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纺织制成品的贸易总额近11亿美元(不包含纺织原料),其湾出口至大陆超4亿美元,大陆出口至台湾近7亿美元,同比均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纺织业是主要受益产业之一,ECFA早收清单234个项目,纺织品有37项,占15.8%。2012年7月,作为ECFA签署后台湾最大宗解禁大陆商品,台湾开放了大陆棉制女衬衫等25项产品进口。可以预见,随着两岸间ECFA效应的积极影响逐步显现,两岸间纺织品贸易量还将有明显的上升。
一、台湾纺织品法定检验方式的几种主要做法
根据台湾“经济部标准检验局”2011年5月9日制定并实施的《纺织品检验作业规定》,符合应检范围的纺织产品在台湾地区或进口至中国台湾地区时将会进行强制性检验。取样产品根据《CNS15290纺织品安全规范(一般要求)》(CNS15290 Safety of Textiles(General Requirements))进行检测。其检验方式主要有三种:
1.追踪检测检验方式。针对所有制造商和进口商,其采取的检测和取样方法为:所有批次进口或制造的产品都必须提交检测,台湾“经济部标准检验局”(BSMI)采取百分之五的比率随机抽批查验,抽中批取样检验,未抽中批者,采用书面核放。同种商品数量五件以下,采用书面核放。同种商品数量五件以上,且单件起岸价格(CIF)新台币一万元以上,可豁免。取样数量为同批报验商品未超过十种者取一种,超过十种者每超过十种加抽一种,最多取三种,同种商品取两件。对检验不合格的,对其相同商品须经连续三批实施逐批查验,取样检验皆合格后,才可恢复以百分之五比例随机抽批查验。
对采取书面核放的商品,可以以百分之五比例随机抽验进行外观、中文标示及商品检验标识的查验。同时,采取书面核放的商品厂商必须提交试验报告或质量性能声明书。试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商品名称及全部检验项目结果;质量性能声明书的内容应包括商品名称及声明全部检验项目质量符合检验标准。
2.随机抽查检验方式。针对中国台湾地区制造商或进口商,其采取的检测和取样方法主要是:产品不需要提交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可随时进入工厂,并按前一年出厂数量或当年预估出厂数量推算其出厂批数后,按百分之五比率规划年度抽验次数,并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具体到每一个生产厂,至多每月取样检验一次,至少每年抽验一次。工厂如取得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使用证书,该类纺织品以每年抽验一次为原则。对发现检验不合格的,如果与不合格同批的商品已流入市场,必须回收改正;如果未流入市场,则依前条办法处理。同时提高抽样频率为每周至该厂抽验同类纺织品一次,须经连续三周查验符合规定后,恢复原抽验频率。
3. 用管理系统追踪检测方式。适用于企业获得官方认可的ISO9000证书或企业拥有四项基本分析仪器(UV-Vis,GM-MS,ASS或ICP, GC-PFPD或GC-FPD)的生产企业,其采取的检测和取样方法主要是:制造商自我检测。检测方式需根据《CNS15290》进行检测。
二、大陆纺织品法定检验方式与台湾法定检验方式比较
两岸纺织品检验模式最大的相同点:都依法制定《应实施法定检验的产品目录》,并对具体产品实施法定检验、监管。这也体现了两岸法缘相循的特点。但两岸在具体实施的细节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一)法检商品范围不同
大陆目前实施法定检验的出口纺织品包括52-55、58、61-63项下的970个HS编码的纺织原料和纺织制成品,涵盖了棉花、布、纤维、内衣、外衣,童装、成人服装、工装等众多产品,其中303个HS编码项下的产品开始正式施检的时间为2011年1月1日。台湾涉及法检的纺织品品种目前相对较少,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检验的有61、62项下的12个项目,2012年1月1日又增加了359个项目。
(二)检验项目不同
台湾对纺织品的主要检验项目包括:游离甲醛、禁用偶氮染料、镉、铅、有机锡、标示(含纤维成分)及部分物理性安全项目要求(童装绳带安全)。大陆GB18401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包括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耐干摩、耐唾液)、异味、禁用偶氮染料等;另外GB5296.4标准规定了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即产品标识。
比较双方的检验项目,台湾侧重纺织服装产品的化学危害和儿童服装机械安全;大陆侧重物理项目,对重金属和儿童服装绳带安全暂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根据大陆的相关规定,出口产品应按输往地检验要求对其实施检验。
(三)企业分类不同
双方都采取对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的方式,但大陆对出口生产企业分类相对更为明确、细化。国家质检总局以总局令的形式出台了《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第113号令),由检验检疫机构根据企业信用情况、生产条件、检测能力、人员素质、原材料供应方管理能力、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情况、产品追溯能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情况等要素进行评审,对包括纺织服装企业在内的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四个类别进行分类,一类为优秀企业,四类为评定结果差的企业。企业分类不需要企业进行申请,而是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评定工作规范的有关要求对各自辖区内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分类综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告知生产企业。
台湾地区对企业分类没有很明确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取得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使用证书者,及其他企业两大类。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的图样由一个笑脸及台湾地图所组成,代表产品来自台湾,通过质量验证制度,提供给消费者安全、健康、值得信赖的商品。“MIT微笑标章”最早从制鞋行业产生,目前参与台湾制产品“MIT微笑标章”验证的12大产业为成衣、内衣、毛衣、泳装、毛巾、寝具、织袜、制鞋、袋包箱、石材、陶瓷及家电等,均为工业产品。该标章主要由生产企业自愿提出申请,由评审专家到现场进行查核,并通过相关标准检验后发给。
