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1 10:37:57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1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灾害调查;监测

前言

遥感(RemoteSensing)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已经使人们从传统近景摄影测量到大范围的空间信息采集成为现实。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航天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领域,进入动态、快速、准确、多途径获取信息的新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1 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的成长历程

遥感技术在国外发展比较早,对于我国而言,遥感技术的使用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尤其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使用发展很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工作。此后,国土管理总局(国土资源部前身)先后在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与监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青藏铁路、京九铁路在前期规划评估中和后期施工中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世纪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特别是近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京沪、武广和郑西高铁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的学习实践,总结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已基本完成了示范性实验阶段,正走向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遥感技术应用地质灾害调查,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集成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发展方向。

2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的应用

2.1 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领域

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制于地层岩性、构造展布、植被覆盖、地形地貌以及大气降水强度等要素。一般情况下,岩性脆弱、构造发育、植被稀疏、地形陡峻的地段,在强降水过程中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遥感技术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不仅能有效地监测预报天气状况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研究查明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地质灾害隐患区段,同时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也能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因此,作为地质灾害综合预防和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为国土资源决策和规划、防灾减灾救灾、灾后重建提供可靠依据;对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预报,避免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遥感技术无疑会在这一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一日,江西持续暴雨,导致省内第二大河抚河的唱凯堤决口。唱凯堤决口后,前方抢先指挥部立即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准确的洪水分布情况(下图为抚河流域暴雨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正是遥感科学技术的保证,使得抚河地区彩色遥感摄影工作开展迅速而高效,一手的信息资料,为洪涝灾区损失调查与监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

2.2 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二OO七年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十八点二六亿亩,全国耕地净减少六十一点零一万亩,耕地减少速度趋缓,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形势依然严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但由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土地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0万km2,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27%,而且每年还在以约2400km2的速度扩大。进行土地荒漠化的动态调查和监测,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遥感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观测范围广、精度高和速度快的特点,其实效性和动态性更是传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监测所难以比拟的。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中国新疆等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等研究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图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卫星照片)。据遥感图像的形状特性、大小特征、色调特征、阴影特征、纹理特征、位置布局特征和活动特征判读卫片的不同植被状况。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开展的地表覆盖动态区域分布规律的研究,由于地表覆盖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的植被状态,利用反映植被覆盖度和生长状况差异的关系,即植被指数(NDVI),很容易反映出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2.3 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在地震、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工程地震、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地震形成机制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和突然释放,地壳破裂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质灾害通常是地壳内部应力聚散时影响地壳表层的反映。地震的发生往往导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查明区域活动性构造的分布,常常是区域地质灾调查工作中的首要内容。使用遥感技术监测地震灾情,可以快速及时了解地震灾情,及时监控次生地质灾害,为抢险救援行动提供指导。采用多平台、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地震后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快速调查,可以及时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迅速成立了震情遥感调查现场组和后方组。现场组采用高空遥感飞机沿都江堰 ― 漩口镇 ― 映秀镇 ― 缅镇 ― 汶川县 ― 茂县进行了航空遥感飞行,获取了这些地区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数据。

经初步解译发现,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全区坡面泥石流21处,估算总面积为8323488 m2,约占本区全部面积的 36%;崩滑14处,总面积约 2290081 m2,约占本区全部面积的10%;滑坡13处,估算总面积为 2439352 m2,约占全部面积的 11%。这些调查数据为后来的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中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动态、快速、准确、和多手段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的新手段。新型传感器的不断出现,且能够在航空航天遥感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这种多学科的技术融合并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惯性导航系统(INS)融合形成新的传感器。正是这一批新型传感器的诞生和遥感技术处理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迅速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区的航空影像资料,制作正射影像图和三维仿真影像,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自 21世纪初起,采用了“数字滑坡技术”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3S(RS、GIS、GPS)技术,快速获取基础资料,并结合地质、地形、钻探、物探等地面、地下调查资料,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三维空间表达,并依此为基础进行地质灾害的相关分析,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遥感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旋律。对地质灾害发育区进行地质灾害经济危险性评估,也将成为地质灾害发育环境遥感调查的重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新兴的高科技手段,用遥感技术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已取得相当的收效,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遥感技术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必将成为地质灾害宏观调查、动态监测、灾情评估和治理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遥感技术所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的特点,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也必将使遥感技术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和治理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朱述龙,张占睦.遥感图像获取与分析科学出版社,2000.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2篇

