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6 10:41:29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1篇

(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内容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由自身素质、学习研究素质和拓展性素质,依据这三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范围,进一步确定分级指标,才可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探索或实施有自身特色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其中自身素质指标应该包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素质;学习研究素质指标应该包含在研究生开展的学习科研活动中所体现跟人文素质相关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推理能力等;拓展性素质应该包括医学研究生在日常的体育活动等拓展性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从上面各具体指标可以看出,高校已经认识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所要考虑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测评方法参差不齐,差别很大,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定量的测评方法,把许多测评的内容量化。目前,高校运用最多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医学研究生在一学期所开设的所有关于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的成绩,“X”指关涉人文素质提升的各奖项的总数,“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质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首先需要在高校根据确立的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的分项指标,组成由控制相关指标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教育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同时要成立具体的教育评价工作小组,由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部分学生干部等,负责具体评价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4-03

医学主要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因此,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但是,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仍然偏重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培养。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等,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途径,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以医德为核心,应具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和愿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知识;应具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上的良好素质,以便在医疗工作中能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赢得病人的信任[3]。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除了生物因素以外,其他因素也可以诱发疾病,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因此,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不仅要重视病人的疾病治疗,还要重视病人的心理治疗;不仅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5],主要表现为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人们也提高了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从心理、人文等方面去关心病人。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学生的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医学生的用人单位,如医院、医学高等院校、医学研究所、药厂等,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工作责任心、协同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系列的改变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及其原因

1.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1)对待病人态度冷淡,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2)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3)有些医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流利地书写临床病历、实验报告等医学文件,也不清楚如何写求职书和推荐信;(5)有些医务工作者有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如接受某医药公司的贿赂,为病人开该公司的药品,全然不顾药品的治疗效果;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红包”或“宴请”等;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6)由于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6],医学生诊治病人时,思维方式单一,没有分析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7)有些医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承受工作中的压力;(8)临床上还有很多疑难杂症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要攻克这些难题,需要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人文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医学生智力发展不全,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

2.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1)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少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医学生只要专业素质过硬就可,人文素质教育对自己的前途帮助不大;(2)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我国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科分班,理科班学生主攻数理化,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书籍阅读较少。医学生来源于理科班考生,人文素质先天有所缺陷;(3)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程,教学时数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7]。欧美国家的医学课程由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为20%,德国为26%,前苏联为22%,日本和英国为10%~15%[8]。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文课程比例偏低;(4)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他们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注重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医学课程中蕴藏的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社科类教师大多文科出身,由于缺乏医学知识,无法在人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的特点;(5)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医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9]。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校园内缺少人文景观,图书馆内人文社科类藏书不足,日常活动中缺乏人文知识讲座和人文艺术活动等,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6)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10]。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医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人文知识理解不深,难以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素质。

四、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高等医学院校的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需要,抛弃过去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起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观念。

2.提高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课程,例如:社会学、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加强学生的基础人文素养。此外,结合医学的特点,开设与医学相关联的人文课程,例如:医学文学、医学美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等,做到文医融合,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1)通过进修学习、讲座等形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人文课程教师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使其能在人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的特点;鼓励医学专业课教师学习人文知识,以便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此外,加强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2)增加人文课程教师的编制,引进人文素质教育人才,改变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增加人文课程创造条件;(3)聘请社会上人文艺术界的有识之士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讲座。这些兼职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修建人文景观,如树立华佗、南丁格尔等名医雕像、医学生誓言碑、“求真、博爱”校训石碑、知名校友捐赠碑,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中,这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人文艺术节、人文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3)鼓励学生建立人文社团,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话剧、摄影、文学等协会,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4)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它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因此,图书馆应扩充人文社科类书籍,以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需要。

5.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1)临床见习和实习。在医院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服务群众意识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医院带教老师应将职业道德、与患者交流的技巧等正确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从而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课堂上的说教相比,社会实践教育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总之,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倦怠”预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4-75.

[2]金仕琼,彭雷,李忠,刘学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37-438.

[3]潘晓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适应力的提升[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108-109.

[4]周丽琴.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636.

[5]张晓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889-890.

[6]白云,刘晓光,李占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4):598-599.

