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8 17:22:40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济宁市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济宁市4个县,每个县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取2个村,共选取了16个村作为调查区域。选择在本地区居住时间1年以上,年满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601名人。获得有效问卷575份,有效率为95.67%,其中男性281人,占48.87%;女性294人,占51.13%。最低年龄65岁,最高年龄92岁。

1.2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农村老年人疾病谱、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情况、就医状况及卫生需求调查四个方面;经统一培训调查员后,采用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1.3统计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农村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

2.1.1农村老年人各系统慢性疾病患病率调查本次调查的575名农村老年人中患有慢性疾病的有416人,慢性疾病患病率为72.35%,高于2008年卫生部统计的数据52.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58,P<0.01)。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患病率最高(38.61%),为运动系统疾病(31.65%)、呼吸系统疾病(20.00%),结果详见表1。

2.1.2农村老年人各病种慢性病患病率调查本次研究显示,农村老年人慢性疾病疾病谱中,高血压患病率位于首位(26.26%),其次为关节炎(20.17%)、胃溃疡(14.26%),各疾病患病率详见表2。

2.1.3不同性别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显示,农村男性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25.59%),其次为胃溃疡(16.73%)、慢性支气管炎(15.66%);而女性中关节炎发病率最高(32.28%),其次为高血压(26.90%)、胃溃疡(11.90%)和慢性支气管炎(11.90%)。统计学分析显示女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冠心病、肺气肿、肺心病、脑血管意外患病率高于女性;其他慢性疾病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

2.2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情况及卫生需求2.2.1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情况及对日常医疗费用支付情况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有31.30%的农村老年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参加医疗保险者占9.22%,参加合作医疗者占54.56%,参加其他商业保险者占4.52%。有24.35%的农村老年人对日常医疗费用没有支付能力,只有9.22%的老年人完全有支付能力。

2.2.2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供给状况分析显示调查对象中有5.04%表示目前就医不方便,有23.48%表示一般,有71.48%表示比较方便;有90.61%的人表示完全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获得免费查体。

2.2.3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及需求情况调查显示,有50.43%的老年人表示对老年保健径知识根本不了解,37.39%的老年人表示了解较少;在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中,有42.26%的农村老年人表示希望获得老年保健知识,但还有54.96%的持有无所谓态度。

2.2.4农村老年人获取和希望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在农村老年人获取知识途径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广播电视(56.35%),其次为邻居朋友家人(31.48%)和医务人员(20.00%);在希望获取知识的途中,51.48%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医务人员获取,其次为广播电视(47.13%)。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各类老年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增高,慢性病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到老年人的生存与健康状况,尤其体现在卫生、医疗等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的农村。本次研究也显示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患病率为72.35%,明显高于我国52.39%的平均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疾病谱中,排在前两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这与宋晓飞等的调查一致[2]。通过单病种慢性病疾病谱可知,目前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位于首位(26.26%),其次为关节炎(20.17%)、胃溃疡(14.26%),这与尹尚菁[3]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提示我们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应有侧重点的加强高发、常见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2篇

关键词 慢性病 综合防治 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1]。在控制慢性病方面,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在社区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最佳的手段[2]。本研究对2008~2010年某高校社区部分教职员工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探讨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该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为教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批次参检的教职员工其部门、人数、时间相对固定。2008年、2010年3~5月同批次参检教职工人数分别为2824人、2719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平均占总人群数的36.1%。

方法:体检前向参检人员发放“体检注意事项”单,要求每位参检者认真填写体检本上各项个人资料(含既往病史),检查前3天清淡饮食,体检当天空腹(12小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常规服药。对每位参检人员常规进行血压测量、血生化检验等各项检查。血压由专业医师测量2次取平均值计算;血生化检验取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由该院检验科(应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体检完毕由主检医师参考受检者病史并结合体检结果给出体检结论。

分析指标:选择2008年、2010年参检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结论中常见慢性病相关指标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将该人群分为3个组,即<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对各组上述慢性病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运用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对2008年、2010年各项体检结论及各年龄组的体检结论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U>1.9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该人群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高血压的检出率稍有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增高的检出率略有上升(P<0.05)。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中,上述异常检出率有所不同,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

