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6 12:36:38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2、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和学校关于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我将积极响应组长的号召,积极参与体育教研活动,积极参与教研中心组织的课例大教研,做好“音乐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在教研组中积极讨论训练心德,积极参加各类优质课的评比,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上好每周体育课,和组内教师要开展多听课、多评课活动,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小编推荐与 2012年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关联的文章:

2012年教师工作计划

2012年下学期高中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2012年高中英语教师工作计划

2012年小学教师工作计划

优秀中学教师工作计划

老师个人工作计划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2篇

培训工作计划范文3篇本文目录2018年培训工作计划范文度应急救援培训工作计划销售经理培训教材(年度销售工作计划)为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长春市教育局xxx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对话式校本教研,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建设

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一、培训目标xx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

-学年上学期教师培训计划一、培养目标1. 培养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式的优秀教师。2. 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培训计划:培训将立足教育教学实际,以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为出发点。

酒店培训工作计划客房是酒店的主体,是酒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酒店存在的基本,在酒店中占领重要地位。1、 酒店是向旅客供给生活须要的综合服务设施,它必须能向旅客供给住宿服务,而要住宿必须有客房,从这个意思上来说,有客房便能成为酒店,所以说客房

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4篇本文目录2018年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积

秋季校本培训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以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点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以新课标的全面落实为契机,以新课程改革为推动力, 以xxx课题研究为牵动,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学习型团队为载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立足学校实际,

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一、总 目 第一条 本计划以系统性为特征,目的是完善本公司的员工培训。 第二条 本公司为储备人才的长期培训或短期培训,均需依本章所列之条例进行。 二、培训目标 第三条 本节所列培训目标,是为了人事部门进行培训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培训学校工作计划3篇本文目录培训学校工作计划培训学校度工作计划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安监局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依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创新安全生产培训方法,提高安全生产培训质量,进一

经协新闻信息部干部培训计划一、入门培训: (一)培训活动名称:新闻部干事入门培训培训目的:通过入门培训,让干事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楚经协和新闻部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理念,更加深刻地了解部门运作管理和部门工作实况,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并增

培训处工作计划3篇本文目录2018年培训处工作计划师资培训处的工作计划XX市教育局师资培训处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师培处和市教育局xx年工作要点,切实履行好本处室的工作职责,优质高效地做好常规性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特色性工作,着力突出工作重

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我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我校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发挥班主任在学

校本培训工作计划4篇本文目录2018年校本培训工作计划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计划中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校本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围绕县教育局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学区教科工作计划,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

中小学校本研修培训计划xx年中小学校本研训项目计划一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xx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xx市教育局开展的“

-学年下学期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一、培训对象:学校全体初中教师二、培训目标参加培训的每位教师都要达到以下目标:①能够熟练访问学校网站,在学校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②能够熟练的访问远程教育资源;③能够熟练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容,能利用课件上课;④能修改教

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3篇本文目录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根据省、市、县教育厅局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推进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4篇本文目录2018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中学暑期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特岗教师是国家为支援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的一大举措,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

新教师岗前培训计划范文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全体新教师了解北辰区社会、经济、教育现状及发展形势,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新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了解优秀教师成长历程,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树立“为人师表

个人校本培训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

特级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特岗教师是国家为支援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的一大举措,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去年我县有一百多名特岗教师被安排在我县的初中、小学任教,大多数特岗教师能吃苦耐劳,工作认真,受到学生的爱戴,也得到学校的赏识。

实验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班主任岗位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任课教师

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均衡发展,为构建石鼓和谐教育而扎实工作。

学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范文为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化发展程度再上新台阶,根据《xx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试行)》和《xx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xx-xx年)》,制定本计

春学期小学校本培训计划范文表学校平阳县水头镇鹤溪小学申报时间:xx.2.16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一)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研讨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难学难教问题的探讨,努力将“有效教学”落实于日常教学之中(二)培训重点1、申报一个学科参加水头联

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工作计划xx年10月8日至xx年10月17日,为期十天的xx年“国培计划”培训结束了。作为本届培训班的学员,我深感荣幸,非常感谢中国教师研修网以及各位专家教授和一线老师在这10天里给予我们的这次培训。

