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1 10:37:57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1篇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专业的认证和评估难于开展。因此,制定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实践,已凸显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标准中的决定性要素,并以此来完成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等3。医学检验是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社会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岗位的分化与复合,医学检验人才呈现两类特征:一是检验技师。现有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从事一线常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其职责,主要由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岗位需求量大;二是检验医师。在2004年卫生部首次将其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之后,检验医师在医学领域才有了一席之地,在综合性大医院检验科陆续开始设立,但人数不超过10个。其职责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参与疑难检验结果的临床会诊、查房,帮助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H,多数由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再读检验研究生后在检验科工作或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或研究生中培养,属学历后教育。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为检验技师,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 医学检验办学规模和学制的必然选择

据2013年8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八届校际协作会暨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研讨会统计,高等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从1984年的5所院校已发展到2012年104所,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发展到6000-8000人6]。这一方面为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不争现实。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必须从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向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学制缩短1年后,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关课程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临床知识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的病例讨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不可能走‘‘检验医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在开办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几所院校为“211”、“985”学校外,绝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高校,财政的投入与“211”或“985”学校相形见拙,加之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从最初的师带徒到院校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条件等方面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或复合型人才难度不小。相反,地方本科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优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0。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医院检验科为就业岗位,以从事服务性检测为工作要求,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人才培养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层面。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分析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三、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

2. 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_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

1. 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

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M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11。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知识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

3.能力要求

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专业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

6. 专业实践体系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2篇

检验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接受标本发出报告,还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检验医学的重要性,才能使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进行及时高效的转变。检验医学对临床诊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对检验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目前检验医学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蜗步难移甚至原地踏步。首先,检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处于辅助地位,在医院里,检验技术基本从属于临床诊断,多用于对病人临床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检测,长期处于被动过度医疗服务,既导致了功能局限,阻碍了检验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又造成医疗资源占用和浪费,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其次是管理模式的问题,特别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由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检验设备层出不穷,导致各个医院的检验水平不尽相同,缺乏一个共同的标准,导致偏差和错误检验时有发生。再次,由于设立检验医师岗位的医院少之又少,检验医师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检验医师的临床诊断意识渐渐淡化,而且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干同样工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的发展。

2检验技师向检验医师的迈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30余年间,促进了检验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并运用新技术,但临床医生并不能对新的检验项目做到很好的了解,这就使得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联系更加紧密,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还应具备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和把关、检验项目的推广和合理应用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临床诊断与治疗,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检验结果和咨询,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2003年10月,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标志着检验医师的诞生。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项目也逐年增加,医生在诊断疾病中对检验的依赖度越来越大,鉴于检验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即懂检验又懂临床的检验医师迫在眉睫。

在全球背景下,为与时代同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检验医师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未来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卫生医学大背景下,培养检验医师的过程呈现“瓶颈”态势,首先,主要是由于要成为一名检验医师既需要考取检验技师证又要考取医师资格证,而医学检验本科生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但不能考医师资格证,即使是上了研究生仍然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使得学习医学检验的人无法成为检验医师;对于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研究生阶段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书,这样的学生可以发展成为检验医师。但由于检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临床的辅助学科,所以很少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这就造成了一种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而本科学习临床医学的又很少愿意选择从事检验的局面,使得培养检验医师的道路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其实学习检验的本科生也是有系统学习临床知识的,虽然和学校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在学科教育上安排不尽相同,但是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无论是考临床检验,还是其他临床的研究生,都同样要考西医综合,他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的,在知识面上并不差多少,而且研究生的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因此,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极大地阻碍了培养检验医师的步伐,也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样,大多数学习临床医学的本科生认为检验是“小学科”,认为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成就感,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攻读检验的研究生,因而影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其次,是因为检验医师定位不明确,很少医院设置了检验医师的岗位,有也没有得到重视,干的和检验技师一样的工作,形同虚设,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与壮大。