遥感即为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辐射(发射、吸收、反射)理论,应用各种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记录,再经过加工处理,并最终成像,从而对环境地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物质不同,其分子、原子数量及组合方式也不同,所特有的反射电磁波性质也不同,对外来电磁波反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物体发射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不同的物体对太阳和人工辐射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透射能力,这些差别经过遥感形成了不同的成像,然后把这些不同的遥感成像解译就可区分不同物体,从而收集目标物的各种信息数据,以掌握人们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在采用遥感技术后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近年来开展的全国特大滑坡灾害调查及危险性评价、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重点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等项目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的。由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卫星等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能够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km2的地球表面。可见光、红外到微波遥感器都实现了星载飞行,遥感器包括可见光相机(胶片式和传输式)、可见光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多种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波段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微波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等。具备了自行研制卫星地面接收站及其相应数据处理系统的能力。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开发了多套通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系统。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卫星气象监测能力,还为国家应急管理、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地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各种先兆,而且很多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彼此之间常有一定的关系,这就为自然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在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研究中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推动国家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

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质灾害后的地形地貌在遥感图像中通常与周围正常的情况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形态、色调和影纹结构等方面。为了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快速及时地了解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我国的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和其他专业卫星等进行遥感信号的采集,然后运用地质灾害遥感信息的合理解释,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是隐患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灾害规模、灾害分布、形成因素、孕育过程、变化趋势等。通过以上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对灾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按照地质灾害的类别,建立灾害要素数据库,构建灾害预测评估和灾后灾害快速评估运行系统。

2.2为抗灾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快速信息支持

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实现迅速、准确、动态的监测与预报,但遥感技术可以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快速获取灾害发生后灾区的全面景观,根据灾害分类分级及影像模型,判读图像,快速确定灾情,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中,有关部门使用多种航天、航空遥感技术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多种类型、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分析信息,为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及时全面地了解灾情、快速部署救援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特大火灾时,我国立刻调整了环境减灾卫星A、B星拍摄角度和运行频率,每天两次飞过澳大利亚上空,迅速准确地拍摄了澳大利亚火场的光学、红外和雷达图像,为澳大利亚空间信息合作研究中心提供了大量的卫星监测图像,极大地帮助了澳大利亚有关部门的灭火行动。

2.3提高次生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

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是减少和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地震次生灾害,让人们能够有效规避灾害或减小灾害损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通过航空遥感应急调查,及时掌握了北川等14个重灾县市道路、房屋损坏等灾情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情况,共解译出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7226个,堰塞湖147个,灾害毁路1423处;圈定有危险的村镇264个,潜在危险道路1732处,从而为有效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2.4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的重建规划是抗灾救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断层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安排。城镇和工程选址时要充分考虑灾害综合区划,既防止类似的灾害重复发生,也要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利用航天和航空遥感,及时开展汶川地震灾情评估工作,完成不同烈度人口影响评估,以及房屋倒损、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灾情及次生灾害评估、灾情综合评估、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工作,为灾区规划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

2.5帮助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损失极为惨重。为了有效地预测地震发生,必须对地震前的各种兆信信息进行收集和数据挖掘,找到地震演变规律,尽可能地有效预测预报地震。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多种手段观测、广阔的信息覆盖、短周期的观测手段等,为提高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可能。遥感技术用于监测和评估地震灾害已成为研究的一大热门。目前,遥感方法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监测地震形变方面的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同。在地震研究方面,我国运用各种遥感图像,进行断层活动性、强震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等方面的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干涉形迹测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同时还开展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可应用性研究、红外遥感地震前兆的异常特征、预报方法和机理研究以及地震前兆热红外异常卫星遥感监测与快速处理系统研究等,为卫星遥感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开辟了新的方向。我国地震局已将卫星遥感的部分热红外实测数据,通过全国地震系统共享给所有地震研究工作者,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3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地质灾害分布、潜在危害及环境基础资料。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识别滑坡、泥石流,制作区域滑坡、泥石流分布图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3.1孕灾背景调查与研究从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相关理论分析可知,灾害孕育过程中要对一些因素进行长期观测,发现其变化规律。这些因素包括时日降水量、地面坡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植被发育状况、构造发育程度等。这些因素的成功观测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保障。通过气象卫星可以实时检测降雨情况,而资源卫星可以对地表地物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分析地下物质的体貌体征等。结合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强大的遥感技术,可以对以上孕灾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因此利用遥感技术有效调查研究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地质灾害最重要的基础准备工作。