(四)管理模式不同
大陆按照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两个因素采取二维评价方式,由四种企业类别(一、二、三、四类)和三级产品风险等级(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一般风险)共同决定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方式。检验监管方式也细化为五种,分别是特别监管、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和信用监管方式。规定了对不同企业出口不同产品检验放行的宽严程度,特别监管方式最为严格,是对企业出口产品实施全数检验;信用监管最为便捷,仅对企业实施常规的监督检查,不对具体的出口报检批施检。
企业类别越高(如一类),相应的对其检验监管方式越宽松;产品风险等级越高,相应的对其检验监管方式越严格,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风险的产品,实行的检验监管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中国台湾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检验监管的方式以产品检测为主,根据制造商、商地区、商品数量、同类产品的历年产量按固定比例抽检,进行标准符合性的验证。
(五)监管侧重点有所不同
大陆检验检疫机构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实施监管的职责,注重从源头上把关,在五种具体的检验监管方式中,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和信用监管方式都要求对企业进行日常监管,特别监管方式也有监督企业整改的要求。而台湾偏重对产品的抽样检测,通过对申请报检的商品和市场购样的方式进行标准符合性的验证,基本不涉及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管,即使是对“MIT微笑标章”申请者的现场核查,也主要是产品产地核查。
三、进一步完善两岸法检纺织品的检验方式
两岸法检纺织品的检验规定,在保障两岸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两岸纺织服装生产业者应积极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确保两岸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两岸纺织品贸易的顺利发展。通过两岸法检纺织品检验监管的比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两岸间纺织品检验监管方面的交流。特别是要重视两岸对纺织产品安全方面的不同关切,如台湾方面的镉、铅、有机锡及绳带安全等项目非大陆规定的纺织服装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目前多不为大陆企业重视,因此需要详细了解其出台背景、目的、意义、具体的检测要求等,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的统一监管目标下,逐步使两岸纺织品检验标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趋于一致。
第二,两岸法定检验纺织产品目录不尽相同,台湾方面为应施检产品,而在大陆可能为法检目录表外产品。因此,两岸有关部门可根据各自的市场及企业情况,开展相关产品的调查及专项监督抽查,了解产品的质量及缺陷,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同时,随着今后两岸协调沟通的深入,逐步调整、统一《法定检验产品目录》,则更有利于产品安全的控制,以达到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目的。
第三,两岸对纺织品的检验项目互有交叉,如镉、铅、有机锡及绳带安全等项目在大陆非基本安全项目;而PH值、色牢度、异味等项目也不是台湾规定的检验项目。建议双方对输往对方的纺织品应出台规定或指引,增加相应检测项目要求,同时提醒双方企业关注并开展对方纺织产品的品质要求检测,填补双方在检测项目上的空白。从长远而言,应努力消除产品质量标准差异,共同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相比较而言,台湾对纺织品的检验项目更加关注有毒有害物质和儿童人身安全,与国际纺织品通行检测项目更加接轨,大陆今后在相关标准修订时可予以参考。
第四,增加检测结果互认,加快通关速度,降低通关成本,互惠两岸人民。两岸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采信,为双方企业顺利进入对方市场铺路架桥,有利于促进贸易便利化,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两岸可以首先从相对更加专业和规范的实验室认证入手,互认检测结果,企业只需提供一方的检测证书,即可免检进入对方市场,避免重复检测;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可以开展企业分类结果的互认,对从事评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进行统一的认定,企业凭一方的分类结果,即可在对方市场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避免重复监管。
人体与纺织品互动的检测手段
为此,德赫恩斯坦研究院团队着力打造纺织感知与交互的人体表层感知。这就是说,人穿的衣服究竟是优是劣,要让皮肤的感受来说话,它被描述为“织物感知”。该项目合伙单位是根特大学通过调查后设立的。事实上,人类自从有了纺织物,他们对纺织品的感知仅仅限于“手感”或“纺织触摸”。在过去,对这样的传统检测手段也被称为科学的测试,而事实上它是不科学的,原因是它仅限于人的手指皮肤的真实感受。
从更广的意义看,纺织检测的方法应广泛而多样。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从肌肤的感受刺激开始,体验皮肤在被动穿上织物时,其相关参数的变化,然后再评定其品质。通过查明纺织品的参数,便能获得人对它的感受。有型感触便成为该项目的核心。为了能够采用技术预测纺织品的整个生产链,测试专家认为,需要让消费者,即穿着服装的用户来体验并评定纺织品的优劣。
衣服,即人的合成皮肤
该项目旨在让人体与纺织品真正实现交互。为此,赫恩斯坦的研究专家们在该院的生命科学部特别开发出“合成皮肤”,英文称为HUMskin。它从生理学角度理解人体皮肤最外层与纺织物的互动结果。当然,还要通过大量数据查明相关纺织品的属性才能确定其品质。
在HUMskin项目的帮助下,人体的穿着体验要在实验室内受其刺激,获得不同的摩擦效应数据,如皮肤静电的,动态的,这样才能准确获得测验数据。在Touché项目中,所谓的摩擦学数据要在显微镜下与3D数据的视觉程度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皮肤对纺织品的真实感知数据。
