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7 09:42:23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1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审美、创美教育,把感受自然美和创造美作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儿童审美感知、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理解力以及想象及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是儿童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都有违了“审美教育”这一主线,存在着的某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存在着阻碍儿童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

家长教育理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细胞,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兴趣班去,希望孩子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让孩子循着成年人划定的圈圈听从摆布,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在这里,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变成了硬邦邦的一相情愿,喜欢唱歌的被强迫去学钢琴,喜欢画画的被强迫去练声乐,还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考了几级等作为孩子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孩子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教得画得越像,模仿得越好,并拿一套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使艺术教育成了技能训练。使儿童的内心兴趣欲望与强迫所为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家长愿望美好,用心良苦,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到最后艺术教育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幼儿园教育方式的误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好奇”心理,只是这种“好奇”被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杀。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他们忽视儿童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抑制了儿童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跳不出围绕教师转的怪圈,儿童只能在里面打转转、不能跳出来,即使是跳出来了,教师又马上拉回去,儿童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个性。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循规蹈矩,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不敢做。把孩子培养成“依葫芦画瓢”的临摹高手,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弹琴的手法不对,画画的线条画不直等。还要求儿童互相检查,这种艺术教育的后果是儿童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条件单一,审美标准呆板。

面对上述儿童艺术教育误区,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深思,应该改革,寻求应对的策略、措施和方法才能使每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要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学前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家长不能替孩子做主,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截然不同的,家长应该知道儿童爱好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要根据儿童的个性来选择,不要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我们也知道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有些家长让孩子练琴,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反复训练几十遍几百遍,这样的艺术教育的确堪称专业,可是如此枯燥的训练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因此,应该重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弹些儿歌和流行歌曲,使情感体验得到培养,使技能与情感不分离,顺应儿童的天性。同时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进行正确引导,孩子在幼儿园中养成了对艺术很好的感觉,回到家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对孩子将会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更有利其顺势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2篇

关键词:儿童教育;美术教育;新时期

一、现代儿童观

儿童可以说是人整个一生的初级阶段,是对这个世界探索与求知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人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在迅速的成长。儿童是国家、是社会的未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特别是当前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于儿童的关注程度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在很多家庭当中,儿童被当成“小皇帝”,这既是现代社会对儿童重视的表现,同时也包含了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变化,这种对儿童的态度与看法即是儿童观。儿童观受到历史角度、文化背景、民族以及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类的社会对于儿童的态度是不断认知与变化的。从历史上来看,路径是由轻慢到尊重、由强制训诫到规律引导、由成人为中心向儿童为中心转变。现代的儿童观就是基于以上几点内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基于现代的儿童观,这样才能获得对人性尊重的内涵。

二、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们的儿童观与现代儿童观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的显著问题就是儿童美术教育与现代儿童观出现背离。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对于儿童的溺爱,将儿童当做实现成人理想的工具,不尊重其兴趣爱好。使得儿童成为了成人社会竞争的牺牲品。不仅在家庭方面,学校以及外界的培训机构也严重偏离了现代的儿童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只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儿童,让其模仿与学习。甚至还会出现,教师修改学生作品去参加比赛这种谋取虚荣的现象,使得本来应该夸赞的事情变的浮躁、虚假。尤其是一些民办校外的美术教育机构,它们遍布大江南北,并且竞争激烈,以至于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虚假成果吸引家长

许多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能够吸引家长的眼光,不惜用成人化的教学效果放在家长眼前,以这种虚假的方式来表示自身机构的教学水平。

(二)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理,家长只凭自身的理想强制儿童去接受美术教育,儿童自身并非自愿。并且,由于当前社会浮躁等现象,许多的家长希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看到孩子的“成果”,对于孩子的学习往往比孩子自身还紧张。

(三)社会导向错误

社会导向的错误催生出各种美术比赛,由于许多比赛主办方自身专业素质的不高,以及对儿童美术理解的错误,最终误导了儿童美术的自然取向。

(四)教师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儿童美术教育行业“井喷”现象,导致大量的美术教师进入这个行业当中来。这些教师来源复杂、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的职前教育,自身对于美术的认识也不到位。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以原有的知识从事教学,使得儿童美术教育变得扭曲。