[7]孙英梅,岩磊.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4):562-571.

[8]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2005,(6):42-43.

[9]孙英梅.面向新世纪开拓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局面[J].辽宁教育研究,2002,(4):25-26.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一、前言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李灵萍.医文互通现象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17-18.

[2]颜耀华,李力,郑英如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30-31.

[3]王冉,杨建坡.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53-654.

[4]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J],2005,6:42-46.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当代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阐述

首先,传统的教育体制本身存在弊端,没有系统的教导医学生必要的人文知识。医学院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理科生,他们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规范和束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般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的积累对他们如同鸡肋、可有可无,这导致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在人文素养和知识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进入到医学院之后,医学生面临的是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如何完成课业要求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根本无暇关注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积累,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难以提升,这很可能造成医学生只有专业知识却缺乏为人处世的智慧,在参加到工作岗位之后很容易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其次,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比例失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很多医学院只将国家要求大学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其他和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相关的人文核心课程都纳入到选修课体系之中去了,并且对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论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极其不规范,这导致了很多医学生都将之作为赚取学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存在着重复、逻辑不严、知识难成体系的情况,这使得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选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课程和知识难以形成互动互补的合力作用。另外,很多医学院都在大学的第一、二年级开设人文课程,而当大学三、四年级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学习和深入地专业课学习时却难以接受到人文知识教育了,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横向关联和纵向连续,彻底和医学教育体系相割裂,使得医学院的人文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医学院人文教育方法单调、内容陈旧。很多医学院还按照教材的大纲进行内容教导,讲授的内容和医学生实际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和状况南辕北辙,人文知识教育和时代要求相背离。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医学院在教学开展的过程都已经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通过提供视频教学和图片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知识的教育就摆脱了被动灌输的教学困境,很多老师知识单纯地将人文伦理和道德直接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完全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这导致在享受了短暂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之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依然兴趣缺缺,他们学习人文知识还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完全没有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层面,医学生人文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二、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讨

1.要实施科学和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获得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是学生将来从业的基础,是教导学生求真的重要途径;人文则是做人之本,是教导学生扬善的理论依据。医学学科天然地含有着科学和人文两大属性,因为医生这个职业不仅仅涉及到专业技能,更关乎到社会伦理。所以医学院作为医生的培养场所,一方面要教导学生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教导学生掌握丰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逐渐内化为人文技能,并将之贯穿到以后的医学行为之中去。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加强针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医学院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将人文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明确下来,让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补充、水融,使得人文教育具有科学意识,科学教育中包含人文关怀,二者有机融通,共同促进高校教育理念的完善。

2.构筑完善的人文课程教育体系。医学院可以首先从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始进行完善的人文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品德修养、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坚定从医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智慧层面,做个合格的医学学生;医学院还可以从基础课程教育中进行人文知识的传输。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一些人文核心课程,将医学哲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和卫生法学等知识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行医治病过程中必须秉承的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够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另外,医学院还要在临床实践阶段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在临床实践阶段,教师要教导学生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增强在行医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提升和病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和技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妥善处理医患关系。

3.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理念实施的关键,也是决定教育改革和教学内容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准决定了教育成果的高低。教师本身又是人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所以医学院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打造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性使其出现了其他院校没有出现的情况,那就是人文教师缺乏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又缺乏人文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医学院应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文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互通互融,人文类教师要去专业的医学课之中去补充自己的医学知识,医学专业教师要通过人文知识讲座和专业的在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提升人文意识和人文实践能力。医学院还要不定期地邀请那些德高望重、人文素养优秀的知名医生或者教授到医院来进行讲座,使得广大师生能够感受到老医生和老专家们身上那些高尚的医德和医风。

4.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医学院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到医学生自身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其将来在社会殊的角色和定位,尽量在学校内部创设和实际工作情况紧密联系的人文环境,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担当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徐华平.浅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5篇

