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26 10:03:14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1篇

[关键词]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9-03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

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

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

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

[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

[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

[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

[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

[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10] 林永富,吴德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

[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护理杂志,2005,22(6):76-78.

[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

[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

[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2篇

论文摘要: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护理人才一直是困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民族地区院校而言,优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在分析我区护理本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目前护理本科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应培养什么标准的护理本科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3篇

关键词:民办、护理教育改革、“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院校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良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w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献回顾发现,较于公立护理学校,国外民办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部分学者指出,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学者尝试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10-11]。有学者对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等问题,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4)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1 知识培养板块: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将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2 技能培养板块: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可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通过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同时强调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可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办护理院校应努力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养培养板块: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可适当采取邀请优秀护士进行讲座、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和质量,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 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4篇

从1958年苏联提出“英才教育”的口号开始,世界各国竞相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1973年美国通过《天才教育法》为天才及有天赋的儿童教育提供了保障,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步展开拔尖人才的教育研究[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目前拔尖人才的培养及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学,有三种主要方式,即:数理提高班,学科大类培养,专业教育试点班,对于高职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甚少[3]。我院三年制护理专业录取分数居学院之首,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对高职护理专业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

由于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4]。护士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所以,护理专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院自90年代起就举行每年一度的护理技能大赛,然而,传统方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培训选拔阶段及比赛阶段选手都以“个人”的形式参与。培训时,教师示范每项操作的流程,选手根据教师的示范、讲解,练习每项操作,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就请教老师,这种方式,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反思甚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间都是独立的参赛个体,交流甚少,常常使训练者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比赛时,选手面对多功能模拟人,完成操作流程,无法展开真实的互动式交流,与目前临床护理中迫切需要的沟通交流能力等不相适应,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护士核心能力更是无法评价。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护理技能训练方法、参赛方式及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培训教师的潜能,激发参赛选手的参赛热情,促进优秀拔尖护理人才的培养。

第一,训练方式法上融“情境教学法”、“PBL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充分挖掘教师教学的潜力,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及培养优秀拔尖护理人才出发,指导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训练教师将以护士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护士的工作领域转换为学生的训练领域,训练前,培训教师集体备课,精心设计临床护理各工作领域的典型训练情境,最大限度地做到“真景”;训练形式上,将参赛者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训,小组成员相互“角色扮演”,在模拟的临床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体现小组的合理分工和医护人员的配合,真人代替传统大赛中的“模拟人”,进行“互动式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场地,我院护理实训中心为获得中央财政资助的部级护理实训中心,高度仿真,让学生在训练中“如临其境”。通过真人真景真情境,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整体护理能力,使学生间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临床护理岗位的适应能力。

第二,竞赛形式及评价方式,以“小组”身份取代传统个人身份。“小组模式”主要为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法,而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沟通能力,培养其协作精神和个人责任感[6]。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磨合有助于她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学习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7]。竞赛中小组成员“角色扮演”,实施真人操作(有创操作除外),小组成员“每个角色”的表现都有独立的个人成绩,相加后为小组最后成绩。小组的整体表现依赖于每个成员的个人表现以及相互的共同配合。这种方式大大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培训师资及及评审专家的建立,以往的大赛中,都是护理专业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单一的培训师资和评审专家,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护理水平。为了进一步贴近临床实践,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可以在培训阶段,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共同设计培训的典型情境,探讨有效的训练方式;最后决赛阶段,由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打分评价,评价项目除涉及基本操作流程外,还包括不同角色的仪表态度,沟通交流能力等相关人文素养,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护理水平。与此同时,还能促进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的进一步合作,有利于护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因此,可通过改革技能竞赛培训及参赛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平台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护士核心能力的养成,成为优秀拔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磊、顾斌.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特征分析与培养平台建设研究[J]. 学园,2011,(12):4-12

[2] 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3] 刘磊、顾斌.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特征分析与培养平台建设研究[J]. 学园,2011,(12):4-12

[4] 杨俊华,晏娟.临床护生分层次带教与建立护生职业规划理念的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6):77-78