三、如何让少儿美术教育返璞归真

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要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步入正轨,还原真正的美学,要从学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两者进行把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校园环境创设

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校园是主要的场所。校园环境创设的优劣能够直接的影响到美术教学的质量。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装饰与环境的布置上,让更多的文化特点表现在其中。于此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立足根本、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的基本理念,让儿童能够从小就接受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具体措施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融合进地图、墙体绘画、贴画等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开拓儿童的视野,也可以让他们热爱生活与艺术。

(二)创立多元美术教育

由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本身的特性,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我国拥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底蕴当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对于美术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美术,而是应该吸取多种艺术的精华,创立一个多元化的美术教育。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来说,这些节日的背后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再比如传统的花灯、年画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的探索这些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适当的引导儿童参加民俗活动,使得儿童能够自觉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儿童的艺术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创设相关的审美情景,尽可能的做到提升儿童对世界各种文化经典艺术的感悟,感受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美术教育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画画,它是多元化的,是包含一切的。

(三)返“本”归“真”

什么是“本”?什么是“真”?在不同的学科当中都有不同的解释。而在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当中,所谓“本真”就是帮助儿童美术教育回到真实与自然的状态,“本真”即是真实;即是自然。对于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应该首先意识到,本真并不是静态的,更不是永恒的,不然那种没有经过任何教育创作出来的儿童画作也只会是短暂的。因此,所谓返本归真拒绝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适的教育。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以充分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并在这恶搞基础之上实施适当的教育,而不是诸如许多美术培训班那样,将成人画的样式过早的融入儿童画样式当中,甚至出现不问美术本质,专为虚荣而进行美术教育。这从本质上就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意义,也违背了儿童天性与自然发展。我们应该让“本”与“真”携手共行,智慧的平衡表现与表现什么,只有将本真两方面都照顾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是高明的儿童美术教育。

作者:赵俊卿 单位:平定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陆明.校外美术教育对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性[J].南昌大学学报,2009(11).

[2]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3篇

(一)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比较

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上来看,我国目前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较多关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表现。二是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研究较多,但忽视职前培养,缺少具体方法。三是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全纳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态度上更倾向于消极,缺乏深入认识和情感基础。四是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不够完备和细致,可操作性不强。我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以学历标准为准,忽视相关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各种条件受限,我国学员参加直接观摩、见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与美国相比略显简单化,缺乏连贯性。美国的全纳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其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主体多样化,注重强调教师资格和相关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更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非常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每年都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中以讨论式教学为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集中、分散或小组讨论。每两周邀请两位来自其他学校的特殊教育专家,优秀一线教师或是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员进行培训和交流实践经验,有疑问可以现场提问及时解决。美国特殊教育培训中非常重视教师与特殊学生家长的互动合作能力。再如,美国某州立大学的培训项目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学校”实现,要求包括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儿童、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对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二)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存在差异

我国特殊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学科配套、相对稳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这一目标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历时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美国、英国等全纳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逐步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开始了全纳教育进程。美国的全纳教育是一种把残疾儿童从特殊班级融入到普通班级学习的教育安置。通常指学生用在学校的部分时间学习一些非学术性知识,如美术、音乐和体育等。其全纳教育目的是想通过创造一个统一的体系来改革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在普通班级中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实现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体化(Integration)。美国特殊教育经历了从隔离式特殊学校式机构,特殊班、瀑布式多层次服务体系,到全纳教育的变化。美国的残疾儿童除极其严重的残疾儿童之外,一般的残疾儿童是与正常儿童一起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的。据统计,在美国全国范围内,1999年46%的残疾儿童已经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实现融合教育,2003年数量达到79%。最近几年里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即包括大量的普通班级中从事教学工作的特殊教师培养又包括专门的特殊学校的特殊教师培养。这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是完全分开的,我国的特殊教师的培养指的就是特殊学校的一线特殊教师的培养。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教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态度和信念的培养应成为全纳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外研究表明,特教教师的态度对于成功开展全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特教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接纳和认同程度并不理想,有研究发现有少数教师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对全纳教育的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上好自己的专业科目,还要有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应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既“专”又“博”。“专”是指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过硬的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全纳教育中要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想要教好他们,首先教师必须学习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知识融合,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与教育需求,受到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等。例如:我国在特殊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中采取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培养出的教师大多数只拥有一般文化课的基础知识,而较为缺乏针对身心缺陷的康复教育技术和劳动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次,特殊需要儿童教师需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或培训进行专业训练,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教育技术和盲文、手语等专业课程。“博”是指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眼界及视野。特殊需要儿童在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后,最终会以随班就读的方式逐步融入到普通学校的班级里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因此,一名合格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全方位的广博知识,并对多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特殊教育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是多学科、跨专业的整合。”

