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

对待生命的态度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0:49:44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1篇

一、生命教育面面观

初中生对“生命”一词或许并不陌生,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思考或许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打架斗殴、吸烟吸毒、溺水而亡、轻生等现象常有发生。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的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全人的教育,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自杀事件和伤害事件严重影响着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初中生漠视生命的心理状态,促使我们不得不对课程教育进行再思考。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使学生去追求和实现更高的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影响因素

影响初中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有很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是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战争、恐怖分子的袭击,虽然世界总体上处于和平,但是局部地区还存在动荡和恐怖分子的威胁。加上当今处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容易获取这些负面信息,引发他们反思人身安全是否得到保障。

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有些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使得他们的抗压能力非常脆弱,面临困难问题就有想不开的心理表现;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过度忽视,这类型的父母只注重物质上的给予,缺乏精神上的关心,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爱与尊重;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过大,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方因素面,学校教育中主要是安全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很少把生命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来开设,即使很多课程都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也很少去挖掘教材当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加上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教师在处理生命教育的内容时也只是要求学生背诵知识点,未能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未能把生命的价值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个人因素方面,初中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够引导他们尊重生命,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导致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对待生命的态度,也与自己的心理调节有关,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学生,轻生念头的概率较小,而不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学生,出现轻生念头的概率较大。

三、生命教育的尝试

七年级教科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其内容贯穿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如《美好的青春》这一课,讲解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其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发生的明显变化。生理上第一性特征的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出现,都会给这些青少年带来烦恼。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与烦恼: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既想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想把自己的想法倾诉给他人听,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渴望独立,但青春期心理成熟的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的速度,在心理上还是显得幼稚与不够成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情绪变化与心理冲动的烦恼,他们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喜怒无常。这些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所带来的烦恼,有可能导致他们轻生的念头。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消除烦恼,体验生活中的美好。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识烦恼,青春期出现烦恼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坦然面对烦恼,保持愉快的心情,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一个好的心态会影响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其次要告诉学生在面对烦恼时,要学会与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进行沟通,学会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烦恼就会减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转移注意力,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活动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调节和控制心理上的冲动。最后要让学生明白,青春期带来烦恼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了快乐,正处于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梦想的年华,只要学会克服成长中的烦恼,把握好自己的青春年华,未来是美好的,生命的意义也将得到体现。

《正视自我,成就自我》这一课是在引导初中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在认识自我时,不管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该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在对待“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时,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距,根据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去实现,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2篇

关键词:《狼图腾》;生态观;可持续发展;“大命”“小命”观;节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27-01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这与人类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放在生态系统的顶端不无关系。《狼图腾》一书,讲述了很多狼的故事,我们应该从狼的身上受到启发,学习这种自然的生态观。本文将从其中的一个故事入手,引出可持续的、适度发展的生态观念。呼吁人类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的循环之中,对自然承担责任,并给予道德关怀。

一、从“狼”、“羊”的生态平衡到“狼”、“人”、“羊”的恶性循环

《狼图腾》是姜戎先生于2004年4月出版的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狼的智慧,狼的品性,狼的战略,狼的生存观。阅读此书,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的第一人称讲述者陈阵随蒙古老人毕利格目睹了一次狼群围歼草原黄羊的战斗。入冬后的草原,一大群黄羊在山坡上吃草,却不知狼群已对它们形成了三面的包围圈。狼群并不急于发动攻击,而是等待着最有利的时机,等待着黄羊吃到跑不动,失去最有利的速度的保护。狼极有耐心、毅力和纪律性,它们忍受饥饿,严寒,等待头狼的号令。眼见黄羊们都已经再也吃不下,狼群突然发动攻击,将羊群赶到山顶,而山下就是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湖,一个巨大的雪坑。羊群被狼吓得纷纷掉进雪坑,被冻进了天然冰箱。狼群只吃掉了战斗中咬死的黄羊和雪坑周边的黄羊,而雪坑深处的连动都没有动。这些养了一身秋膘的黄羊是狼来年春荒时候的最佳美食。

就这样,狼和羊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保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然而,人介入之后就不一样了。人们发现了狼的天然冰箱,偷走了狼的战利品。春荒时节,饥饿的狼找不到食物,转而袭击人和家畜。被惹怒的人猎杀狼群,狼群减少而使黄羊肆虐,再加上人的过度饲养、放牧牲畜,草场愈加恶化。草场退化,人、羊、狼都没有了生存之地。原本平衡的草原生态圈,就这样被人们的贪欲毁于一旦。恶性循环使人们也自食苦果,失去了美好的家园。

二、“狼”的生态观

在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狼在围歼黄羊的过程中,几次有计划放走了部分或年幼或强壮的黄羊。有年轻的牧民说,狼到底比人笨,要是堵住所有的缺口就可以全歼黄羊。蒙古老人毕利格却说,“你要是头狼,准得饿死。一次打光了黄羊,来年吃啥?狼可不像人这么贪心,狼比人会算账,会算大账!”

