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16:08:05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1篇

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一直走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前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5年“三资”性质的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 047.9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4.70%。 “三资”性质的医药工业总资产占医药工业总资产的21.4%。外资的进入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为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华迅速扩张,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负面效应,制定相应的外资规制政策势在必行。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剖析

1.1 削弱本土医药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外商直接投资现代化学派的观点,外商直接投资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但在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黄静[1]运用包络分析对我国工业1999-2003年间22个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中指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仅仅排在化学纤维制造业之前。周剑[2]采用横截面数据,对2004年7个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也并不明显。并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还会产生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利用技术垄断(如专利技术、优先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和技术壁垒对本土企业进行排挤,外资研发机构的吸引人才、购买研究项目对国内研发机构的排挤,则可能会遏制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2 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外资直接投资企业依靠不断引进的新药以及原研药,基本上占领了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如肿瘤治疗领域、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相关数据表明:2002-2006年,我国重点地区典型医院用药市场中,外资、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31.67%上升到2006年的40.16%。5年间外资和合资药企在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5%,远远高出国内企业。2007年,在全国医院购入药品金额较多的前10家厂家中,有一半是外资和合资企业[3]。而我国数千家本土的医药企业只能在低端的仿制药市场进行竞争。

1.3 部分领域形成外资垄断

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通过优势技术、优惠政策、成功营销在我国的医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形成了行业垄断的态势。如在胰岛素市场,主要被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占据。2006年,在本土23亿元的胰岛素销售市场中,诺和诺德实现销售额19亿元,市场份额高达82.6%;礼来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亿多元,市场占有率达13%以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占有1.3%的市场份额。国内生产企业只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4]。在外用抗真菌药市场,19个城市的样本医院用药数据表明,咪康唑的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7.4%,而在众多厂家中,西安杨森的达克宁占有89.4%的市场份额,行业垄断地位十分明显[5]。

2 外商直接投资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2.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虽已出台,但不少规定较为空泛,对于外资进入及并购没有明确而细致的约束。

2.2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

虽然我国已于2008年1月1日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有所改变。但在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了诸多的超国民待遇,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抑制了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最典型的是在药品价格的制定方面,现行的药品价格制定法律依据主要是原国家计委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2000年),第六条规定区别GMP与非GMP药品、原研制药与仿制药、新药和名优药品与普通药品进行定价,优质优价。其中,剂型规格相同的同一种药品,GMP药品比非GMP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40%,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而现在原研药的定价显然已经远远超出该范围,其价格往往是仿制品的3~4倍,以奥美拉唑20 mg×14粒为例,2007年8月7日后国家限定其最高零售价为206元,而同期国内仿制品的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仅为63.8元,原研品是仿制品的3.2倍。

2.3 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

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因。我国医药产业由于实行市场化的时间还不长,医药企业在规模上、技术水平上、经营能力上,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我国共有医药制造企业5 368家,工业总产值为5 018.94亿元,产值平均规模仅为0.93亿元,与国外的制药企业相比,此数值偏小,大约只有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平均规模的6%[6]。同时国内企业在管理水平、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不如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资金不足,设备较为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

3 应对我国医药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对策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医药产业带来正面效应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并对利用外资加强监管,制定相对的政策措施是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

3.1 合理地制定外资引资政策,正确引导外国直接投资的投向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进行修订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做了初步规定。但其中部分规定过于空泛,应继续完善,特别对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的规定应加以明细化,具体列出外商可投资的比例、金额大小等,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进一步调整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产业导向,规定外商在中国医药行业投资范围。同时,在产业政策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外商对医药行业进行投资,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的国产化速度,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和营销管理方式,降低外资风险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3.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行为监管

第一,在实施《反垄断法》后,应继续完善《公司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体系,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合理利用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合并豁免,防止可能出现的外资市场垄断。第二,要注重对外资经营行为的监管,严格监管外资利用品牌垄断,通过不法手段挤压医药商业,攫取行业利润的行为。第三,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与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严防外资调节利润、逃避税收等行为,并适当借鉴国外的规定,适时制定反转移定价税法。第四,注重现行法律法规的客观影响,2007年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客观上对外资造成了利好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外资挤压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3.3 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药品定价的过程中,外资药企以药品专利、巨大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好等理由与国家价格管理部门进行博弈,往往获得较高的药品定价。在药品过专利期后以“原研药”的名义“游说”,影响政府决策,继续获取超高的药品价格,获取高额行业利润。巨大的内外资产品价格差异迫使内资企业丧失行业的高端市场,致使国内药企陷入了“做低端市场,无钱投入研发,继续仿制药品,还做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药品只有专利药与通用名药之分,处在专利期的药品享受定价方面政策扶持无可厚非,但过了专利期的外资药品还在定价方面享有特殊权利,并享受价格保护,这种情况不合理。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在地方性法规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对那些影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隐性超国民待遇现象(如部分地区医药招标中,外资企业产品落标后可以通过备案采购重新进入医院)作一合理调整。

3.4 扶持本土医药产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

扶持本土医药企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竞争力是应对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最根本途径。根据我国目前医药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对本土医药企业的扶持,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应该主要放在这几个方面:1)积极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企业数目众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规模小,无法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无法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建立我国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是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重要途径。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技术内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是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医药企业无力进行单独的新药开发,因此必须建立灵活的科技创新网络组织,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制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合理分工的网络结构体系。3)推进医药产业相关基础、中介服务的建设,实施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低信任度、高交易成本等制度方面的缺陷,使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而忽视外部资源,从而使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奏效。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规划、建立相关公共平台、联系网络以促进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优化医药产业的竞争结构,减少重复研究及投资,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本文着力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消弱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部分领域形成垄断,可能威胁我国医药经济安全。本文分析了这些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外资在华布局基本完成、医药产业价值链不断转向我国的今天,各级政府在吸引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上应充分考虑其负面效应,权衡利弊,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规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静.技术特征不同行业中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考察――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2):22-27.

2 周剑.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七个行业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7,(1):77-79.

3 陈国东.二元市场格局提升外资业绩[N].医药经济报,2008-01-28(F02).

4 高宏伟.国内胰岛素市场――整体规模蹿升本土产品图强[N].中国医药报,2007-07-05(B03).