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康复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都有密切关系。特殊儿童教师需要掌握大量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才可以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才能更畅通,特殊需要儿童才能学得更多,发展的更好。“专”与“博”紧密相连,“专”是前提,“博”是保障。两条主线,互为推动,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知识、技能基础上的教学的过程,更是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充分参与学习、融入课堂和社区生活的综合过程。教师教育和训练特殊需要儿童的最终目的是使这些儿童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能够通过学习进步弥补无法改变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只有既“专”又“博”型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才能够帮助儿童早日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三、全纳教育背景下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有效建议

(一)加强职前教育,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职前培养是指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善于设计并完成单科课堂教学,具有学科教学能力。目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职前培养正由封闭式、定向型师资培养向开放式、非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转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质。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要求比普通教师要高。要求其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教师人格,具有良好的全纳教育素养。二是要求学生掌握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博学多才。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如普通师范生开设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目盲和耳聋预防及康复、盲文手语等。选修课中可以设置中外文学、计算机、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简笔画等课程。经常组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的兴趣。三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特殊教育专业的各种技术手段。邀请特教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带领学生深入盲文手语实训室、言语康复实验室,自闭症研究中心进行实验研究。四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学校安排学生去地方机构实习。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宣传扶助特殊需要儿童的活动,为儿童福利院的特殊需要儿童捐款捐物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与特殊需要儿童亲密接触,尽早学会如何去关心和帮助特殊需要儿童。

(二)完善后续培养,促进“全纳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后续培养是实现特教教师知识技能更新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特殊学校(班)与高等教育学校特殊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以高等院校为理论核心,辐射和影响农村及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实践基地的结构模式。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实践经验较多,但理论不足,同时缺少差异教学的能力。高校有较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工具等有利条件。高校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的经验,通过与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一起教育孩子和交流经验,可以给基层的教师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使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把特殊儿童教育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走出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理论的探索之路。通过合作使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参与到高校科研中,更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请有随班就读教学经验的教师及特殊教育学校(班)的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传播教学方法,并定期举行教师经验交流会,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第二方面,紧跟国内外特教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发展,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介和丰富特教教学与科研资料。通过在职培训、建立教育网络,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后续学习,促进教师自身教研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加强了中小城市的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中小城市有进行远程教育的设施和条件,既能满足众多随班就读教师接受教育的需要,也不用花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教师到现场教学,而且现代的传播技术足可以实现双向对话,受训者可以就教学中的问题或典型个案向专家请教,并展开讨论,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第三方面,定期开展教研工作培养骨干,促进教师和专业共发展。多为优秀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创造教师参加特教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遵循“走出去,领进来”的原则,建立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师资培训的教育资源中心、培训基地及网络,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以广泛合作为契机的专业纽带。以上举措将十分有利于国内特殊教育机构交织连成网状,形成强强联合的局势,集中优势力量,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也将有利于我国特殊教育与国际高水平特殊教育接轨。

(三)营造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社会环境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4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素描创新