讨论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慢性病防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该“中心”在教职员工中积极开展了以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3]。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部分教职员工某些慢性病的检出率已呈下降趋势,尤其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总检出率明显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检出率显著下降。该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了部分受检者上述慢性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发上述慢病人数有所减少。因而检出率的下降,提示某些慢性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初显成效。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40~60岁组的中年教职工中,高血压及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出现了上升,这也是导致被调查人群高血压、血糖增高检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40~60岁的中年教职工,正是学校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精神压力大,社会应酬相对多,而缺乏合理的膳食结构,体力活动较少;此外,从该“中心”举办的历次“健康俱乐部”、“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参与人员大多是年迈的老年人,40~60岁的中年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较少,致使他们的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人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4],从提高其健康意识和对各种慢病知识的认知度、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入手,促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控制慢性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因素以外,血尿酸增高是近年来较为重视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5~7],血尿酸浓度与许多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联,尿酸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和LDL-C的氧化、诱发并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以及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将血尿酸升高视为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和促发因素来看待,并采取干预措施予以防治。该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依然没有下降,为此要重视老年教职工血脂、血尿酸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提高他们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防病意识,促使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慢性病的发展。

在高校社区开展以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提高慢病控制率、降低慢病患病率的有效措施。然而,正如有文献所述,通过疾病的发生情况来评价干预的效果是一项远期的指标[8],慢病防治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加强,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针对上述某些慢病控制不佳情况,该“中心”须重点加强对40~60岁在职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6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管理,使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

参考文献

1 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2 张欣,陈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区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96-498.

3 南京大学医院.辖区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概况[EB/OL].,2010-07-19.

4 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新进展2011[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6.

5 Waddington C.Elevated uric acid can raise risk for 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 党爱民,刘国仗.尿酸与心血管事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8-480.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3篇

在现实生活中,像刘老伯这样认为“开点药就能顺利过冬”的老慢支病人为数不少。这些病人常有以下一些不正确的做法:

盲目选药

在医院门诊,经常有老慢支病人的家人或朋友代替开药的情况,当问询病人目前的症状时,大多数人回答不出,只说是病人要求开什么药。也有一部分病人尽管自己走进了医院,但自恃“久病成良医”,不向医生讲述有何不适症状,而是根据自己多年就诊和用药经验,直接向医生下达“开药指令”。实际上,慢性支气管炎有咳嗽、咳痰和喘息等多种表现,不同症状和不同病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述选药方式会妨碍医生合理用药,导致“无的放矢”和疗效低下。

重复使用同一类药物

老慢支病人因有多种症状而习惯合并用药,他们中大多数仅依据药品名称和适应证来选择药物,而很少注意药品的组成成分,因此屡见病人同时服用同类药物,这就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增加。刘老伯就是因为同时服用了氨茶碱和含茶碱的复方制剂而中毒的。

随意增减药物

老慢支病人大多数需常年用药,因此,不遵照医嘱用药而按照主观感觉增减药物的现象经常发生,这样做不仅容易导致药物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而降低药物疗效,有时甚至可能引起药物过量。

长期使用抗生素

由于老慢支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感染又是诱发疾病反复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病人不管有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长期服用抗生素,这样很容易诱导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失调。

过分依赖药物

多数老慢支病人认为药物治疗就是慢支防治的全部,往往忽视了吸烟、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不控制诱因,不管用多少药物,都不可能完全控制慢支的急性发作。

不及时就诊

大多数病人及其家属认为老慢支是慢性过程,对疾病“习以为常”。加上冬天气候寒冷,老慢支病人害怕出门,因而常忽视了近期出现的不适感觉,甚至有明显不适时也懒得到医院就诊而自行用药治疗。于是,就容易出现症状加重,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开支等情况。那么,老慢支病人应该如何做才能平稳地度过冬季呢?下面几点注意事项,老慢支病人和家属应给予关注。