5 王磊.抗真菌外用药主诊皮肤病[N].医药经济报,2008-01-28(A16).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2篇

关键词: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15-02

随着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医药行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与人类生命健康相关的特殊行业。随着“非典”、“禽流感”等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和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使命也不断迫切,技术创新已成为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竭之源。医药技术创新是伴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外的医药技术创新始于18世纪末,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并掀起技术创新的热潮。由于我国长期以仿制药为主,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已成为至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系统的SWOT分析,有利于医药企业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对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1)中药自主创新优势。

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悠久的中药实践史。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逐步应用,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技术创新平台。与西药自主创新相比,我国中医药产品具有更大的知识产权优势,更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2)人力资本比较优势。

研发人力资源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是体现国家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全社会创新优势的增强,我国相对大规模、低成本、高素质的研发人力资本优势逐渐凸显,为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仿制药成本优势。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上市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由于仿制药研发投入少、风险低、周期短,疗效可替代原研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仿制药市场的开发。虽然我国的仿制药起步较晚,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并且我国医药企业可通过原料药到制剂的产业整合进一步加强成本竞争力。

2.2 劣势(Weakness)

(1)创新决策能力弱。

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以模仿创新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稀少,同行业间低水平重复竞争严重,这是由于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能力不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医药研发创新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创新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成败,多数企业因此不敢进行创新项目的决策,避免风险大的创新投资项目,结果导致医药企业的创新决策能力较弱,而过分依赖于仿制药的开发。

(2)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新药研发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上市后的监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临床研究阶段。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34.5亿元人民币,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有1.48%,而跨国制药公司的该比例达10%~20%。因此,对于高投入的医药行业而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将严重影响医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人才匮乏。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执行者,而我国医药企业一直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技术创新的人才投入上也与国外医药企业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约为1.5%,而欧美国家在20%左右。此外,医药企业还缺少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措施,使得创新人才大量流向外企,从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4)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药品专利申请数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长,但真正完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却很少。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的只有2%~3%。医药企业研发主体意识薄弱,大部分的新药研发活动由高等院校及国家科研机构承担,但由于医药技术创新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严重的产、学、研脱节现象,阻碍了医药技术创新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3 机遇(Opportunity)

(1)医药市场需求扩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我国药品需求在大幅增长,药品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国家之列,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已达到药品消费的50%以上,老年疾病用药及医疗需求的增长将成为医药企业药品研发的新方向。此外,各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型疾病的出现也推动着医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

(2)仿制药发展新高潮。

据统计,2012年到2015年全球将有631个专利药到期,专利悬崖期的到来为我国仿制药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由于仿制药流程简化、成本较低,不仅可以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支出,还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许多国家都鼓励仿制药的研发和使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医药市场对仿制药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3)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药创新研发、产业化技术平台的扶持力度,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题,大力推进医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内涵和质量水平。此外,国家政策对中医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政府通过全面推动现代中药发展和创新药并重,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给中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4 威胁(Threat)

(1)跨国药企进军仿制药市场。

在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放缓、新药研发困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仿制药市场的扩大,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开始进军我国的仿制药市场。由于国内医药企业与跨国制药企业相比,在研发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制药企业的进驻将加大国内医药企业的竞争压力,并给我国仿制药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2)中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很多国家对中药尚未完全认同和接受,中药材在国际上也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因此很多国家对于中药进口设置了技术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此外,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和发展中草药,占据了较大国际中药市场,对我国中药企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威胁。

(3)国家医药相关政策影响。

近年来国家实行多次药品降价,并且实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来进一步的降低药价,使医药企业的利润一再压缩。与此同时,新版GMP的实施也对我国制药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版GMP的严格要求下,众多难以完成改造的中小医药企业将面临淘汰,现有企业也将面临生产成本提高和药品价格倒挂的难题。

3 结论

技术创新是医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SWOT分析,充分认识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医药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合理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敬.从医药技术创新的历史发展看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J].上海医药,2002,23(3):121-125.

[2]施伯琰,王英.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8,11(8):1007-1008.

[3]吴海霞,李野,赵双春.我国医药创新环境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中国药房,2006,17(19):1452-1454.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3篇

[关键词]医疗处方;二维码技术;数字化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00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医疗处方是病人就诊过程中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的书面性文件,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名称、药品剂型、计量、用法等详细信息,是药剂师和患者调配药品的依据。国家对处方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其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责任。我国的法律对处方的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的运行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如,普通病人难于鉴定处方开具者是否具有处方权;处方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处方往往只在病人就医的单位内部使用;在药店购买处方药不用或不完全遵照处方,处方药随意出售现象严重;处方真实性难于鉴别;职能部门监管难度大等诸多问题。目前,处方在形式上分为手写处方和电子处方两大类,电子处方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对医院信息化的管理的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随着医药分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处方科学、系统地使用和监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是计算机图形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医疗处方采用二维分布的黑白图片进行图形化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相比于一维条形码,其在存储量、保密性、可追踪性、校验修复性和成本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也被广泛应用于物品追踪、安全保密、证件管理、报表等各个方面。二维码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和信息识别技术于一体,对管理的数字化水平、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应用型研究的热点,如二维码支付应用、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等。本文重点关注了二维码在处方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形式,进而解决目前处方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公共服务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政府或企业通过组建“云计算”网络中心服务平台,实现二维码处方的信息化管理,对处方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生成、组织、存放和管理。二维码处方的相关使用者(医生、病人、药品销售单位、政府监管部门及药品生成单位等)通过网络终端(PC或智能移动设备)与管理中心进行网络通信,进行处方的真实性核查、处方内容核对、处方药销售和处方使用监管等各项相关活动。

医生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通过申请二维码生成带有二维码的电子处方,一方面将其上传至二维码处方管理中心,另一方面将带有二维码的纸质处方交由病人。病人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网络设备扫描二维码获取处方的详细信息(如处方当前的状态,处方开具者的详细信息,处方相关药品的信息,药品销售信息等),在购药时将带有二维码的处方交由药品销售单位。病人还可以通过用户回执功能,将二维码处方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上传给二维码管理中心。药品销售单位通过网络化终端扫描二维码,自动与管理中心通信,对处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进行核验,如果真实性、时效性没问题,根据处方内容将药品销售给病人,同时将销售药品的详细信息(药品名称、药品量、药品销售时间等相关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进行管理。药品生成企业通过网络终端上传和查看药品相关的信息。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是整个系统的组织与建设者,通过与管理中心交互获取二维码处方运行过程中的监管统计数据和报警信息,进而对医生、药品销售单位和药品生成单位进行相应的管理,如图1所示。

