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管理内容

教育管理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2 10:18:33

教育管理内容

教育管理内容第1篇

论文摘要: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是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国防教育实践,并采用综述性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新的世纪,世界科技、政治、军事等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高校国防教育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近几年来,许多国家把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和内容体系的研究置于优先考虑地位上,因此,加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是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也是迫于高校国防教育自我危机而作出的构想,也是主动适应21世纪国防教育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对策。

1.高校国防教育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1年5月29日)下文: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以下简称学生军训)的有关规定,我国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经过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学生军训办法。为在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全面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1)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的:(2)学生军训工作的规划和要求;(3)学生军训工作机构;(4)学生军训工作的保障:五、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这样的强有利军事教育管理体制:是由教育部、解放军“四总部”、财政部建立开展高校军事教育管理相应管理机构,将大学生军事教育溶于军队、溶于高校管理之中,各省(市)由省教委、省军区联合组成高校军事管理机构,负责接收上级指示,领导实施全省高校军事教育工作,各高校保持、建立武装部及军事教研室,具体实施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练兵”功能,有利于为国防培养预备役军官。高校的军事管理体制越来越细,职责分工清楚,更加完善了国防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了师资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深入提高了高校军事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不断促进国防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发展。上级下级一条心,把我们高校国防教育建设的更加美好。

2.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

学生军训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面临国外的挑战,首先是国外高校国防教育在迅猛的发展。国外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比较高。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的《国防教育法》以国防为目的,以教学为手段,进一步把国防教育与地方高校各类教育联合起来,将其纳入整个教育系统之中。俄罗斯在其制定的《俄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和《俄联邦预备役公民军事集训条例》中,专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施训目标、施训体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机构、师资来源等方面进行立法,二是主要目标是培养预备役军官。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军官达1.5万人,有三分之二到现役部队,其余服预备役。现在美军现役部队军官中,有30%的将官和40%的校、尉官是毕业于地方院校,其储备后役军官达80万人。从20世纪1993年起,俄罗斯计划每年征招1.8万名在校毕业大学生,直接服现役。英国在地方高校组建大学生军官训练团(队),负责培训预备役军官和现役军官。我们还要熟知,著名科学家估计,现在每3年至5年科学技术知识增加1倍甚至更快。科学技术知识的激增,必然给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提出很高的挑战。

3.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20世纪96年江泽民同志接见四所交大校长、书记时,讲到国际国内形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江泽民同志这段讲话,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同时也应该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在这段讲话中阐述了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要满足对“各类人才需求”,这个“各类人才”既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还应该包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我们要注意到我国“现代化建设”首要一条是国防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第二句话里指出我国高校教育要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这句话不仅定义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指明了道路。

目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管理体制基本统一,只有少数学校在军事课与学校所设专业在内容结合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外,绝大多数使用了不涉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军事课教材。现在我国已有六所高校开设国防教育研究生专业教学,所以军事课教材板本很多,写的很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子系统,内容和教育效果完全应该服从于服务于这一功能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军事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国防教育是否深入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课程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已经形成规模,具有课程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初叶,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了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需要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构筑合格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经过20多年实践体会,我们认为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为:1、在集中军训阶段,开设主要内容是:规章制度(1)军训工作组织领导及编制(2)军事技能训练期间管理制度(3)关于开展军政训练、内务卫生评比的规定(4)关于军事技能训练考核的规定(5)军训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安排(6)关于评选军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规定。工作职责(1)武装部(军事教研室)职责(2)武装部部长(军事教研室主任)职责(3)军事教师职责(4)军事技能训练期间武装部人员分工及职责(5)军训连政治指导员职责及工作细则(6)军训连连长职责(7)军训班班长职责(8)大学生军训守则。军事训练(1)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2)队列训练(3)射击训练(4)单兵战术动作训练。军旅歌曲十三首歌。有的高校编写上、下册教材,其中一本《集中训练》教材,大多数高校一本教材含概集中训练。通过20多年的教学、训练使我们的大学生具备了一个兵的要求。2、在军事理论教育阶段,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研发,普通高校开出的课程比较精,结合办学特点课开的较多。有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很多高校按教育部2001年教学大纲规定36学时讲授,少数学校至今没有按教育部2001年教学大纲执行。