1.学习老慢支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基础知识,提高对老慢支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指征为慢支病情加重、痰量增加及出现脓性痰,一旦症状好转,应及时停药,坚决杜绝长期使用抗生素。

3.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老慢支病人大多年龄较高,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降低,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因此尤应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必要时可监测血药浓度。例如氨茶碱,当血茶碱浓度大于5毫克/升为治疗作用,而大于15毫克/升时则副作用明显增加。吸烟,低糖或高蛋白饮食或服用抗惊厥药、利福平等,可加速体内茶碱的清除,使血药浓度降低。另外,老人、持续 发热、心力衰竭和肝功能明显障碍者,或同时应用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等)、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等)等可延缓体内茶碱清除,使茶碱血浓度增加。因此老慢支病人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迅速就医。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4篇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56-01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病情迁延不愈,且该病的发生与消化系统也有重大的关联,病因较为复杂。一般地,慢性病主要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其显著特点为病程长、病因错综复杂,严重危害患者的脑、心、肾等重要脏器,易致残,影响患者的脑动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因此该病的防治重点从患者的精神和生存环境入手。针对目前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国家相关部门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慢性病患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这也给慢性病的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研究已经势在必行[2]。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社区内120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为48~73岁,平均(60.7±3.5)岁。120例慢性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43例,糖尿病患者36例,冠心病患者19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2例,其它10例。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开展前,两组患者的患病种类、病情、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1)心理指导:经常与患者谈心,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烦心事和琐碎事,多讲一些励志、乐观向上的故事,帮助患者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适时开展文娱活动,给患者营造轻松、欢乐的生活氛围,建立排解、发泄不良情绪的平台。(2)饮食控制:控制每天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在0.8g/kg以下,食盐的摄入量在5g以下,脂肪不超过60g;食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避免甜食、肥肉、动物肝脏、蛋黄等的摄入;饮食规律,少食多餐,控制每天的进食量为300g左右;戒烟戒酒。(3)药物护理: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督促患者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病种、病情制定个性化和规范化的用药方法。定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了解患者用药症状,解答患者用药疑问,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适时调整用药情况,严禁患者擅自停药、加药、换药。

健康教育:开展慢性疾病防治宣传活动,讲解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以及血糖、血压、血脂、心电图等临川指标的正常范围及意义;护理期间,定时随访,指导患者采取适当的防治保健,比如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例如血压计、能量测仪等。

1.3 观察指标:(1)血压、血糖水平:血压包括舒张压和收缩压,血糖指空腹血糖;(2)生活质量评分[3]:采用国际通用的脉搏(PULSES)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身体情况(P),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情况(U)、下肢功能及行动(L)、感官与语言交流功能(SC)、排泄功能(E)、智能与情绪适应情况(SF),每项1~4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最差24分,最佳6分。(3)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包括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知识、判断标准、注意事项、防治措施等,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X±s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研究显示,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率呈连续上升的趋势,从1991至2000年的10年比例从73.8%上升到80.9%,慢性病死亡人数高达600万,可见,慢性病逐渐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4]。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也将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承受特点,可见开展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表明对慢性病患者开展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由15分降为10分;有利于患者理性对待疾病,将健康知识评分提高至(89.7±3.8)分,同时督促患者合理行使自我护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治疗。因此,可以在社区内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秋霞.慢性病患者956例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1,9(9):63-64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5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随访护理;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53-02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问题受到广泛关注[1]。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连续、主动的随访和系统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研究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医院慢性病规范管理人群,进行定期随访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督促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保证老年高血压患者院外的规范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护理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2013年06月至2013年09月根据自愿报名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98例,来自公教一村和台城花园社区。入选标准:年龄≥65岁,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非高血压继发的慢性肾脏病、非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III级及以上者) 、过去6个月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者;排除存在或可疑认知障碍,失语,听力,精神障碍,肿瘤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9例,全部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与患者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记录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血压的监测情况以及其他的诊疗情况等,每月对患者进行定期查体,定期随访和其他的健康知识指导。要求患者做到:①坚持规律服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②控制血压水平。两组患者的用药相同。对照组进行门诊随诊,对不能自觉复诊的患者采用电话随诊,了解其自行测量血压及服药情况,随机进行常规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两组患者均在1年后观察比较治疗依从性、饮食、运动、体重指数、血压、1年内因高血压急性发作住院次数。

