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药产业研究

医药产业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30 16:06:39

医药产业研究

医药产业研究第1篇

【关键词】 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策略

一、引言

联合创新作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新型产物,在生物医药领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相继诞生了众多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联合创新,又称“产学研合作创新”或称“产业联盟创新”,它是一种以产业联盟为纽带的“抱团创新”模式,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汇聚“产学研”各方力量,通过联盟协调创新资源形成合力。这种一体化的合作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把握市场需求,开发新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创新原动力,以及高校、研究院所在科学研究与原始创新上的技术优势[1]。

二、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近几年,伴随着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其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江苏省政府对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并取得喜人成果。2012年,江苏省对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产学研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产学研科技支撑等科技计划,共投入经费3. 3亿元,在疫苗、抗体、高端医疗器械、药品研发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开展了一批重大项目,有望投入市场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省先后共承担了165项新药创制项目,被给予经费超1亿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居全国省份第一。江苏2012年申报新药455个,占全国21.1%,获得临床试验批件98个,占全国18.4%,获批上市新药数19个,占全国11. 6%,均居全国首位,新药创制能力大大提升。医药企业意识到联合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深入与高校的合作。如江苏省著名的扬子江药业,与全国50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新药投入生产,其新型药物制剂实验室被批准为首批企业部级重点实验室。还有济川医药集团,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加强在心血管药、儿科中药、妇科等专利产品的研发,目前已申报专利5个,获批1个,有8个新产品在国家FDA待批,近20个品种正在研发试验中。

2、存在问题

(1)联合创新合作层次低。目前联合创新的组织机构都是自发形成的,在大的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组织形式过于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从而阻碍项目的进行。联合创新以短平快项目居多,高层次战略性合作少,对药品的研发依赖仿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利益的驱动下,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现象屡见不鲜。如此低层次的联合创新无法体现国家战略目标,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风险承担与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联合创新的基本动力是利益的分配,只有公平的分配与合理的权益保护,才能保证联合创新各方的积极性和新结构的稳定。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对技术价值的认识不一,导致各方权益不能协调,企业希望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科研单位希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更多的承担风险,政府需完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机制[2]。

(3)联合创新管理体系不健全。联合创新各方的主管部门不同,运行机制不同,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产学研各方分属经贸委、科技局、教育局等系统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构,推动联合创新的管理制度、政策、运行机制等都还不够完善。我国迄今尚未制定颁布有关联合创新的法律法规,对产学研联盟的法人地位、性质和作用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4) 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江苏医药企业自身研发水平薄弱,技术创新过分依赖对外引进,并难以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在产学研联盟领域也处处受限,难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形成有效对接。技术层面无法突破固有套式,继而无法形成新的技术增长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也无法体现,使得江苏医药企业在生产、销售、二次研发等环节上处于被动位置。

(5)联合创新的信息沟通不畅。大多数企业存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取得联系困难的问题,而大多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存在与企业的联系缺乏、不知道企业的需求、对市场不了解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已取得的创新开发成果信息难于传递出去。如何实现双方的信息沟通,使其保持畅通的联系是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6)政府在联合创新中发挥的引导作用不够。联合创新的实践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组织模式,政府的宏观管理方式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引导联合创新的政策环境。服务于联合创新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政府应健全促进联合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对政府重点支持的联合创新形式缺乏导向性的审核标准,支持的条件不明确,政府资源配置对联合创新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7)联合创新缺乏系统稳定的金融支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决定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多的融资。目前,江苏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和政府支持为主,由于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要求高,医药产业缺乏金融工具的支持,导致医药产业联合创新项目的每个环节都缺乏资金,融资渠道不够顺畅,制约了联合创新项目的发展[3]。

三、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1、动力机制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政府政策的配套措施能为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其强大的信息网络优势,完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网络环境,加强行业技术中心、医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分享中心的建设,促进创新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分工与联合,以加快网络化、社会化、高速化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加快联合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提高医药产业联合创新的效率。

2、模式选择

政府在医药产业联合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调动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洽谈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创新合力,整合现有资源,突破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约束。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来满足合作的多向性目的,达到培养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获取经济效益等多重目的。同时应注重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合作,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联盟为方式,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的合作,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3、伙伴选择

江苏省从事医药制造领域研究与开发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雄厚,像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药科技实力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应当首先鼓励强强联合,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和研究实力较强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形成产业核心,并进行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步衍生出一系列与之合作,进行上下游研发合作的各种类型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产品配套的规模化联合创新。