这就是“狼”的生态观,不贪心,不杀绝。狼深知,如果一次杀光了黄羊群,等到来年,黄羊数量难以恢复,狼也就没了足够的食物,没了活路。唯有在保证今日有食的情况下,适当保留黄羊,以待其继续繁衍、生长,狼群才能年年有羊吃。否则,生态链一旦断裂,无论狼还是羊,都只有灭亡的命运。

这个道理很简单,而人却往往被自己的贪欲所俘获,不顾后果的捕杀,只为满足自己这一时的需要,不为将来打算。这样的例子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比比皆是。伐树造田,围湖造田,无节制的滥捕滥杀,最终的后果就是生态平衡被打破,物种灭绝,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自身也受到威胁。例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因为与“发财”谐音,固沙植物“发菜”被人们疯狂挖掘,最终导致沙化日益严重,侵蚀土地;因为过度捕捞,海洋生态被破坏,北极熊面临灭绝等等。

人们在实际行动中,很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诱惑,放弃原则,不计后果。无数的教训警示我们人类贪欲的可怕。人类应该以“狼”为师,采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待万事万物,尊重其他生命形态,保证生态链的平衡稳定。

三、“大命”“小命”观

在上面的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主人公在雪湖里发现一只怀着小羊的母羊时,觉得它非常可怜,不禁脱口说道:这些黄羊真是太可怜了。狼真是可恶,滥杀无辜,把人家的命不当命,真该千刀万剐……毕利格老人听后脸色陡变,他瞪着主人公,急吼吼地说:难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他听了这话,又结合自己在草原的见闻,感悟到:草原民族捍卫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宝贵。老人还说:蒙古人打猎也是为保护草原的大命。这些都包含着保护人类生存基础的深刻文明。

草,羊,狼,甚至人都只是大自然生态循环中的环节,人类不应该,也没有资格仅依据自己的好恶便肆意破坏这些环节间的平衡关系。而是应该用大命与小命的关系尺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各种生命都要从其他生物那里索取给养,但是任何生物的索取都不能过度。狼明白这个道理,懂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而人类却总是忽略这一点,只顾眼前利益,疯狂索取。正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才更应该自觉地节制欲望,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对任何物种过度伤害,使其失去生存下去的可能。任何事情都要适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不要去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正常循环,才能让“小命”活,也不使“大命”亡,也才真正能让“小命”长久生存。

四、节制――让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

人类多年来一直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这种世界观,让人类为了谋求发展,对大自然肆意索取和破坏,为所欲为。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认为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应该是人的利益。人对非人类存在物的关心只应限于那些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70年代以后,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念开始被怀疑。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生态恶化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这种态度。

人类社会要发展,确实需要先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但是对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适度。人类生活在自然中,依赖自然的给养,就应该把自己置于自然循环之中,而不是高于其他一切非人类的存在,仅依据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生态循环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这并不是要完全的禁欲,而是要节制人类的欲望。古代儒家就有“时禁”的思想,“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主张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命的节律来安排人类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续地生存。

人类应当对自然及后代承担责任,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和索取。任何时候,都要从“大命”出发,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不可破坏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适度的原则,满足自己基本的发展,同时也不伤害自然。对于生态系统的每个环节,都不能依照自身要求肆意掠夺和破坏。将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把自己视为其中的一环。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地球的生态危机才能不再加剧,环境问题也才能得以好转,人类才能真正与大自然和谐永存。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海明.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3篇

 

一、从生命的高度认识教育

 

叶澜指出,“课堂教学对于个体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事业,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追求生命价值的统一的过程。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指导作用,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目的、功能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观点,以及不同的学生观,进而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行为和侧重点。

 

指导学生全面理解教育实质是师范教育的第一课。在教育概念的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指导师范生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教育,教育者就不会过度关注教育的短期目标,不会只盯着分数不放,而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只关注学生的片面发展,会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人际交往的技能、调控情绪的方法、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创造生活的技能等。不会再把传递知识当作课程的惟一目的,会更全面地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教学当作师生追求各自生命价值的统一过程。在教育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哲学角度提升对教育的认识高度。

 