乡干部培训工作计划范文根据《干部培训教育工作条例(试行)》、《市-xx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县xx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要求,结合我乡干部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我乡xx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小学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范文小学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绵阳市教育局《绵阳市教师教育xx规划》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结合我县大部分老教师现有的工作情况,特制定《平武县小学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小学校本培训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培训、教学策略培训”为重点,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镇教师培训

1月员工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总体目标1、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2、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中学暑期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根据xx县xx年的教师培训工作以解读、领会、践行新课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为重点,结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依托各类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等教学基本能力训练,全力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

支教社关于暑假支教的培训计划范文社团往年支教介绍: xx年7月,水滴支教社首任社长龙腾暑假期间跟随山东师范大学西部支教同心会(长清校区)到贵州毕节地区家乐小学支教一个月左右.同年9月,龙腾学长在校本部创立水滴支教社。

新教师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常规,掌握一些课堂管理的基本办法;能有效控制自己,提高应变能力和应对各项压力的能力;能正确处理好特殊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合

小学春校本培训计划范文为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化发展程度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上级文件,制定本计划。

中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xx年xx市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和《xx年上半年xx市教育教学教研院工作计划》,结合《xx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xx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xx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

度干部培训工作计划XX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各级干部队伍素质,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委、市委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结合我县干部队伍实际,特制定XX年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春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计划范文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德育工作,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关键,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现根据我校实际,拟定我校班主任培训工作计划。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XX年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深入贯彻《干部教育工作条例》和《党校工作

员工培训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为了提高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培训,做好培训的基础是要有可行完整实用的培训计划,现将今年下半年的培训工作计划一、建立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和车间班组的三级培训教育体系

培训工作计划4篇本文目录培训工作计划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人力资源部员工培训工作计划客房服务员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培训期间要求工装整齐,人员整齐。二:培训期间不允许佩带手机/香烟/钥匙以及员工三宝等硬物。

教师培训工作计划4篇本文目录2018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按照市教育局和市进修校的统一要求,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以校长为第一培训责任人的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本校的

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计划2篇本文目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计划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掌握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技能,并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进教学活动,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市教育局师资培训处工作计划范文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师培处和市教育局xx年工作要点,切实履行好本处室的工作职责,优质高效地做好常规性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特色性工作,着力突出工作重点、着重突破工作难点,力争我市的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等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培训部工作计划3篇本文目录培训部工作计划礼仪培训部工作计划青团培训部工作计划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就礼仪而言,孔子曾有云曰:君子所贵严道之,《礼记》也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培训工作计划4篇本文目录2018年培训工作计划员工培训工作计划中学-学年下学期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建筑培训工作者工作计划范例人要学会常常总结自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反省不断进步的过程,计划和总结也一样,有利于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有利于对自己的

1月转岗培训工作计划查字典精心整理了《XX年5月转岗培训工作计划》,望给大家带来帮助!一、培训目标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校本培训工作计划范文xx—xx学年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我校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全面落实上级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掌握执教技巧,提高执教能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岩头镇小校本培训工作计划范文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特制订此计划。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教育;设计;研究;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13―04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与创造活动,体现了人类意识中的一个最本质特性――自由创造。它以一种内隐的方式标记着人类的诞生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生产的日渐复杂与细化,这种内隐存在的设计智慧在知识生产领域开始觉醒,并朝着独立学科,即设计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哲学思维与生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不再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美术设计和城市规划等工程领域的专有名词,一切与人的存在和发展有关联的学科和领域都开始关注设计的研究,而教育的设计属性也逐步为研究者所认识。本文正是从设计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对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作一个梳理和分析。

一 设计是教育的天然属性

在学术研究中,设计被界定为制作一个特定的人工制品或理解为一个特定的活动计划或者安排智力尝试;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是一个使用认知过程,将人类需求和意图转化为物化实体的过程;它用知识连接功能和结构;将想法转化为现实;以最好的可能方式满足特定的需要;是通过理解和应用自然定律,缓解人类匮乏的创造和实现活动[1]。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就是人类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它的本质是将事物“从现存状态改善到到较好状态”[2]。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设计史。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广泛意义上的设计与教育在本质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胶着关系。教育的本质被认为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3],“育人性和文化传递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其他属性都统一在这两者之中[4]。从人类有意识地决定教什么、教给谁、如何教、何地教、何时教、由谁教和为何教等,就是在设计(design)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领域做设计(designing)。近年来的教育研究也表明,无论是人们倾向于从“外烁说”还是从“内引说”的角度来为教育下定义,通过教育让学习者从“现存状态”进步到“较好状态”,从一个“自在”的生物人变为“自为”或者“自由”的社会人是已经成了教育研究在价值设定上的一个基本共识。