总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内容体系建设,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在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和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上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创新,拓展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适应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国防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法,

教育管理内容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 教学管理 现状研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体育教育是重要的一个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不但关系到本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有效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有效的弥补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的不足,并且可以促进文化知识的掌握。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及教育工作者对在研究讨论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和促进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

对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主要是从人员、制度及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人员中,多数学校是具备体育教学的管理人员的,在这些管理人员中主要多数是体育教师,其次是教研室领导及校级的领导。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原理,在管理人员中,主要应该由校级领导、教研室主任、体育教师及学生共同组成,并且进行合理的搭配。但是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这就使在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中缺乏监管力度,对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非常的不利。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中,只有少部分的学校具有管理制度,多数的学校都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尽管在多数学校在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中都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和制定了目标,但是在管理制度上的制定还是不完善的。很多的学校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就造成了在管理上的责任不明确,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即使学校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没有对细节进行明确的划分和细化,这对于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不利的。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内容上,大多数的学校都将教学的内容设置为管理的内容,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安全监管和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状况。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应建立完成的管理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及安全监督管理等。其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学工作的安全监管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方面,并且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内容,才能保证教学监管工作有效进行。

在教学工作中,领导具有非常重要的决策权,这对于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都没有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如果领导的重视不足一定会影响体育教学管理的效果及管理工作投入的力度,也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会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和影响,这也是现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提高领导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那么对于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高效的开展。改变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1) 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

提高教学管理的认识程度就要从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做起。为了提高领导对于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让领导了解到进行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了解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意识要实行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价值,这样才能提高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视,领导提高了对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就会提高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就会投入更多的支持手段,保证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2) 完善制度,建设队伍

建立健全完善的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实行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和责任,同时合理划分体育教学管理的义务,对各种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和规定,对于指导性的工作进行科学性的划分和规划。在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下,建设一支合格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是实行完善的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配置及素质提高,就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员保障。

(3) 完善管理内容,提高评价力度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管理工作上,各项内容的配置是不合理的,在现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安全监管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内容并没有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同时也没有设置合理的管理手段。在今后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上,一定要对以上这两点管理内容提高重视程度及管理力度,以保证体育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结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丰富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中学体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就需要有一个完成的管理体系保障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有效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有效的弥补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的不足,并且可以促进文化知识的掌握。通过对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同时研究讨论合理的对策,以保障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外,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要对管理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只有将管理内容、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都进行合理的改革,才能使体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内容第3篇

关键词:党性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业和主课。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1]主业主课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任务抓手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党性教育遇到的一些问题

党的十以来,各级党性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探索党性教育教学新路子、新办法,取得了许多新成效,积累了许多新经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党性教育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在党性教育的目标设定上,缺乏针对性,未能体现学员的层级、区域、行业、年龄、性别的差异性;二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不能围绕培训主题来安排课程,而是根据现有课程库存来“拼凑”课程,有什么课就安排什么课,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熟悉什么就讲什么”,游离于教学主题之外,导致教学内容缺失或重复;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形式与内容相脱节。一些基层党性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原始,鲜活性和新颖性不够;一些培训机构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没有深度;四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些培训机构师资紧张、教材缺乏、运行困难,有时因为兼职教师的缺位或不按时到位,打乱教学计划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性。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党性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统筹性和系统性。因此,加快完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党性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党性教育教学体系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体系”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定范围内若干相关要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延伸,党性教育教学体系是指在党性教育过程中,由若干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教学元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在党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解析、传授,从而形成被学员接受的内容体系,具体到一门课程乃至一堂课。广义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是把党性教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即党性教育培训机构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办学要求,在一定的党性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党性教育的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便更好地实现党性教育教学目标。笔者所说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广义上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影响党性教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监测、师资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广义上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教学理念体系是核心,教学设计体系是先导,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是根本,教学监测体系是动力,师资体系和后勤管理体系是保障。