3.2地质灾害现状调查与区域划分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必须及时有效地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总体分析,了解其发生规模和特征,才能制订相应的救灾和避灾措施。地质灾害过程中,不良地质所迸发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个体或灾害群体,在遥感图像中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质特征。很多关于地质发生规模和形态特征等信息都可以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提取。这些信息提取后,就可以有效分析目标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点和隐患点的全面信息,找到灾害发生的分布、规模、特点、趋势等信息。另外,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还可以对地质灾害发生地进行区域划分,对地址灾害进行分级管理,对隐患区进行严密监控,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供基础资料。

3.3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

当地质体从量变到质变后,地质灾害很容易发生,但是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很难被观测察觉的,因为其蠕动速率非常小且比较稳定,地质灾害动态检测就是期望实时得到发生突变的信息,来预测和预报灾害发生。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精确定位下,这种缓慢的变动速率是可以被察觉并记录的。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地质灾害动态检测,可以有效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和警报。

3.4灾情实时调查与损失评估

当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时,就要尽可能地减小灾害损失,这就要求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对灾情进行实时检测和调查,并评估和区分灾情较重和较轻的区域,进行有效的人员救援和物资运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除了可以对人员和牲畜伤亡进行统计外,还可以对地面建筑、水域资源、桥梁道路、自然资源等各项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查和评估,为救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4结语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3篇

1 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所谓的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相关设备对遥远的事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传感器这项装备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关键的设备。利用传感器自身的传播性能,遥感技术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经过确定及筛选之后,获得有用的数据,同时再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利用传感器传递到地面,采用分析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最终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遥感技术渗透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及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优点,整合而成的一项高端、先进而又精确测绘技术。

2 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 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在我国,在所有的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是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手段,可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水平与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然而,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对遥感技术存在一定陌生感,导致其推广受限。

2.2 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2.3 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时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信息技术的漏洞与不足也愈加明显,而完善遥感技术手段、加强其宣传力度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可以说是普及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式。

3.1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遥感技术相比传统的测绘工具,其优势更为明显,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现的测绘漏洞。

(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体位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3.2 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说,在地质调查这项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与客观要求,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讲,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应进一步以研究遥感技术为出发,提高其精度、准确度以及宣传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说也为遥感技术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国必须以进一步开发遥感技术为核心,以强国为目标从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国还需提高思想认识与观念意识,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当前各大测绘工程项目应用遥感技术而遭遇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拓展其技术领域。其次,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起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推动、深入研发与鼓励,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广工作中,才能充分的显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作的适应力与优势。现阶段,不少应用遥感技术的测绘工程项目已经发现遥感技术高超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技术优势,譬如谁:能够勘测不同地形,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等的全程监测,获取真实的数据,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适合监测不同地形,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的全程监测,从而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普及程度势在必行。

(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2)提高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将有利于遥感技术的普及。早期遥感技术受分辨率限制,较多应用于宏观的检测,而当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遥感技术与地质的符合程度越来越高,受距离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但是相关人员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遥感技术地质检测水平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4 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4篇

摘 要: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以它独有的特点对卫星遥感与普通航空摄像得到了完美的补充。它不仅清晰度比较高、操作方便,而且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文章介绍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组成、测量的特点和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关键词:无人机 低空航拍遥感测量 应急救援 地质灾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02-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好,然而好的经济条件付出的代价便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最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研发补充了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不足,它具有运行成本低、机动灵活、操作方便、分辨率高等许多优点。利用其飞行较低,能快速获取数据的优点,辅助与一系列的技术方法,能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完成检测,实施救援和最后的灾情评估等一系列的任务。下面阐述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组成、优势和特点,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的应用。