因此,在以人为直接研究对象,以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为最高目标的“教育”中,教育的设计属性是清晰而直接的。事实上,由于教育高度复杂性的特性,决定了教育的属性是多重的、动态的,甚至是隐性的,人类对教育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与拓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教育的一些属性必然会不断地为人们所发现和重新认识,而设计正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重新认识的一种属性,它是教育天然和固有的特性,是教育与生俱来的“烙印”。没有设计,教育就无法得到进步与飞跃,人类的发展也会失去一个最基本的推动力。

二 教育中的设计元素与研究

在教育中,有很多具体的元素为人们日复一日地设计和研究着。因而,对教育中的设计元素,包括人们为了对这些元素进行设计而开展的专门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中的设计及其研究,并为日渐发展的教育中的设计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 教育中的设计元素

从教育的起源到教育脱离劳动生产获得独立形态,再到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大学站稳脚跟,成为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人们要对教育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设计的愿望就没有缺少过。无论是古代西方的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还是近代中国的康有为所描述的《大同书》,甚至是在当代美国学者S•斯特林费尔德的《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美国学校设计》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整体设计的“情有独钟”。除了教育的整体目标外,教育中还有很多基本元素在教育活动中日复一日地被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设计着,如教育理想设计、教育目的设计、师生关系设计、学校课程设计、教育评价设计、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研究的设计[5]等。而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术语,如班级、学校、分数、课程、学位等更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教育的基本元素进行大胆想象和充分设计的产物。

除了这些常见的元素外,教育中的诸多分支学科,如教育技术学、教育规划学、教育工程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也是教育研究的不断分化与组合中不断地被设计的对象;既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发展史或者教育改革史本身都在扮演着被人们设计的对象;分布在美术学院里,以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美术创作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教育体系实际上也是大教育中被设计的重要对象之一。只是人们按照一般的学科分类逻辑,把它的专业设计从大教育中剥离出来,疏远了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更为强调设计的色彩罢了;此外,由于那些无意识、零散分布的设计智慧的驱动,教育在不断的“设计”中达到新的发展高地。

2 教育中的设计研究

以上对教育中的设计元素分析表明,教育中的设计研究有多个层面和多种领域,但从我国教育研究者为“教育设计”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在教育研究领域,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从“点”和“面”两个层面充分代表了人们对教育中设计研究的认识。下面以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为典型代表对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进行阐述。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以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6]。自1962年格拉泽(Robert Glaser)明确地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算起,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并最终发展成了集系统工程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学与技术为一体的ISD理论与ADDIE模型。

与教育研究中其他领域的设计色彩多少有些内隐不同,在教学设计中的“设计”是清晰而张扬的。教学设计也因此被认为是教育中最硬的“设计派”,最能代表教育中对设计进行研究的水平。教学设计研究者对“设计”进行专门研究的自觉意识也更为突出。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纳锡(Bela.H.Banathy)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对教学设计的设计方式区分出了四代,并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提高到了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度。进入21世纪后,教学设计研究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越来越注重应用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7]。如何揭示教学设计与一般设计之间的联系,让教学设计从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中找到平衡点,将理性与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起来,形成更能反映设计本质特点并凸现教学设计特点的新的更加科学、更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已经呈现并日益活跃[8]。

(2) 教育规划

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是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促进国家或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实现的步骤和措施等所作的部署及设计与安排[9]。早在20世纪中期,制定、实施并研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就已经是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为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六国制定的“地中海区域规划”,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巴登一符腾堡地区制定的主要教育规划,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加强其成员国规划和管理其教育系统的能力,于1963年成立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等。

在教育规划研究中,根据各国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不同,教育规划的类型可以分为技术型教育规划与政治型教育规划、上至下型教育规划和下至上型教育规划、变革型教育规划和守成型教育规划等。开展教育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国际比较法、人力预测法、社会需求法、成本利得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等[10]。明确目标、分析问题、预测分析、制定方案、方案评价、优化方案和决策等几大步骤则通常被视为制定教育规划的基本程序。由于教育规划来源于经济领域中的国家发展计划,它的起源决定了教育规划在规划的思想、方法上与宏观经济学极其相似。因而,世界各国由于各自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体制和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在整体的教育规划水平、规划方法、途径和运作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教育规划在推动各国教育事业的战略性发展与实践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并间接地推动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统计所和联合国教育规划研究所为主导的全球教育规划体系理性、自觉和系统性地发展。而设计作为实施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是将教育政策措施转化为教育行动的重要过程,是增加战略规划的可操作性的不可或缺步骤[11]的观点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三 教育中的设计:发展趋向分析