1.3 随访护理内容

实验组利用每月1次的随访护理,每次家访30分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护理干预。

1.3.1 疾病相关知识宣讲 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用适宜的方式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症状、病程、并发症、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抽烟、饮酒、生活无节律等)。列举不遵守医护人员的健康指导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病例,使患者认识到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自觉纠正不遵医行为。

1.3.2 健康饮食指导 提倡使用大米、粗粮、豆类等,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可多选用水产鱼类、冬瓜、萝卜、蜂蜜、山楂等食品。烹调用油应使用植物油。尽量少用动物肝、脑、肾,鱼子,墨斗鱼,松花蛋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品,如肥肉、动物油脂、黄油、奶油。

1.3.3 个性化随访护理 每月根据患者各自的血压和血脂水平、体重指数、饮酒情况、运动情况等,进行耐心的护理干预和个性化随访,以尽可能杜绝不遵医行为。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年后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s),见表2。

随访1年内因高血压急性发作入院人数比较,见表3。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生活方式和治疗依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3]。本研究结果显示,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其中定期随访、及时与患者沟通、普及健康知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定期护理随访,使患者对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和医护人员的指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了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和再住院次数。由此说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显重要。其教育目的在于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最终建立健康的行为。

由此可见,定期随访护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治疗护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重塑患者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延缓。对患者实施慢性病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也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惠华. 对我国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趋势的认识[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7,13(6):376-377.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6篇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素养;干预;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00-02

随着医学科技的普及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与日俱增。近些年来,老年人群患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比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为此,在社区内推行对患者健康素养的干预刻不容缓[1]。本文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八三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比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八三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5.3±3.8)岁。干预前100例被调查病患中,有62例患有常见病,占总人数的62.0%;67例患有多发病,占比67.0%[2]。干预前后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2.1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手段较多,主要有定期测量血糖、血压、举办疾病常识讲座等。通过了解和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预防常识,老年患者会自觉地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根据临床显示,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减少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十分有效。基于此,依靠管理干预,老年病患需每天3次刷牙、饭后3min内刷牙,保证每次3min,每天排便、勤换衣裤,室内坚持开窗通风;饮食上要少食多餐,低脂低盐,粗细粮混搭,多食用水果蔬菜;严控吸烟,众所周知,吸烟是引发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直接因素之一,根据社区老年患者易发癌症、心血管病症的特征,在社区内要进一步拒绝烟草宣传,使吸烟率得以下降,并定期检查烟龄较长患者的健康状况;控制体重,老年患者常会因超重而诱发糖尿病、中风、痛风病、心血管等多种慢性疾病,致死率空前增加,这便要严格减轻体重,避免超重现象;保持心态健康、精神愉悦同样对于老年患者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大有裨益,社区要加大宣教力度,通过定期举办老年人群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陶冶情操,使其及时将不良情绪得以排解,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情绪直面生活[3]。

1.2.2科学指导老年患者的运动: 老年患者要牢固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理念,根据身体健康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体育运动,以延缓衰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理机能。同时,由于社区活动空间有限,老年患者年事已高,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太极扇、慢走、倒走、做体操等运动项目,每日坚持骑车或走路25-30min,每周3次则可提升心肺功能,缓解由于年龄所致的骨质丧失,使大脑更加灵活,精神得到放松,体质增强,改善了睡眠质量,有效地减少各类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出现。

1.2.3引领社区老年患者学会自我观察与监测: 老年慢性病患者要自主观察和监测,尽早发现慢性疾病症状,进而有效地防范病情蔓延。例如,针对常见的高血压这一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对身体所表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感应,及时协助社区检测血压,患者同时要形成按时用药的习惯,将血压稳固在适当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要加以控制,并定期测量血糖[4]。