[5] 宋春燕,王菊香.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14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5篇

一、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现状

2003年,护理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ICN)首次提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完成其基本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以及认知、技能、个人特征和态度等”,包括专业、伦理及法律的能力,提供护理服务及管理的能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医疗市场及护理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从文献研究来看,国外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普遍注重临床思维、沟通能力与职业素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上,菲律宾[3]、印度[4]的护理职业教育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国际化理念、职业能力结构、语言沟通、培养质量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护生国际就业质量良好,能实现顺利的国际就业、深造。境外医疗机构和境内涉外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短缺,催生了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5]。2008年卫生部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委员会(AmericanCouncilgraduateofForeignNursingSchool,CGFNS)协议将ISPN正式引入中国[6],2013年中华护理学会加入ICN,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护理教育国际化步伐。长沙卫生职院主张“国际视野、双语双证、工学结合”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江汉大学卫生职院建议在涉外护理教学中增加各国法律、文明史等选修课程,优化护理专业英语课与专业课的比例[7],刘桂娟[8]认为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葛炜[9]等尝试以核心能力指导,构建了护理本科院校国际化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浅层次方面[10],未见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具体、细化的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特别是在语言、人文、伦理与法律等素质教育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巨大差距,高职护生在国际护理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双高”背景下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课题研究小组。本研究参加者9人,全部为从事一线护理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双师”型教师,对“双高”建设要求与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熟悉。研究小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构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草案;拟定专家基本信息表;遴选咨询专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函询表;对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二)初步拟定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设计专家、教师、毕业护生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形式,分别从护理教师、从受教育者(涉外护理方向学生)、教育者(护理专业教师)、教育管理者、临床护理专家视角,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及护生国际就业现状,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从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国内护士核心能力普遍重视护理实践能力[11]。受国内护理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并不容乐观,护生跨文化沟通交流、临床思维、职业素质方面存在较明显欠缺。(三)专家咨询法初步确定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使用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编写的专家问卷函询问卷,选择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境外医疗机构和澳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涉外医疗机构的护理、医疗领域专家共40名,开展2轮咨询。函询专家全部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年限平均≥15年。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专家2轮意见的汇总分析,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两轮专家咨询共删减5个条目,增加7个条目,修改10个条目,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和表2。(四)层次法分析进行评价指标赋权。本研究针对一级、二级、三级指标采用赋权法中的客观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其中Wi为第i条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Vi代表第i条指标的变异系数。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界值法,最终确定国际化护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具体参考《Y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涉外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结语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6篇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of cultivating nursing students. Basing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a new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worked out, which is consist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evaluation mode, practice bases, practice instructors,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 and second class, aiming to cultivate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Applied talents; Nursing; Construction

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1]是地方高校向新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辽东学院作为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关键是实践,即加强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3],实践性和社会性是护理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医学院护理学专业适应辽东学院“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品德优良,具有从事护理领域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管理及科研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护理及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多年办学经验,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地方高校护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受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这一思想指导下,实践教学普遍被弱化[4]。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地融合,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1.2 培养模式单一[5]

以往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功能制护理的框架上,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技术操作为分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单一的“基础-临床-实习”培养模式,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要求不能相适应。

1.3 教学方法单调

护理学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以校内培养为主,而这部分又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校外部分以临床实习为主,重点是培养临床操作技能。在这两方面的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这与护理职业岗位需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

1.4 评价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考核以往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没有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全面。

1.5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6]

单一的培养模式、单调的教学模式、不全面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2 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业界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按照人才培养的进程,从护理专业特点出发,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导向,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创建了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均服务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表1)。这样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使实践教学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2 设置实践学期

2.2.1 临床见习(实践学时:2周) 临床见习是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到医院和社区见习,通过直接与护理人员、不同护理服务对象接触,使学生对护理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职业和服务群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见习,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独立观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护理程序知识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2 专业社会实践(实践学时:1周) 专业社会实践是学生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实地开展校外实习、社会调查、考察和研究的一项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本课程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护理工作有更明确的认识,了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护理专业发展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使他们具有运用护理学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7]