从上述有关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有关教育设计的研究无论是在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还是在宏观层面的教育规划中都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教育是人类延续和创造自己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今天,上述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迫切需要突破由教育规划和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所限定的常规研究范畴,从更开阔和更高位的视角来对各个“点”和“面”进行统摄,把隐藏在教育背后的设计智慧剥离出来,让其以外显的方式指导教育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在创新教育理论,改革教育实践,优化教育干预方面发挥出独到的价值。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中的设计在研究和发展上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向:

1 走向设计的教育科学

虽然设计是教育的天然属性,但“设计”在教育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一种呼之欲出却又迟迟不出的状态。如前文所述,直到20世纪90年初期,以巴纳锡为代表的教学设计研究者才开始从一般设计的角度对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进行集中的探讨。1992年,在设计科学思想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著名的认知科学家艾伦•柯林斯(Allen Collins)从教育科学的整体定位提出了以技术为设计工具,把教育发展成一门更像航天学或人工智能那样的设计科学,而非分析科学的观点。柯林斯指出,就像航天学的目标是说明不同的设计如何对升起、拉力和可操作性起作用一样,教育的设计科学必须阐明,有关学习环境的不同设计如何对学习、合作、动机等起作用。通过在教育领域实施设计性实验,建构一种更加系统的方法论,并发展出一种设计性理论,设计可以在指导未来的教育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

虽然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个特质决定了教育无论如何也不能发展为一门与航空学类似的精准的分析学科,但以“设计”为核心理念,依靠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借鉴设计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在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实施不同于“纯净”实验室研究的“基于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者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走向设计的教育科学为捉摸不定、困扰不断的教育科学研究从实践主义的姿态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2 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中的新兴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也被称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研究或者发展研究、开发研究和形成性干预等,是一个系统而灵活的方法论,旨在立足真实情境中,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并产生与背景相关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理论[13],具有干预主义、实用主义、迭代循环、过程导向、理论取向等特点。

与传统的教育设计研究不同,基于设计的研究反对在实验室或者实验的情境下开展纯粹的研究,再把得出的结论运用到课堂上,而主张设计研究者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软件、工具、学习环境)作为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复杂的课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测试和修正对学习轨迹的猜想,这些学习轨迹都是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的,研究者经常与教师合作,或者亲自充当教师,以收集学生、教师和研究者在这过程中所学到的详细记录。接着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获得研究报告或者为下一轮实践的任务、研究材料及仪器做“迭代设计”[14]。所谓迭代设计,就是指设计过程在分析、设计、实施和再设计这几个环节之间持续地进行递进性的循环。

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正在兴起的新范式。它融合了教育实证研究与理论驱动的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是理解实践中教育改革如何、什么时候及为什么能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手段。基于设计的研究者所做的革新,融入了有关“教”与“学”的专门理论,可以从机制解释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理论、设计的产品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启发人们认识到要想在复杂环境中促进学习、建立有用的知识并推动教学与学习理论的进步,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15]。基于设计的研究为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教育走向设计科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将教育设计研究由过去的对一般设计元素的考察提升到了对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深入探索,大大拓展了教育设计研究的内容和视野。

3 培养有设计感的人

做设计(designing)是与思考和感知等同的原始人类功能,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社会活动[16]。当前,设计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已经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商业领域渗透到工业、宗教等日常生活领域。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在一个物质丰富但被自动化和外包风潮打乱了秩序的世界里,每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培养一种艺术感。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达利(Dali,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或者德加(Degas,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但我们都要成为设计家”[17],而具体到教育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共同承担着设计的责任,即我们能对设计我们的系统负责,我们也必须学会如何设计这样的系统”[18]。