1.2.4营造和谐、宽松的护患关系,提高疾病的预防意识 对于慢性病的临床健康护理干预需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针对住院期间的患者积极搞好评估、诊疗与实施工作,立足于症状和病情发展的实际,通过采用“一对一”护患沟通模式,病房悬挂健康宣传手册,发放传单等手段[5],引领患者与同类病症的病友互相交换治疗经验,加强心理的辅干预,在治疗中提高防治疾病的意识。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P

2结果

经由科学、系统的健康素养干预后,被调查的100例老年患者中,常见病的患病人数下降到22例,占总人数的22.0%;多发病的出现人数下降到26例,占总人数的26.0%(P

3讨论

社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等[6]。患者患病时常会发生同疾病无直接关联的非正常改变,大都以精神不振、情绪失控为首要表现。择其要者,老年常见慢性病的主要特征有:并发疾病增多,病情相对严重,康复进程缓慢,病程较长;反应异常迟钝、主诉不多。根据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及疾病类型,社区要及时进行健康素养干预举措,以患者作为健康干预的中心环节,通过多种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健康诊疗和健康教育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高效的医疗干预服务。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健康素养干预对老年慢性疾病的缓解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水洪,龙建. 对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思考[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12(04):11-13

[2] 黄艳华. 120例社区慢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 家庭护士. 2010,10(19):32-34

[3] 龚燕青,王珍,杨妍妍,潘蓉,田凌云,刘丽娟. 国外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循证依据[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2,23(01):40-41

[4] 张琳,刘新,宁艳花,古博荣.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20(12):54-55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7篇

【关键词】结核 肺预防和控制 肺心病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42-02

慢性肺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重症肺结核的后期主要并发症。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导致了病理生理的改变,致使支气管管腔痉挛狭窄,导致通气和弥撒功能障碍,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继发肺动脉高压引起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尤其是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时,死亡率较高。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加强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22例患者为2002―2009年的住院肺结核患者,均符合1997年制定的全国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82例,女40例。年龄55―82岁,平均63.3岁。病程5―28年,平均12.6年。经血气分析证实有呼吸功能衰竭97例。

1.2病因及合并症初治肺结核36例,复治86例。其中,单纯肺结核73例,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19例、慢性支气管炎26例、支气管哮喘4例。同时合并高血压15例,糖果尿病2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5例。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13例(10.7%)。

2 治疗转归 82例患者经综合治疗2―4周后,发热.、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明显慢改善,血气分析提示呼吸功能衰竭得到纠正,13例患者中途放弃,自动出院,27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指导

3.1 退热 约半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所致,多数患者发热持续2-3小时后可自行消退。由于多为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慎用退热药,体温在38.5℃以下者,可暂不考虑药物退热,嘱患者多饮水,并给予物理降温,每30分种测量一次体温,体温超过38.5℃,经上述降温措施30分种后体温不降反升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药物降温。

3.2 排痰(1)协助患者排痰,改善通气。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时有起于“炎”,死于“痰”之说,患者痰液不及时排出,不仅引起通气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氧,且局部更有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加重病情。患者排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对意识清楚者,多鼓励其自行咳嗽排痰,指导别病人如何有效咳嗽和做腹式呼吸,并协助翻身、拍背及引流以利排痰。在不影响心功能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痰液排出。对意识不清、咳嗽无力患者,要及时吸痰,并注意吸痰质量,使每次操作均为有效。(2)认真观察痰液变化 注意观察痰液性状、颜色、数量、有无异味等,对判断病情演变趋势极为重要。要求护士亲身去看,准确估算。(3)协助患者做好送检痰标本的取样,取患者清早第一口痰,取痰前,嘱患者清洁口腔,适度运动,深吸气,咯出深部痰液,并及时送检。对痰抗酸杆菌检查阳性的患者进行隔离收治,并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治被感染。(4)对患者的痰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患者在咳痰时最好用餐巾纸捂住口鼻,将痰液包住后进行焚烧,以防结核菌随空气进行传播。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患者居住的房间每天紫外线消毒不少于60分钟。