3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检验技术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医学检验必将向检验医学转变,检验理念也由过去的“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全新理念。未来的检验医学必将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首先,转化医学将应用与检验医学,发展更有利于病人的床旁检验,为病人提供个体化服务,确保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时准确。其次,循证医学模式将有望应用于检验医学,有助于对检验所涉及到的标准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再次,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下的“快餐”检验诞生,给检验医学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3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完成了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这一转变概括了检验医学的历史使命,认清检验工作者面临更高任务和挑战,并充分肯定了检验医学的特殊性,更加振奋检验工作者精神面貌和斗志,为实现中国检验医学事业新的腾飞而努力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1 医学检验发展壮大

1.1 管理机构与人才培养:我国的医学检验机构建立比较晚,同时我国的检验专业起步也比较晚,解放初期,检验专业技术人员仅4000余人,大部分初级技术人员,由于条件限制,检验技术水平比较低,显微镜、试管、吸管、瓶瓶罐罐就是我们检验工作者手中的武器,然而就是他们为我国检验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专卫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到198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医学检验人才,改变了学历结构。目前,全国有27所院校设此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生上千人,检验技术人员达到20余万人,包含博士,学士,研究,本科,专科各层次,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变化,人员素质也得到大幅度的上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医学检验教育有很大发展,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具备了大量优秀的检验人才。

1.2 临床检验技术和设备: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是近年来医学检验领域很惹人注目的成就。先进检验设备的应用,使检测结果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结果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也越来越迅速,结果回报时间越来越短。医疗检验设备发展经历缓慢而漫长的年代。至今检验医学经过一次次质的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先进的自动化仪器取代了简单的比色计等一般仪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细菌鉴定技术及药敏分析系统和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各种自动化流式细胞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基因诊断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所用的技术涉及到很多最新的尖端学科,这些技术的建立与普及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好,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

2 医学检验跨入检验医学

我国在20世纪末阶段检验医学已形成前所未有的格局,医学检验步入检验医学时机已基本成熟。为了顺应国内外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在迎接21世纪到来之际,经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编委会多次酝酿和讨论,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检验学会主任委员杨振华教授在1999年第3期《中国实验诊断学》发表了“检验医学,不是医学检验”一文,提出将医学检验(Medical Technology)更名为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决定自2000年第1期开始,将本刊改名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英文刊名改为《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4]。”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不仅是名词的颠倒,使检验学科建设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检验工作的扩展和它在临床医学中地位的提高,也对检验医学工作者在知识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国内检验检验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在科学领域中。

3检验医学瞻望与挑战

21世纪是生物与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会有重大突破。人类在战胜严重疾病的斗争中会取得辉煌 成就,早期诊断与治疗这些疾病,检验医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21世纪的检验医学事业的腾飞、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来说,过去检验科的作用就是供给资料,要求检验科提供的结果要准确、及时。在检验科很缺乏医学临床知识和有经验的的工作者,检验医师的培养上也不尽人意,有位检验医学专家说:”现在检验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许多并没有成为我们所预期的'第一流的高级检验人才',反而成为'第二、第三流的临床医师'或'高级的技术员'[5],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位专家的话虽似刻薄,但却提出了到底应该依照怎样的模式和方向去培养检验医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应当怎样使用这些高级专门人才,让他们在岗位上能够学有所用的重大问题。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支真正检验医师队伍,而建立它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未来展望,需要从教育开始。

在发展我国检验医学行业,怎样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的问题,改善我国产业现状,是我国检验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环节和挑战。中国检验医学产业是一个自发型的成长起来的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形成一定的优势和机会。但是整体来看我们国家的体外诊断产业尚处于成长的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方面。当前临床检验医学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这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基本被国外产品所占领。我国临床检验医学设备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投资力度不大,政策扶持不够;二是缺乏行业耐心,往往在产品研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就急于出售以获得利润;三是品牌意识不够,产品达不到高精尖水平,无法跟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目前我国对试剂配方、反应原理都没有研究,现在国内检验界做的事情实质上是拿别人的反应原理配成试剂,另外国内只有试剂行业,仪器行业不发达,这样就形成仪器和试剂不配套,检验仪器装备大都为国外引进,试剂也是如此,是检验成本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强我们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我们国家检验医学及其产业的水平。为我国医疗改革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检验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竞争的危机感均应时刻在我们检验人所谨记,我们要认识检验医学尚存的诸多不足之处,同时我们要知道检验科学的发展仍要靠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共同实施我们未来理想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陶其敏,仝文斌.中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1:9