可见,无论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要从哪个角度进行重新定位,运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知识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性人才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人”为本,从设计的视角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即“培养有设计感的人”――使学习中的人明确什么是设计,并通过设计在不断的教育创新中加强他们解决问题,理解别人和欣赏周围事物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富有设计感和创造力。“培养有设计感的人”既是对人类社会“非设计不生活”的生存哲学一个回应,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浪漫的大目标从宏观回归具体,从抽象回归真实的一种积极尝试,更是我国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程要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选择。

总之,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已经从以往对以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为代表的“点”或者“面”的关注转到了对教育学的整个学科走向、研究范式以及培养目标的关注,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超越,获得了与传统的教育设计研究不同的新质。从设计科学、设计哲学的视角来透视教育中的设计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拓展和深化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同时也从方法论的高度丰富和夯实了教育中有关设计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谋求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16]转自侯悦民,季林红,金德闻.设计的科学属性及核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6):23-24.

[2] [美]唐纳德•舍恩,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8.

[3]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104.

[4] 李静.关于教育的属性、质和本质的思考[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32.

[5] 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2:目录1-4 .

[6] 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93.

[7] 任友群.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译者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8.

[8][18] 高文.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总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19,16.

[9] 别敦荣.教育规划[J].人民教,1998,(3):36.

[10] 方彤.外国教育规划研究泛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4):59-62.

[11] 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56.

[12] Collins, A. Toward a design science of education. In E. Scanlon & T. O’Shea (Eds.),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2:15~22.

[13] Wang,Feng(2005). Research-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4),5.

[14] Jere Confrey(2006).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Studies as Methodology. In R. Keith Sawye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35-1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新时期教育局改革发展“12345”工作思路为指南,以“全面提升质量”为中心,以规范管理、精细落实、分层指导为关键,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生和向高一级输送合格优质新生为目标,努力实现初中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保持中考总平分、闭卷总平分、最高分、优生段人数、绝大部分学科人平分、及格率、优生率居全市前茅。

2、巩固率明显提升,学困生率明显降低。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县2015届初中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各责任区、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要明确分工职责、分解目标任务、督促指导落实、建立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增添激励措施,及早谋划,精心落实。学科指导小组要切实担当起责任区、学校学科教学的指导职责,积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学校、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毕业年级教学、教研、管理活动,确保人、财、物的投入,为全面提升2015届初中毕业年级教育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质量意识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抓好初中教育质量是带动小学教育,推动高中教育的需要,是“创全省一流,建教育强县”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的需要。各校要始终坚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不动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初中教育、特别是初中毕业年级教育质量,要通过制定毕业年级工作计划,召开毕业年级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等渠道,宣传、讲解、研讨,将全体师生的思想、言行统一到提高质量上来。

(三)抓好关键环节

各校要抓住“科学决策、精细落实、分层指导”三个关键,将毕业年级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制定好毕业年级工作意见(含奖惩意见)并严格执行。将寄宿制学生早晚自习管理、体育训练管理、日常安全管理、实验训练管理、教学“六认真”管理、集体备课管理、新课教学管理、后期复习管理、教研工作管理、考前心理辅导管理、中考期间管理、职业规划管理等纳入《毕业年级管理意见》之中,向全面发展和科学管理要质量。二是要进一步落实规范办学行为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规定,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三是要加强分层指导,提高初三毕业年级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学、复习、辅导的实效性。将“培优、治偏、补差”的分层辅导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打好毕业工作整体战,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常规管理

一是强化对责任区、学校的管理。教育局基教股、教研室等单位要强化对责任区、学校抓毕业年级工作运行情况的督查督导。二是各责任区要强化对学校的业务管理。责任区督学、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毕业年级工作,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一起分析现状、查摆问题、寻找原因、增添措施,及时解决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毕业年级的管理。学校班子要将毕业年级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做到集体研究,领导分管,专人主抓,科室引领,年级落实。校长要深入班级、课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切实解决毕业年级师生工作、生活、思想、学习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师生排忧解难。校长要深入毕业年级教研组,每期不少于10次。四是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加强对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要做好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说明的集体解读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纵横比较研究工作,狠抓教学六认真工作。召开有针对性的专题会议,专题活动每期不少于4次。要做好学情分析、早晚自习管理、心理辅导、控辍保学、向中职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等具体工作,打好毕业年级提质攻坚战。