(一)教学理念体系

党性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存在于观念中的一种关于党性教育教学的深层次的集中认识,决定着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对党性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认识,指导着他们对教学内容、手段、方式的选择及组织管理。党性教育教学理念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党性教育的指导思想、规律和原则、党性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组织管理和评估考核等。

(二)教学设计体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是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党性教育教学设计是指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和功能定位,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原理,统筹各种教学资源、设定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确定最佳运行方案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体系

党性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党性教育的根本问题,主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等重大问题。其内容模块主要有: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理念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廉洁自律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能力教育等。按照类别划分,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两大类;按内容展现的方式划分,又可分为实体内容和虚拟内容,前者主要是指有固定场所、固定教员的各类课程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纸质教材,后者主要是指网络课程和电子教材。

(四)教学方式方法体系

它又称教学实施体系。党性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选择的策略、手段、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当前党性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除专题课、音像教学、社会实践之外,近年来还兴起了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警示教育、网络教育等教学方式。党性教育作为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他觉”和“自觉”相结合的过程,党性教育方式方法体系的构建应在推行“知行合一”方面下功夫。

(五)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纠偏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确保教学平稳运行的过程。党性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党性教育培训机构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管理的主体主要有教学管理的领导层(培训机构领导层)、管理层(教务部门)、教学管理执行层(相关处室)。管理的内容主要有教学计划管理、教学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保障管理。

(六)教学监测体系

教学监测是根据教学计划的目标设定,用一定的方法、技术、程序对教学过程、效果进行监测和控制。教学监测体系主要包括监测的原则、监测的范围、技术手段、指标体系、结果运用等内容。教学监测是提高党性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七)师资体系

这一体系既包括从事党性教育的教师(含兼职教师)、培训师、管理人员,也包括相关的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师资体系是党性教育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也是党性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因素。按照编制关系划分,党性教育中的师资队伍体系可以分为专职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

(八)后勤管理体系

后勤管理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科研工作、学员、教职员工提供物质保障和生活保障,是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后勤管理体系,有利于优化整合党性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为党性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撑。后勤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资产采购、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生活服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教学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等具体内容。

三、构建党性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创新教育理念,抓住党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牛鼻子”

党性教育理念的创新,受到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内外条件的制约。为此,党性教育理念的创新,一是要坚持“干部教育姓党的基本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把中央对党性教育的要求指示,主动融合到党性教育各体系中去。主动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立足于党的中心任务、时代背景和学员实际,对党性教育进行统筹谋划;二是要遵循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党性教育不是传统的知识教育,它更多的是价值观、实践教育,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建设党性教育教学体系,既要遵循普通教育规律,更要遵循党性教育的独特规律,把握好教育的共性规律与个性规律;三是要从党性教育培训机构的实际和功能定位出发,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特色及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确立学科建设方向和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勾勒教学体系构建框架。以鲜明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树立优质的教学品牌,逐步形成有自身风格、有鲜明特色的党性教育学科体系;四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培训理念,注重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增强教育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二)加强需求调研,建立“需求导向”的教学体系生成机制

党性教育的基本矛盾即“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与党员干部现有党性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是党性教育发生的根本依据[2]。因此,在党性教育教学中,应坚持组织需求第一、学员个性需求第二的基本原则,妥善处理两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党性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学习研究中央关于党性教育的指示精神中领会党性教育的组织需求,同时又要通过问卷、座谈、大数据等多种形式,了解学员的个性需求,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党性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管理模式等基本问题,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党性教育教学体系生成机制。