[2] 吴健民.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J]. 华中医学杂志,2001,1:1-2

[3]朱忠勇.医学检验的进展[J].齐鲁医学检验,2000,3:1-2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4篇

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规范、安全的关键环节。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及充分认识临床—实验室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加强其沟通意识,增强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调整教学方式及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检验师;临床沟通;医学教育

在临床诊疗中,临床—检验沟通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诊断准确度、减少诊疗失误的重要环节。检验师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1-4]。提高检验师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是当前医院管理及医学教育的一个难题,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医师培养实际,对如何培养其临床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检验诊断项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实验室医学从过去的“化验”、“医学检验”转变为现在的“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专业有了新的定位。检验医学的本科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2]。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第二十条指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5]。因此,现代医学对于检验师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实验,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②掌握正确规范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③具有分析临床资料(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能力,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④可以参与临床会诊、解答技术咨询。以上需求使得检验师的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1.2检验医师制度推进与落实的需要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每个医检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轮转、培训、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3]。我国“检验医师”概念及培养目标自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发展均相对滞后,国内少部分地区虽有“检验医师”岗位,但工作内容实质与检验师并无差异,起不到“沟通临床、辅助诊断”的预期作用[4]。相应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并未重视临床和检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而这种忽视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实验室医学飞速发展的当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3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制改为4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6]。检验医学专业“五改四”的调整更注重于不同层次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一定程度加剧了“检验”脱离“临床”的现状,势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从而无法很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强与临床沟通的意识,在检验师的继续教育中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2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2.1扩大正面宣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国内无论在医科院校专业设置还是医院科室设置上,医学检验专业和检验科往往被当做“技术专业”、“辅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检验医学生和检验师自信心不足。他们不敢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也无法与临床医师面对面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对临床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入学及入职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心。通过介绍国外“检验医师”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强学生及医检人员对于“检验医师”制度必将成为大趋势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多采用CBL教学[7],以临床—检验沟通案例入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临床沟通”理念,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意识。另外,在实习带教中加强实习生与临床的接触,通过解答电话咨询、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定期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等形式,增强检验医学实习生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及与临床对话的自信。

2.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的5门主要临床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带教教师均为各附属医院主管及主任检验师,并且同时分担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带教。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临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临床诊断知识与检验课程更紧密地融合教授给检验学生。另外,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的要求,科学构建医学检验—临床医学跨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群。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为基础,以临床《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线,对医学检验的5门基础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在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临床诊断思路,为检验医学生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医学诊断知识结构和框架。在知识传授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锻炼,鼓励学生使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检验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2.3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中山大学医学培养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为了解决本科教学中由知识结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割裂,建设了“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针对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构建的一个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基于PBL+CBL教学模式,内容紧扣“检验与临床沟通”,应用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来自临床的一线资源,结合整合课件、微课、临床标本采集视频、经典案例、情景设置、问答互动等方式,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既可作为临床专业三年级《诊断学》和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库,也可作为五年级实习生、临床医师、检验师的继续教育资源,在本科教学和医院继续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实现本科教学及继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通过设立专职“临床沟通”岗位,由具有临床背景并有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制定《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定期向临床征询,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相关专业意见,随时接受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在检验科内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每半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调会议,加强临床各科室与检验科间的沟通协调。工作过程中收集大量一线资料,总结后又用作本科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收入“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医疗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学期考核中适当增加临床案例分析、实习生出科考试中增加“临床沟通”部分内容等方式完善临床沟通的考核机制,保证检验—临床沟通交流和其教学质量[8]。医学检验师及检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医院、医学院校的教学新热点和难点。随着实验室医学的快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壁垒的形成,使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愈加复杂,医学院校和医院承担的医学生教育、医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落实“检验医师”制度,实验室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临床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丁,郑俊松.谈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40-1041

