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08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1篇

关键词:护士实习;带教小组;护理管理

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理论学习之后,应当参加临床护理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我院在长期的带教实践中,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各自的老师负责所带学生的临床学习。但是,由于长期实行的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护士划分为:治疗护士、辅助护士和责任护士,学生被强制性地划分到责任领域内教师的管教中,护理工作的学习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另外,带教教师并不能全工作日地对学生的护理实习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带教教师离岗,学生的护理实习工作就很能进行下去。针对其弊端,本文通过研究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运用中的效果分析,为学生提升实习实践能力,提供相关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2013年全日制在校大专护理实习生共16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名。对两组实习生进行年龄、个人素质以及性别、学历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带教小组带教,对照组实习生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

1.2.1 带教小组的培训与选拔 带教教师在学生护理实践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教师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言谈举止。因此,在选择带教教师时,通过严格的遴选机制,将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业务素质的护理人员,作为带教小组形成的核心力量。另外,带教教师在功能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根据科室的发展情况,通过护士长和相关工作人员不住人的选拨,从各个不同科室中选择优秀的带教教师,并形成带教小组。通过长时期规范管理、严格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对带教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基础护理的相关培训,锻炼带教教书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心理、示范培训能力和护理教学查房的实践能力培训[1]。

1.2.2 明确带教小组职责 带教小组实行严格的双责值,即按时负责和对人负责。真个科室的工作在小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合理分配与进行,各带教教师对本月所负责的科室工作和排班制度来进行带教工作。带教教师在组长的安排下,组织实习生进行临床病情观察和护理查房工作,严格要求实习生,对本质工作尽心尽力[2]。

1.2.3 带教方法探究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实验组的带教教师通过轮班制的教学模式。大专生基础素质较差,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采取以下方法提升学生的实习护理工作。

1.2.3.1让实习护士参与医院护理资料整理与普及医学知识的工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专业不仅仅是学习一项知识或者是技能。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特殊的专业,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教师在带教的过程中,应当从对病人的关怀入手,使学生树立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1.2.3.2在学生基础素养提高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通过师生座谈会的开展,在学生进入每一个科室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护理实习工作中,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风貌。带教教师对实习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及时的考察,考察结果分阶段交由小组长查看,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带教小组内部及时进行设计调整和更改。通过师生座谈会,对实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提高带教工作质量。

1.2.3.3对于实习生成绩的检测,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实习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3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在考察中,进行分级考评,严格区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界限。在一级指标中,实际的操作和文字的表达是考察重点;二级考察中,将护理程序设计作为考察的主要部分。另外,带教教师在以实习手册作为硬性评价标准的同时,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工作表现、专业技能、情感态度,对护理学生的医护品德、思考能力、交往能力作为综合评定的指标[3]。

1.2.4 管理细节 带教工作实施严格的问责制度,在没有带教教师的情况下,严格禁止实习生进行独立的操作;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教师带教小组内部实施轮流坐班的制度,以确保学生在处理护理工作时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对学生的实习护理工作进行分阶段的综合考评制度,将带教教师和医患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医护工作的实际效果。

2 结果

3 讨论

护理实习带教小组的建立,在临床运用中,减少了病患投诉、护理缺陷,对带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具有良好的反作用,使得各带教教师之间增强了联系,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各个科室作了翔实的数据记录,为各科室带教教师之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不仅如此,在带教小组会议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不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这种互动模式的建立,为下一轮的带教工作做好准备。通过严格的评价制度,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培养合格优秀医护工作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建设合格规范的带教体系树立了榜样。护理带教小组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桂兰.高职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5(25):89-93.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2篇

关键词:高职;外科护理学;合作性学习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升。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临床课程[1]。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良好实训操作技能、较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是各护理院校的首要任务。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结构互相学习的系统学习方法,通过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和有效的相互促进,将单独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专业学习效果的最大化[2]。本研究将合作性学习模式应用于我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共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A班(48人,女生44人,男生4人)设为试验组,B班(52人,女生48人,男生4人)设为对照组。两组教材、教学内容、课时、授课教师、考试方法均相同,且在性别、年龄、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试验组