在校内实训环节,根据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可分别采用演示法[8]、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9]、角色扮演法、标准化患者教学法[10]等。这些方法的采用需要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灵活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4 开设沟通能力训练课程(100学时)

沟通能力训练是以沟通理念学习为经,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交流技能的训练为纬,以演讲、人际交往、求职三大工作情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为宗旨,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及奉献精神,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如自我介绍、演讲与答辩、应对结构与压力面试等技术,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5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11]

实践教学的考核采取全程考核;为提高就业率,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专业技能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完全按照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制订;除了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也进行考核评价;为保证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也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结果中来。

2.6 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12]

2.6.1 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 近五年来,医学院与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学校-医院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在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教学的同时,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和单位可利用校内基地进行技能考核和培训。这既可促进实验室建设,又加强了校医合作,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2.6.2 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外实践基地 争取专项经费,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形式在教学医院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既可用于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也可作为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用于技能考核和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2.6.3 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与当地社区、社区卫生院、养老院、县区的乡镇建立长久的合作,成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地点和场所,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2.6.4 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建立三十多个长期稳定的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医院是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锻炼的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2.7 建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计划[13]

为保证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达到“双师”要求,目前护理学专业教师“双师”率为100%;为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指导能力,要求专业青年教师保证每年到临床实践半年以上,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施外聘教师计划[14],每年定期聘请校外临床护理专家来校授课,指导临床技能操作,使校内实践教学与临床接轨,并让学生体会临床技术操作的要领和特点,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2.8 建立双控式、过程化实习管理模式[15]

双控式管理指学生在实习期间既全程接受学校的实习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也要全程接受实习医院规范的运作体系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习带教制度,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研究实习计划,认真执行和落实,在实习全程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保证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服从院方的管理和安排。院方按双方签订的协议,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同时,认真按实习计划履行对实习学生的培养。

2.9 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16]

通过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各方面才艺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丰富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护理技能、团队精神等都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2.9.1 “5.12护士节”活动 “5.12护士节”活动是我院护理学专业开办以来逐渐形成的专业特色活动。在“5.12护士节”活动中,通过护士授帽仪式、烛光传递、护理礼仪表演、医学生宣誓等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爱患者意识,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参加表演的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锻炼机会,观看表演的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对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9.2 各级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定期举办校级、院级护理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护理技能。院级竞赛有护理技能竞赛,校级竞赛有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和基础护理学技能竞赛。从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护理技能大赛,以开阔视野,增进交流,发现不足,使实践训练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9.3 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义工活动,慰问看望老人,和院里老人聊天,为老人提供服务,了解老人需求和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献爱心;开展社区走访活动,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常识了解情况和临床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帮助社区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9.4 开办天使学报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具体负责天使学报的相关业务。天使学报院内定期出版,至今已连续开办九年。在天使学报的出版发行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9.5 校园文体活动 每年定期开展的院校两级的文体活动包括读书活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学生各展所长,从中培养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7篇

【摘要】 护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慎独精神、法律意识,具备过硬的护理理论和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水平要求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护理人才、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素质培养。

1.树立护生管理工作理念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适应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通过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护士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护士素质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2. 加强责任心的培养 

护士的职责是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护理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加强责任心尤为重要。责任心是我们做好每件事的必要条件。既然选择了护理这个职业,就应该珍惜护理这份工作,努力把护理工作做好。责任心既是对他人尽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在护生身上形成一种习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建立班级制度、思想建设、班风学风建设。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先后制定班级选举制度、班级决策制度、班级财务制度、班级会议制度、班级值日制度。在班级工作中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将整个班级凝聚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委会争取每个同学能了解班里的工作,培养大家为班集体服务的责任心。

3. 爱心的培养

由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关爱生命是护士的天职。作为一名护士应具有爱心,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实行人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尽心尽职地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还要有一片爱心,用辛勤的劳动、美好的心灵去维护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服务,每年组织师生义务鲜血2次,对家庭贫困生组织募捐活动。