4、分工机制

企业要积极参与医药研发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密切相连的,企业在获得基础研究后方能为商业应用打下基础。对于想提高自身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而言,参与基础研究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发现产品的新应用领域,可以促进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从而为加大研发力度提供可能。因此应当在合作分工中明确企业要参与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光靠科研机构单方面的研发会导致研发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实际脱轨等问题。

四、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发展策略

1、理顺联合创新成员间的关系,促进实质性高层次合作

江苏省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成员间应选举成立董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等部门,定期召开例会,规划联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深度合作机制,改革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惩制度,杜绝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从而为提升江苏医药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打造超大型民族医药企业提供保障。

2、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医药产业联合创新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性与高收益性同在的特点。可以采用技术入股、提成、技术持股、年终分红等利益挂钩的分配方式,把合作各方应得的报酬与医药研发市场化成果,企业的经济效益,项目的产业化成功率挂钩。让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加入到医药生产领域和市场化阶段,反之也要让医药企业充分融入到药品研发过程中,通力合作,促进风险多方承担,利益各方共享的分配机制的建立。

3、建立促进联合创新的平台

加大力度整合药物研发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资源,通过建立联合创新信息网建立共享平台,为企业和校内部门提供便捷服务。在科技项目申报、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实验室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广泛合作机会。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业的人才互动。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沟通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应强化行业协会、协调机构、各类学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它们在信息沟通、产学研运行、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引进、培训评估和举办大型行业性会议方面的优势,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其市场行为,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对于权威咨询机构应重点培育扶持,支持科技中介模式创新,并鼓励科研机构组织成立中介服务机构。

5、加强医药产业高技术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

目前江苏省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原创产品少,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不高。高校、科研院所在医药学科上具有优势,企业要加强医药领域联合创新建设,加强产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再通过整合其他外来的高新技术,提高医药领域内产品研发、医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从而提升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6、增加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合作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需要大量资金来作保证。企业通过开辟新融资渠道,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获得更多资金用于研发与合作投入,此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寻求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各联合方通过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五、结语

医药研发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长周期、高技术、高风险、重效率等特征,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已逐步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焦点。江苏省医药产业起步较其他省市略晚,发展形式基本属于规模扩张型的粗放式发展,技术创新乏力,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要通力合作,打造高层次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联盟向战略联盟的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江苏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健,陈士俊.国外产学研政策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7)36-38.

[2] 赵丹萍.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4.

[3] 庄晋财,吴碧波.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租金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人文杂志,2000.

【作者简介】

吴松强(1975-)男,湖北汉川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与管理.

吴 勇(1971-)安徽马鞍山人,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

医药产业研究第2篇

【关键字】产业价值链 生物医药产业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

近十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全国现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园400多个,产业领域覆盖中药、发酵工业、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以上海张江、江苏泰州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产业特色、科研队伍和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带动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化工(医药)业是海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海门市临江新区,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首批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海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临江新区(见表1)。

近年来,海门市充分依托化工园区的资源优势,致力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生物技术产业链延伸,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海门市正在集全市之力,在临江新区打造生物医药发展新引擎——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功能上分为公共实验平台、孵化创业区、服务外包区、GMP中试生产区、商务办公区、会展中心、公共服务配套等七个板块,集科学研发、企业孵化、服务外包、产品中试、GMP工厂为一体。该平台自搭建以来,海门市先后与美国北卡中美生物协会、新加坡奔腾国际加速器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平台,并且已成功吸引药明康德药物制剂、广东LED用高端有机硅灌封胶新材料等项目入驻。

2011年,新区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6.9亿元。其中,医药产业占了近80%,已经成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高新企业超过100家,正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以省级高新区的创建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

二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如图1所示)。波特当时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两类价值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活动。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是由技术链、资金链、信息链和物质链链化而成并构成一个可以发生价值传递的价值系统。

第一,技术链以研究开发作为开端,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再通过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等来实现上、中、下游技术链化的发展过程。知识创新是产业链的源头,而市场则是产业链的终端。生物医药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驱动性。

第二,资金链是以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为资金供给主体,通过资本的流动与运作完成资源到资本的转化过程,从而获得增值的契机。根据美国经验,生物医药产品在其产业化过程中,上、中、下游的资金需求比例一般为1∶10∶100。