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作为参照教材,由我院护理系、教务处及外科护理教研室共同制订学习目标。本课程共140学时(含实训和见习),安排在第三、四学期授课。合作性学习步骤:合作性学习案例主要围绕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实例进行编写。案例学习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授课:由外科护理教师按照学习目标及教学任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之后播放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情境授课视频,由小组成员自行分工进行组内学习、讨论等。第二部分为实训操作: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目标与实训操作项目要求进行外科护理常规操作练习并互评。第三部分为临床见习:根据轮转计划,小组成员共同搜集、整理临床常见病例材料,讨论并进行深入分析,每月完成一份外科护理查房报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前准备,科学划分合作性学习小组,确定外科护理学教学目标,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小组内部合作学习,实训操作评价与总结反馈等。

2.2对照组

对照组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课时与试验组相同,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以理论授课和实践训练为主。

2.3教学质量保障

首先,教研室集体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准备教案、讲义及课件。其次,授课期间教学督导小组不定期听课,了解教师是否严格执行教学方案。最后,教师课后写教学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及时、有效地解决发现的问题。

2.4效果评价

(1)理论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相关概念、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等;实训考试:模拟操作比赛。总分为100分。(2)对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合作性学习模式效果评价表,内容包括6个方面:学习外科护理学的主动性、团队精神、沟通和表达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评价分为“同意”“一般”“不同意”3个等级。(3)试验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外科护理学考试成绩以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百分比描述实习满意度,以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3结果

3.1两组外科护理学考试成绩比较

3.2试验组学生对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

3.3试验组学生对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试验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达95%。

4讨论

4.1采用合作性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外科护理学考试成绩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护理专业的主要任务,在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合作性学习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从事临床外科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外科护理学理论、实训考试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外科护理学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性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内成员间的有效沟通、深入讨论、互相评价、互相鼓励、团队帮助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结论与靳英辉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

4.2合作性学习模式在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有助于提高学生实习主动性。试验组83%的学生认为应用合作性学习模式,可提高自身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成员间、小组与小组间通力合作又相互竞争,在合作中共同进步。王俊杰[4]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均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成员间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保证合作学习取得预期效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试验组83%的学生认为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合作性学习是学习者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一种互学习[5]。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该课程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理论授课和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合作性学习模式,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内容,激发了学生外科护理学学习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护理专业术语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6]。

4.3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教学满意度

合作性学习模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融入教学实践,强调人际互动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共同发展。该模式将传统外科护理学枯燥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化,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试验组学生的满意度达95%。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合作性学习模式是提高学生外科护理学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的方式输出临床护理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友利.改进外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1(7):192.

[2]贾兆荃.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护理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92-94.

[3]靳英辉,邢庆,陆翠,等.我国外科护理教学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3):230-234.

[4]王俊杰.论合作学习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40-142.

[5]陈罡,罗殿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的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52-53.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3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深化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专科教学特色,提高医疗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15年制订了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计划,积极探索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介绍如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医院环境,入院和出院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患者的清洁护理、排泄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涉及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考试比重占总内容的25%左右)。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护生由基础护理的学习进入专科护理学习、由学校生活进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的质量。为此,我校确定基础护理学课程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积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改革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指导思想: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1]。我校科学地构建了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未来护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我系积极参加省级课题的改革,选择部分护理骨干教师参与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对校本教材《基础护理学》进行修订,这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3.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我校在2014年修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开设该课程的时间由三年制专科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教学时数由168学时改成1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8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10学时-16学时的强化训练,以确保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新的教学大纲中将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0.9修订到1:1,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2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特点,注重教、学、做相结合,从两方面进行改革。3.2.1改革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满堂灌”式角色。护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特定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质疑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从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灌肠法这一节,教师针对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三种灌肠方法设计五六个案例,课前交案例发放给学生,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在课堂上先让分组学生派代表讲解知识点,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操作示教。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师角色,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基础护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为此,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使有的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只对实践部分感兴趣,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操作,教师需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回顾理论知识,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利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卧位的安置、协助患者更换、保护具的使用、无菌操作、导尿术、各种注射法等操作项目时,在多功能示教室授课。在示教操作的同时讲授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操作内容更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操作细节,将所学理论知识尽早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3.2.2改革实践教学。3.2.2.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弃除了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简单易学的实训项目,如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冷热疗法、口服给药等,缩短了有些项目的教学课时如铺床法由之前的6学时减到2学时,增加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训项目如高热病人的护理、模拟危重患者的抢救、患者入病区的初步护理等。3.2.2.2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9个小组,每组12人—15人,固定一名实验带教老师,同时在每个小组中指定5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管理两三名学生。课前小组长主动找带教老师先学一遍操作,并拍好操作视频,要求各学生预先写出实验报告。正式上课时带教老师在小组学生面前再示教一遍,学生再练习操作,同时配合老师和小组长指导,保证操作规范、准确。针对有些实践项目,如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和静脉输液法,采用角色扮演法,2名学生一组,分别担任护士和病人角色,进行真人操作。教师每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和操作规范。课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再修改、完善之前写的实验报告,小组长上交所管理学生的操作录像。每一项实践操作都需要进行过关考核,统一考核标准,期末再进行抽查考核。3.2.2.3全天开放实训中心,实行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自习课、晚自习的时间操作练习,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培训学生的慎独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3.2.2.4开展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护理专业每个班级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都开设了8学时—14学时的基础护理学强化训练,设计了临床案例。例如患者,女,55岁,因患急性重症肺炎入院。入院时T39.2°C,P118次/分,R38次/分,BP146/100mmHg,患者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双肺及喉头有痰鸣音,痰不易咳出。针对该患者,你认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在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不合格者则延后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能更快适应临床护理。3.3改革考试评定方法。考试评定方式由之前单一的终结性的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分,包括平时上课的表现(20分)、到课率(5分)、作业+任务完成情况(15分)三部分。形成性评价成绩以40%计入期末理论成绩中。基础护理学课程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满分100分制。操作考试成绩由平时每项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与实习前操作抽考成绩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50%。操作考试中增加了素质考核的比例,素质考核内容包括仪表、态度、着装、用物准备、与患者沟通能力、操作后整理与理论分析等,丰富了技能考核内容。将形成性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程改革的效果