2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的关键管理问题分析

2.1 模式的运营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系统,其本质是提供给医生、病人、药品生成及销售单位的公共平台,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是系统的主要提供者,也负责体系的运营活动。从管理的角度,医生管理、药品生产管理和药品销售管理是政府医药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其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因此,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是数字化管理模式平_的直接投资建设者,负责整个模式的运营与管理。

医生与患者诊疗活动的开展依托于医院信息系统,药品销售依托于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药品生产企业依托于企业信息化系统(如ERP),三者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要实现二维码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运营与管理,必须实现其与医院信息系统、药品销售电子商务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接口化对接,设立接口模块,设计对接协议和数据传输格式,在运营与管理上实现处方业务的一体化。

2.2 数据管理

二维码处方的数字化管理是集二维码处方的生成、输出、查询、使用和注销的全程性业务链条,整个链条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相关数据的科学组织和管理。

首先,相关数据库的建设。辅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执业医生数据库。执业医师是处方开具的权力方,只有在执业医生数据库登记注册的医生才有权力申请二维码并开具处方,其相应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因此,可采用关系数据库系统进行组织与管理。②药品及生产单位数据管理。药品是处方的直接对象、生成单位是药品的提供者,是处方业务链条的基础信息保障,可基于结构化的形式采用关系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③药品销售单位数据管理。药品销售单位是二维码处方的直接使用场所,涉及处方内容的实现,是业务链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药品销售单位的管理包括药品销售单位的注册和资质数据管理,其实现同样要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主数据库完成业务链条执行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管理。相关信息要记录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步产生的数据,做到来源正确、有理有据、格式统一、传递流程完善与严格控制时效,并能够实现互相印证。同时,业务链条数据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数据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异常庞大,因此,需要关注大数据管理技术的实现。采用列表式数据库的技术取代关系数据库技术其将在分布并行计算、网络化存储、时效计算、数据备份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二维码处方数字化数据管理平台的选择。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化中心平台具有远程访问、建设成本低、功能拓展灵活、数据存储量大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已成为数据管理的必然选择。

2.3 数据监控与分析

二维码处方管理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基于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的二维码处方相关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是管理中心的重要任务。

数据监控。①认证性数据监控,主要是指对医生、药品销售机构和药品生产机构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实时认证。医生注册、登陆到管理中心平台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数据库调取相应的医师资格信息并进行资格审查。同樱对药品生产和销售单位注册时要进行资质的审查和备案,在登陆时进行数据认证。②处方数据完整性监控。国家对处方的格式、内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处方数据的完整性监控就是在二维码处方生成时,依据相关的规定对处方内容的完整性进行核查,内容不完整的处方是不能开具的。③处方时效性数据监控。医学处方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时效性,一般处方的时效性在1~7天之间,超过期限的处方应停止使用并进行停用原因的调查。在处方的二维码中可以加入时间信息,在管理平台通过时效数据计算处方的时效性并给出明确说明。④处方运行过程数据监控与数据完善。二维码处方是一个过程化链条,每一步操作都会生产相应的数据信息。尤其是病人在药店买药时,所购药品的名称、产家、药量等信息数据都需要纳入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进行管理。⑤药品分布与库存监控。药品分布与库存监控主要针对药品销售和生产单位,药品的分布和库存信息会随着处方的使用而不断变化,通过处方的销售统计和实时库存核查,实现对药品生产销售行为的规范和监管。

数据分析。二维码处方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以系统内各个管理相关数据库生成和存储的数据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形成分析报告,服务于系统的各个用户,这也是管理模式的质量保障性支持。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医生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分析以医生为主体进行展开,如医生的常用处方统计学分析,医生处方开具的效率分析,医生处方的应用效果分析等;以二维码处方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如处方应用流程分析,失效处方分析,处方效果分析等;以处方药销售为中心的统计分析,包括药品销售热度、药品库存等数据分析;针对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职能的数据分析。

3 结 语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将先进的二维码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医疗处方管理的全过程的目标是构建二维码处方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处理平台体系。本文从管理模式的系统组成入手,就系统功能和数字化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针对模式运营、数据管理、数据监控的重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顺应了医疗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要求,致力于解决现今处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医药分家改革的关键时刻,研究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保京,王少清.慢性病管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

[2]PA Braveman,C Cubbin,S Egerter,et al.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the Patterns Tell U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1).

[3]G Ellrodt,DJ Cook,J Lee,et al.Evidence-based Disease Management[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1997(20).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4篇

关键词:医药品;生产;使用;环境保护;绿色药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7-0059-04

Management of Manufa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 from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 Fu-qiang1, CAO Guang-mei2, 1, FANG Yu-chen1

(1. Shandong Bausch &Lomb Freda Phar. Co., Ltd.,Jinan 250014,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Pharmaceuticals and pharmaceutically active metabolit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detected in field samples. In order to abate and control this emerging clas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ffectively regulate and manage the manufa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rom the aspects of pharmaceutical green chemistry and corresponding green technologies,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trea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ontaminants and so on, this paper reviews effective principles and ways for th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product; manufactur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harmaceutical green chemistry

由于医药品的大量生产、使用和排放,在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环境水体中不断监测到医药类污染物。现已报道的一系列监测结果表明[1,2],人用和兽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正成为一类新的环境污染物。这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主要释放途径有,制药厂污水和废渣的排放,医院、家庭过期药物和医用物品的弃置,药物经人和动物的代谢排出,兽禽养殖、水产养殖中含药物变质饲料和废水的排放。为控制和消减这类新的环境污染物,必须对医药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有效引导与管理,采用从源头预防污染的措施,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污染,合理使用医药品,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关于医药品的清洁生产、合理使用、废弃处理和制药企业的绿色管理等方面,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医药和环境领域也分别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3]。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就绿色药物化学和绿色制药技术、医药品的合理使用、医药类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对医药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原则和措施作一介绍。

1绿色药物化学和绿色制药技术

1.1绿色药物化学和绿色制药技术的定义

绿色药物化学是绿色化学和药物化学的重要交叉,是当今国际药物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它是以药物化学为基础,将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引入药物的开发、合成和优化,以及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分析等过程,尽量预防环境污染,减轻环境压力,同时保证整个过程的最大效率和产品的最大药效[4]。美国化学会提出的绿色化学12项原则[5],包括了绿色化学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对绿色化学最权威的解释和说明。其中大多数原则直接适用于绿色药物化学,只有少数原则不适用,如设计可降解材料。