4 .团队精神的培养

4.1 培养护生的团体情感

团体情感是凝聚团体成员的无形纽带。护生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团体情感,可经常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融洽护生之间的关系,密切护生之间的感情;可通过建立共同的班级理念、班训、班规,以及各种班级活动,对团体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而培养护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2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建立明确共同的目标 ,一个团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整个团队才会有凝聚力。护士专业价值观是被护理专业人员所公认的、通过训练学习而内化形成的行为准则,它指导专业人员的决策和行为, 是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石。护理价值观是护理文化的核心, 是渗透于护理工作的灵魂。通过给护生开设相应课程和专题讲座,建设学校校风、学风,开展校园文化,培养护生的共同价值观。

5. 提高护生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

有效的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运用人际交流的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恢复,维持健康的需求。护理工作涉及面广,服务性强,护士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应相互尊重支持,主动配合,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计划准确及时地实施。因此培养和提高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护生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开展护士礼仪培训,成立各种社团,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和提升护生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6. 慎独精神的培养

慎独精神的培养在职业道德培养中至关重要。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中记载“ 莫见乎隐,莫见乎微,做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当你一个人时,自己的行为必须谨慎。在独自的情况下坚持按道德标准行事。护生正处在奠定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抓紧进行慎独教育,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7.法律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了的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在增强,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但医务工作和一般的消费服务不同,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该清楚自己的法定职责范围,严格依照学校及医院的要求和专业团体的规范操作制度进行护理工作。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每位护生熟知护理职责的法律范围,最大限度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增强护生法制观念。

综上所述, 护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途径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护理事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善于总结,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有利于优秀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子,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挖掘护生管理新方法,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为把护生培养成一个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雪娟;论职业道德修养[J]魅力中国2010(22)

[2]李新辉,白彩锋,陈丽丽,姬春,李杨春;护理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

[3]陈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

[4]朱丽萍;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7)

[5]王艳华;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9)

[6]罗巧红;培养护理团队精神[J]现代医院2006,6(12)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第8篇

关键词:民办养老;护理;康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02-02

一、泰州市民办养老护理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养老方式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家庭养老,其次是机构养老。照料老人尤其是照料身体患病的老人已成为新的社会难题。中国的老人不再满足于长寿,而是希望活得有尊严。在传统的国家福利养老之外,老龄产业正在萌芽,市场提供的养老产品将给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带来更多的养老模式。这样,养老护理作为一门新兴服务性行业便应运而生,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机构养老目前已成社会关注热点。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也纷纷建立,并参与养老市场的竞争。但无论是家庭的孝道型养老还是机构的供给型养老都没有客观地认识护理的重要性。其实,养老护理产业在国际上发展已经超过100年,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个专业。养老护理有专业的知识体系、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被国际社会认同的职业准则。对此我国有很多院校纷纷响应和开设了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和教育具备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保健、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老年方面的政策法规,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护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民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

目前,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公益性色彩,给从业人员提供的待遇偏低。护理人员的每月工资普遍在1 000―1 500元,远低于从事一般服务业的人员,比如医院护工、餐厅服务等。同时由于传统社会认为养老护理服务是伺候老年人的工作,社会地位较低,泰州民办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稀少、层次偏低的程度,主要提供的是照顾老人吃饱睡好的所谓“保姆式”服务,以生活上的照料为主要内容,养老护理需求数量大,但是低层次、专业技术含量几乎为零的护理工作也决定了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能坚持专业工作的只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经过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承受的一些负面的影响。相较而言,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难以发挥专业优势作用,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能得到有效承认。

2.民办养老护理服务从业队伍素质偏低

在泰州民办养老机构护理中,存在一些护理素质比较差的情形。比如养老护理员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等等。从泰州民办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状况来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很不乐观。当然,现在相关职能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开始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特别是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开始了推进养老服务化的进程,这是可喜的,但是整个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还是偏低的。据测算,在泰州市民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5%左右,近年来,招收聘用下岗女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一定要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作为一个强制性的职业认证的标准,在整个养老职业队伍当中通行开来,这些都应该从行业规范的层面上加以改进。