1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组成

1.1 飞行平台

一般无人机的机身是由多种材料制作的,包括玻璃钢、碳纤维、木材、金属等。它的机身有电池舱、任务舱、降落伞舱,而这3种舱都是独立存在的。在它的机身前端安置着发动机,机翼旁边连接着碳纤维圆管插接,外型构成了接进式后三点布局。无人机起落装置具有重量轻、强度大、减振好、拆卸便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飞行于山区野外生态环境。

1.2 飞行控制系统

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是由3部分构成的,它们分别是:机载飞控、地面站、通讯设备。这样的飞行系统使用时方便简单、控制精度高、GPS导航功能强,加之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接口使其可以游刃有余地控制各种布局的无人驾驶飞机。

1.3 遥感系统

高分辨率数码单反相机具有其重量轻、体积小、可代替性强、可直接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它作为无人机遥感摄影的传感器再合适不过了。

1.4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分为监控软件、航线规划软件、影像处理软件。监控软件使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飞行区域的电子地图、飞行航迹、飞行参数、飞机航向参数、GPS定位状态、航拍影像的数量和关键参数的交互捕获的显示得以实现。航线规划软件具备了设置飞控和传感器参数,使其可以控制固定翼、动力伞、旋翼机等飞行器。影像处理软件可获取竖直摄影影像、交向摄影影像、复杂航线多基线摄影影像。

1.5 无线电遥控系统

无线电遥控系统可以是无线机按照地面人员的想法进行飞行,而地面人也可以通过无线电遥控系统掌握无人机和遥感设备的有关信息。

1.6 保障系统

设备维修系统和故障判别系统组成了无人机飞行的保障系统。

2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特点和优势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具有以下的特点和优势[1]。

(1)无人机受空中管制和气候的影响较小,使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使其能够不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下都可以直接获取影像,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体现在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人员的生命也可以得以保障。

(2)低空飞行使无人机不受云层的遮挡而获取影像,它这一优点与卫星光学遥感和普通航空摄影得以补充。同时克服城市高层建筑物遮挡问题,可以有效地获取建筑物多面高分辨率纹理影像。

(3)低空飞行使无人机可以近景航空摄影测量,测图的精度比较高,满足了测绘精细的要求。

(4)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无需机场起降,操作员培养时间较短,以至于其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系统的保养和维修都比较简单。在轻雾弥漫的天气中可以拍到合格的影像,这样的优势减少了野外工作的量度,一方面使得野外工作的劳动量变少,另一方面也改善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应用前景

3.1 应用背景

为了使经济更快发展,一系列的措施应运而生。可就是实施这些为了发展经济的措施导致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传统的地面获取信息数据的方法已经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这些巨大的变化。商用遥感卫星和传统的载人飞机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地面人工测量的方式来制作大比例尺地图,耗时耗力。而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的出现,使这样那样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解决[2]。

3.2 应用前景

天气的变幻无人知晓,可是一旦出现阴雨连绵、轻雾笼罩这样的天气,人们难以通过载人航拍及时获得高精度的遥感图片。伴随着载人航拍的限制性、天气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因其特有的技术特点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目前各种各样的情况对大比例尺数据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且相对较高,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技术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

4 地质灾害中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的应用

为了帮助地质灾害分布的详细调查和判别,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通过校正多光谱数据然后形成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图[3]。通过对数据一遍又一遍的检测,然后把这些数字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发现什么地方又存在着地质灾害。有些地方地形险峻,不利于运用人的力量调查时,无人机就会通过它灵活性高,飞行低来给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一手重要的资料能给救援的人们带来最有利的帮助,而这一手资料就是当地质灾害刚发生时所调查的数据。地质灾害在救援的过程中,对于时效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无人机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把地质灾害航拍遥感数据进行拼接和校正,最后形成了DOM、DEM、微波遥感与热红外这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即是地面灾情得以解译的数据来源[4]。根据这一系列数据、影像解译会发现地质灾害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通过对这些损害的判别,进一步形成与灾害对应的解译结果图和初步统计的数据。

5 结语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以其灵活性强、速度快、效率高、经济小巧等其他技术没有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测绘方式,而且这种新兴测绘方式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慢慢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文章贯穿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了其组成、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面对灾害的侵袭,有些系统会显得束手无措,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应运而生,希望在以后的研发中,让其技术得以改进,越发精湛,使得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刘刚,许宏健,马海涛,等.无人机航测系统在应急服务保障中的应用与前景[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177-179.