第三,信息链是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的载体。生物医药产业的显著特点是知识高度密集,而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四,物质链指除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产品的流通外,还包括药品采购、包装、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通过营销将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药品供应链物流系统。这是产业做强和延长产业链的关键,这个环节主要由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完成。

技术链、信息链及物质链互为关联且均与资金链息息相关。药品从研发到送达消费者手中主要以“四链”为纽带,在这个链化过程中,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链核”,只有把持住“链核”,才能占长期优势地位。价值系统各要素有效整合可使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总之,产业竞争的实质是价值链的竞争,谁掌握了行业的关键技术,谁就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拥有了产业内的最大利润,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生物医药因为研发费用高、产业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受专利保护时间长、风险高等特点使其行业壁垒极高。我国近年来生产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中,自主新药研发不足3%,显示出跨国制药企业在研发方面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如图2所示,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布局呈现出生物医药产业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

三 建设基于产业链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对策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园区规划、区域功能设计、入园企业的审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方面,如果忽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链条式集群,将不可避免使园区发展背离初始设计,对区域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为有效提升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层次,现提出如下对策。

1.构建医药创新体系,推进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

首先,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作用。加大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加快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打造新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详细内容如下:一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立通用性的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同时争取与长三角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连结;二是中试服务平台,建立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三是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园区主题网页,与中科院上海聚科生物园建立网络信息连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其次,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组织多样的高层次国际生物医药交流活动,帮助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海门市转移,促进海门市企业与国际接轨。

2.完善金融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新落户项目实行专家预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对新医药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资金配置,强化对产业链的纵向投入。引导和培育医药研发风险投资市场,适当允许投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新医药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申请上市,扩大企业影响,规范企业运行,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形成有效的资金链,共同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放大政策效应,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软环境

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可有限列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医药产品,创造能够吸引、稳定和培养企业、项目及人才的配套环境。

4.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江苏浸会大学落户新区为契机,建立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芝青等.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杭州科技,2003(3)

[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医药产业研究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开放式创新;创新实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0102

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行业结构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截止2009年,全国独立核算医药企业有7464家,企业数同比增长3.45%。但是,从2010和2009两届中国企业500强上榜的医药企业来看,仅11家企业上榜,仅占总企业数的1.4‰。从资产状况来看,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资产总额达9929.50亿元,资产总额前20强企业累计资产达2000多亿,而其余7464家企业,企业资产总额均不到一个亿。这表明,我国虽然生物医药企业数目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

(2)产业发展“三足鼎立”。我国医药工业包括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生物生化药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和制药专用设备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发展成为“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化学药品原料”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 空间结构

(1)以中东部为中心。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区位特征是明显的地理聚集,在地域空间上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分布显现,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区域不平衡发展凸显,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差距将持续拉大。研发要素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制造环节加速向江苏、山东集聚。

(2)向海外拓展。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打开国际市场,向海外拓展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药企加大全产业链布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抓住欧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向亚洲、东欧转移的机遇,医药研发外包等现代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医药产业融资渠道,医药企业海外上市层出不穷。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表现尤为突出。

1.3 资本结构

(1)投资增长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此外,国家在医药卫生行业的直接投入也非常巨大,政府卫生支出增长迅速。政府卫生支出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709.52亿元猛增到2009的4685.60亿元。

(2)研发投入不足。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通常一个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8亿美元,并随新药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有的还高达12亿美元)。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长,但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例如广东省2008年研发投入经费仅占GDP的1.41%。

1.4 品牌结构

(1)品牌潜力大。当前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企业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虽然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有部分品牌步入国际品牌行列。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联合推选的2009年度“世界著名品牌500强”,生物医药类品牌共有10个国家37个品牌入选,已与日本、韩国旗鼓相当,拥有品牌数与他们一样,并列全球第6。

(2)品牌区域化。2006年至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保持年均25%的高增速,生物医药企业从5308家增长到7464家,增长率达40.6%以上。但是,知名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2009年进入制药工业百强榜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占据了我国制药工业知名企业大半。

1.5 技术结构

(1)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生物医药技术科研和产品生产经营的高素质人员不多,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产业化、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我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尽管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研发体系,但大多走仿制国外专利药品之路,不能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各省市为满足生物医药企业人才需要,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和培养人才。