[2]张跃银,郑峻松,冯连贵.浅谈检验医师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17-318,320

[3]任碧琼.浅谈意大利检验医学教育与岗位设置的模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89-990

[4]乔蕊.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1):5-7

[5]申子瑜,秦晓光.规范临床实验室管理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2):125-127

[6]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38-39

[7]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5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两个科室的发展入手,阐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只有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http://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再者,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所以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的交流沟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随着医学发展愈加趋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必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检验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实验室认证是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实现科学化的实验室技术,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来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根据国外设立实验室认证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检验科提高检验效率及检验质量作用重大。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技术,根据美国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结合自己科室的具体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标准,对检验科的检验标准实施准确的检测,确保检验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

转贴于

以说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双方的合作应从以下入手:①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②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6篇

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卫生部门规定在一定的区域内各医疗单位间实行检验报告单“一单通”,这一政策确实带来了社会效益,解决了部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各医疗单位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别,检验项目所采用的方法、仪器、试剂不尽相同,加之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评估的要求各异,导致相同项目的结果、报告单位、参考值范围不一致[1],故而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使这一利民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1 存在问题

1.1 人员素质 各级医院的检验人员差异较大,三级医院以大专、本科为主,二级医院主要为专科人员,一级及以下各医疗单位的检验人员存在差异较大,中专毕业占多数,有的单位甚至使用护理及其他人员兼职检验工作,这些人员没有资格证,没有学习进修,不具备专业知识,仅会简单使用仪器,发出报告单。一级医院专业培训少,检验水平低,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使检验工作徘徊在较低层次上[2]。

1.2 仪器设备 仪器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仪器安装环境难以达到要求(室内温度、湿度),电源配置不合格,仪器随意放置,平台固定不牢。仪器的种类太多,不利于各单位之间交流,如血细胞计数仪购置于十多个厂家,有三十多个品种。这样,厂商由于费用的考虑就很难及时进行保养、维修,有超过半数的实验室为了节省费用,不按要求进行日、周、月保养,仪器从未进行过校对,很难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试剂 各医疗单位均由自己定购试剂,这虽对降低成本,减轻患者负担起到一定作用,但因试剂种类繁多,造成检验结果及其参考值在各医疗单位间不一致,使医生很难了解检验结果,使检验报告无法实行“一单通”。有的医院标本量小,试剂使用时间过长,甚至使用过期试剂。试剂定购、存放、发放都没有标准制度,缺乏有效的控制。试剂与仪器不配套,为节约成本而使用非配套试剂进行检测,以致于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

1.4 质量及质量控制 质量是检验科的根本,没有质量,检验结果会失去临床价值,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在二甲以上的医院中,能参加省临检中心或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的医疗单位达到100%,二级以下医院很少参加室间质评。由于经济原因,基层医院能坚持室内质量控制的非常少,这样就很难保证结果准确性。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标本收集、运送、保存、处理,试验的方法、操作步骤,试剂、仪器使用等没有标准文件,很多检验人员不能按要求严格操作,只按经验办事,难以适应新的检验工作要求。

2 措施

2.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首先,应增强各级医疗单位领导的认识,使之充分体会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以及发出去的检验报告代表了医院的水平。其次,要使每一位检验人员真正认识到质量是科室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加强继续教育,多走出去、请进来,使基层人员能够有较多的机会了解新设备、新方法、新技术。参加质评会议,全面了解其医疗单位所处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应以地区为单位,经常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使全体人员都能开拓视野,达到基层人员见多识广的目的。