【关键词】医疗行业 人文教育 医学生素质

人文素质是结合能力、知识、观念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品质,这种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以及思想水平。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其医学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对解决当前存在的医疗纠纷问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在校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当代的医学生肩负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医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国家对在校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有关文件指出,当代医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提到与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素质一样重要的位置。要求医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立志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就有医患关系紧张这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生的伤害案件。原本亲密的医患关系为何会遭到破坏,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患者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遇事不能冷静分析。然而另一方面,部分医生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没有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自身人文素养不高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数量较大的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医学生。然而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贫困医学生们往往会产生自卑感,这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是极为不利的。为了使这部分医学生也能够建立阳光、健康的心态,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生,必须加强对其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这无论是对该类医学生本人还是对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如何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医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这让他们的思想一直处于较崭新、开明的状态,因此广大的教师们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脚步,顺应教育的改革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

(二)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的功效,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工作。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建设人文教育环境,积极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号召广大的医学生们向榜样学习,从而使医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自发学习相关人文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

(三)图书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对医学生进行宣传。学校可以在图书馆里增加一些人文学科的图书,并放在图书馆较为明显的位置,使得更多的医学生来阅读这些图书,以加深他们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学校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号召和鼓励医学生阅读人文学科的图书,以提高学生们的人文主义素质。图书馆要经常性的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医学生养成阅读人文类图书的习惯。

(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老师们需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光明的形象,信守承诺、严谨治学,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2]。

(五)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工作应当是高校关注重点。加强高校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对高校和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高校而言,加强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可以使教职工和学校的利益需求保持一致。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和教师每天朝夕相处,必然会受到教师思想的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在校的医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精湛的技术、宽厚的品格、广阔的胸怀、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来影响医学生,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是对医学生进行间接的思想教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建设工作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素质是是考量医生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这是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则可以有效的减少医患矛盾,树立医生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6篇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的旨在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实用型全科医生的一项重要计划。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主要在农村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性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医学高校是培养卓越全科医生的主要阵地。

医学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研究是医学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高校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医学与人类相伴而生,医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服务的,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2];传统的希腊医学,关护“人性”特征非常明显,古希腊圣贤的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大凡杰出的古代或近代临床大师,无一不关爱“人”,着眼于活生生的人[3]。现代以降,在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影响下,医疗技术发生了质的改变,医学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受惠无穷。但是,医学也开始脱离人文,医学教育“技术至上”观点日趋严重,医学如何发展,医学教育责任任重而道远,医学只有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造福人类。正因为这样,要想发展面向基层农村的医学教育,医学高校必须强化医学生对医学的原初定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二)医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目标的应有之义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着眼于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优秀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兼备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具备行业引领潜质及创新意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新的医学标准要求的临床医生[4]。这种基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教育、卫生规划战略定位决定了卓越医生的培养,更加强调其人文素质教育。而目前,在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环境下,医学生往往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其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相对薄弱,这些都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相悖[5]。因而,医学高校在加强医学生医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学习的同时,应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卓越医生培养过程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二、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研究

(一)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理念、模式

医学高校作为开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对医学生的培养必须以“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重视医学生的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教育,以达到为农村基层培养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医生。为此,在其“人文素质教育”路径上需要构建全程化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构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优秀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营造与社会共育的卓越医生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

(二)构建全程化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围绕医学“正确了解疾病――人――社会”这一关系式,建设医学人文素质理论课程群,课程要凸显医学科学发展的大文化观,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完满和谐的大健康观,体现预防、保健、医疗各层面上的大卫生观,课程要涵盖医学教育中必需的心理、社会等文化知识体系,注重古代与现实、内因与外因、宏观与微观、医学自身与心理、社会等诸多辩证关系中的文化联系[6]。这一架构不仅承袭了医学的文化传统,而且开掘了医学的文化源泉,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发展。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以五年制临床全科医学生培养为例,可分为课堂课程教学模块和开发课程模块。