(2)自主创新能力差。多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一直采取跟踪与模仿的策略,企业缺乏创新,产品没有国际竞争力。国外研究一个新药要花费8-10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仅需要几百万人民币,2-5年的时间,仿制药品投入低、风险小、周期短、收益高,企业没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2 开放式创新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1 开放式创新的定义

开放式创新是由美国学者Henry Chesbrough2003年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是指对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有序流动和转移。通过这种创新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企业获取了研发所需的外部资源,弥补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外输入创新资源,将自身无法转化的“搁置技术”进行外部转移,实现了商品市场的扩大化,进一步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2.2 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

医药产业研究第4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张江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28.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2.1 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 477.9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2.2 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3.1 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 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 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0.5%。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 2006年)。

参考文献: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刚,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琳,肖勤,曾刚. 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医药产业研究第5篇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并购发展迅速,医药产业作为直接关乎国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更是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对国内有关外资并购的理论、动因、外资并购效应为研究角度进行分类综述,并对目前外资并购研究的局限性作了分析,从而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从宏观分析向微观分析转变的观点。

关键词:

外资并购;医药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4303

1问题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资并购呈现出由慢到快直至井喷的一种态势。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医药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钻石时代,外资企业独自战斗的战略战术也已经过时,使用并购手段迅速占领中国医药市场将会是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手段。对此,国内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对于外资并购在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安全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毋庸置疑,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并购并非一成不变的,其规模、意图、对象、方式都在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因此,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也不断的变化,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动态的评估并购的整个过程。

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上究竟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到何种程度,如何权衡并购所产生的利与弊成为国内学者的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国家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将从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与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进行回顾和评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外资并购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展望。

2医药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2.1并购理论

对于跨国投资理论的研究最初是由海默提出,在此之后经过金德尔伯格的发展和延伸形成“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并购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初理论大都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出发,跨国并购就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指导理论是以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折衷论。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在其《一过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垄断优势论,并运用在早期的直接投资当中。垄断优势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比外国本土企业更好地渗透到当地市场中去?为什么这些企业希望到国外去控制增值活动?其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中存在垄断结构和不充分的竞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某些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国外寻求到比国内更大的利益。

后来,美国学着尼克尔博克进一步提出寡占反应理论,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出现“跟随效应”。此后,美国学者在海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寡占反应理论,在理论中指出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会出现“跟随效应”―当寡占企业率先在国外进行投资时,同行业的竞争这为了缩小差距、降低风险并保持双方力量均衡,会纷纷紧随气候向同一地区投资,导致相关部门智能光普遍的国际化。这方面的理论解释了寡头企业赢得国际市场份额并形成国际生产和销售增长的原因所在。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巴克莱、卡森和拉格曼合作完成并提出的。内部化的目标就是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以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的损失。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不同,其与垄断优势论存在不同之处,垄断优势论主要强调跨国公司特有知识产权优势,而内部化理论更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降低运营成本的能力,指出这种能力才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真正动因。

(3)国际生产折衷论。

英国跨国公司专家邓宁将各种对外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著名的折衷理论,即OIL范式。他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域论结合起来形成折衷理论,形成更普适化的理论。OIL分别为厂商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国家区位优势(L)三个变量,将这三个变量的拥有程度作为判断企业跨国经营的依据和条件。该理论提出跨国公司只有在O、I、L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促使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投资。

2.2跨国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研究主要是基于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医药产业安全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跨国企业、被并购企业、被并购方国家政府(戴浩森,2007)。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关于利益的权衡和分配决定并购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并购后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重要阶段,这种医疗政策环境为并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可能性。外资企业自身的相关因素、我国自身的医疗政策、被并购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分别形成自身激励因素、外在并购环境、外在推动综合造就外资并购的浪潮发生。

2.2.1我国整体医疗环境

(1)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

经济全球化为更多的跨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医药市场更是发展较快的新兴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改善的居民生活环境,逐步完善的医疗体制,巨大的医疗市场潜力,庞大且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使国际上很多的跨国医药巨头盯上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2)国内药企的自身加强。

起初外资药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期,很少对中国的医药企业感兴趣。从1999年到2011年之间,鲜有大的并购之举。而在这10余年间,其他行业如日化用品、食品等行业的外资并购却进行的如火如荼。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素质有关。本土药企GMP管理、生产流程和制备工艺控制等许多环节与外资企业有着质上差别,收购一个中国药厂之后对其的后续改造成本远超过重新造一个药厂的成本。