根据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在2014级护理专业大专班级中随机抽取部分班级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授课改革,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后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改革授课的班级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进行改革授课的班级,见下试卷分析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每一位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任务的老师都应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与实践,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医疗卫生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我校关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定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在2015级和2016级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中实施,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作者:谭桂煌 何求 徐桂娜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叶玲,董翠红,刘美萍.基础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4篇

关键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2]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5篇

准备阶段由护士长与科室教学老师按照临床护理教学大纲,根据服务性学习的需要,整合皮肤科临床教学内容,确定10个服务性学习主题及内容。在项目实施前1月对皮肤科所有带教老师进行有关服务性学习带教方法的培训。

实施阶段①课程学习。护生进科室后由教学老师组织学习服务性学习的相关事项,将2~3名护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确定的10个服务性学习主题及内容重新整合,查找、整理资料,让护生在皮肤科实习期间的护理活动更适合患者需要。②护理服务。按照重新整理的学习资料,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皮肤科各项护理活动,包括晨晚间护理、注射、换药、物理治疗、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③组织反思活动。将有效的反思贯穿护理服务活动前、中、后,服务活动前的反思是让护生查阅文献,并将有关资料整理、整合。服务活动中的反思是以书写实习日记,回顾每天的服务活动成效、收获、不足及改进措施来完成的。服务活动后的反思通过小组讨论、发言、角色扮演、教师答疑等进行。

效果评价实习结束时对2组护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及结合学生病房所管病例教学临床小讲课,理论知识通过笔试考核和专科操作考核,各占考核成绩的40%,临床小讲课占考核成绩的20%。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经过4周护理实习,出科考核时实验组护理实习学生的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临床小讲课成绩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2组护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分,±s)组别n专科理论成绩专科操作成绩临床小讲课成绩对照组7634.56±2.3235.18±1.7216.03±1.32实验组8037.00±2.2737.64±1.5617.37±1.54t3.652.952.14p<0.01<0.01<0.05

服务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服务与课程相结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明确。护生在服务前全面了解服务对象需求,通过查找、整理文献,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经过带教老师精心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在为患者服务时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也得到了提高。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科考核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将服务性学习模式应用到皮肤科临床护理教学中能提高实习护生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6篇

关键词 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自主学习;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48-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各行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用人单位对于就业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注重学历,而更青睐于选择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1]。而培养适应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实践型医护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医疗战略的实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广大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层护理人员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护理教育改革的着眼点[3]。为了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护理人才,从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开展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课程和专业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指导方案,是引导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指挥棒”[4]。为了突出体现护理专业人才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培养实践型护理专业人才,增强其岗位胜任力,教研室与护理专业负责人经反复沟通及研讨,重新制定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在新修订的大纲中,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胜任基层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病理现象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夯实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版教学大纲从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缩减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等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不大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删减和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相重叠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大幅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切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生物化学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及形式片面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实践型护理人才的要求。为了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将护理专业的职业特性与生物化学知识相融合,对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并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及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