2.2 搞好仪器及试剂管理 仪器虽然不能要求统一,但我们建议由临检中心或卫生部门经调查后确定一些适合这一区域的仪器及配套试剂,这样不仅能使各种仪器及时维修,仪器出现的问题及时相互交流,也可避免或减少在其他单位出现相同问题,还能使检验结果保持理论上的一致。同时对中小医院极为有利,可使试剂能够在各医疗单位相互调配,减少财力的浪费,杜绝使用过期试剂,还为各医疗单位互相学习、提高带来很大的方便。避免同一患者在不同仪器检测同一项目结果上的差异大于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这一问题的发生。使用相同仪器及试剂可使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对检验科在医院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也非常重要。

2.3 强化质量控制 应对从事检验的人员进行了解,没有检验资格的人员不能从事检验工作,各级医疗单位都应进行室内及室间质量控制,没有质量控制的报告单,决不能发出。实验室应通过认可,这样才能确定该实验室在管理、质量、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达到了国家要求。建立实验室认可制度,有助于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使临床检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证[3]。对开展的项目应进行评定,根据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做出评估,选择最有效、最经济的项目,提供给临床和患者。建立质控与标准体系,从检测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标准品、质控品、检测方法、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操作程序及相关的记录,完善的室间/室内质评活动及结果,定期做质控与校准,保养计划等予以全面实施。临检中心对能够实行“一单通”的各个医疗单位,统一配置质控品、校准品,这样能使产品质量优、价格低,被二级以下的医院接受,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2.4 完善操作程序 应通过权威机构对实行“一单通”的医疗单位进行调查,根据其规模、人员配置,制定出所有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的程序文件,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包括标本的收集、运送、保存、处理,试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试剂和仪器的要求,试验条件、仪器校对方法及校对物[4]。让这一文件成为所有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这样可使各个人员操作基本一致,强化了操作理念,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发出合格的检验报告单,更好的服务临床。总之,“一单通”的政策是正确的,它能够减少医疗费用,给老百姓带来诸多方便,但实施“一单通”仅靠卫生部门文件是不行的。这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扶持,同样也需要临检中心的大力支持,以保证各医疗单位的质量,更需要奋斗在检验工作上的同志共同努力,寻找差距,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新试验,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报告,使“一单通”能够较好实施,并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黎明,王鸿利.我国临床血液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235236.

[2] 刘福.基层医院检验人才素质要求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6):461462.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7篇

作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起就开设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已完成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医学检验导论校本教材(第二版)以及课件、习题集、病例资料等教辅资料的编写。在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已发表《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文,对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本文主要就该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也为同类院校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1.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1.1  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医院检验科、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剩与人才需求变小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由于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及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医学独立实验室为主的医学检验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发生重大转变。因企业人员需求量巨大,且发展空间广阔,成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为满足行业的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既适应医院临床检验岗位需求又适应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岗位”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是“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体现该课程明确指出传统的以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单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紧跟行业步伐,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双岗位”人才培养而进行。该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规划自身学习、提髙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1.2 是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院临床检验岗位相关课程、企业相关岗位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面向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宏观层面了解到医学检验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增长能力,具备“双岗位”人才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矛盾,已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拋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就业观。作者所在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学生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90%以上的学生仍把医院检验科作为自己首选就业方向,选择企业的不足10%。基于以上情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满足国内就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传输全新就业理念,改变传统就业观,使更多的学生认同企业并选择企业就业,以适应企业巨大的需求,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及知识递进规律优化课程,结合大学生基本素质及人文修养,并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标准,形成由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2.2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一年是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是专业课程(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的学习。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由绪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等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选取上既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延续,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桥梁和纽带。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成效

为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做好课程改革,课题组对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55名学生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问卷调査,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后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学生均赞同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认为通过课程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信心。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前,只有27%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52%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2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属于学习主动型学生,4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属于随波逐流型学生,11%的学生无学习需求,属于混日子型学生。.学习后,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从27%提高到78%,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从52%下降到22%,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学生为零;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从43%上升到78%,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46%下降到17%,混日子学生从11%下降到5%。可见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2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前,因多数同学对专业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学习后,学生们的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明显好转,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由第一学期的75.5分提高到第二学期的80.2分,提高了近5%,这些均表明该课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显著的。