(五)狠抓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教学计划。学校、年级组、班主任、教师要在深研学情、精研课标、细研中考走向、熟研教材、科学安排的基础上,拟定并落实好具体实在的年级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学科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既要有新课计划,又要有复习教学计划,并分阶段安排好相应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计划,眼前有方向,行动有目标。学校要加强计划落实情况中的过程管理,强化六认真督查工作,适时调控教学进度,向过程管理要质量。

二是抓好复习工作。一要加强复习教学研讨,结合学情,科学谋划复习工作。二要高度重视复习课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常规工作,力戒放任自流的时弊。三要精心梳理,把握重点,抓住考点,突破难点,有序有效复习。四要查漏补缺、精彩点拨、滚动训练相结合。五要收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形成题库,反复研究,把握试题走向和体现的课改精髓,并精选试题,坚决避免耗时费力的低效复习。六是县教研室、责任区均要适时召开初三学科复习研讨会,加强对全县各责任区、学校复习备考的指导力度。

三是把握教学进度。四月初大多数学校、学科要进入分册、分专题、分模块复习阶段,五月要进入综合、模拟训练阶段。学校要运用好综合、模拟试题,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月考、期考等检测中坚持端正考风、精心命题、认真监考、及时阅卷、科学统计、客观分析、认真评讲、适当激励的八项原则。

四是做细“培优、治偏、补差”工作。要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三管齐下,及早做好培优、治偏、补差工作,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较大进步。“培优”侧重抓好领导、班主任、教师对优生的联系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意志等方面帮助。“治偏、补差”要侧重化解任务,明确目标,分学科指定教师落实相关工作。

五是抓实实考体考工作。学校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高度重视。要抓好晨跑、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等时间的体训工作。抓好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训练,做好实考体考方面的各项工作。

六是落实考前心理辅导和向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工作。初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烦闷、焦躁、悲观等心理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度过紧张的初三生活,以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迎接中考。同时,学校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高度,认识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热心宣传、精心组织、跟踪服务,做好向中职输送生源的工作,为普职高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七是做好学生控辍保学工作。学校在督促班主任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从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与心理变化,调整班级管理策略。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规划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站在为学生未来前途着想,为学生规划未来的层面上与家长进行沟通,认真开好家长会,做好个别访谈,最大限度地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扎实做好学生控辍保学工作。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5篇

体育教研组的工作目标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体育教研组2021年新学期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体育教研组2021年新学期工作计划(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的前提下,根据体育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为依据,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开展群体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狠抓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争创团河小学体育工作特色: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档案资料,形成科学管理制度

1、继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体育工作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调动每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每月组织教研活动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总结工作,提出要求,组织学习,进行交流。

实施帮带工作。使体育组的教师共同提高,从而促进我校的体育工作质量。

3、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的意见。

整理各项活动资料,使其各项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相片形成档案材料,随时迎接教育局检查。

(二)、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落实体育课的开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康成长的思想。

2、认真备课,课的任务明确具体,做到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检查、准备、布置,合理利用,消灭不安全隐患,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必要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保证安全第一。

4、认真写好每堂课教案设计,做到体育教案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四大计划,写好课后小结。

(三)、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体育教师每天组织学生上好大课间操,为提高课间操整体质量,充分发挥课间操的作用,开展班级大课间操评优活动,使大课间操的管理有章可循。

2、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计划,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器材五落实。

3、体育教师做好学生每人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调查工作,有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表。

(四)、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形成档案管理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实施办法,明确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各校教师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完善各部分内容。

2、本学期建立学生个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达到《标准》及格以上等级。

体育教研组2021年新学期工作计划(二)作为一个进一步扩大的体育教研组,我们决心讲团结.讲奉献.讲开拓.讲拼搏。在新的学期中,我们加倍努力,为临江高级中学的体育工作和为临江高级中学争创有体育特色学校以及“三星”级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和成绩。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继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转变教学观念,试运行新课程改革,完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把体育工作做实做好,以“健美操”为窗口,把临江高级中学办成有体育特色的学校。

二、工作内容:

1、加强师德建设,做到言教身教相结合,继续致力于教研组的组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工作热忱,发挥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热情,团结、严谨、进取,共同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实做好。

2、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学校体育的安全工作,确保活动场地设施的完好与安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继续学习和研究《体育与健康》新教材,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六认真”细则,坚持相互听课和评课。

不断提高教师的义务水平与能力,对新教材加以研究,参与课程改革,结合新教师所学新教法,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以学生为本、以“健康第一”为原则,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