绿色制药技术是在绿色药物化学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技术,或将绿色化学的技术应用于制药工业。其特征是,它所考虑的药品生产路线与一般的传统生产路线不同,它把治理污染作为设计、筛选药品生产工艺的首要条件,研究和发展无害化清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6]。理想的绿色制药技术应通过发展高效、合理、无污染利用资源的绿色化学新原理,以加大原料的原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副产物,溶剂和试剂等回收循环再用为目标,利用环境友好的先进工艺技术,生产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医药产品。

1.2制药工业中的绿色化学技术

制药工业是关系到人健康的朝阳产业,绿色化学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仅大大促进了绿色制药的发展,而且明显减少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助于实现制药工业的生态循环及药物生产的清洁化。这些绿色技术中主要的前沿科学技术是催化化学、不对称合成、组合化学、酶化学、微波化学、环境友好介质中的合成以及计算机辅助的绿色化学设计等;主要的前沿工程技术是反应精馏、分子蒸馏、双水相提取、超临界提取、熔融结晶、有机电合成和绿色制药工业设计技术等[6]。

制药工业中绿色化学技术充分显示了优异性。这些技术应用于化学制药工业,改革了化学制药中一些产品的传统工艺,提高反应收率,或采用不对称合成得到光学活性物质,使原材料得到较充分的转化,提高原子经济性,并且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量以达到零排放目的,实现绿色化。例如,生物催化是制备手性药物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提高了采用其它手性技术生产的单异构体化合物的纯度,它与化学催化(特别是一些重金属催化剂)相比,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的污染很小[7]。再如利用水溶性均相络合催化,不仅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反应以水作为溶剂,安全、方便、易于分离,而且可避免生产过程中大量有机溶剂挥发对环境的污染。

制药工业中绿色工艺还应包括生产更多质量可靠,疗效确切,性能优良,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药物剂型是药物存在和给入机体的形式,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病救人的速度和质量。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要尽量采用环保安全的辅料、药物载体、包装材料等,以开发出高效、低毒、可控和使用方便的新剂型。此外,应适当延长药物制剂的保质期,以避免过期药物较早地进入环境而造成水体污染等。

1.3合理开发新的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是指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药物在广义上包含了中药,但与传统中药和西药相比更具特色。天然药物的来源广泛,可再生,其制剂安全高效低毒。我国具有数千年中医中药和民间医药的宝贵经验且天然资源丰富,开发和利用天然药物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天然药物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重点。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目前开发天然药物,应合理利用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分析技术亟待提高。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技术环保经济,且不会给产品造成污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提取分离技术。天然药物的生物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需要更多的引入现代分析手段。原位分析技术既可以减少分析品暴露或释放到环境中的危险,又可提高分析效率,减少分析成本,是值得引入的分析技术[4]。

2对制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21世纪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其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消除和减少组织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通过生产、营销、理财等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而进行的全过程、全员、全面的管理活动[8]。目前,企业绿色管理衍生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管理、绿色企业文化管理和绿色经营战略管理等。这些管理模式已在国内各个行业不断地深入应用,制药行业关系到人民健康,制药企业必须实施绿色管理。

对制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除了推行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1认证,重要的是树立企业绿色价值观,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制药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活动环节,以形成绿色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绿色价值观,需要制药企业全面实施绿色管理模式,制定绿色企业战略,确定绿色发展规划;打造绿色供应链,实行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全程绿色管理,运用绿色制药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9]。

总之,制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是一个长期、连续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每个部门、领导、员工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医药原料供应的绿色化,绿色制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医药品的绿色营销、合理使用与安全回收处理等。

3医药品的合理使用与回收

3.1减少滥用医药品

医药类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大量存在,致使环境菌群抗药性增加,这与抗生素等医药品的滥用不无关系[10]。医药品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了药物滥用者对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易感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且增加了医药品作为环境污染物,进入水体、土壤等自然基质的几率。目前,国内外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严重,美国每天的处方中,有1.5亿张是抗生素,其中50%是不必要的;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抗生素达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11]。在畜牧水产养殖上,大量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易使养殖区附近地域或水域遭受污染。环境监测的报道中,抗生素、激素、消炎药是经常检测到的医药类污染物。为控制和消减环境中医药品的浓度水平,必须减少并遏止医药品的滥用。

控制医药品的滥用,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首先,必须制订减少药物滥用的相关制度,并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认识药物滥用与药物进入环境的危害。其次,医疗卫生系统要改变不合理的给药处方,提高医药品使用的有效性;特别要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机会。此外,要合理使用兽药、渔药,完善动物性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体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无害、无残留兽药,严格规定和遵守兽药的使用规定,以减少药物残留及其进入环境的可能性。

3.2过期失效药品的回收

家庭备药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习惯,药品储存品种、数量均在递增[12];但一些过期和保管不当失效的医药品被大量存放或随意丢弃,带来巨大的浪费和潜在的隐患。药品过期后,不仅可能失去原有的治疗作用,而且可能因内在质量等发生改变,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损害健康。随意丢弃过期失效药物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危害人体健康。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的废弃药品,特别是抗生素类药品,会对水源造成污染,也容易使一些病菌产生抗药性。大量药品的失效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13]。总之,过期药品造成用药安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而目前我国对过期药品的控制方法尚不完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过期药品管理机制,实现对过期药品的全面控制,从而降低过期药品的产生数量,减少其潜在危害。

控制与管理过期失效药品,首先应提倡医药品的绿色消费,引导家庭合理贮药,从源头上减少过期药品的数量。目前一些不合法的医药品促销使消费者陷入“购药-过期-再购药”的怪圈,对此应加强法律监管,并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避免“盲目”购药和“囤积”药物。

回收和处理过期失效药品,还应建立长效回收机制,安全处理过期医药品。有效回收可避免家庭过期医药品的随意丢弃,减少药物进入环境的可能性;安全处理是避免药物因销毁处理不当而引发二次环境污染。虽然,近年企业和药店进行了较多的有偿回收、“以旧换新”等活动,但过期药品的回收缺乏长效机制[14]。同时,对回收的药品,现有的处理方法一般是直接的露天焚烧与填埋,这势必危害环境;应采用专业的环保销毁设施,以彻底转化特殊性质的药物为无害的气体、残渣等。