机电化的皮肤与织物摩擦器
同时,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赫恩斯坦研究院的机电纺织摩擦器SOFIA也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标准化操作式的织物摩擦检测器。而另一检测设备SOFIA 2则是应用于人与织物间对纺织样品的测试设备,它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摩擦速度不同,压力不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也不同。
SOFIA使纺织样本应用于志愿接受测试者,用完全标准化的方式测试。为了准确评定志愿者对纺织物的感知,测试过程中需要测得在摩擦过程中人体大脑中的自然产生和潜在的静电活性数据。而这些数据并不需要人通过口述感受,而是通过脑电图(EEG)测得。专家认为,只有这样的测试数据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纺织物的品质。
关键词:纺织品;甲醛;活性炭脱色;水蒸气蒸馏
Abstract:It proves that by using active carbon to absorb pigment or steam to distil formaldehyde or active carbon to fate and steam to separate formaldehyde , then the formaldehyde in textile products is determined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way of GB/T 2912.1-2009.It can been dispelled effectively that the color of sample influence determination of formaldehyde .Applying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formaldehyde in dark color sample ,the result tallies with standard value .The problem is solved that the national standard way of GB/T 2912.1-2009 is not suited to determine formaldehyde in dark color extraction solution .
Keywords:textile products;formaldehyde;activated carbon fading;steam distillation
分光光度法因所用设备简单、易于普及和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国家标准GB/T 2912.1-2009[2]和GB/T 2912.2―2009[3]规定,纺织品中甲醛含量采用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提取;采用乙酰丙酮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于提取液颜色深的样品,甲醛测定的准确度往往会受到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虽能克服颜色对测定的影响[4],但因设备较贵和操作方法不易掌握等原因,致使其应用受到一定影响。本文用水蒸汽蒸馏分离、活性炭吸附或活性炭吸附并水蒸汽蒸馏分离方法对标准进行改进后,探讨消除提取液颜色对测定甲醛的影响。
1试验内容
1.1主要仪器和试剂
蒸馏分离装置:平底烧瓶加热去离子水所产生的蒸汽导入蒸馏烧瓶中进行蒸馏,蒸馏逸出的蒸汽用盛去离子水的比色管吸收,比色管置于冷水中;无水或95%(v/v)的分析纯乙醇,粒状和粉状的活性炭。其他仪器和试剂以及其规格和要求,与GB/T 2912.1―2009和GB/T 2912.2―2009中规定的相同。
1.2试验方法
1.2.1 水蒸汽蒸馏法
取GB/T 2912.1―2009方法所得的提取液25mL放置在蒸馏烧瓶中,加入20mL无水或95%的乙醇,连接好吸收装置并保证密闭性后,接通水蒸汽进行蒸馏,馏出组分用10mL去离子水吸收。当吸收液达到40mL左右时,停止蒸馏。所得吸收液按GB/T 2912.1―2009的方法测定甲醛。
1.2.2活性炭脱色法
取GB/T 2912.1―2009方法所得的提取液25mL于烧杯中,加入2g粉状活性炭,于60℃水浴中加热5min,其间摇动2~3次。抽滤,以60℃的去离子水洗涤3~5次,合并滤液和洗液。待溶液冷至室温后按GB/T 2912.1―2009方法测定甲醛。
1.2.3脱色蒸馏法
取GB/T 2912.1―2009方法所得的提取液25mL于蒸馏烧瓶中,加入20mL无水或95%的乙醇,2g粒状活性炭,连接好吸收装置并保证密封性后,接通水蒸汽进行蒸馏,馏出组分用10mL去离子水吸收。当吸收液达到40mL左右时,停止蒸馏。所得吸收液按GB/T 2912.1―2009的方法测定甲醛。
2结果与讨论
2.1蒸馏分离效果
用几种常见的纺织品染料和甲醛标准溶液混合(甲醛加入量为10μg),测定水蒸汽蒸馏前后的甲醛量。结果(见表1)表明,经水蒸汽蒸馏后,测得的甲醛量与标准值相符,效果较好。
2.2活性炭脱色法效果
仍以常见的纺织染料与甲醛标准溶液混合(甲醛加入量为10μg),测定活性炭脱色前后的甲醛量。结果(见表2)表明,颜色不深的溶液,经活性炭一次脱色后,测得的甲醛量与标准值相符,效果较好。如果溶液颜色深,则可继续在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再进行脱色、抽滤后,一并用60℃的去离子水洗涤活性炭。实践证明(见表3):一般情况下,脱色3次可完全消除颜色对测定甲醛的影响。
2.3脱色蒸馏法效果
仍以常见的纺织染料与甲醛标准溶液混合(甲醛加入量为10μg),测定活性炭脱色并蒸馏前后的甲醛量。结果(见表4)表明,经活性炭脱色并蒸馏后,测得的甲醛量与标准值相符,效果较好。
3结论
用活性炭可对颜色较深的提取液进行脱色,然后按GB/T 2912.1―2009或GB/T 2912.2―2009的方法测定纺织品中的甲醛。如果溶液颜色过深,可用活性炭多次脱色,或者用活性炭脱色并水蒸气蒸馏后,按GB/T 2912.1―2009或GB/T 2912.2―2009的方法测定纺织品中的甲醛。所拟方法简便、快速,不但解决了国标GB/T 2912.1-2009和GB/T 2912.2―2009不适于深色样品分析的问题,而且用于深色提取液中甲醛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拓展了国标GB/T 2912.1-2009和GB/T 2912.2―2009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教育厅组编.现代分析仪器导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GB/T 2912.1―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S].