素描是造型艺术技法的基础,是练习绘画基本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对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但现在的美术教师直接采用自己大学期间接受的素描训练方式进行儿童素描训练教学,没有意识到我国普通美术学校的造型基础训练是以写实的具象素描训练为教学体系不适合儿童素描教育,教师忽视了儿童学习素描的阶段性。学院派美术以提高技法为目的,强化扎实的基本功以准确的形体来表现物体的真实感。而儿童素描教育则应以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要目的。一味地照搬学院派的素描训练方法,缺乏创新精神;一味的严格要求会使儿童感觉有难度而产生厌倦感,从而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如何使儿童在素描方面尽快接受更科学、更系统、更规律的教育,使儿童的绘画技能稳步上升,是现在儿童素描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个难题:

一、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儿童经过儿童画学习,虽积累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但素描的绘画过程是需要眼睛、大脑、手,共同进行的,并且需要敏锐的观察、理性的分析、耐心的刻画将事物展现在画面中。这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单一的黑白灰调子比起多彩的儿童画更加枯燥乏味。这时美术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他们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此儿童素描教育可以从球体、立方体、等基本形体进行教学,让儿童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由这些基本形体简化而来的。用光线的明暗关系来表现空间感,不应太过复杂。

2.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让儿童在熟悉素描工具的过程中体会绘画的乐趣,运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不同的线条感觉,这样引导儿童去尝试、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消他们对写实性素描的神秘恐惧感,教师应适时地对好的学生作业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作者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也鞭策和鼓励了其他的同学。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总结学习成果。这样来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指导儿童从其他人的表现技法中发现可取的部分。树立儿童学习素描的信心,上课注重使用现代法教学,加强其感性认识,使儿童对学习素描保持新鲜感和认同感。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

二、以结构素描为主,写生与临摹相结合,促进而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

1.儿童素描教学中应以教学表现物体结构的线描为主。线描主要是使用轮廓和结构线来表现物体,在练习中反复对各种物体的形体、透视变化、大小比例、前后位置等进行观察比较。然后用点、线、面来构成形体,通过一系列观察与描绘的手法,儿童会获得视觉形象和构成形象的一系列规律,提高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能够使儿童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形体知识,为以后的明暗素描的学习打好更加坚实的形体结构基础。

2.儿童初学素描写生,是从比较随意的绘画转入较为“正规”的绘画技能训练及技巧培训,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物体的外形特征而加以概括绘画的一种重要训练,是学习绘画技法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素描写生要求在二维的空间上表现三维的立体感觉,而且又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有较强的理性的训练,对儿童来说有一定的理解困难。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只有教会儿童运用正确的临摹,才有可能学会写生。因此要学好素描,一定要把临摹与写生相互结合,使学生写生时有法可循,不至于产生恐惧心理。

三、开发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绘画热情

通过讲解一些绘画写实方法后,让学生在认识了一定程度的素描方法后,让他们进行相关的简单的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和绘画能力都很局限,不能对他们在绘画技巧上做太多要求,以简单素描的形体、空间、明暗来表现事物。在选用主题时要以儿童的思考方法来确立,展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不要要求过度的形体准确性,可以变形夸张,并略稍加明暗,不主张过于讲究明暗调子的细节变化,鼓励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敢于取舍,不拘于形,敢于添加自己的想法,增强学习素描的信心,主张“一题多画”“一题多变”的独创性思维能力。这样既展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扩展素描的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不断加强素描功底的同时,又达到了美术兴趣的培养。

四、因材施教,培养整体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儿童素描教育主要是启发学生直观地面对客观事物,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对象,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象,这就需要学生的实践中、在积累经验过程中和审美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和技能。教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好奇转向对知识的探求,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高素描绘画能力。

为了培养儿童整体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我们应该在静物写生教学中,不应该直接让儿童去画静物,而是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方面观察其形态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物体加以描述。通过描述,学生懂得观察物体时应如何比较,在比较重加深对形状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授理论性知识的和表现技法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绘画能力,要将兴趣和绘画能力进一步提高以致上升到一种知识水平,使之感受艺术美。

此外,教师巡视指导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巡视指导中发现有共性的毛病,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纠正。使个别表现不到位的学生,教师还要动笔帮助修改,使学生从教师改画中体验正确的观察和表现手法。