3.3 吸氧 此类病人均有较严重的缺氧,讲明慢性低氧血症可引起病人运动受限、体重减轻、精神异常等,氧疗必不可少。但宜低流量吸氧,要求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即吸入氧浓度保持在25―29%。并重点向家属讲明情况,防止家属自行调高氧流量。注意定时给予加温、湿化氧疗,以避免引起患者口鼻干燥。有条件的可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氧疗。

3.4 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护士对各种监护仪要熟练操作,并理解其含义,做到每15―20min巡视一次,并严密观察其它脏器功能变化。注意观察患者尿量,尿颜色,尤其应注意大便颜色,因为消化道出血往往是肺心病患者的致死并发症。观察身体下垂部位有无水肿情况,熟悉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如有异常神经精神改变及时报告值班医生。注意定期了解患难者肝肾功能情况,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

3.5 此类患者多采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及有利于痰液的排出。要求患者减少活动,鼓励患难者在床上解大小便。肺心病患者易出现睡眠颠倒,夜间往往难以入睡,要从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减轻痛苦、营造良好环境来保证休息,禁用或慎用各种镇静催眠剂。

3.6 饮食 饮食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时避免剧烈咳嗽,防止食物进坠气道。尽早劝阻患者戒除吸烟等不良嗜好,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主要原因,戒烟后,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将接近于不吸烟者的情况。

3.7 心理指导 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及对患者或者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肺结核合并肺病心病患者大多经历过漫长病程,经历过反复多次发作,对治疗多表现为丧失信心,产生恐惧感,疑虑重重,烦恼,有的因治疗经费问题产生不配合治疗心理,因此,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用药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个人资料制定系统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要求护士密切观察患者情感的细微变化,满足患者需要,做好解释工作,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态度。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健康教育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的健康宣教,重点是疾病常识教育,包括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使病人对结核病及肺心病有个大概的了解。告知病人自己也要学会观察体会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以便于及时发现,及时反映,早做处理。

3.8 创立温馨病房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温馨的起居服务,温馨的心理护理,温馨的睡眠环境,温馨的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做到五个“到位”(关心病人到位,了解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到位,护理措施到位,病人的基础护理到位,与病人沟通、咨询和护理指导到位);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及时耐心地对患者进行住院指导,完善各种护理记录单,全面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评估。

3.9 健康教育评估 采取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的完成情况及效果,利用晨会由责任护士和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介绍病人基本情况,以及进一步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等。医院健康教育办公室定期向病人及家属发放征求意见表,了解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经过调查,此类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达81.2%,戒烟率达95%以上,病人满意率达98.5%。

我们始终将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甚至延伸到出院后。通过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及实施健康教育,在肺结核合并肺病心病伴呼吸功能衰竭时的治疗中,起到了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第8篇

【关键词】老年医学;成功老化;综合评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0%。与此同时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的逐年增长,这将势必使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在中国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纯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老年科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老年多学科系统训练。因此,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更新老年保健医学知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当务之急。

1转变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义和老年疾病的特点所决定。1996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包括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慢性肺部功能不全,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还要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情绪稳定,能恰当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随年龄增长不可避免而发生的生理、社会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状态。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认知功能正常,无抑郁,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状态。能够获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积极享受生活,维持身体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没有疾病;对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过多方面的干预帮助其达到成功老化。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强调评估老年健康的标准应侧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点。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疾病表现不典型[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目前针对许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证据大多来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缺少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见慢性疾病大多难以彻底治愈,致残率较高,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当代老年医学的理念是全面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维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机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模式也应随之转变。服务目标除了传统的防治疾病外,更应强调维持老年生理、认知功能和心理康复治疗,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康复照料,促进老年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处理老年疾病问题时需要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病情,明确患者每次就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预期存活寿命和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确定综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对象应由传统的“患者”扩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治病”,还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体检和健康咨询。老年医学服务、管理机构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多学科合作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训;应根据老年的不同年龄段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帮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给予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管理策略,建立动态的、终生的医学管理模式。