[2] 田建宏,高生飞,张萍,等.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在应急测绘保障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5(4):49-51.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5篇

本次遥感解译基础数据由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供,坐标系统为西安80坐标系。本阶段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对三门全域(1028.33km2)进行了初步遥感解译,并据此划分了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中的重点调查地段,用以指导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

1、解译的目的和任务

遥感解译的目的是为减少不必要的外业工作,快速、高效地完成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而开展的,它不仅对常规地面调查工作提供指导,而且还可获取常规地面调查难以取得的某些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信息,对查清区域环境地质背景,提高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精度和质量都大有裨益。

遥感解译的任务是以遥感图像(或数据)为信息源,最大限度地获取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要素信息,确定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类型、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编制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图件,为调查区划分和地质灾害调查提供遥感解译资料。

2、遥感数据源选择及解译的主要内容

2.1 数据源选择

本次工作采用由省?y绘资料档案馆提供的最新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其中包括:矢量数据1:1万(DWG)和1:5万(Mapgis)数字线划图,栅格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和1:1万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2.5米卫星正射影像。

2.2 解译的主要内容

(1)地质环境背景:主要解译城镇、村庄、主要居民点、农家乐,以及矿山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分布范围、所处地貌部位、地形坡度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现象及其它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周围人工边坡的发育情况(长度、高度与坡度)和区内水系、道路交通分布情况等。

(2)地质灾害:可能影响农村山区村庄的地质灾害点类型、规模、形态特征及其位移情况。

2.3 遥感解译总流程

地质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专业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遥感图像解译成果--专题解译图

(1)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

(2)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

(3)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

(4)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

(5)地理基础底图与遥感影像复合

(6)符号注记图层生成

(7)影像地图图面配置

(8)遥感影像地图制作与印刷

3、解译的方法与步骤

3.1 解译方法

(1)信息源处理:本次遥感解译有关信息源的收集与处理工作由省测绘资料档案馆代为完成,主要包括:

1)收集县域内现有馆藏最新1:1万3D(DLG/DEM/DOM)及1:5万DLG测绘成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将涉及不同投影带1:1万分幅3D数据统一转换到120度中央投影经线。

3)将1:1万分幅DGN格式DLG数据转换Autocad dwg格式; 1:5万分幅DGN格式DLG数据转换为mapgis格式,并拼接整合为完整一幅数据,同时根据地质灾害工作需求进行要素分层与符合化;将NSDTF格式1:1万DEM数据转换为Grid格式。

4)将转换处理后的数据(1:1万Autocad dwg格式、1:5万mapgis格式DLG数据、1:1万Grid格式DEM数据、1:1万Geotiff格式DOM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2)遥感解译:本次解译是在MAPGIS环境中,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为方便携带与使用,本次解译将标准1:1万地形图幅分割为4幅(A3),绘制基础图。基础图中包含图层有农村居民点、道路、水系、1:1万等高线(基曲线,等高距20m)、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已知地质灾害点和1:1万DOM数据。

3.2 解译步骤

(1)解译标志建立

崩塌―在遥感图像上崩塌的陡崖新的色调浅,老的陡崖色调深。在陡崖的下方有浅色调的锥状地形,有粗糙感或呈花斑状的锥形。新的崩塌体植被少,古老的崩塌体植被生长较为茂盛。

滑坡―在遥感图像上其形状有簸箕形、舌形、弧形和不规则形等。

泥石流―在航空照片上泥石流的顶部呈瓢形,山坡陡峻,岩石破碎强烈,色调深浅不一,冲沟内有大量松散固体呈浅色,冲沟没有沟槽,无植被生长。流动的泥石流呈条带状扇形,轮廓不固定。泥石流发育地区常是崩塌、滑坡发育地段,影像交织错乱,色调变化大。

根据已知地质灾害点,通过现场踏勘,并与基础图比对,分别建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解译标志。

(2)初步解译

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分幅进行解译工作:在基础图上初步识别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和边界,以及存在的疑问,同时依据调查区划分原则和标准,结合坡度图(划分等级见表2,通过arcgis地形分析系统自动生成,按1:2万输出),圈画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分乡镇填写遥感解译登记表。