总之,儿童素描教学训练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以学院派写实性的具象素描训练进行儿童素描教育,儿童学习素描的阶段性是不可忽视的,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应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素描教育,使儿童的绘画逐步正常发展,并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5篇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自此,我国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针对全国24个省份的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调查统计显示:83%的省份有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形成了“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培训场地”的三级教育网络。开设培训课程总量达5.7万门,其中针对儿童的培训占总量的20.25%。艺术领域作为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关注,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将成为提升儿童艺术素质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教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社区艺术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社区间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政府投入和师资课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社区艺术教育在专业上无法与营利性民办机构比肩,很难吸引生源、开展活动。再次,缺乏生源的社区中,艺术教育常常形同虚设,政府的过度投资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由此“切实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成为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一、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概念理论

(一)概念界定

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居民共同体,整合并利用优质资源、调动各类人员而开展的以培养该区域内未成年人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广义上,涵盖了在区域内开展并起到提升儿童艺术素养作用的一切活动;狭义上,指由社区委员会组织,旨在培养儿童艺术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专门性活动。本文采用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狭义概念。

(二)基本特点

第一,独特性。社区儿童艺术教育依托区域开展,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提倡该区域领导集体整合本地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开展糅合地域特色又喜闻乐见的活动,达到促进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的目的。第二,多样性。形式上,可以是正规的培训、参观、讲座、文体比赛;可以是一般性儿童的展览、绘画、表演活动;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游园、踏青、采风、歌咏、诗对等活动。内容上,涉及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主体上,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有社区内有艺术特长者、聘请的专职教师,也有社区联合的专门机构。第三,公益性。社区中的儿童艺术教育是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其组织为区委会,实施主体是区域内的每个个体,受众为社区儿童;另外,其物质基础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社区自筹,而非家庭和儿童个体,儿童成为无偿的资源享有者和受益者。第四,基础性。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并非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是以体验、感受、表现、创造为主的感性认知。

二、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理想路径

(一)能充分调动区域性特色艺术资源

社区本土资源和儿童艺术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并生。一方面,源于本地特色的优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有研究指出,民间艺术教学应充分了解社区内已有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如民族、风俗、习惯、设施等基础,选择贴近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以便儿童接受。另一方面,社区儿童艺术教育植根于区域文化中,需要充分发挥地区艺术资源优势,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艺术。

(二)有利于更新家庭的艺术教育观念

当下儿童艺术教育中,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儿童学习的经济支出,还深刻影响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时间的把握。然而,许多家庭将“不输在起跑线”的思想奉为圭臬,在艺术教育实施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过分求果的功利意识、乱无头绪的经济投资、盲目延长儿童学习时间、过分注重技能技巧训练等。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对艺术教育本身不了解,二是对儿童有着过高或过低的评估,三是缺乏可以使家长充分挖掘儿童特质的场所。社区艺术教育是公益性的,不仅在于社区儿童福祉和利益的体现,更在于对社区家庭艺术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引导。其一,纠正家长在儿童艺术教育观念上的偏误。使家长相信儿童在多元文化与艺术熏陶下,能够依照自己意向自主选择适宜的活动,据此及时了解并发现儿童的兴趣、特长及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予以针对性培养。其二,纠正艺术教育投入中存在的偏误。家长可以节省“尝试”儿童兴趣班过程中的大部分投入,用小部分支持社区的艺术教育基础建设,实现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

(三)能积极提升儿童的基本艺术素养

社区艺术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其内容非旨于“深”,而重在“广”。现在艺术文化学校常常开设种类繁多的培训项目,将学习目标定位为“技能习得”,或多或少地引导家长执着于儿童艺术技能的培养。在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为多元文化艺术提供了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儿童能感知、发现并体会“美”,在不断的表现与创造中,提升艺术实践的效能感与实现技能的提升。社区也可以规范并联合组织建设完善的艺术文化学校,对有兴趣特长的儿童进行专门化培养。

三、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发策略

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可见,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发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社区自身的力量协调联动。