在医学生教育的前两年以“通识人文教育”为主。目的在于尊重和发展医学生的个性,关注医学生广博知识的积累,关注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可分为公共人文素质教育和理性、观念性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两部分[7]。公共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侧重所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共有的人文素质教育,除高校“两课”和一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外,学校可以制定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教育阅读书目作为开发课程模块,制定阅读实践手册,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完成,增强学生对一般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内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理性、观念性的人文素质基础教育则强调医学教育价值观的养成,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对医学本质、医学规律和医学的社会性等根本问题的正确理念。在课堂课程设置上可开设医学导论、人文医学总论、医学哲学等课程,使学生懂得医学的过去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能正确解释人文医学内涵,能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对医学分析、判断、综合与创新能力。在开发课程模块上,学校可在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依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学生对医学生誓言的学习和朗诵,组织新生和毕业生参观校园实验室、医学伦理馆,交流自己家乡的医疗卫生状况,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医学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医学教育的三年级至五年级,以培养医学生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以为病人解除病痛、增进健康,注重培养学生在卫生管理和临床实践中人性化操作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7]。国内一些大学通常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行为医学(分专业)、社会医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通过开发课程将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置于大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获取信息、了解事实、提出假设、做出是非判断的基础上,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提高医德修养。

医学人文课堂设置的两个阶段各有所侧重,又浑然一体,能有效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可以通过改革传统的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大课堂发言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辩论会、模拟学术会议发言、创意演讲、角色扮演、录像教学、两个甚至多个教师同堂的以问题(PBL)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医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以及未来命运的直接关怀等文化因素有机地注入在课堂讲授中,使教学内容的抽象化与课堂表达的形象化相结合,让医学生在轻松活泼生动的文化氛围中学知识。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模块,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医学高校要专门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由中心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研究平台,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平台。

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旨在加强基层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建设,在医学生教育的全程中利用假期、临床见习期及毕业综合实习期带学生深入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加强对医学人文本质的认同。对此,我校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孙思邈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研究平台,旨在规范医学生课外医学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校利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对开展的诸如杏林使者青年志愿者义诊工程、医学生暑期卫生社会实践活动、关爱工程系列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前期策划、角色情境模拟、论证,中期指导,后期总结、评估、宣传、修订,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全程参与,打造医学人文教育品牌活动,达到教育学生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平台,旨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考核与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重点对医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临床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引导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文素质理念和能力。

除此之外,中心可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网站,构建以医学生基层就业、发展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网络拓展教学模式,关注和正确引导医学舆情,了解医学生心声,传递基层声音,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德术并重”的教育理念和服务基层的动力。

(五)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

教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医学院校应培养一支“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以人文素质教育实践项目为载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这支队伍即需要具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又需要有来自基层的具有床边的、情景的,具有感性、形象的教学特征的兼职队伍,通过教学团队的合力教育,培养出具有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医学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教育中,必须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国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1.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爱、友善、诚信、守法、爱美”等,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精神成果,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医学人才质量。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医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熏陶医学生,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就当前医学教育工作来看,过重的强调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难以满足医疗事业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医疗服务事业的从事者,医学生人文素至关重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了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要具备人文关怀意识。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医学教育的同时,就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医学人才。

3.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3.1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中,对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偏重于专业技能的教育,从容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一个短板。现代社会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所教导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针对医学生的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要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函理论、人文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前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2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所谓文化自觉意识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一种合理认知,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一种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特色以及发展趋势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够在文化环境下增强自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P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够只一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当自觉树立文化意识,将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来进行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医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

3.3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深受教师的行为举止的影响,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反之,教师人文素质差,就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医学生认为是指教育中,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学习,让教师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医学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同时,要强化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3.4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环境十分重要,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为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重视环境的营造。针对校园环境,学校应当要突出医学特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突出医学特色。在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以及道路上可以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来明明,如扁鹊楼、华佗路等,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5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医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应当集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积极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如邀请知名的教授、专业来校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素质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的认识。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医学教育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网上曾有护士发微薄希望患者等她下班后再死,凸显了医疗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极度匮乏。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分必要。

1 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2],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3]。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实际,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学生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1.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正在被边缘化

无论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行业和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4]。此外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医学教育研究的立项、评奖等方面。以2005年部级医学教育成果奖为例,在46项医学院校所获部级教学成果奖中只有2项与医学人文教育有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领导决策层不够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本身的工作与研究水平不高有关。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

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环境平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另一部分师资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自身又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满足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但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需求没能很好结合起来,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转贴于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5]。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成人文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5]。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3] 许俊卿,詹健铨,黎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6(7): 65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