如今的制药企业对于药品生产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10版GMP颁布执行以来不仅质量上提升,而且在品牌上也深得人心。国内的制药企业实力越强也越容易引起跨国药企的并购欲望,这成为外资开始对本土企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3)人口基数大、结构分层明显、医保政策的改善等因素。

伴随着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结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口的基数在不断的增大。作为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庞大的患者人群,让很多的跨国企业看到中国这块医药新蓝海。同时,中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下,中国居民医保参保率不断上升,医保政策在不断的改善,大大的刺激了中国患者对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在此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快速的占领中国市场,推动医药企业的快速整合。

2.2.2外资并购方的自身激励因素

外资医药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王中华,李湘君,2006):(1)并购方所在国医药政策和金融市场状况,对并购的刺激作用;(2)医药公司对于全球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医药市场;(3)并购之后所有权的持有优势;(4)注重劳动力成本优势;(5)获取我国上市公司资源;(6)把中国作为全球药品主要供应基地;(7)从战略层面出发把控医药市场;(8)快速融入本土文化实现产品与品牌的本土化;(9)规避行业税收壁垒;(10)获取金融收益等。

2.2.3外资并购外在推动因素

(1)本土企业的主动推动。

对我国的本土企业而言,接受外资企业并购的最常见动因是通过外资并购这种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同时可以借助跨国企业已有的品牌效应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提升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依托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的经验,学习其整合国际市场资源的能力,逐步实现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希望通过并购中的产权交易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结构的完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医药产业是以“以市场换技术”为战略思想,相关政策对于外资医药企业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相对宽松,大大的刺激了外资医药企业的并购需求。但是外资企业往往选择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并购,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被并购,医药卫生界对于并购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隐患问题不断重视,防范不良并购动机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开始寻找并购产生利与弊的平衡点,既要实现外资并购对本国企业的带动问题,也要实现并购后我国本土医药产业的安全。

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其接受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快速实现任期内的政绩;②通过招商的方式获取利益(尚胜利,2007)。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对待外资并购问题上往往存在一定利益上的差异。现有文献从多个角度详尽地分析了跨国并购以及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为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总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发生的跨国并购动因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医药产业以及医改的推动下的区位特征,外资并购中国医药企业具有一些特殊的动因。未来研究的重点应结合我国特殊的医药制度背景,结合具体案例,创建适合我国特有状况的理论,帮助在未来的并购事件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预警。

3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

3.1宏观层面分析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00)指出:跨国并购对于被并购方所在国家除了带来加速资本的流动性、增加技术转移和改善公司管理结构意外,还会有负面影响,比如被并购方医药产业集中度过高,阻碍合理的竞争等等。

3.1.1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引入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资金缺口。

(2)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

(3)改善我国医药公司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4)有利于药品生产的标准化,促进药品生产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5)有利于解决国内医药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

3.1.2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1)行业垄断的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医药巨头会将较为优质的企业并购,尤其会将同类型的品种进行并购,从而降低行业竞争实现垄断利润,在追逐垄断利润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药价升高的现象,一方面会损害我国患者的用药利益,同时会给政府的医药带来压力,带来较大的医保缺口。

(2)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造成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一些受到外资企业青睐的国内企业在外资的帮助下发展较快,但是一些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品种的生产企业将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造成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产品生产动力不足死亡,产生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

(3)医疗卫生体系对行业的把控能力下降。外资并购我国大部分的优秀企业,将会造成医药卫生体系对市场、品牌、股权以及技术的控制能力下降、严重损害我国医药产业安全。

(4)造成我国医药企业研发依赖性,失去自主创新能力。

(5)造成医药产业贸易逆差,相关医药人才流失。

3.2微观层面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论都明确的显示出,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外资并购所带来的最明显的获益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Rossi和Volpin(2004)认为外资企业在并购中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来帮助被并购企业在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张秋生(2001)认为在并购的过程中以及随着行业并购的深入会造成国内的一些原有品牌的流失,同时会因为品牌的流失造成行业的上级市场和下级市场的影响,造成整个体系的紊乱。徐建中,刘琳等(2004)指出,外资企业的进入尤其是外资医药巨头的到来,会通过并购的形式将我国的医药企业置于产业链的低端,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在中国市场中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的溢出。这种并购方式可以说是对我国医药企业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盛庆辉,刘淑芹(2010)指出企业在引入外资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企业的生产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并且这种提高会伴随着企业的出口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医药外资切队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元化的,那么这些影响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医药企业所产生的净效益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医药企业初期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医药企业帮助我们来进行发展,但是伴随着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既要利用好并购,又要避免受之损害。