在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中,根据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特点,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此外,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制定量化标准,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听讲情况、平时作业和专题讲座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往实验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为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轻过程、重结果的实验习惯;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项目更为全面,包括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主动实践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3 理论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内容抽象繁杂,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研组从护理学专业角度出发,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确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1)问题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5]。如在讲解维生素D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儿童佝偻病及成人软骨病的临床实例,然后引入问题:“佝偻病及软骨病和维生素D有什么关系?对于佝偻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相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护理要点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分析、寻找研究性问题的答案[6]。例如: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确定研究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在讲解完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后,启发学生将胰岛素代谢异常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使学生全面复习三大物质代谢及调节过程,同时对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及讨论[7]。如在讲解完蛋白质构象病后,让学生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要点、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文献查阅,形成论文综述,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讨论,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分析及应对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后,为了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经常通过课代表及班级干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同时,教研室建立生物化学师生学习QQ群、微信群、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及Web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图片、视频、PPT等资源共享。并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多种渠道的努力,加强师生交流,使教师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4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巩固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规范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重要意义[8]。实施教学改革后,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生物化学课程需要,课程组精选与临床联系较密切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及“血清胆固醇测定”等实验。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转氨酶”“胆固醇”等检测指标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书写学习报告,将枯燥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生动的临床生化指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为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后,增加学生的实验预习任务,强调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实验涉及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及原理、临床意义进行总结,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整体上认识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结束后重新回顾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教师难以对每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全面指导。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先由实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当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或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教师并不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最终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但又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难课”。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要想切实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护理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挖掘生物化学理论、实验与护理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格、胜任的基层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丹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问题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6):46-47.

[2]王黄磊,毛乐乐,卢星星.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J].西北医学教育,22(3):432-434.

[3]吴小飞,王莹.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1):159.

[4]邢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47.

[5]崔波.“问题式”教学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职业,2014(6):97-98.

[6]朱学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6-178.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7篇

1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

1.1目标及内容

以中高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策略为目标。内容包括:专业标准、课程的功能定位、统测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的实施过程与实习、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

1.2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和教材难度的意见,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等,毕业后的就业导向、对学历的提高要求,以及教师对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见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查;组织各二级学院教师进行专业调研,特别是针对其中的统测课程进行课程分析,建立适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查阅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护理教育的有关信息资料,遵循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对护理教育、高职高专、中专教育的有关文件及政策法规。制定护理专业中高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护理教学实训基地。对各二级学院进行实地调研,掌握教师及学生等对中高衔接护理课程体系的意见。

2中高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2.1护理专业中职课程体系与高职课程体系对比

以曲靖市麒麟职中护理专业为例,其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和集中实践环节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课时比例为23.3%,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课时比例为76.7%,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军训2周,社会调查3周,毕业实习18周。云南开放大学开设的中高衔接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桥梁课、专业框架课、素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课。课时比例分别为20%,11%,45%,15%和9%。

2.2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针对我校开设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在本课程体系中我校选取了四门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外科护理学和医护心理学作为省校统一命题的考试课程,这四门课程涵盖了医学基础课、人文课和护理专业课,涉及面较广。对于这四门统测课程来说,学生和教师一致认为教材难度较大,而且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中专学生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有些二级学院的学生本身入学时成绩就偏差,学生文化素质低,造成了学习专业课程比较困难,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也较差。在访谈中也有教师反映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中专的教材,但是如果有中高衔接的学生,他们在备课的时候就会参考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适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高职的内容作为补充,学生反映较好,对于其他二级学院也可以参考该模式。在与课程教师的访谈和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认为课程难度较大的学科主要集中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以及内、外护理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学科,而认为难度较小的几门学科则主要是开放教育学习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文化基础类学科。

2.3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方法

2.3.1为了突出护理的专业特色,改变原有医学基础知识占较大比重,临床护理课程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的弊端。课程内容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选择,缩小了医学基础知识所占比例,将原来的专科护理课程中的医疗部分、护理部分分别单列,形成临床医学基础和临床护理课程模块。将临床护理课程打破了原来的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学科体系的设置,淡化学科界线,把护理专业临床课程设置为成人护理、母婴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和儿童护理等[1]。

