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0:49:44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心得体会;精品资源共享课

作者简介:董建民(197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李文森(1965-),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山东 淄博 25641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26-03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建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响应,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成绩已经成为教学质量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拥有多少门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甚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笔者2011年和2012年用两年的时间全程参与和设计了电气工程系9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了解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流程,从中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现就精品课程建设提出本人的一点认识。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院内涵建设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考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高等职业教育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学校朝气蓬勃地发展,有的学校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艰难前行。职业院校从前几年的校园建设大投入,招生规模,办学规模大发展的高速前进,逐渐转变到注重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内涵建设的发展思路上来,因此学校有多少门优质的精品课程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学校的任务毋庸置疑就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建设人才的平台,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明确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还能够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能够学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为学校的同类课程标准化教学和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

2.树立专业发展目标

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人才培养措施的设计。专业的内容和区分实际上就是专业所包含的各类课程,如果把构成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专业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建设成联合精品课程后每门课程的开设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呼应,知识结构和体系会更加紧凑和完整。专业的发展目标会更清晰和明确,专业的岗位定位及职业能力都会融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建立该专业所涉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行动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素材和资源支撑,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名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学团队合作进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基本为零,教师之间也很少有机会能在同一个平台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缺乏合作和沟通。精品课程的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搜集大量资料,对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东西都要接触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让教师对该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该门课程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精品课程网站也成为课程教学有力的资源平台。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流程

精品课程的开发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步骤,但是不管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程,课程的建设都要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脱离评审指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被大家认可的。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如果能够理清思路制定好实施步骤,会大大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电气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9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都事先制动好了详细的流程图。建设精品课程之前首先成立课题组,由系主任牵头,以思维活跃、文件搜集能力强的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熟悉课程内容的任课教师为小组成员。课题组共同制定好开发流程和具体实施的阶段时间表。

以我系2012年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小组讨论制定的时间表如表1所示:

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据和总体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肯定要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这样就要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就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务处与科研处负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谨慎,要有专家指导,要有企业调研,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有关精神,按照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要体现联合申报课程的总体性,课程内容和能力培养要与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相呼应,相一致。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只有准确地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向。要明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对工作岗位清楚定位。我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分别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2.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在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步,在课程标准中要对课程建设指明方向,没有课程标准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像是盲人瞎马,没有目的。缺乏课程标准指导的精品课程建设会失去建设的意义。我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非常重视每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框架

精品课程建设要有系统性,开始具体建设之前要对总体有一个详细的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框架。我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之前,共同讨论和制定了每门课程的总体框架,这样在建设中会更有目的和效率。设计精品课程框架的前提依据就是评审指标,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把评审指标的内容完全包括进去,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有特色和亮点的栏目,比如在制定岗位对接实践的课程时就加入了“顶岗实习动态管理”栏目和“岗位明星展示”栏目,在创新培养课程中加入了第二课堂的内容等。具体做法是每门课程建立相应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要编号对应网站的位置,对应每一项评审指标,文件夹里面建立空的word文件,每个文件都是具体的支撑材料,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完善这些文件,当所有的文件都完成时精品课程的总体结构也就完成了。我系2012年建设的岗位对接实践课程的总体框架如图1和图2所示:

4.解析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明确建设重点

精品课程建设虽然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形式来进行设计,但也不是随意依据个人观点和喜好来建设,必须依据国家统一精神和标准,也就是评审指标。省教育厅没有出台详尽的评审指标,一直都是以部级指标来进行评审,每个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都要熟悉评审指标,学院也聘请专家对评审指标进行解读。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共有7项“一级指标”和15项对应“二级指标”,如下所示:

课程设置(10分): 2个二级指标;教学内容(25分):3个二级指标;教学方法与手段(25分):4个二级指标;教学队伍(20分):2个二级指标;实践条件(10分):2个二级指标;教学效果(10分):2个二级指标。

以上综合评分(100分)占90%,特色(50分)及政策支持(50分)占10%。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这三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5.教学录像和说课录像的录制