4、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严格要求,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踏实的工作作风,业务上做到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讲解有表达能力、动作有示范能力、运动队有训练能力、调动学生有激励能力、教学中有创造力、教研有科研能力。

年青教师开课一节,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5、加强教研组的科研意识、强化组内科研风气,以科研指导教学、以科研服务教学,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使体育教学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抓好课题研究工作,认真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6、继续抓好各项运动队的训练工作,不但提高运动水平,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赛出成绩,赛出水平。

同时以“健美操”为窗口,把临江高级中学办成有体育特色的学校。

7、积极推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每天必要的活动时间(一小时),做好三操两课两活动,落实各年级课外活动时间的组织安排工作,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现的平台。

体育教研组2021年新学期工作计划(三)体育教研组将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为导向,求真务实,切实落实三大主题与四个关键字,(即师德提升年、师能建设年、质量科研年。禁、谨、情和我。)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有效高质的深入开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认真地学习和贯彻中央七号文件,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为的切入点;以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为着力点;以全民健身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和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重点,不断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二、重点工作内容

1、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足体育课时,上好两课(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两操(广播体操和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基本功水平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认真通读课程标准,提高日常课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体教结合”工作,使学生发挥特长,全面发展。积极参加业余锻炼,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学习教学基本要求,上好实践课。

3、认真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方针,结合学校特色,努力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新策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水平。

更好的推动体育特色课程“羽毛球特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

4、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深化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率和效果,为学校提高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奠定基础,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加强与改进大课间活动训练工作,保持和不断提高学校大课间活动水平,做好广播操质量监督工作,组内人员协调分工,提高广播操质量,增强学生体质。

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集体荣誉感的体育比赛活动,切实保证让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进一步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6、积极创建学校的田径队、选拔队员,建立梯队,提高训练水平。

在今后的州、市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7、听课要求:组长及组员每学期互相听课,组里在每学期都要听一定数量的课,并做到课后及时反思及交流。

三、基本要求

以抓好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相关的运动技能。从《体育与健康》教材出发,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体育制度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法规、条例。切实抓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工作,使全校学生的达标率逐年提高。

四、场地设施及后勤保障

学校体育设施,体育组教师随时进行管理、维修,对球类和体育器材进行过数、整理、记录。做到绝不浪费。

3月

(1)复习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2)开展羽毛球动员活动

(3)检查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4)高三体育特长生训练

4月

(1)广播体操进行评比、紧抓广播操质量

(2)开展羽毛球队员选拨活动

(3)羽毛球校内比赛活动(个人、团体)

(4)高三体育特长生训练、测试

(5)校田径队选拔、训练

5月

(1)开展本组体育公开课、评教活动

(2)筹备课外活动组织校内比赛

(3)羽毛球校内比赛活动(个人、团体)

(4)高三体育特长生加试

(5)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

6月

(1)羽毛球校内比赛活动(个人、团体)

(2)大课间学生活动

7月

(1) 整理组内总结、个人总结、教案、听课笔记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6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体育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第8篇

自主创新成果喜人

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主持自然科学奖项目13项,占总数的44.8%;技术发明奖项目20项,占总数的48.8%;参与科技进步奖项目104项,占总数的56.5%。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等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和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等学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2006年高等学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教育部科技委评出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就是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在井冈霉素的基因识别与组装合成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率先获得了完整的井冈霉素基因簇,该工作成果在《细胞》系列之《化学生物学》上发表后,被多家国际权威杂志报道,受到高度评价,并在Nature系列杂志之一的《自然生物技术》专栏撰专文特别报道,这是我国在重大生物技术成果及潜力方面的首次专题报道。在应用研究领域,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主持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方法,获得了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防科技领域,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教授围绕整体叶盘研制突破了18项关键技术,系统解决了研制全过程的主要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5个方面的集成创新和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整体叶盘制造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完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重大专项研究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清华大学等高校完成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和中国科技大学完成的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等3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ERNET2建设位列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南京大学等单位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中国科技大学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 ,4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产学研结合实现突破

2006年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成果鉴定丰硕。中山大学牵手企业、地方政府,“零转让”十项科研成果(所谓“零转让”,就是校方转让科研成果的着眼点不局限于转让时的“瞬间”效益,而是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的形式,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出去,学校更加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联手共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以充分发挥中关村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界和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济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校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现代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力求使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走出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举办“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力度和层次。