医药企业、医院、药店还应积极运用管理学的控制理论,综合采用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对医药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以实现对过期药品的全面控制[13]。例如,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调研等方式,较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避免过量生产,从而在药品出厂时就降低药品过期的可能性。

4医药类污染物的处理

含有医药类污染物的废水主要有医药生产废水、医院废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废水。制药废水一般浓度高、毒性大、色度深和含盐量高,特别是生化性很差,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15]。现行废水的处理工艺中,以生物法为主[16]。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某些药物不能完全被生物降解,其中疏水性的化合物可能富集于污泥,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也会含有部分药物,以至环境中医药类污染物大量存在与检出。为减少和控制医药污染物向环境的输入,必须开发高级氧化技术,或者发展绿色水处理技术用于医药废水的处理。

水处理中的绿色技术是指先进、无毒和环保无污染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如电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超声波降解技术及膜处理技术等。在现行处理工艺中,应开发结合多种技术与生物法的组合工艺,发展现实可行的绿色技术。对于医药品生产废水和废渣的绿色化处理,文献多有报道。例如应用高级氧化技术-生物法处理抗生素废水时,高级氧化技术能首先破坏或降解抗生素活性,使其中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即消除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后续生物处理难度将大大减小[17]。理想的绿色技术是零排污技术,代表了21世纪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18]。在制药企业和水处理厂推广应用绿色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医药类污染物向自然水体等环境基质中的输入,也是医药品的生产使用管理中的重要辅助内容。

5结论与展望

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医药品的生产使用管理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医药生产过程中绿色制药技术的应用,绿色天然药物的开发,绿色管理理念的实施,是从源头上控制、消减或杜绝医药类污染物输入环境;医药品使用时,制止药物滥用,并有效减少医药品的过期失效,是在医药品的流通使用过程中对医药产品的绿色化管理,以降低此类污染物进入环境的几率;开发绿色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对医药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将已产生的医药污染物完全降解矿化,以实现零排污。

对医药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实现绿色化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引起医药行业和环保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从环境保护角度加强医药品的生产使用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Kolpin D W, Furlong E T, Meyer M T, et al. Pharmaceuticals, hormones, and other organic wastewater contaminants in U.S. streams, 1999-2000: A national reconnaissance [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2, 36(6): 1202-1211.

[2]Miao X S, Bishay F, Chen M, et al. Occurrence of antimicrobials in the final effluents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Canada [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4, 38(13): 3533-3541.

[3]Zhu D, Mukherjee C, Hua L. reen?synthesis of important pharmaceutical building blocks: enzymatic access to enantiomerically pure α-chloroalcohols[J]. Tetrahedron: Asymm, 2005, 16(19): 3275-3278.

[4]Tucker J L. Green chemistry, a pharmaceutical perspective[J]. Org Process Res Dev, 2006, 10(2): 315-319.

[5]Lankey R L, Anastas P T. Life-cycle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green chemistry technologies[J]. Ind Eng Chem Res, 2002, 41(18): 4498-4502.

[6]张珩,杨艺虹. 绿色制药技术[M]. 北京: 北京工业出版社,2006:-18.

[7]Pollard D J, Woodley J M. Biocatalysis for pharmaceutical intermediates: the future is now[J]. Trends Biotechnol, 2007 25(2): 66-73.

[8]徐建中,吴彦艳. 绿色管理的理论研究[J]. 商业研究,2004,(6):48-50.

[9]魏长生. 对制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研究[J]. 中国药业,2006,15(5):31-32.

[10] Boxall A B A, Kolpin D W, Halling-Sorensen B, et al. Are veterinary medicines causing environmental risks?[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3, 37(15): 286A-294A.

[11] 赵民生,王会贞,曹秀虹.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与根源[J]. 食品与药品,2006,8(11):63-66.

[12] 徐道英. “家庭贮药”过期现象调研分析[J].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67-369.

[13] 杜晶晶, 马爱霞. 对过期药品控制方法的探讨[J]. 中国药房, 2007,18(1):7-8.

[14] 茅竟伟.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回收过期药品长效机制[J]. 当代医学,2006,(5):72-74.

[15] 潘志彦, 陈朝霞, 王泉源, 等. 制药业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2004,30(2):67-71.

[16] 夏光程. 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

随着医药物流业迅速发展,医药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一些药学院校开设了医药物流专业。但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此,笔者在开展广州市医药物流人才状况的调查,深入分析医药物流人才素质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模式。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共计回收问卷17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8份,回收率为95%。

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调查中笔者发现,随着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医药物流企业对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希望的学历要求达到医药物流专业中职水平。因此,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学生定位于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培养。笔者将从基层医药物流人才的素质现状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专业发展前景。

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素质现状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医药物流企业大多在传统的仓库基础上转型而来,因此大多数物流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从传统仓储的保管、搬运等岗位转移而来。这些人员很少有接受过正规的医药物流操作培训,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药品知识、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缺乏必要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了38%和32%,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是22%。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27%,管理类专业毕业人员约占4%,而具有医药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寥寥无几。因此,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并没有受过系统医药物流职业教育,完全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工作。比如广州某一大型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其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仍占到66%,拥有药学专业背景的只有27%,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现状。

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才的需求分析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是医药物流任务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药品的验收、养护、上架、分拣、包装、配送等,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但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对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在迅速提高。调查数据显示,85%医药物流企业希望基层操作人员的学历达到中职水平,但目前基层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距此仍有较大的差距。据权威机构预测上,到2010年,上海的基层物流人员需求将达到140万以上。由于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操作岗位上,因此该类型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中职医药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是广阔的。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岗位群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了解这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从医药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出发,充分地调查研究和分析了本专业岗位群的分布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群分析在专业调查中,笔者将基层医药物流人员从业岗位归纳为三个岗位群:(1)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仓储与配送方向的药品保管人员、药品验收人员、药品理货人员、药品养护人员等岗位;(2)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医药物流营销方向的医药物流市场开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岗位;(3)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医药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票务员等岗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以根据医药物流人才需求的广泛性和医药物流职业岗位分析,在医药物流专业基础上开设三个专业方向:仓储与配送方向、医药物流营销方向、医药物流信息处理方向。

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具体方式和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基层医药物流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笔者以某一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岗位说明书为蓝本,以分析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

据此,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议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医药物流运营过程,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医药物流作业专门人员。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