2011年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规定,教学录像上网率要超过课程内容的50%。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可以说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工作量很大的一项工作,我系为此购置了多台摄像机,平时也不断积累视频素材。课程录像的基本要求是要清晰流畅,主讲教师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根据课程标准详细制定录像内容和时间,最好老师与学生统一着装,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比如理论教学可以在教室,上机指导可以在机房,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边讲边练可以在特定的实习实训室等。视频制作要精良,一门课程要统一片头,教学录像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我系在录制教学录像时要求所有课程按着“六步教学法”来进行,具体步骤是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录像中每个环节要清晰体现并用文字注释。

说课录像的录制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都是找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来录制。课程负责人的说课录像就是对课程建设的总体描述,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说课录像中主要内容要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定位、建设背景、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网络资源建设等。视频的制作要呈现动态画面,要有解说,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换,要有音乐背景,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加课程趣味性和亮点。

6.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

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再好的内容,再丰富的资源也要用很好的方式展现出来,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产品或表现形式就是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师来进行网站的设计和开发,这样可以锻炼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网站的建设要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想法,包括网站的框架及要达到的效果。2012年我系申报的是5门课程的联合申报课程,所以网站的总体是由6个网页构成的——1个课程总体网站和5门课程的分网站,6个网站之间可相互切换。总的来说,就是5个课程网站总体风格一致,网站色彩有区分,相互之间有关联。

三、精品课程申报书与优化整合申报书的填写

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书的填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把申报书里的内容填完了就说明该门精品课程70%的工作量已经完成,其余的事情就是把需要用到的内容从申报书里复制出去就可以了。申报书是课程建设的浓缩,填写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要注意前后呼应,保持一致;第二,内容要全面;第三,文字要精简;第四,表现形式要多样(图、表、数字等);第五,版面要规范、整洁,必要时开辟视频窗口;第六,佐证材料要充实,用原件扫描。

联合申报课程每门课要填申报书,还要填整合优化情况表。整合优化情况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情况;一部分是联合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填写整合优化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体现5门课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要说出整合优化的意义和好处,还要给出具体的整合优化思路和具体做法,最后给出整合优化后的效果,对教学的促进和学生能力提高的证明。总之,不同的课程需要侧重的地方不一样,要体现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不要全是枯燥的文字叙述,要结合文字、图片、表格多种表现形式。整合优化表也是评审专家必看的内容之一,所以填写时要认真对待。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心得与体会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整理大量的文件,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电子教案,有的甚至要出专用的教材。精品课程建设也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平时的各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思考方案;需要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或者要通过实践的验证,再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素材主要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和动画;还要有学校层面的大力配合,教务部门的详尽指导,学院的统筹安排。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需要多人参与,多方配合的一项工作。教师通过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更系统地了解课程建设的思路,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可以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更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一些指导文件,也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了解。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五、课程建设的展望

目前部级精品课程已经不再评比,随着精品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山东省也会在未来几年结束精品课程的评比。但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精神,下一步替代精品课程的是升级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也许马上就会在高职院校中展开此项评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为以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肯定是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建设。职业院校要在未来寻求更大的突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课程改革,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优秀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玉,向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15.

[2]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20-25.

[3]袁德宁.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变化[J].中国大学教育,

2005,(4):9-15.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2篇

一、目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

当前,国内诸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调研发现,各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有差异

教育部统一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设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工程方向,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建筑设计方向。由于学校办学具有地域性,内地一些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分布于市、县、镇中小型设计院,担纲建筑设计师的角色,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以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为主导纲要,也就是“小建筑学”的教学安排,由本科阶段的建筑学专业五年制变为专科阶段的三年制,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且不深入,况且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入校时没有美术基础,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认识不充分,外加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强调突出高职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了理论教学学时,将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2.专业核心能力有差异

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各校认识也不一样。显然,培养学生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效果图及建筑图纸的设计绘图能力是共同目标,但有些学校还增设了现场施工、经济管理甚至结构设计能力培养课程,要涵盖各个方面,有些高职院校是从老中专转型而来,师资配备不甚合理,产生了因人设课、因师设课现象,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由此,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国内各院校没有统一。

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本地建筑设计公司外加各地设计院在深圳设立的分公司有160多家,设计市场相当饱和,设计人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分布的态势,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自2000年开设以来,已向企业输送毕业生近350人,每届学生的就业对口率都在85%以上,在深圳建筑设计行业已占据一席之地,深受用人企业的好评。毕业生在企业作为建筑师的助手,在方案阶段能很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思路进行方案深化和表达,完成项目招标设计文本的设计与平面制作,在施工图阶段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大量的绘图工作,已经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独立担纲设计师的角色。基于此,结合深圳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对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重作构思,以期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设计人才。