[3] GB/T 2912.2―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2部分:释放的甲醛(蒸汽吸收法)[S].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 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 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 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 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方法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xtile also became an important to live.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xtile enterprises in the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work on metho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the proposed method, from attention to observe, serious test, good at and strengthe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in improv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work.
Keywords: textile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ork method
中图分类号: K82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从传统的手工业逐渐演变成当前的一项技术活,这个演变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纺织的效率,促进纺织品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传统的手工纺织具有效率低下、纺织质量差、线条参差不齐等缺陷,不利于其商业化的形成和推广。因此,在很早以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各种纺织机器。目前,纺织已经成了一项独立的技术活,在我国国内建成了很多纺织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多种不同的纤维组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加工的方法,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机器的使用以及化学原理方法等等。纺织主要包括纺纱以及织造,在纺织过程中对于纤维排列的方向一般是通过机械来解决的,其排列方向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并且具有一定的间距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纺织质量问题仍不断出现,纺织质量受到了纤维材料质量的影响,也跟纺织中使用的机械设备有重要关系,同时,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对纺织质量影响是很大的。除此之外,纺织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纺织工艺流程的设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质量。因此,作为纺织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整个纺织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控制,以不断提高纺织的质量。但目前,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工作方法不对,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纺织质量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建议。
一、当前纺织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忽视对事物的观察和本质的探讨。很多纺织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在工作中没有培养观察能力,且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探讨。诠释事物的本质,要求观察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但是,纺织技术人员在观察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其观察结果多含有主观色彩,且将观察的角度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领域中。同时,技术人员在观察中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从观察的现象去深层次探讨纺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观察成果成了无用功。
第二,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观察之后,很多时候并没有进一步进行试验,以证实纺织工作中各个因素对工作质量的作用。因而无法为优化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成果提供一定的依据,无法通过改善纺织环节中的某一技术缺陷来促进整个技术支撑系统的协调。
第三,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调查事物进行分析总结的工作态度。对纺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通过设置一定的试验方法验证其运作的规律之后,应该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一定的规律,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该规律来更好地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目前很多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这种工作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前期观察和试验工作所带来的成效。
第四,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调查的精神。对纺织生产中各项数据进行调查和处理,是发现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只有经过准确的调查,才能为优化生产流程提供依据,但当前调查这一工作在纺织企业中往往被忽视。
二、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
首先,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事物的观察,并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思考,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提高工作水平。在纺织企业中,观察是指: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 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获取直接信息的基本方法, 是科学赖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 要了解事物的本质, 必须通过事物的现象, 而对于事物现象的获得, 主要依赖于观察, 人们只有通过科学的观察, 才能获得事物的各种直接知识。观察要遵循客观和全面的原则。客观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努力避免主观偏见和谬误;全面就是要求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 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问题, 从而把握事物的全貌。因为事物的不同性质, 都是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的。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问题, 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 在老并条机上纺涤棉产品, 常出现缠皮辊现象, 那就要从皮辊材质、涤纶原料等各方面观察, 认识才能比较全面。在生产过程应该加强对纬缩产生时的投梭方向、纬缩形状等的观察。
其次,在观察出现的现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假设并设置一定的试验进行验证,通过对生产中各因素的控制,来优化纺织生产的结果。试验是在主观的设定条件下进行研究, 以探索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和规律, 从中获得所希望的结果。在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存在, 而且它们之间又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这使我们不能单靠直观认识它的本质, 因此只能设定条件, 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 制定方案, 优选结果。由于生产过程是多因素、多量次的影响, 试验不可能逐一进行, 为了既能提高效率又不遗漏最优因素构成, 在纺织生产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抽样试验和数理统计方法。
再者,当防止试验结果出来之后,工程技术人员应针对试验结果,分析其规律,并通过总结,将其作为以后工作中控制生产的重要规律加以应用,以提高纺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应该鼓励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纺织企业最常用的是抽样调查法和跟踪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调查方法。它是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抽出一部分进行调查, 并依据所获得的数据对全部调查对象的数量特征作出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判断, 从而达到认识全部调查对象的目的。同时还有跟踪调查法,它是对调查对象向前运动的状态、过程作持续地调查方法。
三、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观察,要求多深入生产第一线,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观察要和思考相结合, 使其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探索,以促进纺织企业的发展,因为纺织企业是多工序、多机台、多品种、多因素, 而且是连续生产, 所以抽样调查方法在纺织企业中应用最广。抽样调查可以用较少的人力、时间和费用, 达到对事物总体有较准确的认识。另外, 产品质量调查如棉纱棉布断裂强度、棉布耐磨等破坏性试验, 只能进行抽样调查;再者,在生产实践后的认识过程中, 分析和综合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 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分析和综合,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然后在综合的基础上再分析、再综合,不断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后,应在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推广调查法,以提高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为企业的纺织生产提供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毛新. 当前国际流行的五大纺织技术[J].中国纺织报,2003(8).