二、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树立起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无视学生生命的现象:个别学校硬件设施不合格,个别教师甚至残忍地伤害学生,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师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生命尊严得不到尊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上,课堂以讲授为主,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不到扩张和丰富。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热爱学生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师爱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师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在师范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指导师范生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即:尊重学生的生命、保护学生的生命、帮助学生升华生命。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形成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不会产生危害学 生的行为,当有危害学生生命事件发生时,教师才能自觉地去保护学生;用生命化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对学生的理解和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在教育过程中会更自觉的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上,指导学生充分激发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活动,充分鼓励和支持学生,引导学生无限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三、鼓励师范生追求生命价值

 

教育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对教育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主要方式。教育行业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教育实践能力。

 

目前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就业形式严峻,很多师范生对师范专业没有信心;加之现有的师范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师范生对教育教学认识片面,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上,认为教育工作只是机械的重复,对教育工作内涵理解不全面,很多学生甚至表现出做什么都不做教师的想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师范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和金钱追求欲望,表现出后悔选择师范专业的想法,把主要经历放在与

 

师范专业无关科目的的学习上,忽略了师范专业科目的学习。

 

在师范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指导师范生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师范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从事教师行业不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学生会更加自觉地追求教育幸福的体验与感受。师范生会更热爱教师行业,更加认同师范专业的定位,更自觉地塑造自己的品德修养,自觉地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自觉地加强师范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增强师范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能力

 

自从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施怀哲提出敬畏生命以来,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便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现如今诸多事情依然让我们看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影响重大的乳制品三氯氰胺事件,类似不良商贩不顾他人死活以造假药、制造假酒谋取私利的现象随处可见;以及一系列因职业道德沦丧,视生命如儿戏,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还有越来越多的流行病症频频出现,生存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厌生弃世的人也越来越多,自杀比率不断上升。凡此种种,无论是轻视他人生命,还是放弃自己的生命,其本质都与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背道而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增加,恰恰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因所有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而声名远扬,该校校长叶志平更是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牛校长”,而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长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这位普通校长创造的生命奇迹再一次让我们关注生命教育。

 

汶川地震以后,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掀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生命教育认识不清楚,还仅仅停留在保护生命的层次上,甚至许多老师把生命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简单雷同,造成生命教育层次较低;许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还存在依葫芦画瓢的严重问题:在汶川地震之后绝大多数学校进行的生命教育都是围绕着地震之后如何逃生进行的,对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几种险情涉及的少之又少,没有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采用如何进行逃生这一种形式进行的生命教育,使小学生命教育呈现出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现状;很多学校只是象征性的进行一下逃生演练,流于形式,针对性差,教育效果欠佳;教育内容单一;

 

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各地区经济、文化、地理的不同特点,但是在实际的生命教育中却存在盲目照抄他人经验,不能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许多学校在汶川地震之后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次所谓的生命教育,很快变得销声匿迹,一时兴起,缺乏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与教师生命教育能力低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师范教育缺乏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加之继续教育中缺乏生命教育,造成教师不知道何为生命教育,更不知道生命教育的内涵,不知道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几乎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教材,而惟独生命教育没有。看似生命教育的内涵广泛,无所不包,但在实践中开展生命教育,难上加难,因为教师更熟悉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而开发课程的能力相对较弱。生命教育没有确定的范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权威的教材出现,这也为在实践中开展生命教育设置了障碍。因此,要改善生命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对师范生进行开展生命教育能力的训练,帮助师范生形成开发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4篇

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5个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倡导依法保护英雄人物的合法权益。最高法民一庭庭长程新文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解构英雄”现象,他指出,一段时期以来,人民法院受理了一批涉及侵害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的民事案件。通过判决,引导社会公众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有明确态度:我们要抵制对英雄人物娱乐化!我需要英雄人物!这种“需要”深深扎根在青少年生命成长的渴望与困顿、自我认同与家国情怀之中。

人的生命是“身体―心理―精神”整体样态成长的,青少年的精神发育需要崇高人格的引领。从身体发育看,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需要释放生命能量;从人生发展看,青少年开启青春年华,拥有无限可能,同时也在不断寻找自我。这一阶段既是人的内在精神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容易迷失的危险期,特别需要榜样和榜样学习。英雄人物正是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重要榜样。融入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英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不单单是某一个人,而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具象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追求的具体的、鲜活的显现。英雄人物的高尚形象并不是要将某一个人神化,而是人们在对英雄事迹的人格审美中共认出某种精神境界的崇高与神圣。这样的精神高度,是教育理应持有并坚守的。对英雄人物进行娱乐化是对英雄人物的亵渎,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轻视。