1.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目标

概括地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筑师的助手。详细阐述为:具备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能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对以上能力进行分解,理解为: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是指能自主进行常见类型的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与表现;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是指能理解导师的意图进行设计的完善;后续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学生不是当一辈子绘图员,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是立足之本,能熟练完成图纸抄绘、效果图表现、文本制作等辅助设计工作。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是指能胜任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

2.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能力细分,初步得出需要的课程支撑体系(见下页表1),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安排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展开设计。

(1)思路一: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所有课程的设置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2)思路二:注重学生学习智能的开发高职学生入校时成绩不高,虽对专业参与热情高,但学习动力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弱、空间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好,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智能的开发,用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的方式组织课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进程中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教学,将复杂的原理形象化、具象化,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入门,逐步架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思路三:注重课程的复合集成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复合集成,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如:依据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的关系,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整合为“建筑构造1”。依据专业涉及到的技术理论知识,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整合为“建筑技术概论”。依据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技能,将“素描”、“色彩”、“构成”整合为“建筑美术基础”。依据专业设计到的计算机技能要求,将“3DMAX”、“Photoshop”、“Coreldraw”整合为“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

(4)思路四:注重技能的螺旋上升所谓课程体系螺旋上升式排列,是指课程内容在各个教学阶段循环加深,这种排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本学科中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深入更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时,从建筑设计入门到基本技能与理论培养,到方案设计能力,再进一步到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从居住单体到居住小区;从多层建筑到高层建筑;技能培养在不断反复同时又螺旋上升,最后完成综合课题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学校为企业输送了所需人才。

(5)思路五:定义各门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由于受总学分数的限制,各门课程理应得到理性回归,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就应把每门课的关键能力目标提炼出来(见下页表2),要求各授课老师完全熟悉专业全部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自己的讲授方法达到所授课程目标,这是指导教学过程与考核内容的统一标准。

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方案

由于各校学分总数与学时数存在不同,课程的细节安排也各不相同,但课程的前后安排顺序是一致的,课程的重构方案(见下页表2)。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3篇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转贴于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4篇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在吉林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壮大创新型工程科技队伍。本文以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作为范例,以此探讨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物联网;CDIO;工程科技人才;课程体系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5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109-02

一、吉林省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适应这个大背景,我省确定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确定了生物医药等20个重点发展领域,计划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技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修订培养方案,为新兴产业培养出“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为吉林省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本文以“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为例,运用CDIO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浅谈吉林省人才培养的支撑问题。

二、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

CDIO是目前国际丁程教育改革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一理念是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它以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把工程实践当作载体,培养工程思维、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层面能力,培养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引导创新理念,敢于承担工程科技人才对于职业与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三、CDIO指导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课程体系的设置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在“技能”方面具有扎实的技术知识以及敏锐的推理能力,具有职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善于与团队合作和沟通,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因此,物联网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提高课程、创新培养课程四大模块构建而成。公共课程模块是创新与实践的必备知识。其主要包括健康安全、数学文史、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包括物理、模拟与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等相关课程。专业课提高课程保证学生系统、综合地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软件算法、传感技术、电子制作等设计能力,其详细设置与构思如下:创新教育课程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及个人专长的培养为终极目标。

(二)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新兴领域,与相关领域差异较大,其专业知识体系仍在归纳与研讨中,当前主要划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三个主要分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依据其专业的目标定位,结合前沿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并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尽可能增大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的辐射面。