(3)野外验证

针对初步解译结果,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按照不同层次作进一步验证,重点调查区应尽可能全部验证,特别是其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要验证其空间分布情况、形态特征、物质组成等,进而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还要进一步了解其变形发展历史,对今后的变化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掌握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一般调查区验证率应不低于60%,验证过程应修正解译误差,并排除疑问,同时在原遥感解译表中如实填写验证结果。对于重点调查区内的重点村庄,需在野外调查同时,按1:10000的精度作详细解译,解译内容除一般项目外,需对村庄内主要的高陡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4、解译的成果

本次遥感解译成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地质灾害及其发育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图,二是地质灾害调查遥感解?g表。

1、遥感影像解译图

在基础图上叠加调查区分区界线、经修正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形态和边界特征,重点调查地段、重点调查村分布情况等(图1)。

2、坡度解译图

通过arcgis地形分析系统自动生成,按1:2万输出,作为遥感解译图的补充说明,完善遥感解译表的相关内容,如图3所示:

3、遥感解译表

作为遥感解译图的补充说明,完善遥感解译表的相关内容。表内配1:2万坡度图与遥感图进行比对(图2)。

5、结论

遥感图像地貌解译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有以下特性:

(1)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在海量数据堆叠的时候,我们可以快速提取和判读有用信息并对及时处理地质灾害重大问题做出最佳判断。

(2)多方手段的综合应用性。通过野外检验和遥感图像地貌解译相结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段进行评估、预测。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6篇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1在水文资源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水文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既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对保护环境有一定作用。但是,采用传统的手段开展勘测水文工程工作,导致勘测结果不准确,也无法及时反馈有关信息,进而致使水文状况无法很好改善,在这样长期的状况下,势必会出现水面涨落、河道受冲淤等问题,影响了水文勘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降低我国水文勘测工作水平,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日益加强下,在水文资源领域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工作人员对水文资金进行监测,并因地制宜制定措施来提高水文资源领域工作质量。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下,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实时监测区域内的水文状况。在此基础上,观察水文站设备设施,分析各个时期的水文数据,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与交互性。从多方面上而言,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图像演示,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切实保护好水文资源。

2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可以定时与测距空间交汇的导航系统,具有测量与民航的功能。但此系统与传统监测方式有所差异,全球定位系统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大幅度的提高了测量速度,并且系统测量工作具有独立性,测点不会影响到测量结果,也就不会传统监测方式中误差积累的问题,因此将全球定位系统用在小范围测量水土保持设备的地理位置中。我国当前在很多领域中都充分应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如:监测地质灾害预警、勘测湖泊水下地形等,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但全球定位的系统的使用价值远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有关研究者深程度研究和探索,挖掘其更多方面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在水文资源领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1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我国水土保持各环节工作中都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这是因为在土壤浸蚀强度划分、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等各项工作中,都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模式实施预测,进而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唯有准确的数据信息,才能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真正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资源领域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水资源。

3.2在防洪减灾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结合实际状况来讲,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着很多防洪减灾存储和管理数据系统,这些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地理信息系统可实现远程浏览和信息的功能,在这一功能作用下,应用此系统有利于提高防汛工作效率。此系统可以在提取和分析灾害数据中,还能够可视化表达灾害实际状况,在了解灾害具体状况后,结合灾害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人们的经济收入。

4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4.1在水质监测工作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水质监测和评估中,遥感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运用遥感技术能够第一时间内监测水质参数变化状况。在各项新型技术的涌现,将光遥感技术在监测水质领域中逐渐扩大实际生产领域中,同时也在发展其他方法,借助于遥感技术,我们能够实时监测水体的酸碱性、混浊度等指标。这对于及时整理水体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下,诞生了很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与遥感技术充分融合,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应用在水质监测领域中。

4.2在干旱灾害领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采集土壤表面出现的电磁能量后,结合具体实测信息数据,使用遥感卫星工具对旱情准确监测,在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和地表温度与湿度数据,实现及时跟踪旱情,依据当地地质状况与水文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构建地理模型。目前,我国相关部门结合构建起的地理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的救灾专项工作,极大的减少了由于干旱而给各地区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见,在干旱灾害中遥感技术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应更大范围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产值。