(三)发挥团队作用,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淘汰机制

教学内容特别是课程结构是党性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党性教育培训机构树品牌、创特色的根本着力点。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是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关键因素。因此,各级党性教育培训机构要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完善教师培养激励机制,为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要通过跟班学习、挂职锻炼、课程研究等途径,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策划和组织管理能力,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打下基础;二是完善课程评估体系,淘汰一些学员反映差、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同时通过竞争招标、匿名评审等办法加大新课程的开发力度,增强教学内容更新动力;三是要不断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及时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讲授效果好的时代英模、改革开放一线的实践者遴选为党性教育兼职教师,拓宽课程更新途径;四是要建立教师“协同作战”机制,发挥团队作用。一方面要建立“传、帮、带”机制,安排年轻教师(团队)担任特聘、兼职教授的助手,组建“名师+团队”型的学术梯队,共同备课、合作研究课题,充分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对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新课程开发要整合教师资源,发挥团队作用,建立主讲人AB角制,即以项目组形式申报,建立集体申报,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机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基本稳定后,所有的人员参与试讲通过后,方可进入教学环节,形成课程开发建设新格局。

(四)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学科体系建设水平,是衡量各级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水平的综合指标。各级党性教育机构要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和党性教育的基本要求,成立相关学科组,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坚持为党的政治任务、中心工作服务,发挥党性教育在理论宣传、理论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党性教育机构应着重围绕中央和地方(部门)党委的重大部署及中心工作,聚焦党建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创成果,成果进课堂”的科研发展思路,建立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的机制,推动科研向教学、向决策咨询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及时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

(五)细化教学环节,突出教学实施体系的过程化管理

与技能性教学相比,党性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其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党性教育的效果只能在学员的言行中才能中体现出来,它不像技能教育那样,通过现场测试就能检验出来。其隐蔽性表现为“知是否转化为信、信是否转化为行”,难以考核,或者说这个考核过程极其漫长。因此,对党性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能像技能考核那样,把学习笔记、调研论文、学习小结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党性教育的教学管理应突出过程管理。一是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细化管理环节,对学员的学习、研究、讨论、组织生活、集体活动、考试、考勤、进出校门、用餐、来客接待等细节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是建立党性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前提;二是要加强日常管理。管理的重点是学员的出勤情况、课堂秩序、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及学员的课余生活等,对这些环节必须严要求、勤督促、常检查、抓落实、抓执行,把“严”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性教育全过程和学员管理各方面。为此,各级党性教育培训机构还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跟班督查、教学巡视、学风抽查等制度;三是要对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表现、锻炼效果等方面从严从细进行考核,实事求是地确定考核等级,严肃查处学员的违规违纪现象。对情节严重者,及时通报学员主管组织(人事)部门及本人单位;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01版).

教育管理内容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过程管理 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09-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创新知识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思政〔2010〕11号)中指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随着研究生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及办学规模等的重大转换,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及途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亟须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过程管理的思路,无疑是有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及实质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报道鲜为少见。华向理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保证能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过程。曾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系列的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具体内容等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全面实施、科学管理。

笔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实质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积极营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结果,更注重其中过程,不仅注重过程的具体实施,更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质量,真正控制每一步的教育质量。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就是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检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匹配性、适应性,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的管理职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初步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及评估等子体系。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开始于1963年,但一直以来,我国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没有统一、具体、明确而又切实研究生群体需求的教育目标,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比较混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往往混为一谈。国内各高校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创新时也没有明确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但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引,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有动力,有更好的实效性。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首要之事,而且迫在眉睫。另外,目标的确定也要有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还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更要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真实需求和目标的可实现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

教育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而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选择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总的来说,通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但是,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多元性、行为独立性、素质差异性、心理脆弱性和个性鲜明性等群体特点;另外,研究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考虑研究生思想发展特点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学术科研和自我教育充分结合,突破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

何淑萍等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教育者为了实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措施、方法、渠道、形式等。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示范、校园文化、网络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整体来说,教育途径和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然而,各类教育途径也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等问题;导师示范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重视不够、参与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网络服务又具有双面作用,虽然方便、信息广泛,却难以管理等。因此,除了要对原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完善和改进,还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督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督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才能有教育效果;通过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才能够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以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着理论界定不清晰,指标和标准抽象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各种测评方法尽快构建起研究生思想教育评估体系,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 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

现阶段,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采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时,应始终把握住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的内容。

1.国家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从1982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国情的改变而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包括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广大导师等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意识却止步不前或缓慢前行。普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读研究生只要好好做学术研究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忽略。然而,当前研究生群体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真实需求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包含从目标、内容到实施和监督各个环节,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也需要高校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构建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保障。