3.护理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和培训力度薄弱

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泰州市民办养老护理中存在着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与职业培训不到位的问题。一个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应该具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职业素质,具备基本医学知识、护理常识、心理疗养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意识及交流能力,这些都必须通过系统、科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来实现。而在现实中,严重供不应求的就业情况造成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准入门槛降低,全市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因为人手匮乏,原本的社工被迫兼职或转行做护理员;而部分养老护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培训意识薄弱,往往制约了养老专业化服务的深入发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自2002年7月成立以来,在该所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鉴定的泰州市养老护理员比例堪忧,而在连续开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中,全市报名入学的学员不足1/8。报名培训的更是以单位、团体居多,个人报名者更是少之又少。

4.养老护理服务功能单一

目前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还停留在关注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老年人身体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视。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老人有非常丰富的内心需求,如对增长个人才艺的需求、了解社会发展、追随时代进步的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等现在难以满足。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收养的大部分是生活半自理老人,老年人有心理护理诉求的占多数。但是护理人员接受过心理护理知识培训的只占极少部分。

三、推进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民办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养老护理人才应是集大成者。从业人员应是具备一般护士的指导、咨询和支持能力,能确保护理、照料和治疗方面的质量安全,可以提供健康和营养咨询,能给老年人独立生活及社交活动提供保障,有听取和采纳老年人家属等护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能力。然而,目前养老护理从业者存在非专业、非职业、非行业、非本土的情况。由于缺乏准入门槛,养老护理从业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开始从业年龄偏大,更谈不上专业性。从业人员以外来打工者居多,与国外“让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照护老年人”的目标相去甚远,养老服务岗位的流动性也很大。泰州市应通过大力兴办能够培养养老护理服务专门性人才的培训机构,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由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为从业主体的局面。其次为鼓励年轻人和城市居民从事养老工作,不妨借鉴国外经验。护理培训机构的学员本人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费用由政府承担,学员学成后需从事养老护理工作,通过为政府提供服务抵扣相应的学费。再次还应注意挖掘和吸收我市高等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男生生源,丰富人才结构,比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好的社会口碑;应该大力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培训,充实合格养老人才队伍,在这方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2.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泰州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员的持证率较低,大多数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要。在养老护理工作中应注重规范化服务。首先,护理工作要注重工作程序,护理的岗位是在老人身边,老人的生活护理就是照料老人的日常个人起居、清洁卫生、饮食、洗洁、大小便处理甚至到一块尿布、一根约束带的使用,都要有详细的流程,对哪一级别的护理要求提供哪些服务、内容都有明确规定,都要实事求是、不折不扣地完成,白天晚上一个样,有家属无家属在一个样。其次,要注重个人事情处理程序。对某些事情有些看法是正常的,有些思想情绪也是正常的,但是绝不可带着情绪工作,任何事都要按章办事。最后,要注重和家属沟通的程序,家属来院探视一般都会直接和工作人员沟通了解老人生活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该讲的就讲,不了解的就不要讲,严禁私下打电话或以其他形式联系家属。从护理员本身来看,一是培训与工作的矛盾,从短期来看,安排培训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护理员队伍老化及文化程度低,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逐渐减退,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3.加强心理护理教育,转变护理模式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身体日渐衰老,常出现孤独、抑郁等一些特殊精神心理变化,影响着其老化过程、健康状况、老年病的防治和预后。但在对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调查中发现,接近90%的养老护理员自认为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了有效护理。可见这与老年人的实际心理状态是不符的。这就表明,目前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4.加强保障机制的构建

泰州市应建立健全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推行政府为特殊老年困难群体购买服务;要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办法,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要求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向高龄老人、困难老人发放高龄养老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促进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完善老龄法规体系,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进程,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和普法教育,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宣传和落实工作,增强全社会老龄法制意识;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目前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机构内养老专职工作者应享有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和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只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够促进民办养老服务的发展。

“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养老方式和社会服务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民办养老机构,是泰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公立养老机构发展和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状况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缓解当前养老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民办养老护理人员工作及生存状况,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实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养切合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迫在眉睫。相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泰州市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