[2]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统计组.常用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19.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6-9.
[4] 陈惠钦,王兆阳,汪嘉明,等.实用科技写作指南[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2, 47, 123.
[5] 李先敏.关于布面扭结纬缩的研讨[J].棉纺织技术, 1980,(3): 14-17.
本文对纺织服装标准中起毛起球方法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GB/T 4802.1―2008;GB/T 4802.3―2008;标准;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纺织服装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在纺织服装检验的过程中,质量检验机构和纺织服装企业需依照国家标准和纺织服装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检验,才能得到理想的检测结果,但在检测过程中,由于标准的选择和差异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方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参照物选择
起毛起球是纺织面料的常见现象,在梭织服装标准中其项目名称多为“起毛起球”,在针织服装标准中其项目名称多为“起球”。该现象会影响到织物的外观和服用性能。为了评价织物的这一现象,我国标准部门制定了GB/T 4802.1―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圆轨迹法》、GB/T 4802.2―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马丁代尔法》、GB/T 4802.3―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起球箱法》和GB/T 4802.4―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随机翻滚法》标准,其中对于梭织物和针织物的质量考核,GB/T 4802.1―2008与GB/T 4802.3―2008两项标准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参照织物”难寻的问题。
根据GB/T 4802.1―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圆轨迹法》中的规定, “参照织物为每组2~3种织物(从1~2级到4级),定期或在需要时作为对比初始标样以判断仪器起毛起球效果的变化程度”。然而,目前为止尚无用以检测圆轨迹起球仪起球性能的“参照织物”。因此,在应用该标准进行织物起毛起球性能测试时,没有参考的物质进行校对,这就难以确保各检测机构所使用的起球仪设备性能的一致性,从而引起或产生对起毛起球检测结果的不同评价,在应用GB/T 4802.3―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起球箱法》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多次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结果的数据来看,检测机构间的起毛起球项目的检测结果差异可达2.0级,由此可见,这两个标准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建议标准制修订部门统一制定参照织物,供企业或者检测机构参考。或是规定对起毛起球仪器的关键参数进行量化控制,比如圆轨迹起毛起球仪上的尼龙刷是影响起毛起球测试的关键材料之一,目前标准中尚没有对其进行规定,因此可以统一其材料的参数(如尼龙刷强度、刷毛的高度、弯曲刚度、表面粗糙度等)。滚箱法采用的软木复合材料是影响起毛起球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统一材料中软木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以及硫化橡胶的硬度、粗糙度等参数。这样才能使各检测机构间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检测设备造成的影响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因素。
2 试验条件选择
此外,对具体的纺织面料来说,起毛起球试验条件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根据标准的要求,大多梭织服装产品标准中抗起毛起球性能的考核试验方法多采用GB/T 4802.1《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 圆轨迹法》方法标准进行,该方法标准中提供了A~F多种试验条件,多数产品标准和该方法标准中未明确不同的面料该如何选用对应的试验条件,所以在考核此类产品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时很难选择试验条件(特别是遇到精纺和粗纺,绒类织物和轻起绒类织物的识别判定等),不同的检测人员或检测机构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试验条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虽然产品标准中的考核指标是非常具体的,但不同的机构检测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梭织服装的起毛起球检测多采用GB/T 4802.1试验方法,且其试验条件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在遇到一些织物风格外观上相近的服装面料时,对检测方法具体的试验条件选择,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从而造成因不同试验人员和检测机构,对同一面料试验结果产生差异,且可比性差。而针织服装大多采用GB/T 4802.1与GB/T 4802.3 的试验方法,在试验条件的选择上较梭织服装容易。