人的生命也是“自我―社会”整体样态的成长,青少年的自我生命体认需要在民族生命的历史接续中得以定位。青少年的独立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相互融合的同一过程,自我意识需要在逐渐扩展的生活中获得健全发展。如何认识和对待英雄人物,是青少年自我发展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英雄人物与英雄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价值,是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对待英雄的态度背后隐含着如何对待历史、对待理想、对待信仰的价值定位,隐含着如何处理自己的现在(“我是谁”)与过去(“我从哪里来”)、未来(“我到哪里去”)的生命联系。在尊重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在民族认同中获得自我同一性发展,获得个体小我与家国大我的和谐统一。

因此,面对英雄事迹,青少年教育不能停留在行为表面来认知与赞扬,需要走向人格审美,逐步追寻精神境界的高度。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中,任何以娱乐、戏谑等方式贬低或否定英雄人物,乃至对英雄人格崇高性、神圣性的排斥,都需要在青少年教育中予以直面、澄清和引导。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意识;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5

[基金项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潘建飞(1982—),女,山东威海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师范教育。

一、课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伤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 生,屡见报端和媒体。从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到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对人生命的漠视。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健康、科学、理智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在工具理性主义驱动下的现行教育进行反思: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无法使教者和受教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从师范生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意识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的范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学、物理、数学、艺体等多个师范类专业。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23份。其中,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有效问卷中男生有135人,占总数的19.2%,女生有567人,占总数的80.8%。调研对象的学历层次涵盖五年制专科生、大专生、本科生,其中文科生占45.3%,理科生占30.7%,艺体生占24%。

此外,还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师范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

1.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生命神秘而且难以预料”时,586名学生都选择了是,占总人数的83.5%。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神秘的、难以琢磨的。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见,多数师范生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很想充分把握人生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13.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20.3%的学生认为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15.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30.5%的学生认为是“平淡从容地生活”,13.8%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有5.9%的学生认为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但缺乏对生命真谛的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问卷调查中,93.8%的学生表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当涉及他人生命时,76.8%的学生表示也会珍惜他人的生命,18.9%的学生表示“跟我没关系”,仅4.3%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对于马家爵人格受到侮辱后连杀四名同窗的行为,72.1%的学生认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为,不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伤害他人生命”,21.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不仅是违法,还是灭绝人性”,6.7%的学生认为“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这代表了当下师范生对待生命的主流意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甚至不能做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也是任何人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调查中,73.3%的学生认为“死是生命的归宿,顺其自然”,10.2%的学生“忌讳谈死”,5.1%的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5.6%的学生则“经常想到死,不觉得可怕”,还有5.8%的学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大多数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死亡观,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择自杀,所以调查师范生对于自杀的看法,也是了解其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杀,78.1%的学生认为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12.5%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我决不会这么做”,5.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解脱,或许也会这么做”,4.2%的学生表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过要自杀”。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想法令人担忧,需要及时教育和引导。

3.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卷中,在被问及“是否具有应对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逃生技能或办法”时,85.9%的学生表示“只懂得有限的生存技能”或“不具备相关的生存技能”,只有14.1%的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存技能”。这说明,在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大多数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保护生命的技能。当生活中有苦恼或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解脱时,11.7%的学生表示会“憋在心里,自我舒解”,59.4%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好友倾诉或寻求帮助”,5.4%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3.6%的学生表示会“找老师交流或寻求帮助”,有18.5%的学生表示会“到网络上寻找排解方法”,1.3%的学生表示会“找宗教人士或算命先生咨询”,0.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残或自杀”。可以看出,在面对苦恼或重大挫折时,师范生更多地趋向于自我排解或与同学好友倾诉,主动选择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很少,尤其是不愿求助于教师。更有少部分学生不够理性,依赖网络,甚至迷信算命之说。不科学、不恰当的排解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困惑会越陷越深,生命的承受力也会随之降低,当抑郁的情绪始终无法纾解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残或自杀”这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调查显示,师范生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也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师范生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对生命教育了解多少,70.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在问及是否“熟悉或接触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或死亡教育课程与体验”时,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此项课程比较熟悉,3.2%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接触过,其余95%的同学表示对此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当然,单就“生命教育”一词来讲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学校在开展有关的生命教育时并不一定会向学生阐述生命教育的涵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提法及其措施、内容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甚少。如果师范生连生命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将来去实施生命教育。