4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专家已经开始注意也着手研究医药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并购的产生开始到现在他说一个不断进行变化和演变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化的不断的进展中,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我们需要在之前研究的指导下继续讨论医药并购中的问题。尤其是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安全影响问题,在此时看来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各个部分的文献评述,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4.1将研究视角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是进行静态的研究和分析,仅关注于某一特定的阶段或者已发生案件的评述。忽略了外资并购的影响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包括并购后公司的发展状况等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如何将研究的问题以一个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进行讨论将是以后的发展的主要方向。

4.2将分析的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医药外资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具体如何不能够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主管判断,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对应的数据支持下来进行判断和支撑。单方面的从定性的角度或者不科学的量化方式来评述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非但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起到正向的推动反而有可能延误产业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探讨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判断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

4.3将研究的层面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

整个医药产业安全与否是建立在医药企业是否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一定要立足到最基础之处,不能仅仅孤立在产业层面的研究,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医药企业、医药产业、卫生系统的研究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安全情况进而讨论整个产业安全状况的研究很少,仅有少数的学者强调过企业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多层次的研究体系,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浩森.2006年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01).

医药产业研究第6篇

《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被明确纳入其中。健康旅游是旅游过程中能够提高和改善旅游者身体健康状况的旅游活动,是介于医疗和旅游之间的产品,用来描述一系列以健康为目的的度假机会,达到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一种旅游方式,涵盖医疗、卫生、美容、体育、音乐等。中医药健康旅游将中医药与旅游相融合,摒弃了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利用中医药的养生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使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结合,能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养生保健需求,是一个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健康产业业态。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中医药的疾病防治作用

《素问》中写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正是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所在。中医药具有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对慢性病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也有调理作用,符合现代人们对保健养生的需求。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昌市具有深厚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古迹及建筑类资源4处,其基本类型十分广泛,包括古人类遗迹71处,军事遗址12处,古城遗址7处,宗教与机制建筑17处,阁楼殿(厅)堂11处,古牌坊11处,古墓与名人墓2处。历史上,自上古洪崖(黄帝音乐大臣)到清代裘日修(南昌新建人,进士,治水有方,精通文史哲)共11位名人,包括王勃、韩愈、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汤显祖等等,都在南昌留下了佳作或足迹。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质量,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实际上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式。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剖析

(1)宣传力度不够: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其产业形态不够深入人心,特点不够鲜明,中医药与健康旅游的顶层设计并未完美契合。究其原因,宣传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依然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宣传方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未能充分利用到宣传工作中。(2)服务形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实践发展远落后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质性,资源未能有效开发与利用,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造成服务形式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产业链附加值低。(3)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稀缺:目前各大高校的培养模式雷同,缺乏学术特色及创新性,未能引导人才多元化发展,然而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需要的是既具备旅游管理知识,又具备中医药知识,最好还能有外语能力,目前来看这样的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是极其稀缺的。(4)缺乏系统规划: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目前并不是主流产业,仍游离于边缘。经调查湾里区旅游景点如洪崖丹井、狮子峰、洗药湖山庄显示,相关政府并未设立规范的管理机构,政策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系统规划,不能满足顶层设计的需要。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对策研究

(1)加强品牌设计和宣传:国外温泉、瑜伽、香料等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健康养生品牌颇多,研究者大多侧重于某方面或领域,宏观把握和系统研究不够,缺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政府应积极挖掘当地的中医药文化,因地制宜,充分突出湾里区的特色与优势给中医药旅游区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使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2)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形式: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极其重要,对湾里区健康旅游产业、中医药保健技术、中药种植产生影响,力求差异化发展,防止同质化。(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中医院和中医药院校参与健康旅游产业运营的合作机制,区域合作共赢,规范投资过程中的检测,完善投资后的效益评估,共同承担传承文化、保护环境的工作。(4)完善政府扶持工作:政府应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专业机构和研究院等,实现以点带面。政府还应进行系统化规范管理,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标准,充分维护旅游者利益,以便提供“一站式”服务。(5)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调研市场需求,加强市场引导,针对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人制宜,并设定优先服务对象。对于女性群体,应重点开设美容项目如中医减肥、药浴等;对于老年人群体,应重点开设养生项目如太极拳、气功等;对于青少年,可以开设中医药文化学习项目如中医药文化讲座、中医药博物馆等。