本文运用炭黑的沾污性能,自建测试标准体系,应用于超疏水纺织品的自清洁性能的测定。通过测试10种试样的沾水、拒油、抗污性能,以及利用自建测试标准体系测试其自清洁等级,发现超疏水织物的自清洁性能与其拒水、拒油、抗污性能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证明自建测试标准体系可以很恰当地、直观地表征超疏水纺织品的自清洁性能。
关键词:超疏水纺织品;自清洁性能;自建测试标准体系
1 引言
超疏水纺织品作为自清洁纺织品中的一类,它是通过各类拒水拒油整理剂对纺织品进行功能后整理,改变纤维的表面性能,使纤维的表面张力低于水、油的表面张力,使得水滴以及油污无法在织物表面铺展且可以轻易抖落,而且水滴在滑落的过程中还可带走织物表面原有的灰尘,从而达到纺织品自清洁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是含氟类拒水拒油整理剂。
关于超疏水纺织品,目前评价其抵抗液体污物润湿性能的标准主要有GB/T 4745―1997《纺织织物 表面抗湿性测定 沾水试验》[1]、GB/T 19977―2005《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2]及FZ/T 24012―2010《拒水、拒油、抗污羊绒针织品》附录A[3],其中拒油性及抗污性测试过程类似,均采取滴加液滴、评级的形式,而沾水试验则采取喷淋、评级的形式,这些标准中的测试方法虽然可以评价纺织品抵抗相应液滴润湿的能力,但是无法直观体现超疏水自清洁纺织品在液滴滑落过程中的沾污程度以及水滴滑落过程中带走织物表面原有污物的能力,本文通过自建测试标准体系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2 试验
2.1 试样
试验中选取了10个试样进行测试,其详细参数详见表1。
2.2 试剂
三级水、食用醋、玉米油、炭黑(粒径小于40μm)、GB/T 19977―2005《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中使用的标准油试液。
2.3 自建测试标准体系
针对现有超疏水纺织品测试标准的不足,为了能够评价自清洁纺织品的自清洁性能,经参考相关纺织品测试标准,自建测试标准体系[4]如下:
2.3.1 织物未经炭黑沾污处理
参照GB/T 4745―1997,用试样夹持器夹紧试样,放在支座上,试验时织物正面朝上。除另有要求,应将试样经向与液体流向平行。
使用移液管移取1mL液体(应保证1mL三级水在移液管中持续滴加时间在3s~7s之间),液体分别有三级水、食用醋、玉米油,使用不同液体测试时移液管应分开使用,将移液管垂直置于支座中心15cm上方,使液体持续滴落,液体滴完后迅速将夹持器连同试样一起拿开,使织物正面向下几乎呈水平。然后对着一个硬物轻轻敲打两次(在绷框径向上相对的两点各一次),敲打后,试样仍在夹持器上,根据观察到的试样润湿及沾污程度,用最接近下列文字描述表示的级别来评定其等级,可评中间等级。
自清洁等级:
1级――1mL液体在织物表面全部渗透润湿;
2级――织物表面滴落处润湿、液体滑落处部分润湿;
3级――织物表面滴落处润湿、液体滑落处未润湿;
4级――织物表面没有润湿,但沾有小液珠;
5级――织物表面没有润湿,也未沾有小液珠。
2.3.2 织物经炭黑沾污处理
将100g的炭黑置于大小20cm×20cm的平底盘中,来回晃动使炭黑平铺均匀,将试样测试面朝下与炭黑接触,施加一重物(圆柱形、直径100mm、重0.25kg)在织物中心面上,保证压力均匀,施加30s±2s后,取出试样,用试样夹持器夹紧试样,保证织物沾污处位于夹持器中心,放在支座上,试验时织物正面朝上。除另有要求,应将试样经向与液体流向平行。
使用移液管移取1mL三级水(应保证1mL三级水在移液管中持续滴加时间在3s~7s之间),将移液管垂直置于支座中心15cm上方,使液体持续滴落,液体滴完后观察试样表面受淋处炭黑去除程度,用最接近下列文字描述表示的级别来评定其等级,可评中间等级。
自清洁等级:
1级――水滴与织物接触面炭黑未去除;
2级――水滴与织物接触面有五分之二的炭黑去除;
3级――水滴与织物接触面有五分之三的炭黑去除;
4级――水滴与织物接触面有五分之四的炭黑去除;
5级――水滴与织物接触面炭黑完全去除。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织物的沾水等级、拒油等级和抗污等级比较
超疏水纺织品具有一定的自清洁性能,其作用原理主要是使纤维的表面张力低于水、油的表面张力,使得水滴以及油污无法在织物表面铺展且可以轻易抖落,而且水滴在滑落的过程中还可带走织物表面原有的灰尘,从而达到纺织品自清洁的目的。
由理论可知,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主要决定于固体和液体的表面能以及液体与固体的界面能[5]。根据Young润湿方程式:
γSL-γS+γLcosθ= 0
式中: γS――固体与气体界面的表面能(即固体表面能);
γL――液体与气体界面的表面能(即液体表面能);
γSL――液体与固体界面的表面能。
γS一定时,γL越小,θ越小,液体越容易湿润固体。水的表面能约为72mJ/m2,常见油类的表面能为20 mJ/m2~40mJ/m2,而其他的液体污物,如酱油、食用醋、牛奶等的表面能一般介于水与油之间,由此可知油的润湿能力远大于水,而酱油、食用醋、牛奶的润湿能力位居油、水中间,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拒油的织物一定拒水。目前,表面能最低的织物整理剂是氟碳化合物整理剂。用氟碳化合物整理的织物表面能可以降低到10 mJ/m2~15mJ/m2,经整理后,织物不仅拒水,而且拒油。