2.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是一个完整涵盖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体系。各个子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整个工作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途径是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和形式,教育评估是对前三项工作的效果检查和修正。这四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缺一不可的,不管是在工作体系的构建阶段,还是工作体系内容、形式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因此,对工作体系中任何一项进行调整时,应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微调,使工作体系始终处于融会贯通的良好运行状态。

3.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要求进一步确定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和机制。没有教育目标,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失去方向,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将难以明确,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将不能清晰,相关体系之间更将无法达成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共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把握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中之重。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能够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让研究生更好地立足现实、融入社会,树立奉献精神。只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研究,构建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益春、张海良、谭志君.一个理念 两个基地 三个平台 六项制度――湘潭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3]王、齐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4]华向理、康杰.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5]曾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理论思考[J].前沿,2012(2)

[6]田建军.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7]曹银贵、吴克宁、黄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从研究生的特征与困惑出发[J].当代经济,2008(2)

教育管理内容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德育 低效 归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管理工作者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责任,而德育的低效性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难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中德育效果提出对策。

1 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高校德育的实际状况看,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德育内容疏离现实。德育内容脱离了现实、抽象空洞,就很难使受教育者认同德育内容,就更不可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从现实看当前高校有部分德育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或与实际不相符合,使学生感到很空洞;有些德育理论使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个别典型事例缺乏时代性或过于简单,学生感到远离自己的现实生活,缺乏真实感,不能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2)德育方法单调。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受学生的接受特点,正确、恰当地运用的德育方法,必然会提高德育效果,反之,可能会降低效果。但目前高校的德育方法大多采用简单的说教和硬性灌输,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教育已经具有思维、判断、选择、评价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理解、认同德育内容,反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消极地对待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施教。

(3)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素质较低。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德育过程的促动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指导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看,文化、道德素质较高,但也存在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现象。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人格品质与德育内容要求背离,很难使受教育者认同其施教的德育影响。

(4)德育过程缺乏良好的情感氛围。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德育过程,从而提高德育实效。但我国高校德育的模式缺乏民主、尊重、信任的情感氛围,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对问题的质疑,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和自己的质疑只能“潜隐”在心中,不能通过争论、辩论、讨论来澄清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德育内容产生心理拒斥,降低认同的效果。

2 提高德育效果的对策

针对影响德育低效的主要因素,依据大学生品德发展和形成的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德育的效果。

(1)优化德育内容。首先,德育理论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理论要反映现实的客观实际,只有使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能体验、感受到德育理论的真实性,才可能内化为自我的人格品质。其次,德育内容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德育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来规定。再次,德育内容应生活化。德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德育内容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感悟、理解德育内容,在情感体验中产生移情和共鸣,提高对德育效果。

(2)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首先,德育方法应多样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是指,要根据德育过程的客观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德育方法,或多种德育方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其次,德育方法应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育。道德认知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德育认同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只有促使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才可能使学生从“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从表层认同发展为深层认同。再次,德育方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学生管理工作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情景,谈诚实、谦虚、自律、奉献等道德品质时,学生常常感到不可理解,而通过具体的情景展示,或直接使学生参与生活的实践,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时,学生才会产生亲近、崇敬感,主动认同德育内容,并确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

(3)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质、人格、德育能力以及对德育内容的理解程度等等。提高德育者的素质,首先,提高德育者的人格素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博学善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不断拓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才可能较好地解答学生的质疑,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学生管理工作者“什么都不懂”,降低德育认同效果。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应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对德育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可能较好地解答学生的质疑,赢得学生的认可、尊重,提高对自己所施教的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再次,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过程的重心放在“育”上,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道德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德育能力。德育能力主要是指德育过程的活动设计能力、启发导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地熟练运用各种德育方法的能力。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使学生真正认同德育内容。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判断、选择、评价等,逐步澄清道德问题。其次,要建立和谐管理关系。当学生管理工作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学生管理工作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才能使学生对学生管理老师的积极肯定态度迁移到对其施教的德育内容上去,提高德育认同的实效。其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德育认同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有利于提高德育认同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营造一种能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移情性理解,使学生感到学生管理老师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提高对其信息源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内容第6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教育;重要性;实施策略