2006年初,教育部与广东省启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探索省部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广东省投资1亿元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在政府推动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2006年末,教育部分别在浙江和河北召开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和“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座谈会”,进一步组织和动员高校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提速

2006年10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新认定了1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已达到62个。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家依托高校建设的技术转移平台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周济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对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产业规范化建设列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齐抓共管产业改革改制工作,更好地促进高校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会议的召开将高校科技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承担重大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全国科技大会之后,《纲要》提出的16个重大专项相继进入论证阶段。教育部作为成员参与全部16个重大专项的领导小组。目前,各重大专项正在进入实施方案编写和专家论证阶段。教育部已就部分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高校认真研讨。

2006年,“973”计划项目教育部作为第一依托单位立项数为21项,占当年项目总数的32%;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项目29项,占总数的45%。2006年国家启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设立蛋白质、量子调控、生殖与发育、纳米等4个计划。高校立项总数占全国64%,项目经费近1.3亿,占全国的66%。高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06人,占当年总数的66%。

2006年,高校承担的“863”项目也比“十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课题数量占到21%,重点项目课题数量占到34%,专题课题数量占到63%。

2006年,高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共有16项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论证,其中包括“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个重大项目。截至到2006年底,共有高校牵头的6个项目,近200个课题正式启动,获得国家专项资助6.3亿,占总数的21%。

2006年高校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经费)项目94项,占全国总数的34%,共获得资助专项经费 1.2亿元。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令性项目61项,占全国总数的60 %。

200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培育项目计划”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共立项16项,资助率为27%。重点项目共立项326项,其中直属高校156项,资助率为74%;地方高校170项,资助率为65%。培育项目共立项59项,资助率为53%。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根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牵头制订9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纲要》(下称《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其中,将于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措施,将推动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高校科技工作协调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还联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专局等研究制定了《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司牵头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宣传普及”和“2020教育发展纲要信息化”专题研究;参与编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参与完成高等教育专题研究;支持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的2个重大战略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配合部内有关司出台《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受理多项有关学风问题的举报,逐项查清了事实,研究处理意见,既有力打击了学风不端者的不良行径,也恰当保护了不同学者间的学术分歧。

创新平台建设迈上台阶

2006年国家实验室扩大试点10个,依托高校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技术等进入试点范围。农业国家实验室也在争取依托高校进行建设。先期试点的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北京大学与中科院联建的分子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等国家实验室进展良好。

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评价试验装置”、 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实验装置(脉冲强磁场部分)”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共同参与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等 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式批复立项,总投入6.5亿元。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蛋白质研究基础设施”等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2006年高校承担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材料环境腐蚀网、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岩石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取得良好进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8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125个,占总数的6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45个,占总数的36%,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37个,占总数的2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352个,其中开放运行的187个,正在建设的16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171个,其中2006年启动建设的126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共4个,其中2个为2006年新建。一些学校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成立了研究院、工程技术院、国防院等,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

团队培养和人才计划稳步推进

2006年是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第二年。当年共受理64个项目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了5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列入本年度资助计划。这些基地共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10个国家的院士40名,以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及同等职位者近400名。基地的国内合作研究人员500余名,包括17位院士、72位长江学者。目前,引智基地总数已达77个。

2006年“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经通讯评审、会议答辩和现场考察程序,共遴选优秀创新团队63个立项资助。63位团队带头人中,有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31人,33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3年共资助182个优秀创新团队,其中有的通过评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共受理申请1378人。经专家会议评审,共资助937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740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7人。2004年以来,该计划共资助新世纪优秀人才2800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服务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成绩裴然

高校通过充分了解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国防基础科研、预研、军品配套、型号研制、重大项目研制与创新等方面,承担了一大批国防科研项目。项目几乎涵盖了军工科研工作的所有领域和若干国防科研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对于加快我国新军事变革,推动国防科技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成绩与经验,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勃

2006年9月,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共同建设的CNGI-CERNET2/6IX通过项目验收和技术鉴定。由10位院士组成的项目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CNGI-CERNET2/6IX是我国自主设计和以国产关键设备为主的大型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该项目起点高,实现难度大,特别是“建设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和“IPv4 over IPv6网状体系结构过渡技术”属国际首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6年7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研发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 Grid”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整合了全国20所高校的大量网格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地位凸显