CDIO理念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综合概括,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表达。引入CDIO理念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将从任务驱动展开,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来展开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整个课程体系围绕项目设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该专业的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课程群能力设计与综合设计,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分别作为课程的主线、支撑、基础,将系统协调认知与核心课程统一起来,将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相融合,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综合培养。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涵盖范围较广,按方向大体可划分为六部分,即嵌入式硬件系统、嵌入式软件系统、物联网技术、电子制作、软件算法、传感技术,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嵌入式硬件系统包括:微型机技术及应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包括:嵌入式系统工程学、J2EE高级程序设计、无线网络算法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物联网技术包括:物联网工程概论、物联网控制原理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物联网网关设计技术。电子制作综合设计包括:模拟/数字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实验、通信电子线路。软件算法综合设计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传感技术综合设计包括:传感器设计基础、射频识别与红外感应、RFID基础技术、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电子制作综合设计首先开设模拟/数字电路,学会电路基础知识及设计模拟/数字电路的简单方法;然后开设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基础课程,加强数字电子设计知识,拓展设计思路;然后在基础电路实验中强化电路设计系统方法,并加入创新型实验;最后通信电子电路则涉及许多通信理论知识、通信电路中常用的基本功能部件以及实际电路,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电子制作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

1.为每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设置三级项目,学生可在课程学习中完成。三级项目的实际体验能够加强专业必修的单项技能。在三级项目设计的同时,另外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单元和单元组项目的有效实践任务。

2.紧密围绕着课程群的知识与技能,为每个课程群设置二级项目。二级项目将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注重理论的同时突出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3.一级项目的设置应该是以专业支柱性核心主干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级项目至少在学生四年学习中设置四个。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1-2544-02

Exploration on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JIANG Xiao-y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a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specialty,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s’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aking computer specialty of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s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 problems in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Also, it elaborat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hinking"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y"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 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Taking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as example, analysis of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oblems, from the ai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elaborated "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thinking."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y"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 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Taking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as example, analysis of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oblems, from the ai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elaborated "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thinking. from the ai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vocational collegeVocational school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该门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作用明显。因此,如何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对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两个专业进行了教学研究,从近几年学生“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考核结果来看,成绩很不理想,不及格率不仅要比其他专业基础课程高,而且学生的平均分也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自信心不足

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内容很抽象、难学,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一些在中学畏惧物理课的学生一看到课程名就产生了恐惧感,更不用说兴趣了,也有一些学生不清楚其重要的专业基础地位,没有意识到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该门课程时缺乏主动性。以上这些原因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1.2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一对矛盾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其内容包含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在电类专业学科里,这三部分知识一般是分为三门课程专门学习的,然而限于培养目标、教学课时等客观因素,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将这三部分知识提炼融合为一门课程学习,课时仅有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因此,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三部分知识,确实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3主讲教师针对高职学生特征不够,教学目标不够明晰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一般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教师很难将较深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这些特征,按照本科院校学生教学的话,则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教学目标也未能突出应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我们需要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明晰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

2课程建设思路

2.1课程建设目标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其建设的目标。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以及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后续课程等,“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一切建设与改革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为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路知识的能力。

2.2课程内容安排要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根据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业岗位、和学习时间,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适当删除内部结构、内部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以及一些陈旧的内容,减少模拟电路内容,增加数字集成电路和实用电路分析,增加实验实训内容等,这样既使教学内容反映了学科的系统性,又适应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

2.3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建设工作中,要合理选用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的教材,对于重点及难点的内容要多补充给学生辅导材料。此外,由于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教师可以将教材编写纳入课程建设,编写适合所在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教材。

2.4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

“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培养,突出动手能力,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2.4.1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主讲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EWB、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仿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变为生动形象的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4.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如对于一些以记忆和应用为主的知识单元,采用以学生自学、练习为主,教师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内容,老师仅需稍加指点和讲解即可。这样,就使得这门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在课堂上适当增设讨论课、习题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来,不让问题积累。通过习题课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3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习题集、电子计算机行业的新技术的介绍等,进一步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课后辅导、习题库等内容,为学生自学提供完全的解决方案。

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创新、技能培养,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实验已不再仅仅是验证性的一种形式,而是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学习理解其理论。此外,在实践中把技能培养作为核心,从万用表的使用开始,到复杂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的技能逐渐提高。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任务的实现。只有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好的能力素养,才能促进课程建设。同样,“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特别要注重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合作交流,学习吸取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3结束语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促进了计算机类各专业建设,其内容除了文章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包含很多方面,它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下转第2548页)

参考文献:

[1]张春梅.《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及对专业的支撑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6):93-94, 131.