(一)出台政策法律,推动社区艺术教育实施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引领社区开展科学、高效的艺术教育活动,保证社区艺术教育的普适性和基础性。首先,应在制度上规范社区艺术的内容、形式、对象。社区艺术教育要保证对儿童良好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此,政府要大力监管,确保艺术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儿童的年龄阶段,使儿童能平等愉悦地接受健康艺术的熏陶,进而充分地表达与创造。其次,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为有内涵、有想法、有创意的社区提供物质支持和鼓励,社区艺术教育不仅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儿童充分享有教育资源,更需要教育专业的人才管理并从事社区艺术教育工作。为此,政府可以开设社区教育公务人员职位,鼓励志于基层建设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对有艺术特长或教育经验的中老年、残疾人、军人群体申报职位的给予补贴支持,充分体现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再次,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明确的社区文化与艺术规章,规范入驻社区的民办教育,坚决反对并依法查办利用社区教育、谋求私利的不法行为。在探索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鼓励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入驻社区,为其开辟“绿色通道”。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调整管理方式,精简审批手续和办事流程,提升社区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使其自主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设施、开展教育科研、考核评级、分配收入、优化人才管理,对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机构进行补贴,表彰其公益办学的道德行为。

(二)联动社会力量,家社共创艺术教育环境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社区是由家庭组成的有机整体,社区艺术教育离不开每位居民的参与。为此,首先,家庭应转变固守思维,改正“唯技能是用”的艺术教育观念,让儿童在社区中自由享用教育成果;其次,社区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使更多家庭认可并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再次,社会办学力量在社区中寻找市场的同时,保证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纯洁性,打造助于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利于艺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

(三)挖掘社区资源,营造和谐开放的艺术氛围

第一,合理开发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在充分了解评估本社区现有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基础上,挖掘特色活动,培养居民中有艺术思维、特长、教育能力的人才。让社区教育专业人士开发活动、管理项目、从事教育,减少对教育过程的过分干涉。社区领导集体应摒弃利益至上、业绩至上的政绩观,避免无中生有地过分挖掘本地艺术资源,保护并合理利用特色的社区艺术资源。第二,积极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须要培养儿童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为儿童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予充分的时间。为此,社区应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同时,避免哗众取宠办活动造成的资源和精力浪费,避免重技能、轻体验的活动评价。第三,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感性的认知载体,更有利于儿童充分体验和感知艺术。因此,应注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资源共享,通过建设“电子音乐图书馆”、迷你“电影院”、迷你“歌剧厅”等现代化艺术公共设施,或与社区周围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或大学等联合搭建教育平台,使儿童在优质教育资源和高雅教育环境中发展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琼.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2]秦晶.论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科技,2013,(3).

[3]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6篇

在7天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啊。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7天的培训时间里,大家每天都能按时参加,对培训是相当的重视,可见这次的培训是多么的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讲,将重点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在7天的培训中,我们分别听了但菲老师老师带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金芳老师带来的《幼儿卫生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五个部分,一是学前儿童的生理卫生。二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三是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四是学前儿童生活卫生过程。五是托幼机构安全与急救。

孙贺群老师带来的《幼儿教育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两个部分,一是儿童与教育。二是幼儿园课程。

李晓杰老师带来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个部分: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基本概述。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途径与方法。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与指导。

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三部分:

一、美术与幼儿美术。

二、幼儿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两部分:

一、健康与幼儿健康概论。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

一、谈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五、语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海琴老师带来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

一、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数学活动。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四、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

一、《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概述。

二、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三、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简介。

四、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

徐萍老师带来的《幼儿社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

二、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三、社会教育方法。

四、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

五、社会教育活动实施。以及王桂珍老师带来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指南》《标准》解读、《幼儿园家长工作》。

在学习《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王老师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满爱心,家园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合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7篇