3.3 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对2013〜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80.1%,企业就业比例为12.1%,其他就业比例为7.8%;2014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2.3%,企业就业比例为20.6%,其他就业比例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1%,企业就业比例为25.4%,其他就业比例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比例连续三年上升,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后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选择医院就业人数仍在70%以上,选择企业就业人数不足3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故改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大量的工作。

3.4 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肯定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价值的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课时从32学时调整到16学时、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加临床见习以及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关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研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査、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性开展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结果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对于学生早期了解专业,提髙专业学习兴趣很重要,大家一致建议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该课程。但因调研范围较窄,调研数量不够,说服力不强,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要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仍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指导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4.2 尽早明确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虽然已经制订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也选取了课程内容,但由于调研局限、能力有限,选取的内容能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仍是未知数,该课程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置的教学内容,还需通过调研来确定。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调研,以尽早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医学检验的地位及作用第8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1]。核心能力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生从事医学检验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检验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必须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根据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该专业人员核心能力应包括医学检验相关技术能力、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2]。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校内实训

(1)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检验项目的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际脱节,校内实践教学以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实践教学标准没有与行业对接,出现与职业岗位脱节现象;实验实训指导缺少与医疗行业的紧密联系,与本地医学检验技术现状不吻合;医学检验技术、设备、方法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医学检验岗位需求[3]。受实验条件限制,专业检验仪器(如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更新速度慢,配置数量少。一些实验只能以示教为主,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只看不做现象时有发生。

(3)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偏重理论,实践成绩比重低。实验教学不单独进行技能考核或以实验报告代替考核,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及对其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的评价。

1.2临床实习

(1)对临床实习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上受升学、就业的冲击,对临床实习不重视。学生临床实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导致其临床检验基本功不扎实,理论与实际脱节。

(2)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目前,临床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现代化检验设备,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学生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导致其只懂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4]。

(3)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临床检验技能训练不严格、不规范。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5]。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正确处理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的关系,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促进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1以核心能力为本位原则

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就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根据医学检验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行业对技术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3类。基本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获得;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医学检验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标本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通过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训练、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等获得;拓展能力是与医学检验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人文课程、认知性见习、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获得。

2.2与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原则

我国现行医学检验行业准入标准是毕业后先取得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初级资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临床检验技师、公共卫生检验技师、卫生工程技师、病理技师和输血技师等。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又要达到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目标。实践教学体现“三突出一贯穿”,即突出实训、见习、实习,突出早接触专业和临床,突出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将质控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2.3渐进性接触临床原则

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见习、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遵循早接触、逐渐接触、完全接触临床的规律,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前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技能考核”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3以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甘肃地区20家医院的检验科进行问卷调查及对行业专家访谈,在研究和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依据高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职业能力具体要求,构建符合岗位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见图2),从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1目标体系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技能标准、专业课实践教学标准(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验操作评分标准)、毕业实习教学目标、课外实践活动目标。

3.2内容体系

包括基本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实践课程,优化实践内容体系,共确定约200个医学检验实践项目,并提出实践内容和要求,避免教师盲目开展实践教学。

3.3方法体系

包括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基本技能模块、常规应用模块和临床技能模块,创建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开展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师生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准确性、连贯性。检验专业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要求高,对一些基本操作、常规检查实验,实验课有限的时间显然不够。为此我们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分解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3.4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1)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强化校企合作,制定并实施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方案,将实践教学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结合。(2)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假期到医院顶岗,锻炼职业岗位技能,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聘请附属医院和定西市第一、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重点指导校内实践教学。(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建设真实环境、真实设备、真实情景的校内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作用,确保良好的见习环境和见习效果。建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临床实习基地。(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践育人工作方案、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及质量标准、课程(专业)见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3.5评价体系

既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也包括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重,建立并完善全面、全程、全员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即教师全面评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全程即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员即由教师、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4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实践检验。我们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和调整,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亚珍.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57-60.

[2]桂芳,李树平,李争鸣.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高专教育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82-283.

[3]万德年,丁海峰,周剑涛,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568-2569.

[4]王元松,刘成玉.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