2.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对自己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教师这份职业,45.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喜欢,但别无选择”,8.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回答“对师范生身份所承担的生命意义了解程度”时,90.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6.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仅有2.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从以上数据得知,存在一定比例的师范生不是很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工作热情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并且,数据显示即便喜欢,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生命意义,能在将来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有目的地影响、引导自己的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师范生对待现实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当问及“对于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现象,您怎么看”时,高达91.7%的学生表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威胁”,这说明大部分的师范生还是能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生命。尤其是在向师范生简单介绍生命教育的内涵之后,9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师范院校开展生命教育,100%的学生也表示会在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时关注对自己学生的生命教育,这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四、结论

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缺乏科学的指导。另外,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有极少数师范生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也有着比较正确的死亡观,但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也未能很好地体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亟须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教育。

〔参 考 文 献〕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6篇

还有些人,不幸得了危及生命的疑难重症,诸如恶性肿瘤之类,于是就惊慌失措,非但不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反而轻信所谓“偏方”、“祖传秘方”和标榜疗效神奇的“功法”,甚至求神弄鬼。这也反映出一些人对待健康和疾病的心态:面对医学科学尚无理想诊治方法的疾病,便“病急乱投医”。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使患者丧失宝贵的治疗时机,甚而失去性命。

那么,人们到底应当怎样对待健康与患病的问题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治疗疾病,只能依靠自己,依靠科学。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遗传差异,这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除了发病率并不很高的遗传病之外,这种影响是有限度的。然而,为什么有些人身体健康,有些人却疾病缠身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自己对待生活、对待健康的态度和行为不同。比如说,吸烟有害健康,这已经是妇孺皆知的常识,有的人从不吸烟,有的人却烟不离嘴,后者患病的机会显然大于前者;又比如,中国有句古训,叫作“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意在劝诫人们保持规律的有节制的生活。有些人能自觉做到这一点,有些人却我行我素,该睡觉时不睡觉,该起床时不起床,贪图“口福”,自己把疾病招惹上身。由此可见,对待生活和健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掌握一些保健常识,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而不是放纵自己,沾染恶习,拿自己的身体当儿戏,疾病就难以找上门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健康,只能依靠自己。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7篇

语文课程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教学建议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是融为一体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方向、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开发利用,使他们珍爱生命,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关键性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二、 人生观要正确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价值和态度以及人性的看法。最根本的是人活着为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将会受到深刻的人生观教育,会更加珍爱生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各种不良思潮随之渗入中国,使得一些青少年迷失方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贪图享乐,追求个人幸福,一旦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走极端,乃至生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抓住一些典型篇目,有机地进行人生价值的渗透。《理想的阶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如何实现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懂得人应该为什么而读书,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宽广的胸怀,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有的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含义。宋代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学生仔细体会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宝贵的人生箴言,对学生很有启发和激励。

三、 在生活中感悟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此外,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身传言教”,才能自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同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也会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内涵,让学生自由、快乐、文明、健康,让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成长。

对待生命的态度第8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0

1 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人的一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必然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生命价值观的有无以及生命价值观的积极与否是一个人能否发现和创造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关键。

2 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2.1 对生命的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死观,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对待生命冷漠,生活态度悲观。

2.2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安排生活,认为生活充满意义。一部分学生对待生活悲观消极,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生活于他们毫无意义可言,更别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久而久之,这类群体很容易引发各类问题,值得引起广泛注意。

在问到“在你人生中若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时,48%的同学会找同学朋友交流,29%的同学选择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5%的同学会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在网络上寻找交流和找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各占3%,找老师交流的同学占2%。在问到“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时,仅有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而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的学生分别占34%和15%;3%的同学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享受人生;19%的学生认为在于从容的生活;11%的学生把追求自我信仰视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2.3 在生命价值实现的追求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有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3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靠个人奋斗;21%的同学认为要靠自己为主,别人为辅;8.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顺其自然;0.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靠别人为主自,己为辅,4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争取帮助。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时,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为社会增添负担;31%的学生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视为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是不做违法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3%的同学并不清楚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3 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基于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分析,高校应选择适合培养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1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各高校不仅应开设专门的课程予以教授,也应在各个学科内适时地开展教育,让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的价值,热爱并保护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晓和意识到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弥足珍贵、不可随意剥夺。

3.2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最初获得的教育都来自他的家庭。因而,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可脱离家庭这个大背景,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延续,父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能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从而完善其生命价值观。同时,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

3.3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培养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可通过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生命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内心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激励。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当注重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总之,任何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先导,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虽未进入社会,但社会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而,对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单一化,仅靠学校教育尚显不足,必须将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的力量,完善并培养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推动人生实践的进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颜伟红.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福建论坛,2008,(4):130.

[2]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

[3]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