在幼儿的体育舞蹈教育过程中,动作技能与表现能力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可以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开展的。只是在以往的教学,我们只注重于幼儿外在的肢体动作的训练,而忽略了内在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而在这种“一边倒”的教育方式,不仅违背了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降低了教学的实质效果,而且人力地“压制”了儿童表现天性的激发,对于其以后的性格、情感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我们看来,成功的幼儿体育舞蹈教育应是肢体训练与表现力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真正达到“两核共进”的境界。就体育舞蹈中的表现力而言,我们认为它具有如下内涵:一是表现力具有内发性,属于儿童的天然秉性。幼儿自出生以后,其内心就已经具备表现力了,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这种表现欲望会越来越强烈。一旦外界刺激的条件具备,儿童的表现力就会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因此,我们体育舞蹈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儿童创造表现力,而是用各种方式来激发、规范表现;二是表现力的激发需要相应外界因素的具备,而这种具备通常是“被动式”的(相对于表现力的“主动式”存在)。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课程、教法、教师是最主要的外部条件,它与表现力激发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即课程体系越丰富,教师越专业,则儿童表现力激发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在下面的措施中,我们就主要依据这三点来构造外部条件;三是表现力隶属于艺术性,其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特征,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形体塑造与表现美感达到高度的融合。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幼儿表现能力的培养措施

以上我们探讨了儿童表现力激发的三个外部条件,即课程、教师、教法,以下我们将基于此三点来具体论述之。

1、积极创建课程体系

当前,体育舞蹈已然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必修”课程,其课时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重。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体育舞蹈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体育舞蹈教学是一种“临时性”的活动。虽然我们的幼儿教育机构都设置了体育舞蹈课程,但由于其开设须具备其他条件,因而在很多幼儿园都是临时性的活动,或者干脆是某些幼儿机构舆论宣传的噱头;其次内容过于单一,涉及面较窄,降低了体育舞蹈的美感教育效果;再次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尚没有建立。伦巴、恰恰、牛仔是体育舞蹈中比较专业的内容,但由于其高度专业性,在很多幼儿园基本都没有开设。据此,本文认为应将体育舞蹈作为幼儿教育的常规课程来开设,增加其训练的内容,丰富其活动的形式,而有条件的幼儿园应教授伦巴、恰恰、牛仔等较专业的舞蹈形式。具体来说:一是设置体育舞蹈课程,给予相应的教学课时,配备相应的教师,并在活动场地、音响设备等方面提供支持,尽可能地为孩子训练创造外部条件;二是丰富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在简单的儿童操的基础上增加节奏训练、体能律动、体育游戏、操节活动等内容;三是幼儿园设置专项资金,聘请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对幼儿进行专业的训练,并从中选拔身体素质较好的幼儿参加体育舞蹈大赛。

2、大力培养专业教师

教师是幼儿体育舞蹈教学的另一重要外部因素,对于幼儿表现力的激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模仿是幼儿早期最主要的社会行为,幼儿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从父母、玩伴、教师那学来的,尤其是教师的言行将会给儿童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一支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是儿童体育舞蹈训练的基本保障。笔者所在的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很早就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专门针对幼儿舞蹈教育来开展相关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的幼儿教育专业人才。据此,我们认为,大力培养专业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就成为我们教授的必由之路。从前者来看,首先幼儿园应积极聘请专业的幼儿教师,提高教师的体育舞蹈专业水准;其次对于现有的教师应加强培训,通过轮训、交流等手段提高其基本舞蹈素质。而从后者来说,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将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譬如在体育舞蹈《我的身体》中,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节奏感,根据节奏的变化来舞动肢体;其次脸部表情要自然,要微笑,要将自己想像成“孩童”一般;再次头部摆动要轻盈自然,四肢舞动要舒展自由,脚步摆动要快速,以此来充分展现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

3、有效改进教学方法

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知,幼儿的表现力是基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它是外部条件刺激的最终反映。而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这种刺激效果。因此,我们拟采取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是音乐辅助教学法。我们知道,体育舞蹈的训练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通过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可以增强幼儿的律动感、节奏感,提高幼儿的训练兴趣,促进其动作的协调性,并有效激发儿童舞动时的表现力;其次是教具辅助教学法。在我们日常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以此来辅助我们的舞蹈教学。譬如现在很多的幼儿园都设置了专门的“练功房”,儿童可以在练功房中利用镜面来调整、修改自己的动作。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具、设备来完成情景舞蹈、儿童操等活动;再次是教师示范教学法。由以上论述,我们可知教师在幼儿的舞蹈训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自身示范动作的规范性与表现力,使幼儿在掌握正确肢体动作的同时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动作的艺术表现性。