1班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班级德育教育内容: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和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班级管理效益。1.2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班级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传统管理片面进行了纠正: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没有真正服众,上述班级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团结的班集体。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学习和生活,内化学生行为,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2)顺应了时代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德育形式的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许多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一刀切,没有形成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效益,以可塑性的班级管理内容为学生插上“翅膀”,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学习质量。

2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2.1确定目标,选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方向,以合理的管理目标带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效益。因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定。教师要依照德育教育环境及今后职业需求设定班级管理期望值,该期望包括德育水平要求及知识能力水平要求两方面。确定期望值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讨论,对该期望值进行调整并确定分解目标,提升目标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2处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师生关系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益的关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从德育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把握,依照德育内容明确班级中的师生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德育教育要求以德为主,以情化人,以学生为管理核心,通过教师行为、言语感化形成积极、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握好细节处理:(1)关爱学生,以学生为班级管理主体: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要求教师学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会学生情感,从而避免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该工作要求教师体谅学生,以德育内容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情感上自觉尊重老师,尊重班级管理工作。(2)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学生:德育工作下的班级管理明确指出学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工作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待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被认同。形成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3)鼓励激励,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多对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进行肯定,让学生价值能够被认同,形成和谐、积极的管理氛围。2.3选取队伍,凝聚积极班级管理力量: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选取高素质的管理成员,由上述人员带动班级氛围,发挥德育班级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严格考核班级管理成员,确保上述人员达到德育教育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建设。教师要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教育,确保该人员能够充分宣传班级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3结语

班级管理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教师要严格依照德育教育规范约束自己,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系。教师要学会通过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内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强制管理转变为自觉遵守,让班级管理内容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班级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易连云.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4-7.

[2]许小娟.浅谈德育学分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28-32.

[3]刘雁春.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04:62-64.

教育管理内容第7篇

中学体育教师档案是中学教师档案类型中的一种,通过调查显示:湖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档案管理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该地区大多数中学对体育教师档案管理模式过于强调教师档案的保密和安全性,管理方式仍以手工操作的方式为主,管理模式和理念均比较陈旧和落后,致使该类档案利用率水平较低;②仅重视对该地区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实体的管理,而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化管理进程比较缓慢;③该地区几乎所有中学仍采用由教务处、组织部、人事处等多部门对体育教师档案实体和信息进行分散管理的形式,同时,该地区每所高校又缺少相关明确的统筹安排的制度,致使每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严重影响了该地区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保持,违背构建社会节约型社会原则;④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懂体育的档案管理人员非常缺乏,以致造成了大量冗余的信息归档。

2.对策

2.1构建明确的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体系

为有效地解决目前湖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组成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档案的内容和结构及其组合方式。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应该由人事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训练比赛档案和健康档案5个相对独立的、能反映体育教师各方面信息的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下,又包含了许多若干层的子系统和具体的指标或因素,子系统与子系统、指标与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但在一定情况下又通过中学体育教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这些子系统和基本内容结构因素也时刻通过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体系是指组成该体系的各个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通过中学体育教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该系统中,中学体育教师是该系统唯一的主体,任何一个内容指标或子系统发生改变,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个系统[3];同时,该体系还是一个随着外界环境以及主体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的动态系统。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就能初步的构成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体系,明确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体系,就能有效地了解目前湖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制定针对体育教师档案管理的的科学模式。

2.2加大投入,强化中学教师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动力,因此,中学要想改善和提高教师档案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管理队伍是关键。首先,领导更新观念,将中学档案管理纳入至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其次,适当加大档案管理经费投入的力度,依据学校档案管理发展的需要,引进具有多方面能力水平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对现有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再次,重视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丰富其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与体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合作,增加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体育知识。