研究中发现超疏水纺织品自清洁性能[6-7]与拒水、拒油、抗污性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参照GB/T 4745―1997《纺织织物 表面抗湿性测定 沾水试验》、GB/T 19977―2005《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及FZ/T 24012―2010《拒水、拒油、抗污羊绒针织品》附录A的标准方法,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3数据可知:不同试样的沾水等级、拒油等级和抗污等级各不相同,这主要与试样自身的纤维组成、结构、后整理等相关。其中2#、4#、10#试样的沾水等级、拒油等级、抗污等级均为最低,表明样品未能抵抗相应液滴的润湿,易沾污;而3#试样的沾水等级与拒油等级虽然都较低,但是抗污等级为3级,主要是因为3#试样经过起绒整理,其表面的绒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液滴的渗透润湿速度,在30s内只润湿了1/3,但是当测试时间延长到50s左右,食用醋即可完全润湿,因此3#试样的实际抗污性能也与抗污性能的测试方法息息相关。由于2#、3#、4#、10#试样主要成分是棉纤维,而且未经后整理加工处理,所以抵抗液滴润湿的能力均较差。
表中,6#、7#、8#试样经过测试后,沾水等级、抗污等级均为5级,拒油等级分别为5.5级、6级、7级,表明试样具有很好的拒水、抗污能力,也表现出较好的拒油性能,分析原因可能是三者均经过低表面能试剂的整理加工,提高了织物抵抗液体污物的润湿沾污能力;对于1#、5#、9#试样,拒油等级均为0.5级,而对应的沾水等级、抗污等级约在3级左右,其中9#试样为4级,说明上述3个试样的拒油性能较差,但具有较好的拒水、抗污性能,这可能与其经过有机硅试剂整理有关,导致织物表面能降低到30mJ/m2~40mJ/m2,出现可以拒水、抗污,但不能拒油的现象[8]。
3.2 不同织物的自清洁等级比较
参照2.3中自建的测试标准体系对10个试样进行自清洁等级的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4数据可知:用液体污物在织物上的沾污程度和水滴在滑落过程中带走织物自身固体污物的程度来表征超疏水织物自清洁性能,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对于2#、3#、4#、10#试样,按照自建体系的评级标准评级,所得到的级数均较低,特别是10#试样,三级水、玉米油和食用醋的沾污等级均为1级,表示1mL液体在织物表面全部渗透润湿;水滴在滑落过程中带走织物自身炭黑的能力评级也是1级,表示水滴与织物接触面炭黑未去除,由此证明该样品不具有自清洁性能;3#试样在自建测试标准的试验过程中也较易沾污表面,与该样品的沾水、拒油和抗污试验结果一致,推测也与自身表面所含有的绒毛及未经后整理有关;对于6#、7#、8#试样,其自清洁等级均在3.5级以上(最高为5级),表明该试样具有较好的自清洁性能;而对于1#、5#、9#试样,其自清洁等级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其经过有机硅试剂整理,未能达到超疏水织物的要求有关。
综合表3、表4的试验数据可以发现:当织物具有较好的拒水、抗污、拒油性能时,其自清洁性能也较好;而当织物的拒水、抗污、拒油性能较差时,其自清洁性能也较差;对于表面具有较多绒毛或类似风格的织物,其自清洁性能一般也较差,这通过自建测试标准评价体系可直观体现。
4 结论
1)织物拒油性能好,其拒水、抗污性能也好;织物拒水性能差,其拒油、抗污性能也差;织物拒油性能差,不代表其拒水、抗污性能也差。
2)超疏水织物的自清洁性能与其拒水、拒油、抗污性能具有直接的关系。当织物具有较好的拒水、抗污、拒油性能时,其自清洁性能也较好;而当织物的拒水、抗污、拒油性能较差时,其自清洁性能也较差。
3)针对目前超疏水纺织品自清洁标准的缺失状况,利用炭黑,独创性地设计了一套自建测试标准体系,经过实际测试检验,可以很恰当地、直观地表征织物的自清洁能力。
参考文献:
[1] GB/T 4745―1997 纺织织物 表面抗湿性测定 沾水试验[S].
[2] GB/T 19977―2005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S].
[3] FZ/T 24012―2010拒水、拒油、抗污羊绒针织品[S].
[4] 张路遥,张健飞,杜伟. 纳米光触媒自清洁纺织品及其标准化评价[J]. 山东纺织科技,2007(5):47-49.
[5] 尉霞,顾振亚,范立红,等. 超细纤维仿荷叶织物的研究[J]. 纺织学报,2005,26(5):55-57.
[6] A. Bozzi,T. Yuran ova,J. Kiwi. Self-cleaning of wool、polyamide and polyester textiles by TiO2 rutile modification under daylight irradiation at ambient[J]. Temperature,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 2005, (172): 27-34.
[7] A. Bozzi,T. Yuran ova,I. Guasaquillo,D. Laub and J. Kiwi. Self-cleaning of modified cotton textiles by TiO2 at low temperatures under daylight irradiation[J]. Temperature,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 2005, (25) :156-164.