4、充分结合自然表现力

体育舞蹈的艺术美主要集中在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姿态以及腾空的高度上。而这些动作的完成除了自身身体素质以外,还需要结合心理意识、呼吸方法以及情境联想等。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种结合:一是心理意识与体育舞蹈的结合。对于儿童来说,音乐风格的不同会引起其不同心理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较为轻微不易察觉而已,但它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心理意识。而这种心理意识的最终形成将有助于增强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尤其是在儿童的神态表现力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二是呼吸方式与舞蹈动作的结合。呼吸的实质是节奏,而节奏将有助于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增强体育舞蹈的艺术美感。对于儿童呼吸的训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动作的完成程度与面部表情上。当儿童的舞蹈动作与教师相差无几的时候,这时他的呼吸会与教师保持一致;三是舞蹈情境与头脑情境的结合。儿童在舞动自己的肢体时,在其头脑中必然会有相应的画面与其搭配。譬如在摆动头部时,儿童也许会想到教师的样子、或者是某个动物的样子。而当头脑中的情境越来越清晰时,肢体摆动的动作就会越来越协调,而面部的表情也就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强化儿童的情境联想训练也应成为体育舞蹈教学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儿童美术教育培训第8篇

人的创造精神的造就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尤其对青少年学生,富于启发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尤为重要。

美术教学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美”,这与当前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一致性。

美是有着情感性的,是灵动的。审美主体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修养、心理、情绪、环境与体验的种种差异,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欲望也因此而千差万别。这既决定着表现美的多样性,也决定着创造美的丰富性。因此,对美术教育来说,这里蕴含着极为广阔的实践开掘空间。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中心论”。即把教师放在教学的主要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儿童则处于消极从属地位。如儿童美术教育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儿童按老师示范画临摹,单纯进行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儿童创造性与创造思维的发展。所以,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是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讲改为主导,以启发引导为主。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儿童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进行开放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儿童大胆探索,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对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启发训练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作思维能力是创造的核心,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启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力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到户外“儿童乐园”活动,或打雪仗、堆雪人、讲故事、唱歌等,这些生活中的游戏大大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和绘画兴趣,使学生在玩的乐趣中构思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有故事情节的幼稚可爱、忠实于自然的新奇画面。

例如,以“种太阳”这首歌为题材教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结合歌词内容中的太阳、南极、北极、北冰洋、冬天、夏天等内容,在老师肢体语言的启发下让学生联想太阳是宇宙万物生长之本,夏天百花盛开、树木茂密,地面如同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冬天的雪景晶莹剔透,南极的企鹅憨态可掬,北极的熊又是那样的可爱,就像放电影一般。这种贴近自然,富于变化和色彩感染的教学思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实扩大了画面内容,训练儿童发散性思维,“同中求异”使儿童思路灵活、开阔,促进了创作思维的发展。

在美术学习中,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要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奇花异草是大自然神工鬼斧、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能结晶;社会中异彩纷呈的万千事物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教学所传授的内容无不和吸取大自然的营养与人类的创造的能力有关。

在《春天的色彩》这节课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示范画临摹课堂教学模式,把绘画和优美的大自然风景摄影图片、动物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欣赏,并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有趣的声调来吸引、启发、诱导学生。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嫩绿,杨树、柳树新叶圆圆的形体,正在伸展它美丽的身影,花坛里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摆着,仿佛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你招手致意。各种各样的树木都穿著绿装披着融融春光,在绿色的地毯上迎着悠悠的春风翩翩起舞。黄色的迎春花早也等不得了,仿佛急不可待地告诉人们春天到了。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天空是那样的蔚蓝,河水是那样的清澈,芳草是那样的鲜美,阳光是那样的明媚,春风和煦,森林茂密。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将学生带进故事中去,到自然中去自由联想,并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技法表现出来。通过“自由的我”无拘无束地把心灵中所想的美好的事物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出现了一幅“生动鲜活、情趣各异”的儿童画。在这样的艺术教学中,儿童的天性被诱发出来,在一定的环境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使儿童的审美力、敏感力、观察力、创造和道德情操能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