2.3.2整个护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突出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使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临床护理、教学科研,以适应市场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因此,按照能力培养递进的原则,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即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学习理论,同时也可安排进入医院见习,对护理基本工作产生感性认识,了解护理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第二学期在教师指导下边学习边从事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如铺床、打针等操作;第三学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较复杂的护理基础操作;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专科护理工作;第五、第六学期在医院顶岗实习。因为学生在第一学期就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了解护理工作的本质,体现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促进了职业素质和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

2.3.3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概念也深入人心,这些都已经对高职护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卫生法学、护理管理学、文献科研设计、伦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心理素质等。按照整体护理标准,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基础,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加强其专业课程建设。

2.3.4在构建职业知识技能体系,本着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进行优化融合,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可融入典型案例或者临床实例,理论与实际相融合,训练学生的整体护理能力。在修改后的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将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习学时比例由5:1修改为2:1,增加临床见习的时间。有些二级学院的护理专业具有涉外性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专业口语的实习这一教学环节。

3结果

护理专业实习小结第8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实习带教方法;PBL;CBL;效果对比

为了探讨两种临床护理实习带教方法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本文主要选取在我院实习的护生110例作为研究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相关信息和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110例,110例护生都是女性,护生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1.30±1.20)岁,主要包括中专毕业护生、高职毕业护生,对应的护生例数分别为40例和70例。合理安排护生具体实习科室,主要有医院内科、医院外科、医院手术室医技医院急诊科等,采取轮流实习方法[1]。针对110例护生来说,都被告知了该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护生均知情并签订了同意书。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护生55例,中专毕业护生有21例,高职毕业护生有34例,主要在PBL护理实习带教模式下进行学习,该实习带教方法主要以问题为基础条件,观察组护生55例,其中中专毕业护生例数为19例,高职毕业护生例数为36例,主要在CBL护理实习带教模式下进行学习,该实习带教方法主要以案例为基础条件。

1.2方法 两组护生分别在不同的临床护理带教模式下进行实习。

1.2.1对照组护生带教方法 该组带教模式为PBL带教,在该带教模式下,要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的联合指导,在分组情况下,学生观看带教老师的实际临床护理过程和内容[2]。在根据实际案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带到实际带教当中,进行小组分别探讨和总结发言,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下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

1.2.2观察组护生带教方法 改组带教模式主要是CBL带教,在这种模式下,要把问题设计当作基础条件,要把实际病例讲解当作先导,要把带教老师当作核心主导者,要把学生当作核心主体人员[3]。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大带教环节,第一大环节是课前预习,在带教授课之前,要告知护生案例基本内容,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第二大环节是课堂知识讲解,等上课之后,带教老师要全面讲解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要保证带教方法足够完善和科学,要保证讲解知识系统化和实践化,符合实践规律,第三大环节是课堂探讨,要在结合案例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思考最佳护理方法,在学生发表见解之后,带教老师要进行点评和总结。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21.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进行检验,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在护生综合成绩变化情况上的对比 经过护理带教实习,护生综合成绩都有明显提升,但相比较来说,观察组护生成绩提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在护生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以及查体成绩变化情况上的对比 经过成绩评分统计和对比可以看出,护理带教方法应用后,两组护生各项成绩都明显提升,且除了实践操作成绩之外,在其他成绩上,两组都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3 两组在护生护理文书成绩以及护理评估成绩情况上的对比 在两组护生护理文书成绩以及护理评估成绩提升程度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是核心主体,这些护理人员最初都要进行专业培训和实习,针对医学临床护生来说,在实际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必须接受良好的护理带教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护生专业护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护生后期临床实践护理奠定基础[4]。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临床护理操作技巧[5]。护理带教人员要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有效的带教方案,从根本上提升护理实习带教效率和质量。

在以往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基本护理知识传授,但在当前的实习带教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6]。要想实现临床护理实习带教预期目标,为医院培养专业型人才,必须应用有效的实习带教方法。

大量临床护理实习带教实践表明,CBL带教效果比较显著,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实习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实习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实习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长期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护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瑞蓉,吴婷.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5-16.

[2]程家娥,王虹.临床路径在乳腺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117-118.

[3]赵美丽.浅谈护理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162-163.

[4]张英,陈清清,戴晓洁,等.目标教学在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86-387.

[5]王秀明,邓晓宁,孙梅,等.创新型带教模式在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