2.3改变观念,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体育教师档案管理模式,提升利用率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4],中学体育教师档案管理是中学教师档案管理的一部分,其目的为了维护中学体育教师档案的完整性和完全性,从而满足领导、相关管理部门及其教师利用的需要。而目前,湖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档案主要由教务处、体育组、人事处等部门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进行分头管理的模式,且多数以纸质版的档案实体为主,这种模式基本保证了它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作效率,但此管理模式比较分散,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还制约了相关领导、管理部门及其相关教师对其利用的效率。鉴于此,本文根据湖南省中学的实际情况,依据上文所论述的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体系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动态性特征,结合该地区现有的教师档案管理模式所具有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双套制”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在各自学校档案馆(室)内设置一个“文件中心”,将本校的体育教师纸质和电子栏案信息共同保存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相应的检索和反馈等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利用的方式,在该模式中,中学体育教师本人是其档案信息的唯一来源,而现有的管理部门依据中学体育教师档案内容体系的结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工,负责体育教师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审核等工作,而“文件中心“则负责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将所有上交的体育教师档案信息统筹管理,同时做好最终归档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由于把中学体育教师档案信息当成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管理并建立了数据库,同时又采用了原始的纸质载体,因而既能有效地提高相关人员对其利用的效率,又能吸收传统手工操作管理方式的优点,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2.4加快中学体育教师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实现体育教师档案网络化管理

教育管理内容第8篇

《纲要》强调,当前应该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良性机制,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为此,必须以课程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通识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课程建设既要重常规、又要重创新,要注重课程的通识性与创新性的双重结合。常规性课程内容与特色性课程内容相结合、基础性课程建设与创新性课程探索相结合、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相结合,是当前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活动的基本原则。例如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应该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实现课程创新。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很多学校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是坚持“厚、宽、精、新”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通识性、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导向性的整合。这里的“厚”,主要是指基本知识要宽广,基本理论要深厚;“宽”指的是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要宽;“精”指的是精简课时、精选课程、精练内容;“新”则指发挥高校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鼓励学科交叉,开设新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把科学前沿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如何把握课程建设过程中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世界性课题,对于中国的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一般提法,是要在课程建设中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避免在任何一个方面走向极端。这样的提法不仅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在国内也十分普遍。这样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客观的、公允的、正确的。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恐怕还不是哪一方面过于极端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要完成的任务,也不是这两个方面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最现实的任务与其说是二者的“统一”,毋宁说是两个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加强建设,也即在加强课程人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课程科学建设。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需要的,是自觉地、明确地提出两个方面基本建设的任务,是从两个方面与各自对立的陈旧落后的课程传统进行抗衡,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课程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发扬光大,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扎根和完善。”〔4〕(三)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当前,在高中教育阶段,《纲要》强调,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课程内容基础性与理论性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张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倡导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纲要》则强调,当前应当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至于高等教育,《纲要》也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主张课程内容的知行统一,倡导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张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纲要》提出的上述这些指导性意见,着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点,那就是课程内容必须理论性实用性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掌握牢靠扎实的基础理论,又不游离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四)课程难度与学生可接受性相结合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直是课程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点,也是要调整课程难度,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趋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课程难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纲要》也同样如此,它一方面强调坚持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基础性标准,同时又强调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提出课程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可接受度相结合。

课程建设过程:优化课程管理,不断调整完善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不断优化管理,促进课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越来越走向现代化、接近科学化的课程管理,昭示着课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给当前我国的课程建设以重要的启示。为了优化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5〕(一)健全课程管理体制,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使课程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既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课程其他方面改革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国目前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对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体制,协调好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二)规范制度与完善机构这是健全课程管理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特别重视制定课程评价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各层次评价制度和标准,研制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课程运行各个阶段的科学评价,控制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三)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效益要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等等。(四)优化课程管理队伍,夯实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我国的一些课程政策之所以一进入实践领域就走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正是因为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有问题,缺乏科学性。因此,目前必须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扎实的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熟悉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握课程跳动的脉搏,领导课程改革。同时,还应该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除教育管理的一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诸如进行课程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的技能,制定教育管理法规的技能,把握管理时机、促进管理反馈的技能,等等。总之,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课程资源开发:倡导全资源理念,促进课程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