2重视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健康的现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点决定了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4]。它通过由老年科医生为主导,组织药剂师、营养师、心理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团队对老年人在医学、功能、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达到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判断疗效和预后、合理安排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的目的。老年综合评估的内容涵盖医学问题、躯体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跌倒评估)、认知情绪问题(包括痴呆、谵妄、抑郁和焦虑)、社会支持、环境因素、信仰医疗意愿等多维度。医学问题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多重用药问题、老年综合征(跌倒、痴呆、抑郁、睡眠障碍、疼痛、营养不良、尿失禁)的评估。通过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对于医疗机构可以减少对医院资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确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转诊、出院。对于医护人员能够避免漏诊、误诊,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家中居住时间,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减少残疾、促进康复,减少医疗费用[5,6]。目前,国外对于社区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已开展了大量有关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有研究表明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长家中居住时间[7]。

改善躯体和认知功能。澳大利亚的研究开展了边远地区在线老年综合评估系统的使用[8]。我国已有关于社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以医院为基础的老年综合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尚未见到有关在线、远程老年综合评估的报道。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我国医疗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的研究,评价特异性量表是否较普适性量表作用更佳。应扩大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范围,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社区老年人开展不同侧重点的老年综合评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评估系统和随访、干预、管理体系也将是老年综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3重视老年共病问题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时患有≥2种慢性疾病的现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达55%~98%[9]。最常见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一项亚洲研究报道[10],老年人中的四种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类型是(1)心血管病+代谢综合征;(2)关节+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消化系统+肿瘤。高龄、女性、社会地位低者共生疾病发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险因素不明,遗传背景、生物学因素(血压、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社会环境)可能都参与了老年共病的发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导致机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现象是老年保健医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目前关于老年共病如何发生、发展,在同一个体发生的显著不相关的共生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事件链发生之前早期识别手段,以及减少或阻止多种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还都没有定论。因此,老年共病问题研究的未来方向是探讨多种共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探讨生命阶段、人格、焦虑与共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疾病预防策略、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保健医学管理层面,探讨针对共生疾病的健康护理模式和保健医疗机构,建立以老年科医师为主、多学科专业科室、专家协作的老年整体医学模式、和将医疗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的持续医学模式将有助于减少老年共病对社会、老年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4重视老年多重用药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多重用药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因为老年人的药物使用适应证和药物剂量均可能与成年人的标准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药管理策略应结合老年保健机构、内科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多方意见,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11]。一项研究显示[12],根据Beers标准,老年不合理用药的比例在23.3%,女性、过多给药、反复就诊与不合理用药显著相关。

还有研究发现,面对临床医师、药师和其他人员或宣传途径推荐的药物,多数老年人更加信任从内科医师与药师处获得的药品有效性及其药物价格的信息;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价格因素所致的药物依从性差的现象[13]。

5掌握常见老年疾病防治面临的新挑战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防治老年常见疾病仍是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掌握常见老年疾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对于提高老年保健医学水平、延长老年患者的平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美国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14],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78.4%,控制率仅48.0%。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高于同龄正常人,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15]。目前对于高血压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进行综合评估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越早干预,获益越大。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1)如何早期识别高血压,早期预防;(2)如何开展有效社区防治;(3)开发血压检测器材和动态血压实时传送技术,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保证血压达标;(4)如何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5)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血压管理“云服务”。不但可收集海量的临床数据(心血管风险、资源消耗、生活质量改善),为临床治疗与管理大样本患者群体提供技术平台,还可为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奠定基础。

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国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万/年),美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是4440亿/年[14]。在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卒中病例和750万卒中生存患者,脑卒中超过心脏疾病,是中国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残原因。

无论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肥胖、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在男性发生率分别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医学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6]是帮助老年评估、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缺乏体育活动及吸烟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卒中单元,组织卒中后随访、康复训练,开展健康宣教,积极检测和管理血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我国2型糖尿病在60~70岁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8.1%和20.3%,在超过70岁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分别达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比例显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药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老年医学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如何将指南研究进展迅速转化为社区实践;重视糖尿病筛查,开发早期筛查工具;帮助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立多学科管理模式;还有与专科研究人员配合推动新型糖尿病药物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