医药产业研究第7篇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部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二)政策因素层面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医药产业研究第8篇

关键词:医药产业 集群 研究 展望

一、Executive Summary

In this report, we will look into the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Cluster. Located in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Pudong, Shanghai, one of the fastest developing region of China, with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s, and dense R&D centers, this pharmaceutical cluster has taken initial shape of its unique value chain after more than 1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rough “diamond” and other detailed analysis, we try to shed light on whether Shanghai is able to build a successful pharmaceutical cluster, discuss the challeng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give out our recommendations as well.

二、Cluster Analysis

2.1 Favorable Home Base

Shanghai has been a long time a manufactory city, specialized in textile. The shift occurred after the reform of 1978. Shanghai becam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everal key economic sectors as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hip and car industries, machinery, steel, paper and printing products. In 1984, Volkswagen set up the first foreign car manufactory of China in Shanghai.

The growth of the GDP of Shanghai had been more than 10% annually between 1985 and 1999. Nowadays, around 10%, and it is still one of the highest of China. In 2006, the GDP per capita is around $7000 while in the rest of the China it’s on average around $1800.

Shanghai is therefor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places of China, and according to several experts, it is not going to stop. Inde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nts henceforth to set up also a main financial framework in Shanghai. They intend to make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places in the world in the next decades. Shanghai seems to have the ideal home base to set up a successful industry and to develop several clusters as the pharmaceutical one.

2.2 Diamond Analysis for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Exhibit 1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Diamond

Factor (Input) Conditions

Shanghai is one of the most talent-intensive metropolises in China, with 8 top medical universities, 10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s and hundreds of R&D centers launched by respective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for instance, Novartis has started up its 7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 Shanghai. The cluster is also a focal area for national R&D funding. In 2009, the State Council decided to invest 32.8 billion Yuan ($4.95 Bill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together 11 high-tech research programs, with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clude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in both national and industrial level, mor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will be made by the huge talent pool in the cluster.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most notable event is the founding of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registered as Shanghai Pharma-Engine Co., LTD) in April 25th, 2009, where solutions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to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bout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was provided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platform was one of the governmental promotions with the yearly goal of providing 5000 consulting services to enterprises and bringing up 20 infant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cluster is quite well-established. Enjoying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encompassing ports (the world’s No.1 cargos handling capacity); railways, airports and highways, companie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easily transport their materials and products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Apart from transportation, the electricity stability, abundant water supply and highly developed telecommunicating system are all key elements of the cluster’s advanc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As the comm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out China, low cost of land and human capital is easy to access. By spreading their value chain,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are able to reduce their total cost for hiring employees. Although this low cost will eventually disappear as the cluster itself develops further on, it is still a crucial advantage at the current stage.

Context for firm strategy and rivalry

Shanghai is a city of dynamism, providing its pharmaceutical cluster a right context for improving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The cluster is located inside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with other industries such as computer software, video games developing, etc. By the end of year 2007, some 540 patent applications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30 international ones .

Companies inside the cluster are faced with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the beginning of 2008, there are 265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gathering in the cluster. The number is developing with an annual speed of approximately 10%, meaning at least 350 companies are now competing currently .

Rivalry might lead to two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of competing, namely differentiation and cost leadership. Due to the fact tha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more knowledge-based rather than labor-intensive, 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will only deteriorate every single company and eventually the whole cluster. The only way to struggle through the fierce rivalry is th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here presented as products upgrading and innovating. Fortunately, most of the companies are in the right track. A bunch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mpanies have made their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cluding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 fluorescence treatment and protein drugs.

Domestic Demand Conditions

China is the country of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us the huge amount of patients demanding for medical treatment is the NO.1 accelerator for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ccording to estimation by population experts, Chinese population will reach its peak level of 1.6 billion around the year 2035. The growing population mean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medical treatment. It is reported that every 1% of Chinese population growth will lead to the medicine consumption of an extra 370 million Yuan. A great growth potential exists in pharmaceutical sector.

