力实现中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对待他们应该采用个人的评定方式,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任何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组合,而不能歧视他们。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初中语文学习知识、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学习也得到进步。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写作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通过学生之间的初步评价,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完善,再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学习语文知识,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效提高。总之,语文教学本身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感知生活、体会生活,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珍.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求知导刊,2016,(10)

[2]于淑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5,(11)

[3]杜永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赤子(上中旬),2015,(12)

[4]姜勇,马继英.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