[2]余辉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9)(下):120.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纲要》;关系;认识

依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高等院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其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简称“纲要”)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课程。正确认识和处理两门课程的关系,是提高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其课程宏旨的前提。

一、“概论”与“纲要”之联系

课程性质是区隔课程的核心标志。“概论”与“纲要”之联系首要在于相同的课程性质,对此两门课程均有明确表述。“概论”在前言中指出:“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纲要”在导言中亦指出:“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可见,两门课程同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承担传播党执政理念和国家发展理念、形塑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重要功能。

相同的课程性质表明了两门课程间的紧密联系,亦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这首先表现在教材体系的关联性。“概论”教材体系以“总――分”结构排列,共分12章,第一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总论,第二、三、四章是关于第一大成果思想的分述,第五至十二章是关于第二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述;“纲要”教材体系以时间序列编排,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众抗争,中编主要是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编主要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发展历程。整体而言,教材体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一致,具体来看,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紧密关联。“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纲要”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与“纲要”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概论”第五至十二章与“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存在高度的关联性。除却上述直接的内容关联点外,“概论”教材体系中的知识点几乎都能在“纲要”教材内容中寻找到历史背景的支撑。

其次,表现在教学体系上的紧密结合。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一系列环节,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上高度关联的教材体系意味两门课程教学体系上的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概论”重“论”,“纲要”重“史”,但并非只是单纯的“论”或“史”。对于“概论”而言,要在理论这个“骨架”轮廓上,联系理论产生的历史环境充实“神经”和“血肉”,回到理论发生的历史现场,借助历史发展过程阐释理论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其多注重将政治理论与历史背景结合,做到“论从史出”。而对于“纲要”而言,要在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等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升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的理论经验,借助理论升华历史经验,表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代价值,因而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其多注重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指导理论思想相结合,做到“以史促论”。其实,无论是“论从史出”,还是“以史促论”,两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上都在有意识地强调“史论结合”,都在实践通过史实回顾使学生了解、领会理论的划时代意义,通过理论概括深化、洞察学生的史实认识深度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功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概论”与“纲要”之区别

相同的课程性质、直接关联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并非是“概论”与“纲要”无差别的证明,两门课程仍存在诸多区别。之所以如此,在于两门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意识有别。“概论”主要解决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为何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领导人民群众为何革命及如何革命、为何建设及如何建设、为何发展及如何发展等理论问题,“纲要”主要解决的是在特殊的社会状态下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何选择了改革开放?等历史问题。两者差异性的问题意识衍生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7篇

【关键词】铁路改制;高职;铁路货运组织;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伴随着我国铁路总公司的建立,铁路货运改革不断深入进行。铁路货运工作从传统的“站段”模式进入到了以货运营销为中心的独立经营模式。当前,货运部门从车务段、车站“以行车安全为中心”的体制模式中独立出来,是一次体制变革的历史性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做为为铁路建设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铁道高职院校,为适应当前铁路货运改革的新形势,迫切需要进行《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解决了理论层面上困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得到高职教育者和企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同。我校已经完成的《货运》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货运》课程的原改革方案基本上是套用了国内高职其他课程改革的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补”,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在当前铁路货运改革的新形势下,铁路货运工作的体制与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货运》课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其中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思路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体现高职教育的属性和特色,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高职学生所学与所用的差距缩小乃至消除,符合铁路改制后对《铁路货运组织》(以下简称《货运》课程的基本要求,保证实现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课程内容开发的总体思路

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围绕铁路货运员从事的相关工作及其所应用的专业知识。根据项目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其课程内容开发主要依据铁路货运员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

1.课程的总体结构

项目课程开发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工作项目,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模块组成。项目和模块的设置一般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和模块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项目和模块均应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其内容主要包括相关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拓展知识、训练和学习结果评价等,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内容开发原则和“一般——特殊”的策略。

2.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主线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设计课程内容。《货运》课程的逻辑主线是货物装载加固及其相关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三、课程内容开发的案例

例如:由几种典型的普通货物装载加固开始,以具体货物为例学习货物装载相关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货物装载的基本要求、车种车型与车辆的结构、加固方法与加固材料的使用,熟悉相关货运规章。

其内容包括对实践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训练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等。具体见《铁路货运组织课程开发案例》(表1)所示。