在确立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后,必须构建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设置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注重于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需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开设专业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不同的专业模块(如表2)。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调查中,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强调了医药物流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强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实际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尝试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了谈话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

实践教学条件的建立(1)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各中职学校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建设医药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模拟药店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医药商品的认知实训,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保证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建立就业基础,高校应该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制造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将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家建设委员会的组建。聘请校内外医药物流专家和职业教育培训专家组成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医药物流专业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和监督。专家建设委员会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由于医药物流业实操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学历教育考核中,应改革传统的封闭式考核方式,要逐步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的评估机制。同时在校教育期间应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应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专业教师应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经验。为了不断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体系架构;医疗卫生

1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升,随之产生的相关医疗数据也呈现爆炸式增长。医疗行业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其医疗数据蕴含着着巨大的价值。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医疗卫生行业日益增长的各种数据,为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地决策支持。

2医疗大数据概述

2.1医疗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BigData),通常是指多源异构、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集合,其数据量特别大、数据形态众多、数据结构复杂,使用传统的软硬件及算法难以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医疗大数据是传统大数据的衍生,指在医疗行业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患者就医、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和医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众多数据[1]。2.2医疗大数据的特征。医疗大数据不仅具有传统大数据的5V特征,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还具有以下六点特有的特征[2-4]:(1)医学术语的复杂性。在医学领域中,医学术语涉及国外和国内医学术语以及外文与中文表达表述方式,存在术语标准不统一不精确、更新速度快等问题,使得医学术语和医疗数据在文字表达和语义方面复杂繁琐,尤其体现在我国的中医药领域的医学术语的复杂性。(2)医疗数据的多维性。患者在医院就医过程中,围绕着患者为中心,医疗数据会从多个维度产生,如医生从诊断治疗维度产生数据、医技从检查检验维度产生数据、护士从护理维度产生数据,数据的产生格式和要求不同,使得同一医疗行为存在多重维度的数据展示。(3)医疗数据不完整性。不管是手工记录还在借助于电子化方式记录医疗数据,均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数据记录不全或记录中出现纰漏缺失的情况存在,使得医疗数据不完整。(4)医疗数据的时序性。患者的就诊和治疗行为往往是多次的,不同的时间产生的不同医疗数据具有一定的时序性。此外,患者的检查数据如心电图数据等也都与时间有关。(5)医疗数据的隐私性。医疗数据中往往包括患者的隐私,如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等,这些隐私数据分布或隐藏在不同的地方,医疗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可能获得比较完整的患者隐私情况,使得医疗数据的隐私性呈现暴露化状态。(6)医疗数据的冗余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厂家的不同、上线时间各异,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同一患者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会产生重复的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中,使得医疗数据具有冗余性。

3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

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通过分析和借鉴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情况认为,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应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交换共享和数据应用五个层次,以及标准规范体系、数据治理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四个体系[5-7]。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3.1体系架构的五个层次。3.1.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的目的是采集医疗卫生机构所产生的数据,主要从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全员人口信息库、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库和其他数据来源处采集医疗数据。医疗大数据的采集通常分为集中式采集和分布式采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装载,获取高质量符合需求的数据。3.1.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环节,医疗大数据量级别通常为TB至PB级别,存储方式包括结构化存储方式、非机构化存储方式以及分布式文件存储方式,其中结构化数据通常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RDBMS)中,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包括ORACLE、SQLSERVER、DB2等,非机构化存储方式需要用到NoSQL等技术,分布式文件存储方式可以通过Hadoop等技术实现。在医疗领域,PACS数据、电子病历、随访数据等主要以图像或文本形式存在。3.1.3数据分析。数据的分析方法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核心,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以分类、聚类、特征分析、关联规则、多维分析、回归分析为主的传统分析方法,二是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语义搜索、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分析方法,三是以自定义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大数据分析由于数据海量,传统的分析方式效率低下,因此智能分析方式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分析方法。在医疗领域针对电子病历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面向PACS图像的语义分析技术日益成熟。3.1.4数据交换共享。数据交换共享不仅要满足数据共享集成功能,实现数据的集中采集、分拣下推等,还需要很好的支持面向分布式的SOA架构,支持基于WebService、文档、DB等多种模式的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数据交换。实现业务内部的紧耦合、业务之间的松耦合,支持各种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核心基础服务平台、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数据交换共享。3.1.5数据应用。数据的应用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应用、医疗机构应用、社会公众应用和行业企业应用四个方面的应用。政府部门应用主要包括智能监管、决策支持、舆情监控等,医疗机构应用主要包括辅助诊疗、精准医疗、临床科研,社会公众应用主要包括个性化诊疗、慢病助治,行业企业应用主要包括药品研发和健康保险等。3.2体系架构的四个体系。3.2.1标准规范体系。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的设计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并完数据接口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信息标准、数据采集规范、数据管理制度、数据质量规范等,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的标准规范集。3.2.2数据治理体系。数据治理是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质量核心领域,二是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其中,数据质量核心领域的内容包括数据服务、数据质量、主数据、元数据、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模型、数据标准和数据安全等,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包括章程制度、组织、流程和IT技术应用等。3.2.3运维管理体系。运维管理体系是保障整个应用持续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组织结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响应措施和制度规范等。针对网络、主机、存储、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终端外设运维等多个方面,建立持续改进的运维管理体系。3.2.4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涵盖安全策略、访问控制、信息安全组织、物理和环境安全、通信和操作安全、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等,从规章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构建全面的信息安全体系。