近年来,纺织行业历经了中美贸易争端、人民币汇率升值、产能增幅过快等一系列的考验,加上各个行业又面临人力成本增长过快、能源价格增幅较大、融资成本逐步提高、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等诸多挑战,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各种考验和挑战,纺织企业怎样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产品占领市场,成本控制是关键。我公司多年来稳步扎实抓基础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从内部挖掘潜力,最大限度控制各项成本的增长,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5年公司销售收入20余亿元,实现利税1亿多,资产总额达25亿元,拥有多尼尔喷气织机、丰田喷气织机、气流纺纱机、清钢联等纺织设备,装备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笔者在此结合实际工作,就我公司如何落实经济责任制考核具体措施、实施成本控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作一说明。
一、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强化基础管理,突出目标成本管理,始终把财务管理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费用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贯彻“优质、低耗、高效、新品”的方针,遵循目标、指标既先进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原则。每年年初排出能源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出口退税率下降、子公司投资回报减少、贷款利率上调、原材料价格上升而产品价格未能同步上涨等客观增本减利的不利因素,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确定年度各项成本费用目标,将不利因素一一分解消化,从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挖掘潜力,在经济责任制中体现增效计划和措施,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员工的工资与产量、质量、目标成本指标、目标费用指标、劳动生产率等挂钩考核,对子公司着重考核投资回报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单纯降低某个环节的成本,而是把成本管理当作系统工程,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互动关系,使人人有指标关心成本,个个有压力会算成本,显现考核全员参与性。经济责任制的各项指标以公司文件下发后,各车间、部室、子公司都要认真执行,对考核结果任何个人无权更改,在考核中坚持不讲客观因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确保考核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独立性、权威性,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经济责任制的主要措施
经济责任制考核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降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的各项成本,为此我们制定了如下具体措施:
(一)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一直以生产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转移到以销售为中心,采购管理在传统管理中似乎不占重要地位,但从企业产品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成本约占制造成本的70%,原材料的价格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我公司意识到控制采购环节成本的重要性,十分重视采购管理,着力推行比质比价采购,并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车间、部门根据各自生产经营需要,提出常备料和非常备料用款申请计划,通过物资采购平衡会,由物资采购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由物资采购部门根据审批后的采购计划,制定合理的采购目标价格。小宗采购确定合理的供应商,大宗采购则通过招标采购,基建和技改项目必须公开招标。在确保采购物资优质的前提下,将目标采购价格、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力资费、招待费、差旅费等采购费用与采购部门的业绩工资挂钩,采购价格低于最高控制价的、采购费用低于目标费用的按节约额的5%-10%比例提奖,反之则按同比例扣减业绩工资,促使采购部门比质量、比价格、比信誉,竞标确定采购价格和供应商,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2005年我公司共节约采购成本200多万。
(二)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
对一个企业来说,对外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内按计划经济规律办事,产品的生产环节就是按定单、按计划组织生产。生产车间作为成本中心,在运行过程中要控制好各项成本,确保生产出质优、量多、成本低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发挥产品效益。针对这一环节的特点,我公司主要从质量、产量、消耗三方面全过程加以管理,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对生产车间确定车速、效率、运转率、一等品率,据以制定合理先进的产量指标,然后把员工的实际产量直接与工资挂钩,在此基础上加减质量考核奖惩;车间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工资与车间目标成本挂钩,其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目标占50%,目标成本指标占30%,销售毛利指标占20%,在目标成本中分目标原料消耗成本和目标工费成本指标。通过考核,员工保质量、抢产量的意识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了客户要求,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相应降低了固定成本和质量成本。车间管理人员围绕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对每个环节都规定了具体的措施,如专人领料配料,降低原料消耗,调整浆料配方,控制用浆成本,合理使用峰谷电,节约用电成本,按需定岗定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照目标成本指标按其节约额或超过额的5%-10%的比例给予奖惩,使处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员工真正体会到质量产量的重要性、成本控制的压力和自己在这个环节的责任。
(三)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
产品的销售环节是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原则是将产品快速、全部地以最低的费用、最高的价格出售给最优客户,及时收回资金,使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为此我们首先成立了营销总公司,统一调配市场资源、统一分布品种结构、统一制定最低售价,充分发挥大集团的优势,在浙江、广东等地设立了办事处,除了负责发货收款外,同时还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围绕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形成快速反应机制的销售网络,以确保产品快速及时销售,防止产品积压。其次对客户进行优选,在稳定老客户开辟新客户的同时,尽量选择信誉好、资信好、诚信度高的大客户,营销人员无赊账权,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赊账,特殊情况根据客户的银行资信等级经总经理办公会讨论后由负责营销的副总签字才生效,确保货款及时回笼。最后,公司还完善了营销总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了开台率100%、产销率100%、资金回笼率100%、综合毛利率达10%以上的目标指标,按实际完成比例计提工资额,并按销售收入3‰的比例计提费用。通过加大对营销总公司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我公司产销率、开台率逐年递增,已连续几年无新增应收账款;实行营销费用包干后,既降低了费用又提高了营销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了产品销售后的盈利水平。
(四)职能部门的费用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