四、课程教材开发总体设计

教材的形式采用活页式教材,每个项目为一个单元,每个任务为一个小节,各单元和小节间均可分解为独立部分。教材以各种类货物为载体,所列货物均是铁路运输中的典型货物。这样的好处是可根据货物种类变化增加典型货物数量,或根据某铁路局管内运输货物种类的不同来调整典型货物种类,形式上灵活方便。

五、新旧课程内容体系比较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TU11-4

一、 引言

建筑物理是建筑环境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建筑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建筑物理是培养高级建筑设计人才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建筑物理知识,否则就不可能圆满的解决建筑中有关声、光、热的设计技术问题,也不可能保证建筑的设计质量。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本课程教学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小,认识不到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感觉此课程内容无聊、繁杂,无实际应用价值,公式生硬等问题,由此造成缺课率高,及格率低,教学效果差等后果。

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感兴趣的设计课程自主、自发学习呢?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成为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市场应用人才的需要提出新教学思路,以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 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体现了建筑设计学科的技术科学属性。建筑物理课程内容包含三大部分: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和建筑光学。三大部分的每一部分都与建筑规划、设计甚至施工管理密切相关。特别是集成设计方法和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研究成为主流后,更体现了建筑物理等一系列建筑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建筑热工学主要关于建筑传热、保温与节能、围护结构的传湿与防潮、建筑防热及建筑日照。根据国家的节能政策要求,设计院的建筑施工图里必须包含建筑节能设计,并且符合国家节能标准规范的要求(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节能标准及规范),否则第三方审图不通过。所以,建筑热工的重要性已经体现出来了。建筑声学主要包括声学基本原理,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室内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内容。国家也颁布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驻波管法吸声系数声阻抗率测量规范》。对声学的教学,大部分高校只停留在理论教授的阶段;对声学的设计,声学要求严格的建筑大部分聘请国外专家设计,而国内普通的建筑很少进行声学的设计和研究,所以,学生能接触到的设计实际案例很少。建筑光学主要包括光学基本原理,自然采光和建筑照明。国家正式颁布的标准有《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目前只有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国家实施了图纸审核强制性政策,而对建筑声学和光学的设计审核并没有普遍控制,只是对特殊性建筑进行了控制。

总之,建筑物理知识对提高设计质量,促进建筑工业现代化就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在专业的教育中,必须加强建筑物理的教学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应用建筑物理技术。

三、 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一) 理论与课程大作业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建筑物理内容比较清晰、明确,跟建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大作业可以紧密联系,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1. 以建筑热工为主导的设计作业

与设计教学教师沟通以《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为依据,布置公共建筑的设计作业。设计过程中,设计指导教师和建筑物理教学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设计作业,做到设计、技术的良好结合,提高大作业的设计水平。以目前已出版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准则,布置住宅建筑的设计作业,同样,设计、技术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方案设计,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2. 以建筑声学为目的的设计作业

普通建筑的设计对声学要求不高,结合建筑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布置能够充分应用其理论的设计作业,例如:音乐厅、报告厅、演播室等。并结合相关的声学设计成功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的理解声学的原理和应用。

3.以建筑光学为主题的设计作业

以光为主题,结合某些建筑对自然采光、建筑照明要求侧重点不同的特点,布置相关设计作业。或者以建筑光学为设计理念进行年级内的设计比赛或参加国内大学生建筑设计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果。

4. 体现建筑技术的毕业综合设计

经过阶段理论学习和设计训练,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建筑节能、建筑技术的理念,追求三者的和谐结合,更深远的影响学生的设计思想。

(二) 理论与实际设计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这方面的思路主要体现建筑热工的设计,因为国家目前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必须包含建筑节能的设计,并单独提出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体现了节能方面的重要性。结合这一点,在建筑热工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寝室或组为单位,以设计院施工图审查为标准,共同完成某建筑的节能设计,并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 理论、试验、研究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建筑物理的声、光、热知识,除了设计应用外,更多的应用于研究中,结合这一思路,辅助简单仪器设备,做些相关的试验、研究,以试验报告的方式体现教学理念。并且,相关的试验应以自己的设计作业为案例进行,避免设计和试验的分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结语

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新思路,理论指导设计,设计结合试验,试验总结研究。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教师的教学得到提升,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加平.建筑物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

[3]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S].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