4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4.1政府部门应用。在决策支持方面,传统的决策支持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医疗大数据技术以数据为基础,以挖掘和分析为手段,能够客观全面地综合决策。政府部门主导的各级医疗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汇集了海量的医疗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宏观调控,调整各地医疗资源分配,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在智能监管方面,通过事前数据提示控制、事中数据监控管理、事后数据分析评价,全流程智能监管整个医疗行为的各个环节,对各医疗机构进行宏观评价和智能监管。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采集和分析相关医疗数据,通过自动分类聚类以及提前预警,为合理处理医患关系,引导正确舆论提供支持。4.2医疗机构应用。在辅助诊疗方面,通过医疗大数据技术全面收集病人的在院体征、影像、随访等数据,综合多学科数据辅助诊断和治疗,建立临床大数据知识库,辅助临床工作者诊断、治疗和用药。在精准医疗方面,大数据技术在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用药、精准预防环节中,通过基因测序精确存在问题的基因片段,使用靶向用药精准治疗,实现最佳诊疗方式。在临床科研方面,临床科研工作者常常面临数据获取难、数据量小、数据不全的问题,通过医疗大数据技术使用大数据搜索引擎可以一站式获取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计算能力,探索新的医疗科研领域。4.3社会公众应用。在个性化诊疗方面,医疗大数据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和可接入网络的可穿戴移动设备等,可以实时获取个体的各项体征数据和指标,使用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技术给个体予以提醒和指导,使个体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就医诊疗。在慢病助治方面,尤其针对肿瘤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受众诊疗和用药周期长,需要长时间监控各项指标,利用医疗大数据技术可以从历史数据、实时监控和预测数据等多个方面辅助慢性病治疗。4.4行业企业应用。在药品研发方面,通过医疗大数据技术在药品研发前期可以通过对受众进行大数据的需求调研、指标采集等以决定研发方向和投入,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大样本和大量数据临床试验数据以确定药品的效果,在药品临床使用阶段可以通过临床大量患者的使用反馈效果不断改进药品,在药品上市阶段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做好市场规划和预测。在健康保险方面,通过医疗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取特定疾病的总体情况以及患者对于各类保险的需求,有针对地开展健康保险业务。

5医疗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

目前,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1)机制和标准不完善,国家关于大数据已经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但是涉及到具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此外由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厂家各异,标准规范也各不相同;(2)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一是大数据的整合技术,尤其是针对医疗行业中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二是大数据的存储技术,主要是分布式存储架构的建设,三是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对文本、图像等医疗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能力需要创新;(3)数据的整体质量不高,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逐步进行的,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基础数据缺失、数据错误等问题广泛存在,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总后的整体数据质量不高;(4)数据安全和隐私有待加强,医疗数据具有很强的隐私属性,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数据,如何从管理和技术层面保障大数据的安全隐私是现实面临的问题之一;(5)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医疗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仅需要计算机与信息领域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对卫生管理、临床医疗、统计分析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8-9]。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7篇

摘要:本文针对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并分析了税收筹划对于医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系统的论述了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一、医药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主要是指纳税主体为了实现节税,在国家税务法律规定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所制定的一系列的节税规划,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投资以及财务处理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筹划,进而实现企业节税收益的最大化。税收筹划在具体实施上重点强调的是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税负的降低,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这与逃税以及避税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收筹划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纳税负担。在医药企业的税务处理上,经常出现由于纳税主体计算错误、没有申请税收优惠或者是没有报备可扣除项目,造成医药企业出现多纳税的情况。采取税收筹划要求纳税主体准确的掌握税务法律以及税收政策,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务处理,制定额度最低的整体纳税方案,维护纳税主体的合法利益。

(二)实现资金时间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很多的医药企业处于连锁经营或者是大量开设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较为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会由于纳税时间的不一致,造成医药企业的总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出现差异。实施纳税筹划管理则可以充分依靠医药企业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优化纳税时间,即选择最迟的纳税方案,确保纳税资金产生相应的资金时间价值。

(三)防范纳税风险。通过采取税收筹划管理,可以确保纳税人税务帐目清晰、申报方式正确、税款缴纳足额、及时,防范企业出现多纳税以及偷逃税款行为,避免企业由于税收方面的问题承受法律处罚,实现医药企业的涉税零风险,进而降低医药企业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医药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

(四)效益的最大化。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筹划,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最大的纳税降低额度,而是实现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收入的最大化。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成本效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税收筹划的净收益进行计算明确,确保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一)税收扣除技术。税收扣除技术就是通过实现税前扣除额以及冲抵额的最大化,确保在同等收入额的前提下,降低医药企业的计税基础,进而实现医药企业应纳税额的降低。对于医药企业扣除技术主要是在医药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具有可扣除项目的方面,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进行税收筹划,减少医药企业的应缴税额。采用扣除技术进行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关键在于确保税收扣除项目、扣除金额的最大化,扣除时间的最早化,同时通过转让定价对医药企业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调节。

(二)递延纳税技术。递延纳税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依靠延期缴纳税款来实现医药企业的节税技术,采取递延纳税技术虽然不能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额度,但是可以实现纳税时间的合理推迟,这就相当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医药企业的周转资金,增加了资金运作以及时间价值的收益。采用递延纳税技术进行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关键是要确保医药企业递延纳税项目、递延纳税金额、递延纳税时间的最大化。

(三)税率降低技术。税率是医药企业税额计算的尺度,税率反映了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主体税额的征收比例,因此是税负的衡量标准。当前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等,单一税种很可能会存在多个税率,因此在税收筹划中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内容对税率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降低税率来实现纳税额度的降低。

(四)税收优惠技术。税收优惠是税收筹划最基本的节税技术,主要是利用国家在免税、减税、亏损抵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总额。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部门必须全面、准确的了解医药行业税务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使用条件,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巧妙适用税收优惠政策。

三、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具体实施策略

(一)明确医药企业实收筹划的总体指导原则。对于医药企业税收筹划实施,应该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整体税负的降低作为目标筹划,同时兼顾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不能由于单纯为降低某一项税负造成其他税负的增加,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较低。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还应该将其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是在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着眼于企业的扩大发展以及利润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企业税负的最小化,确保税收筹划能够完全服从于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体系。首先,应该结合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税收筹划机构,可以采取预财务管理部门合并办公或者是单独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的所有税务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应该针对医药企业的税务筹划指定标准化的税收管理流程,即形成税收筹划因素分析、环境分析、目标制定、税收筹划技术选择以及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价流程,对医药的税收筹划工作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管理。第三,应该创新完善医药企业的事前税收筹划评估制度,在进行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之前预先进行税收筹划,以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决策的科学性。第四,应该不断的对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技术进行完善,同时进一步的拓展操作平台,尤其是强化对于免税技术以及税收临界点的设计运用,确保税收筹划方案的最佳。

(三)分阶段的实施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对于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应该根据医药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税收筹划管理。在筹资阶段,应该考虑资金成本和收益进行资本结构的税收筹划,同时加强对经营租赁筹资方式的运用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医药企业的投资阶段,则应该在投资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等方面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适用税率的相关情况,通过在国家税收政策予以倾斜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及选择分公司的组织形式来享受税收优惠、降低税率。在销售阶段,则重点需要考虑视同销售、收取代销手续费、合同买断、合同租赁等不同形式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