4.3在洪涝灾害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洪涝灾害过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较为成熟,一般应用在紧急救灾、灾后重建、快速反应等方面。其中,20世纪80年代借助MSS数据发现三江平原的洪涝灾害,之后有关部门及时开展的各项救灾活动,在救灾活动充分应用了遥感技术,不但降低了由于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减少了人员的伤亡,其次是在灾害重建工作中,遥感技术具备快捷性、全面性、客观性等多种优势,这些优势是其他技术所不具有的。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应用遥感技术中不能盲目的、一味的应用,应结合此技术的特征和优势,针对性的应用,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影响了此技术的应用效率。

5在其他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各个领域间都在通力合作中,我国水文资源领域内部必然会引入很多高新技术,进而促使我国水利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在客观上为科学管理水文资源奠定基础,也会为国家提供与水有关的数字信息、数字产品,这些新型技术都会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我国水利事业更上一层楼。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未得到深入应用,导致应用效率有限,因此,我国各大研究领域还应充分应用信息,确保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6结语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7篇

作者:李智炯 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地测公司

矿山测量理论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以及各种测量计算分析软件的推出,计算机已成为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数据处理、自动化成图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对于以前测量工作人员在小型计算器上编程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或者进行简单的平差数据处理,现在的测量数据处理则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且数据处理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灰色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的理论大量应用于矿山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中,单一模型的变形预测与组合模型的变形预测均得到了发展。以公路勘测数据处理系统为例,这个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1)数据获取和处理模块;2)数字地面模型模块;3)绘图与设计应用模块。矿山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方案的设计以前都是凭经验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设计正在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优化设计是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使矿山工程控制网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在满足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使成本最低。网的优化设计是一个迭代求解过程,它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设计任务。由测量人员与应用单位共同拟定,通常是后者提出要求,前者对其具体化,每一个优化任务都必须表示为数值上的要求。2)制定设计方案。包括网的图形和观测方案,观测方案指每个点上所有可能的观测,通过室内设计和野外踏勘来制定。3)进行方案评价。按精度和可靠性准则进行,同时考虑费用和灵敏度。4)进行方案优化。对网的设计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接近理想的优化设计方案。矿山测量信息管理随着矿山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更好地使用和管理海量矿山测量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矿山测量数据库或与GIS技术结合建立各种矿山信息系统。目前,矿山测量部门已经建立了各种用途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矿山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数据检索与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实时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目前,矿山测量人员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并且正在参与和从事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和管理工作,建立矿山信息系统、矿山生活区信息系统、矿区信息系统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开采沉陷预计理论按采用方法的基础可分为:经验方法、分布函数、理论模型法三大类。而常用的预计方法主要有:概率积分法、负指数函数法、典型曲线法、威布尔分布法、样条函数法、皮尔森函数法、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基于托板理论的条带开采的预计法、力学预计法和有限元法。近年来,随着变形理论的深入发展,灰色系统理论预计法和神将网络预计法被应用到了沉陷预计领域,并有了一定的实践进展。同时,基于地质观点的沉陷预计方法也有相应报道。

3S技术在采煤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数据库技术、地图可视化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对包含空间定位和属性关联的问题进行计算机化处理,进而提供辅助决策的功能系统。目前,GIS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当中。由于GIS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因此,其不再局限于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显示,而可提供综合多种地质灾害,并能进行区域划分的功能。RS技术的应用RS(遥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几年迅速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文章也多不胜数。总结归纳,遥感技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可推广的。从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贯穿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随着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的逐步发展,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过渡,其不仅具有精确的空间分辨率,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使具有特殊光谱特征的地物探测成为可能。这也必将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宏观调查、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中大显身手,成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GPS技术的应用煤炭开采中,大量的采空区随之出现,给采煤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因此诱发的大量的地面塌陷灾害更给采煤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以采空区为变形体所进行的沉陷观测,受采空区自身沉陷影响,很难找到稳定的地点埋设监测基点。同时,在对沉陷引起的地裂缝进行监测时,需掌握其空间位置,针对上述工作,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必将面临诸多不便与不利因素。作为新一代空间定位技术的代表—GPS技术,经众多技术人员从实践角度和众多学者从理论角度的验证,其不仅可以满足沉陷观测的精度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与实时化。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形监测项目中。而动态差分GPS技术的出现,更为地质调查、灾害地点确定等实时、高精度定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第8篇