First of all, in the year 2004, China was already the world’s No.7 medicine market and prediction show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2010, the sales revenue of medicine in China will reach $24 billion. Furthermore, by the year 2020, China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world’s No.1 medicine market. The large population base only partly accounts for this; another factor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growing aging problems of Chinese society. By the year 2020, number of people over 65 years old will have accounted for 11.8% of the overall Chinese population and more than 80% of the overall consumption of medicines .

Secondly, people’s perception about medicines has now changed greatly. Conventionally, medical treatment was thought to be the last solution for patients and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irst choice by Chinese people. As internalization hits China,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at western medicines are far more effective and easy to take as compare to Chinese medicine soups. Additionally, medicine becomes more a measure of prevention of illness than solutions; not only real patients, but also those suffering from sub-health, a status between healthy and sick, are willing to buy medicines.

This trend reveals the growing local demand for medicines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the sophistication of medicines. Consumers in China are becoming more particular and strict about th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because they view medicines more as daily article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of the cluster, it is easy to get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around the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for the first step.

As was mentioned, the cluster is located in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together with several other clusters, which to some exte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cluster. And viewing the Zhangjiang Park from a wider perspective, that is, the whole picture of this area in Shanghai (Pudong District), a lot of other similar parks can be seen, such as Lujiazui Financial Center, Jingqiao Manufacturing Park, Yangshan Free Trade Port Area, etc. All of the industries gather together in the 1210-square-kilometer administrative region are called Pudong District .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uster and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cluster facilitate the R&D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cluster the most. And within the whole Pudong District, the Financial Center and the Free Trade Port Area are crucial to the financ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luster.

三、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3.1 Government Extraction

Looking back to the birth of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it’s obvious that it is shaped totally by the government. It was part of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of Shanghai, and was initiated through an agreement signed by the Stat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ate Ministry of Health, the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1996. As has been analyzed above, Shanghai has a favorable home base and promising diamond for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t is justified to say that choosing Shanghai to develop the cluster is a reasonable and wise decision. Governmen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haping the clust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cover areas including: financial and tax support, capital support,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the Customs policy and so on. Those policies provide incentives for self-innovation, industry upgrade, boost service sector, encourage venture capital etc.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 the policies created a favorable diamond for the cluster from all around.

Challenge of Extraction

Since the cluster is taking shape, with elements of “the diamond” in place, it’s time for the government to think of how to gradually extract itself out of the cluster nurturing and boost the cluster’s inner impetus of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starting a cluster should be one who constantly upgrades the diamond conditions, promotes fair competition and creates a free atmosphere for all participants. The government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beginning of Shanghai cluster, but further intervention and involvement may bring problems such as too much bureaucracy, not enough competition, and improper policies tangling with market incentives and so on.

3.2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is vulnerable for its long developing circle, large inputs and low outputs. A lack of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ill definite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It also includes the issue of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companies. By attracting FDI, an underlying goal is to learn the know-how from foreign companies and use that knowledge to upgrade our own companies. However, on the side of foreign companies, their ultimate reason is tax cuts and cheap labor, and may be unwilling to share the technology. This dilemma is at core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for whether it can upgrade from a cheap-labor, low cost based cluster to a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based one.

3.3 Institutions of Collaboration

A very important feature of cluster development is the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among related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highly promotes innovation, sharing know-how, and competition. That’s why institutions of collaboration are an important issue when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as a tool to encourag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oost innovation and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luster. But the connection among all supporting industries was not self-initiated; it was designed by the government plan. At present, this platform is not utilized as much as it should have been. A better use of this information platform needs to be addressed. Challenges of cultural gaps with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s, technology boundaries, and lack of connection among related industries are major obstacles that require solution,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cluster.

3.4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Further upgrade the diamond b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Enacting law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sharing know-how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companies.

Encourage fair competition by setting and perfecting industry regulations.

Avoid extra intervention by leaving the control to market incentives,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collaboration.

Using policy incentives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among related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Direct the cluster to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based cluster.

For company strategies

Fully leverage the home base advantage, ally with related companies by setting up collaborated research centers and information databases.

Import new technology and learn the know-how rather than rely on the cheap cost.

Diversify the portfolio of investment by attracting capital from private sector rather than only from government lending.

Focusing on developing a unique value chain, which includes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hospitals and medical schools, transportation companies, and so on.

Setting up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s, and put efforts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and the market.

References:

1.Resource from 省略/EN/index.asp, homepage of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2.Resource from the homepage of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省略/Second.aspx?infoitem_id=65&infoitem_p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