四、结语

税收筹划作为医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医药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的重要措施。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采取多种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案,降低医药企业的税负,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与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秉文,付春香.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组建的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2007,(10):99-100.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第8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教学目标;项目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24-03

一、前言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高发展速度、高资本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要求、高经济效益的特点。由于世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正处在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驱动力。江苏省委省政府经研究决定,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全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目前苏州地区医药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创新能力逐渐提高,研发平台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

位于苏州地区的太仓市,它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太仓市共有医药企业相关工业企业32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6家、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23家和医药中间体研发及生产外包企业3家。医药发展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亮点:(1)新药的临床前试验崭露头角,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正在建设10万平方米的研发试验基地,是全省在建研发试验基地总规模的40%。(2)新型医药原药及中间体的研发生产裂变增长。雅本化学、和夏化学、大神医药化工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呈裂变增长态势,合作客户面向国际一流制药企业。(3)部分特色产品的生产全国领先。致君万庆药业是国内重要的头孢类抗生素生产基地。

随着苏州及太仓地区新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生化及药品大类的人才需求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除不断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外,本地区各企业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呈现急剧增长态势。作为苏州地区唯一的一所设有生物化工技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收到来自本地区各大、中、小型生物技术和药物制造企业合作办学的意向。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2010年学院开设了生物实验技术新专业、2011年开设了生化制药技术新专业,传统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也因药物分析检验岗位人才需求量的扩大,分出医药检测方向,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药物产品生产质量检测》等课程。

二、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工作内容调查

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作为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制药企业,是国内抗生素生产的重点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头孢菌素原料药、普通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剂型有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产品覆盖抗生素、抗忧郁、抗病毒、抗过敏、消炎镇痛和心血管等领域。

现以定点跟踪方式调查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QC(质量控制)部门典型的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及工作任务。QC部门分为理化组、仪器组和微生物组,其中理化组负责样品的外观、各项物理常数、鉴别、检查等指标的检测;仪器组主要是使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对样品的含量进行检测;微生物组主要是指药品的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以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为例,调查得到药品质量分析检验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如下。

1.接收样品。取样的工作由QA(质量监督认证)部门完成,根据药品取样原则定时定点取样送至QC部门。

2.登记,填写检验单。QC部门接样室接收样品,登记并填写检验单。接样室人员根据每个检验组需要的用量进行样品的分配。

3.各个检验组根据企业内部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企业内部标准是由QA颁布的,制定的依据是《中国药典》,但会根据产品等级进行变更。一般情况下,成品需做全指标检测,而原料、中间体及辅料只需对主要指标进行检测。以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为例,中间体为头孢西丁酸,检测指标有外观、溶液颜色、水分、纯度、单个最大杂质、干燥失重和含量;头孢西丁钠粗品的检测指标有水分和含量;成品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检测指标有性状、酸度、透光率、吸收值、水分、含量测定、细菌内霉素和无菌。在检验过程中涉及到的仪器有卡尔费休水份测定仪、液相色谱仪、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光谱仪等。检验员需掌握这些分析仪器的原理,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由于不同检测指标的精密度要求不同,在检验过程中实验平行次数也不相同,如颜色和浊度的检验需平行2次,pH值的测定需平行2次,水分测定要求较高,需平行3次。平行实验精密性对检验员的分析技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检验员要能正确地处理实验数据。

4.出具检测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将各个检验组的检验结果汇总,出具最终的检测报告。如果出现被测样品的某一指标不合格,则检验员先进行复检,若结果仍不合格,则有换一个检验员进行复测,若结果还是不合格,则将检验结果反馈回生产部门,由生产部门作出相应的措施。

通过对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QC部门中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调查,笔者进一步了解了药物分析岗位的特点,掌握了药物分析检验中常用的知识和技能,为《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开发打下基础。

三、《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目标的确定

1.与其他分析类课程的区别。《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这门课程是建立在分析检验技术基础上,侧重于药物产品分析与检验的专业课程。《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与《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这两门课程既关联又不同。《化学品分析与检验》是基础平台课程,承担着各种分析测定方法和技能的原理、特点、应用范围、规范的操作与测定步骤[1]的教学任务。在化学分析部分着重介绍各种类型的定量分析原理和准确而规范的定量操作要点,并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定量分析素养;在仪器分析部分全面介绍了各类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通过综合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要点。《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上述各类分析测定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药品,运用合适的分析检测方法或手段进行分析检验,达到药物质量监控的目的。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质量分析控制的内在规律,掌握药物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规范,养成良好的药品质量分析控制的技能与素养。

2.《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比较系统,但是技术应用能力往往较弱,如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2]。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物分析类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高职《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项目的设置

在对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QC部门中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调查中,通过多次与工作人员交谈,总结出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如下。

1.应具备的能力。(1)能按照药物分析采样原则进行试样的采集;(2)能利用图文资源检索相关标准,根据不同药品类型设计主要指标的检测步骤;(3)能规范使用常用的分析仪器(旋光仪、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卡尔费休水份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进行药物的分析;(4)能根据药品的质量要求,进行相应实验数据的计算、误差分析及结果的判断,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5)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验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2.应掌握的知识。(1)药物分析的基本程序;(2)不同剂型药品的前处理方法;(3)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4)红外光谱图的解析和液相色谱图的分析;(5)以药物主成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来制订药物分析实验方案;(6)实验数据的计算、误差分析及结果的判断,检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结合以上药物分析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以及《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目标,《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其中的教学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的药物分析岗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见表1)。其中项目1是入门项目,样品的分析检测原理及手段便于学生掌握;项目2是主导项目,其中的药品和中间体均来自于苏州致君万庆医药有限公司,且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检测;项目3是学生自主项目,药品和原料来自于校企共建的药物研发中心。项目涉及到药物质量检测中口服制剂、注射剂、片剂三种不同类型药品的检测,覆盖了药物分析岗位必备的能力和知识,使得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学习药物产品质量监测的技能和理论。

五、总结

通过对区域生物制药产业形势分析、药物分析检验岗位工作内容调查,掌握了目前制药企业药物分析验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选择企业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产品作为项目载体开发《药物产品生产质量监测》课程的内容,融技能操作与理论学习为一体,同时以项目教学为主实施教学过程,以过程考核为主确定考核方式。通过对课程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学教学特色的彰显[J].药学教育,2005,21(3):30-31.

[2]王金香,梁颖,刘浩.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