关键词:测绘遥感;应用;测绘工作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105

遥感技术从20世纪50年展至今在地质测量、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被世界各国接受。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遥感技术不仅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重视,而且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对于测绘工作中的全时、动态的环境监测、资源测绘意义重大。本文就针对遥感测绘使用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一些完善遥感测绘使用的具体办法。

1 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总体来说,测绘工作是政府自身行为的技术性工作,遥感测绘是对所辖土地的位置、界限、资源存储量、环境状况等相关情况利用遥感进行测绘。从上世纪50年代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遥感技术就已经进入人类生活之中,现如今遥感技术在各类地质测绘中被广泛使用,推动着测绘行业的发展进步。不难看出遥感技术有它不可忽视的优点,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测绘在这样强大背景的支撑下必将为动态的勘测提供不可忽略的便利条件。

2 测绘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 测绘遥感技术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虽然现如今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得到使用且发展前景也很乐观,但是从目前遥感技术应用现状来看,遥感技术的应用仍集中,范围有限。比如,遥感技术更多的应用在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上个,在一些普通的资源勘探、环境污染监测和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还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人们观念上对遥感技术的陌生使之呈现拒绝使用新的遥感测绘而沿袭传统习惯的态度。甚至一些传统测绘工人都不熟悉或者不知道遥感测绘技术,这些长期存在的旧有观念都制约遥感测绘应用范围的扩大,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

2.2 测绘遥感技术仍需改进提高

测绘遥感技术主要是对空间信息镜像采集,但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遥感技术自身的空间分辨率不是很高,一些技术方面的难题仍亟待解决。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后利用遥感技术实时、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灾情,在宏观的观察测绘时会凸显其优势,但遥感测绘传来的图像分辨率无法应用于详细的地质勘探,并不能准确的呈现微观上的差别,这对于灾情之后测绘工作制定详细决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促使遥感技术的优化升级、增强其生命力、全面扩展其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是我们下一阶段遥感科研的重心所在。

2.3 测绘遥感技术造价成本高

不得不承认,当下在实际测绘过程中,使用遥感测绘技术比传统测绘技术成本价要高一些。遥感技术是属于当今时代的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科研项目,也是未来社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程,但遥感技术目前还存在理论科研费用、实际应用的成本造价高的实际情况。由于遥感技术的造价相对较高,所以就局限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展,使用范围的局限就限制了遥感测绘的进一步推广。所以,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即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缩小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成本。

3 完善测绘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地质勘探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诚然,遥感技术区别于传统测绘手段优点甚多,全天候、全方位、实时性及信息的客观性都使测绘工作避免出现漏洞。

3.1 加强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开发,拓展其应用领域

首先,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为呼应国策,也为提高国家竞争中的科技软实力,加大对遥感技术的科研投入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地质测绘工作中,种种灾害的实时监测的现实需求也要求遥感测绘技术必须不断发展进步,这不仅有益于测绘事业也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另外,从遥感技术自身发展而言,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其自身有良好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以后遥感技术的发展应用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遥感技术的开发,科研工作要以不断的提高遥感测绘的精度和准确度为目标。

3.2 加大遥感测绘技术的宣传力度,致力于普及遥感技术

在重视遥感技术的开发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同时重视关于遥感测绘技术宣传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工作的开展可以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转变传统测绘工人的思想观念,一个是加大测绘遥感的宣传力度。在转变传统测绘工人的思想观念方面要着重重视,改变以往大家对遥感测绘的不熟悉、不接受的态度。在实际进行测绘工作时,宣传遥感测绘的在灾害监测、动态数据的获得方面的优势,加大对遥感测绘的推广力度。利用遥感测绘技术一点一滴转变传统测绘工人的思路,进而改变传统测绘工作,让遥感测绘深入到测绘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得遥感测绘给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4 结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帮助。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遥感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遥感技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深刻的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未来遥感测绘技术环境污染的监测、地质勘探和地质测量等测绘工作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点,拓展其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总而言之,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加大对遥感测绘技术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来启蒙.测绘新技术在测绘行业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08).

[2]胡与芹.遥感技术的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